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解五千言的代表作品——王弼注老

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辩之尔。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18 18:40:00 +0800 CST  
五千言,乃论述“以道立天下”的治世学说,因而被称为道学。然而,华夏之大,百家争鸣,治世学说非此一家,同样自诩为治世绝学的儒学,如其创始人周公为代表的儒家礼制学说,以及一脉相承,以梦见周公为荣而一心克己复礼的孔老二的孔儒奴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且在实践中都打败了道学,取得了官学地位而全权统治全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以致孔老二自豪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则更狂,竟然口放狂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一幅老子天下无敌的霸主嘴脸暴露无遗。
礼制从周朝始创统治西周到春秋礼崩乐坏时期,有效期已长超5个世纪,而与之争峰,断言:“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道学,则只剩下了一本馆藏的代表作五千言及一些有幸读过此书的拥趸或粉丝如老聃等。不能不说,在中华治世学说的历史竞争中,儒家始终占据了上风,是赢家,而与之对立的道儒互绌的道学,则属于被罢黜之列的输者。从周初的反礼制失败于周儒的礼治,再到汉初取得文景之治的巨大实践成效,却依然被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国策而废弃罢黜,前后相差9个世纪左右,两次失败于儒家之手,成为典型的失败者代表。这种现象当然绝非偶然,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么是学说本身有错,要么是不符合需要者的利益,总之,不会空穴来风,必然事出有因。这话说的确实不错,只是道学的失败,绝非理论自身不够优秀,不能指导实现天下大治,而是它这套理论不符合统治者维护皇家权益的需要。所以,实践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法自然从而能够利于科技发展、利于百姓和国家发展的道学,败给了以防止犯上作乱、三纲五常维护皇家权益为己任的儒家奴术、奴役术——儒术!因此,自己家天下权益至上的汉武帝,成了个人利益第一而以牺牲国家发展权益为代价的历史罪人。中华民族最终落到楼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先后被东西方的敌人侵略奴役,奴术儒学是罪魁,汉武帝则是这一结局的发令枪手。从汉武到光绪,两千余年,中华民族除了改朝换代,奴役术儒术的独尊地位始终未变,换汤不换药,原地踏步走,除了孔老二坐上了什么大成至圣先师的宝座,再没有任何本质发展。所以,连黑格尔都不屑地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一些改朝换代!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18 19:48:00 +0800 CST  
帛甲本第一章(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
王弼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王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兼容。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
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闲,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
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
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
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
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
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为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
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忧患,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王注原文是一整篇,本人初为分段)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20 08:14:00 +0800 CST  
首先,对比一下帛甲的原文,可知王本增添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以与上句对应。作为上仁义礼的代表,为了对比更鲜明,这也不算错。应是后人为了更易懂通俗而画蛇添足的结果吧。不过,也确是更易于理解了。但这不是关键,关键之点是在于王弼开门见山,不管作者的德之原定涵义是什么,就先给德下了个自己的定义: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这样一来,其实往下都可以不用再看了,因为王弼实际上已经偷换了概念,用自己定义的德取代了作者的德概念,因而以下所论实际上都是在论他自己定义的“得”,与作者毫不相干了。你作者批不批儒,那是你的事,我只需挂羊头卖狗肉,以假乱真,就一脚整个儿把作者给踢一边去了。这一招偷天换日指鹿为马的手法,玩儿得不可谓不毒吧?!然后,洋洋洒洒啰啰嗦嗦一大篇,东拉西扯不着调,一副十足的假药贩子嘴脸,声嘶力竭连篇累牍只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把他的假药儿“得”当德卖给你。反正读者已经落入了“德者,得也”的陷阱,谁管你懂不懂晕不晕呢?晕菜才更好呢!哪里还能看到出本章的批儒原旨?
就这样,简单的一招指鹿为马,偷换概念,就破解了五千言上德否定下德、开篇批儒的原宗旨。反正是儒家把持着舆论权,谁能管得了?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是?谁敢、谁来反驳与揭露事实真相呢?
其实,只需稍微动点儿脑筋,结合原文仔细看一看,立刻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德,乃是指道生之德畜之之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与什么“得”根本无关。道学之德如玄德,会是玄得?得畜之?作者眼中,上德否定下德,泾渭分明,难不成得,还有上得下得之分?上得否定下得?且得什么得多少是上得?下得呢?这不明显就是胡说八道吗!而如此胡话,竟然会成了后人学习道学的必修课,难道学道之人都是脑蚕症患者不成?如此显而易见的胡诌八扯,竟然能成了儒家天下中的注老主流和经典!至于王弼的背后,是否有人捉刀,这在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但如此公然歪曲原文,不惜偷天换日去除原文的绌儒色彩,曲意迎合儒家绌道的行动和方针,这恐怕少不了背后有人主谋授意吧?!王弼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却能写出那么多拥儒经典注解书籍,是否背后之人卸磨杀驴,让事情死无对证?替儒家贡献这么大,若最终却成了驴,那王弼说实在也太冤哉枉了吧?
类似地,韩非解老也是移花接木这一招:德者,得身也。凡与他不同的观点当然都是错,因为德即得身是他的独家发明。实际上也是偷梁换柱,把自己的观点冒充道学,拉大旗作虎皮。只要糊弄的读者看不出原文上德否定下德的批儒色彩,忽悠的你把批儒误解成论德,儒解的目的就达到了。
再比如,前识者,不过是指前面识别的东西,即现在说的*综上所述*的意思,就是作者总结前面的结论,得到对周儒的总评价:*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可王弼是怎么干的呢?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一个毫不掩饰的故意歪曲误导胡扯,批儒的*综前所述*总结的愚之首也,变成了不相干的什么前人的认识了!道学绌儒?哪里有啊?这已经是赤裸裸地公然歪曲胡扯,也可以说是为儒家绌道而寡廉鲜耻竭尽全力了!只当读者都是连“前识者”三个字都不认识不理解的不识字睁眼瞎呢?!却没想到作茧自缚适得其反,反而为王弼注纯属儒解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21 05:01:00 +0800 CST  
补充说明:


七、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太多人没有发现,《五千言》开篇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不明确其中不德、有德、无德中的德字概念中的暗含的上下德涵义区分,这句话实际上乃是自相矛盾的典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恶果,估计是作者高估了读者的逻辑分辨能力才这样省略书写的缘故吧?
许多人对“不德”感到理解困难,实际上,古时,不、否,乃同一字,不德=否德。否字,则是后来才从“不”字分化发展出来的。可是,既然上德否德又怎么可能“是以有德”呢?因为上德也属于被否的德的范畴呀!而下德明摆着不失德,既然没失德,又怎么可能无德呢?毕竟无论上德还是下德,它们都是德呀!所以,这充分证实,作者在用德这一字时,实际上已经暗含着区分了其中的上下德涵义,这才可能避免自相矛盾:
上德否(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大家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必须这样理解,才可能避免行文中出现自相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开篇就提出与区分上下德概念,乃是为了区分“以道立天下”的道治与“为政以德”的礼治之两种相反的治国学说之间的本质不同。所以,紧接着给出上德的内涵:上德无为无以为也,当然这也就是上德“唯道是从”和“道法自然”的具体表现。而对应的传世本的衍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则是周儒攘臂而乃之的礼治人为驱动模式的典型。  因此,五千言开门见山区分上下德,否定下德上仁义礼,指其皆“失道”而绌儒扬道,去皮取此,充分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道儒互绌!比如在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提问《老子》如何面前,儒生辕固生,也敢大放厥词,颇为轻视地答道:“此是家人言耳。”反正就是把窦太后尊崇的黄老哲学贬得一文不值。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21 06:11:00 +0800 CST  
王弼注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

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这一章谈玄论道,表面上倒是不直接牵涉绌儒问题。不过,最终结论还是要下在最后。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没有限定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有两种正确解读:
1、道,分为可道者与不可道者,而可道者,不是常道。这就和王弼的注解一样了,可道之道,指事造形(指着光头骂秃驴),不是常道。所以,符合逻辑的推论:不可道者,才是常道。或常道不可道。
2、道,可以论说(可道),且不是寻常之道。推论:常道就是指那些寻常或普通之道,暗指作者的道非同寻常!


