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姓正名

本人身为山东阳谷县人,经常有人问我相关武松的问题,不厌其烦!


武大郎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其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据小腿骨长度可以判断出,武大郎大约在一米七八左右。他相貌不俗,也不是卖炊饼的,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进士,任山东阳谷县。而作品中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实际上比武大郎“年长”二百七十多岁,是宋朝人,和武大郎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历史上的武大郎生活在明朝,而不是水浒传里的宋朝。

基本信息

中文名:武大郎性别:男人物属性:小说人物人物出处:水浒传作 者:施耐庵原 名:武植配 偶:潘金莲弟 弟:武松情 敌:西门庆

人物概述

简介


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他生的身材高大,相貌不俗。与《水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他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大比之年,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植的昔日同窗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武植去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赶上播种时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可是……。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所以,大家看到了现在的武大郎。

大郎之妻

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

武植的弟弟武松,自幼好习武练拳,打抱不平。“武松大闹董家庙”就是打的董家庙的蒋家三兄弟。哪个蒋家?蒋门神啊!欲知具体情节,您且听下会分解!

武植古墓

武大郎墓



本墓建在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南方,县城东3公里处,路北方武植,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丧父与母祖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中进士,官拜七品,与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2010年,施耐庵后人施胜辰来到清河县武植古墓祠堂前,表达了歉意。对其缅怀。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未发现遗物尚存。为缅怀先祖,武氏族人又对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说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丙子年仲夏立)
武大郎墓,现已列入河北省清河县文化景点之一。

史海寻真

新版水浒里的武大郎和潘金莲

对于明朝武大郎和水浒武大郎是否同一人,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主流思想是:
1、水浒原本成书于元朝。
历史上考据,水浒成书后几年,施耐庵病逝。(根据施耐庵的生平,可以断定水浒完全成书于元朝年间,即使后来罗贯中有编辑,也不会有大的改动了,再说了武松一节,是水浒最先完墨的)。

2、明朝开科举时,施耐庵已经去世。

施耐庵死于洪武四年(1371年,也就是说施耐庵仅仅在明朝活了3年,施耐庵人生其他时间是在元朝度过)他死的那一年,明王朝才首开科举考试,并且无一北方人中举。所以施耐庵还没有等武植成为进士,就已经死了。甚至说根本不认识武植这个人。故此武植非水浒里的武植。而是后人牵强附会,对号入座而已。

●甄达寿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生活经历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从中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
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植实际身高应1.8米上下。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

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
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而先前武植得罪过的当地恶少更是与之沆瀣一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
而王姓书生回家[1]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他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言论。

文学作品

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于是,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松另说

而作品中武大郎的弟弟武松,实际上比武大郎“年长”二百七十多岁,是宋朝人,和武大郎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历史上的武大郎生活在明朝,而不是水浒传里的宋朝。

楼主 阳谷吊车  发布于 2016-01-08 16:25:00 +0800 CST  

楼主:阳谷吊车

字数:2917

发表时间:2016-01-09 00: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1 14:30:20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