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中国南方地区(主要指长江流域)的真正华夏化,其实是在汉代以后,在秦汉时期的华夏化程度都很有限!

中国人特别喜欢“大一统”的政治性概念,却不知道,“大一统”的实现靠的是打赢战争,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民族大联欢

如果当初不是秦国赢了楚国,而是反过来的战争结果,华夏汉族就别想在东亚唱主角了~~

中国人现在所处的状态是,自己的祖先赢了也不知道是如何赢的,还以为是“搞统战”的结果呢,然后,竟然要把这个所谓的利器“统战”,到处乱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6 15:53:38 +0800 CST  
@公叔近廷

古汉族到底是什么啊?这个概念你先要说清楚,否则还是东拉西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
首先声明一下,网友有些回复被天涯给自动删掉了,真不是楼主所为呢,楼主从不删帖的,也不会拉黑任何人哦~~

楼主是在短信里看到你的提问,特意专门来回答你:因为你所提出的问题,估计不少人也正一头雾水呢

在我们所受到的中国历史教育里,一直以来都以为,只要是发生在“现代中国境内”的任何历史文化及“古人”的活动,其潜台词就是,这些一定都是华夏汉族的祖先所创造出来的!

所以,中国的历史书喜欢用“华夏先民”这个词来描述“古人”~~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4:21:13 +0800 CST  
由于现代中国的地盘,占据的就是“东亚大地”最好的一大片地理区域,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比如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活跃着“不止汉族一家”的古代人群!

既有南方地区的偏采集古代人群(不止一支),也有北方地区的偏狩猎人群(也不止一支)。那么,汉族祖先的远古前身究竟是干嘛的?—-是【北方狩猎者】的一支哦,主要活跃于长江以北的北方至寒冷的南西伯利亚之间的广大北方地区,也即,汉族的祖先并非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南方采集人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4:28:32 +0800 CST  
人类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始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地球升温期,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技术革命——“农业革命”,在地球上的好几个地方相继出现了,其中之一,就是东亚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出现了“南方稻作农业人群”!

这些东亚最早的“南方稻作人群”会是汉族祖先的远古前身吗?肯定不是!

因为根据现代的汉族体质特征的形成来判断,汉族祖先的远古前身,不应该是“南方的采集人群”(以食用植物为主),而应该是曾经在酷寒的广大北方地区活动的“北方狩猎者”(以食肉为主)

而东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最早出现的“南方稻作人群”,则必然是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南方采集者,这意味着,“北方旧石器末期狩猎者”出身的汉族祖先的远古前身,必定不是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南方稻作人群”!

简言之,南方稻米的种植,并不是由“汉族的远古祖先”发明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4:44:57 +0800 CST  
任何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并不是用来“纯摆看的”无用技术,而是能让一个(或不止一个)民族处于“全面爆发”状态的强大背后推动力!

“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令长江流域的南方稻作人群开始处于人群扩张的状态~~

而且,由于新石器早期的地球升温,居然令北方的黄河流域与南方的长江流域处于相同的“亚热带气候带”——也即北方也温暖得可以种植南方稻米了

于是,最早一批从长江流域的“南方稻作人群”开始北上中原(于8500年前),他们就是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真正的“新石器遗址”——河南贾湖遗址,以及随后出现的(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而这两者由于主要炊具基本一致(意味着两者属于近亲关系),只不过,贾湖是稻作,裴李岗是粟作(北方粟作农业的开始出现!),因此,河南中原地区从此以后,就成为了“稻作/粟作混合种植区”,但是,他们都是南方人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4:54:43 +0800 CST  
在南方稻作人群北上中原之前,北方地区并非是空无一人的地方,是有“北方狩猎者”在活动的,尽管人口密度偏低!

由于南方农民的北上中原,并大力发展原始农业,导致了“北方狩猎者”的活动空间受到挤压,一部分北方人后退至冀南以北的冀北和东北地区,另一部分北方人迁至西北地区,他们基本都接受了南方农民的种植业,不过,仅仅是偏容易的旱作农业,而不是难度更高的稻作农业!

