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妃简介


1、钮祜禄氏孝穆成皇后,为道光帝为皇子时元配嫡福晋。嘉庆元年被册为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嘉庆十三年逝世,年仅二十七岁。道光帝即位后,追封为皇后,谥号孝穆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一位没有活到丈夫继承皇位就去世的皇后。她十五岁被册为绵宁的嫡福晋,他们大婚时太上皇乾隆、嘉庆皇帝都参加了,等于是宣告了绵宁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这时候想必她肯定是很高兴的,或许也憧憬过成为皇后的那天。

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她,她卒于道光帝即位之前。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也没有生育一子半女。后来她的丈夫即位,依照惯例要追封去世的藩邸旧人。作为皇帝的元配妻子,她自然被追封为皇后,死后神位也能入太庙,并在道光帝的几位妻子中排在首位。生前没有享受过为皇后的荣耀,这死后的哀荣对于她也没有多大意义了!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0:45:00 +0800 CST  

2、佟佳氏孝慎成皇后,为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一位皇后。嘉庆八年被册为皇次子绵宁的侧福晋。嘉庆十三年绵宁嫡福晋钮祜禄氏去世,佟佳氏循序提升,继立为福晋。嘉庆十八年七月生皇长女,六岁即殇,后被追封为“端闵固伦公主”。同年九月绵宁被封为智亲王,佟佳氏成为智亲王福晋。道光即位后佟佳氏被立为皇后。道光十三年薨,年仅四十四岁,谥号孝慎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是有福气之人,但是这福气也是点到为止。说她有福气,那是因为绵宁的元配夫人早死,自己循序成为绵宁的继室夫人,最后更是享受到了皇后的尊荣。

然而外部条件创造的再好,自己把握不了也不能使福气长久。佟佳氏一生只生有一个女儿,且女儿早殇,后来再无所出,没有儿女依靠。且佟佳氏也不长寿,四十四岁就薨逝了,可能是上天给她福气就这么多吧。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0:47:00 +0800 CST  

3、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为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生有一子二女,分别是皇四子奕詝(咸丰帝)、皇三女(早夭)和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道光元年选秀入宫,暂封为贵人。道光二年,初封为全嫔。道光三年,晋封全妃。道光五年,晋封全贵妃,仅次于当时的皇后佟佳氏。道光十三年皇后佟佳氏去世,全贵妃晋封全皇贵妃,摄六宫事。道光十四年,全皇贵妃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道光二十年皇后钮祜禄氏暴崩,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是道光朝颇具传奇色彩的后妃之一。她深受道光帝的的喜爱,无论生前或是身后都得到了道光帝无比的宠爱和重视。她十三岁选秀入宫,被道光帝看中,暂时封为贵人。一年多后,道光帝正式册封后妃时便封为嫔,并赐封号“全”,可见道光帝认为她才智样貌都齐全。三个月后,全嫔晋封全妃,此时钮祜禄氏十六岁。不到两年时间,钮祜禄氏完全不靠子嗣就从贵人封嫔再封妃,且年龄如此之小,晋封速度实属罕见。

道光五年全妃生下皇三女(十一岁时夭折),虽是女儿,道光帝却高兴异常。当年便晋封全妃为全贵妃,超越当时所有老资格妃嫔,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佟佳氏的女人。可见道光帝有多么宠爱钮祜禄氏。之后全贵妃又接连生下皇四女、皇四子,“母以子贵”的全贵妃在后宫地位更加稳固。

道光十三年皇后佟佳氏去世后,全贵妃作为理所应当的皇后人选先晋封为全皇贵妃,摄六宫事。六个月后全皇贵妃被立为皇后,此时他年仅二十七岁。

照理说此时孝全皇后是人生最大的赢家,她自己是皇后,深得皇帝的宠爱。儿子是嫡子,又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被立为太子指日可待。她自己又年轻,皇帝已经老迈,只要自己够长寿,完全可以看到亲生儿子即位,自己享受到皇太后的荣耀。可惜她就是没这这福分。

在被立为皇后的七年后,时值盛年的皇后钮祜禄氏暴崩,死因不详,成为清宫著名的历史疑案。孝全皇后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且矛头都指向其婆婆孝和睿皇后。在此笔者就简单提一提。

(1)被迫自杀。自杀一说也有两个说法:一是孝全皇后向孝和太后为父乞求官职,被太后责备,皇后羞愧二自杀;二是孝全皇后企图毒杀皇六子奕,被其母静贵妃发现后禀告孝和太后,太后命令道光帝赐死皇后。孝全皇后为保儿子平安,被迫自尽。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故事硬伤太大。且不说孝全皇后出身显赫,且其父已经身居高位,皇后完全没必要为父求官,更不可能因此自杀。再说孝全皇后生的皇四子既为嫡子,又是实际上的长子,道光帝又极其宠爱她们母子。孝全皇后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毒害一个完全威胁不到自己的庶子,这怎么也说不通啊。

