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第四十章 淮南三叛
前面说过,曹氏政权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掌权,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一统北方。曹丕、曹睿执政期间,国内基本稳定,经济得以恢复,百姓生活相对较好,曹氏政权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拥戴。而曹爽的倒行逆施给曹氏政权的声誉带来巨大的影响,司马懿清除曹爽集团顺应了社会要求,但要想专权却不是那么容易,曹氏的政权基础也不是那么脆弱。唯一的遗憾是曹氏诸侯王没有实力,曹爽一死,无人能与司马懿抗衡。
司马懿比谁都清楚这一点,这是他不接受丞相和九锡的真实原因。仓促地接受丞相和九锡,势必会引发社会的猜忌和反弹,他只能慢慢地树立权威,消除曹氏政权的影响和拥曹派的势力,逐渐取而代之。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司马懿是很明白的。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说明当时社会并不是全盘接受司马懿的,就是以前虽然存在但在遭到曹操打压后并不显眼的校事突然崛起,横行朝中。
程昱的孙子程晓当时任黄门侍郎,针对校事横行一事专门上了一道疏,此疏较长,择要释意如下:“自秦汉以来,没有校事这种官干预朝政。曹操创业之初,机构设置和官员队伍都不完备,军旅辛苦,民心不安,就算有人犯了小罪,也不可不察,所以设置了校事,让他们来监视这一切,但是对他们的管理很严格,不至于放纵他们恣意妄为。(这有点言过其实,曹操放纵过校事卢洪、赵达)这是大争之世的权宜之计,不是帝王的正规典制。这之后校事逐渐得到信任,成为隐患,没有人能够对其正本清源。于是命令这些人上察宫中僚属,下摄政府各部门,无论什么部门什么职务,随意彻查,并以自己的私心来判断是非。任意制定惩罚条款,不按照正式律令执行;冤狱形成于校事门下,不按规定与有关部门联合办案。他们选任官属时,把谨慎当作粗疏,把急躁当作贤能。处理事情时,把刻意暴力当作公正严明,把按照道理办事当作怯弱。在外则假托皇帝威望以成声势,在内则聚集许多奸人为腹心。大臣耻于与他们合作,都忍辱不言,百姓害怕他们的威势,受到迫害也不敢控告。致使这些人大肆作恶,他们的罪恶路人皆知,但却没人过问治理。这不是设置这个官职的本义。
如今外有公卿将校管理各自的官署,内有侍中尚书管理朝廷事务,司隶校尉督察京师,御史中丞管理宫内,都是以贤才充当这些职务,按照朝廷律令督察有没有违反的人。如果连这些贤能的人都不足信任,校事这种小吏,就更加不可信。如果这些贤能的人尽忠办事,安设校事就没任何益处。如果按更高标准选择国士来当校事,那么朝廷中的官职就重叠了。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标准来选,又会出现奸佞。所以无论高低选配,都没什么用处。
以前桑弘羊为汉朝求利,卜式认为只需要烹杀桑弘羊一人,老天就可以下雨,缓解灾情。如果政治得失一定会与上天感应的话,恐怕如今的水旱之灾,未必不是由校事引起的。就算校事有益于国,但从礼义的角度而言,也伤害了大臣之心,何况他们做了那么多坏事,还不罢免,是有漏洞不弥补,迷而不返。”
程晓上疏应该是在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接任时期,司马氏掌权已经稳固,不想再给人口实,才采纳程晓的建议,罢免了校事,也就是说,程晓上疏中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是司马懿时期的。
司马懿根基不稳,害怕朝臣不服和反对,只能以特务统治来监视百官,打压异己。从程晓的上疏中可以看到,校事可以监察任何级别任何部门的官员,可以不依照律令任意加人罪名加以处理。这和明代锦衣卫、东、西厂一模一样。这样的行为如果没有最高掌权者的认同和许可,是根本办不到的。
司马懿还有一个举动也值得怀疑,就是一直不到朝堂议事,理由是久病体虚。朝中每有大事,都是少帝曹芳亲自到司马懿府中去找商议。司马懿是装病,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亲征王淩,哪里有什么病啊?只能是司马懿做贼心虚怕遭人暗算才不敢上朝。
校事以前所未有的张扬在魏国猖獗,但这也没能平息拥曹派的反抗,除零星抵抗外,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武装反抗,因为这三次都发生在淮南,史称淮南三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0 17:07:46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21 11:01:51
看了先生大作,感到孙权是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喜有怒。历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