因此,“新石器时代”的东亚地区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在阴山以南地区,不是旱作(北方边缘地区),就是稻作/旱作混合作(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东亚最好的地盘)。而在阴山以北地区,则是那一些拒绝接受农业的北方狩猎者,依然保持着落后的狩猎者文化“细石器文化”。然后,在南方地区,则基本都是稻作农业

请注意,东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是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畜牧文化”的传统的,至于养猪鸡狗等,那叫“家庭畜养”,并非是真正的养大型牲畜的畜牧业!不要混为一谈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5:08:00 +0800 CST  
新石器时代古代农业的分布区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5:19:10 +0800 CST  
所有拥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的人群,都很会扩张,绝不可能处于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状态!

看一看“南方稻作人群”的扩张历史图吧,你就会明白,汉族的祖先自“青铜时代”起,从古代南方人的手里到底抢走了多少地盘呢?自己去仔细一观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5:30:22 +0800 CST  
距今四千年前的,拥有“畜牧文化/青铜文化”的西方印欧人R1a,沿着欧亚草原向东迁徙抵达新疆,从此触发了“东亚大变局”,东亚的核心区要开始换主角了,他们就是汉族的直系祖先!~~~

作为印欧人R1a在东亚的青铜/畜牧文化好学生,另外,由于距今四千年的时候,西北地区气候率先开始干冷化,汉族祖先的生业形态,从新石器时代的“旱作农业”,转型为青铜时代早期的“半旱作半畜牧”的经济形态,并沿着北方长城沿线,开始了一路东迁,到达了原“红山文化”所在地,出现了“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并向南扩张,形成了“燕南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冀中和冀南的“先商文化”,开始了向“古中原人(南方北上人群)抢地盘的过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5:41:08 +0800 CST  
商人联合东夷人(岳石文化人群)伐夏,抢了夏人的地盘,其实也就是“古中原人”的地盘!

由于夏人的炊具与商人和周人截然不同,这说明,夏人与商周人很可能不属于相同的族属人群,语言都可能不一样的。夏人的炊具是罐和鼎之类的,其中陶鼎的数量引人注目,具有明显的南方人炊具特征!而商周人的炊具是陶鬲,这是典型的西北/北方类型的炊具~~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5:47:43 +0800 CST  
“先秦时代的中国,存在着种种“尚北”习俗。比如,当时的人们有以北方为尊位、以北方为灵魂归往之处、以北方为内府和后方等等观念,分别可以归纳为“以北为尊”、“以北为源”和“以北为内”三个要点。”

汉族的祖先并不是南方人哦(故而与“南方稻作人群”无关!),是北方起源背景的人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6:13:17 +0800 CST  
故而,古代的中国人在“宋代”以前,也没有“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俗!

可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竟然有着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稻作/粟作混合种植”的悠久历史啊~~

那是“南方北上中原的”古中原人的饮食传统,却并非是“纯旱作”的汉族祖先的饮食传统!

所有远古时代“吃稻米”的地区,都不是汉族祖先的远古前身所生存的地区呢!

汉族的祖先并不热爱“稻米”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6:21:15 +0800 CST  
准确地说,汉族的祖先就是大约四千年前,迁徙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半旱作半畜牧”的青铜人群!

现代华北汉族的体质特征最接近的,就是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古西北地区的人群(“古西北类型”,比如齐家文化),其次接近的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华北类型”,因受到北亚母系的一定影响,才略有偏离“古西北类型”的

而商族的母系最接近的,就是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遗址,其次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说明商族的迁徙路线,是沿着“北方长城沿线”向东迁徙至东北辽西~~

楼主还是那句话,

任何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先进技术”,并不是用来“纯摆看的”无用技术,而是能让一个(或不止一个)民族处于“全面爆发”状态的强大背后推动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16:38:45 +0800 CST  

明朝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

意思就是说,在上古时代的“五谷”里,唯独是不包括稻米的,因为有史可载的圣贤起源于西北黄河流域(那里不种稻米)。而到了明朝这个年代,稻米已经占到“天下粮仓”的十分之七

这就是在早期古籍的“五谷”概念中,有“麻”无“稻”的根本原因,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华夏汉族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文明之前)所曾生活的地方,必定不会是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地区的“稻作/粟作混作区“,更不会是南方长江流域的“纯粹的稻作区”,而应该是西北地区的“纯粹旱作农业区”(无稻米的地区)

