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三百七十六、安帝继嗣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106)~孝安皇帝元初二年(115)

皇太后邓绥立一个出生刚百日的婴儿当皇帝,显然就不是奔着“扶保幼主”这个路子上去的,不然她干嘛要跳过年龄更大的刘胜。实际上殇帝刘隆刚一登基,她就已经在为此做准备了。

之前和帝刘肇因为夺权不易,需要有人在京城为之声援,且还年轻,所以把自己的兄弟们都留在京中,并没有按照汉代藩王的规矩让他们就藩;但现在邓绥上台,这些小叔子们当然就碍眼了,所以在延平元年春三月丙戌、和帝葬礼刚结束的第三天,朝廷即令诸王出京就国。

但是,邓绥却暗中留下了一个人——清河王刘庆之子、时年十三岁的刘祜。刘庆曾为太子,且在和帝夺权的政变中出了大力,不管是和帝本人还是邓绥,都对他另眼相待,所以为了给殇帝“做准备”,邓绥就把刘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了清河国邸中(汉制,诸侯国在京城都有国邸)。

然后很快,殇帝果然没有“辜负”邓绥的期待,正如他的谥号所展示的,于当年秋八月辛卯就“殇”了,在位八个月,甚至还没有满周岁,是到目前为止的皇帝中,最名副其实的工具人。

第二天夜里,邓绥就与其兄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将邓悝等于禁中定策,连夜将刘祜接进宫中,旋即招集群臣入宫,就在大行皇帝的灵柩前,立刘祜为帝,是为汉孝安皇帝。

当然,十三岁的安帝自然也无法亲政,仍然是由邓绥“临朝称制”啦!

从邓绥的一系列操作就能看出来,她可比窦太后精明多了。窦太后以为和帝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翻不了天,结果万万没想到和帝是只黑天鹅,还真的让他极限翻盘了!而邓绥就跳过了刘胜,哪怕此时的刘胜比当年的和帝还要小,再出一个天才儿童的概率几乎为零,邓绥也不会去赌——因为要想不翻车,最保险的做法当然就是压根不开车!出生才一百天的婴儿,才是绝对保险的!

而在殇帝死后,邓绥也绝不会再去选曾经被自己跳过的刘胜,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和帝就等于是“绝嗣”了!由于之前立殇帝时,邓绥提出的“刘胜有痼疾,不可为帝”这一结论已经被朝臣们认可了,此时邓绥就可以继续以此为由,再次撇开刘胜,选择和帝的侄子继位。

而与此同时,还是由于刘胜的存在,安帝继位的合法性也并不稳固,因为在不少人看来,“痼疾”这个理由在有得选的时候是个理由,但在先帝之子只剩一个的时候就不是理由了——好吧,或许慑于邓家的淫威,并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但安帝背后的家族可不敢赌这一点。况且,即使朝臣们无人敢聒噪,但和帝的侄子可不止安帝一个,你都能上,别人凭啥不能上?要是你们惹邓绥不爽了,她换个皇帝,真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安帝及其家族,只能死抱邓绥的大腿。

在和帝在世时,邓绥俨然就是一白莲花,结果老公刚咽气,邓绥就展现出如此老辣的手腕,为了攫取权力,毫不吝惜就把和帝的皇位给了和帝的哥哥家,若和帝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想。

然后更妙的是,安帝的正牌老爹、清河孝王刘庆,也在当年冬十二月,恰到好处地“薨”了!

前面的分析里,邓绥立和帝的侄子,虽然对她有各种好处,但却也要面对一个问题——孩子的亲爹怎么办?要知道,刘庆虽然名义上已经不是安帝的爹了,但安帝只要不是傻子,心里到底认哪个人当亲爹,自然不言而喻。西汉的哀帝刘欣,继承成帝刘骜时,自己的亲爹已经死了,但他尚且在朝中掀起了“议礼”的大风波,更何况刘庆可是一个活的爹呢?而且别忘了,刘庆本人可也是当过太子的!只要刘庆活着,想不让他影响安帝,进而掺和朝政,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但就是这么“巧”,刘庆在这个节骨眼上,就这么干脆地死了,一了百了。

对邓绥威胁最大的政治对手,就如此轻易地灰飞烟灭了。

这实在是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啊!

