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颢八十二中状元”说法错误之我证

题记:初次是从《辞海》中得知“梁颢八十二中状元”这个说法错误,后来所知道的渐渐增多,再后来对这个说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把这些想法变成文字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又得知自己的想法和明代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里的看法有同有不同,可见对相同问题是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的。现代人对“梁颢八十二中状元”的错误说法也有一些论证,我所见的就有两篇。只是我写的和他们写的有些不同,所以既然他们学习了白居易,那么我也不妨学习一下陈鸿。
梁颢(963-1004),雍熙二年(985年)二十三岁时中状,去世时四十二岁。《遯斋闲览》等误作八十二岁及第,因此相传有梁颢八十中状元之说。《三字经》(相传为南宋末王应麟原著,一说是区适子。明清学者陆续有补充)即说:“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还有说梁颢去世时九十多岁。这些说法虽然不始于《遯斋闲览》,但以《遯斋闲览》所说影响最大。现将这些说法罗列于下。(今“遯”字作为“遁”字的异体字。)
梁颢中状约八十年后,北宋彭乘(生年不详,卒于1086年左右。能诗,与黄庭坚相唱和)的《续墨客挥犀》卷三说:“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
而稍后或时代相差无几的北宋孔平仲(1044-1111)的《孔氏谈苑》卷二说:“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又说梁颢有《谢恩诗》云:“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看榜已无朋辈在,归家唯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梁颢中状约一百二十年后,大约成书于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的陈正敏(生卒年不详。一作范正敏)的《遯斋闲览》说:“梁颢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
元代后期成书的《宋史•梁颢传》说:“景德元年(1004年),权知开封。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睦。与人交久而无改,士大夫多之。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
八十二中状,九十多岁去世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兹录下面资料以证其误。
南宋前期洪迈(1123-1202)的《容斋四笔》卷第十四“梁状元八十二岁”条说:“陈正敏《遁斋闲览》:‘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此语既着,士大夫亦以为口实。予以国史考之,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廷试甲科,景德元年,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子固亦进士甲科,至直史馆,卒年三十三。史臣谓:‘梁方当委遇,中途夭谢。’又云:‘梁之秀颖,中道而摧。’明白如此,遁斋之妄不待攻也。”(按:明代张燧《千百年眼》里用的是洪迈的说法。)
南宋中期李心传(1167-1244)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状元年三十以下数”条说:“状元年三十以下者:王宣徽拱辰、汪端明应辰年十八。沈内翰遘年二十。莫内翰俦二十二。梁内翰颢、张舍人孝祥、王尚书佐,皆二十三。杨枢密砺、苏参政易简、木尚书待问,皆二十四。王丞相曾、王参政尧臣、张监丞唐卿、贾内翰黯、彭尚书汝砺、卫舍人经,皆二十五。何仆射桌、赵丞相汝愚,皆二十七。蔡枢密齐、宋丞相庠、冯枢使京、杨监丞寘、姚秘书颖、王叔兴昂,皆二十九。陈枢相尧叟、张参政观、詹舍人驳、许佥判奕,皆年三十。”
南宋中期王称(一作王偁。“偁”是“称扬”、“称谓”的“称”的本字)的《东都事略•梁颢传》说梁颢:“拜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卒年四十二。”
按:梁颢有三子,依次是梁固、梁述、梁适。张方平为梁固写的墓志铭《朝奉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户部勾院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安定梁君墓志铭》(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九)说梁固“天禧三年三月遘疾卒于京师,享年三十有三”。天禧三年合公元1019年,则梁固乃生于公元987年。而王珪为梁适写的墓志铭《梁庄肃公适墓志铭》(王珪《华阳集》卷五十八)说梁适熙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薨于郓州遵化坊之里第,享年七十”。熙宁二年合公元1069年(熙宁十二月十八日实是公元1070年2月初),则梁适乃生于1000年。如果按照梁颢雍熙二年(985年)八十二岁中状的说法,则梁颢生于904年。如此,则梁颢83岁时生梁固,96岁生梁适,大是异事!又,梁颢中状时,其长子梁固还未出生,如何所谓谢恩诗说的“归家唯有子孙迎”呢?虽然古代所说的“子”包括儿子和女儿,但是总不免牵强。
