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杜畿继续麻痹卫固、范先,对他们说:“卫氏、范氏,是河东望族,河东事务,只要仰仗他们就行,我只是坐享其成徒有虚名而已。但是国家有制度,君臣名分有规定,我们要共同承担责任,大事还是要共同平等地商议。”于是以卫固为都督,行丞事,领功曹,实际上是把郡中事务全部交给了卫固。范先则领到兵权,将校吏兵三千多人全部归其管辖。
卫固、范先大权在握,虽然表面上敬奉杜畿,心中却不以为意。为壮大实力,卫固想大量征兵,杜畿不能公开制止,就使了个计谋,对卫固说:“想做非常之事,就不能惊动众人之心。你要大规模征兵,人心就会受到惊扰,不如用钱来不动声色地招募士兵。”卫固同意这样做,用钱招募,几十天后才招完。招兵的将领贪得钱财,多报名,少招兵,吃空饷,所以实际上并没有招到多少人。杜畿又使一计,对卫固、范先说:“人情顾家,这些将领和吏员可以分别让他们回去休息,等到有急事时再召唤他们来就行了。”杜畿这话说出来明显是为众人好,卫固、范先要是不同意的话就会得罪将领和吏员,只好答应。杜畿趁机秘密拉拢了一批人为自己所用。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47:16 +0800 CST  
此时河东、上党、弘农地区一片混乱。黄巾军余部张晟、(因爱骑白马,绰号张白骑)率兵攻打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古城)高幹领兵进入濩泽,上党郡各县杀长吏,弘农郡守也被叛乱的张琰抓起来关押了。卫固、范先与高幹勾结,秘密调遣兵马,但一时之间召集不起来。杜畿知道附近各县会追随依附自己,就率领几十人马奔赴当地一个叫张辟的人修筑的据点拒守,郡中许多吏民也在其城内起兵响应支持杜畿。几十天里,杜畿得到四千多人相助。卫固、范先与高幹、张晟合兵攻打杜畿,攻打不下来,就在附近各县抢掠,也没抢到多少。
司隶校尉钟繇一方面因王邑擅离职守而上书自劾请罪,一方面积极组织人马应对乱局,与议郎、参军事张既等率兵,打败高幹、张晟,诛杀了张琰、卫固等人,上述地区重新归于稳定,并州落入曹操之手。曹操任命梁习以别部司马暂领并州刺史。
高幹再次败在钟繇手下,无路可走,就南下荆州,希图投靠刘表,在途中被上洛(今河南省商洛市商州区夜村佛诞公园下孝义古城村)都尉王琰所杀,献首于曹操,曹操封其为列侯。这本来是喜事,王琰的妻子却在屋内嚎啕大哭,她以为王琰富贵了以后就要娶妾,夺去王琰对自己的喜爱,也是奇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48:17 +0800 CST  
梁习不负曹操所托,在盗匪横行,胡狄侵扰,百废待兴的并州励精图治,将并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一方净土。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县(今河南省柘城北)人。最初在郡里做一个低级官员,曹操为司空时,辟召为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六十里鄣城集)长。然后一直在县令这个位置上转换,先后担任过乘氏、海西、下邳县令。任海西县令时,县内百姓造反,梁习跑到郡(广陵郡)里被时任郡纲纪的徐宣所救。后回到曹操幕府为西曹令史,升为西曹属。
梁习领并州刺史时,高幹之乱才平,城池荒废,田野荒芜,人口凋敝,加上境内的南匈奴各部四处侵扰,许多吏民为保平安,求温饱,干脆直接归顺匈奴,而各地豪强则拥众自重,互相联络,观望时局,首鼠两端。梁习到任后,对豪强大户实行安抚招纳政策,把他们举荐到幕府中做官。将精壮男子征召为义从,有点类似志愿兵。趁曹操大军征伐时,送往前线。等这些人走了后,就将其家送往邺城。既充实邺城人口,又以其为人质。前后送去数万人。有不听从命令的,就发兵征讨,斩首数千,降服者以万计。于是匈奴各部落都服从梁习的管理,达到和汉人编户管理的程度一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为朝廷推荐的人士如常林、杨俊、王淩、王象、荀纬等,都成为能才干吏。曹操十分欣赏梁习的才干,将其由临时刺史转为真正的刺史,并赐爵关内侯。当地长老认为从来没有哪个刺史能赶得上梁习。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50:01 +0800 CST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将天下十四州依古制合并为九州,并州归属冀州,曹操任梁习为议郎、魏郡西部都督从事。西北边境安宁,都是梁习的功绩。
讲两个梁习对付胡狄的小故事。
一天,经常在州内侵扰的鲜卑大人育延带领其部落五千多骑兵来找梁习,请求开市进行双边贸易。中国古代历朝经常将边贸作为制裁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手段,关系好时就开市互通,不好时就关闭市场,停止贸易,希图通过禁止向游牧民族提供农副产品、茶、盐、铁等来逼迫他们就范。此时并州边贸市场就处于关闭状态。梁习处于两难之中,如果不同意开市,担心引发鲜卑人的怨恨,兴兵报复。如果开市,任鲜卑人自由进出,又担心他们趁机掳掠。考虑再三,答应在一座空城内设立市场,战乱后的并州有许多空城。
