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中国专家们为何会“集体地”出现对于陶寺“中晚期”文化及人种的这种很明显的判断错误呢?


因为在中国人(无论专家与否)的大脑思维里,仅仅只存在有一种最常见的思考模式----本地“连续型”的变化模式;而缺乏另外一种其实也比较常见的思考模式----外来“覆盖型”的变化模式

或者,还可以这样表述,

在中国人的大脑里【只接受】一种思考模式,

——-“文化的发展 = 本地文化的自我不断提高”


而完全缺乏“拒绝”接受另外一种思考模式,

——-“文化的发展 = 本地的文化 + 外来的文化”

(也即,不同族属的人群是可以【覆盖】的,而不同性质的文化却是可以【叠加】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30 13:19:05 +0800 CST  
由此导致了一个恶劣的结果: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已经狭隘到,无论楼主怎么劝说,都在主观上拒绝接受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文化/文明”的演变模式存在!

正是在这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僵化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任何古人群的“覆盖性现象”,也即【“人种更迭现象”】,基本上都被绝大多数中国专家强行解读成是本地的“连续性现象”,即便被考古证据证明是一种错误性的解读,以十匹马那也是拉不回头的,也即,一定要将错误进行到底~~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30 13:33:18 +0800 CST  
而中国专家们的这种“将错误进行到底”的固执精神,究竟是在搞学术,还是在玩政治呢?


难道让中国人大方地承认“大中原”地区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曾经发生过【“人种更迭现象”】,就这么困难吗?


当然了,对于中国专家而言,的确是困难啦~~

因为他们肩负着一项国人众望所盼的“民族任务”,就是要把“华夏文明”的时间长度硬拉长到超过四千年,甚至要达到五千年之悠久!

当带着明显的“民族利益”之心来进行考古研究的时候,还能保证得到所谓的“公正客观”的历史真相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30 13:36:34 +0800 CST  
如果还有国人不愿意相信,“大中原”地区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曾经发生过【“人种更迭现象”】

——-也就是,楼主曾经在很早以前就多次提到过的【距今四千年前的“东亚大变局”】!


楼主就不妨再回忆一遍河南中原的“二里头文化”的演变过程

来考察一下,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人种更迭现象】,是否与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表现如出一辙呢?

(关于对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具体解说,楼主将在节后继续更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4-30 13:38:15 +0800 CST  
山西晋南的“陶寺文化”(公元前2300-前1900年)总共延续了大约400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河南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735-前1530年)总共延续了大约200年,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

因此,从时间上来看,晋南“陶寺文化”与河南“二里头文化”【并不相重叠】;

并且,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65年,【也不直接衔接】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20:12 +0800 CST  
更重要的是,自晋南“陶寺文化”的中期,热爱“陶鬲和红铜器”的北方体质人对陶寺存在着“和平演变”现象;而在“陶寺文化”晚期,则更是存在热爱“陶鬲和红铜器”的北方体质人对陶寺的极为暴力的入侵事件

——晋南“陶寺文化”中晚期明显存在着“外来的北方陶鬲+红铜器人群”的现象!也即,【“陶寺文化”变天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21:46 +0800 CST  
我们同样会惊讶地发现,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在惊人相似地重复着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变天】覆辙:


从河南“二里头文化”的第三期开始,就有热爱陶鬲的“外来青铜工匠”(北方先商人)进入到二里头;直到“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非常热爱“陶鬲和青铜器”、且来自于北方的商人,索性联合了山东“岳石文化”人群一起灭了夏朝(商夷联合灭夏),建立起了商朝

——-河南“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明显存在着“外来的北方陶鬲+青铜器人群”的现象!也即,【“二里头文化”也变天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23:46 +0800 CST  
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或之后,东亚的“大中原”地区(河南+晋南)的两个最重要的“新石器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竟然相继地【变天】了,而且,变天的人群和模式还颇具有“相似之处”呢

如此重要的考古学现象出现,居然并没有引起中国的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中原地区”还能变天啊?

就算变,又能变到哪里去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30:52 +0800 CST  
其实更客观一些来讲,中国的专家们对于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变天】过程,倒也并没有像对待山西晋南“陶寺文化”变天过程的那般“含糊不清”的态度~~

也即,中国的专家们基本上还是承认河南“二里头文化”曾经发生了【改朝换代】的事情,不然,就不会出现“夏商分界难”的学术争论问题了!

