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大臣真的都是奴才吗 ???

某些网络写手说,进入康熙年间,大臣都变成了奴才。而真实历史,却与这些网络写手所说的截然相反!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9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1:56:00 +0800 CST  
根据上述文摘,显而易见,康熙年间,内阁的权力,与宋朝相当,

而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大约相当于宋朝的宰相。

既然康熙年间、内阁以及内阁官员的权力并无显著下降,

那么,所谓的“康熙年间、大臣都是奴才”这一说法自然是谬论!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1:59:00 +0800 CST  
接下来,咱们再看一下,康熙年间,内阁的权力究竟有多大。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7---69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2:04:00 +0800 CST  
根据上述文摘,可见,康熙年间,内阁的权力,是比较大的。

后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内阁被架空,但这与康熙年间无关。

而且,康熙年间的内阁,绝不只是满族官员的天下。

康熙年间,内阁大学士的数量,汉族官员相对较多。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6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2:20:00 +0800 CST  
即使在内阁之外,康熙皇帝也重点选拔汉族士大夫,

这些被选拔的汉族士大夫,是内阁的候补成员,而且升迁很快。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5---66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2:26:00 +0800 CST  


综上所述:

康熙年间的大臣,无论是汉族官员还是满族官员,

都绝不是某些网络写手所说的“奴才”。

———————— 全篇完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6-21 12:27:00 +0800 CST  
@gcfbook(12楼):

少在这扯淡了!


雍正元年,雍正帝采纳监察御史年熙的主张,认为压良为贱是明朝的弊政,应该革除。于是先后下令废除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改业为良民”。废除浙江绍兴惰民的丐籍。雍正五年下令,将那些“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部分伴当、世仆准予“开豁为良”。雍正七年下令,广东一带的疍户可以“与齐民一同编立甲户”。此外,还有江西的棚民,苏州一带的丐户也先后削去贱籍。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的贱民制度被废除了。
---------------- 《图说天下:清》 ,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5月版,95页。


明朝“压良为贱”,而清朝废除了伴随中国一千年的“贱民制度”。如果清朝人是“奴才”,那么,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到明朝的历朝历代情何以堪呢!!除此之外,下面这些内容,也值得看一看吧: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3 11:45:00 +0800 CST  
回复 15楼@残灬阳丶:

以清朝编修的《明史》为例,看看清朝编修的史书,质量如何,公信力如何。


《明实录》,是明朝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现存的《明实录》,除了清朝官方版本之外,还有很多民间版本,其中,有两个民间版本最为著名: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 ------- 这两个版本的《明实录》不是来自清朝官方,而是来自明朝后期的民间抄本。毫无被篡改的可能性。所以说,如果学者们想了解清朝编修的《明史》是否篡改了历史,只要找来“广方言馆本”的《明实录》对照一下,就可以了。


《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总之,《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
----------- 余秋雨 《山居笔记 · 一个王朝的背影》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
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

----------- 刘庭华《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载《北京日报》。


《明史》在廿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外最好的史著。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我们应该记住,布衣入馆的一代史家万斯同,对此最有贡献。
---------------- 《万斯同布衣救史》,载 《晶报》 2008/4/26/


后人认为《明史》虽然仍有某些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综上所述: 清朝编修的《明史》,史料价值是很高的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29:00 +0800 CST  
回复 15楼@残灬阳丶: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32:00 +0800 CST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根据上述文摘,可见,梁启超是民国初年的“排满斗士”呢!“排满斗士”是绝不会对清朝有什么好感的!那么,看看梁启超这位“排满斗士”如何评价清朝编修的《明史》: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某些网络写手整天造谣,说什么清朝编修的《明史》不可信、歪曲了明朝历史。而参见上述文摘,梁启超给了他们一耳光。梁启超说了:在唐朝以后的官修史书中,“独《明史》称完善”(只有清朝编修的《明史》称得上是完善的)。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朝的“乾嘉学派”不只是从事考据学,“乾嘉学派”也从事史论研究,而且清朝的史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发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34:00 +0800 CST  
@残灬阳丶(15楼):

你说,你嘴那么臭,却顶着那样的一个签名档!你是在抹黑汉族呢么!!你简直连美丑都不分了!脸皮比城墙还厚、扎一锥子连血都不流!!

