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呼喊与细语


最近又看了一遍


艾格尼丝、玛丽亚和卡琳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



如果没有真正充满柔情的动作,一切爱的词汇都将是虚假的,它们只是在掩饰恐惧和仇恨,使死亡的脸孔变的恐怖不堪。九十九分以痛苦否定希望,最后一分钟以希望否定痛苦。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20:00 +0800 CST  
山之外


影片改编自记者塔蒂亚娜•尼古列斯库•布恩的报告文学。该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在2005年驱魔仪式之后去世的老修女的故事。
在影片中,有两个主角,一个叫做阿丽娜,另一个叫做维克琪雅。她们在同一个孤儿院长大。成年之后,维克琪雅觉得修道院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于是便去做了一个修女; 而阿丽娜则去了德国。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桩意外而重新连结到了一起。电影对白的语速太凶残了,这是一部意在展示现状的影片,宗教与社会、医疗及司法体制的不同思想,它们之间的不同引发的矛盾像是来自不同物种之类的对话,难以调和且最终看似无解,背后却是蛮荒和无知,以及每个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的自我与麻木,最后的留白和警车被溅上的污泥又留给观众了。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24:00 +0800 CST  
远方


墙裂推荐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某的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


-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26:00 +0800 CST  
革命往事


=





=





=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 Steiger 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 Coburn 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但他所有的收获却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政府军上校刚特率军镇压革命,胡安与革命队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逆境中,约翰与胡安产生了真正的革命情谊,二人在前往美国的路上折返阻击刚特上校,当约翰中弹之时,这位老战士看到了昔日在爱尔兰的温馨场景……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29:00 +0800 CST  
硬核亨利


今年最棒的midnight madness已出!!!第一人称视角的动作闯关电玩顶级屎屁尿,创意无限脑洞大开,两个小时不停跑不停打不停跑酷,高潮一波接一波,屌炸头炸身体炸!!





看得太爽!Fuck yeah!番茄酱和碎西瓜风暴。主角不好玩,那个科学家查理才是最屌的人物,这个人设太帅!背景的摇滚乐超燃,我要找原声集!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48:00 +0800 CST  
王牌贱谍:格林斯比
年度最污、最贱、最恶俗的恶搞喜剧片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51:00 +0800 CST  
招魂



比较传统的恐怖片,其实在惊悚程度上,并没有特别惊喜的地方。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55:00 +0800 CST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生卒日期: 1940-06-22 至 2016-07-04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0:57:00 +0800 CST  
如沐爱河






阿巴斯最后一部作品。

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灯影暧昧的酒吧内,人们窃声交谈,笑语欢歌。酒吧一隅,穿着打扮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临 饰)面带焦虑。她是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学费而在声色场所出卖笑靥。此时此刻她正与多疑的男友(加濑亮 饰)在电话里纠缠。是日祖母突然来访,但明子犹豫不决是否该去车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烦躁,加上店长(点点 饰)的工作安排更让她情绪失控。夜幕降临,失意的明子最终来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奥野匡 饰),也许因为明子与亡妻容貌相似才让老人将女孩召唤至此。疲惫的女孩无暇享受老教授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简单交谈后便沉沉睡去,一夜无话。
次日,教授驱车送女孩回校,心与心的交流仿佛仍未停止……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1:00:00 +0800 CST  
张静初
=



=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1:08:00 +0800 CST  
渡边麻友






柏木由纪






松井珠理奈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1:13:00 +0800 CST  
林更新