对邓绥的这一系列操作有没有人表示不满呢?——还是有的。安帝继位刚一年,永初元年秋,司空周章密谋关闭宫门,诛邓骘兄弟及大长秋郑众、中常侍蔡伦,劫持尚书,写诏书废邓绥,封安帝为远国王,改立已被封为平原王的刘胜为帝。但事情败露,当年冬十一月丁亥,周章自杀。

也就如此而已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20-07-22 19:44:49 +0800 CST  
三百七十七、灾异频仍

不论皇太后邓绥在攫取权力的过程中是始终光明正大,还是使了多少手腕,其实对国家、对百姓来说,并没有什么差别,最终还是要看她的执政能力如何。

然后很快,考验就来了。

首先是天灾。其实从和帝朝开始,中华大地的气候就开始异常起来,洪灾旱灾不断,然后地震也来凑热闹——不然的话在这一时段活跃的张衡,干嘛要去发明地动仪?(张衡就比和帝刘肇大一岁)

这里列一下延平元年,也就是殇帝刘隆在位这一年的天灾:

夏五月壬辰,河东垣山发生山崩。

六月,郡国三十七大雨水。

秋九月,六州大水。

乙亥,陨石于陈留。

冬十月,四州大水、大冰雹。

然后是第二年的永初元年,也就是安帝刘祜即位的第一年,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风、大冰雹。

永初二年:

夏六月,京师及郡国四十大水、大风、大冰雹。

是岁,郡国十二地震。

永初三年:

春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冬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

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

这仅仅是邓绥执政的头四年。此后,几乎年年都有地震,东亚这片搞不好当时正好发生了板块运动。

更倒霉的是,几十年都难得一见的陨石,都从天上往下砸……

天灾造成的后果也是很明显的——连京师雒阳、天下钱谷辐辏之地,居然也会发生饥荒!

而且还荒到要“人相食”了!

这可是在和平年头,中国内部并没有打仗啊!

如果仅仅是人祸,只要把搞出祸来的人解决掉就好了;问题是这是天灾,完全是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再牛逼的人也是无法控制的。

更麻烦的是,古代还有“天人感应”这一说,老天爷不给脸,那定是地面上的人本身有问题,所以老天才会降灾示警。

而最大的“问题”,可不就是“牝鸡司晨”、“阴盛阳衰”吗?

这并不是我在瞎说,翻翻历代史书里的《五行志》,里面凡是地震,全都给编排到了外戚头上。这里边的逻辑我都能给扯几句出来——天为阳,地为阴,现在大地不安生,显然就是“阴”太过了嘛!

现在看来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古人哪懂那么多啊!虽说那些身居高位之人,读的书越多,心里越清楚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老百姓们都信这个,那这些其实不怎么信的人,也会利用这一迷信来攻击政敌的。

可以想象,邓绥的压力得有多大。

所以在延平元年夏六月己未,邓绥就下令,砍掉了皇宫三分之一的开销,每年节省数千万钱。郡国进贡减半,上林中豢养的鹰犬悉数斥卖(反正邓绥作为太后也不会去玩打猎),各地离宫别馆储备的粮食薪炭也全部省掉(同上,邓绥也不会出外巡视的)。

秋九月丙寅,殇帝下葬,陵墓规模、墓中陪葬减为十分之一。

同年冬十二月乙酉,取消年节上的鱼龙曼延戏表演。

永初元年秋九月壬午,削减太仆、少府的仪仗人数,多出来的人挪去补充羽林卫士;皇宫所养马,非皇帝、太后车驾常用者,饲料减半;宫中各处修建制造,非供宗庙园陵使用的,全部叫停。

永初三年,取消年节上的设戏作乐,逐疫侲子的人数削减一半——所谓“逐疫侲子”,是岁终“逐疫”这个仪式上的演员,和“鱼龙曼延戏”之类的纯娱乐活动不同,是有祭祀、祈福的性质在里边的。

