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苏联电子信息技术真实水平的探讨

随着绍金领导下的电子工程委员会开始调整苏联电子工业重点,50年代末相继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布良斯克、沃罗涅日、里加等城市建立了一批新的半导体器件工厂,扩大晶体管生产。当时这些企业采取的是标准的苏联“研究所-企业”模式,即由研究所研制出定型产品,中试合格可批量生产后转让给企业大规模生产,其中里加半导体厂РЗПП就是接受并批量生产35研究所的П401 - П403А, МП401系列晶体管技术。


转让到里加半导体厂生产的П401晶体管,苏联第一种扩散工艺锗晶体管,1956年由第35研究所MM.萨莫赫瓦洛夫主持研制,除了里加工厂外,还转让到列宁格勒“斯维特兰娜”,塔林“Tondi电子”,基辅“类星体”,诺夫哥罗德晶体管厂(今天的“行星”联合体),并在60年代末,转移到纳尔奇克FOD和明斯克“晶体管”等企业生产
在苏联经济地理布局中,无线电电子工业属于消耗材料少,需要熟练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因此半导体产业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由于一向重视教育和科技,教育普及,因此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每千人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人数分别为171人和135人,在苏联各国首屈一指。因国内有一支有文化和训练有素的熟练劳动大军,因此,在劳动者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方面,它的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苏联平均水平高5%。因此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苏联时期,工业就以耗金属少、精密、复杂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1959年,里加半导体工厂成立。




里加半导体厂,今天已更名为“阿尔法”半导体公司,这就是该公司徽标,这里就是苏联集成电路的诞生地
1959年,里加半导体厂开始兴建,最初的建筑面积5300平米,采用了标准化的模板式建筑结构,完全是按照新的电子企业标准建立。到1960年,已经完成了11个实验室和32个不同部门的建设,1960年4月开工时,已有350员工,其中290人被派往35研究所和列宁格勒“斯维特兰娜”工厂实习(斯维特兰娜堪称苏联电子工业摇篮),到1960年推出第一个二极管和晶体管,1961年员工总数达到了1900人,开始大规模生产半导体器件。


里加半导体厂大楼4
1961年随着工厂的扩大,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自主技术开发活动,他们最早尝试的包括基于光刻技术的晶体管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研制,这是国内第一家光刻技术的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了包括第1设计局和电子工程委员会在内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没有技术的半导体基地寻找与新成立的半导体工厂建立互动的科研-生产方式。就在这种合作中,苏联第一个集成电路诞生了!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06:00 +0800 CST  
在前面已经说到苏联微电子技术的一抹曙光即将在里加诞生,这里先做一个埋伏,回过头来讲一下当时的背景。前面已经说过,苏联当时由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新兴半导体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美国,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苏联科学家和主管领导们为此忧心如焚,他们极力推动有关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半导体工业,但是如何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了解其中的意义,他们的影响是不够级别的。真正让苏联高层了解半导体技术的价值,并在1960年推动苏联government开始加快发展微电子工业步伐,1962年正式决定兴建新兴微电子产业基地——莫斯科“绿城”的,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苏联政治人物、军事家、苏联元帅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Дми́т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


乌斯季诺夫元帅的经历也很传奇,他是苏联第一个没有军旅生涯而当上国防部长的人,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奠定了苏联战后军事工业复合体的基础,也正是因为他熟悉军事工业,所以苏联微电子技术发展得以走上正轨。
乌斯季诺夫生于萨马拉的一个工人家庭。在俄国内战期间,其父因不堪饥饿,独自前往撒马尔罕,留下的乌斯季诺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没过多久,在1922年,他的父亲去世了。第二年,他便和他的母亲搬到了伊万诺沃附近的马卡列夫,并在当地的造纸工坊中谋的一职。他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两年后在进入伊万诺沃理工学院机械系接受训练,之后又转入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1932年,乌斯季诺夫进入列宁格勒的军事机械工程学院深造,并于2年后毕业(由于他曾在该校学习,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的军事机械工程学院更名为“以乌斯季诺夫命名的”波罗的海国立军事和机械技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列宁格勒海军炮兵研究所担任结构工程师。1937年,他作为工程师调入布尔什维克军工厂,后来成为了该厂的负责人。1952年,乌斯季诺夫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斯大林死后,军备部和航空工业部于1953年5月合并为国防部,乌斯季诺夫被分配至该部。1957年,他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乌斯季诺夫在1961年第二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赫鲁晓夫嘉奖他的工作——确保了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地球轨道的第一人。


