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贺齐最后一次征讨也与曹魏有关。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驻守戏口(位置不详,应在长江南岸)的将领晋宗杀了另一守将王直率众叛降曹魏,被任命为蕲春(今湖北省蕲春县)太守,准备偷袭安乐,(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内)取回其留在安乐的人质。孙权非常愤怒,引以为耻,在六月盛夏时出其不意地命令贺齐带领麋芳、鲜于丹、刘邵等袭击蕲春,生擒晋宗。
四年后(公元227年),一代名将贺齐去世。
贺齐虽然没有成为广为人知的三国英雄,但在其创建并执政多年的新都郡地区却得到民众的拥戴和敬仰。明《嘉靖淳安县志•秩官条》首篇记载:“历代职官,善政善教卓著者,惟贺齐太守,立功斯土,实淳之有淳所由始,邦人至今戴其德异于他守,故特书于名宦之首。”淳安贺庙即为纪念贺齐所建。旧时,淳安县城(贺城)建东、西二庙,塑有贺齐像,人称“贺老爷”,岁岁祭祀。因贺齐庙而形成的贺齐庙会延续至今,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10月定期在千岛湖秀水街举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8 17:28:1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9-19 12:35:18
涨知识
-----------------------------
谢谢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2:52:36 +0800 CST  
补充介绍完贺齐,接着讲述孙权的故事。
消除内忧后,孙权继续向西拓展扩张的军事行动。之所以说其是继续进行,前面说过,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就第一次征讨黄祖,并取得阶段性胜利,是因为境内山越叛乱才停止征伐,回师平定山越。
有学者认为,孙权西取黄祖,是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此说值得商榷。
先来看看鲁肃的建议。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后不久,周瑜即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单独与鲁肃合榻对饮,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的志向,请求得到鲁肃的帮助。鲁肃做了一番回答,这就是经常被人拿来和“隆中对”相比的所谓“榻上对”。内容如下:
从前汉高祖想尊奉义帝而没有做到,是因为项羽为害。今天的曹操,犹如以前的项羽,将军怎么能够做得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我私下认为,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为将军着想,只有鼎足江东,凭此观察天下形势,等待时局变化。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不用嫌弃,为什么呢?北方非常混乱,可以趁机剿除黄祖,进而攻打刘表,夺取荆州,将长江沿线全部据为己有,然后称帝图霸天下,这是汉高祖的功业。
孙权并没有象刘备听了诸葛亮“隆中对”后立即表示赞同,而是含蓄地掩饰道:“我现在只是尽力一方,希望以此辅佐汉朝罢了,你所说的这些我是做不到的。”
孙权为什么没有象刘备那样喜形于色,因为对孙氏兄弟来说,“榻上对”其实并无新意。早在孙策时就有了张纮的“江都对”,当时曹操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江都对”中没有关于针对曹操的策略,但其他方面早已存在,其中“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不就是鲁肃说的“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吗?至于鲁肃特别提到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等观点,孙策在托孤时也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这些还需要鲁肃来重复吗?
