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最东方的一颗明珠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1:53:00 +0800 CST  
2017-01-16 高海京 文明密码
三江的碧水,滋养着赫哲族人的生活。一首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在三江大地经久传唱,“船儿满江鱼满仓”的美好画面是赫哲族人渔猎生活的生动写照。黑龙江省同江市,这里是祖国的最东方,这里生活着一个历史悠6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

有些地方,虽在千里之外
但去过之后,仿佛跟自己建立了某些隐秘联系
不曾分离
?
?
写这篇手记的前一阵子,因为要去换新手机,就在头一天的晚上边备份边翻看旧手机里的照片,看到同江蓝蓝的天,八岔岛对岸的白桦林,和吃过的铁锅炖鱼,不禁又开始了一顿怀念。

有些地方,虽在千里之外,但去过之后,仿佛跟自己建立了某些隐秘联系,不曾分离。生活中不经意间遇到的一些小事情,随时可能触发记忆的按钮,穿越时空,回到那并不遥远的过去。

街津口和八岔岛是我们此次的拍摄地点,坐落在黑龙江的拐弯处,因为此地鱼类较多,赫哲先人就把这里作为捕鱼据点,渐渐发展为赫哲族最重要的聚居区。隔江望去就是俄罗斯,莽莽林海,荒无人烟。回看街津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童话风格的小木屋闪动着耀眼的光芒,烟囱中飘出缕缕炊烟,一切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说起此次拍摄,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冷,9月的秋风在同江可以说是刺骨的冷。尤其在拍摄制作鱼皮衣的时候,室外的镜头大家都是熬着拍下来的。在过程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这位62岁的“鱼皮衣”传承人尤文凤老师。

她说话的语气,那种骄傲的神情
和坚持不懈的态度,一直触动着我

“赫哲族留下的东西不多了,我既然会这门手艺,就要把它传承下去。”尤文凤从15岁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鱼皮衣,虽说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有上千年历史,但早在几十年前就没人穿了,制作鱼皮衣的手艺也近乎失传。尤文凤的母亲叫尤翠玉,是赫哲族聚居地唯一会制作鱼皮衣的赫哲族老人。在尤翠玉去世后,尤文凤继承了这门手艺。

大半辈子的坚持,如今的尤文凤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同江数一数二的知名人士。在拍摄前我有种担心,这位老师经历过这么多采访,拍摄过这么多节目,会不会反过来对我们提要求?她说的话还能否代表最朴实的基层人民的想法?带着这些疑虑我们开始了正式的拍摄。

拍摄的第一天,基本都是室外的内容,天气异常寒冷。所有人都在打着哆嗦进行着工作,尤文凤老师边带着记者制作鱼皮衣,边给我们讲述她曾经的故事。那时的这位花甲老人,就像是一位慈母,教导着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可能就是在那一刹那,打消了我之前所有的想法和顾虑。她说话的语气,那种骄傲的神情,和坚持不懈的态度,一直触动着我。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00:00 +0800 CST  
即使面对再强势的文明
赫哲人仍然是祖国东方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当然还有在八岔岛拍摄尤大哥一家,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江浦和渔猎生活。赫哲族人所唱的伊玛堪史诗;鼎仁老师的历史讲解;和尤局长度过的2016中秋节;等等诸多难忘的事情,正是这些小小的片段,才构建起那段痛苦,美好,又让我感动的记忆。

走之前,尤大哥邀请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同江。有时,我也在想,什么时候可以再回去,静静地躺在小船上,跟随着江水的节奏上下起伏,江风中夹杂着悠扬的《乌苏里船歌》能够再次缓缓吹来......

如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赫哲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享受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红利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渔猎生活,民族技艺濒临失传。

但从尤文凤老师身上我看到,赫哲人的精神并没有消失。从尤大哥一家身上我也看到,赫哲人待人待物的真诚,和自身的豪迈品质。即使面对再强势的文明,赫哲人仍然是祖国东方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03:00 +0800 CST  
2017-01-15 蔡卉 文明密码

今天为了写这个手记,再找到赫哲族的照片仔细端详了几分钟,发现了尤阿姨熟悉的笑脸,漂亮的鱼皮衣,叫地窨子的房子,好像做完这集片子,就如同我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日子似的。这种感觉很微妙。