位于列宁格勒的以乌斯季诺夫命名的波罗的海国立军事和机械技术大学成就展览室。该校是苏联军事工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和乌斯季诺夫密不可分
就在那一时期,乌斯季诺夫在参观了1956年成立的列宁格勒第11特种设计实验室специальная лаборатория СЛ-11后,决定委托该实验室以苏联海军名义开始研制苏联第一种基于晶体管结构的实时控制计算机,并在1961年将该实验室扩建为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КБ-2,而这个研究所后来的成果,对推动苏联微电子技术革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过这个研究所的来历却颇为神秘......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09:00 +0800 CST  


上面的墓碑位于列宁格勒Большеохтинском公墓,里面埋葬的是一个传奇人物。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在希腊斯巴达一个律师家庭又诞生了一个男孩。此时的希腊,早已失去了诞生伟大文明时候的辉煌,是欧洲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所以这个家庭和大多数饱经战乱的人们一样,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移民浪潮中怀着梦想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这个名叫菲利浦.G.斯塔罗(Staros.Philip G)的希腊小男孩,也许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回到欧洲大陆,并深深影响了那个强大的国家。


1940年,希腊移民的后代菲利浦.斯塔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库柏联盟大学电子学专业,随后在美国陆军通信实验室工作。期间,他结识了朱利叶斯·罗森堡,还有他的忠实朋友——乔尔.巴尔Joel Barr。巴尔出生在纽约市,父母是乌克兰犹太血统的移民。他在纽约市立学院学习电气工程,期间到实验室实习。这个时候他结识了朱利叶斯·罗森堡,并在他影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在与罗森堡的交往中,也逐渐了解了斯塔罗。和许多左倾青年一样,这个有5个孩子的家庭,住在纽约拥挤的贫民区里,为了生存而奋斗。不幸的是,就在孩子成长的时期,他们赶上了美国30年代大萧条,面对资本家们倾倒牛奶,发育不良的少年斯塔罗对资本主义的丑恶产生了困惑和憎恨,共同的经历使得他们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向往。特别是巴尔当时对疯狂迫害犹太人的法西斯主义刻骨铭心的仇恨,使得他们开始尝试着接触苏联——那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地的一切事物,他们开始为苏联工作(不过他们只是一些最基层的技术员,接触不了什么核心技术,工作时间也都不长,所以后来一些美国人曾著书称他们是间谍云云,都是牵强附会,想把苏联科技成就抹黑为偷美国技术)。但是在那个麦卡锡主义疯狂的年代,他们注定要走上另一条道路。


乔尔.巴尔
由于乔尔.巴尔“通共”嫌疑,1942年离开美国陆军通信实验室,进入“西部电气”继续从事军用雷达研究,期间和罗森堡及斯塔罗保持联系,1946年斯塔罗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乔尔.巴尔进入斯佩里陀螺仪公司,但不久被解雇,因为他已经被盯上了。最后在美国已经无处容身的乔尔.巴尔于1948年来到巴黎,1949年来到捷克,完成了他的大学学习(他在美国的学业没有完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苏联。1950年,受到他们的领路人罗森堡事件影响,斯塔罗最后传奇般地离开美国。