(2)太后下毒。孝和太后和孝全皇后关系一直不好,婆媳关系不和。尽管两人均出自钮祜禄氏家族,且两人有亲戚关系,但是在性格、为人处事上两人很不一样,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皇后因为种种事情得罪了太后,太后便用毒酒毒死了皇后。这个故事在很多野寺中记载得都很详细,但是没有其他过多的证据证实此事,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有待商榷,笔者不好乱说。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0:51:00 +0800 CST  

4、博尔济吉特氏 静皇贵妃,咸丰帝养母,恭亲王奕生母,后追封为孝静成皇后。道光五年入宫,初封静贵人。道光六年十月生皇次子奕纲,当年十二月晋封静嫔。道光七年二月皇次子奕纲夭折,为宽慰她于四月晋封静妃。道光九年生皇三子奕继(早夭)。道光六年生皇六女寿恩公主。道光十二年生皇六子奕。道光四十年晋封静贵妃。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崩,翌年晋封静皇贵妃,摄六宫事。咸丰即位后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咸丰五年病重,尊为康慈皇太后,未几崩逝,享年四十三岁。

博尔济吉特氏入宫初期还是很得道光帝喜爱的,两年内便从静贵人晋封为静嫔、静妃。她几年内为道光帝生育了三子一女,尽管前两子早夭,但是皇六女、皇六子健康活泼,她还是有所安慰的。尽管自生育皇六子以后博尔济吉特氏不再受宠,但是凭借一儿一女和较高的资历,她仍然于道光十三年再次晋封为静贵妃,成为后宫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的第二号人物。

道光二十年,皇后钮祜禄氏崩,道光帝十分伤心。直至一年后才晋封静贵妃为静皇贵妃,摄六宫事。此时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后宫之首。但是道光帝并无意再立皇后,终道光一朝,博尔济吉特氏一直是皇贵妃的身份。

咸丰即位后,由于博尔济吉特氏为养母,尊封其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并破例以皇太后的规格奉养。可是博尔济吉特氏一直有正室情节,她想到自己以皇贵妃身份治理六宫十年,又有抚养皇帝之功,应该能让皇帝以“孝”之名晋封自己为皇太后。因此在病重之际向咸丰提出这个请求。

咸丰帝不这么认为,因为博尔济吉特氏既非先帝皇后,又非自己生母,仅仅作为皇帝养母,就想以妃嫔的身份晋封皇太后,不仅清朝没有,自隋唐以来都无先例可循。何况咸丰已经破格以皇太后规格奉养她了,实在没理由再加封皇太后了。

后来博尔济吉特氏病危,恭亲王奕传达她希望晋封太后的愿望。咸丰随口应了两声。恭亲王趁机矫诏说皇帝应允了,利用自己军机大臣职务之便发出上谕。咸丰眼见这成为事实,十分愤怒,虽然没有取消皇太后称号,但是之后葬礼规格大大降低,且不加帝谥,以示嫡庶之分。因此事咸丰对恭亲王很不满,对他更加提防,终咸丰一朝,恭亲王奕也没有得到重用。

直到同治帝即位,由于儿子奕的功劳,两宫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为博尔济吉特氏加帝谥,升附太庙,总算正式获得了道光帝皇后的名分。成为继顺治帝孝献皇后之后又一位既非先帝正室、又非新帝生母而获得皇后身份的妃嫔。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0:58:00 +0800 CST  

皇六子奕,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道光帝遗诏封为恭亲王。咸丰年间担任军机大臣,但一直受到咸丰帝防范,未进入权力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外国谈判,并与英、法、俄签署了《北京条约》。咸丰帝过世后,奕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最高统治权,开启了“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权利模式。后经几番沉浮,于光绪二十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并配享太庙。

恭亲王奕可以说是晚清最为著名的皇族宗室。他一生起起伏伏,曾经一度有机会成为皇帝,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也曾一度染指最高权力,但却一直被打压着。几番沉浮后,最后还是善终辞世。关于恭亲王能讲的实在太多,在这里笔者就说说其中三部分内容。

一是储位之争。奕从小就聪明好学,他通晓满蒙汉三种语言,诗文颇精。武功、骑射都很出色。在道光几位皇子的是最突出的。在道光帝决定立储时,能够供他选择的也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了。
皇四子奕詝虽然有点残疾(跛脚),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及奕,但是他懂得藏拙,赢得了道光帝的欢心。不过最重要的是她他的生母是道光帝最爱的孝全皇后钮祜禄氏,爱屋及乌,且身为嫡子和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奕詝在名分上更有优势。
因此道光帝在犹豫多年之后,最终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为了补偿皇六子奕,特意留诏封奕为恭亲王。要知道这可是清朝自秘密立储以来首次出现两份遗诏的情况。奕没能当上太子,道光帝认为这样也算对得起这个儿子了。

