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年昔逸尘 2018-04-04 06:23:12
继续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09:40:36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04 11:30:54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1:44:01 +0800 CST  
孙峻是和皇帝孙亮商量后才对诸葛恪下手的,可见孙亮也对诸葛恪的做法不满,虽然孙亮此时只有十一岁,但毕竟是皇帝。
商量好之后,孙峻请诸葛恪晚上入宫在迎风观宴饮。诸葛恪来之前的事情有些迷信色彩,各位看官姑妄听之,不必十分当真。
诸葛恪赴宴前一晚莫名其妙地睡不着,烦躁不安,通宵不眠。第二天起来盥洗,闻到水腥臭,侍者拿衣服过来侍候他穿衣,衣服也臭。诸葛恪觉得太奇怪,换水换衣,还是一样的臭。诸葛恪无比郁闷。收拾好后出门,狗跑过来咬住他衣服,诸葛恪说:“这狗不想让我走吗?”就回去坐下,坐了一会,起身又走,狗又去咬住他衣服。诸葛恪让侍从把狗赶走,上车出门。
诸葛恪在宫门停车。孙峻已经在屋子里埋伏下士兵,担心诸葛恪不及时进来,呆在外面就有可能有人去告密,事情就会败露,反而给自己惹来祸害,就自己出去迎接,还装着不在乎的样子说:“使君(指诸葛恪)如果尊体不安,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宴饮,我去告诉主上就是。”这实际上也是在试探诸葛恪知不知道要被谋刺的事情。诸葛恪哪里知道啊,说:“我应当快点进去见主上。”
入宫路上,散骑常侍张约、朱恩悄悄传递了一封密函给诸葛恪,说:“今天的酒宴布置得异常,怀疑其中有诈。”诸葛恪看了后立即转身离去。此时应了一句古话,合当有事。偏偏遇到卫将军滕胤。滕胤和诸葛恪是亲家,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娶滕胤女儿为妻。诸葛恪最初不想让滕胤知道这件事,敷衍滕胤说:“我肚子突然痛起来了,不能进去。”滕胤不知道孙峻的阴谋,劝诸葛恪说:“你回朝后就没见到你,现在主上布置酒宴请你,你已经走到门口,应该进去。”诸葛恪见敷衍不过去,就把张约、朱恩的密函给滕胤看,滕胤就改劝诸葛恪回去,也许是滕胤的劝辞刺激了诸葛恪,诸葛恪又改变主意了,说:“孙峻这小子有什么能耐害我?只是担心他们在酒食中下毒害人罢了。”就自己带着药酒进去,带剑穿鞋上殿,先向皇帝孙亮谢恩,回到座位坐下。侍者倒酒,诸葛恪自然不会喝。孙峻为了打消诸葛恪的怀疑,说:“使君病还没好完,应当有常服的药酒,可以取来喝。”诸葛恪就喝自己带来的酒。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5:56:07 +0800 CST  
喝了一阵后,孙亮起身先走,孙峻也借口上厕所出去。孙峻出去后脱掉长衣,换上精干短服,提刀冲进来说:“有诏拿下诸葛恪!”诸葛恪惊吓而起,仓促之间拔不出剑来,孙峻挥刀砍杀过来,张约在旁边拔刀护卫诸葛恪,二人同时砍向对方,张约砍伤孙峻左手,孙峻砍断张约右臂。孙峻是武卫将军,掌管宫中宿卫,宫中士兵都是他的部属,此时一拥而上,杀死诸葛恪。孙峻高呼:“只杀诸葛恪一人,如今已死。”命令士兵收起兵器,清除干净地上的血污,继续喝酒。
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死后,孙峻让人用苇席裹身竹篾束腰,扔到建业南边一个叫石子冈的乱坟堆里。
孙峻派无难督施宽去集结屯住江陵的镇东将军施绩、屯住夏口的镇南将军孙壹以及将军全熙等攻打屯住公安的诸葛融。前面讲过,诸葛融有名士之风,无将帅之才,突然听说大军来攻,不知道该咋办,等到进攻部队把城包围后,没做任何抵抗,服毒而死,三个儿子也被杀。
