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第二,压制诸侯。
因夺嫡之争而产生的兄弟矛盾,给曹丕心理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导致其不信任兄弟,甚至包括儿子在内的诸侯王。
曹丕对待诸侯王的政策是很严酷的,近乎于残忍。一、诸侯必须之国,就是呆在自己的封国里,不得随意出境,互相串门。二、专门设置监国谒者监视诸侯王。这些监国谒者为了迎合曹丕,讨曹丕欢心,往上爬,经常添油加醋地说诸侯王的坏话。曹植从临淄侯被贬为安乡侯,就是因为监国谒者灌均告状引起的。三、没有皇帝的征召不能私自到京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时,曹植曾经与诸侯王一起奉诏进京朝见,回来时想与白马王曹彪同行都不行。四、每个诸侯有一二百个不定的老弱病残士兵作为护卫,不能征召和拥有其他的武装力量。这些诸侯王名为侯王,实际上和囚犯差不多,没有出行的自由,游猎也不能超出三十里,时时处处有人监视。兄弟之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不能互相问候,说曹丕对兄弟薄情寡恩是不为过的,但比起有些杀兄害弟的皇帝,曹丕又算好的了。除了曹彰死因有曹丕暗害的嫌疑外,其他的兄弟曹丕还真没想过要杀掉。执政后期,曹丕也许有所良心发现,对兄弟的管束没有那么严格了,甚至还亲自去探望了自己的弟弟,也是自己曾经最大的政敌曹植,还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食邑。五、随时更换诸侯王的封地,不让诸侯王与封地之民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君臣关系。
曹丕只对一个弟弟很友善,就是赵王曹幹。曹幹的养母王夫人在曹丕夺嫡之争时帮了曹丕不少的忙,曹操临终时,赵王才五岁,曹操亲口嘱咐曹丕说:“这孩子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你要好好照顾他啊。”因为这两个原因,曹丕对这个弟弟特别关照。赵王比曹丕小三十多岁,经常把曹丕喊成“阿翁”,即父亲,曹丕每次都更正他说:“我是你兄长啊!”曹丕临终时专门给曹睿留下遗诏,要他好好照顾赵王。
曹丕这个政策导致了诸侯王势力的弱小,帝国无权臣时还好,一旦出现权臣乱政,诸侯王就无力与权臣抗争,只能为鱼肉任人宰割,江山社稷落入他人之手的日子就不远了,正如后来发生的那样。
曹丕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后期为太子后经常监国留守,本身威望高,曹操时期的大臣也大都忠诚于他,他在位期间不可能出现权臣,所以这个政策的隐患还看不出来,但他去世后,魏明帝曹睿就没有力压群臣的威望,司马懿开始出现专权的迹象,而魏明帝也继承了曹丕不给诸侯实权的政策,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和司马懿抗衡。魏齐王曹芳继位后,已经不能制止司马懿了。
曹丕知不知道会出现这样的后果呢?也许知道。从其去世时指定的辅政大臣来看,还是有防范意识的。曹真、曹休是宗室,司马懿、陈群是自己为太子时的亲信,都是自己信得过的人。就算有人想搞阴谋,曹真、曹休两个重权在手的宗室也能够震慑得住。但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不切实际,曹真、曹休虽然是宗室,但不是诸侯,只是朝中的两个大臣而已,没有那个地方的人和这两人有君臣关系,只要解除了这两个人的职务,他们就什么都不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9 16:23:15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20 07:14:43
继续支持兄台!