从两个月的剪辑后期中看来
这样独特的生活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第一次接触到赫哲族,是在一本杂志上,多少年前看见的?想想,好像也有7,8年的样子。不知道是哪位摄影师想到,要将56个民族,用56张照片表现出来。每一张照片都将其民族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为了写这个手记,再找到赫哲族的照片仔细端详了几分钟,发现了尤阿姨熟悉的笑脸,漂亮的鱼皮衣,叫地窨子的房子,好像做完这集片子,就如同我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日子似的。这种感觉很微妙。

虽然不曾与几位主人公相识,也没有亲身经历体会现场的拍摄,但从这两个月的剪辑后期中看来,这样独特的生活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06:00 +0800 CST  
尤大叔唱的乌苏里船歌
尤小哥的赫尼那小调
一说起来,我就不自觉的想要哼唱起来

接手片子时,我刚带着不满百天的孩子回到北京,等待母亲的到来。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大量的素材需要看,看好再进行分类标记,理好逻辑顺序,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码上。

像砌长城一样,今天添几块砖,明天再和一些泥。有时候也疲惫得希望有一种什么软件,能够链接我的脑电波,把我想的直接自己就剪辑好了,我只需要修改和调整。似乎真有点异想天开。剪辑的过程过来了也就还好,只是有时候容易卡住,拖泥带水,不够果断,当然这似乎是我的毛病。

时间其实过得蛮快的,好像就那一首歌的时间,明天这集节目就要播出了。尤大叔唱的乌苏里船歌,尤小哥的赫尼那小调,一说起来,我就不自觉的想要哼唱起来。(老妈都开始用乌苏里船歌哄孩子了,皱眉!!哈哈)

节目时间是固定,多一分不行,少一秒更是不可以,但想要表现的却还有一些没在节目中呈现。例如赫哲族的伊玛堪,为了节目的紧凑和精彩程度,也只能做一些舍弃了。

所有的生产劳动都特别会干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上莫日根

做鱼皮衣的尤阿姨,特别会唱伊玛堪,还有赫哲族的摇篮曲,虽然语言有点不大懂,但歌曲中的情绪却是能感受到的。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一个人说唱徒口叙述,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文字记载,一切都是口耳相传。很多赫哲族故事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至今。莫日根是赫哲人称呼英雄的代名词,像尤阿姨说的,莫日根什么活都特别能干,上山打猎,下江打鱼,劈柴,所有的生产劳动都特别会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上莫日根。

尤阿姨今年已经64岁了,乐观的心态让她容光焕发,当大民问她:“如果我自己来做这套鱼皮衣,是不是得要一年的时间?”尤阿姨乐呵的笑出了声,说了一句“得”。

我看到这里也笑了起来,虽然鱼皮衣做起来着实是辛苦,虽然如今很少有人再制作鱼皮衣,但尤阿姨的笑脸却从没有因为这样的辛苦而消散,我想如今她的坚持,估计靠的就是母亲离世前的嘱托“都好好的学吧,鱼皮衣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技艺”。

终于,马上要年根了,不知道这样一集节目能不能让生活在黑龙江畔的赫哲族人感到满意!至少,在我这里,我坚持着将她们独特的渔猎文化尽可能多的呈现给电视机前的您。

江水边境,他们敬畏万物有灵。捕鱼狩猎,他们遵循自然法则。鱼皮制衣,鱼骨作画,这就是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08:00 +0800 CST  
传统的鱼骨画产生于黑龙江的赫哲族,是由赫哲族老渔民孙有财,在赫哲族传统鱼骨饰品工艺的基础上挖掘整理而成的。1995年,赫哲族的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渔民孙玉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大民来到孙玉林的工作室,跟随他学习鱼骨画。

为了保证鱼骨画成品的效果
就要对鱼骨进行处理
使其成为能够长期保存的制作材料

鱼骨画,就是利用鱼骨作为原料,经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根据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和文字组合粘贴制作形成。

要想制作成为艺术品,首先要收集鱼骨。对于普通的制作者而言,日常生活中餐后的各种鱼骨,都可收集使用。

因为餐后的鱼骨表面上会残留有调料和鱼肉。这些很容易腐蚀鱼骨,影响使用和保存。为了保证鱼骨画成品的效果,就要对鱼骨进行处理,使其成为能够长期保存的制作材料。

孙老师制作鱼骨鱼皮画已经十多年了
在他的眼中,看似简单一无是处的鱼骨
却是画作灵感的来源

鱼骨的前期处理一般需要经过:挑选,清理,加热,晾干,漂白等工序,才能使骨色洁净剔透。 挑选,就是从收集到的鱼骨中挑选出完整的符合创作要求的鱼骨原料。挑选好的鱼骨,可以直接投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清水中等待清理。