《宋史•梁颢传》说:“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曾祖涓,成武主簿。祖惟忠,以明经历佐使府,至天平军节度判官。父文度早世,颢养于叔父。王禹偁始与乡贡,颢依以为学,尝以疑义质于禹偁,禹偁拒之不答。颢发愤读书,不期月,复有所质,禹偁大加器赏。”“景德元年,权知开封。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睦。与人交久而无改,士大夫多之。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子固、述、适。适相仁宗,别有传。”
梁颢卒年九十二之说,即使是单独以《宋史》本身来考察,亦知其难以成立。景德元年合公元1004年,则梁颢生于公元913年。(1)《宋史•王禹偁传》说王禹偁卒于咸平四年,年四十八。咸平四年合公元1001年,则王禹偁生于954年。如此,则梁颢岂不是比王禹偁大41岁。《宋史•王禹偁传》又说王禹偁在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太平兴国八年合公元983年,则王禹偁是三十岁时中进士。那么他“始与乡贡”时当是二十几岁。这样则六十多岁的梁颢向二十多岁的王禹偁求学,煞是奇怪!(2)《宋史•梁颢传》说梁固“天禧大礼成,奏颂甚工。无几卒,年三十三”。《宋史•梁适传》说梁适“熙宁三年,卒,年七十”。天禧年号合公元1017-1021年,则梁固便是生于公元975年-979年之间。熙宁三年合公元1070年,则梁适生于1001年。这样,则是梁颢62-66岁之间生梁固,88岁时生梁适,中间还有梁述。虽有老年得子,但这样的老年得子很令人怀疑。(3)开封府是重要部门,朝廷怎会让年九十二岁的人掌管呢!而九十二岁高寿,即使是突然去世,那么也是无疾而终,说不上是暴卒。
补:唐代科举是一年举行一次。宋代科举最先也是一年举行一次。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各州考生都已集中于礼部,因为宋太宗要亲征北汉,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只好停止。此后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天福是后晋石敬瑭年号,天福三年合公元938年,与雍熙二年(985年)相距四十七年。明清科举考八股文,又三年一试,就算有才干,如果八股文写得不够好,考到老可能也考不到进士。梁颢如果是考了四十七年到八十二岁才考到进士,那么大概也不能算是高才吧?
其实古代传闻,多有不实者。南宋前期李心传即有《旧闻证误》一书。就算是到了清代,还有说王念孙本来已经着手注《说文解字》,后来因为看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而搁笔,并把所积资料送给了段玉裁。而段玉裁在请王念孙为《说文解字注》作序的信中说:“近来无知后进咸以谓弟之学窃取诸执事(指王念孙)者。非大序不足以著鄙人所得也。”

楼主 水流而长  发布于 2014-02-26 20:52:00 +0800 CST  
百度百科说二十二岁中状说的是实岁。古代人用虚岁计算。

楼主 水流而长  发布于 2014-02-27 18:29:00 +0800 CST  
其实梁状元的生卒年以及中状年龄,学术界早有定论。我不过是稍作下传播罢了。谱中是记八十二还是二十三,国家是不会干涉的。国家不会去做学术争论的裁判者;我所知道的唯一例外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裁定孔子的出生年。

楼主 水流而长  发布于 2014-02-27 18:34:00 +0800 CST  
后来修改一下,如下。

楼主 水流而长  发布于 2017-03-22 05:47:00 +0800 CST  
题记:初次是从《辞海》中得知“梁颢八十二中状元”这个说法错误,后来所知道的渐渐增多,再后来对这个说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把这些想法变成文字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又得知自己的想法和明代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清代梁章鉅《浪迹续谈》卷六里的看法有同有不同,可见对相同问题是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的。现代人对“梁颢八十二中状元”的错误说法也有一些论证,我所见的就有两篇。只是我写的和他们写的有些不同,所以既然他们学习了白居易,那么我也不妨学习一下陈鸿。
梁颢(963-1004),雍熙二年(985年)二十三岁时中状元,去世时四十二岁。《遯斋闲览》等误作八十二岁及第,因此相传有梁颢八十中状元之说。《三字经》(一说是南宋末王应麟著,一说是宋末元初区适子著。明清学者陆续有补充)即说:“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还有说梁颢去世时九十多岁。这些说法虽然未必始于《遯斋闲览》,但以《遯斋闲览》所说影响最大。现将这些说法罗列于下。(今“遯”字作为“遁”字的异体字。)
北宋后期孔平仲(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卒于1102年后不久)的《孔氏谈苑》卷二说:“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
