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过后,而立80后安放青春的家

身边成家的朋友越来越多,新爸新妈们在诞育了爱情结晶后对“家”的理解也似乎在极速地发生变化,以往二人世界的凑合基本呈现了三口之家的经营,二老们也时不时从千里之外奔徙“北上广“,开启他们在年轻时未曾料想的候鸟生涯。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家“,她从多年前遥远小城的记忆变成了大都会屋檐下的三世同堂。这样想想,家还真不仅是个以供栖息的盒子,她是这代人参与社会分工、贡献个体价值的实物回报,是他们兑现个人责任与家庭伦理的现实载体,更是他们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精神产物,她关乎生存和生活。
显然我们更应该讨论“生活“:家分两个维度,一是物质存在的房子,一是精神存在的亲情。亲情之浓不作展开,我们说说如何潜心营造一个生活的空间--她就像是一场修行,通过不断地琢磨,将空间调试到一个完全个人的舒服的状态,在这个过程里,家的含义才能凸显出来。

家的感觉可以是休息日里落地窗投射的一束暖阳,明快而馨然的色调足以驱散疲倦和困顿,在靠窗的沙发上读本好书,人是容易满足的。


[/IMG]
这种风格跟崇尚简单的人很对味,线条干净,色彩明快,一切布置都满足最本源的需求。如果家中的凌乱会让人头皮发麻,那这种透气的简洁从开始的空间布局就可以考虑进去。适时根据个人喜好充当一下自己的设计师,改变总是好的。

有幸拥有一套loft是人生美事,一个暖黄的射灯,一钵点缀的绿植,甚至是洗手间控制过的水流大小,都能构成家的美好,丹尼斯·斯科特布朗说过“建筑无法强迫人们联系在一起,她能做的就是安排一个交汇点,移除阻碍,并让这些聚会之处更方便、更吸引人“。我们与最亲近的人每天交会的家,没理由不安排地精致妥帖。

最早一批80后奔赴自己的梦想之城已10年,他们或快或慢地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对人生的建设,所有奔忙,最终以一个家的形式来回报。很巧,一直follow的一本家居杂志ELLEDECO家居廊刚好也创立10年,当“家“逐渐从杂志上的精美设计变得触手可及的时候,看看杂志上的名家见解,或许能多一些维度领会创造一个家的含义。

ELLEDECO家居廊把十周年特刊的主题给了“发现、自我、回归“,这跟而立的人们是契合的--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来发现自我,再回归到一个家的价值,这是我的共鸣。


杂志邀请了四位名家:朱哲琴、李景汉、林天苗、蒋琼耳制作了微电影,通篇看下来,很赞同蒋琼耳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设计师、创造者,为生活创造美、创造爱,这是我们创造的本源。”--家是绝对私人化的,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偏好,我们对美和爱的理解,等等。


很喜欢朱哲琴的音乐世界,以前并不知道握着“中国第一张受国际瞩目的唱片”的她还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民族音乐和手工业的保护者,她在北京的家有点像798里某些实验艺术的空间,但用她的话说,家是在她凝神时的那个精神家园。这跟她从事的灵乐和游历世界的经历不无关系。


李景汉,成功男士的标准范本,美籍华裔,从纽约律师做到投资商人,外滩3号和前门23号是他打造的中国奢侈地标,他在北京、纽约的家都自己亲手设计,基本遵循“一个开阔、自由和明媚阳光的综合体”,家对他来说,人是无上重要的。





两位女艺术家,林天苗和蒋琼耳,以前有过片断了解,在杂志专访和视频中她们讲述各自十年,从累积到沉淀,她们的家庭主旋律是孩子、亲情以及自我修为,每一处,都将设计人性化作为重点,围绕浓郁亲情而营造的家,感觉很动人。

我们很多人都在着手准备一个自己的家,在这样特殊的人生阶段身边有几个好友可以谈谈理想说说家事,手边有本好杂志可以看看心得参考想法,是幸福的。
祝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

楼主 内藤尊政  发布于 2014-07-25 10:41:00 +0800 CST  

楼主:内藤尊政

字数:1453

发表时间:2014-07-25 18: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11 19:54:55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