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缨满洲【满洲先世——渤海国】

一直想写个关于满洲先世的贴子,早就有构思,但是因为学业繁重,迟迟没有动笔,这回又碰上某些起源人士来抢祖宗,实在看不过去,干脆就开始写吧!因为是胸中愤懑难耐,可能条理不顺,又因为是工科生所以文笔也有点捉急。但是族人们不要嫌弃,就将就看看吧,有时间我会认真完成这一个系列的,从肃慎开始。额,貌似是很浩大的工作量

今天就先从渤海国开始吧(更新缓慢,勿插~)
——————————————————我叫分割线—————————————————

渤海国(698年—926年)中国古老民族靺鞨族建立的国家 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由中国被史学家称为“海东盛国”。由地图可以看出渤海国统治地区在盛时包括吉林省大部,辽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海州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渤海五京
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渤海镇东京城)
东京龙原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八连城)
中京顕徳府(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南京南海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
西京鸭绿府(吉林省白山市临江)

渤海史主要年表
669年:建国。
671年:唐、新罗战争开始。
697年:由于契丹反唐之乱,粟末靺鞨族逃到东部。
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
713年:震国改名渤海(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获渤海郡王的封号,并领忽汗州都督)。
719年:大祚荣去世,大武艺即位。
726年:大武艺之弟,大门艺,流放唐。
727年:派遣高仁义至日本。
728年:日本向渤海派遣大使。
732年:张文休率领水军并且占领山东蓬莱港。
733年:新罗奉唐之命而试攻击渤海,由于大雪无法成功。
738年:大武艺去世,大钦茂即位。
812年: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臣。
926年:被契丹人灭亡。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2:00 +0800 CST  
渤海国的开国君主是大祚荣,粟末靺鞨人。
靺鞨是古东北地区一个强大的部落民族,它的组成额中原民族的组成形式有很大差异,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不是一个民族。有人讲“靺鞨”和“蛮夷”一样,是古中原人对我们的蔑称,其实非也。“靺鞨”二字,乃是汉人根据古通古斯语音译而来的通假字,本字应作靺羯(weì jié),就是汉魏时期史书上所称的“勿吉”,古通古斯语称之为“waijoi”,直到今天,赫哲语满语中还称之为“olgi(urlgi)”,更证实了靺鞨民族的传承性,靺鞨是这些原住民的自称!
而“粟末”两字也是音译,宋辽时期写作“宋瓦”,明清时期写作“松花”。看出来了吗?这其实就是现在的“松花江”!粟末水=松花江。而粟末靺鞨本意则为“松花江沿岸的山林部落”。这和靺鞨民族的缘起地点也吻合。
《北齐书·武成帝纪》(卷七)载,河清二年(563年)“是岁,室韦、库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贡。”“靺羯”即“靺鞨”,一般认为,这是靺鞨作为一个部族的最早记录。《隋书》始为靺鞨立传,传文第一次提到靺鞨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等七部。李延寿在其私撰《北史·勿吉传》中明确记述道:“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北史·勿吉传》合《魏书·勿吉传》与《隋书·靺鞨传》而成,所载勿吉七部即来自《隋书·靺鞨传》中的靺鞨七部。可知,隋唐时期的靺鞨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勿吉。
以上也可以看出,靺鞨七部同属一个民族,只是居住地不同,是为不同的部落。如同蒙古民族那样,卫拉特四部,内外喀尔喀,科尔沁,喀喇沁,察哈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蒙古民族一样。所以,一些说法说满洲先世是黑水靺鞨而非粟末靺鞨一说,也是不可靠的。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2:00 +0800 CST  
渤海国的建立者
史书载,渤海国开国君主为大祚荣,但也有说法是 乞乞仲象。《唐书·渤海传》把众所周知的大柞荣作为渤海王国的始祖;但在《新唐书·渤海传》中就复杂了,传说当时乞四比羽以及大柞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一起逃出营州。 建立渤海王国的是乞乞仲象。
这两种最基本的史料提出两种不同的说法,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日本的池内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提出了一个折衷说法:《新唐书·渤海传》中的乞乞仲象在后世没有另外庙把,根据这一点,似乎可以推断大柞荣和乞乞仲象是同一个人,乞乞仲象是建国前在营州所用的本名,大柞荣则为建国后所改的中国式的名字。可惜这一巧妙的解释井没有有力的史料作基础。
所以一般意义上,我们都认为大祚荣是渤海国的建国者。而现在满族也有“大氏”家族的后裔,也就是后来的“大佳氏(戴佳氏)”,现在的汉姓一般为“戴(代)”。