不过,要说“篡改历史”,,咱们看一组对比。


朱元璋对待前朝知识份子。 以下截图,摘自《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


看完了朱元璋,再看看 康熙皇帝如何对待明朝遗民:


以下截图,摘自 郭成康《清代文字狱》: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37:00 +0800 CST  
参见 十九楼!赤裸裸的“反清”甚至“反满”的著作,
在康熙年间,可以一而再的合法出版!而清朝编修的《明史》,
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又都是在康熙年间编纂完成的!

然后反过来,再看看朱元璋如何对待前朝知识份子!

你还舔着脸说清朝“篡改历史”?!你真不觉得脸上臊得慌!!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38:00 +0800 CST  
正因为存在 十九楼指出的那种差异,所以:


正如周学军在《明清江南儒士群体的历史变动》一文中,经过对江南知识分子对清态度变化的分析,从而指出到康熙朝以后,江南“大部分儒士则逐渐放弃了反清斗争,转而承认统治的合法性,民族斗争渐趋回归社会批判运动。”
---------- 《论中国古代正统观的演变与中华民族融合之关系》,载自《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7-27 13:42:00 +0800 CST  

回复@无心城六(30楼):

行了,少扯淡了。“明史案”,是吧:


个别大狱的认定不可“一刀切”,要具体分析。如清初庄氏明史狱就是一例。该书不奉清朝正朔,把“龙兴”说成“滋患”,把努尔哈赤及清兵称为“贼”,这是任何专制政府都要严厉制裁的,所以,庄氏被狱就不是文字狱。但此案株连甚广,校刻、发售、收藏者也被置之于法,对这些无辜者来说,又是文字狱了。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页


再给你补充点资料:


公开以文字作品鼓吹推翻清政权而获罪者,不可认定为文字狱。因为号召推翻现政权,就不是文字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例如有的著作把曾静、张熙案定为“雍正朝最重要的文字狱”便属不妥。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页。


虽无推翻清政权的确实言行,但是,故意地、公开地在文字作品中触讳,并且触的是统治者讳莫如深的大讳而被系狱者,不应认定为文字狱。一般说来,统治者忌讳什么,知识分子大体是了解的。如清代忌讳满汉关系、明清关系、统治者内部矛盾、皇位授受等。史界定论为康熙朝文字狱大案的戴名世案,触的就是这样的讳。他研究南明历史,不用清朝纪年,又居然认为清朝正统宜从南明亡后的康熙时始,今天看来这是学术问题,但在当时却是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可以肯定,戴名世犯的不是文字罪,至少是思想罪。
————————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载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1996年01期,第72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22 13:47:00 +0800 CST  
回复@正本清源在路上(29楼,楼中楼):


呵呵,有一个事实是:与明朝相比,在清朝统治期间,奴隶的数量大大减少。明朝地主动辄就可以驱使几千奴隶,而这种情形,在清朝却很少见到了。因为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昔日的「奴仆」多数变成了「佃农」,恢复了部分自由。自从康熙皇帝亲政以后,这种情况就露出端倪了。而你居然反咬一口呢!!你这就是杀敌二百,自损一千!!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卷一》: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2-13 13:50:00 +0800 CST  
回复@正本清源在路上(35楼):


你少在这扯淡了!!诚然,康熙年间,满族官员的总体待遇,要比汉族官员高一些。但是,同样是康熙年间,最有权势的汉族官员,能够做到「势倾满、汉」的程度,这部分汉族官员,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数一数二。清朝代表的,是清朝统治上层的利益,正如明朝代表的,是明朝统治上层的利益一样。而所谓「清朝统治上层」,也包括汉族地主、汉族官僚。
— — — — — —


随着汉官地位的提升,以至在清廷中枢机构形成汉族官僚权势重臣,时有“徐建庵势倾满、汉,高淡人呼吸风雷,余大冶、于成龙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之说。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2-13 13:59:00 +0800 CST  
回复@Tomoko_Saeki(46楼):


你看到清朝官方编修的《明史》当中,有一句「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由此,你就认为《明史》缺乏可信度??呵呵,你的理由太脆弱了吧!!我反驳起来,都不用动脑子!!
- - - - - - - - - - - - -


原来,为张献忠喊冤的人,可能没有弄清楚中国古代数学,是自己想当然的犯了低级错误!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1页。