市场设立后,梁习下令各郡县各自带领自己管辖的部队进去保护自己的交易区域。开市当天,交易还没完毕,管理市场的官吏就抓了一个鲜卑人。育延带领的骑兵受惊,全部上马弯弓重重包围了梁习,官吏百姓惊慌失措,不知该咋办。梁习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叫来市场管理官员,询问捆绑抓拿这个鲜卑人的原因。结果确实是这个鲜卑人有犯法行为。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梁习叫翻译去叫育延过来。育延到了后,梁习指责育延说:“你的人犯法,市场管理官员又没侵扰你,你为啥要让你的骑兵吓唬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梁习指责完育延后,竟然当众将他杀了,鲜卑人吓破了胆,都不敢动。从这以后,这些人再不敢来为寇掳掠。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救出汉中诸军回到长安,留骑督太原乌丸王鲁昔屯守池阳,防备卢水胡。鲁昔的爱妻住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鲁昔思念爱妻,担心驻守池阳回不去了,就率领五百亲随骑兵叛逃回并州。到了晋阳城外,鲁昔让山里接应,自己单骑入晋阳,悄悄地将爱妻接出城。刚一出城就被发现了。鲁昔是个神箭手,官兵害怕不敢追。梁习命令从事张景招募了一批善于骑射的鲜卑人去追。鲁昔和爱妻共乘一马,骑行速度太慢,还没赶到亲随等待接应的地方,就被追上射杀。曹操听说鲁昔叛逃,还担心他在北方作乱,不久听说被梁人射杀,才放下心来。对梁为欣赏,封为关内侯。鲁昔真是个性情中人,死于对妻子的厚爱,与妻子共赴黄泉,让人感慨。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50:42 +0800 CST  
八月,曹操率军到达青州北海国淳于县(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镇驻地西南四公里杞城村)征讨海盗管承,派乐进、李典出击,在长广(今山东省莱阳县)将管承赶入大海之中的一个岛上。
曹操此时已经有了北征乌桓的打算,为了保证粮草运输的方便快捷,派董昭修建了平虏渠和泉州渠。平虏渠是自滹沱通泒水。泉州渠是从洵河口通鲍丘河,都在今河北省沧州地区和天津市境内,是人工运河与海相连的水利工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大封功臣二十余人,同时抚恤战死将士之后,免除他们的赋役、繇役,并将自己封地所得的租粮分发给将士掾属,广施恩惠,赢取人心。
分封诸将,稳定社会之后,曹操将提出了北征乌桓的作战计划,但遭到大多数文臣武将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袁尚只是一个逃亡的人,乌桓人贪婪不讲情谊,袁尚不可能带给他们什么利益了,他们不会被袁尚利用。如果贸然远征,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袭击许县,万一如此,后悔就来不及了。只有郭嘉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北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51:28 +0800 CST  
郭嘉支持北征的理由是,乌桓人依恃其地理偏远,一定不会设防,趁其不防突然袭击,可以一举消灭他们。袁绍对乌桓人有恩,而袁尚兄弟还在,北方冀、幽、青、并四州的百姓,只是害怕我们的威力而屈服,我们还没有施与很多恩德给他们,让他们忠诚于我们,这个时候去南征刘表,袁尚可以借助乌桓人的力量,招诱原来忠实的臣下,一旦举事,四州百姓一起响应,更能滋长蹋顿觊觎中原之心,这样的话,冀州、青州恐怕就不会再是我们的了。刘表不过是个坐而论道的人罢了,知道自己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重任刘备会担心控制不住,轻视刘备则不会听刘备的建议,我们就算全部兵力远征,让国中空虚,也不用担心刘表回来偷袭。
不知道各位看官怎么看待郭嘉的这番话,反正在下总觉得郭嘉献策就是赌博,并且都不是小赌,而是豪赌。前赌孙策之死,现在是用虚国远征赌刘表不来。这种胆量和豪气确实让人钦佩,但钦佩之余,仍然不免有些害怕,也许这就是常人和赌客的差距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1 14:52:17 +0800 CST  
不过北征乌桓是曹操早就有的计划,不管诸将反不反对,也不管郭嘉支不支持,曹操都要打。其理由就在郭嘉所说的理由之中,简要地说,就是乌桓人有实力,而袁尚还在。袁家与乌桓人关系一直亲密,袁尚时期就广泛地与乌桓有实力的部落酋长和亲,封拜他们为单于,袁尚确实有死灰复燃的可能,而后果也就像郭嘉所说的那样,所以曹操必须要打,越早打越好。
于是曹操率军北征,行至易县(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西北)时,郭嘉建议曹操轻兵兼道而行。五月,到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遭遇暴雨、洪水,道路不通,滞留到七月。乌桓人派兵守住沿途道路要地,眼看远征无望时,原刘虞部下当地人田畴前来归顺,请求作为北征向导。