不限定条件,那么,你仅选定哪一种结论都是错!因为不全面准确。正确的选择是两种都选。剩下的,则需要进一步看上下文,找新的限定条件,才能最终确定。而王弼错就错在他只选了第一种:常道不可道,漏了第二种:非寻常之道!
接下来,我们再附加限定条件来分析。我们站在作者立场上来看。如果你向别人介绍你的作品,你会怎么讲?
你只会说:(我的)道,可以解说(可道),只不过不是(非)通常(常)所说的道!作为一个作者,这样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这很正常吧?而决不会说:我的道是不可道即没法说的常道!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无法自拔!因为既然不可道,那你还道?那到底是可道,还是不可道?这就是白居易所指出的自相矛盾: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闻于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所以,既然作者著文是介绍自己的学说,又怎么可能说自己的学说不可道呢?那不是自打嘴巴不知羞吗?
所以,站在作者立场上稍加分析,立刻就知道第一种解读,即王弼的解读,根本不符合实际,纯属个人的意淫。作者的道,不仅可道,作者还为此道了五千文!至于那不可道意义上的常道,即使客观上存在,也与作者完全无干,作者之意,只是要向大家说明他说的道非同寻常而已!而从后来作者对他说的道的进一步详细论述,可知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说的道确是非同寻常,乃是天地之根,宇宙万物之源。与什么“不可道也”毫不沾边儿!
至此,真相大白,五千言中那有什么“不可道之道”可论呢?既然如此,那王弼为什么非要那么说呢?站在儒家绌道的立场上来看,就立刻全都明白了。就像他的38章注释故意歪曲胡说一样,他就是要故意给道学摸黑,故意搅混水给道学捣乱,成心把清楚的事情说成“不可道也”好把事情搞砸,把水搅混,让读者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要不然,还怎么会有道儒互绌呢?
接下来看,未形无名之时,这好说,不就都是无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无名,万物之始也;前者给无命名,后者则仅指:万物始于无名,也即始于无,结论都正确。但接下来就出问题了,有形有名之时呢?则为万物长之育之之母也。大家都知道,名是人给命定的,没人类的时候,万物虽存在却没名。那有名,又如何能成为没名的万物之母呢?这不是典型的胡说八道吗?且作者说的很清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有,而绝不是什么有名,才是万物之母。这么清楚简单、铁证如山的结论,王弼为什么要有眼如盲,信口雌黄乱喷呢?看来还是同样的原因:道儒互绌!就是为了绌道,给道学添堵,成心把谬论屎盆子往道学头上扣!即使作者说得再清楚也没用,也要视而不见,也要抓紧一切机会绌道捣乱污蔑,这才是儒解五千言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我想,有了王本第1章和38章的实证,其它章也没有必要再啰嗦了,这就已经足以坐实《王弼注老子》乃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解五千言无耻澜言了。因此,抓紧一切机会胡说八道栽赃陷害以绌道,这就是它的使命。感兴趣的同道,欢迎继续分析并抓王弼的小辫子。我精力有限,懒得再为王弼那些儒解垃圾费精神了,就到此为止吧。









楼主 消毒疫情  发布于 2020-10-21 20:35:00 +0800 CST  

楼主:消毒疫情

字数:6972

发表时间:2020-10-19 02: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9 16:41:15 +0800 CST

评论数:6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