如此种种,这邓太后简直是史上过得最穷的太后了。

这只是节流,只能说是间接减轻了遭灾百姓的负担,要帮他们渡过难关,得有更直接的手段。延平元年秋七月庚寅,邓绥下诏严令郡国守相不得因惧怕朝廷责罚,隐瞒辖地受灾情况;同时核实辖地灾情,上报朝廷该减免多少赋税。

永初二年春二月乙丑,因冀州、兖州遭灾,依守光禄大夫樊准建议,派樊准到冀州、守光禄大夫吕仓到兖州,将公田赋与贫民,尤困乏者徙置荆、扬诸郡——樊准认为,光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只能管得一时,所以应该把田地给他们,这才是长久之计。当然,这田也不是白给的,国家没那么有钱,所以是赊借,等将来年成好了,灾民们恢复过来了,再用田赋来还。

当然这种还法,往往是拉长到十几二十年还,中间可能还会有减免,所以是德政。

不管是直接赈济还是间接赋田,国家都是要出血的——而朝廷,也没钱了……

永初三年夏四月,三公建议,吏民捐钱谷,可依多少得“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官、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等等。

连历朝历代向来很忌讳的“卖官鬻爵”都使出来了,可见当时的朝廷财政有多窘迫。

然而,前几年还是“永元之隆”,难道东汉王朝真的那么缺钱吗?

前面早就说过,和帝在位的时候,也是连年天灾,那凭什么在他那就可以“隆”,换他老婆上台就立刻只能靠卖官才能活下去了呢?

其实,赈济也好、赋田也罢,都是治标不治本;真正要治本,那就要在平时抓生产,让老百姓有储备,荒年来了才能熬过去。

东汉的老百姓并不懒,要不然和帝时期也“隆”不起来。

那为什么到了邓绥这,百姓们的储存就不够了呢?

但是,有人的储存却是足够的,甚至是太多了。

不然的话,那些买官的人,都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说到这里就明朗了,实际上还是那个自东汉开国以来老生常谈的问题——

豪族的势力太强了!

地都让他们占了!

钱都让他们刮了!

那百姓可不就穷了!

哦,现在应该改叫他们“士族”了。

和帝能“隆”而邓绥不能“隆”,无非是和帝是个狠人、神童,能压住这些士族们吐钱出来;而邓绥是个女的,上位的法理又没那么坚实,就被他们欺负了。

你看她问三公该怎么办,结果三公不是让她减自己的开支,就是让她卖官,这还不是欺负人吗?

邓绥也不傻,所以后来一遭灾,就借口说老天不满意,显然是三公没干好,就把三公罢免了——三公因灾异策免由此始。多年后的学者仲长统吐槽,说自光武政归台阁,三公备员而已,一有灾异反而要负责,这不是躺着也中枪吗?

但邓绥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来是确实没什么好招了,那就用用这些封建迷信的招,寄希望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二来嘛,也算是邓绥对这帮士族的欺负,一个小小的反抗吧!

为什么说是“小小”的呢?

因为接任三公的,还是士族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20-07-26 19:13:55 +0800 CST  
三百七十八、烧当再乱

如果仅仅是天灾,也就罢了,问题是皇太后邓绥需要面对的,还有战争。

这场战事虽说不是在西域,但却是由西域的问题引发的。延平元年秋九月,也就是殇帝刘隆刚死不久,朝廷派北地人梁慬为西域副校尉;梁慬刚走到河西,朝廷就收到了西域都护任尚的告急文书——之前讲定远侯班超的时候提过,这位任尚对班超的经验不以为然,结果接任不久就引得西域反乱,说的就是这一次。

于是朝廷令梁慬就地征发河西四郡之羌、胡五千骑(又是雇佣军)援助任尚,不过梁慬还没赶到,西域军就撤了(或许是被梁慬吓走的)。朝廷对任尚很不满意,将其政还,以骑都尉段禧为西域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

段、赵驻守于龟兹之它乾城,此城太小,此时已经赶过来的梁慬就建议找个大点的基地。梁慬看中了龟兹城,于是他忽悠龟兹王白霸,说要帮白霸守城,结果白霸上当,不顾手下反对,迎梁慬军入城,结果梁慬一入城,就立刻把早就藏在附近的段、赵军也迎了进来。龟兹的一干反汉势力立刻抛弃白霸,串联了温宿、姑墨,围攻龟兹城,但却被梁慬等大败,结果梁慬等最后还是在龟兹站住脚了。