田畴也是个奇葩,前面说过,他为刘虞所辟召,为刘虞到长安进贡,回来时刘虞被公孙瓒所杀,他立下誓言为刘虞报仇,说不报此仇不可以立于世。但公孙瓒的对手袁绍来辟召他时,他却拒绝了,这本来是他报仇的大好机会啊。乌桓、鲜卑当时也是公孙瓒的对手,田畴却一心一意要攻打,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难怪他的门人大惑不解,认为袁绍三番五次地以将军印绶来辟召不去,曹操一招就去了。
曹操任田畴为司空户曹掾,紧接着又举其为茂才,拜为蓚县(今河北省景县)令,但不到县赴任,而是随军住在无终。
田畴是无终人,熟悉地理,知道在卢龙口那里有一条通往柳城的老路,有二百多年了,道路虽然陷坏断绝了,但路径仍在,可以修复前往。于是建议曹操撤军西行,绕道而出。曹操撤军前在道路旁边立了一块大木表,写上:“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等秋冬,乃复进军。”乌桓斥候看见,还真的以为大军回去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2 18:41:14 +0800 CST  
田畴引导大军从翻越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县东北)出卢龙口,(今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经白檀,(今河北省滦平县东北兴州河南岸)历平冈,(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北四百里)进入右北平以前鲜卑人的领地。塞外道路毁坏严重,曹军一路挖山填谷修补道路五百多里,一直走到东到柳城已经只有二百多里地时才被乌桓人发现。(大致路线就是北上从燕山南麓东行至辽西)
袁尚、袁熙和辽西单于蹋顿、单于楼班、代郡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数万骑兵阻击。
八月,曹军登白狼山,(今内蒙古哈喇沁旗东三十里,也叫白鹿山)猝然遭遇大批乌桓联军。曹军是轻装先行,辎重在后,士兵中只有少数人带甲,多数只是军衣,一时非常紧张恐惧。曹操登高观察,看见敌军阵形不整,有机可乘。荡寇将军张辽也发现了,坚决请求出战。曹操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张辽,让他做先锋冲杀。张辽奋勇向前,斩杀蹋顿及名王以下数人。乌桓人和汉人投降的有二十多万。辽东乌桓单于苏仆延和辽西、北平的几个乌桓部落酋长与袁尚、袁熙领数千骑兵一起逃奔辽东。
曹军将领士气高昂,请求曹操乘胜追击。曹操却不着急了,对将领们说:“我正是要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把他们的首级给我送来,不劳烦再出兵了。”
九月,曹操撤回邺城,召集前面劝谏阻止出兵北征的人开会。这些人都以为是曹操要追究他们的过失,全都害怕受到处罚,心里忐忑不安。没想到曹操却厚赏了这些人。原来此次北征凶险异常,种种不利因素集中出现在征途中:一、五月暴雨,导致七月洪水;二、道路毁坏断绝,挖山填谷五百里;三、其中有二百里征途是无水缺粮,挖地三十多丈才有水,杀数千匹珍贵的战马充饥。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就出在这时。最终能够抵达柳城,战胜三郡乌桓,实属侥幸。曹操深知这一点,确实是出自内心的对这些劝谏者表示感谢,希望他们今后也能继续这样直言不讳。当然,这也是一种权术,不能因为侥幸取胜而伤害曾经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这样反而打压了这些人今后提出意见建议的积极性之。今天的领导、管理者不妨学学这个办法,不妨学学这种胸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2 18:41:49 +0800 CST  
不出曹操所料,公孙康真的斩杀了袁尚、袁熙和苏仆延,并将他们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为惊奇,纷纷询问其中的道理,曹操回答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我乘胜追击的话,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付我,我不去攻击,他们就会互相怀疑提防对方,甚至图谋消灭对方,这是形势的必然发展。”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似乎在哪里听到过一样,是的,建安八年,郭嘉劝曹操停止追击袁谭、袁尚兄弟时就是这样说的,一模一样。对了,忘记交待郭嘉的事情了,北征乌桓凯旋途中,郭嘉因病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曹操预料得没错,袁尚到辽东后,自恃勇力过人,想夺取公孙康的地盘,和袁熙商量议定了一个办法,等到了辽东,公孙康一定会出来接见,两兄弟一起出手制服公孙康,然后以辽东为根据地陆续扩大地盘。公孙康也有自己的想法,认为现在不取袁尚、袁熙,就没办法取悦曹操,恐怕以后会受到曹操的征伐。于是,公孙康先安置精锐武士埋伏在房厩中,然后请袁熙、袁尚相见,于坐席间将两人擒拿,捆绑在地上。当时辽东很寒冷,袁尚觉得地上太凉,请求给一张席子垫一垫,袁熙不耐烦地呵斥他说:“我们的头颅就要万里远行了,还拿席子来干啥!”同行的另一个袁氏兄弟袁买、乌桓单于苏仆延和那些酋长们都被斩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2 18:42:14 +0800 CST  
