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简史

中国诗史上十二至尊星神分别是:屈原、曹操、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柳永、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毛泽东。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18:00 +0800 CST  
文说
文/慕云


寂寞楼台听风雨,难读今人文数篇。并非我辈不努力,谁如诗狂赞谪仙!以文为生非好计,诗酒风流几圣贤?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主人何言不少钱?黄金屋、颜如玉,商吏挥金只如土,日日笙歌夜夜眠。莫道长安米不贵,君可贫、君莫病,尚留余钱购油盐。天下寒士手写心,方知世间苦与甜。
自古寒士多圣贤,自古圣贤皆寂寞,自古寂寞出雄篇。伤屈原,九死不悔心常忧,路漫漫兮其修远;服史迁,惊人物风姿万千,思古今兴衰遽变;赞孟德,登高必赋歌咏志,慷慨悲凉雄建安;念陶潜,固穷守节采菊去,归去来兮有田园;体刘勰,文心雕龙推风骨,神与物游情景全;论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扭转风气天下先;羡子昂,苍凉激越金石声,高雅冲淡扫浮艳;慕李白,浪漫瑰丽尽绝句,汪洋恣肆皆经典;叹杜甫,沉郁顿挫写现实,忧国忧民丹心见;惊韩柳,文以明道益于世,不平则鸣去陈言;信乐天,文章合为时而著,兼济独善多针砭;敬仲淹,常以天下为己任,书生雄才可戍边;想醉翁,中於时病不空言,不废雕琢尚自然;随临川,有补于世问疾苦,岂畏浮云遮望眼;喜三变,风流情长婉约词,浅斟低唱在民间;爱东坡,天马行空自豪放,行云流水本烂漫;追放翁,谁怜爱国千行泪,惟恨无人快着鞭;赏汉卿,爱憎分明多义愤,借古讽今还鸣冤;效显祖,唱尽新词欢不见,不谄权贵宁赋闲;品名著,罗曹吴施写奇书,炎黄文学更璀璨;怀鲁迅,黄钟大吕民族魂,我以我血荐轩辕;思自清,至情文学我幽咽,文人气节谁比肩;奇润之,意境超拔多豪迈,文采飞扬有神韵;视圣陶,提携新人似知章,教在不教为至言;读武侠,金古梁黄冠江湖,侠骨柔情恩与怨……古往今来,一脉相承,骚人墨客、多如繁星,文苑精英、光耀千年。然观古圣先贤之为文,慕云大胆,冒昧揣测:文必有情,文必有思,文必共鸣,心在笔先。
然较古今之为文,不亦惑乎?今之大家,以资格为标榜,以宫律为高低,以隐晦为奇技,以迎合为进阶,以文过为饰非,以谄媚为赞美,以颠覆为新意,以隐私为嗜好,以床帏为能事,以媚俗为风尚,以市场为走向,以名利为终点……耻乎?今日之文坛!
然则,何以为文?曰:非批,则赞。然智者云:批判不自由,赞美无意义。“诗歌不赋苍生事,枉负心头一支笔”贤者之言。慕云位卑,无先贤之惊才绝艳,徒欲效圣人呐喊:愿我辈,接魏晋之风骨、弃齐梁之淫靡,发铿锵之壮语、绝无病之呻吟,忌无物之空洞、贵言近而旨远,歌山河之锦绣、远风花并雪月,关民生之艰难、少自艾与自怜。共勉!共勉!
往事越千年,到如今,谁写新篇?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19:00 +0800 CST  
中国诗歌简史
编辑/慕云


