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喜剧电影 (上)

英国喜剧电影 (上)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6:00 +0800 CST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够反应这个国家的民族性的话,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好莱坞代表美国式的商业快餐文化;欧洲电影体现这片大陆,固执地崇尚高雅艺术的精神;但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还有夹杂其中的不列颠群岛。这个一度统治了半个世界的国家,并不仅仅有疯狂的球迷、保守的绅士、甚至世界知名的恶劣天气、它还拥有个人主义精神强烈的电影产业,而在这个无论是从技术、商业、还是艺术上都闻名于世的民族电影产业内,英国喜剧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类型之一。
原籍匈牙利,后来移民英格兰,成为幽默作家的乔治-麦克尔斯曾经说过:英国是世界上唯一为其幽默感而自豪的国家。在其它国家,如果人们看谁不顺眼或者恨谁,他们会骂你愚蠢或粗鲁。在英国他们会说你没有幽默感,这是最严厉的谴责彻底的轻蔑。究竟是什么滋生了英国人这种温和的怪癖,现在已经很难考察。不过有一点很清楚英国喜剧电影脱胎于英国的国粹戏剧,在英国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其它国家的喜剧不同的是英国喜剧偏于含蓄、重在语言的幽默所以需要细细品味。
英国喜剧的语言幽默十分丰富,有五种最为常见分别是:反语、讽刺、荒诞、机智和涉及性的笑话。同时,这五种主要的幽默类型又涵盖了许多困扰英国社会的诸如民族性、口音、社会阶层以及种族等等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几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喜剧电影中领略一下这些幽默机智的银幕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电影工作者一度雄心勃勃意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电影把英国电影推向全世界。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大量改编本国的文学和戏剧名作将其搬上银幕,在英国影坛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电影热潮,莎士比亚、萧伯纳以及王尔德的作品都引起了电影人的极大兴趣。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作品大都触及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弊,其中不乏典型英国式讽刺和俏皮的揶揄。《贵在真诚》就是这样一部剧作,其中充满了机??的语言,因为在表达力相当丰富的英语中有很多的同义不同音和同音不同义的词语,由此产生了许多文字杂耍的高手。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就以简练、揶揄的反讽一语道破英国上层社会的思维方式。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8:00 +0800 CST  
《贵在真诚》是一部利用双关语而展开的故事。Earnest 欧涅斯特,这个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做人的名字又代表真诚和热切。故事的主角之一杰克-沃辛虽身居乡间但却心系伦敦,因为那里有他的情人关多琳。但关多琳不知道杰克的真名还以为他叫欧涅斯特,然而杰克在乡间的被监护者塞西莉却以为杰克叔叔每每到伦敦去,都是为了管教他经常闹事的弟弟欧涅斯特。杰克的好友关多琳的表兄阿尔吉侬发现了欧涅斯特其实并不存在,就利用这个身份跑到了杰克乡间的别墅,并且和塞西莉坠入情网。
《贵在真诚》是一个因为身份错乱而引起的喜剧故事,影片的矛盾集中出现在杰克在乡间的别墅内,首先,是杰克想方设法要把阿尔吉侬赶走,但后者却死心不息地跑了回来。其次,关多琳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前来寻找杰克,于是在别墅外遇见了塞西莉,由于关多琳和塞西莉都认为自己的爱人叫欧涅斯特,两位优雅的淑女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了解英国的人们都会知道这个国家盛行虚伪之气,滋生了关于讽刺和嘲笑他人的人。此外,考虑到英国的习俗和制度大多比较僵化保守,拿它们开玩笑总比改变它们要容易一些。英国人向来有一种深奥精妙的自我嘲讽术,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爱听别人说事情很糟糕的民族。然而在这种自我嘲讽和自我贬低的外衣之下,其实隐藏了强烈的自负和傲慢。
《贵在真诚》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作品一方面津津乐道地表现了贵族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忍不住对此讽刺挖苦涉及到了人际关系、婚姻、教育、政治、经济等很多领域,这些尖锐而幽默的句子有时候达到了警句的高度。比如说,为了取得关多琳的母亲布拉克诺夫人的认可,希望和关多琳结婚的杰克不得不面对三人小组的严格审查。王尔德于是借这位贵族夫人之口说出了许多尖锐机智的连珠妙语:
“你对婚姻了解多少?”