渤海国初名“振”(震),为大祚荣袭其父的大唐封爵“震国公”。而关于“震”的含义说法不一,比较通行的看法是认为取自周易震卦卦名,有人分析粟末靺鞨自隋朝就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大祚荣更是熟知汉文经史,因此以地处东方而以震为国号。朝鲜学者朴时亨所著渤海史则认为“震”是威震四方之意,但武则天封“震国公”用威震四方之意几乎不可能。也有学者指出应该与乞四比羽被唐朝封为许国公一起考虑,并认为从音韵学上来说,“许”“震”可能为“靺鞨”的别称“肃慎”的谐音。
“渤海国”名则来自于唐朝的“渤海郡王”封号。以“渤海”为封号,也有人认为“渤海”是“靺鞨”的音近变音。通常意义上,前者看法为主流所接受。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2:00 +0800 CST  
建国
据《旧唐书》记载,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灭亡之后,唐朝控制了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北的土地,而新罗则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高句丽遗民纷纷反唐,复兴高句丽。
696年5月12日,契丹夷离堇、松漠都督李尽忠(契丹人)反唐,占领营州(今辽宁朝阳),斩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当时居住在营州的粟末靺鞨人首领、原高句丽将领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参加了反叛。武则天派出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将出关征讨,并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统筹全局。
8月28日,唐军在在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西硖石谷内)遭遇了李尽忠的埋伏,全军覆灭。
9月,武则天派出第二支平叛大军10万人,右武威卫大将军武攸宜,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右拾遗陈子昂为幕。战事僵持之下,李尽忠病逝,继任者孙万荣继续率领各族反唐联军,派别将绕道唐军身后,攻陷冀州、瀛州,令唐军后撤溃败。
697年,武则天以夏官尚书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羽林卫将军苏宏晖为副,率军17万讨伐深入河北的契丹。
697年3月12日,王孝杰、苏宏晖进入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军,唐军全军覆没,王孝杰跳崖而死。武则天第四次派出以右金吾卫大将军、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武懿宗,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统帅二十万大军平叛,关外各族的反唐联合阵线瓦解,突厥人和奚人向大唐投诚并反戈一击攻打孙万荣的契丹军。孙万荣大败,走投无路之下,于697年6月被其奴仆杀死,契丹之乱平定。武则天为安定东北边疆局势,在对契丹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对参加反唐的粟末靺鞨采用招抚政策,于698年封粟末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绝受封,被唐军追击杀死;乞乞仲象率部向东逃亡中病故。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代父率所部继续逃亡至东牟山,降唐的契丹大将李楷固追击靺鞨人至天门岭,被大祚荣击败,大祚荣借此于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故地的忽汗州敖东城建国称王,以朝廷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亦作“振”),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史称“震国”或“靺鞨国”。大祚荣多次遣使向长安称臣,唐睿宗于713年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为“忽汗州都督”。大祚荣立刻将国名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

由此可看出,粟末靺鞨人似乎和高句骊关系密切,以高句骊遗民自居,那么粟末靺鞨和高句骊关系又如何呢?
汉魏时期的靺鞨刚从北方迁移至粟末江流域与当时的高句丽政权因争夺土地逐渐产生冲突,至晚在公元471年-476年以前粟末部已与高句丽连年征战。至隋朝初年粟末靺鞨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因此粟末靺鞨人大多臣服于高句丽,其中也有一部分不愿臣服于高句丽的8个粟末部落在首领突地稽的率领下逃往辽河以西被当时的隋朝安置于辽西柳城与幽州昌平一带。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国,此后为了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朝又强行将“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徙居辽西营州,而渤海高王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当时即为部落酋长)就在这部分粟末靺鞨人当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迁到营州到公元698年大祚荣率部众从新迁回“粟末故地”期间在营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以上可知,史书记载,粟末靺鞨与高句丽因土地政权连年征战,但最终不敌,后来臣服于高句丽,再后来一部分粟末靺鞨人内附于高句丽。