诸葛恪的长子诸葛绰,任骑都尉时党附鲁王孙霸,孙权处理二宮并争之事时,将其交给诸葛恪处置,本来是放了诸葛绰一马,诸葛恪居然将儿子毒死了。虎毒不食子啊,不管诸葛恪是为了消除后患,还是因为儿子不与自己一起党附孙和,是政敌,都不应该这样做,这种行为太过丧心病狂。
二儿子诸葛竦,任长水校尉。小儿子诸葛建,任步兵校尉,听说诸葛恪被杀,带着母亲乘车逃亡。孙峻派骑督刘承追杀,在白都(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南)将诸葛竦斩杀。诸葛建逃过长江,准备北投魏国,被徐平的部曲抓获。徐平是曾任吴国零陵太守徐陵的儿子,诸葛恪征丹阳山越时,以徐平为丞,后来升任武昌左部督,是诸葛恪的故吏,就放走了诸葛建,谁知没跑多远,又被其他追兵抓获。诸葛恪的外甥都乡侯张震,(张昭的孙子,张承的儿子,张承娶诸葛瑾女儿为妻)常侍朱恩等人,全部被夷灭三族。
《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里将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分别评为龙、虎、狗,(蜀)汉得龙,东吴得虎,魏国得狗,(不是贬义,是功狗的意思)这种类比其实没什么意义,三人的环境和位子都不一样,在其位谋其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行,没什么高下之分。
诸葛恪故吏临淮人臧均上表请求收葬诸葛恪,孙亮、孙峻同意。孙休为帝时,有朝臣请求为诸葛恪立碑,遭到博士盛冲的反对。孙休也不同意,说:“盛夏出军,(指合肥新城之战,在夏四月)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盛冲反对得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5:57:59 +0800 CST  
这是史料记载的孙峻谋杀诸葛恪的原因和过程,诸葛恪一反常态的癫狂暴戾危及到吴国政权的兴衰和社会的安稳,固然该杀,但深究下去会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其根源是在孙权身上,这件事情是二宮并争的延续。
前面讲过,诸葛恪是孙和嫡妃张妃的舅舅,诸葛恪亲口许诺要让张妃“胜过其他人”,言下之意就是要为孙和平反。孙和被贬为南阳王后居住长沙,诸葛恪又有迁都武昌的意思,民间就出现诸葛恪要迎回孙和的谣言。而孙权病重期间确实有迎回孙和的意愿,因为孙鲁班的阻扰没能实现。
孙和回归,有两种方式:一、取代孙亮;二、为王。无论哪种方式都会严重威胁到孙亮的地位,孙和、诸葛恪一党与孙亮、孙鲁班一党势必要拼死一博,而孙峻是孙鲁班的情夫,肯定会站在孙鲁班这边。从诸葛恪同时实施的另一项政策来看,取代孙亮的可能性较大。这个政策就是将凡是在滨临长江重镇兵马集中之地的诸侯王全部迁徙到内陆地区,琅邪王,居住虎林的孙休就是因此被迁徙到丹阳郡的。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有什么理由要迁徙诸侯王呢?如果不能以孙和为帝,又怎么能让张妃“胜过其他人”呢?诸侯王妃多的是,要胜过这些王妃,只能是皇后。
在这个背景下,不论诸葛恪有没有那些错误,孙峻、孙鲁班都会对诸葛恪下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孙峻杀诸葛恪背后有孙鲁班的影子。
直接的证据就是孙峻杀诸葛恪后,立即剥夺孙和南阳王的印玺绶带,流放新都,接着又派使者赐他自尽。如果孙峻仅仅是要杀诸葛恪,又何必急着要对孙和下手呢?