话说梁慬的搞法似乎不太地道,但西域这边的汉将们手下汉兵太少,只能靠土著仆从军,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用这种赌徒的套路——要知道龟兹几乎是最后才降服于班超的,如果梁慬等稍微犹豫一下,完蛋的很可能就是自己了。

但前面说过,这几年中国到处闹灾,国家还连续大丧,女主称制,政局并不稳定;加之龟兹离内地实在太远,于是在转过年的永初元年夏六月壬戌,依照朝中公卿的建议,又一次撤销西域都护府,遣骑都尉王弘征发关中兵,迎还段禧及梁慬、赵博军,以及在伊吾卢、柳中的屯田部队。

朝中公卿们这本来是不想花钱,结果没想到反而捅了大篓子!

和帝朝羌乱平息后,一些降羌被朝廷散置在陇右诸郡县,结果当地汉人官吏豪族见羌人降服,又故态复萌,各种欺负羌人,搞得羌人怨气很大。王弘这回出兵接应,也征发了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当地官员对羌人们迫促甚急。话说之前梁慬已经征发过一次旁边河西四郡的羌人,陇右的羌人们也搞不清汉人的意图,都谣传说朝廷要让他们长期戍守西域,因此队伍刚走到酒泉郡就出现了大量逃兵。那汉人肯定要再把逃兵逮起来啊?但汉人的兵嘛,素质比羌兵也好不到哪去,各种趁机掳掠羌人族落,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被吓得四散逃亡。

烧当羌豪东号之子麻奴降服后住在安定郡,东岸等跑来投奔他(别忘了上回闹事的就是烧当羌),于是他索性又反了,带着大伙跑出塞外,和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又干起了打家劫舍的买卖,把连接陇右、河西的陇道都给截断了。话说羌人归附也有小十年了,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兵甲,不少人持竹竿木枝以为矛,负案板以为盾牌,还有拿着铜镜当兵器的——这简直就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了,可见之前当地官吏把他们祸祸得有多狠。

那么这些之前还对羌人们耀武扬威的郡县官吏,现在啥反应呢?——都怂了!敢情他们也只敢欺负欺负之前不敢抵抗忍气吞声的羌人们罢了,一群外强中干的货。

事已至此,朝廷也只能给这帮家伙擦屁股。当年冬十二月,朝廷派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率五营及诸郡兵五万人,屯于汉阳以备羌——现在雇佣兵的兵源们都反了,只能上汉军了。邓绥派他哥出征,显然是想复制之前冠军侯窦宪的套路;然而,事实证明打仗这种技术活,还是需要天赋的。邓骘刚到不久,永初二年春正月,钟羌趁诸郡兵尚未集结,于冀县之西击败邓骘军,邓骘损失千人。邓骘正灰头土脸,倒是从西域撤回的梁慬,此时已经到敦煌了,朝廷令他从西边进军援助邓骘,结果梁慬在张掖又打了个胜仗,进到姑臧,又有羌人大豪三百余人来降。

梁校尉自出场以来,尚未一败,而且人家带的还是仆从军;而邓将军带着汉军,一上来就吃个大败仗,这就很难看了啊!

再想想看,他爹邓训,当年可是打得羌人肝颤,还真成虎父犬子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20-08-02 18:56:26 +0800 CST  
三百七十九、羌寇三辅

永初二年冬,在年初吃了败仗的车骑将军邓骘,再派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羌等数万人战于平襄,结果任尚军再次大败,阵亡八千余人,羌人因此大盛,朝廷不能制。常年的战争,再加上羌人的、自己人的劫掠,处于战场之地的湟中诸县没粮了,一石粟(大概一百来斤)的价格飙到一万钱(正常时期价格大约两百钱左右),以致“百姓死亡不可胜数,而转运难剧。”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几年虽然天灾多,但打仗的地方就只有这里,为什么不从别的地方调粮过来,就干瞪眼看着这边的老百姓饿死吗?现在我们习惯了一省有难,全国各地的支援就算慢也两三天内就能到;但古代可没有铁路飞机啥的,运输时间之长、运输成本之高,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别说两三天能到,两三个月都不一定能到,等终于运到地方,当地百姓的坟头都老高了;同时要想保证当地一个人的粮食,往往要携带十个人的粮食甚至更多,因为负责运送的牲口、人员,那也是要吃饭的啊!

