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沈阳,赏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宝书画

八、行书自书诗文稿卷(宋.欧阳修)

百度百科
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卷》,该卷诗文稿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前者作于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后者作于公元1063年(嘉祐八年),时年五十七岁。
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矣。”
该卷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自撰并书的手札文稿。此卷诗文稿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落笔提按,节奏分明,笔势爽畅,丰筋健骨,布局分行,疏朗匀称。通篇随意轻松,虽多有涂改、增删,却显得流畅自然,毫不做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1] 。

诗卷原文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空无功。
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2]

创作背景
《诗文稿卷》中的《夜宿中书东阁七律诗》据考为公元1063(北宋嘉祐八年)所书,此时欧阳修年57岁。《欧阳氏谱图序稿》虽无年款,但从其言辞判断,应是功成名就者所云。因为修订宗谱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件极其慎重的大事,有资格对其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为之作序的,非德高望重、声名显赫的年长者而不能为,所以此谱图序的书写时间也应是欧阳修晚年,至少是“知趣”以后所作 [3] 。

书法赏析
此卷由《欧阳氏谱图序稿》(手稿)、《夜宿中书东阁七律诗》(诗稿,见左图)两部分组成,后有南宋周必大、元张雨等人题跋。从体例来看,二稿均为手札一类的日用书写,真实反映了作者的笔墨修养及审美意趣。其书写状态轻松自然,但不失法度,提按分明,使转有度,起笔、收笔沉着而富有变化,藏、露并用,表明作者在文字书写上训练有素。此卷结体宽博端庄,笔致细腻清新,字体在行、楷之间,表明作者严谨大度、从容自信的性格特征。就书法审美而言,此卷意趣显然胎息于颜鲁公,造型属“平画宽结”一类,笔力外拓,以圆笔为主,行笔苍中见润,颇有颜氏“三稿”旨趣,说明作者开蒙习字之初即以颜楷为入门法帖。待其长成,颜家规模如同己出,且熟不忘精、精而能妙,深得鲁公书法之真谛。欧阳修曾在《试笔·学书为乐》中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于是,“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可见欧阳修早年的书法只是停留在“写字”层面,甚至不谙“雅玩”之乐;后来受其门生苏轼的启发,方才下得一些苦功,得其三昧。
若将此卷前后“二稿”作一比较,显然前者优于后者。前者字小,属于日常书写范畴,因而笔法精熟,行间气息顺畅,文思与运笔节奏浑然天成,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后者字大如钱,行笔多了一些迟涩、凝重的意味,加之诗句的构思与斟酌不如作文那样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的顺畅,往往斟词酌句,推敲再三,故而与文稿相比,笔调过于理性、迟疑,倒是诗稿最后两行小字“夜宿中书东阁”与“攻字同韵否”显得轻松活泼一些。当然,欧阳修小字优于大字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精熟”二字。众所周知,欧阳修一生著述宏富,对于案头文书的精熟不言而喻。而放大到诗稿一般大小的书写,显然要少得多,因此大字略逊一筹自是情理之中。像现代大文豪鲁迅的书法即与之颇为类似,都体现一种熟稔之功。而熟之能精、精能入妙则是欧阳修此卷书法的可贵之处。 [3-4]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1060年(嘉佑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1071年(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5]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5 23:59:23 +0800 CST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辽博介绍文字均已被百度编辑进词条,欧阳修名气太大,这既是一件书法作品,也是一件名人的很直观的历史文献,研究宋史的颇可以从这样的作品中描摹揣测作者的个性。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02:50 +0800 CST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欧阳氏谱图序稿》,欧阳修修家谱的手稿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06:33 +0800 CST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夜宿中书东阁七律诗》(诗稿)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07:37 +0800 CST  
九、草书千字文卷(宋.赵佶)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作于1122年(宣和壬寅年)。《草书千字文》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

红铜错金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童蒙读物,是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编成四言韵语,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知识。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于书法方面,其最大成就在于独创“瘦金体”,成为后世学书者仰望的对象。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在一夜中编纂成文,“鬓发全白”,而成《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洁”(洁、絜为同义异体字)、“云”等五字。因此;《千字文》实际运用了995个不同的字。除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外,另有《续千字文》(侍其玮著)、《叙古千字文》(胡寅著)、《新千字文》(高占祥、赵缺著)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其中,“高、赵版《新千字文》”被认为是超越“周版《千字文》”的真正经典之作。

