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笑傲》而自傲,而狂妄——拙著《细说笑傲》全书总序

金庸谈过“中国式的谦虚”:“不仅是小说界,像京剧的梅兰芳,他的演技是公认一流的,可是如果你问起他,他一定会说那不行啦之类的谦逊一番。因为如果他真的承认自己是那么好,是一流水准的话,那么,不仅同行受不了,社会也会对他起反感,毕竟中国人认为谦虚是应该的。”


金庸是中国人,是比多数中国人更“中国”的中国人(金庸对陶杰说:““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多数时候他都表现得很谦虚。


金庸的倨傲,也往往表现为“大倨若恭”,表现为“大傲若谦”。


然而,1980年,为《笑傲江湖》写“后记”时的金庸,大傲,太傲,而不谦!


金庸声称:“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这句话中,唯有“企图”二字,表现出谦逊之意。但是,其实,这两个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写作之初,金庸即有此“企图”,假如这一“企图”最终落实得不够好、不够充份,以金庸的个性,断乎不会在《笑傲江湖·后记》中提及此节的。


《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成功地)刻划了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


《笑傲江湖·后记》中,金庸接着说:“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


由此可知,金庸创作《笑傲江湖》,至少有两大“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塑造具有典型性的“政治人物”形象,写出他们各自所具有、所代表的“普遍性格”。


第二“企图”,是为第一“企图”服务的(“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


金庸自我感觉,他的第二个创作“企图”,实现了没有?是否落实得足够好、够充份?


金庸自称:“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这句话中,只有“大概”二字,表现出谦逊之意。但是,其实,这两个字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2003年,金庸增改《笑傲江湖·后记》,这“大概”二字,不见了!这段话改写为:“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相信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在各大小企业、学校,以及各种团体内部中也会存在。”


旧《后记》中,金庸说:“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2003年,金庸把“朝代”二字改为“时代”,后面又加上“任何团体”四字。


由此可见,能写出《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金庸为之自得,为之自负,为之自傲,甚至为之而多有狂妄之言。


2003年的金庸,比1980年的金庸,更自傲,更狂妄。


2012年,其女查传讷又揭发:“父亲很欣赏自己的作品,每每翻阅之,也会笑眯眯地说:写得真的好!”



【二】


泛泛而读,似乎《笑傲江湖》写出的“政治生活”如浮光掠影,《笑傲江湖》中的“政治人物”,在政治权谋上的表现,也都平平无奇。


工于心计,机谋深远,足以令读者们印象深刻的“政治人物”,似乎只有一个“君子剑”岳不群,只因为,岳不群的心智还不成熟,隐藏得不够深。


红叶禅师、方证大师、向问天、林平之等人的真面目,比起岳不群,更深藏,更难窥破。


岳不群脸上那张“君子”皮,很早就被金庸撕去了。将书中其他政治人物的真面目,也明白通透地,一一写出,有何不可?

“政治生活”本来就云山雾罩,“政治人物”多数都深藏若虚。


每一“政治人物”的面目,都历历可见,一览无余,如鱼缸中的小金鱼。这样的“政治人物”,不是不存在,却是只能存在于幼稚园小朋友们的“政治生活”之中。


《笑傲江湖》这部大书,我读了、想了几十年,谈了、写了十几年,不断修改,不断增益,才有这所谓“揭秘《笑傲江湖》”。


不敢说这就是《笑傲江湖》的唯一正确读法,但我这种读法,至少是可以读“通”的,是可以把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的自许与自诩,落到实处的。


2003年版的《笑傲江湖·后记》,以“本书几次修改,情节改动甚少”结尾,更可见金庸自得之情。



凡是“纯文学”作家,写作必认真无比;凡是“通俗小说家”,必然胡编瞎写、粗制滥造;这种认识,太“绝对化”,太“想当然”。


由这句“本书几次修改,情节改动甚少”,可以想见,金庸在构思《笑傲江湖》之初,在两年的写作过程中,付出了多么大的心力。


“思入(政治)风云变态中”,《笑傲江湖》一书,体大思精,在大关节处,几乎没有漏洞,对主要“政治人物”的刻划,也丝丝入扣,近乎无懈可击。当然无需做较大的改动。不必改,也不可改。


