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四川省博物馆青铜器之旅!!!

承蒙各位前辈的支持,今天小白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川省博物馆青铜器展,谢谢大家的支持。
永乐宫壁画镇楼!满天神佛保我否极泰来!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8:39:00 +0800 CST  
下面进入正题!
四川省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主要肯定是在四川地区出土的啦!年代基本在商周与战国时期,很多器物上都有铭文或族徽,有些并非蜀地自制,有中原青铜器明显特征,这也是早期蜀人与殷周有所往来的证据。



此为“覃父癸”铜觯。是为川博所藏重器之一。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此件亦与当时的“皇覃氏”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
欲了解“皇覃氏”请百度“谭国”。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8:57:00 +0800 CST  
下面是另一件重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léi)!!!
时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尺寸:通高69.4、口径21.8厘米
绝对重器!!!
原谅我拍得实在是太对不起它了!




就拍了两个象首,拍照技术还得好好练习。最后一张全景图是盗网上的,实在不好意思。
罍是盛酒器,《诗·周南·卷耳》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就是铜罍。彭县竹瓦街窖藏出土的罍往往成对,大小、形制、纹饰大体相似,可视为列罍。列罍应与中原地区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拥有高规格列罍的人,应是蜀国的君王,据研究当是杜宇氏蜀王。窖藏的原因当因杜宇氏蜀王被开明氏蜀王取代。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05:00 +0800 CST  
插播一个由上衍生的内容: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中国的先秦史上古史里其实也有很多是由传说组成的,对于人物的传说应该是起于对其的崇拜与统治者为了控制平民的需要吧。
嘻嘻随意拓展一下,不足为论不足为论。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12:00 +0800 CST  
之前读《左传》,上见钺字,还不知为何物,今方见之。






钺是一种古代的汉族武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征伐。《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豁然破散也。铖,权也,所向莫敢当前。


此物不是直接插在木杆或者铜杆上得,而是与握持的杆或杖呈垂直关系,我之前还以为它是直接插在长杆上,然后以刺的进攻方式使用的。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20:00 +0800 CST  
又一重器哈哈哈,我川博还是上得了台面的(不论铜器,就论数百件张大千的画作也是哈哈哈哈哈,这高兴的就像楼楼自己家的一样)。


西周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盖径12厘米,口径16.5厘米,44.5厘米。通盖高器物面隆起,盖子上铸造有立体蟠龙,前足蹲踞,四周饶三长尾夔龙纹盘绕,器身侈口短颈,圆肩,敛腹,高圈足,肩部及两侧附兽首环耳,上腹饰对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处及圈足饰夔纹,又附牛首形象鼻,通体以雷纹衬地。





铜罍的器盖上盘踞着一只昂首挺立的蟠龙,蟠龙双目凸出、双足前踞,背部还铸有立棱。在铜罍的肩部,装饰有两只夔龙纹的耳,罍身上则装饰着精美的纹饰,包括兽面纹、夔纹、凤鸟纹等,显示出商周时期的典型风格。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25:00 +0800 CST  
战国饕餮纹铜戈
青铜浅弧,栏基三穿,两面饰饕餮纹,内有一桃形穿。内上有一椭圆形穿,并阴刻有出土墓铜器的特殊符号。
川博青铜器展的另一特色便是这些特殊符号,特殊符号有不同的好几种,目前专家考证应该为族徽。





另外这些戈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勾兵“不同。中国古代商朝至战国时期的典型进攻性兵器是曲头的“戈”,也就是类似一个L型的具有横击和钩杀作用的戈。从秦代开始戈逐渐被戟和矛所取代,可能川博这种更像平面的矛的铜戈就是戈向矛转化的中间产物吧。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39:00 +0800 CST  
余尝读《孟子》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初不知”斤“为何物,今又见之。
说实话,此次川博之行,在看到钺和斤时真的有种豁然开朗的洞明,一种思想与印象从单纯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实物的活化,这大概也算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吧。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19:52:00 +0800 CST  
战国曲柄铜匕
外形:青铜,矩形内饰蛙纹,柄中部饰菱形纹,勺部呈桃形,内凹,饰饕餮纹,周围饰云雷纹。
该铜匕为古代食器。青铜制。曲柄浅斗,其形如现在的羹匙。有的椭圆形,有的呈圆形;有的柄较短,有的柄较长。柄上多装饰有花纹。古分饭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种。形制皆同,但长短大小,因所用而异。
匕的本意就是个人进餐用的小勺子。我起初却纠结在“匕首”一词的意思里,实在是浅见寡识。匕作为古代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 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匕箸即勺子和筷子。