清理,就是用废旧牙刷清除鱼骨表面的油污和残肉。对于鱼骨缝隙中不易清除的残肉可用剔牙钩挑出。

为了彻底去除鱼骨表面的油脂,还需要进一步加热脱脂。加热后可以用刷子再次刷洗鱼骨,确保除污的效果。最后取出鱼骨放在毛巾上,把鱼骨表面的水分晾干,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

每一幅鱼骨画都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为了保证鱼骨画成品的效果,首先要提取出一个个完整的鱼骨件,再将这些骨件进行挑选,晾晒。

一条鱼不分大小,孙老师能从上面提取出近200个完整的骨件。自从做上鱼骨画,辛苦打来的鱼就再也舍不得卖了。

孙老师制作鱼骨鱼皮画已经十多年了,在他的眼中,看似简单一无是处的鱼骨,却是画作灵感的来源。一支蜡烛,一管胶棒,简单的打磨,恰到好处的拼接,一片片鱼骨在孙老师的巧手中活灵活现。

各种形态各异的鱼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粘贴成画。即“遵其意,保其神韵;仿其型,保天然美;画随骨,不失特色”。整个画面中,显示着鱼骨原貌天然奇特之美,也更加凸显手艺人卓越超群的想象力。

江水边境,他们敬畏万物有灵。捕鱼狩猎,他们遵循自然法则。鱼皮制衣,鱼骨作画,这就是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29:00 +0800 CST  
2017-01-13 文明密码
同江市巴岔岛,是黑龙江冲击下形成的自然岛屿,隔江相望,岸的另一边,就是邻国俄罗斯。山水平原,物产丰富,平静的江水滋养着这里的赫哲人。

赫哲人捕鱼不同于其他地区
他们从下网到收网只用一小时

尤大叔是土生土长的赫哲人,从小就望着一汪江水长大。在尤大叔看来,作为赫哲族男儿,有着一手出色的渔猎本领,是最为重要的。

尤大叔用沉网捕鱼已经30年,下起网来异常娴熟。网的上端绑着浮漂,下端绑着铅块,三四百米长的三层大网,如同一道大帘子拦在水下。

赫哲人捕鱼不同于其他地区,他们从下网到收网只用一小时,若是这一组人多占用一分钟,下一轮打鱼的人就要少一分钟。每一次捕鱼期间等待的时间,尤大叔都会抓紧时间清理渔船。

当“赫尼纳”小调响起
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
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一个小时后,天空渐渐晴朗,尤大叔唱着赫哲族小调“赫尼纳”开始收网。当歌声响起,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十分钟,可还是一条鱼都没有收获,就在大家心理上已经放弃的时候,有一条鱼上钩了。

这是一条非常肥硕的鲤鱼,接下来又接连捕获了五条鱼,不过都不是大民期待的大马哈鱼。眼见网已经拉上来了快一半,能捕捞到大马哈鱼的机会也只剩下一半。大民不禁担心起来,这传说中数量庞大的大马哈鱼到底能见到吗?

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
将赫哲人推向了全国人民面前

对于大马哈鱼来说,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就是他们的母亲河。近年来,当地人们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着对大马哈鱼的捕捞。最后,大民跟大哥一共捕上了七条鱼,尤大哥兴奋地唱起了乌苏里船歌。

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将赫哲人推向了全国人民面前。优美舒展的小调,展现着赫哲人对生活的期盼。如今赫哲人延续着祖辈的渔猎生活,也正是这样的勤劳勇敢,把生活越过越红火。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46:00 +0800 CST  
赫哲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在他们看来原汁原味才最能体现食材的鲜美

赫哲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在他们看来原汁原味才最能体现食材的鲜美。刹生鱼、烤“塔拉哈”都是赫哲人最爱的传统美食。

烤“塔拉哈”是赫哲语,意思是烤生鱼,赫哲人常年捕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即便到严寒的冬天,船下岸边就能燃起火堆来制作。这样简单方便的做法,也能更快地品尝到美食。