-----------------------------
谢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2:03:07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20 12:26:48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2:03:28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1-21 16:28:31
先生此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文章。支持。
-----------------------------
谢先生夸奖,惭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2:03:50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1-22 11:32:13
三国演义害了几十亿人。
-----------------------------
谢谢捧场。这是两个不同体系的话题。《三国演义》在通俗文学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辉煌的成就和不朽的地位。作为文学作品是成功的,不能用正史的标准去评判。不能用三国志去评三国演义,就和不能用三国演义评三国志是一个道理。两个不同体系不能交叉评判。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2:44:06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1-22 12:46:16
从出书一直到现在,太多的人把演义当历史。
-----------------------------
是的,民间就这样流传的,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3:11:06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22 13:02:05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3:11:34 +0800 CST  
并非没有人看到这个政策有可能出现隐患和危害,曹植、曹冏等宗室人员看出来了,曹睿的老师高堂隆也看出来了,都对曹睿提出了加强诸侯王力量的建议,可惜曹睿没有听从。
曹植在曹丕死后多次上书魏明帝,主动要求出来任职,或到西边抗击(蜀)汉,或到南边攻击东吴,同时认为应该像姬周封建那样,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建国,才能保证曹氏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他认为能够使天下注目的人是当权者,如果由权臣掌权,而不是由亲戚掌权的话,权力在权臣手里,即使他不是宗亲,大家也会看重。宗亲的势力没有了,即使你是宗亲,大家也会轻视你。替代齐国的田氏,并不是吕尚的宗亲。分割晋国的赵、魏,也不是姬姓。钻营权势,分离国家的都是异姓之臣。希望国家安宁,祈祷家庭富贵,与国家共存亡的是公族之臣。现在反而疏远公族而亲近异姓,这个现象让人困惑。
曹冏,字元首,是曹操从侄,魏齐王曹芳的族祖。他发现这个问题时在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掌权时期。他专门写了一篇《六代论》,此时距曹魏立国已经二十四年。
从曹冏《六代论》中可以看到,魏国诸侯王的境况没有什么改变,朝廷对诸侯王的态度仍然是“或任而不重,或释而不任。”“子弟在空虚之地为王,百姓也不听从使唤。宗室混迹于民间,不能参与邦国的政治,和匹夫庶民没有什么区别。朝廷内部没有深根不拔的牢固,外面没有如磐石般的宗亲联盟的帮助,这不是社稷安定的万世之业。况且现在的州牧郡守,倒像古代的方伯诸侯那样,跨有千里之土,身兼军武之职。而宗室子弟竟然没有一人在其间与他们保持平衡,这不是强干弱枝,以备万一的方法。”“一旦出现问题,朝廷没有股肱扶持,心腹之地没有宗室防卫”,魏国就有颠覆的危险。因此曹冏也主张加强诸侯王的力量,从秦亡汉兴的历史演变中说明强干弱枝,防止权臣弄权危及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光禄勋高堂隆,也是魏明帝的老师,是在魏明帝时期提出这个问题的。高堂隆病重,临死前已经不能写字了,就口授上书,其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的开场白说得有些玄乎,说在曹丕执政的黄初早期,天上就降下了一个异兆来提醒朝廷戒备权臣出现。这个异兆是只鸟,一只燕子生了一只鹰,嘴巴和爪子都是红的,这是魏国宗室天大的异兆,要防备鹰扬之臣起于萧墙之内。怎么防备呢?就是让诸侯王君国典兵,镇抚皇畿,保护帝室。以前周朝东迁,依靠晋国、郑国。汉初吕后之乱,是靠朱虚侯刘章平定,这些都是从前的经验。
遗憾的是,不管是魏明帝曹睿,还是魏齐王曹芳,都没能听从宗室、大臣的建议,让他们所言都变成了现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0:45 +0800 CST  
其实这两个政策导致的后果在曹丕时期都没有出现过,只是因为他是这两个政策的始作俑者,才把失误安在他的头上。他高估了子孙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他的子孙没有他的掌控能力,而又不想办法调整政策,才导致后面的恶果。
并不是说曹丕实行了分封制就能完全避免后来发生的司马家族篡权的事情,这得看诸侯的忠心和皇帝对诸侯的有效制约,只是说明这个问题是曹丕执政时的缺陷,没有能够有效解决。司马炎看到了这个缺陷,建立晋朝后立即大封诸王,并赋予军政大权,想以此避免重蹈魏国的覆辙。这是司马家族从篡权中得来的经验教训,但却矫枉过正,最后造成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使中国北方第一次沦落到异族之手。可见分封制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伤及自身。郡县制和分封制如何共存共荣,是中国古代历代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太子位虚悬。这只能是曹丕的失误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1:35 +0800 CST  
说到太子,就得说曹丕的后宫。帝王后宫秘事,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八卦话题,和畸形的后宫一样,这种偷窥、猎奇、艳羡的心理也是畸形的。
中国古代有两个最非人性非人道的制度,一个是太监制度,针对男人,阉割其性别器官,压制其性欲,使其侍奉帝王及后宫众多女性。一个是后宫制度,针对女人,保留其性别器官,张扬起性欲,使其专奉一个男人。太监和后宫全都是心理变态、人性缺失的人,人性中最丑恶、最阴毒、最无耻的一面在这两个群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群体是皇权专制制度下最大的牺牲品。
曹丕有九个儿子,曹睿是长子,甄夫人所生。按立嫡以长的原则,曹睿虽然是长子,但不是嫡子,并不具备太子的资格。而身为皇后的郭氏却无子,曹丕一直不立太子,是不是在等待郭皇后为其产下一个嫡子呢?