因此,孙权征黄祖不是因为鲁肃的建议,而是孙氏集团一以贯之的战略行为,并且是当时扩张势力的唯一选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7:15:44 +0800 CST  
看看江东的地理形势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东临大海。无法扩张,但也无强敌威胁。
南接交州。交州为士燮兄弟把持。交州七郡中四兄弟分别为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形成“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的局面。交州刺史朱符死后,为防止刘表染指交州,曹操以朝廷名义赐书士燮,“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士燮乐于在交州作“土皇帝”,“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并无北向争雄之义。礼制上保持对朝廷的贡奉,与孙权和平相处。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只要南方不主动进攻孙权,孙权也不会将精力集中在南方,反而会放心地向其他方向扩张。
北连徐州、豫州。北方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孙权也不可能向北扩张。一是双方关系尚未破裂,主要是还有互相利用的价值,都想利用对方来牵制荆州刘表为自己赢得清理控制区内其他势力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二者之间相比,孙权实力差距悬殊,还没有力量北伐。
西通荆州。荆州刘表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懦弱之人,其虽无冲出荆州逐鹿中原之志,但在保境安民自守一方的战略行为中还是卓有建树出类拔萃。荆州被刘表治理得“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拥有“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实力,成为当时各方势力都不敢小觑的大军阀。
孙氏集团江东崛起,威胁到荆州。而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又是孙权世敌,其父孙坚就是在征讨荆州围攻襄阳时“单马行岘山”被黄祖的士兵射杀。刘表、黄祖势必要消除孙权的威胁,遏制孙权势力的扩张。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一、政治上希图谋取交州刺史一职,以期形成对孙权的南北夹击。交州刺史朱符死后,朝廷派张津为交州刺史,张津还没到任就被部将区景杀了。刘表马上派赖恭代替张津,同时又派吴巨代替当时已经去世的苍梧太守史璜,和赖恭一起赶赴交州。虽然由于曹操的及时阻止,刘表想控制交州的图谋未能得逞,但也在南方布下了两支力量。遗憾的是吴巨后来与赖恭不和,带兵赶走了赖恭,没能在与孙权的角力中发挥作用。(赖恭后为(蜀)汉镇远将军、太常卿。吴巨就是刘备在当阳对鲁肃谎称要投靠的人)二、军事上以黄祖的儿子黄射遥领新设置的章陵郡太守,带兵驻扎沙羡至柴桑一线,与其父相呼应。黄祖父子时常出兵骚扰江东。黄射曾率领数千人攻打驻守柴桑的徐盛,被徐盛击败。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黄祖派将军邓龙带兵数千人进入柴桑,被周瑜追讨击败,生俘邓龙。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向西拓展是孙权扩张势力的唯一方向;二、刘表集团虽然实力雄厚,但却是一个孤立的集团,向其用兵,后方无忧,收放自如;三、刘表、黄祖亡江东之心不死,为了自保,也必须先发制人。另外,孙权还具备西取黄祖的有利条件:一、符合荆、扬可一、占据长江沿线的战略规划,能够得到文臣武将的支持;二、以报父仇为名,既师出有名,又可以取得道义、舆论和情感上的支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7:17:04 +0800 CST  
因此,孙权的西征行为是基于形势和长远规划作出的战略决策,就算没有鲁肃,孙权也会并也只能这样做。但这并不是说鲁肃的“榻上对”毫无价值,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地对“江都对”作出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面对汉室名存实亡不可能复兴的现实政治环境和新崛起的曹操势力,提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形势分析和相应的战略设计,得到孙权的认可和采纳。(千万不能幼稚地以为“江都对”是张纮给孙策提出来的孙权就不知道。作为孙策认可并一直照此执行的战略规划,孙策不可能不告诉孙权。从陆机《辩亡论》中可以看到,连大臣都知道孙策“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的事情,何况此时张纮就在身边,孙权岂能不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第二次西征黄祖。征战过程史籍没有记载,只有个简单的战果记录:“虏其人民而还。”其退兵的理由也没有明确说明。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母亲吴太夫人去世,孙权是因母丧退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第三次西征黄祖。由于有甘宁加入后提供的情报,再加上将士用命英勇作战,终于成功打下江夏,消灭黄祖,为父报仇,为江东新增领土,为下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7:17:49 +0800 CST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市万州区)人。少年时纠集一批轻薄少年为非作歹,整天拿着弓弩,戴着鸟兽的毛发、铃铛,四处招摇,百姓一听到铃声,就知道是甘宁来了。所到之处,凡接待不周,立即让随从去抢夺人家的钱财货物。喜欢讲排场图虚荣,出行时,走陆路就用车队,走水路则用船队。随从都穿锦绣服饰,光芒四射,照亮了道路。停船则是用色彩斑斓的锦缎来作缆绳,走的时候也不解开拉回来,而是直接用刀割断,以此炫耀,和现代黑社会组织极其相似。二十几岁改邪归正停止抢劫,专心读书。