曹操将袁尚的头颅悬挂在马市示众,并下令,“敢有哭之者,斩!”还真有人不怕死来哭,还不止一个,有两个,但两个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牵招,牵招原来是袁尚的部属,随曹操北征乌桓到柳城后,被任为护乌桓校尉,此时看见袁尚高悬的头颅,心里一阵悲戚,就在头颅下祭祀袁尚。曹操有感于他的忠义,不但没杀他,还举荐他为茂才。
一个是田畴,袁尚曾经辟召过他,他没去,此时他自认为是袁尚旧臣,应该祭祀袁尚,也前往吊祭。曹操也没杀他。此时田畴已经因向导之功被曹操封为亭侯,田畴坚决推辞,誓死不受。曹操三番五次的给,田畴三番五次地拒绝,为此还引发了朝中的一场争论,相关官员弹劾田畴违逆大道,苟立小节,应该免官加刑。世子曹丕、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极力为田畴辩解,认为可以保全田畴的名节。曹操最后找来田畴的朋友夏侯惇去劝田畴接受,田畴也不为所动。曹操无奈之下给他封了个议郎。田畴为什么不受侯?并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还是心病。袁尚之死和他有直接的关系,他觉得对不起袁尚,问心有愧。按当时的社会规则,他的府主是刘虞,刘虞被公孙瓒害死,他应该为刘虞报仇,但他没有这个实力。袁氏家族剿灭了公孙瓒,为他报了仇,算是他的恩人,但他不光是拒绝袁绍父子的辟召,还引导曹操攻击三郡乌桓,也是攻击袁氏兄弟,这算是忘恩负义。看见袁尚的人头,他心里愧疚,所以不是袁氏故吏却以袁氏故吏的名义去吊祭,想求得心理平安。夏侯惇找他谈时,他自我评价是“负义逃窜之人”,这话很能说明问题,负谁的义?刘虞的。而对他的评价都是以刘虞为核心进行的。
十一月,曹操到易水(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境内)河畔接受乌桓人的朝贺,实际上是投降。幽州代郡(郡治高柳,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北)乌桓行单于普富卢、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乌桓行单于那楼率领属下各部落酋长前来。
袁绍死后五年,曹操历尽艰辛平定了北方,可见袁氏家族势力之大。至此,原袁绍的河北四州之地全部归属于曹操,曹操成为北方最大的霸主。
平定北方之后,曹操将眼光移到南方,瞄准了荆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2 18:42:46 +0800 CST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是个值得记住了年份:
这一年,曹操剿灭了袁氏家族势力,平定了北方;
这一年,孙权二征黄祖,次年春接着三征黄祖将其消灭,为父亲孙坚报了仇,染指荆州;
这一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开启了帝王之路。
魏、(蜀)汉、吴三国由此萌芽。
如果你想模仿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写一本三国的历史读物,建议你就命名为《建安十二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2 18:43:21 +0800 CST  
第二十三章 孙权雄霸江东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在城内挖掘了一个人工湖泊,称为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以备将来南征荆州时所用。
与此同时,曹操对汉朝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改革,取消三公官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改革完成,曹操自任丞相,想将司空一职让给太常徐璆,因御史大夫职责与司空相同,此时司空已经取消,实际上就是想让徐璆担任御史大夫。徐璆推辞不干,八月,才以光禄勋郗虑为御史大夫。
至此,曹操完全攫取了汉朝的军政大权。
趁曹操在玄武池训练水军之时,在下给各位看官讲述一下江东孙权的故事。
让我们回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吴郡丹徒县孙策的军营里,从那里发生的事情讲起。