谢谢捧场。非常高兴您能这么说,历史本来是很平常的,由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堆积而成,没必要把它弄得那么庄严肃穆神秘莫测,非要人仰视。学历史不是为了增强什么自豪感、使命感,是为了获取人类生存智慧,洞悉人性,避免重复犯错,学会爱,爱己爱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4:55:55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3-21 11:21:00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4:56:11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3-21 13:29:45
大才的楼主加油
-----------------------------
谢谢捧场。几天不见学会恭维人了?哈哈,把大才去掉就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4:57:26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3-21 13:48:04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4:57:52 +0800 CST  
@明智吴 2018-03-21 13:55:08
期待楼主解读淮南三叛
-----------------------------
谢谢捧场。还是共同解读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4:58:38 +0800 CST  
遗漏了一点资料,补上就更,请各位稍等片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5:34:48 +0800 CST  
一叛:王淩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王淩在芍陂打退全琮后不久,升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司空高柔去世,王淩代高柔为司空,成为朝廷三公。
王淩的外甥令狐愚为兖州刺史,率兵屯住在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六十里平阿集)二人都有兵权,手握重兵,是淮南最大的武装势力。
令狐愚,字公治,太原人。本名令狐浚,少有大志,乡人认为他一定会让令狐家族发扬光大,但时任魏国弘农太守的族叔父令狐邵却认为其性情狂放,不修德又自高自大,反而会让家族灭亡。令狐浚心里很不服气。令狐邵迁为虎贲中郎将时,令狐浚已经做官多时,颇有名气。于是令狐愚在去看望令狐邵时,不断炫耀,并暗讽刺令狐邵说:“听说您从前认为我成不了事,你看我现在如何?”令狐邵不搭理他,等他走了后对妻儿说:“公治的性情、气度还是和过去一样。最终一定会破败灭亡。只是不知我是否能活到那么久,受他的牵连?或许将会牵连到你们了!”令狐邵想多了,他们虽是同族,却是远支,已经超出了连坐的范围。
曹丕时期,令狐浚为和戎护军。乌丸校尉田豫讨伐胡人有功,但征战过程中有违反节度的地方,被令狐浚以律法制裁。曹丕因田豫之功而护其短,反而将令狐浚免官治罪。下诏说:”令狐浚何其愚蠢!“令狐浚一气之下改名为令狐愚。
正始年间令狐愚先为曹爽大将军长史,后出任兖州刺史。
司马懿掌权后,以王淩为太尉,假节钺。王淩、令狐愚不满司马懿的行为,秘密商议,认为曹芳太小,又被司马懿控住,不堪天子之任,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年长并且有才,不如拥立曹彪定都许昌为帝,与司马懿抗衡。
曹彪,字朱虎,曹操与孙姬之子。曹操时被封为寿春侯。曹丕执政后,先后为汝阳公、弋阳王、吴王。曹睿时徙封地在白马,故称白马王,后改封楚王。曹彪有智勇,也能文,可惜存世不多,现仅存《答东阿王诗》一首,是回复曹植《赠白马王彪》的。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曹植、曹彰、曹彪奉命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死在洛阳,曹植、曹彪会封国时,有段路本来可以同行,但曹丕不让二人同行,派兵分隔护送二人,曹植愤懑不平,写了《赠白马王彪》,曹彪以《答东阿王诗》相应和。于此亦可见曹丕对弟弟辈防范之严。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诸侯王又朝会京城,曹彪与中山恭王曹衮分别违犯禁令,与朝中大臣结交,受到处罚。曹衮被吓得不轻,二年后去世。曹彪则无所谓,从其后面的行为来看,仍然在与朝中大臣结交,可见曹彪也是个不大安分的人。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手下将领张式去拜访曹彪,对曹彪说:“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天下的事未可知,愿大王自爱!”曹彪心领神会,回答说:“谢使君,知道使君的厚意。”这里面有个谜团,史书上说张式是到白马去拜见曹彪,但曹彪此时并不在白马。曹彪原来在白马,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从白马改封到楚,即淮南郡,与王淩近在咫尺,为什么要到白马呢?有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解答这个问题,但都不大令人信服。在下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彪虽然离开了白马,但白马仍然有曹彪的心腹,有效忠曹彪的势力。令狐愚派张式去白马是为了避嫌,由曹彪在白马的心腹转告,曲线密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20:16 +0800 CST  
