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南明

先说明一下,我对红楼梦研究从没有产生过兴趣。
以后应该也不会兴趣。研究起红楼梦纯属偶然。2014年初,再次拿起《红楼梦》翻阅,当时正在读着十二钗的判词,想起有人说过红楼梦写的是明末历史,当时心里一动,便试着解读那些判词。这一解读,似乎就进入思路了。顺着那个思路解读下去,忽然豁然开朗,全部完成判词解读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前后大概也就是一个星期吧。在解读过程中,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想,哦,原来是这样的。
此后便写了十几篇,发到《石狮日报》上去。再就是将发现的一些观点放到网站上去,希望有人会跟我一起共同努力,彻底解开红楼之谜。不过,当时不论发在《石狮日报》还是网站上,都只是拿出一半观点,隐瞒一半。因为料到报刊连载不会太快,而网站什么人都有,不想太早将全部内容公开。
很可惜,在网上发的那些东西,虽然认同的人不是没有,但冷讽热嘲者也不在少数,因此觉得不太可能借别人之力进一步探讨下去。这才到书店里买了一部带脂评的红楼梦,想硬着头皮自己孤军奋战。两个月来研读,并没有新的突破,这才死了心。看来要彻底解开,光凭自己的力量还是做不到了,仍将内容放到博客、网站上来,也许有志同道合者,给出一把力。
虽然不能完全解开,但就目前我所掌握的,对红楼梦研究,应该也已经相当丰富了。一些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按照我解读的思路,似乎没必要争论,也无须作多少考证,一切都顺理成章有个答案。比如白首双星,比如瓜洲渡口,比如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比如脂砚指的是哪一块,还有奸兄狠舅指的是什么人,甚至刘姥姥为什么要叫做姥姥这么一个小问题,都顺理成章自己跑出来。
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无法确定,存在解读出错的可能,也有一些问题,很可能根本就不能从小说中找到答案。

先说说贾府上一辈男人们影射的是什么:
贾演——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即建文帝的父亲;
贾源——明成祖;
贾代化——正德皇帝;
贾代善——嘉靖皇帝;
贾敷——天启皇帝;
贾敬——崇祯皇帝;
贾赦——弘光皇帝;
贾政——南明政权的几位皇帝。
明朝历史上,不由父死子继当上皇帝,而是兄终及弟继位的,就是这几位了。朱标与成祖是亲兄弟,正德与嘉靖是堂兄弟,天启与崇祯是亲兄弟,与弘光、永历是堂兄弟。作者用贾家几个上一辈的男人,将明朝皇帝传承略作说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当上皇帝,就脱离本支系,进入帝王谱系,所以不能以本支系的血缘关系来确定辈分高低。比如当时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之争——当上皇帝的嘉靖是继给孝宗还是认本生帝;比如成祖是建文帝的叔叔,但只能说成祖是建文帝的臣,建文是成祖的君,而不能说成祖是建文的君,建文是成祖的臣。这就是帝王谱系的独特之处。
弘光帝按照史学家的划分,也在南明之列,但那只是史学家的看法。作者显然认为,弘光建都南京,而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也是都城,这个城市没有失去,大明朝仍是中原之主,所以没有将弘光列入南明,而将之与天启、崇祯并列。这是红楼梦作者的看法,要记住这一点,读这小说才不会误解。
再者,这几个男人只说明明朝帝王谱系的大致情形,没有其他意义,进入南明后,他们的身份跟着发生变化。

明朝在北京失陷后,先后又有四个皇帝,既弘光、隆武、绍武和永历四帝。其中弘光、永历是神宗这一体系的堂兄弟,隆武和绍武这两个同胞兄弟比他们高出两个辈份。这四个加上北京失陷之前的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共六位。还有一个称监国的鲁王(后来自去监国称号),这几们君主就是书中所说的未世了。
凑巧的是,贾府中的名字带王字旁的男人也是六位:包括宁府贾敬之子贾珍、荣府的贾赦之子贾琏及贾琏之弟、贾政之子贾珠、宝玉和贾环。草头顶的男人是两位:贾珍之子贾蓉和贾珠之子贾兰。
拿王字旁的贾府男人与六位称帝的对应,先将已死的贾珠与天启帝对应,顺理成章将宝玉与崇祯对应,再按贾府男人的年龄大小,跟其他几个皇帝的登位次序对应一下,轻意就能得出这么一个结果:
贾珠——天启;
贾宝玉——崇祯;
贾珍——弘光;
贾琏——隆武;
绍武——贾琏之弟;
永历——贾环。
如果将他们的姐妹看成以他们为代表的人格化政权,既可得出和么一个结果:
贾珠——天启(元春);
贾宝玉——崇祯(元春);
贾珍——弘光(迎春);
贾琏——隆武(迎春);
贾环——永历帝(探春)
绍武——贾琏之弟(这个政权仅存在四十余天,所以作者连个名字也懒得给他)。
还有一个惜春影射什么政权?就是那个只称监国而没有称帝号的鲁监国。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职权,虽然没有称帝,其实也是君主。
这个没有称帝的君主应由贾蓉与贾兰影射吧。可两个人怎么影射一个人?原来,这个鲁监国在弘光灭亡后称监国,后来兵败,自己取消监称号,又不是君主了,由贾蓉与贾兰来影射他的两种身份,是说得通的。
南明的这几个政权,主要有三块活动区域:以南京为中心的弘光政权和鲁监国、以福州为中心的隆武和绍武政权(包括台湾政权)、以云贵为中心的永历政权。鲁监国政权原在江浙活动,后来长期居住在福建,所以又是福州这一块的。
凑巧的是,贾府也分为宁府与荣府。宁就不用说了,宁是南京的简称。
而福州则简称“榕”,能代表西南地区的成都则简称“蓉”,与“荣”同音 。恰好荣府又是两兄弟。
这种凑巧,大致可以说,宁府影射南京的两个政权:弘光与鲁监国;荣府则影射福州与西南两个区域。
再来对照贾府男人和女人与各个政权的对应,可以说天衣无缝:宁府的贾珍和贾蓉分别影射弘光与鲁监国。
荣府中的贾赦,他的儿子贾琏影射隆武帝,贾琏之弟影射隆武的同胞弟弟绍武帝,这两帝都属于以福州为中心的区域。
荣府中的贾政,则影射西南区域,所以在西南活动的永历帝由贾环来影射。而后来跑到福州这个区域的鲁监国,又归入荣府,后来去监国称号,且承认永历帝为正统,所以只能由贾政的孙子贾兰来影射了。
可以推测,在贾敬四兄弟中,贾政影射的是南明政权,所以天启与崇祯由他两个嫡出的儿子来影射。
说是天衣无缝,但我更倾向他这么划分:
贾珠——崇祯(元春);
贾珍——弘光(迎春);贾珍是宁府的,弘光建都南京。
贾琏——隆武(迎春);贾琏是荣府贾赦的,隆武建都福州。
绍武——贾琏之弟(仅存在四十余天,没有女子影射这个人格化的政权);绍武是隆武的胞弟,建都广州。
永历——贾环(探春)。贾环是荣府贾政的,永历在云贵飘泊不定。
贾宝玉——鲁王(在江浙活动时由宁府的贾珍之子贾蓉影射,长居福建后由荣府的贾珠之子贾兰影射。)
迎春为什么影射两个政权,且分属宁府与荣府?其实,弘光与隆武这两个政权的兴起与败亡如出一辙,历史上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再多一个来影射就滥了。这也是一种巧合吧!
书中说惜春后来断绝与宁府的关系,应是说鲁王离开江浙,跑到福建长居这个史实吧。
而贾赦曾说过,荣府的爵位迟早由贾环来继承,恰好贾环又被安排与永历相对应。
此外,宝玉影射玉玺,即皇权,这是别人发现,我认为是对的。他与黛玉、宝钗、湘云的关系另有所指,是《红楼梦》这部书的大纲。但进入南明后,宝玉还影射鲁王,则是解读《红楼梦》的大关键所在。
贾政打宝玉,其实是在打南明那几个不争气的皇帝。
贾蓉还影射明朝败亡后四散逃命的皇子皇孙们。他们改变发式服饰 ,为清朝所容。
贾兰则影射与鲁王一样依靠台湾郑氏过日子的明宗室成员,明朝政权到他们这儿彻底完了,繁体字兰下面是个“阑”字,尽的意思。
这么一来,宁、荣两府中每一个男人都派上用场了,大概可以说很完美了。
贾琏之弟: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说贾赦有两个儿子,长子是贾琏,次子当然影射绍武帝。可绍武政权只存在四十几天,作者不写他。
还得说明一下,这是按帝王谱系来划分的,帝王谱系不能按血缘关系划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再也不可能搞明白:弘光应叫鲁王叔父,可为什么贾珍和宝玉是兄弟;隆武比弘光高两辈份,为什么贾琏是贾珍的堂弟。
那是封建社会的正统划分准则,不能以现代人眼光看。
红楼梦采用的不是编年史,而是纪传体,所以活人死人都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活动。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7 22:21:00 +0800 CST  
大观园是《红楼梦》的大关键处。大观园建立,南明就要开始了,大观园是南明的政治舞台,一个缩影。正册十二钗中影射南明政权的女子住进大观园,非影射政权的正册十二钗女子却不住进去,她们来来去去,如凤姐与湘云,有的到大观园做客,如邢岫烟、李氏姐妹等人。副册也是一样,有的虽到贾府做客却不住在大观园,如薛宝琴。大观园就是南明政治舞台的象征。这些或长住,或来来往往的女子,都各有影射,且与历史符合。正如第五回评书人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而在大观园建立之前,这些女子有的本是贾府中人,有的新住进去。这些人不管是住贾府,还是住进大观园,都大有深意。作者可谓煞费苦心。
如何做到“无人不有,无事不备”?且看十二钗正册中女子所影射的是什么。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女子有的至少两个影射对象,崇祯时和南明时各有不同身份:

黛玉——南明前影射天启政权、崇祯政权的北明政权,进入南明后影射永历政权(林,双木——天启名朱由校、崇祯名朱由检,弘光名朱由崧,永历名朱由榔,都是木字旁)。
宝钗——与黛玉的北明相对应影而射南明政权,进入南明后却影射名字中带“金”字旁的隆武帝朱聿键政权(包括台湾郑成功政权,他被隆武赐国姓,驸马待遇,这个国姓对解读《红楼梦》颇为重要)。
湘云——一个身份是明朝云南沐王府政权,进入南明后影射名字带“水”的鲁王朱以海,包括以朱以海为代表的最后依靠台湾郑氏过日子的那几个明朝王室成员。朱以海去掉监国称号后,原则上这已不算一个政权了,所以湘云在大观园来来去去,不是依黛玉住,就是依宝钗住。最后与宝钗住在一起。这说明进入南明后,朱以海不久取消监国称号,挂在永历帝名下,永历殉国后,朱以海依靠郑氏过日子。
影射皇权的宝玉与宝钗、黛玉和湘云就是这么一个关系:
宝玉与黛玉是恋人却不是夫妻,与宝钗是夫妻却算不上恋人,与湘云的关系,就是从小在一起,最后因为一个麒麟佩件,让黛玉无中生有猜疑而已。这说明影射鲁王的宝玉并没有继承黛玉影射的木字旁皇帝的帝位,最后娶了影射隆武与郑氏政权的宝钗,只说明鲁王在永历帝死后成为唯一的一位健在的君主,虽然郑氏并不承认,但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可他还是没有继承当上皇帝,与宝钗最终当然劳燕分飞。宝钗判词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人家宁愿让皇位空着,奉永历那个空年号,也不愿让他当皇帝,让他“空对着”。郑氏对他还算尊重,但判词说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也是这么一个意思。
郑经在台湾不立朱家宗人为帝,而是自己做他的国王,让《红楼梦》作者所不满,这才有“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说。“木石前盟”在永历帝死后已成泡影,“金玉良缘”也仅是一厢情愿。再则,宝玉即使在台湾当上皇帝,也是不满意的,他要的是崇祯时完整的大明江山。当然,这两层意思,是相对于宝玉影射大明朝皇权而言。
朱以海,字巨川,号恒山,别号石常子。1642年清兵攻打兖州,时任鲁王的朱以派(以海之兄)上吊自杀。1644年3月15日,以海袭鲁王爵,四天后北京陷,以海南奔浙江。弘光灭亡,以海被浙江抗清志士拥戴监国(意为代理皇帝)。
《红楼梦》就是以朱以海这样一个人为主角,也许以海本身就是最初的作者——石常子写《石头记》,还是说得过去的。如果的确是朱以海写成的初稿,或者作者与朱以海有很大关系,那么他用贾琏影射隆武,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弘光灭亡后不久,隆武与鲁监国先后成立,鲁监国虽然没有称帝,可也不承认隆武政权,闹了不少矛盾,隆武甚至杀了鲁监国派去谈国事的使者。鲁王对他能有好感吗?
这个关系一理清,《红楼梦》的大多重要谜团就都解决了。
书中宝玉约见贾芸,贾芸上门时,宝玉才装腔作势拿一本书看,让人误以为他勤学,评书人好不客气指出宝玉的虚伪,且又发挥道:“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已,余何幸也!”
这个批书人被作者比作宝钗与黛玉,会是谁呢?当然是湘云了。所以有人说脂砚斋是湘云,应该不会说错。又有人因此说脂砚斋是个女的,这可有点不靠谱。
这个批书人指的应是湘云影射的以朱以海为代表的最后依靠台湾郑氏过日子的那几个明朝王室成员,是他们当中的其中一个。这么一来,这个人为什么叫脂砚斋呢?脂砚,应是当时在台湾的宁靖王朱术桂用的那块砚吧。
郑克爽降清,朱术桂不愿降,上吊自杀了,死前克爽带领文武前往看他上吊,作最后告别。术桂自杀之前留下一些文字,其中一首诗写在砚背上,大意是他飘零海外数十年,最后能够不剃发、穿着大明朝的服饰而死,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其题砚诗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他逃到台湾,不是为了反清复明,而是为了头发不被清朝剃掉。可见他当时在台湾的郁郁之情,既不能借助台湾郑氏力量图复江山,又没有胆气和能力进入大陆干一些反清复明的大事,苟且偷生而已,心中苦涩与无奈可想而知。
这首诗是他血泪之作。此是脂砚斋由来。
由此可见,《红楼梦》创作时间相当长,前后不会少于三十年,并随着时局变换而不时补充修改。
再分析下去,刘姥姥、奸兄狠舅等等谜团,也将会顺理成章解决。