“一无所知,夫人。”
“很高兴听到你这样说,我不允许有任何事物破坏纯朴的无知。无知就像稀有而精致的水果,一旦触碰,香气就会飘散。整个现代教育的理论都缺乏稳定性,幸运的是,在英格兰现代教育几乎没起什么作用,要是有的话就会对上流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可能还会在本地造成暴乱。你的年收入是多少?”
“七千到八千英镑之间。”
“来自土地还是来自投资?”
“大多数来自投资。”
“父母是否健在?”
“我失去了双亲。”
“失去一位亲人,沃辛先生还可以称之为不幸。如果连两个都不在了看上去就是粗心大意的后果。你的父亲是谁?很明显他应该价值不扉。”
“我恐怕我不知道他是谁。实情是这样的,夫人。我说我失去了双亲,但看上去似乎是我的父母失去了我。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被人捡到的,在手提袋里。”
“沃辛先生,对于你刚才的告白我感到震惊和失望。一个生长在手提袋里的孩子,不管是怎样的手提袋在我看来,表达了一种非常不体面的下层生活,这会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时造成的混乱后果。我猜想你也十分明白那是一次多么不幸的民间运动。”
“那么您对我有什么建议呢?毫无疑问,我愿意付出一切来保证关多琳的幸福。”
“沃辛先生,我强烈建议你尽快攀上一门亲戚,然后竭尽所能制造出一位有身份的父亲或母亲,而且要在本季结束之前完成。”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8:00 +0800 CST  
《贵在真诚》描写了两对贵族男女的恋情,最后以大团圆收场。匠心独具、编织精巧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原本被丢弃在手提袋里的孤儿杰克竟然雇用了三十多年前把自己弄丢的普利慈保姆。原来,当时精神不集中的普利慈错把婴儿放进了手提袋,而把自己的小说手稿放进了原本属于杰克的婴儿车内,在最后真相大白的一刻杰克迎娶关多琳的终极困难,迎刃而解。
王尔德曾经说过:“对英国人而言在上流社会里,可厌;在上流社会外,可悲。”他的喜剧世界便是伦敦的上流社会,富有、懒惰、轻浮尽是些没有用处的人,他们把生命消磨在无尽无休的宴会、茶会、求婚、离婚和造谣中伤、传播丑闻之中。情节似乎过于造作、人为,当它们是严肃剧时他们的台词就带有情节剧的味道,现代人听起来不大顺耳;而当它们上升到高级喜剧时,他们便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评价,不无见地。
曾经有一位英国影评家说过:英国电影越英国,外国人就越倾向于喜欢。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8:00 +0800 CST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围绕着一群性情古怪的英国人展开,他们的故事由休-格兰特扮演的查尔斯娓娓道来。这群朋友一直在婚礼和葬礼上见面,通过这些不同的场合影片向我们精确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的细节。
虽然有人批评说,本片表现的是一个旅游者的观点,把英国看作是一个有着不寻常的礼节和古怪贵族的国家。但也有人并不赞同,并且声明只有英国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上流社会,要坐着破破烂烂的豪华车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婚礼。
前面曾经说过英国喜剧的幽默,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而《贵在真诚》、《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正是充分彰显此类特质的影片。在这些故事中编剧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贵在真诚》有王尔德这样的戏剧大师,而站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背后的人正是英国喜剧界的资深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他十分擅长为性格古怪的主角们制造尴尬场景,然后让这些人冷汗直流地面对困境。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主线是查尔斯与美国人嘉莉的爱情,穿插其中的是构思巧妙各有特色的婚礼和葬礼场面。其中最令人捧腹的应该是第二次婚礼,通过这次婚礼柯蒂斯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面对人生危机时英国人的最佳处理方式。
1994年,当《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票房和口碑都大获成功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包括电影幕后的最大功臣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但柯蒂斯后来的编剧作品从《诺丁山》、《BJ单身日记》再到他的导演处女作《真爱至上》都一路长红,这除了说明观众对于探索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永远乐此不疲之外,也见证了柯蒂斯本人将英国式的自嘲和自傲完美结合的能力。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8:00 +0800 CST  