作品收藏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各有影印本行世。
此作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全篇浩浩荡荡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贯彻始终是其吸引欣赏者目光的重要因素,正如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的阐释那般:“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此作为长卷,在上面书写草书,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书家性情的发挥。为何如此说?缘于书法的表现维度是自上而下的,特别是草书,一些率性之笔,往往是在纵向空间中产生的,而横向展开的空间毕竟很有限。
通观此帖,生龙活虎,精神飞跃,虽为长卷,却笔跃气振,跳动不息,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号”、“帝”、“也”等字末笔的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跌宕、灵动,充满高情远致,同时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也许,他是从黄庭坚草书中得到了启示。黄氏草书错落有致、风度翩翩。其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极善运用线条的入侵与穿插,使某些字跨区域而行,侵入到其他字的线条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章法的呈现不再止于单行、单列,而是予人以“乱石铺街”之美感。赵佶此作中这种入侵的表达方式.可谓得黄氏精髓:初看怪异,再看惊绝,三看大称其妙。
从此卷中,还可以看出赵佶创作时的“放”态:对于笔画,在保证线质的基础上,写得很迅疾、威猛,汪洋恣肆,鼓舞六合,有“舍我其谁”之势;此作作于描金云龙纸上,由于纸面光洁,使得笔墨的渗透来得缓慢。由此,通篇尖刻锐利的笔画居多,而含蓄钝拙的笔画偏少,这或许就是一味追求气势而丧失的那一部分美感的表现。如此作中撇画与捺画以及转折处的处理都显得过于迅疾、尖刻,如能做到宋人张戒所说的“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有放纵,同时又能收擒,那么此卷带给我们的美感也许会更丰富些———毕竟,含蓄更能逗引欣赏者的审美情绪。
“牵连”作为上下字连贯的枢纽,是草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善写大草的书家,对牵连的把握是很奇妙的:时而粗如主笔,时而细如游丝;时而竖直拉下,有飞流直下之气势;时而倾斜拉扯,有屈铁盘钢之韧性。从此卷可以看出,赵佶善于运用斜向拉扯的牵连方式。这一方面表现了其自信的书写状态:如怒猊抉石,势不可遏,沉着痛快,激越奔放;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牵连方式的处理上缺少变通,斜向线条多了,通篇也就显得芜杂、雷同、单调。