诸葛恪上任即杀孙弘,是二宮并争的延续,孙峻杀诸葛恪同样也是,这就是历代学者认为吴国亡在孙权手里的原因。
孙峻杀了诸葛恪后,由武卫将军陡升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进封富春侯,朝中大权全部归于手中。丞相一职又复活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5:58:54 +0800 CST  
各位看官还记得孙权接替孙策时会稽郡发生的事情吗?当时屯守乌程的定武中郎将孙暠整顿兵甲,杀向会稽,想谋反自立。被会稽功曹虞翻震慑,没敢继续生乱。
孙暠是孙坚弟弟孙静的长子。孙暠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孙绰,有个儿子叫孙綝;三子孙恭,就是孙峻的爹。孙峻、孙綝两个堂兄弟终于完成了爷爷的未竟之事,先后成为吴国权臣。
孙峻只是个内臣,在朝堂和百姓中都没有什么威望、名气,掌权后主要是靠刑杀来武力压制群臣,自身行为也不检点,奸乱宮人,和姑姑孙鲁班通奸,乱伦无道。特别是杀害无辜的孙和,更是引起朝野侧目,群臣敢怒不敢言,但也有人挺身而出,谋刺孙峻。
孙峻执政后,连续发生针对孙峻的谋杀事件。
五凤元年(公元254年),一个叫桓虑的前司马(不详是孙登、孙和、孙英三人中谁的司马)联络纠集了一批将吏,准备谋杀孙峻拥立孙登的次子时任吴侯的孙英,谋事不密,被孙峻所杀。孙英自杀。至于孙英是否参与了此次谋杀,说不清楚。
第二年七月,(蜀)汉使臣要到访吴国,无难督孙仪(孙皎的儿子,是孙峻的从叔父)与将军张怡、林恂等人密谋在迎接(蜀)汉使臣的宴会上谋杀孙峻,被孙峻发觉,孙仪自杀,其他参与谋杀的数十人被杀。孙鲁班因妹妹孙鲁育不肯与自己合作陷害王夫人和孙和而怀恨在心,趁机诬陷孙鲁育也参与其中,害死自己亲妹妹。
孙峻执政三年,几乎没做过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本来他是有机会的,因为正好遇上魏国毌丘俭、文钦淮南叛乱,可以借这个机会建功立业,可惜他没抓住。原因一是反应慢进军迟,二是毌丘俭、文钦败得太快。虽然得到了文钦,但也损失了留赞。孙峻还打算修筑广陵城,朝中大臣知道那里无法修城,但都惧怕孙峻,故无人敢讲。只有滕胤劝谏他,孙峻不听,派卫尉冯朝去修,结果还是没修成。
太平元年 (公元256年)八月,文钦怂恿孙峻伐魏,孙峻派文钦与骠骑将军吕据、(吕范次子)车骑将军刘纂、(孙鲁育的后夫,此人似乎并无多大能耐,却先后娶了孙权两个女儿,也是异数)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从江都入淮、泗,图谋攻取青、徐二州。(这有些自不量力)孙峻和腾胤到石头城为大军饯行,带着一百多护卫到吕据军营中来。吕据带领的部队整齐划一,纪律严明,孙峻十分讨厌。
这种情绪很有意思,本来应该高兴的事情,怎么会厌恶呢?在下猜测有以下原因,一是嫉妒。孙峻作将军时从来没有带过野战军;二是害怕。吴国是授兵制,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都是吕据的,只服从吕据的指挥。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推测,孙峻和吕据的关系似乎不好。孙峻有些做贼心虚。于是孙峻假称心痛离去。也许是受到了刺激,孙峻九月发病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孙峻死后,将权力交给从弟孙綝。孙綝只是个偏将军,此时升任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6:00:09 +0800 CST  
孙綝以偏将军之职骤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自然会引发不满。进军魏国的骠骑将军吕据此时还未到达淮河,听说后勃然大怒,(进军魏国的有文钦、刘纂、朱异、唐咨等将军,只有吕据一人有这种极端情绪化的表现,在下就是据此推测他与孙峻的关系不好)联络了一起进攻魏国的这几位将领共同上表推荐滕胤为丞相。(与吕据联名上书并不一定是真心反抗孙綝,有情势、情面所迫和首鼠两端之嫌)孙綝不同意,恰好此时驻防武昌的大司马吕岱去世,孙綝就让滕胤接替大司马一职,同样要去驻防武昌。
吕据带兵杀回建业,派人先通报腾胤,计划一起废除孙綝。孙綝面临两股敌对力量的攻击,采取分兵制敌的办法来对付。