(解释一下,臣服 和 内附 是两个概念。“臣服”仍然是外藩,是另一个国家,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比如史上的安南,朝鲜,都是中华外藩,是臣服于中国的。而“内附”则不然,是甘愿变成国家的一部分,换言之是“合并”。清史上,外喀尔喀曾经只是“外藩”,对清廷进攻,而康熙朝噶尔丹汗进攻外喀尔喀,外喀尔喀活佛不惜举国“内附”来要求清廷协助。后来,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外喀尔喀如约内附,称为清代版图的一部分。)

貌似,扯远了。但是由此也能看出,粟末靺鞨与高句丽顶多是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谈不上继承,更谈不上血缘。而唐灭高句丽后,又迁粟末靺鞨人回故地,是为渤海肇始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3:00 +0800 CST  
渤海四至
渤海王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历来就有不同说法,丁若铺《我邦疆域考》中讲:细地加以考订,鸟田好认为其边界应超越历来认为的渤海领外沈阳、辽阳一线。随着考古发掘实物的增多,渤海疆的疆域范围较前清晰,但至今还没有使人信服的定论。

渤海故都在哪里?历来也是争论不休。经过考古发掘,人们已开始搞清楚,王承礼在《敦化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提出了渤海旧国故址在敦化东城的看法,已为学术界公认。
渤海王国有五个重要的城市: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曾是王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要冲,因此,“五京”的正确位置是史学界兴趣颇浓的一个探究课题。并且,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昔日华市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上京龙泉府遗址何在?从1933年起,中、朝。日考古学家就进行了艰苦的发掘与搜寻工作,半个世纪后,终于弄明白了,陈显昌在《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见《文物》1980.9)一,文申明确指出: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宁安县东京城。
这一看法已为学术界公认。
中京显德府的故址说法就不同了,它在离大柞荣逃出营州后建国的东牟山不太远的地方,是第三代文王大钦茂迁都上京以前的故都。它的正确位置众说纷坛,有曹迁杰提出的辉发河与松花江合流处那丹佛勒说,有小川琢治提出的吉林省哗甸县苏密城说,有津田左右吉提出的敦化附近说,又有流入图们江的海兰河与朝阳川西河上游的西古城说。这些说法中,因考古发掘的强有力支持,李健才等提出的渤海中京显德府故址为和龙县西古城说,似乎易为人接受。
渤海通往日本交通要道的出发地东京龙原府,其故址也有多种说法。如丁若铺的咸北钟城、稳城附近说,池内宏的间岛屋子街说,最有力的是乌山喜一提出的间岛浑春说。1942年,斋藤甚兵卫的调查报告《半拉城——渤海遗迹报告》判明浑春半拉城的规模与上京城及中京西古城遗址几乎一样,于是辉春半拉城说被视为定论。
然而,《新唐书·渤海传》所记渤海通往新罗的南京南海府相通往唐国的西京鸭绿府,各说纷坛迄今还不清楚。(主流意见详见一楼)