遇刺受伤的孙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对长史张昭等人说:“中原大地已经混乱不堪,凭借吴、越的人口数量,三江(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环绕的地理优势,足以观成败。你们要好好地辅佐我的弟弟!”然后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绶交与孙权,说:“率领江东军队,与敌人作战于两阵之间,争雄天下,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此保卫江东,我不如你。”到晚上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意料不到的变故让孙权不知所措,丧兄之痛又让其痛不欲生,孙权唯有嚎啕大哭地表达自己的哀痛,宣泄自己的惶恐不安。身为托孤大臣的张昭深知此时不是哭泣的时候,断然制止了孙权无休止的哀哭,大声地对孙权说道:“孝廉,(指孙权,朱治举孙权为孝廉)现在是哭泣的时候吗?从前周公立下三年守丧法则,但伯禽却没有遵守,并不是有意要违背父亲订立的法则,而是徐戎兴兵发难,伯禽不得不停止为母守丧而带兵平乱。何况现在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你还想哀痛兄长之死,顾及礼制,这就像开门揖盗一样,不可以称为仁爱。”说完立即为孙权换去丧服,亲手扶助孙权上马,一起出去巡视军营,安定军心。
张昭说得很对,此时确实不是哭泣的时候。
就外部形势而言,虽然名义上拥有江东六郡,但深远险要的一些地区并没有完全归服。孙策占领江东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来得及稳固和世族百姓的关系,只是以武力威服而已,与士民百姓并没有君臣名分和恩惠情义。如果孙权不能够迅速地稳定局势,江东六郡就会出现混乱不堪的情形,收拾起来将十分困难。
就内部形势而言,也是暗流涌动波诡云谲。史书上曾记载了一件事,说孙策一直看好孙权,每次宴请宾客时就会回头对孙权说:“在座的这些人,今后都是你的将领。”在下认为这纯属捏造,是想以此说明孙权的继承是孙策早就定下来的,具有合法性。
孙策是猝然遇刺,以其仅二十六岁的年龄,此前绝不会考虑到继承人的问题。孙策有儿子孙绍,也许更多的还在想为儿子打江山呢。但此时儿子尚幼,不敢妄立,只能从兄弟中间选择。孙权只是其兄弟之一,并不是唯一的继承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3 15:26:48 +0800 CST  
孙策兄弟四人,依次为孙权、孙翊、孙匡。孙策将父亲的乌程侯爵位让给四弟孙匡,说明很喜欢这个弟弟。而孙翊性格酷似孙策。孙策临死前,张昭等人都认为孙策会把权力交给孙翊。可见在孙策临死前,谁都不知道继承人是谁,就连张昭都认为继承人不会是孙权,而是孙翊。
既然孙权并不是唯一的继承人,那么,那些认为孙权没有资格继承的人会不会心怀不满呢?还真有一个,就是孙坚从弟孙静的长子定武中郎将孙暠。当时孙暠屯兵乌程,听闻孙策死讯后,立即集结部队,准备攻取会稽。会稽郡太守本是孙策,但孙策并未到任,而是以顾雍为郡丞处理郡务。顾雍紧急召集士兵、百姓守城,等待继承人的命令。同时派功曹虞翻前往劝阻孙暠。虞翻对孙暠说:“讨逆将军(指孙策)不竟天年,如今摄事统众的职责应该是落在孝廉身上,(注意虞翻的用词,“宜在孝廉”,也就是猜测,说明此时孙权继位的消息还没有到达会稽)我和全郡的吏士,婴城固守,誓死为孝廉除害,请你三思。”孙暠这才退兵。(孙暠夺权未成,但是其两个孙子孙峻、孙綝后来却成为吴国的权臣,给吴国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或许这就是天意)要不是虞翻明确告诉孙暠已经做好固守城池,坚决为孙权除害的话,孙暠恐怕就已经开始攻打会稽兴风作浪了。(虞翻应该是早就掌握了孙暠的动向,因此在孙策死后,严禁下属官员前去奔丧,全部在家留守,做好防叛准备)
孙权继位基本稳定后,宗室子弟、江东重臣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孙辅还担心其守不住江东基业而与曹操秘密联络,准备投降。
有宗室子弟想夺权,有没有将领横生枝节制造不和呢?暂时说不清楚。因为屯驻巴丘(今江西省峡江县)的周瑜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已亲率一支队伍昼夜兼程地从巴丘向丹徒狂奔而来。带兵奔丧,于礼不合,其究竟想干什么,还不得而知。以孙策与周瑜情逾骨肉的深厚情谊,要拥立孙绍继承父业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此扑朔迷离的情形下,还能够长哭不起吗?当然不能。孙权并不是莽撞少年,一经张昭提醒立即醒悟过来,在张昭的扶持下,陈兵而出,巡视军营,安抚士众,使部属、民众知道兄长之业已由自己继承,有效地稳定了军心民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3 15:28:59 +0800 CST  