大约成书于北宋后期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依北宋末南宋前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的陈正敏(生卒年不详。一作范正敏)的《遯斋闲览》说:“梁颢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
刊行于建炎二年(1128年)至绍兴六年(1136年)之间的《续墨客挥犀》卷三“八十二岁及第”条说:“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
北宋末南宋初曾慥《类说》(成书于绍兴六年,1136年)卷四十七“少伏生八岁多太公二年”条说:“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
南宋中期费衮《梁溪漫志》卷六“四六用事”条说:“四六用事固欲切当,然雕镌太过则反伤正气,非出自然也。国初有年八十二而魁大廷者,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此语殆近乎俳。近有士子年十有九,以诗赋擢第,予为之作启云:年逾贾谊,亦滥置于秀材;齿少陆机,顾何能于《文赋》。盖二者之年齿适相上下也。”
南宋中期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三十七说:“梁灏年八十二,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曰:‘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遯斋闲览》)”卷七十一也有类似引用。
南宋后期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六“仕进部”的“老作大魁”条说:“梁灏年八十二雍熙(十)﹝二﹞年状元及第,谢启曰:‘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至秘监,卒年九十馀。(陈《遯斋闲览》)”
宋末元初阴时夫《韵府群玉》卷十二上声:“皓首: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梁颢传》。”
元代佚名《群书通要》己集卷六“荣达门”的“梁颢状元”条说“梁颢年八十二,雍熙二年状元及第,谢启曰:‘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又谢恩诗曰:‘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饶他白髪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归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官至秘书监,年九十五卒。(《遯斋闲览》)”
元代佚名《氏族大全》卷九“十阳下”的“青云得路”条说:“梁颢,宋雍熙二年试《庭燎赋》进士第一人,时年八十二,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诗云: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从教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归家但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遯斋闲览》)先正云:以史考之,颢字太素,雍熙二年登第,景徳元年以翰林知开封府,卒年四十三。《遯斋》所言非也。”
元代后期成书的《宋史•梁颢传》说:“景德元年(1004年),权知开封。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睦。与人交久而无改,士大夫多之。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
八十二中状,九十多岁去世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兹录下面资料以证其误。
南宋前中期洪迈(1123-1202)的《容斋四笔》卷十四“梁状元八十二岁”条说:“陈正敏《遁斋闲览》:‘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启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此语既着,士大夫亦以为口实。予以国史考之,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廷试甲科,景德元年,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子固亦进士甲科,至直史馆,卒年三十三。史臣谓:‘梁方当委遇,中途夭谢。’又云:‘梁之秀颖,中道而摧。’明白如此,遁斋之妄不待攻也。”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八“书《宋史·梁颢传》后”条也有考证。(按:明代张燧《千百年眼》里用的是洪迈的说法。)
南宋中后期李心传(1167-1244)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状元年三十以下数”条说:“状元年三十以下者:王宣徽拱辰、汪端明应辰年十八。沈内翰遘年二十。莫奈翰俦二十二。梁内翰颢、张舍人孝祥、王尚书佐,皆二十三。杨枢密砺、苏参政易简、木尚书待问,皆二十四。王丞相曾、王参政尧臣、张监丞唐卿、贾内翰黯、彭尚书汝砺、卫舍人经,皆二十五。何仆射桌、赵丞相汝愚,皆二十七。蔡枢密齐、宋丞相庠、冯枢使京、杨监丞寘、姚秘书颖、王叔兴昂,皆二十九。陈枢相尧叟、张参政观、詹舍人驳、许佥判奕,皆年三十。”