赵佶与所有的书家一样,也喜欢书写《千字文》,他一生不知写了多少卷, 流传至今,仅存两件。其一为瘦筋书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写於崇宁三年(公元 1104年),时年二十二岁。卷後的“赐童贯”题字,当是他为那时正供奉明 金局的童贯所书。卷为朱丝栏,素笺本,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後百行,书法 已基本定型,不过此时尚嫌瘦弱拘谨,不如晚年的肥润刚韧,心手一致的好。
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 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 林,惊蛇入草”……真是不一而足。此卷书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 年作者恰好四十岁,已是他短短一生中的接近於晚年,正是其书法大成之时。他 这两卷用真楷、狂草所书的千文,都是根据周兴嗣的版本,中间为避讳改了几个 字而外,概无差异。
由於草书在书写中的制约较大,因此,历代书家在草书方面所作的建树,除 王羲之父子和张旭、怀素诸人外,很少有自辟蹊径,突破前规的,唐宋以来的草 书,尽管名家辈出,他们师法传统, “非王即张”。至於章草的书写,皆法皇象 《急就篇》,未闻有独创新意之说,却有画虎类犬之讥。故我们对於草书的评 价,以应著重观察作者运腕、使笔以及气势如何而定高下。所谓“草即纵心奔 放,复腕转蹙,悬管聚锋……起伏连卷,收揽吐纳”,“或体雄而不可抑,或势 逸而不可止,纵於狂逸,不违得寸进尺意。 ”此处所说的“纵心奔放”和“纵於 狂逸,不违得寸进尺意”,对草书来说,极为重要,是我们据以评论它的准则。 也正由於草书与楷书在书写上不尽相同,“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 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所以草书的书写较难,求工尤难,其症结所在,正在 於“使转”这一点上面。
此卷草书《干字文》,其所以可贵,在於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法则,“使 转”不违笔意,基本上达到了“纵心奔放”,所谓“『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的艺 术效果。有人以为这卷草书写得如此精妙,怀疑它不是赵佶自运之作,有可能是 临写怀素之本。他们的根据认为此种草法出自怀素和尚,兼之宣和内府藏有怀素 《千字文》有四轴之多,完全有条件从事临摹,我们以为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 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形。可以肯定,赵佶草书出於怀素,不仅平时临摹 过怀素的草书《千字文》,而且还临过其它有关的草书帖。从时代风格上讲,两 宋的草书,大都师法张旭、怀素,不但名家黄庭坚、赵佶是如此,就是南宋的大 诗人陆游诸人,亦莫不如是。凡属临写之本,不管其技巧如何精到和高超,一经 深入观察,会多少流露出矜持、板滞的运笔痕迹。再说草书难摹,尤其是狂草更 是如此。此卷草书行笔飞动,全长数丈,一气呵成,几无败笔可寻。值得提出留意的地方,卷中草书的字裏行间,夹了少数几个行书字,如“伊尹”、“圆”、“用”诸字书法。已露出薛稷的影响,与怀素的面貌迥然有别,倒是赵佶本人原 有的特色。明末孙承泽在所撰《庚子消夏录》中,著录此卷时,指出“徽宗千 文,书法怀素”,这裏用的“书法”两字,意义相当明显,是师法而非临摹,不 好理解为“临摹”之意。这一点,想必不会引起读者对它有甚麽误会的。
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 的。一幅长达三丈余的手工麻纸,今天看来,似乎不算是多麽新奇。可是,在八 百年前的北宋时期,已经制造出这样长尺度的精美用纸,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 讶。从纸的质量考察,主要原料以麻的成分为主,表面光滑而无帘纹,吸墨的效 果很好。北宋的造纸术已 相当发达,而此卷用纸,固然属於特制一类,据专家推算,可能在江边把船舶排 列成行,然後浇上纸浆使之均匀,自然乾燥而成。由於历代收藏家对它倍加珍 惜,得以纸墨保持完整如新,给我们提供北宋造纸技术空前发达的宝贵资料。元末明初的曹仲明在他所著《格古要论》裏,有以下一段记载:“予尝见宋徽庙御书千文,其首尾长五丈有奇,信乎匹纸三丈也”。《格古要论》中所说“五丈有奇”,当是“五”为“三”之误,即指此卷而言。由此可知,就元明之际的人看 来,对这幅整张长三丈余的宋纸不能不感到惊奇。还值得我们珍视的,在这长达三丈有余的描金云龙笺上,那种精工的图案,不是用的雕板印刷而是以能工巧匠 就纸面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的。据实物原卷观察,描金图案的能工巧匠,就是宫中不知名画师用尖毫画笔蘸金粉描绘而成。从整体画面的完整看,不可能分段拼 接,而是由一人自始至终一气呵成,如此高头长卷,如此繁缛的云龙图案,所花 的精力之巨大,可想而知!云龙图案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每组由四条龙和二十 四层云纹组成,每组前後连绵不断,显得特别紧凑,表现出整体划一的效果。尽 管图案精工有余,但毫无板滞之弊,这是北宋图案装饰承唐代之余绪,从而有所 发挥的一个特点,在同一时期的《营造法式》和《博古图》的—一些器物中,却是 难於看到的,值得我们加以珍视!因此说,不仅赵氏狂草千文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有关的各项工艺,也几乎是空前绝後的希世杰作!(杨仁恺一九九六年重修於盛京之沐雨楼中) [1]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1:57 +0800 CST  

草书千字文卷,近12米长卷是全幅展示的,要么前面那本唐写经也是全副展示?记不清了。辽博馆藏书画作品有很多这样的超长作品,真需要特殊的展馆才行。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5:48 +0800 CST  

草书千字文卷,近12米长卷是全幅展示的,要么前面那本唐写经也是全副展示?记不清了。辽博馆藏书画作品有很多这样的超长作品,真需要特殊的展馆才行。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5:57 +0800 CST  

草书千字文卷,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名,瘦金体的《千字文》被上海博物馆收藏,我以前也见过,从这篇草书看,也是功力十分了得。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8:41 +0800 CST  

草书千字文卷局部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9:20 +0800 CST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19:40 +0800 CST  

细看一下描金云龙笺,宋徽宗的宫廷用纸,光是这纸就是珍贵文物了。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21:17 +0800 CST  
十、章草书洛神赋卷(宋.赵构)

百度百科:草书洛神赋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作者简介
赵构(1107-1187年),即宋高宗,书法家。宋徽宗赵佶之子,工正、行、草书。少即喜搅笔作字。笔法端雅淳厚、涵泳俊秀,盖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本朝黄庭坚书,亦颇能得其神髓。白谓:自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间犹存取舍。至若楔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着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圃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碑帖
赵构《草书〈洛神赋〉》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绢本,高27.3厘米,长277.8厘米,末署德寿殿书,确为晚年之作。写时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语气词"兮" 字,这样的省略在书法作品中很少见。此件作品字法熟练,笔意圆润,一气呵成,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可见书者当时精力弥满,兴致清畅,是晚年笔而非衰年笔。作品属于小草,虽气脉连贯,而又字字独立,笔笔清楚。赵构曾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强调楷书的基础作用,主张草书"使笔画不失真为尚",故其所书无连绵苟简之习,易于辨识。其实早在苏轼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主张行草要有法度,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亦谓"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论书》),这当是一时的书法观念,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当就整体而言,以楷书、行书分别为唐、宋两朝书艺代表为前提。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对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书的进一步发展。《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1]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历代取资书画,出了不少佳作,仅就书法而言,就有王献之楷书、赵构草书、赵孟頫行书、祝允明草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