后来进入益州,成为刘璋部将。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死,刘璋为刺史。李傕、郭汜又委任颍川人扈瑁为刺史,进入汉中。刘表与刘焉有矛盾,此时很不厚道地因丧出兵,派荆州别驾刘阖带兵攻打益州。甘宁与沈弥、娄发等刘璋部将也一起造反,配合刘阖的进攻,结果却被刘璋击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甘宁带僮客八百人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不用,甘宁也观察出刘表不是个成大事之人,就东投孙权。路经江夏被黄祖截留。在黄祖手下三年并未得到重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第一次西征黄祖时,黄祖兵败逃跑,因为甘宁擅长射箭,就让甘宁断后,甘宁射杀了校尉凌操,救了黄祖一命,也因此和凌操之子凌统结下了冤仇,但仍然没有得到黄祖的重用。不光如此,还私下令人招诱甘宁的部下。甘宁忍无可忍,好友都督苏飞也为甘宁打抱不平,就给甘宁出了个主意,让其到邾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去当县长,趁机逃跑,并自告奋勇去向黄祖提出这个建议,黄祖不知是计,就同意了。甘宁来到邾县召集以前的部属,得到数百人,一起投奔江东。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7:19:24 +0800 CST  
周瑜、吕蒙对甘宁十分赏识,共同推荐给孙权。孙权也不计较其射杀凌操之过,将他和其他旧臣一样器重看待。甘宁提供了大量有关江夏的政治、社会、军事情报给孙权,并认为要图荆州,必先取黄祖。而现在正是西征黄祖的大好时机,打败黄祖后就可以大踏步西进,图谋巴蜀。孙权赞同甘宁的见解,张昭则反对,认为:“我们现在是危机重重,如果军队前行,恐怕会发生混乱。”张昭似乎不大喜欢青年才俊,对鲁肃也是不满,认为鲁肃不够谦虚,年少粗疏,经常说鲁肃的坏话,建议孙权不要重用鲁肃。甘宁一点不给张昭面子,毫不客气对当场顶撞张昭说:“国家将萧何那样的重任托付给你,你居于守护之位却担忧发生混乱,你这样怎么面对古人呢?”孙权做和事佬劝解,举酒对甘宁说:“今年行讨,就如此酒,一定托付给你。你只需要尽力提供进攻方略,使这次一定能够战胜黄祖,这就是你的功劳,何必计较张长史的话呢?”
孙权当然不会将西征黄祖这一重要军事行动交付给甘宁这样的降将来指挥,而是以周瑜为前部大督,以董袭、凌统、吕蒙为前锋,各率所部进攻黄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9 17:20:25 +0800 CST  
甘宁的情报对此次战役无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周瑜先是派凌统、吕蒙领军清剿黄祖外围水军。凌统斩黄祖将领张硕。吕蒙斩黄祖都督陈就。外围清除后,水陆并集进攻黄祖主力。黄祖采取固守的方式防御,在沔口横放了两艘巨型蒙冲战舰挟守,用棕榈树皮做成粗大绳索系牢在巨石上作为锚碇固定战舰,形成两个巨大的固定阵地。上面布置了一千多士兵,用弓弩交替射击,飞矢如雨,阻挡吴军进攻。董袭与凌统各自组织了一支百人敢死队,每人都穿上两层铠甲,乘大舸船冲近蒙冲战舰。身高八尺,武力过人的董袭用刀砍断绳索,蒙冲战舰失去固定顺水漂流脱离战场,后面大部队蜂拥而入,残忍地屠城。黄祖只身逃跑,被吕蒙部下骑士冯则所杀。
孙权没有如言将西征之事托付甘宁,但仍然卖了个面子给甘宁,照准了甘宁的请求释放了苏飞。又授甘宁兵马,令其屯驻当利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2:37 +0800 CST  
孙权将江东势力从扬州扩张到了荆州部分,使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也引发了连锁反应。首先是刘表,突然陷入了曹操与孙权的南北夹击中,压力猛增,忧心如焚,病情加剧。集团内部也出现分裂,亲曹派得以形成并迅速壮大。后来刘琮不战而降和这派势力的强大和蛊惑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曹操,突然发现孙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如任其发展占据荆州全境的话将不可收拾。还有客居荆州的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也在利用刘表儿子不和的矛盾,支持长子刘琦取得江夏太守,意图谋夺荆州。曹操于是不顾长途奔袭北方乌桓后的辛劳,稍事休整就带兵南下,希图抢先占领荆州,顺势消灭刘备,遏制孙权扩张。
一场影响天下局势的大战即将爆发。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3:06 +0800 CST  
第二十四章 曹操南取荆州
——兼及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