二是辛酉政变。奕的亲王爵位由道光帝遗旨亲封,再加上奕的才干咸丰帝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他对奕颇有顾忌。再加上康慈皇贵太妃晋封皇太后一事让咸丰帝耿耿于怀,奕在咸丰朝一直是被排挤的。
直到咸丰帝去世,奕联合两宫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奕作为议政王身处权力中心。之后的二十几年里他一直是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虽然在1865年被剥夺了议政王头衔,但是一直处于权力中心。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奕最为风光的时候。

三是晚年沉浮。奕一直享有大权,又是亲王尊位,在朝廷很有影响力,故而为慈禧所忌讳,因此不断打压他。
在中法战争失败后,奕终于被全面罢黜。之后赋闲十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才重新被起用。尽管还是当年的官职,但是奕已经不复当年了。于复出朝政四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恭亲王奕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一生始终只有做臣子的命。假如当年道光帝选择了奕为继承人,那就不会有
之后的慈禧当政,或许中国的近代史就要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奕也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05:00 +0800 CST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所生。道光二十四年封寿恩固伦公主,二十五年下嫁景寿。咸丰九年薨逝,年仅三十岁。

之所以说一说寿恩公主,是有两点值得提一下:
一是寿恩公主本应封为和硕公主,因为她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时为皇贵妃,并非皇后。破例封为固伦公主应该是跟道光帝对这个女儿的喜爱和额驸景寿地位颇高等因素有关。

二是其额驸景寿是清末比较著名的大臣。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是咸丰死后的顾命八大臣之一。虽说后来辛酉政变后被削职,但是他并未受到打击。仍然保留了额驸和公爵的身份。之后依然在朝廷中担任高官,直到光绪十五年以高龄辞世。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07:00 +0800 CST  

5、乌雅氏 琳贵妃,为道光帝后期颇为受宠的妃嫔。她一共有三子一女,分别为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和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道光十五年或十六年间选秀入宫,初封琳贵人。道光十七年降为秀常在,十八年复封琳贵人。道光二十年晋封琳嫔,道光二十二年晋封琳妃,道光二十六年晋封琳贵妃。咸丰帝即位尊为皇考琳贵太妃,同治帝即位晋尊为皇祖琳皇贵太妃。同治五年薨逝,享年四十四岁,谥号庄顺皇贵妃。

乌雅氏在道光朝是个默默无闻的妃子,尽管她为道光帝生育了三子一女。从乌雅氏的生育情况来看,她应该
是道光帝晚年比较受宠的妃嫔。从她生育的四个孩子均是道光帝最小的几个孩子可以看出。

乌雅氏也算是有福之人,她儿女众多,晚年有依靠。也凭借自己生育皇子有功,她在道光朝一直封到贵妃,成为当时仅次于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宫二号人物。之后更是累计晋封,在同治朝晋封为皇贵妃,备享尊荣。后来乌雅氏的孙子(光绪帝)、曾孙(宣统帝)相继继承了皇位,或许这是乌雅氏生前想象不到的,但是这对于她也没多大意义了。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08:00 +0800 CST  

皇七子奕譞,琳贵妃乌雅氏所生。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晋封醇亲王。同治十一年,他的亲生子载湉即位为光绪帝,加封亲王世袭罔替的尊荣。光绪十六年薨逝,享年五十一岁,定称号皇帝本生考,配享太庙。

皇七子奕譞是道光几位皇子里特别有名的一个。他的有名不像兄长皇六子奕欣那样以政治事件、功劳才干闻名,而是以他的儿子、孙子分别是清朝最后两位皇帝而被大家关注。特别是他生前儿子载湉登基为光绪帝,他作为皇帝的生父受到世人的关注。

同治帝死后无嗣,慈禧太后又想接着垂帘听政,因此力排众议,不为同治帝立嗣,而给咸丰帝立嗣。而嗣子的人选慈禧早已想好,那就是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一个重要原因是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所以这个孩子既是同治帝的堂弟,也是表弟。任人唯亲的慈禧当然选这个孩子了。不过这个消息并没有给醇王府带来快乐,而是醇亲王夫妇都很震惊,很无奈,也很悲痛。

奕譞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基本上是个傀儡,虽有皇帝之名但是权力全在慈禧。因此奕譞清楚自己的身份很有可能遭到慈禧的排挤和打压。因此奕譞一直很低调做人,时时保持谨慎。终其一生,慈禧对他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更是给了他高官厚禄,还赐给亲王世袭罔替的殊荣,在物质上和尊荣上奕譞算是达到了极致。

可是他真的过得很好?我看够呛。从小自己的儿子没有养在身边,后来见了儿子反而要行君臣之礼,完全享受不到父子天伦之乐。奕譞更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必须谨小慎微,才能在慈禧的当政下平安过活,实在是过得很辛苦。

作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位为皇帝生父的亲王,奕譞想不在历史上留名都难。但是这个名留的不是他所愿,他一生过得也不如意。我想让他选的话,他肯定还是愿意做个太平王爷吧!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11:00 +0800 CST  