曹丕的第一任妻子是任氏,史无记载,只有在建安中期,曹丕要废除她时,甄夫人为她求情时说的一句话中可以推测。甄夫人说:“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也就是说任夫人和曹丕是同乡,那就应该是谯沛人,并且是当地望族的女儿。曹丕纳甄夫人后,喜新厌旧,就以任夫人性格急躁,不婉约温顺,经常冲我发脾气为理由将其废了。后来不知所终。
第二任妻子就是甄夫人。(曹丕在世时,并未明确立甄氏为夫人,因儿子曹睿追封其为文昭皇后,故以其为第二任)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曹操攻占邺城,曹丕趁乱进入袁绍府中,纳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妾。当时的情形有两种记载,一种是说曹丕进入袁府,袁绍夫人刘氏自缚双手而坐,甄氏害怕,将头埋于刘氏膝上,曹丕让人解开刘氏,令其捧起甄氏来看,见其貌若天人,美艳无比。曹操知其心意,就为其纳甄氏为妾。一种是说曹丕冲入袁府,甄氏蓬头垢面立于刘氏之后哭泣,曹丕挽起她发髻,擦净她面庞,发现她姿貌绝伦。之后,刘氏就跟甄氏说:“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曹丕果然纳甄氏。
为这事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看了半天没明白,翻书也找不到这个事情的出处,就问孔融这事出于何经何典。孔融回答说:“我是按现在发生的事情想当然而已。”曹操被讽刺得无地自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2:07 +0800 CST  
甄氏,是中山无极人,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今河北省无极县)世吏二千石。父亲甄逸,曾担任过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十里)县令。甄氏三岁丧父。甄氏每天睡觉时,都仿佛看见有人将一件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个叫刘良的看相者给甄家孩子看相,指着甄氏说:“此女贵不可言。”甄氏从小不爱玩耍,九岁时就能识字写字,经常用几位哥哥的笔砚来写字。哥哥们对她说:“你应当学习女工。用书为学,难道想当女博士吗?”甄氏回答说:“我听说古代贤淑的女性,没有不学习前世成败,拿来作为借鉴的。不知书,怎么借鉴啊?”
汉末天下大乱,加上饥馑,百姓都变卖金银、珠玉、宝物来换取粮食,甄家有许多存粮,就换了许多金银珠宝。当时甄氏十多岁,对母亲说:“如今世道太乱,买这么多宝物干吗,一个人本来无罪,拥有这么多宝物就容易被指为罪。现在大家都饥饿,不如把家里的粮食赈济给亲族邻里,广施恩惠。”全家都觉得这主意好,就照此办理。
建安初期,袁绍为儿子纳甄氏为妾。袁熙驻守幽州,甄氏留在邺城侍奉公婆,不幸落入曹丕之手。
曹丕纳甄氏时十七岁,而甄氏已经二十二岁,比曹丕整整大了五岁,这种姐弟恋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男性成长过程中有个奇怪的现象,十七八岁时喜欢成熟少妇,真正成年了又喜欢少女。也许前一种现象里含有恋母情结吧。
甄氏最初确实得到曹丕无比的宠爱,而甄氏的表现也很有大家风范,讨人喜欢。虽然受宠而不张扬,还劝勉受宠的妃子要珍惜,安慰得不到宠爱的妃子。经常对曹丕说:“从前黄帝子孙众多,是因为妃嫔众多,才得到这样的收获。您要广求淑媛,以增多您的继嗣。”劝男人广交美女,这样的女人放在哪个时代都讨人喜欢啊。
正是因为对甄氏的宠爱,曹丕才决定废黜正妻任氏,虽然甄氏极力劝阻还是无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2:47 +0800 CST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西征,随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曹丕留守邺城。甄氏要去照顾婆婆,曹丕不想让她去,就让下人骗她说卞夫人病好了,甄氏不信,更加担心。后来得到卞夫人回信,说身体已经恢复,甄氏才开心起来。