可问题是,请注意措辞区别:

楼主用的词是“变天”,专家们用的词则是“改朝换代”,这两个词含义可以等同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44:53 +0800 CST  
当然不能等同!

楼主用的词是“变天”,比专家们用的词“改朝换代”,性质要严重的多呢~~

能和“变天”的含义基本上相等同的词,就是楼主之前提到的“人种更迭现象”

而“改朝换代”这个词,并不具有“人种更迭”的含义的!

这就是两个词的根本区别所在呢


也就是说,专家的那个用词是把“大事化小”了呀,好狡猾的一个用词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55:45 +0800 CST  
究竟什么是“人种更迭现象”呢?


从“北方汉族”(以O3为主)变成了“南方汉族”(仍以O3为主),这算是“人种更迭”吗?——当然不算啦!因为无论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在父系基因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文化和语言也具有相近性,应属于同一个民族“华夏汉族”,也就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性噢


但是,如果从偏古代南方人(以O2和O1为主)的【古中原类型】,变成了偏西北/北方人(以O3为主)的【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这就属于【“人种更迭现象”】!因为古南方人和古西北人属于父系基因有明显差别的两个族属,因此导致了文化和语系上的差异,在融合之前更不会存在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3:58:27 +0800 CST  
中国人为何不愿意相信,东亚的“大中原”地区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曾经发生过【“人种更迭现象”】?

因为中国的专家们自己就在掩盖历史事实!

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被中国的专家定义成了“改朝换代”

可实际上呢,是“变天”了,意味着,中原地区要开始发生【人种更迭现象】了

——-这就是楼主曾经在很早以前就多次提到过的【距今四千年前的“东亚大变局”】!

一个标志着“华夏文明”从此登上了东亚历史大舞台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

也即,“华夏文明”诞生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4:23:48 +0800 CST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华夏文明”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商文明”是何时出现于中原二里头的?


为何“夏文化”无法代表“华夏文明”的诞生?——因为它不配!夏朝哪有这个资格噢

国人千辛万苦地寻找“夏文明”,别费这个力气了,“夏人”并不是华夏民族的真正直系祖先!

华夏文明的确是始于“商文明”,也即,是始于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

【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正是“华夏文明”的肇始诞生地,也即,是“最早的中国”的所在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4:33:40 +0800 CST  
关于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问题


本来,河南“二里头文化”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抑或是“前夏后商”,这是国内专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不休的一个学术问题


不过,现在的国内多数专家们还是比较认同【前夏后商】,问题只是该如何进行“夏、商分界”而已

比如,现在流行的一种比较认同的分界方法就是,【在“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开始夏商分界】,也即,“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期是夏朝,而四期则是商朝!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4:38:52 +0800 CST  
而河南“二里头文化”在三、四期之间分界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楼主也是倾向于这种夏商分界法,原因在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4:40:18 +0800 CST  
”二里头文化三期之前,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为白陶、原始瓷、绿松石、玉器等与统治阶级的宗教、仪式、生活和艺术有关的奢侈物品,体现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精华的主动吸收,而且经过王朝官工的提炼、加工,赋予王朝礼制的内涵以更高的文明成果,再辐射于四夷。虽然一些普通日用陶器也时而闪现,【例如三期的陶鬲】(也属于“商式鬲系统”),并非完全仿自其发源地的同类器形,而是按照本地的制陶工艺及审美观念,对其进行了一番改造,充分体现出本地文化的强势地位。

【三期之前的外来文化因素向二里头的传播属于“浸润式”,当是和平交流的产物】。二里头文化约在第二、三期时,其文化因素广泛地传播到了周围的文化区。”(二里头一二三期年代为公元前1735年-前1565年)


“及至二里头文化四期,它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普通的日用陶器(比如【典型的商式鬲】),不仅有一定的组合,而且其形制特征与来源地的高度一致,显示出外来文化的强势。【四期时商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其传播方式当属“嵌入式”,很可能是大规模军事入侵和人员迁徙的结果】。四期以后的二里头文化对外的影响已消失殆尽。”(二里头四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65-前1530年左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5 15:10:28 +0800 CST  
如果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