皇八子奕詥,琳贵妃乌雅氏所生。道光三十年封钟郡王,同治七年薨逝,年仅二十五岁。
皇八子奕詥在历史上就留下了短短几行字,几乎不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早逝,也没有留下子嗣。他英年早逝,无后,先以老六的儿子载滢为嗣,后因事夺爵,仍归老六一脉。之后又以老七的儿子载涛为嗣,削爵贝勒,后加郡王衔。所以这个皇八子奕詥还真命苦,连过继个儿子都不顺利,真是难为他了。

皇九子奕譓,琳贵妃乌雅氏所生。道光三十年封孚郡王,同治十一年晋封孚亲王。道光三年薨逝,年仅三十三岁。
皇九子[url]http://奕[/url]譓的命运基本上跟他的八哥一样,除了他多活了几年,得到亲王爵位以外,同样无子早逝,且奕譓的过继显得更加悲剧:他先以远支宗室载沛为嗣,袭贝勒,但载沛早逝。后又以载澍为嗣,袭贝勒,后来又因犯事被夺宗。最后又以溥伒为后,袭爵贝子。所以道光最小的这两个儿子真是同病相怜啊!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19:00 +0800 CST  

6、纳喇氏 和妃,为道光帝为皇子时的藩邸侧福晋。嘉庆十三年生皇长子奕纬。道光二年封为和嫔,道光三年晋封和妃。道光十六年薨逝,享年不详,应该四十多岁。

纳喇氏出身低微,只是当时皇次子绵宁府邸一名端茶递水的丫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皇次子绵宁临幸,结果生下道光帝的一个孩子,即皇长子奕纬。奕纬的出生没让道光帝有多么高兴,反而是嘉庆帝十分欢喜。因为这是他第一个孙子,于是下旨将这个丫鬟封为绵宁的侧福晋,纳喇氏一下子身份有了大的提升。

道光帝即位后,虽然他并不喜欢这个女人,但是毕竟生育皇长子有功,又是先帝亲封的侧福晋身份,勉勉强强封了一个和嫔,未几晋封和妃。此时纳喇氏应该还是很高兴的。

可惜的是她的独子奕纬早逝,没能给她生活带来转机。再加上自己不受道光帝喜爱,在独子去世后的五年里,纳喇氏在后宫里孤独地生活,在没有丈夫宠爱和对儿子的思念里冷冷清清地走完了余生。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24:00 +0800 CST  

皇长子奕纬,和妃纳喇氏所生。嘉庆十三年生,嘉庆二十四年封贝勒。道光十一年薨逝,年仅二十三岁。咸丰帝即位后,追封为郡王,并过继成亲王永瑆的曾孙载治为奕纬嗣子,袭爵贝勒。

皇长子奕纬是道光帝为皇子时所生的唯一一个儿子。但是道光帝对这个儿子一度很不喜欢。由于他的生母只是一个丫鬟,这让道光帝觉得这孩子的出生使得自己的正面形象全毁。

尽管奕纬在十多年里一直是道光帝的独子,但是他一点不受道光的重视。道光帝即位后,很多人都有封赏,唯独这个独子没有,其母也只是勉勉强强封了一个和妃。后来道光有了皇次子、皇三子,对皇长子奕纬就更不放在心上了。但是道光九年,皇三子、皇次子接连夭折,皇长子奕纬突然成了独苗,一下子成了道光帝唯一的希望。要知道道光帝此时已经快五十岁了,今后还能不能再有长大成人的儿子很不好说,这一下子奕纬就金贵起来了。

可是道光帝的突然重视却让奕纬不知所措。道光帝多年的忽视让奕纬养成了放荡不羁的个性,各种毛病都很突出,道光帝也难以管教。后来奕纬犯错,道光帝大声斥责,并踢了奕纬。没想到踢中了奕纬的要害,不久奕纬去世,年仅二十三岁,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此时道光帝追悔莫及,老泪众横,或许是在忏悔多年来对奕纬的忽视吧。但是对于奕纬的后事道光帝没有多少努力,奕纬的丧事只按皇子礼仪办,没有晋封爵位,只赐了谥号,道光帝这么做或许是不想再伤心吧。直到咸丰即位,咸丰帝追封这位从没见过的长兄为郡王,并过继给他一个儿子,也算是给奕纬的最后一点安慰吧。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27:00 +0800 CST  

7、钮祜禄氏 祥贵人,为道光朝颇具悲剧色彩的妃嫔。她共生有一子二女,分别是皇五子奕誴、皇二女(早殇)和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道光元年选秀入宫,初封祥贵人。道光三年晋封祥嫔,道光五年晋封祥妃。道光十七年降为祥贵人。咸丰帝即位,尊为皇考祥嫔,咸丰十一年薨逝,享年五十四岁。同治帝即位,追封皇祖祥妃。