孙权,字仲谋,生于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十五岁时被吴郡太守朱治举为孝廉,同年出任阳羡(今江西省宜兴市)县长,行奉义校尉(一说奉业校尉)。经略地方三年后,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开始随兄长孙策征战四方。攻庐江刘勋、江夏黄祖,特别是攻黄祖时与周瑜、程普、黄盖、韩当等众将同时俱进英勇作战,受到孙策的夸奖。作将领表现出色,但作统帅孙权却较为逊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首次统帅兵马攻打驻守匡琦的广陵太守陈登,就连遭败绩,铩羽而归。从此以后,孙权就很少亲自挂帅出征,都是设置都督,委任给得力干将,自己坐镇后方提供后勤保障。仅有的几次亲征,大多是灰头土脸的狼狈而回。
孙策为什么会选择孙权作为继承人,除了看中孙权具有“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能力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应该有。这个原因和孙权的长相和相面者对孙权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这样说似乎有些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迷信,但古代人确实是迷信的,特别是在图谶学说盛行的两汉时期,很多人对此信以为真。
孙权出生后的长相是“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坚觉得很奇异,以为有贵象。汉献帝曾经因为孙策尊崇朝廷进贡方物的恭敬态度,派遣使者刘琬到江东给孙策加锡命(即授予九锡当中的几锡。九锡是天子赐予臣下的最高规格的赏赐,每一锡代表一种特殊的权力。但史籍中并没有孙策接受其中几锡的记载)。刘琬擅长相面,曾对人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各有才秀明达,但是寿命都不长,只有二弟孙权,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相,寿命也最长。”
成年后的孙权有两大体征:紫髯——紫色的胡须;长上短下——身体比例上身长下身短。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找孙权借荆州,回到住处后对身边的人 说:“孙权上身长下身短,难以为人之下,我不能再去见他了。” 因此而昼夜兼行离开孙权。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征合肥时被张辽所困,张辽曾经问过吴军投降士兵,“有个长紫色胡须的将军,上身长下身短,善于骑马射箭,他是谁?”投降士兵回答是孙权。这里不厌其烦的叙述孙权的相貌,是为了澄清一个事实,就是正史中从来就没有孙权是“碧眼”的记载。有专家以野史小说家言为依据胡说孙权长了一双“碧眼”,更荒唐的是居然以此为由得出孙权有西域血统的结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3 15:29:54 +0800 CST  
孙策没有选择性格酷似自己的孙翊,应该是从父亲之死和自己的遭遇中有所感悟,认识到为帅者不能如此急躁莽撞。如果选择孙翊,这个性格急躁,喜怒无常的弟弟会不会立即鲁莽的复仇,重蹈父亲和自己的覆辙?这种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孙权有“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能力,又有“年又最寿”、“长上短下”的大富大贵之相,虽然没有“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的武力,但能确保江东基业,说不定还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但仅凭孙策的遗令是否就能让孙权一帆风顺地接班呢?还真不一定。连孙策自己都信心不足,托孤给张昭的情形就反映出孙策的这种担忧。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如果仲谋(孙权字仲谋)不能承担大事,你就取而代之。如果征战不利,缓慢地回归西边淮泗地区,甚至投降曹操,也没有什么好忧虑的。”(比刘备用相同的话托孤于诸葛亮早了23年)就算把这个托孤之举看作是孙策驾驭臣子的帝王心术,也能够看出孙策的担忧,许张昭自取就证明对孙权的不放心,和刘备对刘禅不放心有相似之处。
不光是孙策,孙权母亲吴太夫人也有这种担忧,秘密嘱咐张昭尽力辅佐孙权,经常召见董袭等将领了解情况。
将领中也有担忧者。前面说过,孙辅就是担心孙权不能保全江东才秘密和曹操联络,准备投降。
最终使孙权顺利接班巩固领袖地位的是母亲吴太夫人的坚强支持和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文武官员的坚决拥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3 15:30:45 +0800 CST  
吴太夫人是个才貌双全有胆有识的奇女子,本是吴郡人,迁徙到钱唐,很早就父母双亡,和弟弟吴景相依为命。孙坚听说吴太夫人的才貌后就想娶她,吴氏家族认为孙坚有匪气,估计还是嫌弃孙坚出身低微,打算拒绝他,但又担心遭到孙坚的报复。孙坚确实在对自己家世卑微感到自卑的同时也很愤恨吴氏家族的态度。在此进退两难之时,吴太夫人挺身而出,对家族人说:“何必因为喜欢我而招来灾祸呢?如果我嫁给他有什么悲惨的遭遇,那也是我的命。”非常勇敢。