渤海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
渤海国第三代君主大钦茂(在位时间737-793年)扩展了渤海的疆土北到黑龙江,西到辽东半岛。在他在位期间,渤海与新罗建立起了稳固的贸易关系。
755年,大钦茂定都位于黑龙江镜泊湖附近的上京龙泉府,以加强对渤海各民族的管理。大钦茂还仿效唐的国子监建立了胄子监。
渤海国第十代君主大仁秀(在位时间818-839年),在位期间,渤海国的领土已包括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天中国东北的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渤海的壮大迫使新罗在与渤海的边境上修建围墙增加驻兵。
由此可见,渤海在半岛的扩张已经威胁到新罗的地位,新罗人对渤海人多半是敌视关系。(想问为何邻国就是敌视的,请参见当今中国邻国)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3:00 +0800 CST  
渤海文化
渤海位于中原与朝鲜半岛的交界处,其文化也显示出多元绚烂的特征。
渤海国的国教是佛教。有人问,我们满人是信萨满的,而渤海人信佛,难道同一民族会差这么大么?我告诉你,当然可能。别忘了,粟末靺鞨是内附于高句丽的,他们在文化上已经或多或少染上了高句丽的色彩,而高句丽当时的国教就是佛教。并且,大祚荣自己汉化水平也很高,史书载他崇慕儒家文化,精通汉字,会作诗写赋,文学造诣也不差。并且此时的唐处于武则天时期,虽然整个唐朝是以道教为国教的,但是武则天本人崇佛,在唐境内大肆修建寺庙,弘扬佛法,所以渤海的国教是佛教也是合情合理的。
在渤海国的高句丽故地鸭绿府一带,佛教早于公元372年,就已从前秦传入,并得到迅速的传播。在宁安市境内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中佛寺有10多处,在和龙、珲春,直到俄罗斯的滨海地区都有佛寺遗址。在渤海国境内,特别是广大的边远地区也存在萨满教(证明了靺鞨民族本身的宗教确为萨满),其核心思想是万物皆有神灵。
话说回来,虽然靺鞨七部为同一民族,但是地理位置决定其生产类型也不同。处于北部的的黑水靺鞨自然依旧是渔猎为生,而在南部的粟末靺鞨则已进入农耕时代。再加上土地肥美的松嫩平原和温和宜人的气候十分利于农作物生长,并且粟末靺鞨南迁入高句丽时掌握了农耕技术,所以渤海整体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
渤海国官学也象唐朝一样,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有国子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历学等,并有教授皇族贵族子弟的学校。地方创有州学、县学、医学、玄学等。除了官学,各种形式的和学更为普及、发达。同时还派遣留学生赴唐朝、日本去学习。(渤海国曾34次派使团到日本。日本也曾13次派使团到渤海。)此外,渤海作为和新罗的交通枢纽,还承担了大部分唐——新罗贸易往来的责任。

(现藏于韩国国家博物馆的渤海国石碑,主题是佛,记录文字为汉字)
渤海国的建筑比较发达,城市建筑也很考究,主要引入了唐朝的建筑文化。渤海城分平原城和山城。平原城至少有130多座,分京、府、州、县四级,山城有几十座。仅黑龙江、吉林两省经过调查就有平原城52座,山城36座。俄罗斯、朝鲜也有发现。
渤海国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使用汉字。对内采用自己的年号,但与唐朝交往时仍然奉唐朝正朔。唐朝著名诗人温庭筠再送渤海国王子回国时曾赠诗:《送渤海王子归国》:“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渤海国有向唐朝进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进贡凡140余次。762年,唐代宗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唐朝正式将渤海国由羁縻州府(忽汗州都督府,渤海郡王)升为属国。
故,渤海乃唐之属国。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4:00 +0800 CST  
渤海政治
渤海国政治体制仿唐而建,同唐一样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可毒夫(又称圣王、基下)为国家元首,下设宣诏、中台、政堂三省以及忠、仁、义、智、礼、信六部。

三省
宣诏省
相当于唐的门下省,审议由中台省提出的政令。长官为正二品的左相,其下设左平章政事,属官称为侍中。
中台省
相当于唐的中书省,负责起草、修订政令。长官为正二品的右相,其下设右平章政事,属官称为内史。
政堂省
相当于唐的尚书省,作为政府的首脑部门,负责执行政令。长官为大内相,品级在正二品之上。另外配置作为助手的左右司政,地位在左右平章事之下。属官有左右二允,下设六部。

六部
忠部
相当于唐的吏部,负责文官的采用、考核、封赏等
仁部
相当于唐的户部,负责土地、税收等
义部
相当于唐的礼部,负责仪礼、祭祀、科举等
智部
相当于唐的兵部,负责武官人事、地图绘制、车马武器的管理等
礼部
相当于唐的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审复等
信部
相当于唐的工部,负责交通、水利、建筑以及建筑师的人事。