曹操当年正月回到邺城,紧锣密鼓地围绕政治、军事、行政等方面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军事大事。挖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就算曹操此前已经安排人在后方制造出了各种战船,但水军不光是有战船就行啊!战船之间的编队、配合,弓弩兵与长矛兵的协同作战,都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和熟练的。
为稳定关中形势,保证征讨荆州时西北地区不要发生大的动乱,影响荆州战事,曹操在征荆州前,派议郎,司隶校尉参军事张既游说前将军马腾,让马腾脱离部队回朝廷任职。马腾原在凉州,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后来双方部队发生冲突,二人从兄弟变成了敌人。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凉州刺史韦端为二人调解,让马腾率军移住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
这次征召入朝,马腾最初答应,后来担心出现变故,又开始犹豫。张既想了一个办法,大张旗鼓地将马腾回朝的消息发文沿线各郡县,要求各地妥善接待,郡守要率领下属官员到所在地的郊外迎接。(所谓郊迎,是到与本地交界的地区迎接,对方也要送到交界处,就像现在所说的无缝对接)马腾迫不得已,只好启程东进到许。曹操表马腾为卫尉,儿子马超为偏将军统领马腾原来的部队,并把马腾的家属全部作为人质迁徙到邺城。
派荡寇将军张辽率军进屯长社。(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出发前夜,军中有人谋反,乘夜放火,全军慌乱。张辽命令左右:“不要乱动!这并不是军营全体谋反,一定是那几个谋反的人想以此造成混乱。”紧急发布命令:“没有谋反的人原地安坐!”张辽率领数十名亲兵紧守中军。没有多久军营内就安定下来,张辽抓住为首者杀掉。
张辽进屯长社,虎威将军于禁屯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区)折冲将军乐进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共同护卫许县。但这三位将军彼此不服,不能协调行动。曹操派司空主簿赵俨监督这三人,经常劝谕这三人,才使他们逐渐和睦。也许就是这个经历,曹操在南征荆州时,让赵俨任章陵太守,督护七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4:10 +0800 CST  
第二件,改革行政机构,废除汉三公,设立丞相、御史大夫。这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三公本人及其下属公府人员的重新安置,丞相府、御史大夫府的功能设置和人员配备,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事情。曹操六月任丞相,任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县县令司马朗为主簿,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卢毓是卢植的儿子)八月才以郗虑为御史大夫也可以看出行政机构的改革在南征荆州时并没有完备。
设立丞相是曹操专权的重要一步。当时三公为大将军、司空、司徒。袁绍死,大将军位已无人。但司徒赵温仍然在位。本书第十六章中曾经提到赵温因反对李傕将献帝迁移到黄白城时差点被李傕杀害。赵温为居公位(司空、司徒)十五年,一直跟随献帝。这年正月,赵温辟召曹操儿子曹丕为司徒掾,被曹操参劾,认为他辟召大臣子弟为属下,是选举不公。这个理由让人啼笑皆非,三公辟召大臣子弟是常态,是上层人士保持良好关系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潜规则之一,没有人会追究这个问题和公平公正之间的关系,但如果非要追究的话,也确实存在不公的因素。曹操此举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是为废除三公设立丞相扫除障碍。赵温久为司徒,对献帝忠心耿耿,曹操此举一箭双雕,既废了司徒之职,又废了赵温之人。赵温于当年去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4:50 +0800 CST  
第三件是政治清洗,以杀太中大夫孔融为代表。如果说曹操免赵温之职还有表面公允理由的话,杀孔融就有些莫须有了。
说实话,在下也讨厌孔融,如果可以任性而为的话,在下也想把他杀了。但孔融是朝廷大臣,总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的个性就率性而杀吧。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孔子后世子孙无数,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孔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中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再加上其他和孔融有关的成语典故,比如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孔宙到名士李膺家做客时留下的“小时了了”;与狂生祢衡交往留下的“忘年之交”;做北海相时见人坟前哭父没有哀戚之容就把其人杀掉的“哭坟不悴”;苏东坡模仿孔融想当然留下的“杀宥之三”;除了孔融让梨外最为人熟知的孔融子女留下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话。