同样为钮祜禄氏家族出身,同样是为道光帝生育了一子二女,祥贵人钮祜禄氏和孝全皇后钮祜禄氏得到的待遇差太多了。

在前期祥贵人还是挺受宠的,几年间由贵人封嫔、封妃,可以说还是挺顺利的。但是对于生育时间差不多、同样生育了两个女儿的两位钮祜禄氏,道光帝更喜欢的是全贵妃钮祜禄氏,给她的各种待遇明显高于祥妃钮祜禄氏。想必这时她很是郁闷吧。

不过后来,祥妃钮祜禄氏与全贵妃钮祜禄氏几乎同时有孕,且怀孕期间道光帝当时唯一活着的儿子皇长子奕纬也去世了,所以此时谁率先生下一个儿子谁就有可能问鼎后位,想必此时两人都很紧张。然而好运始终没能眷顾祥妃,全贵妃率先生下皇四子奕詝,六天后祥妃生下皇五子奕誴。就这几天之差,祥妃输掉了,不仅输掉了皇后宝座,还成了孝全皇后的打压对象。

虽然祥妃此时生有一儿一女,但是慢慢不受道光帝喜爱。特别是在孝全皇后打压下,很多妃嫔被降贬了,其中祥妃更是在道光十七年从妃一下子降至贵人,这肯定让祥妃难以接受。

然而更悲剧的是,道光帝的同母弟惇亲王绵恺于道光十八年去世,道光帝便将皇五子奕誴过继给了绵恺为嗣。这简直让祥贵人崩溃,自己遭贬斥也就算了,现在连儿子也被过继给了别人,不仅皇位无望,连母子亲情也被隔阂了。对她来说的确是一个悲剧。

后来孝全皇后于道光二十年崩,或许祥贵人松了一口气,想到皇后去世,自己或许还有机会再恢复以前的身份。可是终道光一朝,祥贵人没有再晋封。直到咸丰即位才晋封嫔位,这样一直到她死。直到同治帝即位她才被追封为妃,算是最后恢复了身份,给了她体面。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30:00 +0800 CST  

皇五子奕誴,祥贵人钮祜禄氏所生。他仅比皇四子奕詝(咸丰帝)晚出生六天。道光十八年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为嗣子,袭爵郡王,后晋封亲王。光绪十五年薨逝,享年五十九岁。

皇五子奕誴禀性粗野,读书也不行,不受道光帝的喜爱。再加上母生母祥贵人失宠,因此被过继出去。尽管生母很是不舍,但是对于奕誴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奕誴被排除了储位资格,也就跟几位兄弟没什么冲突。尽管他的政绩不如六弟奕欣和七弟奕譞,但是同样袭爵为亲王的他生活富足,且做个逍遥自在的太平王爷他可是比他们都有福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驻地原就是皇五子奕誴的王府,民间称为“小五爷府”。所以说清华大学还是沾了一点皇家气的!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32:00 +0800 CST  

8、舒穆禄氏 彤贵人,为道光帝后宫中身份地位最富戏剧性的的妃嫔。她共生有三女,分别是皇七女(早殇)、皇九女寿禧和硕公主和皇十女(早夭)。道光初年入宫,初封彤贵人,道光十二年晋封彤嫔,道光十四年晋封彤妃,道光十六年晋封彤贵妃。道光二十四年,彤贵妃降为彤贵人。咸丰即位尊为皇考彤嫔,光绪帝即位尊为皇祖彤贵妃。光绪三年薨逝,享年不详,根据生育年龄和去世推测,应该在六十左右。

舒穆禄氏可以说是道光帝被贬的妃子中被降级最多的。她本来一路晋升非常顺利,从贵人封嫔、封妃直至封贵妃。只生有女儿的她甚至一度超过了生有儿子的祥妃钮祜禄氏。但是世事难料,她得罪了喜怒无常的道光帝,一下子从贵妃降为贵人,连降三级啊,众观清朝一代,妃子降位如此夸张的也就是她了。之后终道光一朝,她也没有再晋封。

不过好在她尚算长寿,一直至活到光绪年间。经过后世皇帝的加封,她生前还是恢复了贵妃的身份,这也算是她最后的一点安慰吧。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33:00 +0800 CST  

9、郭佳氏 佳贵人,为道光帝默默无闻的嫔妃之一。道光十五年初封佳贵人,道光十六年晋封佳嫔,道光二十年降为佳贵人。咸丰帝即位尊为皇考佳嫔,同治帝即位晋尊皇祖佳妃,光绪帝即位晋封佳贵妃。光绪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钮祜禄氏 成贵人,为道光帝默默无闻的嫔妃之一。道光八年初封成贵人,道光二十五年晋封成嫔,道光二十九年降为成贵人。咸丰帝即位尊为皇考成嫔,同治帝即位晋尊皇祖成妃,光绪帝即位晋封成贵妃,光绪十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这两个妃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但又平安一生。她们均在道光朝被封为嫔,后又降为贵人。之后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均在同时晋封为嫔、为妃、为贵妃。后来均以七十五岁高龄去世,只是成贵妃比佳贵妃大两岁罢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两个女人在后宫关系应该不错。同样的经历,一样没有子女,太多的相似之处肯定让两人感情很好。在后宫寂寞冷清的日子里相互相应、相互扶持,也算是漫长的守寡生涯中的一个伴吧。不过她们还算好的,毕竟是长寿善终了。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35:00 +0800 CST  