再看看其他十二钗影射的是什么:
元春——影射完整的大明政权,大观园从她而来,但她不住进大观园。她的死,标志着南明开始。她由贾政而来,贾政没有世袭的份,皇帝额外赐给他一个主事,说明上帝还额外给明朝一个不完整的明朝。此外她还影射明朝的政权。
迎春——与贾珍和贾琏对应,影射弘光政权和隆武政权,这两个政权兴起与败亡如出一辙;还有一个影射是黎民百姓。
探春——与贾环对应,影射永历政权,此外她还影射国家财富。
惜春——与宝玉相对应,影射鲁王朱以海,以及依靠台湾郑氏过日子的明宗室,此外还影射中原传统文化。
凤姐——崇祯时影射女将秦良玉——作者以此羞辱那些误国的男将领们;进入南明则影射从弘光到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正统之前的郑氏政权。这个政权中的郑氏族人好人有,坏人也有,且拥戴隆武登位,把持隆武朝政,最后又将隆武弄灭亡了,很符合凤姐性格。她与贾雨村被评书人视为一对乱世中的奸雄,不是没道理的,以后再述。但从原则上看,这并不算一个政权,所以凤姐没有住进大观园。
贾巧儿——与贾蓉相对应,影射明朝败亡后四散逃命的皇子皇孙们,她的判词称“势败休云贵”,说明明朝最后败在云南贵州的永历帝身上。
李纨——郑氏政权,从郑芝龙降明开始,包括延平王政权,包括台湾的东宁国。这个政权由郑芝龙在崇祯元年降明而来,所以她嫁给影射崇祯的贾珠,始终为明朝守寡,没有自立为帝。崇祯死后,一直到台湾被清朝收复,郑氏始终承认明朝为正统,也就是没有一女事二夫,没有再嫁。
秦可卿——前影射凤阳皇陵,后影射中原衣冠,以鲁王朱以派不愿降清上吊自杀来象征这件事,因为鲁地是儒家的发源地,还是朱以海府上发生的事,他没理由不写这件事。她的丈夫贾蓉(影射驯服于清朝的皇子皇孙)在她死后,娶的那个老婆姓胡,说明清人入主中原后,朱家人衣冠不再,只能剃发穿胡服,意义不言而喻。作者很可能以鲁王府为原型来写这部书,朱以海之兄以派自杀,跟贾珠早死也对得上。
妙玉——南明前喻洪承畴,后喻接续凤姐的郑成功延平王政权。这个属于南明的政权,在隆武殉国后才建立,后来虽然承认永历帝,却一直远离永历政权,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与凤姐影射的不同,妙玉影射的延平王政权是可以看成一个独立政权,所以妙玉住在大观园,而凤姐却不住大观园。
郑经在台湾的东宁国则由薛宝琴影射,这个政权建立,永历帝已死,只认永历空名号,对明朝也好,对清朝也好,实质上都是一个独立国家。贾母曾有意将宝琴说给宝玉为妻,是要台湾立鲁王为帝。不料宝琴没有娶到手,反将邢岫烟说给薛蝌(岫烟一个身份是影射最后居住在海中岛屿的张煌年,另一个身份很可能影射朝鲜)。她们薛家暗喻大明版图之外的诸国诸岛,主要是明朝的附属国。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7 22:24:35 +0800 CST  
在第五十二回的末后,“一时只听见自鸣钟敲了四下”句旁,脂评称“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这样法,避讳也。”这个批注,历来让传统红学以为是避曹寅的讳,于是认定这是江南织造的那个曹寅,也就是说作者曹雪芹是那个曹寅的孙子。
事实上,《红楼梦》中,对寅字并不避讳,对“寅正”两字也没避讳。如第十四回中有“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之语。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避什么讳?答案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书中写道:“云牌连扣四下,正是丧音。”原来过去大户人家,入夜后几道门一关,如外面发生什么事,只能靠云牌传递消息,四下,报的就是丧音。
寅正相即现在的凌晨四点,那从西洋进口的钟,就要打四下。可在当时,西洋钟只见于侯门世家,寻常百姓不要说见过,连听都不一定听说过,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被那自鸣钟吓得不轻。所以作者怕一般读者看不懂,就特别强调敲了四下的是自鸣钟,不是人为的,否则,读者会误以为那四下是荣府又有丧事了。毕竟,他们那个时代的人跟我们正好相反,对云牌四下报丧很清楚,却大多不知道西洋钟会自动敲响。
这才是“寅这样法,避讳也”的真正意义,跟那个曹寅什么关系都没有。
第十六回有条评语:“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思今。”普遍认为这一条评语写的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由江南织造那个曹寅按驾的故事。
现在我们明白大观园是明未政治舞台这个事实,就知道南巡是怎么一回事了。
南明的几个皇帝被拥戴登位之前都有离开封地南逃的经历,那时候北方大乱,农民军攻城略地,这些皇子皇孙被逼离开封地,南下避难。当上皇帝后,他们也无一例外有个出逃的经历,尤其是那个永历帝,一有风吹草动,嗖的一下跑得兔子还快,数他出逃的次数最多,最后竟逃到缅甸藏起来。
按照古代正规叫法,皇帝出访叫出巡,离京逃命叫出狩,被抓了俘虏叫做蒙尘。这些皇帝出外逃命,照道理只能叫做出狩,不过那个评书人“为尊者讳”,说他们南巡,也就是给他们留点体面的意思。
书中说甄家接驾四次,是什么意思呢?脂评中说甄家是贾家荣府的传影,也就是说真事发生在甄家(甄家和贾家在北京与现京这两个角色中变化,甄士隐与贾雨村也是如此,后文再述)。他们那儿当然也有个大观园,作为明未的政治舞台。甄家接驾,就是将那些南奔的未来皇帝接到他们的大观园去,开始他们在南明的历史。南明有四位君主(弘光不在南明之列),所以书中说他们甄家接了四次驾。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将南巡与曹寅家那点破事联系在一块了。
第二十二回贾政出了一个诗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这个谜底是“砚”(又是砚)。脂评称“的是政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
为什么说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呢?因为老朱家的祖宗正是朱元璋。元璋,“言章”谐音。用笔写出来的语言,不是“言章”是什么?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7 22:25:28 +0800 CST  
先说说四大家族影射的是什么。
贾家——皇家;王家——武将;史家——外戚世家;薛家——大明版图之外的诸国与诸岛,主要指附属国。
明朝,除皇家外,能封爵的主要是这三个阶层。外戚和附属国,那是政治需要,而对大臣,明朝规定非军功不可封爵,所以整个明朝277年,文官封爵者屈指可数。《红楼梦》将写书的宗旨说得很清楚,那就是意在罪已,甚至评书人说:只罪贾家。但除皇家罪无可逃外,这些可以封爵的世家,深受皇恩,也该入手进行剖析,而对其他奸臣误国者,反而涉及不多。读《红楼梦》,除了贾雨村为了说明假语村言,可能反其意而用之外(也可能影射郑鸿逵,他的儿子也被隆武赐国姓,而郑鸿逵是将隆武帝从江浙接入福建称帝的重要角色——护送被收养的黛玉进入荣府),姓贾的肯定是皇子皇孙。姓王的肯定代表领兵将领。
作者作出这么一个规划,薛家人的身份也就昭然若揭了。薛蟠影射清朝皇帝,宝钗影射最后落到台湾的隆武政权,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清朝政权,宝琴则影射台湾的东宁政权。
作者因为居住在台湾,对台湾的感情又十分复杂,很难说清楚,所以不惜重墨浓彩、用了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来影射他们,也就不奇怪了。
郑氏这个政权,从崇祯元年当海盗的郑芝能降明前就存在了,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郑芝能当海盗时期;二,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明朝,经历隆武时期,一直到郑成功奉永历帝正朔为止;三,承认永历帝直到郑成功病死;四,进入台湾的郑经与郑克爽时期。
李纨影射从崇祯时开始直到台郑爽这个时期(郑芝龙虽然降清,可这个政权在郑成功手里得到接续,且郑成功对明朝忠贞不二,郑经也没有不认明朝正朔);
凤姐影射进入南明后,一直到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正统之前的郑氏政权;
妙玉影射奉永历帝正朔到郑成功病逝的延平王政权;
薛宝琴则影射台湾时期,属于海外诸岛,所以姓薛。
就拿凤姐来说吧,她影射的那个时期,郑氏政权不仅是隆武政权的最重要支撑,更早前在弘光政权时也是重要军事力量、最后也许还是唯一的支撑,但关系并不密切。南京的弘光政权将要覆灭时,其他军事力量降的降,瓦解的瓦解,郑军在最后关头成为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这也许就是可卿死时凤姐协理宁国府的原因吧。可卿之死,从删去“遗簪”、“更衣”内容来看,当指因剃发令与改换服饰这件事,有些明人不愿受辱而自杀,以朱以派上吊自杀最有代表性,所以可卿死因应是薛蟠造成的。作者不是不忍心下笔,而是怕写得太露骨。
凤姐虽然嫁给影射隆武政权的朱聿键,但如果单指如果指郑成功,有点对不上。她所影射的,还应包括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一直到这个政权承认永历帝为止。因为在隆武灭亡后、永历已经登位,郑成功还有几年不认永历,只认隆武这个空名号。如果是这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宝玉会“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郑成功在反清复明的大使命下,的确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生怕自己在南明的地位受损,所作所为不是从大局出发,而是汲汲于局部的利益,造成几次很有希望的机会错失,让人扼腕。
但从总体来看,他又对大明朝忠心耿耿,为了反清复明,甚至不顾他父亲的性命,而在平时礼节上,也至诚至敬尊明朝为大。临终前还流泪说自己没能完成复明大业,没脸见先帝于地下,因此,凤姐所影射的很可能包括应郑成功,“哭向金陵事更哀”,应指郑成功死前流泪忏悔吧!郑成功名森,也是“凤姐”判词中的“三人木”。所以我更倾向于将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也列入凤姐的影射范围。
郑家在那个时期的作为让作者又恨又爱,甚至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且忌怕他。这种感情,不管书中正文,还是评书人的批书,可以说随处可见。
对纯粹影射奉永历年号的延平王政权的妙玉,更是如此,贾府上上下下对她敬若神明,连贾母也不大敢去闹她,宝钗也好,黛玉也好,对她谨谨慎慎,不敢唐突她,且她对黛玉与湘云不客气以师尊自居。书中影射鲁王的宝玉,对影射延平王政权的妙玉那种近乎膜拜的情结,很值得玩味。
评书人喜欢称凤姐为阿凤,将薛蟠称作阿呆。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叫人小名称作阿什么的,但在闽南,这个可是个很普遍的叫法,也许可佐证作者和批书人曾在台湾和闽南一带长期居住过。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7 22:30:45 +0800 CST  
如冰水好空相妒