写一个老掉牙的古代帖子还那么多禁止发的限制,真是醉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24:10 +0800 CST  
关键是不告诉你是哪个词语有问题,还得慢慢去找去改,头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28:08 +0800 CST  
王淩派门客劳精到洛阳把起兵拥曹彪的事情告诉儿子王广。王广不同意起兵,认为“举大事,应顺应时势人情。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29:58 +0800 CST  
曹爽骄奢淫逸,何晏等人虽有名气,但都争权夺利。加上他们变易朝典,朝令夕改,眼高手低,百姓习惯原来的生活,没人跟随他们。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0:53 +0800 CST  
因此,他们看上去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一天被杀,百姓安之若素,没有人为他们感到哀伤,这是他们失去民心的原因。司马懿今后会怎么做不知道,但目前并没有倒行逆施,并且能够任用贤人,完善朝政,顺应民心。曹爽的恶政全部更改。昼夜辛劳,以体恤百姓为先。父子兄弟,都手握兵权,不容易灭亡。”王广还告诫父亲说:“废立大事,勿为祸先。”但王淩不听。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1:39 +0800 CST  
无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2:21 +0800 CST  
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到曹彪那里联络,没等到张式回来,令狐愚却病死了。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天象出现异常,按星相术士的解释是预示孙权的死亡。王淩听说有个叫浩详的人知晓星像,就叫他来问。浩详怀疑王淩有所企图,就不说是预示着吴国有死丧,而是说有“王者兴”。王淩居然相信了,决定起事。(其实说吴国有死丧也不准确,孙权死于吴建兴元年,魏嘉平四年。魏国在嘉平二年倒是死了几个重臣,刘放、孙礼、胡质等都死于是年)
这一年年底期间,三国之间煞是热闹。先是魏国出手,十月,魏庐江太守文钦诈降引诱吴偏将军朱异,孙权派偏将军吕据督兵二万与朱异会合,一起率兵抵达吴魏交界处。文钦看见吴军有备而来,不敢轻举妄动。
紧接着是吴国出手。十一月,吴国二宮并争的政坛闹剧结束,孙权立孙亮为太子。为转移国内矛盾,孙权派兵十万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北)拦涂河作涂塘,(即六合区瓦梁堰)防止魏国进攻。
吴军十万东移,西线空虚,魏征南将军王昶认为孙权流放良臣,嫡庶分争,可以乘机攻吴。白帝、夷陵之间,黔、巫、秭归、房陵都在江北,邻近新城郡界,可以攻击。魏国以新城(今湖北省房县)太守州泰攻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以荆州刺史、扬烈将军王基攻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南),王昶攻江陵。
江陵守将是吴平魏将军、乐乡督施绩。施绩,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本姓施,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
施绩在二宮并争中是太子党成员,鲁王孙霸曾经到施绩的官署,想挨着他坐,和他套交情,施绩却从座位上站起来,推辞表示不敢承当。朱然死后,施绩出任平魏将军、乐乡督。施绩见魏军来攻,引沮漳河水淹没江陵以北地区,阻当魏军。王昶做竹桥,渡水攻击。施绩败回江陵。
王昶想把吴军引到野外平地作战,命令五路攻城部队全部假装撤退,又把缴获吴军的战铠马甲环列在城下展示,羞辱吴军。施绩咽不下这口气,但也知道是魏军诱敌之计,不能贸然出击,决定将计就计,写信给驻扎在公安的骑都尉诸葛融,请他引兵接应。先由自己攻王昶,引出王昶后,诸葛融乘势攻打。诸葛融答应了施绩。
施绩倾巢而出追击王昶,王昶本来就是假撤退,把施绩引诱到离城三十里的纪南(今湖北省江陵县北)时,反身杀回,与其他几路后撤部队合围施绩。这也在施绩预料之中,他也正要拖住魏军,等待诸葛融杀来,里外夹击魏军。施绩没有预料到的是,诸葛融根本就没有来。
施绩孤军作战,很快败下阵来,损失惨重,部将锺离茂、许旻阵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3:31 +0800 CST  
诸葛融是诸葛瑾的小儿子,为骑都尉,带兵驻公安,是个只知道玩耍的公子哥儿,部曲吏士都喜欢他。没战事的时期,秋冬就射猎讲武,春夏就请客吃饭。许多休假的官兵都喜欢到他这里来玩耍,甚至不远千里而来。聚会的时候就是喝酒、下棋、摴蒱、投壶、弹弓,(都是当时的一些对战类游戏)水果不停地上,酒任意取用,完全是大型酒会游戏派对。诸葛融到处观看,终日不倦。这不就是个耍娃吗?诸葛瑾、诸葛恪十分简朴,穿的衣服从来没有彩绣纹饰,诸葛融则是衣锦灿烂,奢侈绮丽。施绩找他来打仗,真是看走眼了。