(渤海国行政区划)
中正台
相当于唐的御史台,负责纠劾官员。长官称大中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大夫。
殿中寺
相当于唐的殿中省,负责王室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管理。长官称大令,相当于唐朝的殿中监,品级为从三品。
宗属寺
相当于唐的宗正寺
文籍院
相当于唐的翰林院
太常寺司宾寺
相当于唐的鸿胪寺
大农寺
相当于唐的司农寺
司蔵寺
相当于唐的太府寺
司膳寺
相当于唐的光禄寺
胄子监
相当于唐的国子监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4:00 +0800 CST  
灭亡
渤海的灭亡是由于契丹的兴起,对渤海发动进攻。
926年契丹灭了渤海后,先是建立起了东丹国,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东丹国人皇王,不过以贵族为首的渤海人民大张旗鼓亡命高丽。
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辽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衰落。
天显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东丹国灭亡以后,渤海人多次尝试复兴渤海国,但全部失败,大部分渤海人被强制迁移到辽国境内其他地方,也有部分跑到高丽去了。渤海灭亡后,许多渤海遗民在渤海故地进行了复兴运动,并建立起了后渤海、定安国和兴辽国等国家。但这些国家最终都被契丹所灭。
934年,渤海国末代王弟大某,联合南海府烈氏追击渤海国世子大光显。大光显率部民数万逃亡高丽。936年东丹国被辽兼并,同年烈氏一族的烈万华从南海府迁居鸭绿府。
938年,烈万华建立定安国。 后渤海国灭亡后,一部分渤海人逃到高丽,留在高丽的渤海贵族后裔将姓改为“太”。大光显被赐予高丽王室的“王”姓。

渤海人的流向
据现有史料分析,渤海人在渤海亡后大都逃往高丽。因为灭国的契丹在西,北边是生活习惯迥然的黑水靺鞨,而南逃就只能逃向朝鲜半岛。更何况半岛上的国家高丽也是农耕国家,也用汉字,所以更多的渤海人(包括一部分渤海王室)都选择南逃高丽,并最终融入了现在的朝鲜民族(现在朝鲜族仍有姓“太”的,即为渤海王室“大氏”后裔)。
而大多数渤海贵族则被唐迁入内地,融入了现在的汉族。
一部分渤海人在亡国后被契丹人强制西迁入契丹境内,并最终在契丹灭亡后随着契丹一起南迁,融入了当代汉族。
另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北逃,寻找本民族,投奔其他部落。而其中为代表的就是后来建立大金的完颜家族。
《金史·本纪第一世纪》载“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余矣。”,记载金始祖的函普有可能是高句丽人,或在高句丽生活过。 但金朝时完颜勖等撰修的《祖宗实录》,讲明了金始祖是居于后来成为王氏高丽领土的朝鲜半岛北部的女真人,而不是高丽人或者新罗人。由于王氏高丽政权创立后,积极北上扩张侵占中国领土,长白山东麓的女真故土乙离骨岭(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山)一带,成为兵家交战的多难之乡,居民纷纷迁走避难。居住在半岛北部的女真部落的完颜氏三兄弟老大阿古乃迁徙辽东半岛,老三保活里迁徙濒海地区的耶懒,老二函普来到了牡丹江之滨的生女真完颜部卜干水旁居住。所以,函普自己乃是粟末靺鞨人,而他的后代阿骨打则成为了黑水靺鞨的首领。也由此可见,变更的不是民族,而是部落。
因此,这部分北逃的渤海人今天还有幸继承了本民族,他们后来重新融入了靺鞨民族的主体,并改了个名字叫“女真”。又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最终成了你我中的一员——满洲人。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5:00 +0800 CST  
尊重作者@红缨满洲尊重原创版权 原帖连接:http://tieba.baidu.com/p/2591970783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4-02-08 13:37:00 +0800 CST  

楼主:纳兰赫拉小诺

字数:7762

发表时间:2014-02-08 21: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0 18:26:05 +0800 CST

评论数: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