第二年正月,大军回邺,甄氏去迎接,看到卞夫人悲喜交加,感动了周围的人。卞夫人见甄氏这么关心自己,也忍不住流泪,感叹地说:“真是孝顺的媳妇啊!”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征孙权,卞夫人、曹丕及曹睿、东乡公主都跟随,甄氏生病留在邺城。
第二年九月,大军返还,卞夫人看见甄氏脸色很好,觉得奇怪,就问她:“你跟两个孩子分别那么久,难道不想念他们吗?怎么脸色这么好?”甄氏笑着回答:“两个孩子跟随夫人,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到此为止,甄氏从小到大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少时端庄,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为人妇后雍容大度,不嫉不妒,孝顺贤淑,几乎就是个无可挑剔的女人。可惜敌不过岁月,敌不过嫩模。
曹丕为魏王时,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六月,以南征之名炫耀武力,此时甄氏留在邺城。这已经是个不详的信号。此年曹丕三十三岁,甄氏已经三十八岁。曹丕已经从喜欢少妇的毛头小伙变成喜欢少女的成年人了。
曹丕紧接着称帝,献帝送了两个女儿过来,本来就受宠的郭贵嫔、李贵人、阴贵人济济一堂簇拥在曹丕身边,人老色衰的甄氏已经被曹丕忘到爪哇国去了。失宠的甄氏自然会有所抱怨,曹丕大怒,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六月派人到邺城将甄氏赐死,就地安葬。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3:39 +0800 CST  
甄氏死亡的原因,有许多说法,主要有:一、曹操也想占有甄氏,攻入邺城后,曹操紧急要见甄氏,左右亲随告诉曹操,曹丕已经去了。曹丕一直没能得到太子之位,估计和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当上皇帝后迁怒于甄氏;二、人老色衰;三、曹睿是袁熙的遗腹子,曹丕杀母留子,以此灭口。这些说法都有些玄,除了人老色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外,其余的都无法证实,虽然都有嫌疑。
曹丕的第三任妻子,也是第一位皇后是郭女王。安平广宗(今河北省广宗县)人。也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郭永,官至男郡太守。郭氏生而有异,其父以为她是家族中的女中之王,就以女王为她的字。霸气吧?
郭女王父母早逝,丧乱流离,流落到铜鞮(今山西省沁县南)侯(此位铜鞮侯是谁,无考)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曹操为魏公,曹丕为世子,广纳东宫,郭女王被曹丕纳为妾。时年郭女王二十九岁,曹丕二十六岁,又是一场姐弟恋。
郭女王才智过人,在曹丕夺嫡之争中出过许多力,不光是曹丕的妃嫔,还是曹丕事业上得力的助手。这点比甄氏强,大概这也是曹丕更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永始台是曹丕喜爱郭女王的一个见证。邺城丞相府中有座殿台,是曹丕修文习武之地。曹丕纳郭女王之后,将她安置在此处,时刻相伴,恩爱异常。有天郭女王突然满面愁容,郁郁寡欢,曹丕不知何故,就问她。郭女王说:“妾出身寒微,自知不配于君,现在虽然欢乐,担心很难长久。”曹丕就对郭女王立誓说:“我爱卿是出自诚心,今生生死与共,永远如初,此台可以为证。”后人就将这座殿台称作永始台。此情此景很像宮斗剧吧?