百度百科:草书洛神赋卷
《草书洛神赋卷》是宋代赵构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

书法内容
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此卷字法熟练,笔意圆润,一气呵成,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可见书者当时精力弥满,兴致清畅,是晚年笔而非衰年笔。作品属于小草,虽气脉连贯,而又字字独立,笔笔清楚。赵构曾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强调楷书的基础作用,主张草书“使笔画不失真为尚”,故其所书无连绵苟简之习,易于辨识。其实早在苏轼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主张行草要有法度,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亦谓“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论书》),这当是一时的书法观念,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当就整体而言,以楷书、行书分别为唐、宋两朝书艺代表为前提。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对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书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鉴赏
赵构此卷虽是自家面貌,却也是渊源有自,其中智永对他的影响较明显,笔意、字势均可见出。米芾的影子也还有一些。《翰墨志》曾专提到智永,并称“得其《千文》藏”,今存赵构书迹亦有《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见其浸淫之深,赵构在《翰墨志》中毫不掩饰其对米芾的喜爱,甚至记载了米芾生活的部分细节,大有今日追星族之风,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丑诋前贤,二王之下,唯于智永《千字文》许以“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赵构喜爱智永或许也曾受到米芾的影响。另外,我们拿出米芾《焚香帖》和赵构《洛神赋》作一对照,也可以明显见出二者的相似,可以说,早期对米芾的取法在赵构晚年作品中仍有不由自主的流露。
陆游曾言“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赵构自称“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上有提倡,下必风靡,在南宋,以赵构为中心,学习书法风气甚浓,足为小朝廷“中兴”之点缀,赵构在书法的发展上自有他的贡献,是不必抹杀的。当然这个贡献越大,他有负于当时江山社稷的也就越多——书法对他而言真是逃避责任用来自我慰藉的一副良药。
《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写时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语气词“兮”字,这样的省略在书法作品中很少见。赵构在政治上的庸怯早有历史定论,但在书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其《翰墨志》开篇即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赵构书早年学黄庭坚,又学米芾,颇受时风影响。即位后,力学唐人如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现存的《岳飞敕》、《徽宗御集序》均可见虞褚二家的影响。赵构书法的黄金时期是他退为太上皇之后,据《宋史》卷三十二《高宗纪》“绍兴三十二年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绍兴三十二年,赵构55岁,也算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从危困的局势和繁冗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在以后的26年里,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书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六朝,“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翰墨志》),经过屡易典型之后,终于确定了自家面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谓“高宗善真行草书,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草书〈洛神赋〉》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1]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27:21 +0800 CST  
十、章草书洛神赋卷(宋.赵构)

百度百科:草书洛神赋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作者简介
赵构(1107-1187年),即宋高宗,书法家。宋徽宗赵佶之子,工正、行、草书。少即喜搅笔作字。笔法端雅淳厚、涵泳俊秀,盖以得力于智永为多,又尝深究本朝黄庭坚书,亦颇能得其神髓。白谓:自魏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间犹存取舍。至若楔帖,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着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圃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碑帖
赵构《草书〈洛神赋〉》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绢本,高27.3厘米,长277.8厘米,末署德寿殿书,确为晚年之作。写时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语气词"兮" 字,这样的省略在书法作品中很少见。此件作品字法熟练,笔意圆润,一气呵成,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可见书者当时精力弥满,兴致清畅,是晚年笔而非衰年笔。作品属于小草,虽气脉连贯,而又字字独立,笔笔清楚。赵构曾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强调楷书的基础作用,主张草书"使笔画不失真为尚",故其所书无连绵苟简之习,易于辨识。其实早在苏轼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主张行草要有法度,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亦谓"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论书》),这当是一时的书法观念,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当就整体而言,以楷书、行书分别为唐、宋两朝书艺代表为前提。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对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书的进一步发展。《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1]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 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洛神赋》是曹植的名篇,历代取资书画,出了不少佳作,仅就书法而言,就有王献之楷书、赵构草书、赵孟頫行书、祝允明草书,都是书法史上的名作。