孙綝派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去告诉腾胤大军正在攻打吕据,让腾胤速往武昌赴任,否则会受到诛罚。腾胤认为自己已经牵涉其中,干脆反了。滕胤因为与诸葛恪的姻亲关系一直心有不安,虽然孙峻没有追究,还很大气地晋封他为高密侯,但两人还是貌合神离。
滕胤扣留华融、丁晏,布置人马自卫,召来自己的部将典军杨崇和将军孙咨,告诉他们孙綝谋反。同时强迫华融等人写信责难孙綝。孙綝上表告滕胤谋反,以封爵为诱饵引诱将军刘丞率兵攻打包围滕胤。滕胤又劫持华融等人,让他们诈写诏书调兵来帮忙,遭到华融等人的拒绝,滕胤把他们全杀了。
身处包围圈中,滕胤颜色不变,谈笑自若。有人劝他带兵到建业宮的东门苍龙门,外面的将士见到你出去,一定会背弃孙綝归顺于你。当时是半夜,滕胤觉得已经和吕据约定了,吕据很快会赶到。带兵攻向皇宫,是对皇上不敬,就拒绝了这个建议,告诉士兵说吕据已经离此不远,士兵都愿意为滕胤战斗到死,没有一人离去。
半夜大风肆虐,将士们等到天亮还不见吕据军队到来。而孙綝的部队越来越多,攻杀进来,斩杀滕胤和将士数十人,夷灭滕胤三族。
吕据迟迟不来,是受到了孙綝另外部队的阻截,自身难保。孙綝一面派从兄孙宪带领丁奉、施宽率驻防京都部队中的水军赶到江都阻截吕据,一面派宫中中使拿着皇帝诏书去命令文钦、刘纂、唐咨等人合兵攻打吕据。(看出这几人不是真心和吕据对抗孙綝了吧)众寡悬殊,部下劝吕据投降魏国,吕据“耻为叛臣”,不愿投降,在新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长江中岛屿)被抓获,后自杀,被灭三族。
细心的看官可能会发现和吕据等人一同进攻魏国的人里面少了一个人,没错,就是朱异。朱异去执行另外一个与这次叛乱有关的任务去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4 16:06:18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08 06:41:24
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48:12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08 13:27:40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48:30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4-08 15:28:24
继续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48:52 +0800 CST  
吕据为什么要表滕胤为丞相?滕胤最初并没有参与叛乱,为什么会认为祸连己身?因为这二人是连襟,他们的妻子都是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的孙壹的妹妹。说起来这二人也是孙峻、孙綝的亲戚,孙壹是孙静第四个儿子孙奂的庶出儿子,也就是孙峻、孙綝的从叔父。孙綝害怕杀了滕胤、吕据后,孙奂会率军来报复,就让朱异率兵去杀孙壹。
孙壹的弟弟孙封知道滕胤、吕据二人谋反的事,吓得自杀。朱异率军到武昌后,孙壹知道是来攻打自己的,就率领部曲一千多人带着滕胤的妻子投降魏国。魏国任孙壹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吴侯。司马昭将齐王曹芳的贵人邢氏嫁给孙壹为妻。此时曹芳还没死,司马昭居然就将曹芳的贵人赏给了孙壹,这个行为确实非常过分。这和曹丕、曹睿父子对待献帝的行为差远了。邢氏是个美女,但性情妒忌,下人不堪忍受,就合谋将孙壹和邢氏杀死。此时孙壹投降魏国已经三年。
孙綝平定造反后,升任大将军,假节,封永宁侯,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离丞相还差一步。以前那个“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代知朝政”的头衔是有些不伦不类。
孙綝一步登天,骤然膨胀,傲慢无礼,比孙峻还不如。孙峻好歹还是个侍中,武卫将军,掌管宫廷宿卫,多少知道一些宫中礼仪,孙綝就是个偏将军,没见过多大世面,也没有多少处理政务人事的经验。最能说明问题也最有趣的是第一个想杀孙綝的人不是外部反对的人,而是内部人员。
还记得率领水军到江都阻截吕据的孙宪吧?还是孙綝的从兄,孙峻谋杀诸葛恪时,孙宪参与其中立了功,孙峻升其为右将军、无难督,授节盖,平九官(即九卿)事。这次孙宪成功阻截了吕据,给孙綝消灭滕胤稳定局面立下大功,孙綝也应该好好犒赏一下,孙綝却没做,并且对孙宪的待遇比起孙峻时期差了许多,孙宪愤怒了,和将军王惇一起合谋暗杀孙綝。事情败露,孙綝杀了王惇,孙宪服毒自杀。