孔融没有州牧郡守之才。做北海相时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幸好有太史慈舍命突围找刘备解围。虽然孔融任北海相是受董卓陷害,因为北海的黄巾军势力最大,但其他州郡也有黄巾军骚乱,像刘岱、陶谦、公孙瓒、包括曹操都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卫甚至主动进攻,而孔融没有这种能力。
后来刘备表孔融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自春至夏,孔融仅剩数百士兵在城内与袁谭部苦战。袁谭军已经攻入城内,孔融不去组织抵抗,居然还在桌前读书,谈笑自若。既无守城之能力,也没有怜悯士兵生命的仁慈,还假装临危不惧,实在是个虚伪荒诞的人。晚上城池陷落,再装就没命了,狼狈地往太行山以东逃窜。老婆孩子都被袁谭抓走。
献帝迁许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孔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仗着自己的学识才华在朝堂上家宴中夸夸其谈,旁若无人。但其并无一以贯之的原则,因人而异地褒贬。最著名的是对待太傅马日磾和荆州牧刘表的不同态度。马日磾出使关东被袁术扣留失节,呕血而亡。后来灵柩会朝,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却极力反对,导致朝廷取消了礼葬的打算。刘表郊祀天地,僭越规制,违背臣子之道,朝廷下诏斥责,孔融却要求朝廷隐瞒刘表的僭越行为。本应礼葬的他反对,本应斥责的他也反对,他的政治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庇护刘表可能是因为刘表和袁绍的关系。孔融是杨赐的门生,袁绍与杨赐有过节,连带也不喜欢孔融,曾经要曹操杀掉杨赐和孔融。只是曹操没有做而已。讨论刘表事情时,袁绍正如日中天,孔融是不是想以此来缓和与袁绍的关系呢?不管这件事情是不是这样,孔融亲送大将军印绶给袁绍的事情则肯定是为了缓和和袁绍的关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7:32 +0800 CST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孔融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依孔融的地位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偏偏孔融是个大嘴巴,喜欢议论朝政,褒贬人物,而贬抑的对象恰恰又是大权在握的曹操,这也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孔融之所以和曹操过不去有以下原因:一、为府主杨赐打抱不平。孔融是杨赐的故吏。杨赐是袁术的亲家,与袁绍、曹操都有过节,曹操曾经关押过杨赐,孔融去解救过。二、为朋友打抱不平。孔融因掩护著名党人张俭逃脱而一举成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是一起成为名士,边让被曹操所杀,孔融心中不平。
于是孔融经常戏弄讽刺曹操。曹操取冀州,儿子曹丕娶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翻半天书也没找到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就问孔融,孔融回答说:“哦,我是照今天的事情想当然而已。”曹操北讨乌桓,孔融也嘲讽何不把从前那些不进贡、偷盗牛羊的族群也一起讨伐了。
还反对曹操的一些政策。比如曹操考虑到粮食不足的问题,准备实施禁酒,孔融则多次反对。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摩擦,还不会带来性命之忧,要命的是孔融提出了一个应当遵照古时京师体制,京师方圆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就触犯国家体制和权力分配的根本问题。千里之内不封建诸侯,由皇帝统治,曹操还怎么玩啊!这个提议极大地危及到曹操的统治。曹操想不杀他都不行了。
光禄勋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还假意写信给二人和解,实则是挑拨二人关系。曹操又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控告孔融。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好友太医令脂习,曾劝诫过孔融不要太过刚直。孔融死后,无人敢收尸。脂习前往哭吊。曹操大怒,收捕脂习。后来逢朝廷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孔融不是太过刚直,而是太过狂妄,与狂生祢衡结为忘年之交就说明两人臭味相投。在以孝立国的汉朝,孔融可以说出个体人与父母无关的话,认为父亲不是为了生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母亲怀孕,也只是寄放而已,此种不敬不孝的话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惊世骇俗啊。
除了史书上记载的孔融对曹操大不敬的言行外,估计还有一些言行没有记录到,因为曹丕称帝后,大肆搜缴孔融的书信文章予以毁灭,说明孔融的言行远远不止这些。
郗虑因抢先奏报孔融之功晋升为御史大夫。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9:09 +0800 CST  
在以上大事都没有彻底做完,还要考虑到步骑兵才远征北方乌桓而回,需要休整,补充人员,修缮装备,调配粮草,这些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事情,曹操为何要如此匆匆而行呢?