李纨暗喻从崇祯元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收回台湾为止的整个郑氏政权。她的判词前画着一盆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女。判词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如冰好水空相妒:如冰指什么?冰合起来三个水,就是三点水,暗喻清朝说得过去,如冰山将倾,比喻将要灭亡的南明也说得过去。水好是什么?台湾海峡呀。清朝或者南明,对台湾郑氏小王朝再怎么忌妒,可也跨不过那道“好水”呀。
由此可见,红楼梦创作当在清朝攻取台湾之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这两句话可不是在夸李纨的儿子贾兰。前一句暗示三春已尽,南明实际上灭亡了。后一句,贾兰影射在台湾的几个朱明王室成员,只能依靠郑氏王朝过日子,南明其他几个政权的君主,是有政权且称帝,台湾名义上还是明朝政权,但这几个王室成员没有称帝,所以说“到头谁似一盆兰”,不是称赞他好,而是感慨他不好。当然他也不是一点都不好,至少南明灭亡后,其他王室成员到处逃命,一不小心就被清廷逮住,唯有依靠台湾的这些人,还能悠哉游哉过日子,郑氏对他们还可以,据说他们因为没有接济,日子过得颇为艰难,但郑氏对他们还算尊重。
郑芝龙在归顺明朝之前,一直在台海做贸易,兼做海盗,后来听福建巡抚劝,归顺朝廷。弘光帝在南京建国,郑芝龙家族的军事力量成为弘光小朝廷的军事重镇。弘光帝失国被浮后,福建巡抚张肯堂、南安伯郑芝龙等人拥立隆武帝。事实上,只存在一年的隆武政权,一直掌控在郑芝龙兄弟手里,因为兵权在他们手里。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继续反清,反不成就跑到台湾去。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拒不投降,导致郑芝龙被清人杀害。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与绍武帝与永历帝几乎同时称帝,绍武存在四十余日即被降清明将李成栋所灭,永历帝成为唯一正统,可郑成功仍有一段时间只认隆武不认永历,这段时间也可以说是郑氏独立的时期,所以用带发修行的妙玉来影射这个延平王政权,尼姑是不嫁人,没有主,而这个时期的郑氏政权也是没有主的。一直到郑成功承认永历帝为止。
永历帝死后,南明灭亡,可台湾仍奉永历年号,因此,永历小朝廷,名义上仍在台湾留下一脉,并延续二十几年。但这块小地方,名义上属于朱明,其实是郑氏的私家之物。
封建时代以“三纲五常”为伦理基础,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以《红楼梦》以夫妻关系暗喻一个政权终结在谁手里,也以夫妻关系暗喻君臣关系,以男女关系暗喻一个人的贞节。明朝灭亡后,郑经仍是明朝的臣子,但明朝没有皇帝了,形成郑氏政权“有臣无君”的局面。郑经没有自立为帝,影射郑氏政权的李纨也就是个寡妇,始终为明王朝守节。郑氏政权始终奉明朝正朔,所以李纨也没有失节再嫁,这一点得到作者的谅解,所以李纨没有被当作反面角色。
枉与他人作笑谈:暗喻大明朝在这儿有名无实,郑经只是表面上认可明朝而已。要不然,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死后,金门的朱以海还活着,在台湾还有明朝宗室成员,如朱以海的儿子朱弘桓,被隆武帝封为宁靖王的朱术桂。尤其是朱术桂,始终参与郑氏政权的军政活动。为什么不从他们当中挑选一个立为帝呢?郑经没有这样做,反而奉已死的永历帝的年号为正朔,这种虚伪的作法不是很可笑吗?
这就是李纨可笑的原因。如果按传统解释,贾兰后来中进士,母以子为贵得以凤冠霞帔,那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谁会笑她?且一个女人守节一辈子,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光彩的事,有什么可笑的?不要以为作者很人性化,会同情一个守寡的女人,这不现实,作者不但没有那么超前,而且在明王朝灭亡后,外族文化入侵,信念中更加坚守三纲五常那一套。图中美女凤冠霞帔,只是暗示郑氏政权自享荣华富贵而已。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8 20:30:42 +0800 CST  
更正一下,薛宝琴应该影射那个之前一直被称作倭寇的日本,影射朱以海的的宝玉监国时曾派人(副使是当是的大学者,姓黄)到日本寻求帮助。
如果宝玉影射永历帝的,那么,宝琴影射住澳门的葡萄牙。葡萄牙曾出兵帮过永历帝,且永历后宫多人因此受洗信上帝。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18 20:57:35 +0800 CST  
瓜州渡口

《红楼梦》照三纲五常那一套,以夫妻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也以和尚、尼姑来比喻那些不问世事、不关心反清复明的人。李纨影射整个郑氏政权,她在诗社中的号称作“稻香老农”,就是说台湾的郑经最后不再拿反清复明当回事,解甲归田了。她在群芳宴中抽到的签:竹篱茅舍自甘心,意思是自己关起门来称王,过自己甘心的日子,并非什么安贫守道的意思。
贾敬这个修道士指的是什么?


妙玉判词前的画是一块美玉掉在泥垢中,判词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个判词不得要领。应从六十三回邢岫烟介绍妙玉的话解读。妙玉自称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大意指一个人不符合人伦习俗的标准,却符合天道。妙玉有洁癖——《红楼梦》中,洁比喻臣子的忠心。有洁癖,就是忠得不合常理。邢岫烟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僧是出世的人,指不当官的,相对应的“俗”指当官的。《红楼梦》以男人比喻君主或君权,女人比喻臣子或政权。明末有没有这么一个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人,或者政权呢?
只有郑成功的延平王政权。郑成功的官爵从隆武帝而来,可隆武仅一年就灭国了,郑氏政权后来基本上单干,跟南明没有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政策政令、军事行动、官吏任免,都是自己说了算。你说他是君?是臣?
郑成功有没有做过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有,父亲郑芝龙降清,他与父亲断绝关系,自已拉队伍抗清。郑芝龙让人劝降说,不降老父就没命了。郑成功不为所动。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得了的事。妙玉判曲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说明世俗不赞同他的做法,面对忠孝的两难选择,他选择孝更能让人同情。跟大量降臣相比,他既不像他们“深受国恩”,父亲又在清廷手里,投降不会有闲话。可他以恢复大明为已任,选择做忠臣,致使父亲被杀。在正统封建观念里,这样做是符合天道的大道理,然而世人——尤其是降臣们,必定众口藉藉,所以说“过洁世同嫌”。
妙玉自称“槛外人”,槛内人自然是郑芝龙。“槛”指槛车,装囚犯的。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心空”,郑成功大义灭亲,但他的儿子郑经没有立明宗室为帝,实际上背叛大明。所以说“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再看看判曲,“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郑氏王朝最终辜负朱明(红粉朱楼),与明朝无缘。
由于郑成功大义灭亲,所以宝玉表现出对妙玉近乎膜拜的情结。
脂批称“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这句话又让传统红学摸不着北。
1659年,郑成功会同张煌言率部北伐,连克镇江、瓜洲,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也收复十几个府县,江南震动。后来在瓜洲遭清军突袭,败回厦门。南京之战是郑军最辉煌一役,也是反清复明泡灭的最后一战。
后人以为郑成功中缓兵之计,果真如此?南京是蟠龙卧虎形胜之地,帝王由此而兴不在少数,以郑成功之才之抱负,有力量拿下南京,岂容敌人有喘息之机?其实是后继力量不足。脂评中“瓜州渡口”指这件事,“红颜固不得不屈从于枯骨”(“枯骨”指清朝,蔑喻),说明作者也认为郑军后续力量不足。脂评中有个“各”字,说明被“劝惩”还有张煌言。书中以谁暗喻张煌言呢?应是与妙玉为邻十年的邢岫烟吧。
妙玉有个能神机妙算的师父,临死前劝妙玉留在京城,以完劫数。《红楼梦》中,京师指留都南京,北京反而称作长安。作者认为郑成功既使拿不下南京,也该留在南京城下死拼到底,完此劫数,好博取一个辉映古今的完人美称。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1 23:48:51 +0800 CST  
@我是麦可 2015-07-18 20:57:35
更正一下,薛宝琴应该影射那个之前一直被称作倭寇的日本,影射朱以海的的宝玉监国时曾派人(副使是当是的大学者,姓黄)到日本寻求帮助。
如果宝玉影射永历帝的,那么,宝琴影射住澳门的葡萄牙。葡萄牙曾出兵帮过永历帝,且永历后宫多人因此受洗信上帝。
-----------------------------
@股市孤狼 2015-07-18 21:36:54
有多远滚多远,别跟这儿意淫了,研究红楼梦的人不是现在才有
-----------------------------
您说得太对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1 23:57:26 +0800 CST  
潇湘馆与蘅芜苑

宝玉影射玉玺,至于黛玉与宝钗影射什么,则莫衷一是。我以为,黛玉与宝钗分别影射崇祯政权与南明政权。进入南明时期,黛玉影射永历政权,宝钗影射隆武政权包括台湾政权,隆武失国后,宝钗专指台湾,湘云则指朱以海政权。
而迎春、探春和惜春也分别影射这几个政权,不过所阐述的角度不同。黛玉、宝钗影射这些政权是为说明这些政权与影射皇权的宝玉之间的关系,而迎春等三春是为了说明这几个政权的强弱和最后结局。
先看她们所影射的崇祯政权与南明政权,这从她们在大观园的住处可以看出来。
黛玉住在潇湘馆。潇的意思是水清且深,暗喻清兵不断入犯。湘拆为水与相,讽刺崇祯身边的宰相只会口水杀贼。明人记载:“杨司马昌嗣条奏机宜,自一至数十,绳绳不绝,人笑其以口击贼耳。”杨昌嗣当过宰相。另一个宰相李建泰在李自成进逼北京时代崇祯出征,结果连军粮都搞不到,不要说杀贼,自己都差点饿杀。可以想象,平时李建泰在崇祯面前讨论如何平贼岂非一套一套?馆,吃饭的官,用现在的话说,做官的都是饭桶。还有黛玉的名也挺有意思,黛,拆开就是“代黑”,代替黑暗的,自然是光明,暗喻明朝。
再看宝钗的蘅芜苑。蘅芜苑——应读成“恒无苑”,恒,意为接续,常常,恒无苑就是一直无苑。苑,古代帝王圈养野兽用于射猎的园林,又称宫苑。骑射是古代帝王必修的功课,他们不允许时常外出,只能在宫殿旁修宫苑,免得荒废这个必修课。恒无苑,就是说南明几个小朝廷不是寿命短,就是到处逃命,当然没办法修造宫苑。为什么要用恒无苑来影射南明这几个政权的命运呢?因为皇帝外出,正常的叫出巡,狼狈一点就是出逃,古人将皇帝出逃称作出狩——按字意是出外打猎,其实并不是真的出去打猎,而是被逼逃命,更狼狈的叫做蒙尘——当俘虏了。这是古人的正规叫法。恒无苑,没有宫苑打猎,只好外出打猎,也就是说南明几个君主都有过“出狩”经历——既被逼逃命的经历。
再从她们在大观园结诗社起的号——也就是笔名来看,就更有意思了。宝钗的笔名叫蘅芜君,——恒无君,常常没有君主。南明开头三年,一连被杀掉三个皇帝,不正是恒无君——常常失去皇帝吗?作者给宝钗这个笔名,心中苦涩可想而知。
黛玉叫做潇湘妃子。清人入犯,流冠四起,将相无能,崇祯常以泪洗脸。时人载,崇祯皇帝“以边警日深,督抚不能驱剿,任其焚掠,言之出涕”。《桃花扇》有一句唱词称他“十七年忧国如病”,估计《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读过《红楼梦》,黛玉病不离身启发他写出这句唱词。其他几位起的笔名也大有深意。
大观园其实是影射明末的政治大舞台,住在里面的七位十二钗正册女子,影射南明的七个小政权,她们是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和妙玉,此外元春、凤姐、湘云、秦可卿、贾巧儿五位不住在园中,另有所指。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3 20:29:51 +0800 CST  
潇湘馆与蘅芜苑