前面说过魏淮南三叛中有趣的地方是和司马懿父子紧密相连,也和吴国孙峻兄弟紧密相连。二叛时是孙峻,三叛时是孙綝。过程前面已讲,此不赘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52:10 +0800 CST  
毌丘俭之乱时,孙峻带兵接应失败,虽然折了留赞,却也得了文钦,勉强可算平衡。诸葛诞之乱时,孙綝带兵接应也失败,什么也没得到,反而丢失了先期投入的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将领和三万士兵,以及后期降吴的全辉、全仪等人,更为严重的是孙綝杀了朱异,史称“自戮名将”,导致声望急剧下降,引发朝野不满。
孙綝执政的第二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四月,孙亮满十五岁,开始亲政。首先是建立了一支亲信部队,亲自挑选了三千子弟兵,全部在十八岁以下,十五岁以上,以大将子弟中年少有勇力的为将帅,整天在皇家禁苑里训练演习,孙亮放出话来,说:“我建立的这支部队,要和我一起成长。”这个事情应该对孙綝有所刺激。
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孙亮对许多事情都有所责难和盘问,孙綝有些害怕。从淮南前线撤回建业后,就称病不上朝,在朱雀桥南面修建了一所府邸居住,派弟弟威远将军孙据带兵入宮负责宫中宿卫,弟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幹、长水校尉孙闓分别掌管京城重要军营,想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权位。
孙亮内心里很憎恨孙綝,本想以追究孙鲁育被杀的原因为突破口来查找孙峻的罪责,连带治理孙綝,可惜找错了方向,反而枉杀了孙鲁育的两个儿子虎林督朱熊和外部督朱损。孙綝还入朝劝谏过孙亮,估计也是不想让孙亮深究下去。
此时朝中还有一股比较强大的政治势力,就是外戚全氏家族,当然其中的核心是孙鲁班。前面讲过,孙亮继位后,全妃被立为皇后,全尚在滕胤死后接替其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全氏家族五人为侯,都拥有统属部队,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吴国开国以来,没有哪家外戚有如此富贵强盛。孙亮就和孙鲁班合作,孙鲁班为了全氏家族的利益倒向孙亮。于是孙亮和孙鲁班、全尚以及将军刘丞(就是攻打滕胤那位)合谋诛除孙綝。
皇帝与拥有部队的大臣合谋对付另一个只是拥有部队的大臣,看上去是胜券在握,但孙亮却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有人泄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53:14 +0800 CST  
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呢?有两种说法:
一、全皇后。全皇后是全尚的女儿,母亲是孙峻的姐姐。
二、全尚的妻子,即孙峻的姐姐,也就是孙綝的从姐。
孙亮先找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商量,说:“孙綝专权,轻视我。我现在打算清除他,你父亲是卫将军,管着中军,你让他秘密集结人马,我要亲自到临桥,(孙綝新建的府邸在临桥)率领宿卫虎骑、左右无难(无难军分左右两部)一起包围孙綝府邸,下诏命令孙綝的部队解散,自然会得胜。你回去要注意保密,告诉你父亲,不要让你母亲知道了,女人本来就不晓大事,况且她是孙綝的堂姐,如果泄密,会耽误我的大事。”全纪照旨意告诉全尚,全尚这个人没脑子,居然告诉了妻子孙氏。孙氏派人秘密通知孙綝。孙綝连夜召集人马,派弟弟孙恩带兵在苍龙门外杀了刘丞,然后大军包围皇宫。
天亮时分,孙亮发现孙綝的兵马已经包围了皇宫,大怒,拿起弓箭就要冲出去,边走边说:“我是大皇帝(孙权谥号)的嫡子,在位已经五年,谁敢不听从我?”侍中、近臣和奶妈一起拉住他,才没有冲得出去。在宮里感叹懊恼了两天不吃东西,痛骂全皇后说“你父亲昏愦,坏我大事!”又叫人找全纪来。全纪对来人说:“我父亲奉诏不谨慎,辜负了皇上,我没有面目再见皇上了。”然后自杀。
这二人中谁是真正的告密者不得而知。如果是全皇后告密,是出卖父母和丈夫,不合情理。如果是全尚妻子告密,事后孙綝为什么会连她一起杀掉,这也不合情理。