曹丕继位魏王时,郭女王为夫人;称帝后,为贵嫔。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2 15:14:4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23 07:56:10
继续顶!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3:14:0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23 13:22:44
继续顶!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4:54:4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23 13:25:29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4:55:24 +0800 CST  
@yy350414 2018-01-23 15:01:10
快更啊 等的我都便秘了
-----------------------------
太低俗了吧。中国有句老话叫“出言不忘父母恩”,就是告诫我们说话要文明礼貌,不要让别人觉得没有家教,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3:03 +0800 CST  
简单介绍一下魏国后宫等级制度。
曹操建立魏国时,立王后,下分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曹丕称帝后,后宫自然要超过王的等级和规模,增加了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五等。
曹睿继位后又增加淑妃;昭华;脩仪;除顺成官四等。
共计十四等。其实不止,因为还有贵人、姬、才人等称号的妃子,只是不知是哪个等级。
后宫等级大小顺序为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脩容,比亭侯;脩仪,比关内侯;倢伃,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郭女王为贵嫔,离皇后只有一步之遥。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想将其立为后。(甄氏死于黄初二年,死后才有立郭女王为后之举,以此观之,甄氏以前的地位应该是正妻)中郎栈潜上疏反对,主要理由是不能以妾为妻,(这也说明郭女王一直都不是正妻)并认为郭女王有持宠欺压曹丕的嫌疑。如果曹丕因爱立后,使贱人暴贵的话,恐怕混乱会自上而起。
栈潜是从东汉外戚乱政的经验教训出发,提请曹丕加以提防。这应该是发现了郭女王聪明强悍,曹丕不一定控制得住的苗头。卢弼先生经过对曹丕和郭女王关系的仔细研究,也认为郭女王“足以制魏文”,栈潜是当时人,更能看清楚郭强曹弱的事实。
栈潜和曹丕有些渊源。曹丕为太子时,栈潜是督守邺城的官员,曹丕喜欢打猎,经常早出晚归地围猎。栈潜直言不讳地劝谏曹丕不要痴迷于打猎而耽误留守邺城的大事,曹丕心里很不高兴,但栈潜说得在理,曹丕也不好发作,只好减少打猎的次数和规模。
郭女王当上了皇后,但不幸的是没有生育,这是后宫女人最大的悲哀。后宫妃嫔想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就是生下男孩,然后让这个男孩成为太子、皇帝,自己就可以变身为皇太后,即母以子贵。但这条路有个最大的障碍,就是皇后有没有生子。如果皇后生子,皇后的儿子就是嫡子,可优先于其他妃嫔所生的儿子享有继承权,即子以母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4:29 +0800 CST  
郭皇后无子,其他妃嫔有子,虽然曹丕的儿子多早夭,但此时至少还有朱淑媛所生的东武阳怀王曹鉴;仇昭仪所生的东海定王曹霖;徐姬所生的元城哀王曹礼;苏姬所生的邯郸怀王曹邕,这些都是郭女王潜在的威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曹丕心中有三个太子人选,一个是徐姬的儿子曹礼,一个仇昭仪的儿子曹霖,一个是曹睿。曹丕曾征求过司徒卫臻(卫兹的儿子)的意见,直接问道:“平原侯(指曹睿)怎么样?”显示出对立曹睿有些犹疑,但卫臻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甄氏被赐死后,儿子曹睿也从平原王贬为平原侯,并没得到曹丕的青睐。后来曹丕和曹睿等人一起出去打猎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曹丕决定以曹睿为嗣,将其交给郭皇后代养。
事情是这样的:打猎时看见一对见子母鹿,曹丕射杀鹿母,让曹睿射鹿子,曹睿不愿意,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联想到自己身世,曹睿说完后涕泣不止。曹丕放下弓箭,感叹地说了句:“好语动人心啊。”这才决定以曹睿为嗣。
曹睿因为母亲不是正常死亡,心里始终愤愤不平,但没有办法,只好敬事郭皇后,每天早晚请安问候。郭皇后也因为自己没有儿子,今后的荣华富贵就绑定在曹睿身上,也就对曹睿十分慈爱,但尴尬的是,甄氏是被赐而死,相当于戴罪之身,曹睿还是不能被立为太子。
太子位虚悬,曹丕大军远出离开京城时,就只能留大臣监国,而这个重任每次都由司马懿承担。后来甚至给司马懿下诏说:“我往东,抚军就总领西边的事;我往西,抚军就总领东边的事。”司马懿当时是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不光文武大权在手,还拥有一支五千人马的部队,相当于司马懿的私兵,已经出现尾大不掉的端倪,曹丕还不断地加大他的权力。司马懿后来下野后复出,仍然能够一呼百应,将权倾朝野的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和这时树立的声威,建立的人脉关系有极大的关联。曹丕因为司马懿对自己的拥立之功而完全信任司马懿,是彻底的自掘坟墓。用民间的话说就是养了一条白眼狼。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5:11 +0800 CST  
如果曹丕早立太子,以太子监国,留守的文官武将一律对太子负责,司马懿就难以成气候,此消彼长,太子反而会有声威,有人脉,就像当初曹操任用曹丕时那样。
这是曹丕最大的失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5:3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