百度百科:草书洛神赋卷
《草书洛神赋卷》是宋代赵构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

书法内容
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此卷字法熟练,笔意圆润,一气呵成,流畅而能浑厚,飞动而兼沉着,可见书者当时精力弥满,兴致清畅,是晚年笔而非衰年笔。作品属于小草,虽气脉连贯,而又字字独立,笔笔清楚。赵构曾言“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者,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于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间,自然于二法臻极,焕手妙体,了无阙轶。反是则流于尘俗,不入识者指目矣”。强调楷书的基础作用,主张草书“使笔画不失真为尚”,故其所书无连绵苟简之习,易于辨识。其实早在苏轼就经常强调楷书的重要,主张行草要有法度,所谓“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亦谓“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论书》),这当是一时的书法观念,世云“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当就整体而言,以楷书、行书分别为唐、宋两朝书艺代表为前提。倘若专论草书,宋人也是尚法的。对法的崇尚,甚至限制了宋朝草书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鉴赏
赵构此卷虽是自家面貌,却也是渊源有自,其中智永对他的影响较明显,笔意、字势均可见出。米芾的影子也还有一些。《翰墨志》曾专提到智永,并称“得其《千文》藏”,今存赵构书迹亦有《临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见其浸淫之深,赵构在《翰墨志》中毫不掩饰其对米芾的喜爱,甚至记载了米芾生活的部分细节,大有今日追星族之风,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丑诋前贤,二王之下,唯于智永《千字文》许以“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赵构喜爱智永或许也曾受到米芾的影响。另外,我们拿出米芾《焚香帖》和赵构《洛神赋》作一对照,也可以明显见出二者的相似,可以说,早期对米芾的取法在赵构晚年作品中仍有不由自主的流露。
陆游曾言“思陵妙悟八法,留心古雅,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清闲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赵构自称“四十年间,每作字,因欲鼓动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上有提倡,下必风靡,在南宋,以赵构为中心,学习书法风气甚浓,足为小朝廷“中兴”之点缀,赵构在书法的发展上自有他的贡献,是不必抹杀的。当然这个贡献越大,他有负于当时江山社稷的也就越多——书法对他而言真是逃避责任用来自我慰藉的一副良药。
《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写时省略了原文所有的语气词“兮”字,这样的省略在书法作品中很少见。赵构在政治上的庸怯早有历史定论,但在书法史上却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其《翰墨志》开篇即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又云:“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之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赵构书早年学黄庭坚,又学米芾,颇受时风影响。即位后,力学唐人如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现存的《岳飞敕》、《徽宗御集序》均可见虞褚二家的影响。赵构书法的黄金时期是他退为太上皇之后,据《宋史》卷三十二《高宗纪》“绍兴三十二年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退处德寿宫……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绍兴三十二年,赵构55岁,也算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从危困的局势和繁冗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在以后的26年里,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书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六朝,“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翰墨志》),经过屡易典型之后,终于确定了自家面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谓“高宗善真行草书,无不造妙,或云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草书〈洛神赋〉》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1]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27:31 +0800 CST  

章草书洛神赋卷,绢本,纵25.4厘米,横398厘米
辽博介绍文字:“此卷章草书曹植《洛神赋》全文,格调古朴,运笔沉稳圆厚,草法谨严又富于韵致。字间不互相连接各自成形,但笔意贯通,仍有浑然一气之感。卷末“德寿殿”款并钤“德寿殿御书宝”印,可证为退位后隐居德寿殿所书。”
辽博也收藏有《洛神赋》画作长卷,高度和年份于此卷接近,也有推测认为书画可能原本是一卷。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35:53 +0800 CST  

字迹放大一些看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36:16 +0800 CST  

卷末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36:34 +0800 CST  
十一、章草书后赤壁赋卷(宋.赵慎)
绢本,纵26.1厘米,横101.1厘米
辽博介绍文字:赵慎(1127—1194年)即南宋孝宗皇帝,字元永,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即皇帝位,在位二十八年。工书法,自云一生别无他好,唯读书写字为娱,书风受高宗赵构影响。此卷于瓷青娟泥金章草书苏轼《后赤壁赋》,笔划秀劲匀整,行笔圆转流畅,可见赵构影响。卷后有元俞贞木等跋,经《石渠宝笈》等著录。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44:53 +0800 CST  

章草书后赤壁赋卷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45:16 +0800 CST  
休息了,书法还有几幅,不过最重要的前面都有了,绘画也有五六卷重量级的作品,晚上争取再更新一点。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00:51:55 +0800 CST  
自己顶一顶
楼主 lovestar  发布于 2018-11-16 14:05:52 +0800 CST  

楼主:lovestar

字数:61586

发表时间:2018-11-09 04:08: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22 16:32:43 +0800 CST

评论数:5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