这还是在假定别的地方确实有粮,而且运粮的人没有干私吞之类的小动作的前提下——所以不了解运输的艰难,古代的很多事情你就看不明白。比如为什么武帝刘彻派了几万人出征西域,就能搞得全天下的户口减半?官渡之战魏武王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袁绍军怎么就立刻崩了,明明袁绍后方根本不缺粮?——根子都在转运这里!

除了转运艰难、内地遭了灾也没啥余粮这些客观原因,别忘了东汉还有一个问题——士族政治。前面说过,士族做官的门槛是学儒家经书,而拼这个,凉州这边的大老粗们肯定拼不过,所以朝中当官的必然是以关东人士为多。士族的前身是豪族,虽然读了几天书,多了一层仁义礼智信的皮,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骨子里还是地方豪族,在他们的灵魂深处,自家的利益始终是在国家利益之上的。那么对远在西陲的凉州,以关东人为主的朝堂是个什么态度,那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有个因犯法被流放中的故左校令庞参,见朝廷被运粮凉州之事搞得焦头烂额,就上书建议,说干脆把邓将军调回来,就留下任校尉,督送凉州士民转居三辅,等休养生息后,再回过头来把羌人怼回去。朝廷认可此议,皇太后邓绥当即赦免庞参之罪,以其为谒者,督三辅诸军屯。当年冬十一月辛酉,邓骘还师,留任尚屯于汉阳。

庞参此策,看似减轻了运粮凉州的负担,但问题是,之前在凉州平乱,依靠的就是当地人士,你把他们迁走了,那还打个鬼啊!而且羌人肯定立刻就会补位,那么本来边境线在河西陇右,现在一下子关中之地变成前线了!况且移民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事,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凭什么你个关东人上下嘴皮子那么一翻,就让我们凉州人放弃耕耘多年的家园?你虽说以后还要打回去,但真的还会有以后吗?再说了,关中当地的人就一定愿意接纳我们这些难民吗?

不过提出这个建议的庞参,倒未必真的是什么“奸臣”。看看他的籍贯——河南,也就是京城雒阳所在的郡级行政区。所以说,他搞出这么个建议出来,就是出于很典型的关东士族不想花钱在别人身上的心理。

而这项政策的后患,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很快,滇零羌竟然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之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羌截断陇道,寇钞三辅,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本来局限于凉州一州的羌乱,果然蔓延到了关中,甚至连益州都遭殃了!特别是滇零还搞出一个天子出来,羌人以前可从来不敢干出这出,可见气焰已经极其嚣张了。

又是西域副校尉梁慬,此时朝廷命他移屯金城,但他听闻羌人寇虐三辅,立刻引兵出击,转战于武功、美阳间,接连取胜,羌人才稍稍退散。

从西域到河西再到三辅,总是上司、队友捅了篓子,然后梁校尉赶去救火擦屁股,真是忙啊!

救火队员梁慬虽然疲于奔命,但仍然是个副校尉,也就是个少校吧;而他为之擦屁股的顶头上司邓骘,不仅没受处罚,反而升官了——朝廷召回邓骘的同时,晋升其为大将军,也就是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当朝首辅了!别人家外戚好歹有了战功才好意思当大将军——哪怕是很水的战功。但邓大将军的战功在哪里?难道要把梁校尉的战功算到他头上吗?打了败仗反而升官,也不知道朝廷这是个什么章程。

不光如此,邓骘回雒阳那天,朝廷“使大鸿胪亲迎,中常侍郊劳,王、主以下候望于道,宠灵显赫,光震都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邓大将军“胜利凯旋”了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20-08-02 18:57:04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