10、赫舍里氏 常贵人,她是道光后妃中唯一一个以生命代价见证了“火烧圆明园”罪恶的女人。道光九年初封常贵人。咸丰即位尊封皇考常嫔。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受到惊吓而死,享年五十四岁。同治帝即位,追封为皇祖常妃。

常贵人也是道光帝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嫔御,道光朝仅为贵人。如果她长寿,或许会跟佳贵人、成贵人一样善终。可惜她偏偏遇到了圆明园的浩劫,没见过此等阵仗的赫舍里氏竟被活活吓死了。

咸丰帝得报后十分生气,毕竟也算是自己的庶母,这简直大失了皇家颜面。他一方面要求严惩相关官员,一方面令太监妥善安置。可当时英法联军正抢掠圆明园,根本无法安置赫舍里氏。可怜的她在盛夏季节陈尸园中,不能入殓。后来咸丰帝下令事从权宜。赫舍里氏最后匆匆入殓,草草掩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嫔御,却因为圆明园之事被历史记载。对于她来说是个悲剧,对于后人来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24 11:37:00 +0800 CST  

九、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帝
咸丰皇帝是清朝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皇帝。要知道为什么接下来的皇帝都没能掌握实权,这就要问问他的后妃们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这位掌握了晚清政权长达四十八年的女人。另外慈禧与慈安以及丽妃之间的故事也是众多小说、影视剧热衷演绎的题材,因此在这里可以好好说一说。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30 11:10:00 +0800 CST  

1、萨克达氏 孝德显皇后,为咸丰为皇子时的元配嫡福晋。道光二十七年册为皇四子奕詝嫡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去世,年仅十九岁。咸丰帝即位后追封为皇后,谥号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是继道光孝穆成皇后之后第二位没有活到丈夫登基的皇后。事实上相比于孝穆皇后,萨克达氏很有机会成为皇后。可惜她实在太短命了,才活了十九岁就去世了。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慈安太后了,甚至慈禧的出现也会有问题,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尽管生前没有当成皇后,但是作为咸丰的元配妻子,她始终是咸丰众多妻妾中地位最高的,最后也只有她与咸丰帝合葬(慈安、慈禧两太后是另择陵寝安葬的)。

她的地位从一个事例或许可以说明:据相关记载,同治年间一次两宫太后带领咸丰帝众多遗孀单独祭祀咸丰的时候,本来神位前面第一排有两个对等跪垫,意味着是两位太后所用。不过细心的慈安想到咸丰生前还有一位早逝的元配妻子,于是自觉跪在了左边的次位,将右边的位置空了出来。这就让慈禧非常尴尬,没有位置的她只能退居下一排。不知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但是身为咸丰元配的萨克达氏也是理应受到这样的礼遇。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30 11:20:00 +0800 CST  

2、钮祜禄氏 孝贞显皇后,为咸丰帝即位后所立皇后,即慈安太后,又称东太后。咸丰二年选秀入宫,初封贞嫔。同年五月晋封贞贵妃,十月册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咸丰驾崩后次日即尊为皇太后,同治帝即位与孝钦显皇后并尊,称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她住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故俗称“东太后”。同治帝即位,首次垂帘听政。光绪帝即位后二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暴崩于钟粹宫,享年四十五岁,谥号孝贞显皇后。

慈安是晚清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但是长年以来由于慈禧的名声过于响亮,使很多人对于慈安的印象不是很深。感觉是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人物。事实上慈安在晚清历史上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比慈禧小,一段时间里甚至重要于慈禧。关于慈安能讲的也不少,笔者就简单说说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慈安生前的地位。很多人都知道慈禧是很厉害的,在清末她的地位十分崇高。不过这只是在慈安死后,慈安在时,她始终低于慈安。慈安是咸丰帝皇后,慈禧只是贵妃,妻妾身份有别,所以尽管慈安小慈禧两岁,慈禧仍然尊称慈安一声“姐姐”。即便后来慈禧亲生子同治帝即位,两宫并尊,身为嫡母的慈安依然高于生母慈禧,这是不能坏了嫡庶尊卑的规矩的。还有一个例子是葬有慈安、慈禧的定东陵,尽管两人陵寝的建筑规制完全相同,慈禧后来掌权时更是布置的更为奢华,但是慈禧陵寝的位置始终是低于慈安。这就是封建宗法制度,慈禧始终居于慈安之下,无法改变。