在我看来,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成为诗人的潜质,因为,我们的母语——中国话,天生就韵味十足。千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热爱痴迷诗歌,我们佳作层出不穷,我们的成就光辉灿烂,因为诗歌早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基因里。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20:00 +0800 CST  
一、诗歌起源
大多数人都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将《诗经》中的诗看做是历史上最早的诗,但事实上早在周代以前诗歌就已经诞生。
诗歌的诞生远在文字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在劳动和休闲娱乐过程中创作了诗歌。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当时的诗歌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古诗歌收录在《古诗源》中。
在众多的古诗歌中,较为出名的是《弹歌》与《击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现在的肉)。”《弹歌》出自《吴越春秋》,主要讲述的是先民从准备工具到进行狩猎的一系列过程,据说产生于黄帝时代,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诗歌。
《击壤歌》出自《论衡·艺增》,据说创作于帝尧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讲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21:00 +0800 CST  
二、上古时期的诗歌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及先秦时期。到目前为止,考古界还没有发现夏朝有使用成熟文字的确切证据。但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汉字最重要的特点——在每个单一符号中包含音、形、义三要素——也已经形成。虽然甲骨文多用来记录占卜,除了汤的《盘铭》等极少数几首诗歌之外,再也难找到其它歌谣的记录,但无论如何,使用文字,是人类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周王朝开始,建立了采风制度,以观风俗、察民情,因而保留了大量的民歌,从而有了收集的可能。总而言之,这段时间的诗歌当以孔子编订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22:00 +0800 CST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诗歌总集,以四言体为主,兼以杂言,其中作品大多源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官史文化。《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在先秦时期始称为《诗》,因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前十一世纪至前六世纪)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全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的宗旨为“无邪”, 而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25:00 +0800 CST  
2、《楚辞》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叶,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时期。随奴隶主贵族古老雅乐的消亡,各地新声歌声蓬勃兴起,其中以楚地的“楚声”最发达。“楚声”无疑就是原始的楚地诗歌,最早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楚公逆镈铭》;稍晚,有《说苑》所载《子文歌》;楚庄王时,又有《优孟歌》、《楚人歌》等。《楚辞》衍生于“楚声”,是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仕官文化,它汲取楚声的新形式,把《诗经》四言诗变为以六言为主加语气助词“兮”的新体式,它比之从前的诗歌,显然更具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楚辞》一般认为由刘向辑录而成,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之作。但刘向所辑《楚辞》已经久佚,目前传世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其中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宏伟的一首抒情诗,通篇想象丰富,比兴婉约,语言精美,丽辞曼声,如此鸿篇巨制,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在诗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其中“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古典文学中不朽的经典名句。而屈原在作品中运用拟人和象征等艺术手法,使各种奇花异草都成为诗人崇高品格的象征,为中国文学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屈原热爱祖国,主张革新,对现实大胆批判,在政治斗争中追求“美政”、坚持理想、矢志不移,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楚辞》同《诗经》一起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从此开始,文学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风骚”一词,其实就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而后代甚至直接用来泛称文学。
春秋后期,随着东周的衰落,诗亡而作《春秋》,史传开始。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假设,春秋以前,乃至夏商周以前,在还没有史传一类的文学作品之前,诗歌可能也是一种记录当时历史的重要手段。


————————未完待续————————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5 21:27:00 +0800 CST  
三、中古时期的诗歌
中古时期一般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诗歌发展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那就是赋体、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的蓬勃发展。


1、秦朝诗歌
秦朝因为焚书坑儒,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文学一片凋敝。但是,首先还应该看到,出自李斯之手的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除《琅邪台》外,其余都是质实雄壮、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其次,无可争议的是,乐府这个机构,出自秦代;再次,秦始皇统一文字,为日后诗歌的茁壮发展、广泛流传,客观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8:57:00 +0800 CST  
2、两汉诗歌
秦汉之际战火不断,各种典籍保存下来的太少,而《诗经》因易于记诵为士人普遍熟悉,所以到汉代又得到广泛流传。而在学术传授靠手抄甚至口授的条件下,要防止杜撰经文和主观臆断的解说,有效的保障就是严格辨明师传体系并恪守师说,这种重师法、重依据、重记诵的汉代学风,对当时诗歌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一定影响。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鲁之申培,齐之辕固生,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鲁、齐、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均有众多弟子,尤以鲁诗为盛。
但在汉初,因刘项都为楚人,故诗歌近于骚体,如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包括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都带有明显的楚辞痕迹。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8:57:00 +0800 CST  
武帝时期,开始充实改编始置于秦朝的乐府机关,其任务是门负责搜集民间歌诗,制订乐曲并组织文人创作歌辞。汉乐府诗主要包括四类作品:a、郊庙歌辞;b、相和歌辞;c、鼓吹曲辞;d、杂曲歌辞。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明显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乐府诗曾盛极一时,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就是其中文人制作的代表作。而《孔雀东南飞》则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它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
乐府诗中最值得一赞的还是《古诗十九首》,其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所表现的是道家或儒家的哲学意境,但它标志着汉末文人开始对个体生存价值的逐渐觉醒、反思与关注,诗歌的内涵由此前所未有的丰富充实起来。《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的新阶段。顺便说一句,正是因为东汉文人诗歌的兴起,诗歌与音乐开始逐步分离。
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不仅是四言诗的重要承继者,同时,他还对五言、七言诗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张衡的《四愁诗》风格婉转动人,虽然尚留有骚体的痕迹,但这却是第一次用来写情爱题材的七言诗。张衡在各种诗歌中都引入了男女情爱的内容,语言清新典丽、抒情委婉缠绵,引起了东汉以后文人诗风的重大改变,促进了五、七言诗的成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8:58:00 +0800 CST  
3、魏晋南北朝诗歌
《古诗十九首》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人,这个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诗歌大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而且在此期间,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问世,宣告七言诗真正摆脱了楚辞形式的羁绊,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七言相比五言,表现手法更细腻,抒情性也更强。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8:58:00 +0800 CST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这十人具为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但其中唯有曹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操借古题写新事,作品风格高远阔大、悲凉沉雄,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而其子曹丕、曹植也是中国诗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曹丕有三大贡献:a、《燕歌行》,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b、《大墙上嵩行》,不朽的杂言体,无数后世长篇歌行的师承;c、《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而曹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作品不仅词藻华丽,而且精致抒情,可谓做到了气骨与文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可以说,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起到了划时代的的作用。