住在大观园中的宝玉与七位十二钗正册女子,黛玉、宝钗与宝玉构成整部书的总纲,其他五位影射南明五个政权,其中姓贾的影射三个朱姓小政权。
黛玉与宝钗的判曲:“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怀念崇祯时的皇权,也暗喻崇祯皇帝自缢树下,阴魂不散。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话指大陆几个政权都完了,只有永历年号还在台湾被使用,有名无实,宝玉娶宝钗,说明大明朝就剩下这么一块还算像样的地方,去有名无实,怀念南明甚至崇祯时皇权和国土。然而,宝钗与宝玉的感情不能以世俗眼光看,虽然有名无实的空对着,但总比没有好。原因在宝玉身上,他是玉玺,几千年来,为这小小的东西,岂止白骨成堆!
第二十一回中,宝玉有一次被误解,心里想,要是宝钗、黛玉与袭人等都死去,自己可以落得个干净,脂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忍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也,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可见作者对宝钗并无恶感,问题在宝玉身上。除玉玺外,什么东西配称“情极之毒”、“今古无人可比”?情是人类各种欲望的总称,什么能比玉玺引来更大的欲望?宝玉的“情”普通人不忍得到,因为争当皇帝要杀很多人。黛玉暗喻那块“情极之毒”的皇权,所以不可爱,宝钗是疆土,所以可爱一点。金玉良缘好,还是木石前盟好?该不该争玉玺?脂评以“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忍如此弃也”,亮出自己复杂的看法。
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指嵩山,崧与嵩同一个字。南明开始于弘光帝朱由崧。这可说明宝钗一个身份是影射整个南明。
弘光帝之父正月21日被农民军杀害,这一天是宝钗生日。书中说宝玉属兔,应出生于崇祯登位的1627年,这年是兔年。黛玉比宝玉小一岁,出生于崇祯元年。说明黛玉与宝钗影射南明这一身份相对应,指崇祯政权。
四十二回一条批语让人不知所云:“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现在明白,两人都是明朝政权,所以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代王逝后”之意:明朝代王封地在大同,李自成进攻大同,代王殉国,十几天后崇祯帝自杀。评书人不好明说崇祯逝后,只好说“代王逝后”。
黛玉从扬州进贾府,指崇祯以藩王而不是以太子的身份当上皇帝。期间因林如海之病回扬州一趟,暗喻崇祯时曾有过迁都南京的念头。后来被否决了,所以凤姐对宝玉说,如今林妹妹要长住咱们家,是指不迁都了。此外,进入南明后,黛玉和宝钗所影射的对象都变了,黛玉影射的是永历帝,也许还包括弘光帝,所以她在崇祯失国后,由贾雨村接入荣府,也就是接入南明,南明开始了。贾雨村可能指的是马士英和丁魁楚,这两人分别是弘光朝与永历朝的大学士。而大学士又是帝师,跟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这一身份也暗合。
最后再来看看宝、黛的判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一句。一个意思是影射明朝被清朝代替:以玉带与簪被废弃不用,来暗喻明人官服有腰带,清朝没有,明朝男人带簪,清朝男人不带簪。另一个意思:玉带林中挂,指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金钗雪里埋,指南明几个皇帝都是“血(雪)里埋”,除没有称帝的鲁王外,其他四位全都被满清杀害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3 20:30:36 +0800 CST  
@我是麦可 2015-07-18 20:57:35
更正一下,薛宝琴应该影射那个之前一直被称作倭寇的日本,影射朱以海的的宝玉监国时曾派人(副使是当是的大学者,姓黄)到日本寻求帮助。
如果宝玉影射永历帝的,那么,宝琴影射住澳门的葡萄牙。葡萄牙曾出兵帮过永历帝,且永历后宫多人因此受洗信上帝。
-----------------------------
@股市孤狼 6楼 2015-07-18 21:36
有多远滚多远,别跟这儿意淫了,研究红楼梦的人不是现在才有
------------------------------
@西门青松 2015-07-23 20:49:00
这意淫的也算登峰造极了,楼主如此人才,何不研究下红楼梦或许是预言的现史呢!
意淫说得多难听,但也是事实,因为大多是想当然而已。
-----------------------------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4 07:18:07 +0800 CST  
一、榴花开处照宫闱