孙坚长年在外征战,抚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全部由吴太夫人一人承担。从其几个儿子的表现来看,吴太夫人称得上是教子有方。几个儿子对吴太夫人也是孝顺有加。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吴太夫人的胆略和孙策对母亲的孝顺。孙策的功曹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旨意,孙策要杀他,其他官员非常恐惧,又想不出办法来救魏腾。吴太夫人知道后,就靠在一口大井的旁边,对孙策说:“你新到江南,事情还没有完善,正应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按规定因公办事,你今日杀他,那么明日别人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看见灾祸来临,先跳进此井中算了。”孙策大为惊恐,赶忙释放了魏腾。史家在记录了这件事情后,还总括了一句“夫人智略权谲,类皆如此”,说明吴太夫人不止一次地以智慧谋略规劝过孙策的不合理行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4 17:42:28 +0800 CST  
在孙策猝死,孙权仓促继位,内忧外患并存,江东基业岌岌可危之时,吴太夫人又一次挺身而出,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帮助和支持孙权稳定局势巩固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召见张昭、董袭等文武官员了解情况,安排部署外,还多次嘱托另一位重要人物张纮尽力辅佐孙权。所以机密大事都叫张昭、张纮参与。同时,还极力强调与另一位重要人物周瑜的亲近关系,当着周瑜的面对孙权说:“公瑾(周瑜字公瑾)与伯符(孙坚字伯符)同年,小一月而已,我视之如子,你要把他当作兄长尊重。”明里是要求孙权,暗里是暗示周瑜。临死前还再次引见张昭嘱托辅佐孙权的事情。(吴太夫人之死有两说:一、死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二、死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从孙权二次征黄祖无故退兵的现象看,应该以后者为是)。三十多年后,孙权与张昭因公孙渊事件产生矛盾,孙权举刀怒斥张昭为老不尊,张昭熟视孙权良久,才说出了埋藏心中三十多年的后宫秘密,吴太夫人在孙策托孤后再次托孤于张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4 17:42:53 +0800 CST  
除了吴太夫人的支持外,张昭、周瑜等文武官员对孙权的极力拥戴也是孙权得以顺利继承江东基业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张昭当机立断地劝止孙权的哀痛,促使孙权出巡稳定军心民心。然后带领同僚尽力辅佐,并立即上表汉室,为孙权争取合法身份和权力。同时下发文书到所辖地区,要求各级官员各安本分尽职守则。当年十月,曹操即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使孙权的地位有了合法性。曹操想让孙权归顺,就让在建安四年(功业199年)时为孙策向朝廷进呈奏章后被曹操留下来作侍御史的张纮任会稽郡东部都尉,回到江东来劝说孙权。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为孙权送来了一位得力助手。
其次是周瑜,带兵奔丧,是来保护孙权的,孙权立即任其为中护军,和张昭一起执掌事务。周瑜带兵而来也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和稳定作用。由于周瑜和孙策的特殊关系,加上孙策儿子孙绍尚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就十分微妙,周瑜为消除误解误会,对孙权特别恭敬,在其他资历较老的将领还不大把孙权放眼里的情况下,周瑜毕恭毕敬的礼数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对提高孙权威望帮助不小。
其他将领大部分也坚决拥戴孙权。董袭在回答吴太夫人的担忧时说:“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将军(孙策)恩德在民。讨虏将军(孙权)继承基业,上下拥戴,张昭统领众事,董袭等为爪牙,正是地利人和之时,您万万不要有什么忧虑。”史载“众皆壮其言”,说明董袭此话代表了大部分将领的想法。
张昭、周瑜等文武官员之所以拥戴孙权,是因为他们认为孙权能够带领他们成就大业,他们自然能因此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功利色彩也是十分浓郁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4 17:43:22 +0800 CST  