蔡琰,妙于音律,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虽然只有三首作品传世,但她记述自己从遭掳入胡直到被赎回国经历的《悲愤诗》,激昂酸楚,“真情穷切,自然成文”,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五言自传体长篇叙事诗,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0:00 +0800 CST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嵇康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阮籍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而嵇康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陆机以“诗缘情而绮靡”为准则,他和潘岳是“太康诗风”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虽语言上注重修辞,精心雕琢,华美典雅,但过于讲究形式,导致文辞繁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左思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0:00 +0800 CST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隐居不仕的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他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首次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他的作品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我们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古典五言诗歌在他的手中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做为中国第一位开创出崭新境界的田园诗人,他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作品辞章绚丽、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恬静的韵味,但他的诗歌虽然没了玄言诗的晦涩,但在模山范水之余仍忘不了拖上一条玄言的小尾巴。另外,他的姑婆谢道韫也是一位才思敏捷的著名女诗人。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2:00 +0800 CST  
南北朝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非常注重诗歌的词藻,其情调委婉悱恻,浮艳绮靡,从而导致诗风日下。与之相反的是,这时期民间一大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四百八十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古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2:00 +0800 CST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之所以能上承秦汉、下开唐宋,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有它的特殊原因。魏晋以前,儒学一统天下,因而发端于儒家哲学的“言志”成了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东汉的《毛诗序》的主要精神,一为“志”,二是“情”,它把过去对立的“情”与“志”关系统一了起来,这虽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应该明白,它所说的“志”还是封建伦理纲常,它所提倡的“情”“志”结合的目的也在于更好地“教化”,可以“成孝敬,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使得中国上千年的封建文艺始终不曾出现反理性的倾向;同时也严重地抑制了艺术表现中情感的自然流露。”独尊儒术,确实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的思想自由,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人的个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这导致了魏晋时文人士大夫的极度不满,对儒学的信仰出现了严重危机,许多人纷纷宣称“越名教而任自然”,并因此而选择标榜“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老庄哲学,一时间名士清谈,玄学流行,蔚然成风。而迅猛发展的佛教与老庄哲学有相通之处,它终于依傍玄学,由哲学而艺术。
佛教其实在两汉之际便已经传入中国,但当时我国的诗歌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强大的排他性,让有着极其顽强生命力的佛教都一直无能为力。然而,魏晋南北朝这个极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使士族阶层中本来存在的无常感和虚幻感日益自觉,生活在悲苦无助中的百姓更是必须要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于是佛教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而在诗歌领域无穷奥秘的佛学和莫测高深的玄学于是也开始逐渐合流。
东晋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不仅是玄学与佛学合流趋势中的关键人物,而且是佛教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他融玄佛哲理于山水之中,“把佛理引入文学,用文学形式来表现,他有开创之功”。
佛教的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不仅在意境、思想上极大地充实了中国诗歌的内蕴,而且在形式上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中的“声明论”,即语言学中的音韵学和训诂学,传入我国后,导致了汉语音韵学的兴起,南齐永明时期的沈约等人据此首创“四声八病”说,并著有《四声谱》。从此注意音调和谐的“永明体”开始逐渐形成,而这种新诗体便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但把声律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当中,并成为永明诗人代表的却是谢眺。玄言诗的影响,至谢眺消除殆尽,他的作品以山水诗闻名,风格清俊率直、流丽自然、音韵圆美、情景交融。谢眺不仅开了一代诗风,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之后的唐代诗人。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3:00 +0800 CST  
两晋文学以玄言诗和拟乐府为主,南北朝,玄言诗为山水诗所代,拟乐府为文人新乐府所代,对人生歌功颂德的赞美转变为对山水形色与世俗生活的追求,而“力渐柔而采渐缛”的文学也渐入性情声色,终于在齐梁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宫体诗。宫体诗自梁武帝萧衍及吴均、何逊、刘孝绰已开其端,而倡导者则是梁简文帝萧纲,徐摛、徐陵父子与庾肩吾、庾信父子是其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后主与江总亦多有此类创作。宫体诗体裁有乐府诗与徒诗两种,乐府诗有拟南朝乐府、自制新题及汉魏旧曲;徒诗则为如《拟古》诗、咏美人诗及咏歌舞之诗。徐陵奉旨编成的《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在内容上,宫体诗以咏物、游宴、登临、艳情等题材为主。其中咏物、游宴、登临这些题材内容,往往流于琐屑,且作家常是以娱乐的心态从事创作,因而从中看不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对人生的积极追求,甚至看不到诗人的个性;在艳情题材中,他们对女性的描写,往往着眼于妇女的容貌、体态、服饰等,也即在他们的笔下,女性不是作为爱情的对象,而是作为赏玩的对象,因而这一部分作品格调不高,甚而卑靡、秽荡。从风格上看,宫体诗以秾丽为特色,但由于作品中缺乏充实的内容与有生气的情感,这就使秾丽的风格由于先天的贫血而显得浮艳、卑弱。尽管宫体诗有以上的缺陷,但其在艺术上也还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它巩固了永明体以来在格律、声韵上的成绩并有所发展,五言诗的创作开始由长篇走向短制,诗中的对偶、平仄和定型的律诗已相去不远,七言诗的写作更为普遍;其次,它在描写上的细腻精巧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之,不论正面,还是反面,宫体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
————————未完待续———————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03:00 +0800 CST  
@荆含、@寻章摘句老雕虫、@道痴扶苏、@击鼓南下、@~草~儿~请几位行家过来指点指点,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更正、补充的没有?打扰了,谢谢!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6 09:56:00 +0800 CST  
四、近古时期的诗歌
近古时期一般指隋唐以来至宋元明清各代,这是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不仅近体诗成为诗歌主流,词也发展成为能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文学体裁。此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古典诗歌一蹶不振。