元春影射弘光政权,探春、迎春、惜春影射明朝(除弘光之外)政权——即失去两都的南明三个小朝廷,或者说影射其年号,并以她们的婚姻暗示政权的最后结局。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在南方先后建立五个小政权,史称南明,先后是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其中绍武政权在广东仅存在40余天,可以不计。
1644年五月初三(薛蟠生日也在这一天),清兵进入北京,同一日南京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监国,过几天称帝,改第二年为弘光元年,定都南京。这是个难以理喻的小政权,当时李自成被满清逐出北京,满世界追着跑,弘光君臣以为清人代他们报了“君父大仇”,因此朝野欢腾。大概根本没有想到清人已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之前他们入侵其实是打家劫舍),接下来弘光帝忙着扩建殿宇、广选秀女,藏在深宫中声色犬马混日子。权臣们忙着清理旧仇宿怨、卖官鬻爵,连偏安一隅的打算好像都没有,整天忙着捞钱和打击异已,不要说恢复中原,就连保住小朝廷的攻守防略都很少讨论过。更可笑的是,弘光元年的三月二十五日,驻扎长江上流的楚帅左良玉因李自成部进逼,遂以清君侧名义顺流而下,同时,江北清军大兵压境,而与左良玉不睦的首辅马士英扬言宁愿死在清人手里也不愿死在左良玉手里,将重兵用于防备左良玉,致使江北空虚,扬州城破,史可法(尤氏——脂评称其德胜凤姐十倍,可惜不能规夫)殉国。而左良玉在攻下武汉后闻变一气身亡,其子梦庚降清,李成栋与金声桓也随之而去(尤二姐与尤三姐)。大概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月十五日胡芦庙炸供吧。
南京不久也沦陷,这个小政权仅一年就灭亡了。
弘光帝在形势危急时仍与内官看戏而不能上朝视事。不过,这些史料也可能是因东林党人夸大其词。然而,《红楼梦》中有贾珍在父丧期间过中秋节快活过度,其宗祖鬼魂叹息的描写,很可能就是说这件事。清军渡淮时,弘光帝既与几个亲信悄悄溜出南京,逃到芜湖。在芜湖,弘光帝被叛将田雄出卖,落入清兵手中,翌年在北京被杀害(有种说法,他被清人用弓弦绞杀)。
元春的判词及画简单说明南明的历史。画是一张弓,挂着一个香橼。弓:南明最后一个君主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昆明,这是被认可的一种说法,而弘光帝是不是被弓弦绞杀,一直存疑,照这幅画来看,应是真的。橼:缘木,缘木求不到鱼,暗示弘光帝被出卖的地点——芜湖,无湖,也有求不到鱼之意。再者橼与圆同音,弓上挂一个圆,看起来像是个“弘光”的弘了。
元春的判词称:“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辩是非:南明政权从弘光帝即位的1644年开始,到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1662年被吴三桂杀死,将近二十年。而《红楼梦》揭露明朝的许多腐败行为,对南明的覆灭既悲哀又无奈,所以有“辩是非”之说。另,当时要不要立福王为帝,颇多争议,立福王对还是不对,也有许多说法。这些争议直到南明灭亡也没有停止过。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夏季开花,暗喻弘光五月份当上皇帝,“榴”与“留”同音,暗示弘光帝在留都南京建立政权。明成祖迁都北京,仍然保留南京的政府机构,将南京称作留都。
三春争及初春景:意为如果探春、迎春与惜春所影射的三个小政权也跟元春影射的弘光政权一样失败了,那时候明朝就真正灭亡了。
虎兕相逢大梦归:南明最后皇帝永历帝死在1662年的4月25日,正好是虎年,兕,传说中一种独角兽,音与“四”同,暗示永历帝死于虎年四月。他一死,南明实际上已经灭亡,复明的梦想结束了,即“大梦归”。
有的版本弄成“虎免相逢”,仅说明元春之死正如免入虎口,无可逃避。那为什么不说羊入虎口?如果仅是一部家史,作为小说,似乎不必如此设下重重关卡吧?再说,曹寅出事,那也不是什么保密的事,他的家庭生活应也不是什么值得保密的事,朝廷既然拿下他,巴不得将他的所有丑事公布于天下,作者如果为尊者讳,可以不写,,何必大费周折?
黛玉刚进宁荣两府,有不写西字,脂评说写西恐老先生随泪,为什么对西这么敏感?有人说是因为曹寅常在家中的西堂读书。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不是西?这个跟那个老先生关系可不更大?
崇祯皇帝出生在立春日,而元春出生在正月初一,因此,元春也可能影射的是崇祯政权。南明由她来,既大观园由她而建,也就是说崇祯失国后,才有了大观园。如果这么划分,那么作者当认为弘光政权也在南明之列,而非与南京是否失去作为划分标准。作者对南京这个都城在北京失去后近乎膜拜,因为这座城市在手里,意味着大明朝仍是中原之主。对唯一在南明进攻打过南京而且差点得手的郑成功也就十分敬重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4 20:50:41 +0800 CST  
骄奢淫荡贪还构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这是迎春的判曲,她似乎可以影射弘光政权,可以可以影射隆武政权。这两个政权从兴起到灭亡可以说如出一辙,在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相同的例子。
以下是迎春影射弘光政权的解读:
崇祯皇帝殉国后,南京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南京,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帝生性懦弱,腐化坠落,名声不太好,能登上帝位就心满意足了,整天忙着算计大修宫殿、广选秀女,不大理会国家大事。他也管不了,当年拥戴他登位的四镇军阀骄横难制,朝臣乐于偏安一隅。迎春笔名“菱洲”,菱洲是玄武湖中的一个岛,暗喻南京。她住在大观园的“缀锦楼”,暗喻弘光帝大兴土木。
判曲前半部分暗喻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贪还构”三字因为不好解读,乾隆年间,有刻本将这三个字改成“贪欢媾”,或“贪婚媾”。篡改后,意思虽然说得通,但文字粗鄙,且有奸杀之嫌,情理上又说不通。民国后的版本改过来,却没能明白其意,有校注称:“贪还构,词义难确指,或系贪婪和构陷的意思。”这个注释是对的,只是注释者不知其所以然。
孙绍祖暗喻弘光小朝廷的大奸臣阮大铖。
阮大铖,万历末进士,天启年间先依附东林党,后依太监魏忠贤。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以“逆案”处置魏忠贤一党,阮大铖列入“逆案”,罢官为民。弘光时官至兵部尚书。南京失陷后降清,随清军南下,病死于仙霞关。
东林党内部争权夺利,阮大铖受到同党排挤,魏忠贤拉他一把,却又因此被东林党唾弃。面对东林党咄咄逼人,阮大铖官也不敢当,回老家赋闲。后来魏忠贤当权,任命他为太常少卿。阮大铖在太监与东林党之间两面不讨好,没过多久再次辞职。
崇祯皇帝铲除魏忠贤时,他总得表态,于是上书指出东林党与阉党都不是东西,应该一起罢去,因此与东林党彻底决裂,并被打入逆案中。
崇祯末年,东林党人策划让原宰相周延儒复职,阮大铖暗中出了大笔钱。周延儒复职后想报答他,但考虑到“逆案”难翻,便问他有没有不在逆案中的倒霉朋友需要帮助,阮大铖提到他的同年马士英因得罪宦官被流放,马士英因此被任命为凤阳总督。弘光帝的拥立,马士英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成为首辅,他不顾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破格让名列“逆案”的阮大铖复出当官。
很快,阮大铖勾结太监,晋升兵部尚书,成为第一权臣。国家危如累卵,他置之脑后,“得志便猖狂”,对东林党、复社成员大兴党狱,正人君子被清洗一空。东林党则联合楚帅左良玉“清君侧”。弘光小朝廷被逼向绝路,且一年就灭亡——即“一载荡悠悠”。这就是“构”,既构陷东林党人和复社人员。
阮大铖的贪婪也是难以理喻的,曾对人说过:“某人求监纪,初馈金五百,不纳,再赠千金,亦不纳,直至二千,用于充饷。”他拿到的钱当然不会用于“充饷”,只会装入个人腰包。
这就是“贪还构”的意思。孙绍祖,绍有接续之意,作者将他当作魏忠贤的孙子,说他接续魏忠贤所干的事。
《红楼梦》用婚姻来影射一个政权的归宿或者灭亡于何人之手。迎春的婚姻暗喻弘光政权败亡,阮大铖要负主要责任。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5 18:11:55 +0800 CST  
子系中山狼



弘光仅一个月就灭亡,接着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改元隆武。这是除绍武外最弱的一个小政权。那时候天下够乱的,皇子皇孙离开封地鸟兽散,只要皇帝位子一空出来,那些做臣子的,只要逮住个皇室成员,便不问青红皂白,就将之推上皇位,好捞个拥戴之功。南明除了为人所知的五帝外,还有潞王称过监国,还有丁魁楚除拥立永历帝外还拥戴过一个什么王(被隆武杀掉了)。隆武这个人还是比较狠的,可惜受制于权臣而无所作为。
这是迎春影射隆武政权的解读:
朱聿键于崇祯五年封唐王,因罪幽禁凤阳。弘光时改封南阳王,朱聿键赴广西平乐封地就藩(一说并没有给王位),至苏州时弘光政权灭亡。6月由郑鸿逵护送入闽。6月28日,郑芝龙、张肯堂与黄道周奉朱聿键为监国。闰6月26日称帝,改元隆武,改福州为福京,升郑芝龙为平虏侯。
1646年5月,清兵征浙、闽。郑芝龙投降,致使清兵长驱直入,隆武政权随之土崩瓦解。时人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降敌)。”隆武帝之死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汀州被乱箭射杀,一是被掳后绝食而亡,一是出家做和尚。假如真的出家当了和尚,那么《红楼梦》作者之谜,恐怕就要多一种说法了。那块无材补天的石头,很可能是没有称帝的鲁王朱以海(别人都称帝补天去了,只有他虽然也是个君主,却没有称帝),也可能是这个出家的隆武帝,他虽然衔玉出世,当上皇帝,却对大势已去的大明朝无力回天。曹雪芹,又称芹溪。曹溪是佛教南宗的一支,作者取这么一个名字,很可能想说明他是个出家人。然而当时许多人出家并不当真,只是为了逃避清廷追捕。
迎春影射隆武政权。她的笔名菱洲,菱洲是南京玄武湖中的小岛,即玄武湖中隆起的地方,影射隆武。
迎春判词称:“子系中山狼,得意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子系中山狼:暗喻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比喻忘恩负义的人。取材正德时兵部侍郞马中锡的一篇寓言小说。战国时赵襄子到中山围猎,一条狼被追杀,被东廓先生装进书袋里逃过一命。赵襄子离开后,狼却因肚子饿要吃掉恩人。如果我们将狼避难时进的不是书袋,而是兽笼,结果肯定出人意外。狼从笼中挣脱,古文三个字就可说清楚:挣之笼。挣之笼——郑芝龙。
《红楼梦》用贾家女子的婚姻来影射一个政权的归宿或者灭亡于何人之手。孙绍祖暗喻郑芝龙,迎春的婚姻影射隆武政权灭亡由郑芝龙造成。据说郑芝龙的父亲的名字就叫做郑绍祖。
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明末在闽海建立水师,做贸易兼为海盗。崇祯元年接受明廷招抚,官至都督同知。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不降。1655年,清廷将郑芝龙投入大狱,1661年杀害。
郑芝龙可谓一世枭雄,当过高官,做过海盗,但本质仍是商人,平生以唯利是图为第一要务,气节贞操全无,深为《红楼梦》作者所鄙。这种人原不足责,但他直接导致隆武政权灭亡,才被列入书中。郑成功抗清,公开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作者对他万分敬佩。但对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却不无微词。孙绍祖这个名字,“绍”有接续之意,既孙子接续祖父所做的事。原来郑经在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死后,并没有立明朝宗室为帝,事实上背叛朱明王朝。
判词最后两句,暗示隆武政权仅存在一年。迎春懦弱,影射这是个最弱的政权。
判曲称:“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这句话暗喻郑芝龙被招抚后高官厚禄,最后仍出卖隆武帝。“贪还构”三字因为不好解读,乾隆年间,有刻本将这三个字改成“贪欢媾”,或“贪婚媾”。篡改后,意思虽然说得通,但文字粗鄙,且有奸杀之嫌,情理上又说不通。民国后的版本改过来,却没能明白其意,有校注称:“贪还构,词义难确指,或系贪婪和构陷的意思。”这个注释是对的,只是注释者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是指郑芝龙贪婪,构陷朝臣。他以军费不足为由,鬻卖官爵,大肆搜括,严令官民助饷,预征次年钱粮。朝中大臣,凡不迎合的都被构陷摘除。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5 20:11:39 +0800 CST  
@我是麦可 2015-07-18 20:57:35
更正一下,薛宝琴应该影射那个之前一直被称作倭寇的日本,影射朱以海的的宝玉监国时曾派人(副使是当是的大学者,姓黄)到日本寻求帮助。
如果宝玉影射永历帝的,那么,宝琴影射住澳门的葡萄牙。葡萄牙曾出兵帮过永历帝,且永历后宫多人因此受洗信上帝。
-----------------------------
@股市孤狼 6楼 2015-07-18 21:36
有多远滚多远,别跟这儿意淫了,研究红楼梦的人不是现在才有
------------------------------
@西门青松 2015-07-23 20:49:00
这意淫的也算登峰造极了,楼主如此人才,何不研究下红楼梦或许是预言的现史呢!
-----------------------------
@weiwei_nuaa 2015-07-25 22:12:03
你怎么不去骂红学会的那帮傻叉呢
-----------------------------
总算听到一句正面的,谢谢支持。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6 16:52:14 +0800 CST  
薛蟠害死秦可卿的可能性