我对《笑傲江湖》所写“政治人物”与“政治生活”的解读,至少是可以读得“通”的,不是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是对每一重要人物、每一重要情节,都能解释清楚,而终于联结为一个整体,彼此不相牴牾。


到目前为止,恐怕这也是唯一可以将《笑傲江湖》读“通”的读法。



【三】


有朋友认为《天龙八部》高于《笑傲江湖》,因为《天龙八部》更大气,《笑傲江湖》却是有些阴暗、压抑。


然而,《笑傲江湖》必须阴暗,必然压抑。


金庸试图藉由这部小说“刻划中国三千年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政治生活,本身即是阴暗而压抑的。


《笑傲江湖》如果不阴暗,不压抑,其价值,反而要大打折扣。


《笑傲江湖》中,许多人物与情节,写的是扑朔迷离真伪莫辨,此非故弄玄虚,非如此,不足以“刻划中国三千年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古代政治,本来就是扑朔迷离难辨真伪的。


陈世骧先生认为:

读武侠小说者亦易养成一种泛泛的习惯,可说读流了,如听京戏者之听流了,此习惯一成,所求者狭而有限,则所得者亦狭而有限,此为读一般的书听一般的戏则可,但金庸小说非一般者也。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

读《天龙八部》如此,读《笑傲江湖》,亦须如此。套用陈先生的话,我们可以说:

读《笑傲江湖》,必须不流读,牢记住《后记》中“通过书中一些人物,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一语,就可见“笑傲”与“一统”,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政治,处处见权争(不想参与政治的“隐士”们,也无力从政争的齿轮下逃脱)。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如此,方能供出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政治世界。

《笑傲江湖》,明面上写的是草莽之辈活动的小“江湖”,实际对应的却是“三千年政治生活”之大舞台。看不到这点,即是“读流了”。所求者,既狭而有限,所得者,亦必狭而有限矣。


【四】


金庸自称,他的每部小说都是先确定几个主要人物,再给配上情节。我谈《笑傲江湖》等金庸小说,也都是围绕书中人物,探讨故事情节。


“揭秘《笑傲江湖》”,拟分为三部。


列位看官所读到的这本,仅是全书第一部,谈的是《笑傲江湖》所塑造的“正教”人物,可称为“正教篇”。


第二部,谈“魔教”人物,重点谈任我行、向问天、东方不败这“魔教”三巨头,称为“魔教篇”。


第三部,是为“君子与隐士”篇。“君子”太假,“隐士”很真,放在一起,以为对照。


“君子”,主要谈“君子剑”岳不群和有“小君子剑”之誉的林平之,捎带谈及岳不群之女岳灵珊,还有林平之的父亲与外祖父一家。


“隐士”,谈的是风清扬、黄钟公、令狐冲、任盈盈、绿竹翁诸人。


在《笑傲江湖·后记》中,金庸又说:“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追求个性解放向来是最突出的主题。……令狐冲不是大侠,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冲这类人物所追求的目标。”


描摹“政治生活”,塑造“政治人物”,除此之外,金庸写《笑傲江湖》,应该还有第三个重要“企图”:写出自己对于“个性解放”与“自由自在”的向往、追求与沮丧。


这第三个创作“企图”,相比前面谈到的两个,不见得更不重要。我爱《笑傲江湖》,更多为此。


这篇自序,有些话说得不够谦虚,有违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谦德”,这是要请朋友们格外鉴谅的。

金庸说的是:“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心,先想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如何,情节也是配合主角的个性,这个人有怎么样的性格,才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中国友谊出版社《金庸茶馆》第三册第223页)


为纪念金庸先生辞世一周年,本人作品细说《笑傲江湖》(全五册)繁体典藏版【香 港版,精装5册】已面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微信号zzp262进行咨询购买。











1.《笑傲江湖大三角:方证大师的外交韬略》


2.《华山天下险:细说岳不群》


3.《夜雨潇湘,怎生笑傲:细说莫大先生》


4.《霸王独夫:细说左冷禅》


5.《好大一盘棋:葵花宝典百年史》=========================
【刘国重的读金时代】——我的公众号,期待朋友关注。 分享:

楼主 刘国重  发布于 2019-11-01 09:17:00 +0800 CST  

楼主:刘国重

字数:3608

发表时间:2019-11-01 17: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19 13:42:05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