1、隋朝诗歌
隋朝是秦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两者在诗歌方面也十分相似,它们虽然在诗歌作品上成就非常有限,但却都影响深远。首先,是隋朝开了科举制度的先河,“学而优则仕”得以真正实现,因此,极大刺激了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其次,陆法言的《切韵》在隋朝问世,此后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而《切韵》成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清末民初一直沿用不废。
隋朝最优秀的诗人是杨素,他的作品集清绮与刚健于一身,极好的代表了隋朝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他的边塞诗承袭了北朝文学的贞刚气格,雄健苍凉,质量很高,为初唐诗歌的起步做好了铺垫。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7 16:36:00 +0800 CST  
2、唐朝及五代诗歌
唐朝以诗取士,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进爵的最佳捷径,在此大环境、大背景之下,中国诗歌迅速发展到顶峰时期。以李杜为代表,诗坛名家辈出,流派繁多,作品如汗牛充栋,诗歌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代雄主,而且也是贞观诗坛的领袖。首先,科举制度虽然首创于隋,但却成熟于唐,它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比拟地推动和促进作用;其次,李世民作为帝王在政治上施行“偃武修文”的政策,这无疑为唐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条件;再次,李世民本人非常重视文学、喜爱诗文,曾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李世民本人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君臣赠答、咏物、边塞、怀古无不涉猎,且成就不俗,虽然他有诗歌要有益于政教的思想主张,并追求宏丽和雅正,部分作品也确实写得雄浑豪放,但由于主客观诸因素的制约 ,在崇尚南朝文艺传统与审美趣味的社会文化风尚下,其文学活动与作品呈现出多种因素、多样趣味融而未合的杂糅并置状态。这一时期的诗歌,可以说仍处于齐梁文风的余光返照之中,由宫廷诗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及周围文人的宫廷诗虽然多是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风格柔丽,讲求对仗,但大部分已经去掉了宫体诗的浮艳淫亵。而且,唐太宗制定的各项政策在日后有力地促进了唐诗向前发展,诗歌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已成必然之势。

楼主 慕云V嬴无忌  发布于 2016-12-17 16:37:00 +0800 CST  

楼主:慕云V嬴无忌

字数:13902

发表时间:2016-12-16 05: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22 08:39:20 +0800 CST

评论数:3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