前面说过,可卿影射皇陵,还影射汉人的服饰和头发(男人头发),据此,秦可卿应是被薛蟠害死的,因为薛蟠影射的是清朝皇帝。可卿之死,应指清朝下的剃发令,下此令的人,说他是三百年来第一罪人也不为过。从畸笏叟命作者删去的“遺簪”、“更衣”来看,很可能就是薛蟠到宁府作客,无意中见到可卿,揪了一下她的衣服,摸了一把她的头发。从书中看,可卿有洁癖,且是贾府上上下下无人不钦佩的人,行事为人无可挑剔。这么一个人,将被薛蟠所辱看作失节,便如第五回那幅图所示,上吊自尽了。畸笏叟与其说是对秦可卿“姑赦之”,大发慈悲,倒不如说怕写得太露骨。
有人从焦大骂贾府的人扒灰,便认定是贾珍干的好事。贾珍虽然无耻,但作为大家子弟,说他干出这么一件事,似乎也不太符合情理。
贾珍罪无可逃,那是因为他引狼入室。淫丧天香楼,显然不是指责可卿为人有问题,而是宁府的问题,也就是说弘光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种现象,被作者视为淫乱,也是清兵南下,弘光灭国的原因,并因此引来那个剃发令。所以,秦可卿应是被淫丧,因淫而丧,宁府之淫,宁府之罪。
第二十五回贾环之母与马道婆用五鬼害宝玉与凤姐(绍武帝曾利用五个海盗打败永历帝,由此可见,贾环当影射绍武,宝玉影射永历),园中乱得很,独独薛蟠比别人更忙十分,怕母亲被人挤倒,宝钗被人看见,香菱被人臊皮,最后一见黛玉风流婉转,便酥倒在那里。
秦可卿称“兼美”,宝钗和黛玉的美色,她是兼而有之。
可荣府相对于宁府,还是比较严谨的,所以薛蟠跟黛玉大概也只有那一眼之缘。宁府就不同,薛蟠这个人够坏的,可来到荣府投亲,被荣府两府的人带得更坏了十倍。说明清朝本来入侵只是为了抢抢财物,可朱明王朝实在坏到骨子里,这才让清人有了入主中原的念头,也就是薛蟠变得更坏了,从抢财物变成抢江山了。因此可卿的判词中才有了“造衅开端实在宁”一说。
可以想像,宁府让薛蟠到府上喝酒,且府中防备不谨,让喝得不知南北的薛蟠撞入内室,辱侮可卿。那薛蟠见到黛玉立马软倒,见到可卿同样也是软倒了,并仗着酒胆将事情做出来了。
可卿不敢声张,只是一死了之,留下一个谜,连贾珍也不知道。可能连薛蟠也不知道可卿为什么死去呢,这个呆霸王,不一定会想那么多,还以为可卿病了那么久,这一坎没有挺过去,自然走了。不过他还是挺大方的,一个千两银子还买不到的樯木棺,免费白送了。
作者对于剃发令有彻骨之恨。
那一回的回头诗:“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这两句让人莫名其妙。现在大概可以这么解释:江南剃发令后,百姓一个个剃光额顶,脑后拖着一条猪尾巴,一看还以为是化外人呢,可一问,不是,货真价实的汉人是也。
可卿两婢,瑞珠触死,宝珠最后在寺中陪灵不回来,说明有人不愿剃发以死相争,有人出家去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6 20:49:43 +0800 CST  
@我是麦可 2015-07-26 20:49:43
薛蟠害死秦可卿的可能性
前面说过,可卿影射皇陵,还影射汉人的服饰和头发(男人头发),据此,秦可卿应是被薛蟠害死的,因为薛蟠影射的是清朝皇帝。可卿之死,应指清朝下的剃发令,下此令的人,说他是三百年来第一罪人也不为过。从畸笏叟命作者删去的“遺簪”、“更衣”来看,很可能就是薛蟠到宁府作客,无意中见到可卿,揪了一下她的衣服,摸了一把她的头发。从书中看,可卿有洁癖,且是贾府上上下下无人不钦......
-----------------------------
@股市孤狼 2015-07-27 17:21:08
精神病院里你这样的人才太多了,赶紧去那儿找你的知音吧
-----------------------------
我没有惹尊驾吧?无端到这儿骂我是何道理?凡事总得讲个理吧?我作为红楼一个读者,怎么看红楼,应是很私人的问题吧?我只说出自己的看法,即没有想要别人认同,也没有借题发挥污辱他人,怎么就惹着尊驾了?再说,我对自己的这些看法,也不是有把握,发在这儿,仅希望有人有所同感,共同努力得出个更满意的答案。你不认可是十分平常的事,何必动怒?有什么想法尽可提出来,言语再冲也没关系,可辱骂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28 00:01:42 +0800 CST  
《红楼梦》随笔二:美女梁中挂

秦可卿之死,写得十分隐晦,而其葬礼也是《红楼梦》最不合理的情节。据前人总结,大概有这些疑点:
宝玉听说秦可卿讯,“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贾蓉是秦可卿的丈夫,妻子死后无动于衷,宝玉却吐血,甲戌本侧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宝玉当时八,谁继家务事是他考虑的?而“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处,甲戌本侧批:“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贾珍的哭,为何是“作者刺心笔”?靖藏本批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史笔”意为所描写的是真实事件。第五回可卿判词“箕裘颓堕皆从敬”,脂批曰:“深意他人不解。”如果按小说来解释,“敬”指贾敬,有什么不可理解的?第十三回写道:贾珍“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钦天监”是皇宫中主管天文气象的机构,贾家只是一个公爵的后代,有这种资格吗?
秦可卿所用的棺木,“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不用说像秦可卿这样贾家的孙媳,就是贾蓉的五世祖宁国公,在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封建时代,也是不能使用的,为什么秦可卿能用这种棺木?
她房中的摆设件件是独一无二的国宝,连贾母房里都没有,为什么?
书中又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白漫漫人来人往”,穿孝服的人很多,而且四十九天天天如此。按照中国的传统,只有小辈人给老辈人穿孝,而秦可卿在贾府辈分最低,那么这些穿孝者是何人?
书中还写道:“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花簇簇官去官来。”“官去官来“,穿官服吊唁非常多,而且四十九日每天都如此。但是,官服正式场合才允许穿,贾珍一个三品威烈将军,为什么这么多官员穿官服为他的儿媳妇祭吊?
更不思议的是,东西南北四路王爷都有祭棚。秦可卿丧事的规格为何如此之高?
北静王也身穿孝服,但第十四回写道:“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北静王穿孝服,宝玉为什么不能?
如果从判词中去揭开秦可卿的身份,这些疑问也许就迎刃而解。
史实中,秦可卿之死,在当时闹出的动静,远比书中所描述的还激烈。崇祯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穿上丧服,跑到太庙,跪在祖宗的牌位之下放声大哭,并下令朝廷官员素衣素食办理公务,撤掉兵部尚书,杀掉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还将早已革职的五省督师也杀了。
秦可卿是什么人,能让崇祯的反映如此激烈?原因是秦可卿并不影射人,而是影射物。
答案在秦可卿判词前面那幅画中。传统红学总认为,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羞愧上吊自杀。贾珍是否与秦可卿乱伦不重要,可是,单从将这方面去思考,当然会引起诸多疑问。
那幅画中,隐藏着一个“槐”字——女子挂在木头上,一木一鬼,就是个“槐”字。古人将槐树当成守墓的树木,音与“怀”同,有感念的意思。
也就是说,秦可卿之死,影射的是张献忠攻入凤阳,“焚皇陵楼殿”,砍掉皇陵的松柏十几万株。守墓的树被砍了,秦可卿也就死了。此事发生在崇祯八年(1635年)元月。砍皇陵的树有那么严重?的确严重。不要说砍掉十几万株,当时误砍一株,都要坐牢的。
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秦可卿的弟弟秦钟。秦钟字鲸卿。鲸——鱼的京城。世间将帝都称作京城,鱼的帝都在哪儿?在龙宫。皇陵的地宫又称龙宫,秦钟影射地宫。古人以为风水遭破坏,地气一泄,就没有生气了,所以过后不久,暗喻皇陵地宫的秦钟也死了。可卿如果影射墓木的话,那么她的死,连崇祯帝都素服哭庙,以上所有疑问,当然都不成为问题了。
同年九月初三,黛玉父亲林如海也病逝,则跟唐王府有关,他们贾家与贾敏一辈的四个姐妹跟当时的几个王府有关,后文再说。
秦可卿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这个判词哪像对死者作结论?如果不与秦可卿象征陵木联系起来,很难作出解释。
这个判词是对影射皇子皇孙的宁、荣两府多么强烈的谴责!所以甲戌本批曰:“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靖藏本则批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至于“情”这个字,意指人的各种欲望。世间一切苦难,皆由“情”而生。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也由“情”而生,当然包括皇权。秦可卿暗喻陵木,说明她作为皇权天授的象征之一,是由“情天情海”幻化而成的身子。“淫”指滥用,滥用权力造成官逼民反,致使皇陵被毁,“淫丧天香楼”之意,隐含着作者多么大的苦痛!“秦可卿”三字也起得妙:项羽曾遥指秦始皇宣称:“彼可取而代之”,即“秦可倾”之意,这个名字暗喻毁掉陵木的正是像项羽这种揭竿而起的人,即张献忠。
贾珍有没有跟秦可卿乱伦?这个问题可以不考虑。当时秦可卿卧病在床,一病就是一年多,估计想乱也乱不了。
贾蓉对秦可卿之死反映并不悲伤。而他因秦可卿之死得了一个龙禁尉的官,这个官是皇帝的近侍。明朝皇帝都死干净了,这个官只能是守皇陵的,清朝封明朝的一些皇子皇孙官职,让他们专门守陵,免得前明帝王没有血食。贾蓉这个龙禁尉,干的就是这么一个差使。不过,一直到雍正年间,清朝才找出明朝皇裔,除授此职。
贾蓉在可卿死后娶一个姓胡的女子,说明贾蓉被清人所容,大概也可以说明可卿还影射明朝的服饰头发。发身肤肌,受之父母,不可轻毁,是汉人的传统道德,所以她死也是死在天香楼——口气那么大的名称,世家一般不会用的一个名号。曹操以发代首不能仅仅说是权变,面对那么多将士,如果头发不重要,他能瞒过谁?聪明如曹操,如果头发不能代发,他不可能出此下策。
头发被剃去,服饰也变了,可以说百姓都被清人拐走了。所以与秦钟的鲸卿对应的可卿,可字即丁口,丁口是计税赋的依据,可卿死了,也就是说百姓没了,都让清人拐走了。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7-30 22:18:49 +0800 CST  
推背图与红楼梦