另附一个字意知识拓展吧。
匕bǐ <名>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匙形。
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个人进餐用的小勺子。
引申义:食物。
再引申义:美味。
说明:含匕之字中的“匕”,皆指“食物”、“美食”。
例如:匙字从是从匕,“是”义为“正对(嘴)”,“匕”指“食物”,故“匙”本义为“把食物喂到嘴里的食具”。
再如:死字从歹从匕,“歹”指“人亡”,“匕”指装殓时置入死者嘴里的“饭含”,如玉琀之类,是为玉质“美食”。
又如:能字从二匕,二匕即熊在冬眠时存储于体内的脂肪,故能本义是冬眠之熊。
又如老字从匕,按“老有所养”的古训,“匕”即老人在家享用的美食。
①<古>取食的器具:先生方食,失~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古>箭头:~入者三寸。(《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是小勺,叫匕【匕首】短剑或窄的短刀。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11:00 +0800 CST  




铜敦为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鼎、簋gui的形制给合发展而成。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窄盖。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此件由上下两个造形完全相同的三足深腹半圆钵扣合而成,上体为盖,倒置后也可盛食。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22:00 +0800 CST  




鍪是一种金属炊具,实际是釜的一种变体,圜底釜的口部缩小并加长成脖颈,便成了鍪。所以古代文献中说"鍪似釜而反唇",或说"鍪,小釜类",其形态与功能都很明确。
鍪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四川一带的蜀人墓葬中,其形态是单环耳、对称双环耳两种。
实际作用是用于温饭之类的。这里介绍牌上写“饪食器”恐有不妥。一般现在所说的青铜饪食器是古代王公贵族在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物。作为礼仪重器,不同规格大小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相应的贵贱等级。饪食器主要包括鼎、鬲、甗三种。
这件单耳铜鍪应该只是日常生活用品,热热饭热热奶什么的。
私以为叫“小奶壶”更为恰当。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32:00 +0800 CST  
铜甑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甑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甑子(竹制或木制,内以隔层分两层的桶装物,隔层有孔或隙,隔上置米,再将整个甑子至于汤上,以蒸汽将米蒸熟。)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43:00 +0800 CST  
战国虎纹铜戈
好吧这个终于像戈了哈哈哈。
外形:青铜,长援中胡,长方形内。近栏处有三穿。援后部至内两面饰半浮雕虎头,张口吐舌,口中一穿;虎身阴刻,延于内上,内中一穿。戈的一面浮铸一椎髻、跻地、腰悬宝刀之人,另一面饰巴蜀兵器上常见的纹饰。援脊下两面均饰滴水纹。其中一面阴刻巴蜀文字符号。
就是这段阴刻巴蜀文字符号,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然并卵,至今无人破译。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56:00 +0800 CST  
战国王纹铜钲
青铜铸,钲柄为八棱形,衡部饰圆涡纹,钲身椭圆,两铣下垂,一面饰巴蜀符号,其间并列二篆文“王”字,其上饰巴蜀符号。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0:58:00 +0800 CST  
好了,最好以一个不起眼的铜胄结束此次的展览之旅!!
铜胄是古代战士作战时所戴的帽子,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又称“兜鍪”、“首铠”、“头鍪”、“盔”。
此处看到“兜鍪”是不是想起来前几楼看到的“单耳铜鍪”,估计这取名都是以一个形状类似的器物的名字逐渐延伸演变来的吧!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1:04:00 +0800 CST  
最后谢谢各位前辈的支持!期待小白下次的旅行吧!

哈哈哈“五百年一张大千”结尾。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1:05:00 +0800 CST  
对了,欢迎大家来微博玩!( ̄∇ ̄)( ̄∇ ̄)( ̄∇ ̄)( ̄∇ ̄)实际是帮我长长粉哈哈哈哈id有芝菌( ̄∇ ̄)谢谢大家( ̄∇ ̄)

楼主 谢有之  发布于 2015-09-14 21:17:00 +0800 CST  

楼主:谢有之

字数:2512

发表时间:2015-09-15 02: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3 05:43:03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