二是慈安与咸丰帝、同治帝、慈禧的关系。
首先是跟丈夫咸丰帝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慈安是咸丰二年立为皇后的,基本上所有的记载也是说慈安是当年选秀入宫,之后凭借恭俭贤德等被选为皇后。但是唯独《清史稿》一家说慈安是咸丰为皇子时的藩邸旧人,或许还是侧福晋,所以才能循序立为皇后。先不管慈安身份是怎么变化的,但是她作为皇后是颇受咸丰帝敬重的,帝后关系十分和谐。特别是咸丰帝临终前,将“御赏”印章赐予慈安,给了她权力,可见咸丰对她的信任。另外野史中多有记载咸丰曾留给慈安一道密诏,让她管束慈禧。且不论是否为真,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咸丰对于慈安的信任。

再者是和儿子同治帝的关系。据史料记载,慈安和同治的关系是很好的,其母子关系甚至比慈禧与同治的关系都要好。想想也可以知道,慈安贤惠又性格温和,对咸丰唯一的儿子视如己出,作为嫡母又有更多的时间与同治相处,相对于慈禧的疾言厉色,同治帝自然与慈安更加亲近。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便是同治帝的选后问题:慈安中意阿鲁特氏,慈禧中意富察氏,最后让同治帝自己选。同治帝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也是他与慈安更加亲近的一个证据。

三是和慈禧的关系。慈安与慈禧之间可以探讨的很多,慈安之死也是清史中一大疑案,且矛头指向慈禧。在此笔者介绍三方面内容。

1、慈安与慈禧关系和谐。慈安与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清朝最高统治权。两个女人一台戏,慈安与慈禧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垂帘听政。由于慈安没有权欲,也怠于管事,多数事情都交与慈禧处理。在慈禧与朝臣有争执时,慈安多充当调停角色。因此,在处理朝政方面,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两宫关系融洽。
且总的来说,在可见的史料中,慈安与慈禧关系是还是不错的。至于野史传闻中记载的不少两人不和的故事很多事不靠谱的,不值一驳。当然两人肯定也有小摩擦,但是不至于翻脸,因为这对谁也没有好处。

2、慈安诛杀安德海。大太监安德海出宫被杀一事是晚清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清朝有祖训,凡是太监不得离京,违令者斩。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幸,大摇大摆地出京办事。先前无人敢拦,后来山东巡抚丁宝桢直接将其拿下,几日后就地处决。处决前他曾上书朝廷,此时慈禧生病,慈安一人垂帘。面对违反祖宗家法的奴才,慈安当机立断,下令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可见慈安在处理事情上还是很有魄力的。

3、慈安应该是正常死亡。慈安于光绪七年暴崩,年仅四十四岁。由于她死的十分突然,而慈禧又是所谓的获益者,再加上众多野史传闻的说法,使得慈安是被慈禧谋害的说法被很多人接受。不过我不这么认为,在此我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一个说法流传最广,为大家所熟知。那就是说咸丰帝给慈安留下了一道密旨,让她以此遏制慈禧,若慈禧造次,以此密诏惩治。后来相处多年后,慈安觉得两人相处很好,就当面拿出个慈禧看,并焚毁密诏。慈禧看到密诏后十分惊恐,对于慈安毁诏是又惊又喜(有的说法是慈禧一直知道慈安有密诏,后来骗慈安烧毁密诏)。之后慈禧没有了顾虑,对慈安也不够尊重了。再加上慈安成了自己专权路上的障碍,便设计毒死了慈安。

如此戏说是很好看,但是真实历史不一定如此。就野史中将咸丰授予慈安密诏一事描写的绘声绘色,这明显就有问题:既然当时只有帝后两人,他们的对话外人如何得知。至于慈禧骗慈安毁去密诏,慈安又不笨,不至于会将护身符丢弃吧。再说了,怎么说慈安也是掌握大权的皇太后,地位又高于慈禧,身边也有大量的奴才伺候,是那么容易毒害的吗?而且一旦被发现,妾室毒害嫡妻,慈禧也是死罪一条,慈禧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当然这说的也不一定正确。但是我更相信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慈安正常正常病死结论。根据《翁同龢日记》相关记载和慈禧在慈安死后的表现,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慈安长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之前多次发作,因为此病暴崩是正常的,应该跟慈禧没有关系。

不过慈安一死对清朝政局影响巨大,两宫垂帘便成了一宫独裁,慈禧这时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慈安足够长寿,或许后来的光绪帝不至于命运如此,晚清的历史也会有或多或少的改变吧!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6-30 11:38:00 +0800 CST  

3、叶赫那拉氏 懿贵妃,为同治帝生母,即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咸丰二年入宫,初封兰贵人,咸丰四年晋封懿嫔。咸丰六年生皇长子载淳,同年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晋封懿贵妃。同治帝即位后,与孝贞显皇后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她住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故俗称“西太后”。同治朝与慈安太后两宫垂帘,光绪帝即位再度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一宫垂帘。光绪三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享年七十三岁,谥号孝钦显皇后。