孙亮被困宫中,无路可逃,成为瓮中之鳖。孙綝入宫后先派光禄勋孟宗到太庙去办理废除孙亮的那些仪式和手续,同时召集群臣,说:“少帝(指孙亮)荒诞昏乱,不能当皇帝承接宗庙,我已经告诉先帝神灵将其废除。诸君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商议。”群臣震动恐惧,哪里还敢有什么异议,齐声回答:“唯将军令。”孙綝派中书郎李崇去取走孙亮的皇帝玺绶,在全国颁布孙亮的罪状。尚书桓彝(魏国桓阶弟弟)不肯在罪状上署名,被孙綝杀害。
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派将军孙耽押送孙亮到封国,将全尚流放到零陵,孙鲁班流放到豫章。两年后,会稽郡传出谣言说孙亮应当回京做天子,王宫里监视孙亮的人上告孙亮派巫士到祠堂里祷告,有违规的话语。孙休立即废掉孙亮的王位,降为侯官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侯,遣送到侯官就国。孙亮在路上自杀,孙休将护送人员全杀了。孙亮死时年仅十八岁。
有一种说法是孙休将孙亮毒杀在路上,细想一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孙亮是被孙綝所废,而孙綝已经被确认为乱臣贼子,孙亮复位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就是说,孙休有杀孙亮的动机,但没有证据,不能凭动机来断定孙亮是被孙休所杀。十八岁的孙亮会自杀吗?真有自杀之心,被废后为什么不自杀?对于一个废帝来说,王和侯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此可以存疑。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54:07 +0800 CST  
如果不是孙权兴起二宫并争,孙和顺利继位,吴国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孙权死时,孙和已经二十八岁,成年长君在位,就没有权臣弄权的机会。不光孙峻、孙綝没机会,连诸葛恪也没机会。
国不可一日无君,废了孙亮,总得另立一个皇帝。典军施正劝孙綝立琅邪王孙休,孙綝同意,派宗正孙楷和中书郎董朝去迎奉孙休。
孙休字子烈,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十三岁跟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学习儒家经典。十八岁时被封为琅邪王,居住在虎林。孙权死后,被诸葛恪迁往丹阳郡居住。(诸葛恪迁移沿江重镇诸侯王入内地一事前文已述)丹阳太守李衡经常找事欺负孙休,孙休上书朝廷请求搬迁,又被迁移到会稽郡。
孙楷、董朝迎奉孙休,孙休不相信有这事,这二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孙休,孙休这才相信,留二人住了一天二夜后出发。十月十七日,走到曲阿,有一老者拦住孙休叩头说:“事情拖久了就会发生变化,天下人都殷殷期望着您,希望陛下迅速前行。”孙綝废掉孙亮后有许多人劝孙綝自立为帝,孙休如果不加紧赶路也许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孙休加紧赶路,当天到达布塞亭。(今江苏省句容县)武卫将军孙恩代行丞相职权,率领百官用皇帝的御车在永昌亭(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迎候孙休,修筑宫室,用武帐围成便殿,设置御座。
十八日,孙休到达永昌亭,看见便殿后停止前进,让孙楷先去见孙恩联系相关事宜。孙楷回来后,孙休换乘车辇前行,群臣路边叩拜称臣。孙休进入便殿后,并没有猴急地坐上御坐,而是谦让不坐,到东厢休息。户曹尚书进前在台阶下主持进位仪式,孙恩捧着皇帝玺符。孙休按礼仪三次辞让,群臣三次进请,孙休才说:“将相诸侯都推举寡人,寡人不敢不承受玺符。”群臣依次拜见后,孙休坐上乘舆,百官陪伴前行。孙綝带领一千士兵在半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三十里)迎候,见到孙休到来,在路旁拜迎。孙休也下车回拜。当天,孙休在正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55:04 +0800 CST  