所有把汉族祖先的起源地,找到纯粹食用“稻米”的南方长江流域地区,那都是极其荒唐的结论,实际上,“南方稻作农耕人群”与起源于古西北地区的华夏汉族的祖先毫无关系!反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和越国”大有关系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7 23:05:27 +0800 CST  
楼主下面继续“古希腊雕塑”的话题~~

楼主在谈到古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塑的时候,曾说过以下这些话:

“古风时期”雕塑人像的长相和发式,具有相当的【混杂性】,有的人是偏印欧人的长相、却梳着古埃及人的众多小发辫;有的是偏西亚闪族人的长相,发式也是西亚的那种小卷形

这种人种和发饰的“多样性”,看起来似乎也比较符合雅典城里“多元化”人群和“多元化”文化特点,毕竟,在雅典城里还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外邦人”呢~~~

可是,楼主总觉得在这些非常符合逻辑的“完美”说辞的背后,总有哪个地方不太对劲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25:48 +0800 CST  
那么,在楼主内心里升腾起的某种疑虑,究竟是什么呢?

——因为古希腊的雅典雕塑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无法绕过的“逻辑漏洞”,绝大多数的人都忽略注意到了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30:08 +0800 CST  
为了能更清楚地揭开这个“逻辑漏洞”,楼主很有必要先复习一下“雅典人”的民族来源!


希罗多德告诉我们,雅典人本来是皮拉斯基人,“而多利安人才是古希腊人”

雅典人不是古希腊人,所操语言不是希腊语

当时的古希腊地区,居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种族或民族的人群,“多利安人和阿凯亚人”属于印欧人(身材高大肤白,金发碧眼),而“雅典人”属于皮拉斯基人(地中海类型人种,身材不高,肤色不白,头发眼睛是深色)

“印欧人”的起源背景是高加索山脉以北的黑海草原上,属于“狩猎/畜牧民族”;“皮拉斯基人”的起源背景则是于“新石器时代”,移民来自于近东地区的新石器农民移民(非闪族人)与欧洲最古老的土著居民的混合人群,属于“南欧农民土著居民”

这就是说,作为古希腊城邦时代的两大著名的城邦的,斯巴达人(多利安人的一支)和雅典人(皮拉斯基人),两者并非是一家人,而且,也没有“胜似一家人”,而是属于竞争对手关系,更准确地说,是外来的印欧侵略者与被侵略的古希腊土著居民之间的关系!

“希罗多德把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分别划归两个不同的民族,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初雅典第一公民伯里克利在著名的阵亡将士葬礼演说中,就雅典人和斯巴达人的性格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使我们不难看出那是对希罗多德上述观点的一种肯定。”(徐松岩教授)

“一言以蔽之,希腊人迁居希腊半岛各地的过程,就是希腊“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皮拉斯基亚“缩小”的过程。”(徐松岩教授)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31:24 +0800 CST  
徐教授最后总结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古代中国,也即,华夏人迁居中原和南方地区的过程,就是华夏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古代南方人的地盘不断“缩小”的过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34:05 +0800 CST  
我们知道,雅典城邦的各种雕塑,虽然是属于雅典“私人手工业作坊”里的手工业产品,但是,并不是主要销往海外市场用来换回粮食和各类矿产、木材等资源,而是不计成本高低地主要提供给雅典各个庙宇的供奉、或是在市政公共场所里摆放(比如运动场等地)

那么,雅典最著名的神庙是哪一个?

这还用问嘛,当然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35:35 +0800 CST  
“帕提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其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名parthenon,帕提农原意为贞女。此庙规模宏大,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庙内曾经摆放了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雅典娜是雅典的守护神,雅典也因此而得名。”

帕特农神庙的雅典娜女神雕像,原作为公元前438年菲狄亚斯所作。从雅典娜造像看,体态丰满、健壮,双目有神,鼻梁挺拔。身上的袍挂和长裙,头戴战盔,胸部披饰甲胄,右手托着胜利神尼凯,左手扶着盾牌

——好一个“印欧人”女战士的形象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8 13:37:45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