第五回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这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与《烧饼歌》是中国著名的预言书,也就是讖书。都是预言国家大运的。预言在汉光武帝刘秀时兴盛,光武帝本人就十分热衷此道,大概是想用谶书来证明自己是上天所拣选的正统皇帝。更早一点,有个叫刘歆的学者从秘府看到“刘秀起兵捕不道”这句预言,便改名刘秀。唐初太宗皇帝得知“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么一句预言,《推背图》的作者告诉他这个女主已在宫中。太宗打算大搜宫中,那人又告诉他王者不死,才罢了。不过还是不甘心,最后借故杀掉开国功臣李君羡,因为李君羡是武安人,封武连县公,小名又叫做“五娘子”,因此不明不白丢了性命。
这类谶书为历代所禁,担心有人利用谶书煽动反乱,有不轨之心。谶书也的确不是好东西,正如批书人所说“非常人供谈之物”。《红楼梦》借用此法,预示小说人物的结局,如这些人只是寻常人物,似乎没有必要如些煞费苦心,毕竟小说写完,书中人物的结局自然揭示了。且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看,第五回借用《推背图》预示十二钗命运,似乎也不好与故事情节对得上。“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也可以说明确不是一部预言书。而《红楼梦》跟已发生过的南明历史,有许多暗合之处,当然有理由说这是一部书写南明的历史。
但作者并没有真的写出南明的具体历史,或者说不着意于此。而是借这个故事来抒发自己国亡家破的悲痛。借个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那个时候中国小说比较普遍的作法,正如第一回文中所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作者虽然讥笑这种俗套,可自己写这本书也是如此,只是不限于写两首情诗艳赋而已。这倒也不奇怪,因为他明确说自己将真事隐去了。《红楼梦》的真事发生在那里?在甄府,在甄宝玉那里。在第一回作者就开宗明义,称自己并没有将真事写出来。他只能是在书中通过人物的影射来感叹感叹国亡家破而已。
虽然没有写出来,但照第五回批书人称“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这个指什么?难道会说将江南织造的曹寅那个家中的人和事全都包括进去?再者这一回文中还称判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说明书中的人物并不一定影射人,也可以影射事,作为一家一族中的人和事,似乎犯不着如此这般。
《红楼梦》肯定有个故事原型,从书中那么细腻的描写来看,这基本上可以确定。但作者是谁无可稽考,故事原型无从查找,大致只能推测是照一个王府的故事来作为原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原型来影射南明的人与事,来达到他感怀伤亡的目的。
第十八回贾妃省亲,太监前导,批书称:“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为什么写内官会是《红楼梦》最难之处?难道说曹寅家与内官有什么解不开的死结,不能写,写了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还是太监对他们曹家有大恩,不可以写?似乎没有这种可能。
如果《红楼梦》与南明有关,似乎就好解释了。在明朝,并不是所有的内官都叫做太监。太监是个职称,是内官中的极品。明朝内官是名正言顺可以参与政事的,而且掌握的是大权实权。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将宰相权力分散到六部,打板权收归皇帝。这么一来皇帝恐怕会累死,虽然明太祖还规定内官不可以干涉朝政,但他的继任者,除了提升内阁的权力外,还在宫中设个司礼监,替他打板国家大事。司礼监与内阁对顶,分享宰相大权,而且权力比宰相还要大,毕竟他们是打板的。而在各级的地方政府,皇帝也派遣内官,称监守、镇守等,监督官员们办事。他们是皇帝的家奴,到外面去可以说是钦差大臣,如果监军,坐衙时是要坐中间位子,而文武两位主官只能坐在他的左右。
明朝划出一个“阉党”,其实是个不知所云的玩意,多半是东林党人搞的鬼。如果有“阉党”一说,那么普天下的官员都逃不过这个名号。一处坐衙办公,权还没有人家大,如果不是阉党,根本办不了事,除非不想干了。明代内官有这么大的权,《红楼梦》是写还是不写?不写就很难做到“无人不有,无事不备”,可要是写了,那也太露骨了,因为除了明朝外,别的朝代,太监还没有可以名顺言正办政事的权力,弄权那是另一回事。这大概就是批书人所说的“最难之处”吧。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8-01 10:01:46 +0800 CST  
贾雨村与贾瑞
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贾化,假话;时飞,当世岳飞,不过是假的。贾瑞,字天祥,文天祥,也是假的。岳飞与文天祥,一个是南宋初的忠臣,一个是南宋末的忠臣。《红楼梦》写的是南明的历史,南明历史与南宋有相似之处,都发生金人入侵,中原板荡。可南宋有岳飞等一干人保住南宋半壁江山,南宋末年又有文天祥矢志抵抗蒙古人,最后且死得轰轰烈烈。南明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忠臣义士不乏,可像岳飞那样保住半壁江山的人却没有,重臣中像文天祥那样轰轰烈烈死在蒙古人手里的人倒是有的,但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贾雨村与贾瑞在书中是一对子。作者通过他们来阐明南明的不幸。
书中雨村有联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个联对似乎是雨村自鸣抱负,可脂评称这两句却是说宝玉与宝钗的事。可以这么理解,南明最后剩下台湾了,代表玉玺的宝玉希望有朱家人重新登上帝位,重整大明江山,而影射台湾的宝钗呢,则希望出现一个岳飞,重拾山河。也就是朱家人在台湾等待出现一个当世岳飞。愿望那么美好,有人因为这个对联,说宝钗后来嫁与雨村,不知对与否。
贾瑞指洪承畴吧?他曾与同乡的关系写信招降郑成功。凤姐影射郑氏政权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凤姐戏耍贾瑞一节。洪承畴落入清人手中,开始也要像文天祥那样死抗到底,而崇祯帝以为他殉难,大张旗鼓为他发丧,没想到他还是投降了,只能是个假的文天祥。所以,后来洪承畴出面劝降那些落入清人手里的明朝忠臣,有人不屑地说,洪承畴已经死了,如果你是洪承畴,那当时先帝祭奠的难道是一条狗?
秦可卿与蒋玉菡是一对子。秦可卿,解读成秦人可以倾覆,她影射的头发被清人剃掉,就是说汉人政权完蛋了,胡人入主中原了。秦人,自古就是邻国对中国的称呼。蒋玉菡,他是个戏子,名字可解读成“讲欲汉”,嘴巴上谈论着要光复汉人政权,其实做不到。有人认为袭人影射龙袍(龙衣),大概是对的,因为她最后嫁给蒋玉菡,就是嫁给那些在戏台上谈论光复的人。这个蒋玉菡大概影射那些在明亡后继续抗清的民间组织,他们自称为王,就是不被正统承认的草头王,袭人最后只能嫁给这样的人。
楼主 我是麦可  发布于 2015-08-03 19:21:38 +0800 CST  

楼主:我是麦可

字数:116019

发表时间:2015-07-18 06: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13 22:54:55 +0800 CST

评论数:3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