黄轩







李易峰







井柏然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1:19:00 +0800 CST  
成龙 大哥
已经是60多岁的大爷了
别再打了
《绝地逃亡》这种电影
。。。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7-22 21:27:00 +0800 CST  
好莱坞大片,这都不用说,目的非常明确,创作人员在制作的时候,首要出发点一定是能否收回成本,那么会首先考虑观众是否会喜欢,它的上座率有多少。所以投观众所好、迎合观众是主创最首要考虑的元素。就生理、心理角度而言,只要能在感官机制层面刺激到观众,观众必然买账,故事、情节可以是次要元素。完全依托特效优势的好莱坞大片在
「全球能够战无不胜,不外乎这个原因。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此作品是否能算的上艺术作品、具有美的属性呢?按照康德的美学理论,必然算不上,康德对「美」、「审美」有一个很经典的观点,他认为审美只生产无所为而为的快感,审美与实用需要无关。举个例子,人的眼睛看到绿色会很舒服,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审美的快感,因为人眼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它看到绿色就会感觉舒服,这是本能的生理反应,与望梅止渴是一个道理。如今的好莱坞大片越发迷恋于「人的眼睛看到绿色会很舒服」这层面,只不过它是用了各种利器不断将这种「舒服」或者说快感延展至无限。就本质而言,某些好莱坞大片与日本AV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它为观众摘除了伦理方面的心理负担,而日本AV的一部分快感是突破伦理禁忌得来的。
并非所有的好莱坞电影都遵循这种创作逻辑,希区柯克就正好与之相反。他不会依附于观众的快感需求,而是与之相反,他引导观众。希区柯克在无数访谈中谈到,他对「谁干的」这种智力测试游戏毫无兴趣,他的目标是激发观众的情感,让观众对角色移情。希氏影迷耳熟能详的好人被冤枉、无辜者主角、悬念与惊奇的不断转化即是其电影能成功引导观众的秘诀。戈达尔在《电影史》中对希区柯克的评价虽然稍显夸张,但不无道理,「凯撒、拿破仑和希特勒失败的事业,希区柯克成功了,那就是统治世界。」引导观众即是超越了简单的满足生理愉悦,它激发了与情感相关的审美体验。
在电影史上有一个学派,他们拍摄
「拍摄电影时,面对观众,既没有像好莱坞大片的主创那样媚俗,投观众所好,也没有像希区柯克那样的引导观众,他们的立场是教育观众,这就是著名的苏联蒙太奇学派(1925-1933),在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拍摄电影时,人民代替了观众,教育代替了娱乐。对他们而言,拍摄一部电影首要的出发点,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宣传政治理念,教育人民群众的目的。对这些导演来说,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制造冲突,情节的讲述逻辑、蒙太奇的使用主要围绕这个创作目标展开。最典型的如爱森斯坦的《罢工》,有特写镜头是人们的眼睛直视观众,下接的字幕是「劳动人民,要记住」。这是最赤裸裸的教化。而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是由个人英雄创造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通常看不到单个角色的塑造,主角都是一群工人或者农民。蒙太奇学派在美学方面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大概就是对隐喻的手法的使用,比如普多夫金的《母亲》,群众游行的场景与浮冰奔腾的场景被连接到一块,产生类比效果。可以说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形式主义,非常先锋激进的,但就观众的接受度而言,远不如希区柯克式的引导观众或者好莱坞大片的迎合观众有效。所以斯大林当政之后,发现此类电影徒有形式的激进,广大人民群众却接收不了,所以改走简单易懂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了。
对于有时间、有空间的影像艺术而言,故事与情节经常是无法摆脱的。而故事与情节所依托的那个「现实」,可以
以人为指定。如何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把握好革命与文艺的关系,毛泽东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这套美学理论发扬光大至顶点。而到了1968年5月风潮之后,戈达尔等毛主义电影人继承了维尔托夫等人的衣钵,将毛造反有理的革命理论在电影实践中耍得风生水起。戈达尔的理论认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和派拉蒙影业本质上是一回事,而他的目标是政治地拍一部电影,也就是从拍片资金、影片受众、影片形式方面向传统电影美学提出挑战。但巨大的悖论是,戈达尔式毛派电影,最终的受众依旧是咖啡馆里的小资男女。换言之,就效果而言,他的电影依旧是保守的。
上述三种立场,导演在创作的时候,无论如何,心里都装着观众,而有一类导演,而有一类导演,当真可以做到完全视观众为无物,抛弃观众,那就是某些「艺术电影」的导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阿伦雷乃……这些导演在拍摄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安全像是普鲁斯特写作《追忆逝水年华》、曹雪芹写《红楼梦》那样,仅以这部作品能否在艺术品质方面达到崇高、伟大、不朽为唯一考量标准(当然,随着艺术院线的建立,八十年代之后不少艺术片导演心中其实也有了观众,他们很清楚,他们的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06 10:19:00 +0800 CST  
影迷抱怨平时没有好电影看,很简单,去看经典吧,现有电影经典的数量足够让一个人看一辈子了。
电影创作者成天忙碌着制造烂片,多看经典吧,那是你们应当遵循的标杆,也曾是你们投身这个行业的初衷。
电影院、资料馆和电影节与其放一些根本没人看的时新烂片,不如更多地安排经典回顾展,不少重映获得成功证明这是可行的。
我知道,经典电影在一百多年的电影生产史上,所占比重并不大,也不可能很大。经典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完美结合,是妙手偶得之,是上天垂怜。
纵然是天才艺术家,一辈子可能也只被缪斯眷顾那么三五次。
我们现在这个被好莱坞所主宰的世界电影生产系统,似乎正在日益失去创造好电影的能力,为什么不把被《变形金刚》、《小时代》浪费的时间拿来换一部经典呢?
经典电影是你看十遍所得到的收获也超过看十部其他随便什么作品。
经典电影既是我们和过去连接的通道,它也指向未来。经典性不仅是指作品本身的伟大,还包含一代代人光临经典时对彼此造成的改变和影响,也就是说,尽管我认为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和《午夜钟声》是同样了不起的两部电影,但前者拥有后者所不具备的经典性,那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和光晕。
也正因为此,经典肯定不会被耗尽,因为它的党羽将会无限繁殖。反过来我们可以断言,会被耗尽的一定不是经典。
经典并不一定只能出自权威学者圈定的范围,经典可以是民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只要你在看第二十遍时仍能感动如初,它就是你的经典。
在这个意义上,《大话西游》和《泰坦尼克号》就是观众自己筛选出来的经典。

—(虹膜)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06 10:20:00 +0800 CST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09 11:14:00 +0800 CST  
小姐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13 00:26:00 +0800 CST  
782到785
度娘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
给度娘一个蜜汁微笑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13 00:27:00 +0800 CST  
郑秀晶


-







-





-



-



-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13 00:34:00 +0800 CST  
郑秀妍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6-08-13 00:39:00 +0800 CST  

楼主:十导

字数:24034

发表时间:2016-04-14 08: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5 20:17:23 +0800 CST

评论数:10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