罗森堡夫妇
朱利叶斯·罗森堡(Julius Rosenberg,1918年5月12日-1953年6月19日)和艾瑟尔·格林格拉斯·罗森堡(Ethel Greenglass Rosenberg,1915年9月28日-1953年6月19日)夫妇是冷战期间美国的共产主义人士。他们被指控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判决与死刑的过程轰动了当时西方各界。朱利叶斯·罗森堡生于纽约。1939年电力工程专业毕业。他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领导之一,在1936年结识艾瑟尔,三年后结婚。艾瑟尔·罗森堡生于纽约。她起先是名有抱负的演员与歌手,最终在轮船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因为劳工纠纷,她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队。夫妇俩人育有二子。这个案子在美国迅速成为共产主义话题风暴的中心。夫妇二人的支持者认为判决代表了当时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政治迫害疯狂情绪的极致。


朱利叶斯·罗森堡与乔尔巴尔
由于与罗森堡的关系,斯塔罗在950年被FBI问询、调查,但没有被逮捕。敏锐的直觉告诉他,必须离开!所以斯塔罗开始了他的逃亡计划。在被调查后不久,他带着他的爱人卡罗尔,开车数千公里,从纽约来到墨西哥边境。最后他们以游客身份徒步进入墨西哥,来到墨西哥城。随后他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与克格勃取得联系,要求政治避难。克格勃很快为他安排进了一个捷克贸易代表团,展转从美洲来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布拉格,他和老朋友乔尔.巴尔重逢。1951-1955年,他们被安排在捷克有关部门从事军用雷达和火控系统研制。由于他们的工作引起了苏联有关部门重视,于是1955年他获得了苏联公民证,来到列宁格勒,组建了一个秘密实验室,并有了一个新名字:阿尔弗雷德.萨尔朗Альфред Сарант.从此,而乔尔.巴尔也有了一个新名字:约瑟夫·伯格。从此他们从美国电子工程师成为红色科学家,而后来在苏联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


阿尔弗雷德.萨尔朗和夫人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12:00 +0800 CST  
重生的阿尔弗雷德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他和伯格都曾从事过陆军通信,雷达和火控系统研究,所以他们到苏联后被安排在海军部门成立СЛ-11实验室,继续从事研究。他们最初的课题已经从火控系统转移到了计算机上来,也就是研制为海军武器装备配套的火控计算机。


在当时,苏联科学界存在着一种“理论至上”的风气,热衷于开创性研究,比如赶超西方水平,但对应用领域则不重视,通常科学家们会认为这是工业部门的事情。当时的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研制出能解决复杂数学难题的计算机,也就是追求运算速度提高,计算机越大越好,越快越好。但那时的计算机只能以静态的方式执行连续的指令或批处理命令,无法满足带有动态参数变化的各种实时要求,而火力控制系统需要的却正是这种。
所谓火控计算机是武器系统中用于实施火力控制的电子计算机。它是火力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火控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目标探测仪器(如光学仪器、雷达、红外、电视及激光跟踪器等)提供的目标坐标(如目标的方位角、高低角、斜距等),计算目标运动参数,修正自然因素(如风速、风向、空气密度、重力等)对射击诸元的影响,按设定的弹道计算出准确击中目标的射击诸元(如射角、提前方位角、射弹引信分划值等),并实时将它们传给武器发射控制装置(如高射炮的伺服机构、导弹飞行控制参数装定接口部件等),操纵武器自动跟踪射击目标。各种火控计算机的共同特点是:
①实时性强。根据探测器测得的目标坐标,能快速、正确地计算出目标运动参数和击中目标的射击诸元,并控制武器自动跟踪、射击目标。
②可靠性高。在各种恶劣环境条件下,仍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维修性。
③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能适应如飞机、舰艇、车辆等载体的要求。随着武器系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到后来要求火控计算机的功能也不断扩展,不仅能解算射击诸元,同时还增加了敌我运动态势的显示、多批目标的火力分配、射击区域的选择、最佳发射数量等辅助指挥决策。