《诺丁山》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都重复了许多相同的喜剧元素,英美人之间一离一合的罗曼史,一群疯疯癫癫的朋友,并且遵循了类似的感情路线,在时间跨度上也比较接近。虽然在拍摄电影《诺丁山》期间曾谣传朱丽娅-罗伯茨和休-格兰特互相不和,但在电影成品里两人之间却建立起了一种可信的化学反应。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显安娜-斯科特与平凡的英国书店老板威廉-萨克都显得非常可爱。还有更值得称赞的是两部影片中的配角,他们穿插在故事中有时比主角更加光彩。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安迪-迈克道威尔的特点是充满活力、随和、不计较阶级身份;朱莉娅-罗伯茨就完全不同了,评论家说她是:“稳重的现代电影明星,而且像一个外来世界的人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并且带有既绚烂夺目又如精灵般难以揣摩的另类特点。”我们就跟威廉一样被她那种,类似斯芬克斯的微笑和变色龙似的态度激起了兴趣。
安娜-斯科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星,而威廉则是普通平凡的离婚男人。在柯蒂斯的安排下威廉与安娜的会面既现实又超于现实,一个阴差阳错地乔装成杂志记者,另一个则要假装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威廉和一个类似仙女的女人相爱有障碍的话,那么安娜的问题就是如何分别威廉的为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对她的爱一往既如的人,还是一个被她外表所迷惑的傻瓜。所以,威廉拒绝了她提出的爱,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安娜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然而柯蒂斯并没有让这对情侣就此分手,而是用一种非比寻常的方式促使威廉向安娜告白了。
《诺丁山》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预算更高,但却更像是一部柯蒂斯的个人电影,它在情节上有一个前提假设:如果一个漂亮的好莱坞明星和一个极其普通的英国男人有了罗曼史,那会发生什么?这个假设看起来就像是在做一次讽刺的尝试,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取悦美国观众的甜美浪漫史,但事实上柯蒂斯并没有厚着脸皮对好莱坞做出什么让步,电影在形式上自我嘲讽了英国电影工业的平庸、愤世嫉俗和肤浅又很确切地把英国轻松幽闲的生活方式表现成为相对美国好莱坞光芒四射、充满魔力的生活方式更为优越的一种选择。
柯蒂斯的所有作品都精确地捕捉了当代英国人的心态。同样是由他编剧的《BJ单身日记》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及《诺丁山》的智慧和尖锐《BJ单身日记》已经柔和了许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英国大龄女青年的求爱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每位单身女性都可能遇上的爱情难题:究竟是选择看上去绚丽夺目的花花公子还是眼前这位沉默寡言、傲慢如同达西的好好先生。
在本片中花花公子丹尼尔-克里夫的扮演者是休-格兰特,他对这样的角色可谓驾轻就熟,有着令人着迷的银幕魅力。而好好先生达西的角色则非柯林-菲尔斯莫数,因为正是BBC所拍摄的古装剧《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另这位话剧演员一夜成名。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9:00 +0800 CST  
在《BJ单身日记》中最可笑的场景要算是他们两人在伦敦大街上的那一场非常不雅的殴斗,达西之所以要痛殴克里夫完全是新仇加旧恨,因为克里夫不仅抢走了碧姬还曾经让达西的前妻离开了他。然而柯蒂斯把这两位宿敌的对决处理成了一种虚伪且虚幻的场景,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什么叫做绅士的决斗方式。
碧姬这个角色原本是女作家海伦-菲尔丁在报纸上的长篇连载,是当代英国社会中三十出头的单身女青年相对典型的代表。但鉴于投资方为了争取外国市场所做的努力,本剧的主角碧姬-琼斯由美国演员雷妮-泽维革扮演,为了本片彻底增肥并且说着一口标准英国口音的她证明了自己的努力确实没有白费。
