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普】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现在各大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人物从袖子里拿出银两书卷等物品,仿佛哆啦A梦的口袋了,但是古人放这么多东西,真的不会掉出来吗?
下面我为大家立体剖析,解开这个“千古迷题”。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这是当初在我的一个科普贴里看见的回复,刚好可以写(Shui)一个帖子)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08:38:00 +0800 CST  
中华服饰经过历朝历代,发生了不小的变革以及改动。
可以浏览这个帖子
【邮票上的中华衣裳】
http://tieba.baidu.com/p/5149009733
由于我在开头讲的影视剧中可以从袖子里拿东西的服饰多指的是广义上的汉服,所以这篇帖子就把主题内容圈在“汉服”上。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14:54:00 +0800 CST  
但是古人都是大袖子吗?其实不然,“大袖子”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才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说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贵族才会穿这种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来。至于如何把袖子绑起来,就要说到襻膊 [pàn bó],又称臂绳。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用襻膊来绑住袖子方便作业,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到“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这种用一根绳子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是中国人的原创,在日本各种动画和影视剧里常常可以见到,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日本自生的产物。(图源网络)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19:18:00 +0800 CST  
其实,我国古人的服装没有什么口袋,也不是所有东西都放在袖子里的,有时候塞进腰带或挂一个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里,还有时背包裹出行。把东西放进袖子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发生在如上朝这样重要的场合,因为这种场合从怀里掏东西不太雅观。
(宋朝的时尚包包)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19:30:00 +0800 CST  
现如今各大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穿着唯美的拖地大袖子,此时又必须吹一波我的心头爱了!《大明宫词》巨好看!
但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最常见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辈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会,它出现的频率也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22:26:00 +0800 CST  
从历代服装的连袖廓形上看,袖子的变化多集中在袖底线的曲直、袖身的长短和袖口的宽窄上。
根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STwh4kPGOQ873p13Cz54Q密码:W008 这里给一个书的链接PDF的如果挂了可以找我要)一书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为:
宽袖、垂胡袖/琵琶袖、长袖/大袖、窄袖/小袖几种。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29 22:35:00 +0800 CST  
作为“汉服中的汉服”,深衣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南到北流行开来。早期的深衣帛画、木俑和实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见的袖形并非宽袖大袖,而是复兴汉服圈中相对小众的“垂胡袖”。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09:18:00 +0800 CST  
垂胡袖多见于汉服的曲裾,区别于常见的明袄的琵琶袖。
垂胡袖的袖型如黄牛喉下垂着的那块肉皱(学名称为“胡”),因此这种袖式就是汉代服饰中很有特点,也很特别的所谓“垂胡袖”。
由于垂胡袖的回肘很长,所以穿着的时候袖子会堆积在手上,形成自然的皱褶,这就是垂胡袖名字里的“垂胡”之名的由来,而并非是缝制的时候故意缝合成有横向褶子的的掩饰(这种的做法其实是琵琶袖的一种)。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09:53:00 +0800 CST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种袖形,学界还没有定论。虽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别,但总体看来,它们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状,没多少变化。
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琵琶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东西的。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0:55:00 +0800 CST  
为什么我打了两段一样的话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0:56:00 +0800 CST  
其他几种袖形,
宽袖的特点是短袖筒、宽袖口,一般用于上层社会礼服;
大袖/长袖的袖身极长,袖底线为弧线,两手下垂时袖子可以着地;
窄袖/小袖则以方便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0:59:00 +0800 CST  
现在电视剧是误导了,古人日常装扮中宽大的袖子并不常见,多在面圣,或者祭祀册封等重要场合作为礼服出现。宝哥哥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也是极好看的,而普通百姓更加不可能装着肥大袖子的衣服干活,所以古人都是大袖子,显然这个结论是不对的。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1:07:00 +0800 CST  
好了我开始说了,我jio得我前面不是偏题,不是凑篇幅,是一段图文并茂的引导,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1:09:00 +0800 CST  
既然不是所有古人都穿“大袖子”,那这些电视剧里都是编剧的脑洞吗?也不尽然这是借鉴了古典小说的描述。比如像“宝钗扑蝶”“滴翠亭事件”“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

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朱亥在袖子里藏着一个四十斤的大铁椎,杀死了晋鄙,信陵君就领导了晋鄙的军队(我大概翻译一下)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1:23:00 +0800 CST  
除去显然不可能装得下任何东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内藏物的,还剩宽袖、大袖和垂胡袖。

宽袖和大袖,想放得下东西,必须要装一个暗袋。一般咱们看到的古人穿的宽袍大袖,是在袖子里面缝有跟袖口开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状,可以放一些银两、书信等东西,比较方便。
还由此出现一些名词,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里藏的小件奇珍宝物,“两袖清风”说的是袖子里没有装钱,所以很清贫。

而且这些口袋多在手肘后,而非袖口处,这样是为了避免抬起手臂时东西掉出来。
东晋葛洪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的“肘后”就是说这书能放在肘后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不过清朝入关后,便改掉了这种设计。

不过,人们穿大袖衣服时,里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内藏物了。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1:27:00 +0800 CST  
全文核心就楼上那一段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1:27:00 +0800 CST  
袖子从古至今,没变的功能就是当毛巾。例如:
宋词大家辛弃疾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感慨;
魏晋“竹林七贤”之阮籍有“举袂当朝阳”的描述。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
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
《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
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泪而湿。
战国时,以“张袂成阴”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用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用“举袂成幕”状形容人们以衣袖挡阳之态。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3:53:00 +0800 CST  
还有情感表达的意思,例如“拂袖而去”“袖手旁观”“投袂而起”“挽袖”引申为“摩拳擦掌”等等等等

古人还以衣袖的不同色状,作喻指之用,如古诗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钟”之“彩袖”,成语“红袖添香”之“红袖”,均是指代女性。

更妙的是以“断袖之癖”特指同性恋。此典出自《汉书·佞幸传·董贤》,讲哀帝刘欣与男宠董贤同寝,刘醒起,为不惊动董,遂将被董身所压的衣袖割断。
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态,形容太平无事,无为而治。古籍《尚书·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记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4:01:00 +0800 CST  
不过这种“大袖子”穿起来真的都特别唯美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5:12:00 +0800 CST  


楼主 狮子line13  发布于 2018-03-30 15:20:00 +0800 CST  

楼主:狮子line13

字数:2803

发表时间:2018-03-29 16: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9 08:16:15 +0800 CST

评论数: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