实际上,工业自动化领域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火控一样,都是要求实时性强,可靠性高,还要小。阿尔弗雷德在研制过程中,发现了新兴的半导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他的设计要求,所以他大胆地采用刚刚成熟的半导体器件,完成了他的设计,这就是苏联第一台数字实时控制计算机УМ1。他的成功,受到了当时负责海军火控系统项目的苏联第1设计局总工程师费奥多尔·维克托罗维奇.卢金的赞赏,很快,他们的成果被上报主管军事工业的乌斯季诺夫那里。作为一个军工出身的专家,乌斯季诺夫很了解新技术可以为新军事技术革命带来的潜在价值。所以1959年,乌斯季诺夫以考察名义来到列宁格勒,参观了СЛ-11实验室,观看了УМ1后,决定扩大实验室规模,将该计算机批量化,并把实验室建成以军用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研制为核心的机构,阿尔弗雷德为主管。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14:00 +0800 CST  
“ 当时,苏联专家们都在不同的军工部门和不同的军工企业开发着各自专用的移动计算机。任务的特殊性和需求的迥异性以及严重的跨部门壁垒极大地限制了这些专家间的信息交流。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特性更无法获取。这样,一座由数以百计的计算机架构和技术参数堆积起来的“巴别塔”形成了。”“苏联一直缺少专门生产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的企业,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计算机架构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经常是在同一家企业内完成的。这导致了计算机基础元件的落后和规格不一,人们迫切希望其质量和技术水平能有所提高。事实上,当时很多军工企业不得不自己完成整套生产流程——从电子元件到硬件和软件。这不仅造成重复劳动,还延长了工期、增加了系统成本、加大了不同型号的计算机生产难度,使日后维护和升级这些军事控制系统变得更复杂。“
来自美国的阿尔弗雷德对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有着切身体会,因此面对苏联这种部门条块分割导致资源不通、重复浪费的现象深感不安。当1959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为首的研究小组公布了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后,阿尔弗雷德当时就认定这是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借着研制计算机汇报的机会向上级积极倡议,提出加速微电子技术发展步伐的规划。他的报告受到了绍金的重视。眼光敏锐的绍金同样意识到了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通过他领导的苏联国家电子工程委员会,开始积极地酝酿筹划。经过他与一群和阿尔弗雷德一样的志同道合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努力,他们的设想逐步实现,50年代末苏联government陆续批准在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布良斯克、沃罗涅日、里加等城市建立了一批新的半导体器件工厂,扩大晶体管生产;同时,还有很多涉及微电子技术的项目正在酝酿。当阿尔弗雷德当时已经看见了新兴的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的巨大前景和优势,因此他和几位同行向绍金建议,能否建立起一个新兴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苏联自己的微电子技术基地,类似于当时正在兴建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这是个大胆而创新的建议,因此绍金非常慎重。毕竟,苏联当时的体制内还是有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刚刚经历了类似李森科式的政治运动,人们仍心有余悸。但是,为了苏联国家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绍金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上级,乌斯季诺夫。乌斯季诺夫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第11实验室完成新型计算机设计和定型之际,在向苏联高层领导人验收和汇报之机提出这个设想。


1961年,第11实验室完成了УМ1-НХ型计算机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实验室也正式升级为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1962年УМ1-НХ开始进入验收阶段。УМ1-НХ,是Управляющая машина для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的缩写,意为“国民经济用管理机”。因为在当时,国际上还把用于科学运算的计算机才称为计算机,其他的多数以用途分类。这是苏联第一种真正意义的数字式管理用计算机(当然军事用途更加明显),主要用于实时控制和管理,计算机采用了8000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器件,铁氧体磁芯存储器为内存。采用二进制定点运算,字节长度15位,尺寸 - 880 X 535×330毫米,重量:不带电源 - 80千克,在当时已经属于小巧型,实际上,УМ1-НХ当时就具备了后期微型机的主要特征:以运算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I/0)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尽管只是分立元件搭建,但现在俄罗斯计算机科学界都公认其是苏联微型机的前辈之一。