原著是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但是柯蒂斯却在剧本改编的过程中将日记作了最大的淡化,让它成为了一个道具而并非叙事的主体。原著中碧姬和两位男主角的关系也被电影简化了许多,脚踏两条船的克里夫是碧姬的上司,达西是碧姬的邻居,并且两位男主角还是大学同学。碧姬这个角色体现了许多英国人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精于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极度缺乏常识,甚至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拉丁音乐的流派。
虽然《BJ单身日记》已经舍去了菲尔丁女士原创角色中许多尖锐的独属于英国人的自嘲,但余下的也还是一部值得大笑的作品。柯蒂斯不仅在电影中借由碧姬嘲笑了许多本国女性的典型特征,比如说粗糙的皮肤、著名的梨型身材。还含沙射影地讽刺了英国电视业的虚伪,类似为了追求收视率制造噱头、伪造现场报导的事情有如家常便饭。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柯蒂斯已经成为了能够将外来速食文化和英国特征做诡异融合的高手,有了他的电影基本不必担心票房能否收回成本,然而在柯蒂斯的笔下英国已经越来越朝向美丽画面和平空幻想的方向靠拢,从而逐渐的失去了之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那些尖锐却质朴的幽默,但柯蒂斯依然是英国喜剧电影走向国际化之路的领头人,这就是为什么碧姬-琼斯小姐能够身着单薄的内衣在大雪纷飞的伦敦街头狂奔,并且最终还是得到了达西先生的真爱。或许柯蒂斯正是由此脱离偏向写实的讽刺开始了另一种转型。
理查德-柯蒂斯的导演处女作也是最近的一部作品《真爱至上》,看起来就像是一部巨型的MTV,漂亮、时尚、缺乏??度但是却能让人喜欢。整个故事没有绝对的主角而是由七段平行的故事组成,从拍摄到剪接都中圭中矩,十分小心,演员的表演也因为故事缺乏深度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在这些仿佛圣诞节礼物似的故事中脱颖而出的是比尔-奈基所扮演的过气摇滚明星,他和自己肥胖的经纪人为了重回乐坛已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为了应景将自己以前的歌曲《爱无处不在》改成了《圣诞无处不在》。
国际知名度并不甚高的比尔-奈基是一位资深英国演员,有扎实的舞台剧表演功底,他在影片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台词都恰到好处,不管是在接受电台采访还是在电视台参加节目,他都能令人信服地呈现本剧中难得的现实讽刺和深度幽默。
同样在本片中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几位客串演员,尤其是著名的憨豆先生罗万-阿金森,他是一位个人风格极端特别、极端抢眼的英国喜剧演员,在本片中罗万-阿金森只有两场戏但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让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艾伦-雷克曼扮演的哈利犹豫地给自己的情人购买礼物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子起疑哈利希望速战速决,但是罗万-阿金森所扮演的百货商店店员却刚好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第二次,是在希思罗机场利亚姆-尼尔森所扮演的山姆为了帮儿子追女朋友需要引开机场保安的注意力,这时候,又是罗万-阿金森扮演的旅客帮了他们的大忙。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9:00 +0800 CST  
在英国喜剧电影的世界里编剧、导演、演员都能够对影片的进展发挥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编剧或者演员个人在主导作品虽然柯蒂斯也曾是《憨豆先生》的编剧但只要有罗万-阿金森出场我们顿时就会忘记柯蒂斯的存在,因为罗万-阿金森的特点太强烈了。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这样的影片中故事探索的是科蒂斯自己的世界,只不过让演员作为他的代表。因此,在《真爱至上》这样的快速而浅谈的影片中柯蒂斯的影子,一方面已经逐渐模糊,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影子也在逐渐加强,因为看上去才华横溢的柯蒂斯已经逐渐脱离了让自己成名的喜剧套路,开始寻找一种不同的方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个英国喜剧电影也是如此,一方面它们在吸取过去的养分中茁壮成长,但在另一方面,缅怀过去并不能为让未来更加开阔。
电影需要不停的改变,因为人在变,社会也在变,即使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19:00 +0800 CST  

楼主:十导

字数:4976

发表时间:2014-02-02 15: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20 14:04:22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