内有吴太夫人的强力支持,外有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文武官员拥戴,孙权顺利地接替了孙策的位置,接下来就该全力对付内忧外患了。
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忧。有两个忧患:一、集团内部有不臣之人,需要清理门户,以免变生肘腋祸起萧墙。二、辖区内有反叛的山越,需要镇压、招抚,以免后方不宁制约扩张。
第一个被清理的是庐江太守李术。李术是孙策攻克庐江后所表。当时孙策正想方设法摆脱袁术向朝廷也即曹操靠拢,由于史料缺乏,李术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但从孙策任命其为庐江太守的事情来看,应该是个孙策、曹操都可以接受的人。庐江郡虽为孙策所破,其太守也为孙策所表,但其与孙策集团的关系并不紧密,有相对的独立性。《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更置官员时,只提了会稽、丹杨、豫章、庐陵、吴五郡,没有庐江郡。《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当时的情形仍然没有庐江。如果说孙策那时没有提庐江还有庐江可能尚未攻破的理由,那么孙权时不提庐江则没有任何理由可言。由此看来,孙策、孙权都还不能完全掌控庐江,李术相对独立于孙氏集团。
能够成为一方太守,李术就不会是一般的平庸之辈。事实也证明这是个胆大妄为野心勃勃的家伙。孙策表其为庐江太守后,采取授兵的方式调拨给了他三千兵守护皖城。和给周瑜才二千兵的情况相比,这已经够多了,说明孙策对庐江和李术的重视。孙策手下将领的兵马都不会太多,其表弟徐琨任丹阳太守时就是因为兵多了遭到孙策的疑忌被撤换。
李术在任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内政、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不得而知,但其应该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从孙权攻克庐江俘获其部曲三万多人的战果来看,起码其军事实力的发展非常迅速,从三千人扩充到三万多人,整整十倍!(孙策攻打刘勋时也只有二万八千人)也正因为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李术才敢于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突然发难,杀死了扬州刺史严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4 17:44:31 +0800 CST  
严象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人才,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并曾为笼络孙策指使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名义上还是孙权的宗主。没有证据证明李术之举是受孙策之命,也没有证据证明严象是孙策的人,因此,李术是受孙策之命杀死严象和是受曹操之命杀死严象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臆测。整个事件就是李术一手策划的,其动机是想取而代之,进而与孙策争夺江东。
这样说的理由是孙策一死,李术立即表示出独立的意图。首先是不肯从属于孙权,态度很明确;其次是收纳因孙策之死对孙氏集团失去信心的逃兵;最后是拒不交还这些逃兵,不光如此,在孙权写信给他要求他归还这些逃兵时,他回信公开指责孙权无德,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对李术的嚣张跋扈,孙权非常愤怒,决心将其消除。行动前先给曹操写了封信,说:“严刺史从前为您所用,又是我的举主,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如今我要讨伐他,于公而言是为国除害,于私而言是为举主报仇。李术一定害怕受到诛杀,会向您求救,希望您不要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从公私两方面阐述了消除李术的必要性,并预判到李术会向曹操求援,请求曹操不要听信李术的诡辩派兵救援。先断绝李术的后路。安排妥当后,立即进攻皖城。李术困守皖城,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不救,其时曹操正忙于官渡之战,自顾不暇,想救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术没有外援,皖城中粮食严重匮乏,妇女们只能把泥巴和成丸来吃。
孙权顺利地攻下了皖城,杀死李术,俘获其部曲三万多人。也许是李术的嚣张和背叛对孙权的刺激太大,也许是初即帅位需要立威示众,孙权在攻下皖城后残忍地屠城,许多无辜百姓成了孙权的刀下冤魂。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9-14 17:45:41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