慈禧太后在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关于她的事迹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记载了很多。由于晚清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沦陷,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因此遭到了后人很多的指责。在众多小说传闻和影视作品中,慈禧的负面形象远远大于其正面形象。慈禧的事迹太多,笔者很难对她有全面的评述,在此仅仅就与她关系密切的继位重要人物之死予以评述。

1、阿鲁特氏皇后之死。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不为慈禧所喜,不仅仅在于她是慈安太后、同治帝共同中意的皇后,还在于她觉得这个小皇后从心里是看不起她这个婆婆的。因此在同治帝崩逝后,慈禧为了私心为咸丰帝立嗣,而不为儿子同治帝立嗣。这使得阿鲁特氏的身份十分尴尬,成不了太后的皇后那处境十分尬尴。因此在同治帝崩后一百多天,慈禧说了一句“随大行皇帝去吧”。可怜的阿鲁特氏没有选择,只能自杀谢世。

可以说阿鲁特氏皇后是慈禧逼死的,但是不能说是慈禧所害死。虽然很多野史笔记说当时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慈禧为了不丧失权力害死皇后,这一说法没有根据,也不合情理。慈禧没有必要害她,有孩子的话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孙子,孩子生出来是男是女不知,能不能养大也不知,在此情况下害死正宫皇后,且当时慈安太后还在,慈禧不需要、也不敢这么做。所以阿鲁特氏皇后之死完全慈禧造成是政治环境逼死的,但是跟慈禧有意害死她还是不一样的。

2、慈安太后之死。在前面已经讲过,笔者是认为慈安之死跟慈禧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姐妹间有一些隔阂还是可以说一下。一是同治帝选后事件,同治帝与慈安一条心,这让慈禧作为生母很没面子,但是这一点隔阂没什么大不了;二是慈安诛杀安德海。谁然这事情让慈禧很生气,大失颜面。但是如果她要怪,应该是怪丁宝桢,而不是慈安。毕竟安德海的确是违反了祖宗家法,慈安并没有做错。从丁宝桢后来慈禧对她的优待来看,可见慈禧没有怪他,当然也不会迁怒慈安了。

另外一些传闻很不靠谱,也不值得一提。老实说慈安与慈禧做了二十多年姐妹,又都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同时又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地位相近的两人也算是荣辱与共了,关系肯定还是不错了。所以排除慈安持有密诏惩处慈禧一说外,慈禧没必要害死这个名义上的姐姐。

3、珍妃之死。在众多跟慈禧有关的命案中,光绪帝珍妃之死跟慈禧是脱不了关系的,基本上可以确定珍妃就是慈禧下令处死的。

珍妃不为慈禧所喜,曾经干过卖官鬻爵之事的她被慈禧重重惩治过。后来珍妃又支持光绪皇帝变法,得罪慈禧。在变法失败后慈禧将珍妃囚禁起来。光绪二十六年,慈禧西逃时不愿意将珍妃带走,便命令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投进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一口井里淹死。这件事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尽管细节不太一致,但是慈禧杀珍妃的理由基本上都是不愿意带珍妃西逃。所以这件事慈禧是推脱不了的。

4、光绪之死。光绪帝幼龄即位,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个傀儡,完全受慈禧掌控。在位三十四年崩逝,年仅三十八岁。戏剧性的是,慈禧在光绪驾崩的第二天去世,相隔不到一天。
因此很多人人认为慈禧是还是光绪帝的元凶。

在2008年之前,有记载证明光绪帝在驾崩前一年已经病入膏肓。他直接致死的原因是心肺功能衰竭,引发急性感染。这一理论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可是2008年,经过学者对光绪遗留头发的检测,证明光绪帝死于砒霜,这样一来慈禧的嫌疑就更大了。

有不少当时个人笔记描述了光绪、慈禧同时生病及两人前后去世的情况。大多有这么一个意思:当时慈禧病重,担心死后光绪帝会再亲政、推翻自己的朝政布局。所以最后慈禧在病危时决定先毒死光绪。老实说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合理的,再加上已经证实光绪为中毒而死,而慈禧就在光绪死后第二天就去世了,这巧合的太奇怪了。因此笔者认为光绪帝十之八九就是被慈禧毒害的。从这一点来看,慈禧还是挺狠的,不过这也符合她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性情。

慈禧就其政治生涯来说是个成功的统治者,她掌权近半个世纪,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但是就她个人生活来讲,就不一定了。她青年丧夫,年纪轻轻就守寡;中年丧子,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几年后相处二十多年的姐妹也去世了,高处不胜寒。接下来的时光尽管终日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但是经常提防着年轻的光绪帝,遭受世俗异样眼光。虽然最后长寿善终,但是留下的却多是骂名。

楼主 zxc怡红公子  发布于 2015-07-01 09:05:00 +0800 CST  

楼主:zxc怡红公子

字数:79722

发表时间:2015-06-16 01: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06 06:33:04 +0800 CST

评论数:1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