你能想象么?这就是УМ1-НХ的存储器,一个由铁氧体磁芯排列成的存储系统


这就是其中一个存储单元,这个单元的容量,今天看来少得可怜,但在那时却是了不起的成就。顺带说明一下,磁芯存储器的发明人是中国旅美科学家王安,后来他创办的王安电脑曾名噪一时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18:00 +0800 CST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УМ1-НХ。可能你不会觉得什么,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就会了解其中的意义。那么我们来看看同时期的美国。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整个计算机产业就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计算机只有一些资金雄厚的公司和机构才能用的起,因为那时的计算机都是庞然大物,功能强大而复杂(当然不能与现代计算机相比)。
五十年代初,美国一些人认为苏联可能会发动核战争,派飞机进行突然袭击,所以1951年, 一批科学家聚首麻省理工学院MIT,研讨的结果是向空军建议成立一个小组,专门发展防御空袭的报警体系。 空军提供了100万美元的研制经费,林肯实验室于是应运而生,麻省理工学院为它召集了400名优秀青年工程师,由杰·弗雷斯特(J.Forrester)博士负责。这个实验室首先接受了研制“旋风”计算机项目,在此基础上,建设出一种“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


肯·奥尔森Ken.Olsen,现代小型机之父
杰·弗雷斯特手下400名工程师中,有一位青年名叫肯·奥尔森(Ken.Olsen),成长于麻省理工学院学术氛围中。他曾参与研制TX-0晶体管计算机,当时正在攻读电器工程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都把冯·诺依曼和杰·弗雷斯特当做心中的偶像,希望成为电脑科学家。然而,他却偏要“下海”经商办企业,一心想把类似于TX-0那样的电脑推向社会。由于职务的关系,奥尔森一度充当MIT和IBM之间的联络员。完成任务后,他清醒地认识到——他要研制计算机,并相信自己比IBM做得更好。


DEC公司车间
1957年8月,“数字设备公司”在马萨诸塞州梅纳德(Maynard)镇,一家19世纪的毛纺厂8500平方英尺厂房里挂牌,企业名称的英文缩写是“DEC”。奥尔森听从了公司投资人多利奥特劝告,为了不引起IBM等大公司的警惕,以免在弱小期招致围堵而过早夭折,DEC招牌上没有“计算机”的影子,主要生产测试磁芯存储器的“实验室模块”——一种晶体管化的逻辑组件,他把自己的电脑梦深深藏进心底。奥尔森朝思暮想,想尽快生产自己的电脑产品,他说服在SAGE共过事的技术专家本·格雷(B.Gurley)加盟,主持设计和制造计算机。1959年夏,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脑装配完成。它基本套用奥尔森等人在林肯实验室研制TX-0型电脑的线路设计,实现了以晶体管替代电子管后最初的高速运算性能。但是,多利奥特坚持这机器不能叫什么计算机。在无可奈何之下,奥尔森给它取名为“程序数据处理机”(Programmed Data Processor),简称PDP-1。