孙休继位时已经二十三岁,各位看官可以看到这个成年长君是怎样对付权臣的,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孙权的错误对吴国危害之深之大,而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孙休一继位,孙綝就上书恳请退位,以此试探孙休对他的态度,孙休也不傻,知道此时不能和孙綝翻脸,于继位第三天就发布诏书,任大将军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孙据为右将军、县侯。偏将军孙幹为杂号将军、亭侯。最小的弟弟孙闓也封亭侯。至此,孙綝兄弟五人,一门五侯,并且都掌管有军队。这是吴国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同时孙休还任命长水校尉张布为辅义将军,封永康侯。
这份诏书看上去很自然也很普通,新君即位封赏功臣很正常啊,如果看官你也这么想就错了,就是小看了孙休。这封诏书很值得玩味。其中孙恩所任的御史大夫一职,在孙权时期是没有的,按汉旧制,御史大夫是三公之职,孙休专门设置这个职位就是为了安抚孙綝一党的。孙綝兄弟一门荣宠,得意洋洋,完全忽视了那个不起眼的人和职务,就是张布。张布是孙休的心腹,孙休为会稽王时张布就是孙休的左右将督,深得孙休信赖。孙休此时唯一信任和依靠的人就是张布。没有阻止孙休把张布留在身边并且还升为将军,是孙綝最大的失误。
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很有趣。是关于以前经常欺负孙休的丹阳太守李衡的。
李衡,字叔平,是襄阳一个兵户人家的儿子,汉末避乱到江东,在武昌为庶民。听说羊衟有识人之才,就跑去找他,想依靠羊衟的品鉴而引起朝廷的关注。汉末品鉴之风盛行,著名人物品鉴家对人的评价有很大的社会作用,当年曹操就这么干过。羊衟对李衡的评价是:“在多事之秋里,你具有做尚书里重要部门的曹掾或者郎官。”当时是校事吕壹弄权时期,群臣对吕壹敢怒不敢言,羊衟认为只有李衡才能压制吕壹,就和群臣一起推荐李衡为郎官。其实这是一种官场伎俩,朝中大臣都怕反对吕壹给自己带来祸害,就推荐一个在朝中没有什么根基的愣头青,把他当枪使,成功了有举荐之功,失败了也不会引火烧身殃及自己。失掉一个兵户的儿子,普通庶民对大家都没有什么损失。
孙权引见李衡时,李衡口若悬河,历数吕壹的奸恶达几千言,孙权听了都脸有愧色。几个月后,吕壹被杀,李衡名气大显。后来为诸葛恪司马,帮诸葛恪管理府事。诸葛恪被杀后,李衡担心在朝中受到牵连,请求外放为丹阳太守。
恰好孙休住在丹阳郡,李衡就经常欺负他。李衡的妻子习氏是襄阳望族,每次都劝李衡不要欺负孙休,李衡不听。等到孙休当了皇帝,李衡害怕了,就想投降魏国。习氏制止他说:“不可。你本来只是一个庶民罢了,先帝过于看重提拔你,你多次对(孙休)无礼,现在又妄自猜嫌,想叛逃求生,你这样叛逃回去,有何面目见中原人啊?”李衡说:“哪怎么办?”习氏说:“琅邪王(指孙休)素来好行善事仰慕名流,现在正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品德,肯定不会因为私人恩怨杀你。你可以去自首,上表检讨自己以前的过失,公开显明地请求接受处罚。这样的话,不光可以免罪,还可能得到优厚的前程。”李衡照此办理,果然没有得到处罚,孙休下诏让李衡回郡,不用担心。接着就加李衡为威远将军,还授予斧钺。
李衡经常想治一些家产,习氏不让,李衡就悄悄派了十户租客在武陵龙阳汜洲上(今湖南省汉寿县,汜州在县西五十里处,长二十里,因李衡种橘而名橘洲,亦谓之柑洲)修建了所宅子,在洲上种了一千株甘橘。李衡临死前对儿子说:“你母亲讨厌我治家产,所以我们现在才穷成这样,但是我有一千个可以聚财的奴仆,并且还不需要你的衣食供养,每年只上一匹绢的税,剩下的足够你用了。”李衡死了二十多天后,儿子告诉了母亲,习氏说:“这一定是你父亲种了一千株甘橘,你家有十户租客消失七八年了,一定是你父亲派他们去修宅子。你父亲经常说太史公说过,‘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我回答说:‘人的忧患在于有无德义,不患不富,如果贵而能贫,才是好,用这些东西来干啥!’”后来李衡的儿子还真因为这一千株甘橘得以富足。每年可得到数千匹绢,而只交一匹为税,不富才怪。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8 15:57:45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09 06:46:59
继续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3:08:36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09 10:13:15