此战之后,孙权表扬了施绩的勇敢,但因为诸葛瑾、诸葛恪的关系,并没有处罚诸葛融,只是略加斥责。施绩和诸葛恪、诸葛融兄弟的关系本来不大好,他请诸葛融帮忙有些一厢情愿,诸葛融怎么也不可能来成全他的功绩。这之后双方关系更加恶劣。
王昶因此功升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京陵侯。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与王淩同郡,因王淩年长,王昶视其为兄长。曹丕为太子时,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应该在此时与曹丕四友之一的司马懿就有了交情,司马懿也是太子中庶子。曹丕即位后,王昶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曹叡继位,加封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曹睿下诏求贤,太尉司马懿推举王昶应选。正始年间,王昶在徐州任职,晋封武观亭侯,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
王基一路也大获全胜。王基,字伯舆。青州东莱曲城(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少年丧父,由叔父王翁养大。十七岁时,郡里召他为吏,他不喜好,辞职而去,在琅邪一带游学。曹丕时察举为孝廉,出任郎中。王基是个人才,有许多高官都想要他。青州刺史王淩辟召其为别驾,不久朝廷召其为秘书郎入朝,王淩又上表把他请回来。司徒王朗又辟召王基,司徒是三公,三公辟召,王基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但主官王淩是不能拒绝的,可王淩就是不放人。王朗直接上书弹劾王淩。王淩还是不放。
司马懿任大将军后也辟召王基,结果还没到任就被曹睿直接提升为中书侍郎。皇帝自用。
后来出任安平(治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太守,因公事被免官。曹爽任大将军时请其为从事中郎,出任安丰(治安风县,今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许集村)太守。安丰郡与吴国相邻,王基为政清严,恩威并施,加强防备,吴军不敢进犯。朝廷特加他为讨寇将军。孙权曾经集大军于建业,扬言要进攻扬州,扬州刺史诸葛诞让王基制定对策。王基认为孙权二次攻打合肥,一次打江夏,后来全琮攻庐江,朱然攻襄阳,都无功而还。如今陆逊等人已死,孙权年老,既没有贤良的接班人,也没有优秀的谋主。孙权亲自带兵出征会害怕内部生乱,各种矛盾一齐爆发,导致崩溃。如果派将领带兵,老将已经死光,新将他又不信任。因此,他不过是想借此安排亲信,以求自保罢了。”最后孙权真还没有来进攻。当时曹爽专权,社会风气大坏,王基还专门写了《时要论》来议论时事。
后来王基因病被召回朝廷,为河南尹。高平陵事变后,因为王基是曹爽故吏,也受到牵连,被免官。司马懿一直想把王基拉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当年就启用王基为尚书,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
此次随王昶征吴,王基的任务是攻击夷陵。夷陵守将抚军将军步协(步骘的儿子)闭门固守。孙权派将军戴烈、陆凯一起到夷陵协助步协防御。王基佯攻,暗地里分兵攻取吴军设在雄父(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的粮仓,缴获大米三十多万斛,俘虏粮仓守将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人。专门设置夷陵县(襄阳郡内)安置这些降民。王基因此功被赐爵关内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6:44 +0800 CST  
州泰一路也获胜。但没有这次征战的详细记载。州泰,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曹睿时,司马懿曾长期驻军宛城,州泰当时是荆州刺史裴潜从事,经常作为使者与司马懿联系,深得司马懿欣赏。孟达叛乱时,司马懿趁机将州泰调为己用,让州泰做先锋。后来司马懿正式召州泰,不巧的是州泰的父母及祖父相继去世,要守九年之丧,但司马懿坚决不放弃,一直虚位以待。因为这层关系,州泰后来官运亨通,先后为新城太守、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假节都督江南诸军事。
这次战役虽然不大,但其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却非常重要。一是魏国方面,三路大军的统兵将领都是司马懿的心腹,说明司马懿的势力越来越大,荆州、豫州为司马懿掌控。二是吴国方面,三路军完败,反映出吴国二宮并争造成国力下降。此后吴国与魏国的攻防关系发生转换,魏国以进攻为主,吴国以防御为主,和孙权执政前期和中期时完全相反。