三分熟的鱼肉,切片放入盘中,就是地道的赫哲美味。赫哲人有一套娴熟的烹鱼技术,生吃熟吃,炖煮烹炸,根据不同的鱼研制出不同的吃法。

严寒的冬季,冻住的生鱼被刨成花状也是妙不可言的美味。赫哲人尤其喜爱吃大马哈鱼,简单腌制的鱼子酱,鱼肉丸都是赫哲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早年赫哲人还以吃大马哈鱼的次数来计算岁数。

时间临近傍晚,尤大叔一家已做好一桌美食,邀请大民一同享用。一天的辛勤捕捞在歌声中落下帷幕。在这大马哈洄游的期间,勤劳的赫哲人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热情的尤大叔一家又要准备明天的捕鱼,期许今年能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江水边境,他们敬畏万物有灵。捕鱼狩猎,他们遵循自然法则。鱼皮制衣,鱼骨作画,这就是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50:00 +0800 CST  
2017-01-12 文明密码 文明密码

赫哲人
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服装面料的择用均与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经济从业有着密切的关联。

游牧民族主要采用牛、羊等皮毛缝制衣装;农耕民族多以棉、麻、丝为主要原料缝制衣装;善于狩猎的民族则采用兽皮缝制衣装。世代临江河而居的赫哲族人则以鱼皮作为制作衣服的原材料。

清代《皇清职贡图》中记载,“奇楞人”男女服皆鹿皮、鱼皮为之,“赫哲人”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其实,鱼皮衣的由来远远早于清代。

自商周起,世代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就一直食鱼肉,穿鱼皮,用鱼皮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山海经·海外东经》上说:“玄股之国,在黑齿北,其为人衣鱼”。三江流域高寒的气候,让棉麻等作物无法存活。而赫哲族人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用鱼皮做衣服,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鱼皮部落”。

传承制作鱼皮衣
已经成为纪念母亲最好的方式


赫哲族是个食鱼的民族,他们非常了解鱼的习性,不仅知道哪种鱼美味,也知道什么品种的鱼适合做衣服。赫哲族的鱼皮衣是选用大马哈鱼的鱼皮制作而成,这种鱼有韧性,适合缝制衣服,而若想用鱼皮做成一件衣服,则需要用到50条鱼。

大民找到了至今仍在做鱼皮衣的尤阿姨,跟随她学做这种独特材质的衣服。

尤阿姨今年64岁,她的母亲是同江市赫哲族唯一会制作鱼皮衣的老人,从小她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制作鱼皮衣。如今母亲已经离世,传承制作鱼皮衣成为纪念母亲最好的方式。

一层玉米面,一层鱼皮
层层叠加,紧密贴合

制作鱼皮衣的第一个步骤是扒鱼皮,鱼皮晾晒过两周之后,用锋利的小刀把鱼皮扒开。尤阿姨熟练的在鱼的鳃部,腹部和脊背,绕开鱼鳍,分别拉开一道口子。手起刀落,笔直的将一条鱼分成两半。

与其他皮质的鞣制术不同,赫哲人鞣制鱼皮一定要用玉米面。一层玉米面,一层鱼皮,层层叠加,紧密贴合。再用油布裹上,绑紧,不留余地。

接下来就要使用一种独特的工具,就像棍子一样,开始一遍遍地砸鱼皮。无数次揉压,让玉米面微小的颗粒,一步步渗入鱼皮,慢慢摩擦,将鱼皮上的脂肪和纤维与鱼皮脱离开来。赫哲人就是在这反反复复揉搓中,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鱼皮衣不再是赫哲人用来遮体的服饰
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工艺

鱼皮衣轻便,保暖,防潮,耐磨,特别是在东北零下30度的冬季,也不会硬化结冰。那像这样一块块零碎的鱼皮,到底如何裁制成衣呢?