在当时就以治学严谨、被学者恭称为“西河先生”的毛奇龄,难道连明朝末年中国大致有多少人口都不清楚??明朝晚期有将近一亿人,或更多。他即使卑劣之尤,要编造弥天大谎,也不会傻到犯低级错误,去说张献忠杀了近七亿人。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0页。


退一步讲,即使毛奇龄精神错乱或幼稚,有胆子“造出了拙劣而荒唐的谣言”,但直至1923年才成书的《清代通史》也说:“献忠性嗜杀。。。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难道从明末清初直至民国时的许多写书、编书的人,全都是“卑劣之尤”的坏蛋??或傻到全犯“低级错误”弄不清明朝的人口数??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1页。


中国汉语中用“合文”记数还有含混、不统一的最大毛病,从万至亿的数,在明朝以前就有四种不同的记数法:“(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所以佛经中早说过:“亿有三种,数法不同。若依十万为亿,计有万亿。若依万万为亿,只有十亿。”
著名史籍《太平御览》中有“论数”专文,也说:“十万谓之亿,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京。十京谓之垓”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2页。


“六万万”的意思,其实就是六十万。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3页。


张献忠乱杀了接近200万人口。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5页。

【上述六十万,是张献忠几个月的“草杀”造成的人口损失,
上述二百五,是张献忠在四川前后的暴行,总计造成的人口损失。】


明末清初写书的学者们,哪儿会智商低到了信口开河、胡乱编造出一支队伍四五个月就杀了近七亿人的天文数字的地步!
---------------- 《张献忠剿四川真相》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1月版,254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4-08-18 10:37:00 +0800 CST  
回复@Tomoko_Saeki(46楼):


你还拿清朝的「文字狱」来说事呢?呵呵。咱们看看,清朝官方编修《明史》的时候,是如何美化明朝的。掩盖明朝皇帝朱元璋制造的「文字狱」,淡化明朝皇帝朱元璋制造的「文字狱」。就这样,你就不要拿着不是当理说了吧!!


以下截图,摘自《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4-08-18 10:43:00 +0800 CST  
回复@Tomoko_Saeki(46楼):


承接 49 楼,50 楼。事实是:清朝官方编修的《明史》,是质量上乘、史料价值很高的!反倒是明朝官方编修的《元史》当中错误一大堆。我丝毫看不出清朝歪曲明朝历史。如果我认定明朝歪曲元朝历史,反倒有几分道理,呵呵。


以下内容,摘自 刘庭华《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载《北京日报》,2007-04-02 :


修撰时间与史著质量成正比,时间越长,质量往往越高。反之,仓促草率成书,舛误陋劣必多。时间是史著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以《明史》为例,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的修撰时间最长,参加的人也最多。从顺治三年(1645年)成立史馆编修,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再到乾隆四年刊刻进呈,历经三朝皇帝,共95年。参加编撰者仅正式上报的就有145人,还有许多参与者未被列入,如对《明史》贡献最大的万斯同,就榜上无名,下文将详细论述。总之,由于《明史》修撰前后长达近百年,中经数代史官的协力合作,有充裕的时间来回推敲、订正、润色等,从而使《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

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压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

《晋书》仅2年就成书,21人参加,且搞文学的人甚多,仓促编撰,工作粗糙,责任心不强,因而错误百出。甩开政治思想方面其宣扬天命论,多记鬼神妖异、因果报应等不说,单史事失实、疏漏,书中前后矛盾之处就有许多。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一书中,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难怪清代学者钱大昕批评《晋书》的作者“涉笔便误”。这些生活在唐初的史官们,离晋的时间并不久远,加上又是在前人所撰《晋书》为蓝本的基础上进行编撰,怎么会如此马虎呢?其主要原因,一是他们对史实不作考辨,想当然而下笔,以搞文学创作、写诗填词者的习惯思维使然,缺少史学逻辑和理论思维训练;二是主编没有统稿,房玄龄名为监修官,只是挂名而已,他身为宰相,没有时间修改《晋书》,几十人的集体著作,名为集体负责,实际上谁也不负责,最后不认真核对统稿,舛错必出无疑。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4-08-18 10:52: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2445

发表时间:2012-06-21 19: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4 02:20:02 +0800 CST

评论数:1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