PDP-1外貌,无疑这是小型化的先驱
这台机器,不再像IBM的大型机那样,必须摆在与世隔绝的玻璃房间。它的体积只有一台冰箱大小,不需要安装在恒温防尘的机房, 价格也只相当于IBM机器的一个零头。虽然机器仅比过去制造的逻辑模块略为先进,但确是一种能处理多种事务的计算机,并带有自己的键盘和显示器(CRT),用户可以观察到机器处理数据的全过程。然而,PDP-1只有4KB的内存容量,以现在的目光看,它实在算不上什么伟大科技发明,功能既比不上大中型机,也无法与今天的PC机媲美,可是在那时,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小而便宜的计算机。PDP系列计算机使DEC公司成为了小型机时代的领头羊。由于小型机的推广,降低计算机产品的使用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大大促进了计算机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并直接促进了个人计算机(PC)的发展。
同PDP-1相比,阿尔弗雷德的国民经济管理机1号УМ1-НХ无论速度,还是性能都要略逊一筹,但是看看个头就知道了,PDP-1有冰箱大小,而УМ1-НХ完全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其意义不言而喻。УМ1-НХ同样在苏联计算机技术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那就是小型化的道路。无论阿尔夫雷德还是绍金,都对这个成就兴奋不已,这台计算机将在1962年5月在列宁格勒举办的展览会上将向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展出。但是更重要的是,绍金希望这台计算机能向人们说明:微电子技术的潜力无穷!!


1962年4月,绍金在列宁格勒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视察,与阿尔弗雷德等讨论有关参展计划
1962年,绍金从乌斯季诺夫那里得知得知赫鲁晓夫将在5月视察列宁格勒,其中将要参观有关造船企业和研发机构。于是绍金特意安排了阿尔弗雷德的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参加展览,并将作为重头戏,为此,绍金多次到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考察和协商。1962年5月4日,苏联最高领袖来到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陪同他的还包括乌斯季诺夫,以及红色马汉——戈尔什科夫。


赫鲁晓夫来到研究所,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实验室的生产车间,当时的实验室已经准备批量生产


接着赫鲁晓夫来到了展览中心。当时绍金为了集中介绍苏联最近几年的新兴电子学技术成就,也把里加、斯韦特兰娜等企业的新产品一起放在这里展出。赫鲁晓夫拿起了一个全晶体管的小型助听器,等讲解员介绍了其特点后,他带了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兴奋不已。这让大家感到鼓舞,因为赫鲁晓夫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


当来到第2电子工程研究所的展台前,绍金向赫鲁晓夫介绍说,这是来自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科学家,现在是海军电子装备研制负责人。赫鲁晓夫更加有兴趣了。于是阿尔弗雷德开始用带有口音的俄语介绍起这台计算机,以及它在海军装备和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意义。赫鲁晓夫听的很认真,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绍金不失时机提出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意义,赫鲁晓夫最后完全被这个新兴事物打动了:“苏联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技术?
2个多月后,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发布命令,建立苏联的微电子学科学研究基地,地址选定在泽廖诺格勒。
就这样,苏联开始了微电子技术新时代。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21:00 +0800 CST  
这里要像大家说明一下:在计算机分类上来说PDP-1是小型机,和我们后来说的PC个人电脑在概念上有区别,小型机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或某一部门所用,例如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中心都以一台小型机机为主机,配以几十台甚至上百台终端机,以满足大量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需要。当然其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都比不上大型主机。美国DEC公司生产的VAX系列机、IBM 公司生产的AS/400机,都是典型的例子。你文献中说的那个其实只是带显示器的终端之一,你不能把它单独带走,它只能依赖主机,和单独有自己的完整系统的PC是不同的。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25:00 +0800 CST  
还有关于鼠标的:所谓鼠标,也就是“显示系统纵横位置指示器”,在今天都被认为是美国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1963年设计出一款手掌大小、以轮子为基础的设备。此设备也就是鼠标的原型,但是今天俄罗斯电子爱好者证实,1963年苏联也授予了光电鼠标的专利,并最早应用在防空导弹雷达监视系统中。
视频来自:优酷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00:26:00 +0800 CST  
@白龙号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10:18:00 +0800 CST  
@hx106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19 22:32:00 +0800 CST  
没人来看吗?

楼主 苏维埃的美利坚  发布于 2015-02-20 14:57:00 +0800 CST  

楼主:苏维埃的美利坚

字数:33887

发表时间:2014-02-09 04: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7 00:10:17 +0800 CST

评论数:2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