鞣制好的鱼皮被剪去多余的部分,鱼尾处剪成三角形,与下一个三角交错拼成一张完整的皮料。之后再慢慢缝制成衣,这就是赫哲族最古老的制作方法。

通过千年的传承,自然奇妙的造化和艺人的慧心巧手,鱼皮服饰已成为赫哲族的民族标示。独特的纹理色彩宛若水墨画,柔软的材质贴身保暖,传统古老的图腾纹饰,繁琐精湛的制作技艺。每一件鱼皮衣都透露着赫哲人渔猎生活中的创造与坚持。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鱼皮衣不再是赫哲人用来遮体的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博物馆之中。世世代代以捕鱼打猎为生的赫哲人,在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鱼皮文化, 也衍生出了很多像鱼皮衣一样的创造品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55:00 +0800 CST  
2017-01-11 文明密码
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
密山新开流时期
与满族一样同为“女真”后裔

同江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人口只有5000多人。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与满族一样同为“女真”后裔。

这是一个擅长狩猎捕鱼的彪悍的民族,他们世代依河而居,祖祖辈辈都在三江流域的江湖河汊之间捕鱼。

“达依马哈”
意思是说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
而这也是大马哈鱼名字的由来

每年秋季来临,成群结队的大马哈鱼从北太平洋逆流而上,洄游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繁衍。此时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里就聚满了大马哈鱼,居住在两岸的赫哲族人就会欢呼雀跃的喊:“达依马哈”,意思是说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而这也是大马哈鱼名字的由来。

赫哲人为了适应渔猎生产需要,大多选择在江河两岩高出和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这样半地下的临时房屋叫地窨子,也是古人穴居的发展。

他们崇拜自然界的一切神灵
捕鱼狩猎都要依靠大自然的赐予

端起酒杯敬神灵,望苍天江神赐丰收。

赫哲族信仰万物有灵,世上天地,日月星辰,任何生物都有灵魂,皆由神来主宰。他们崇拜自然界的一切神灵,捕鱼狩猎都要依靠大自然的赐予,因此,捕鱼狩猎之前,赫哲族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几百年前的祭祀活动为了祈求渔猎丰收得以延续,如今时代更迭,变化万千,狩猎的生活已然不复存在,而这样的祭祀活动却已成为一种习惯,留存在赫哲人今天的生活里。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2:59:00 +0800 CST  
2017-01-10 文明密码
同江市,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赫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落。历史中几经辗转,迁徙到三江流域附近。

同江市作为黑龙江与松花江两江交汇处,如今生活着全国三分之一的赫哲族,独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赫哲族世世代代的渔猎生活方式,并且沿袭至今。泽民来到赫哲族,体验赫哲人的渔猎生活,从最朴实的角度认识和感受赫哲人的文化。

大马哈鱼洄游节

每年秋季(9月中旬到10月初)来临,大马哈鱼将从太平洋北部,成群结队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逆黑龙江而上,洄游到东极抚远,赫哲族一年一度的大马哈鱼洄游节也正在此时展开。

世代依靠渔猎为生的赫哲人,将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迎接洄游日的到来。传统的萨满祈福,赫哲族舞蹈表演,渔民游江等等活动是这一天的重头戏。人们借此来盼望,今年的大马哈鱼能够丰收。

江上捕鱼生活

一首《乌苏里船歌》,描述了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狩猎打渔曾是赫哲人的生存方式,随着时间的迁移,如今狩猎已经不复存在,而打鱼生活却沿袭至今。在同江,家家户户的赫哲人都会打鱼,并且大部分以此为生。

记者泽民找到江边一户赫哲族人家,跟随他们父子一起出江捕鱼。

制作鱼皮衣

赫哲人渔猎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鱼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但在赫哲族人的眼里,鱼不仅仅是食物,它浑身都是宝。尤其是大马哈鱼身上的鱼皮,智慧的赫哲人能用鱼皮做成衣服。

记者泽民带着好奇跟随着尤大姐一起制作鱼皮衣,看看这样的衣服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制作鱼骨画

赫哲族人的手艺不仅仅能用鱼皮制作衣服,还能将吃剩的鱼骨,做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各种形态各异的鱼骨,经赫哲族人之手,依型入画,依意组画,鱼骨的天然原貌之美,在经过线条色彩的点缀,变得更加独特,吸引人眼球。

传统的鱼骨画产生于黑龙江的赫哲族,是由赫哲族老渔民孙有财,在赫哲族传统鱼骨饰品工艺的基础上挖掘整理而成的。1995年,赫哲族的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1-21 13:08:00 +0800 CST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2-05 09:09:00 +0800 CST  






楼主 公疼旧衣  发布于 2017-02-05 09:09:00 +0800 CST  

楼主:公疼旧衣

字数:7703

发表时间:2017-01-21 19: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5 18:00:27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