1。二里岗期商文化的许多特点都已表现在二里头四期文化中,成为二里头四期的主要文化作风

2。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矿料来源,一到三期是大致相同,但是在三期、四期之间,却发生了突变,四期的青铜器和二里岗文化的青铜器,矿料来源则大致相同

3。鼎、斝这类二里头文化“纯日用陶器”,在二里头四期居然被作为青铜礼器铸造使用。这与第三、四期铜爵、盉仿自同类陶礼器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这应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4。四期遗址中的铜鼎和圜底铜斝,是迄今所知青铜器中最早的外范采用三范的例证,这种制造工艺习见于其后的二里冈文化

5。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以“陶罐和陶鼎”为主要炊器,虽然从第三期开始出现了鬲(属于“商式鬲系统”),但数量很少。然而,从第四期开始,出现了非常典型的“商式鬲”,且数量明显增多

6。进入四期后,偃师商城开始新建;二里头四期结束的时候,偃师商城猛然扩张。时间上看又大体上“一兴一废”这一现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言下之意,由于偃师商城是商人的城市,如果夏朝不灭,没有人能在距离夏朝首都仅六公里的超近距离地方,新建一个军事堡垒)

7。上古众多民族都有把一个方向当作吉向尊位的传统,而这个方位正是指向其民族的直接来源地。二里头遗址第三期文化的第一、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的朝向是北偏西的,说明夏人是尊西北方位的;而偃师商城的朝向是北偏东的,商人是尊东北神位的具体反映

8。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与统治阶级的宗教、仪式、生活和艺术有关的奢侈物品,属于和平交流的产物;而至二里头文化四期,它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普通的日用陶器,不仅有一定的组合,而且其形制特征与来源地的高度一致,显示出外来文化的强势嵌入,包括了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因素,很可能是大规模军事入侵和人员迁徙的结果

9。1号基址的年代:这座宫殿建筑是二里头遗址三期的,建于三期之初,使用于三期之际。发展到第四期被毁,上面堆积着灰土坑、烧陶窖址、小型墓葬和散乱的人骨。这座宫殿是经大火焚烧之后废弃的,年代在二里头文化三期、四期之间。把1号基址的废弃,看作是王朝更替的一个重要标志

10。进入四期后,新建了新的宫殿,新增了新的作坊,器物式样发生了变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4:09:16 +0800 CST  
其实,亦有一部分的国内专家们是支持“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是在二、三期之间,也即,“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是夏朝,而三四期则归入商朝


原因在于,“二里头文化”自第三期起,出现了鬲、斝、甗、簋等“商文化”因素。而四期遗存较之三期遗存,陶鬲(典型的商式鬲)和卷沿圜底盆的数量大大增加,簋的数量和型式都明显增多,陶器的型式,已同商代二里岗期的同类陶器十分相似,二里岗期商文化的许多特点都已表现在二里头四期文化中,成为二里头四期的主要文化作风

另外,“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在三、四期猛上台阶,不仅出现了青铜礼器,而且,三、四期的青铜器数量也明显大增!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4:29:49 +0800 CST  
既然楼主也是倾向于支持“二里头文化”在三、四期之间(而不是在二、三期之间)夏商分界的,那又该如何解释上述的考古现象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河南“二里头文化”的夏商分界,指的应该是第四期的商人联合东夷人以武力变天(大规模军事入侵二里头),而不应包括四期之前的先商人不断地和平渗透(比如以“外来青铜工匠”的身份)少部分地进入夏朝的二里头都邑

(这就颇类似于晋南的“陶寺文化”自中期起,有来自于北方的陶鬲人群和平地进入陶寺;但是到了陶寺晚期,则出现了北方陶鬲人群对于晋南陶寺的极为严重的暴力捣毁事件,而陶寺晚期方才算真正“变天”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4:31:54 +0800 CST  
河南“二里头文化”在三、四期之间分界,但并不意味着,与它邻近的豫北和冀南、冀中的“先商文化”(始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对于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也是始于四期,实际上,二里头在四期以前的三期,就已经出现了鬲、斝、甗、簋等“先商文化”因素

只不过,到了二里头的四期,“商文化”元素,比如典型的商式鬲和卷沿圜底盆的数量大大增加,簋的数量和型式都明显增多,而陶器的型式已同商代二里岗期的同类陶器十分相似!

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是【早商文化】,二里岗文化是【中商文化】,殷墟文化为【晚商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5-06 14:34:11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