(蜀)汉也不甘寂寞,十二月,卫将军姜维率兵第五次北伐,出兵陇右(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进攻西平,被魏军击退,但魏中郎将郭修被姜维俘获。请各位看官记住这个战俘,他后来的行为导致(蜀)汉国政局大变。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春天,十万吴军成功拦截涂河建成涂塘。王淩以摧毁涂塘为借口集结部队,上表请求伐吴。司马懿已经得到王淩有可能造反的情报,不同意发兵。王淩见此计不通,又派将军杨弘把废立的事情告诉了接替令狐愚为兖州刺史的黄华。黄华、杨弘二人连名向司马懿举报王淩谋反。司马懿来不及征调外地的部队,自带中军走颍水水道征讨王淩,(此时没病了)九天到达甘城。(今河南省沈丘县西北颍水边)为稳住王淩,司马懿先下赦免令免除王淩之罪,又把王淩的儿子王广带上,让王广给父亲写信劝喻。然后迅速赶往百尺(今河南省淮阳县)进逼王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38:55 +0800 CST  
王淩知道大势已去,独自乘船出来迎接司马懿,派下属王彧先行到司马懿处谢罪,把印绶、节钺交给司马懿。
司马懿率军到达丘头,(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颍水北岸)王淩把自己捆绑起来到司马懿水军大营,司马懿假借少帝曹芳的诏书旨意,派主簿解去王淩绳索,穿好衣服。然后召见王淩。王淩说:“我如有罪,公只需要拿半截简书就可以召回,何苦亲自来啊!”司马懿回答说:“因为君不是半截简书就能招来的客人罢了。”司马懿对王淩表示慰劳,归还王淩的印绶、节钺,派六百步骑送王淩到洛阳。
王淩知道此次罪名深重,不知道司马懿打算怎么处理他,就向司马懿要棺材钉,来试探司马懿。不给棺材钉的话,意味着还有活的希望,给了就表示该死。没想到司马懿真给了。王淩知道不可挽回,在押解途中路经贾逵庙时对着庙大呼:“贾梁道!(贾逵字)王淩是大魏忠臣,只有你才知道啊。”走到项县时,(今河南省项城县槐坊店,与沈丘县交界)晚上把随行的掾属叫来告别,说:“我快八十岁了,没想到身与名一起被灭啊!”服毒自杀。
司马懿进驻寿春,下令捉拿王淩同党,张式自首,全部夷灭三族。更残酷的是连死人都不放过,令人挖开王淩、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暴尸三日,烧其官印、朝服,裸埋于地。
朝廷派人兼任廷尉、大鸿胪,持节符赐给曹彪用玺印封记的诏书严厉谴责他,让其自裁。曹彪于是自杀。妻儿被免为平民,迁移到平原郡。曹彪手下的官员以及监国谒者,因为犯了知情而不加以辅正教导的大义,全部被杀。
因担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司马懿将曹姓诸侯王公全部迁移到邺城,派专人监视,不准他们互相交往,也不准与外人交往。曹姓诸侯王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凄惨的,原来是受亲人打压,现在是受外人欺负,真是苦不堪言。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郭淮的妻子是王淩的妹妹,连坐王淩罪,御史前往西北郭淮驻军处抓捕。郭淮的督将和羌、胡部落酋长数千人叩头恳请郭淮上表留下妻子,郭淮不听。妻子被押解上路,围观的人没有不流泪的,人人都想上去劫留。郭淮的五个儿子叩头请求郭淮上表,血流满地,郭淮不忍目视,下令左右追回妻子。前去追赶的有几千骑兵,追赶几天才追回来。
郭淮也不给皇帝上表,而是直接给司马懿写信,说:“我五个儿子哀怜母亲到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地步,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这五个儿子。如果没有这五个儿子,也就没有我。现在我把他们的母亲追回来了,如果于法理不通,我自当接受处罚。”郭淮是西北柱石,没有了郭淮,西北就很可能出现混乱,司马懿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权衡之下,只好原谅郭淮的举动,赦免郭淮妻子的罪。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1 16:40:23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3-22 09:41:16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2 13:53:31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22 10:44:48
司马氏的疯狂残忍史书记载甚多,竟然连郭淮的亲属也不放过,其子孙下场也很悲惨,报应啊。可惜江东陆逊的孙子也毁于司马氏之乱。
-----------------------------
谢谢捧场。中国古代史有为尊者讳的笔法,让后人猜,很让人无奈。除了对南北朝的北朝和五代十国中的异族帝王大加指责丑化外,对汉人政权的皇帝一般会用所谓的春秋笔法。那些年代,靠武力夺取政权的哪一个不是心狠手辣杀人无数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22 13:58:21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