有两个因素迫使曹操出征。一个是荆州的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6:59:53 +0800 CST  
因公干要向各位看官告假几天,争取国庆节期间继续更新,请各位看官海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0 17:01:2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9-21 12:37:17
楼主快回来,我等在期待
-----------------------------
感谢厚爱,定当竭力更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1 13:11:20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09-20 17:26:52
哈哈,期待更新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1 13:11:47 +0800 CST  
@mi微ni笑 2017-09-20 17:26:57
哼!后来孙权这里哪有几个为统一而战的手下?周瑜,鲁肃还行。张昭,陆逊等哪个不是为守护一亩三分地奋斗的?一帮吴狗、守财奴!
-----------------------------
谢谢捧场。可以有理有据地抨击江东偏安一隅,但不必爆粗口。人是人,狗是狗,就算你不喜欢他们,他们也是人,而不是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1 13:16:02 +0800 CST  
临行前再为各位看官更新一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1 15:11:34 +0800 CST  
外部因素是孙权。孙权打败黄祖后,并没有率军回吴,而是屯军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主力沿柴桑至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内,夏水(即汉水下游)注入长江处)鄱阳湖以西驻扎。其用意不言自明,保持对荆州的压力,乘隙渡江北上蚕食荆州。
内部因素又分为两个:一个来自于刘备;一个来自于刘表。
先说刘备。刘备自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依附刘表后,一直在襄阳北方的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驻扎,已经七年了。曾一度与袁术、吕布争盟淮隅的枭雄沦落为客将,为人看门数年,个中滋味,饱含酸辛,刘备真的就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有次刘备到襄阳刘表那里做客,起身入厕时发现大腿上又多了一圈赘肉,苍然流泪。回到坐位时刘表发现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刘备,刘备回答说:“我常年身体不离马鞍,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如今不再经常骑马,长出了赘肉。岁月如流水,我都快老了,却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悲哀啊!”
刘备此时太过感伤,丧失了警惕,无意中说漏了嘴。身为客将,你要建立什么功业啊?刘表只是让你来看门的,不是要你来建立什么功业的。你这样说,本来就提防着你的刘表就更加不放心了。难怪曹操北征乌桓后方空虚时,刘备劝刘表趁机出兵北上攻取许县,刘表死活不干。等到曹操回军了,刘表才假惺惺地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话,失去了这次大好机会。”刘备心里有气,但也只能无奈地安慰刘表说:“如今天下分裂,每天都有战事发生,机会总会有的,如果今后能够抓住机会,那么这次失去机会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惜没有机会了,曹操很快就会打上门来。
刘表失去了偷袭曹操的机会,刘备却迎来了重振雄风的机会。一个为刘备指点迷津,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人物即将闪亮登场。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避乱荆州的颍川人徐庶前来投靠,向刘备推荐了隐居襄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约二十里)的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里宏、大小汪家庄一带)人诸葛亮。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21 15:13:2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