从古至今,中国的宫廷斗争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花样百出。
-----------------------------
谢谢捧场。
在反传统的年代,曾经对古代正史有个批判,说那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其出发点是否定古代史,撇开这个前提,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古代史确实不注重社会形态和百姓生活,这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巨大缺陷。正史局限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文学要演绎历史,除了忠孝节义外,就只能讲宫廷政变、宫闱秘闻,再加上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人性中本来就有偷窥的阴暗心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以至形成对这些密事津津乐道的风气。这种风气养成的最大危害是让国人喜欢并相信阴谋论,一有个什么事就会想是不是在下好大一盘棋。这种风气如今似乎是愈演愈烈,极大地蒙蔽了百姓心智。
西方也有宫廷政变,也喜欢传播宫闱密事,也流行阴谋论,但国人分别得清,不会当真,什么共济会、骷髅会、蜥蜴人,什么达芬奇密码、货币战争,我们是分不清,还当真。
老百姓踏踏实实地过老百姓的日子多好,去操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干嘛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3:48:0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09 10:39:1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3:48:45 +0800 CST  
@yy350414 2018-04-09 12:59:36
这一段挺有意思的
-----------------------------
谢老乡捧场,多指教。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3:49:20 +0800 CST  
孙綝得意忘形,恣意妄为,做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情,其中最为恶劣也最为愚蠢的有三件:一、焚烧伍子胥庙。二、毁坏佛教祠堂。三、妄杀道人。伍子胥是吴人敬奉的神灵,佛、道更是神灵,孙綝这个行为等于是把人、神全都得罪完了。这就叫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孙休继位之后,表面上对孙綝敬重有加,凡是孙綝所请的事情,一律照准。暗地里则秘密布置,收买人心,为清除孙綝做好准备。
有一天,孙綝带着牛、酒进献给孙休,被孙休拒绝了。孙綝就带着这些东西到左将军张布那里和张布共饮。张布前几天还是辅义将军,这么快就升到左将军,孙綝竟然无所警醒和防范。二人喝到兴头上时,孙綝酒后吐真言,说:“当初废孙亮时,许多人劝我自立。我觉得陛下贤明,所以才迎立为帝。要不是我的话,他哪里当得上皇帝?今天居然拒绝我的礼物,把我当作一般的大臣看待,太过无礼,我要重新立一个皇帝。”孙綝不可能不知道张布和孙休的关系,此番话似乎是有意告诉张布,希望张布能转告孙休,也许是对孙休的无礼行为感到不满,曲线警告一下孙休。
听了孙綝要行废立之事,张布不敢隐瞒,赶紧告诉了孙休。孙休虽然痛恨孙綝的言语行为,但因为没把握能制住他,还是只得安抚,多加赏赐。十一月五日,下诏要求文武百官照孙綝的意思办理参加告庙仪式、加官晋爵的事情。同时也以加恩的方式削弱孙綝的权力,七日下诏加孙恩为侍中,和孙綝一起处理政务。
一方面要安抚稳住孙綝,一方面要削弱孙綝权力,还要收买人心。二十一日,孙休下诏规定,“家有五人的低级政府吏员,有三人在为国家作事者,听任该家的父兄决定留下一人在家,免除应交的粮米,军队出征时也不必跟着去。”以此收买人心。同时继续安抚孙綝一党,对前往永昌亭接驾的官员一律官升一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5:15:34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