南宋中后期王称(一作王偁。“偁”是“称扬”、“称谓”的“称”的本字)的《东都事略•梁颢传》说梁颢:“拜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卒年四十二。”
按:梁颢有三子,依次是梁固、梁述、梁适。张方平为梁固写的墓志铭《朝奉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户部勾院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安定梁君墓志铭》(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九)说梁固“天禧三年三月遘疾卒于京师,享年三十有三”。天禧三年合公元1019年,则梁固乃生于公元987年。而王珪为梁适写的墓志铭《梁庄肃公适墓志铭》(王珪《华阳集》卷五十八)说梁适熙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薨于郓州遵化坊之里第,享年七十”。熙宁二年合公元1069年(熙宁十二月十八日是公元1070年2月1日),则梁适乃生于1000年。如果按照梁颢雍熙二年(985年)八十二岁中状的说法,则梁颢生于904年。如此,则梁颢83岁时生梁固,96岁生梁适,大是异事!又,梁颢中状时,其长子梁固还未出生,如何所谓谢恩诗说的“归家唯有子孙迎”呢?虽然古代所说的“子”包括儿子和女儿,但是总不免牵强。
《宋史•梁颢传》说:“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曾祖涓,成武主簿。祖惟忠,以明经历佐使府,至天平军节度判官。父文度早世,颢养于叔父。王禹偁始与乡贡,颢依以为学,尝以疑义质于禹偁,禹偁拒之不答。颢发愤读书,不期月,复有所质,禹偁大加器赏。”“景德元年,权知开封。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睦。与人交久而无改,士大夫多之。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上甚轸恻,赐赠加等。所著文集十五卷。子固、述、适。适相仁宗,别有传。”
梁颢卒年九十二之说,即使是单独以《宋史》本身来考察,亦知其难以成立。景德元年合公元1004年,则梁颢生于公元913年。(1)《宋史•王禹偁传》说王禹偁卒于咸平四年,年四十八。咸平四年合公元1001年,则王禹偁生于954年。如此,则梁颢岂不是比王禹偁大41岁。《宋史•王禹偁传》又说王禹偁在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太平兴国八年合公元983年,则王禹偁是三十岁时中进士。那么他“始与乡贡”时当是二十几岁。这样则六十多岁的梁颢向二十多岁的王禹偁求学,煞是奇怪!(2)《宋史•梁颢传》说梁固“天禧大礼成,奏颂甚工。无几卒,年三十三”。《宋史•梁适传》说梁适“熙宁三年,卒,年七十”。天禧年号合公元1017-1021年,则梁固便是生于公元975年-979年之间。熙宁三年合公元1070年,则梁适生于1001年。这样,则是梁颢62-66岁之间生梁固,88岁时生梁适,中间还有梁述。虽有老年得子,但这样的老年得子很令人怀疑。(3)开封府是重要部门,朝廷怎会让年九十二岁的人掌管呢!而九十二岁高寿,即使是突然去世,那么也是无疾而终,说不上是暴卒。
补:唐代科举是一年举行一次。宋代科举最先也是一年举行一次。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各州考生都已集中于礼部,因为宋太宗要亲征北汉,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只好停止。此后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天福是后晋石敬瑭年号,天福三年合公元938年,与雍熙二年(985年)相距四十七年。明清科举考八股文,又三年一试,就算有才干,如果八股文写得不够好,考到老可能也考不到进士。梁颢如果是考了四十七年到八十二岁才考到进士,那么大概也不能算是高才吧?
其实古代传闻,多有不实者。南宋前期李心传即有《旧闻证误》一书。就算是到了清代,还有说王念孙本来已经着手注《说文解字》,后来因为看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而搁笔,并把所积资料送给了段玉裁。而段玉裁在请王念孙为《说文解字注》作序的信中说:“近来无知后进咸以谓弟之学窃取诸执事(指王念孙)者。非大序不足以着鄙人所得也。”
附录: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八“书《宋史·梁颢传》后”条:
《宋史·梁颢传》言雍熙二年及第,景德元年卒,年九十二。其卒年数可疑也。《谈苑》云“梁颢八十一作大魁”,孔平仲乃治平二年进士,作《谈苑》去颢时不远,其言已不实。检《遁斋闲览》云:“梁颢太素八十二岁状元及第,其谢启曰:‘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而年。’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馀。”《梁溪漫志》云:“国初有八十魁大廷者,其谢启殆近乎徘。”盖八十二之说所据者此启。宋有梁颢《谢及第》、李清照《谢綦学士》二启,皆无名子何人游戏作。《史传》言雍熙二年及第,景德元年年九十二,则及第时七十三,启语亦不可用也。《东都事略·梁颢传》云,卒时年四十二,以推颢及第年二十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状元年三十以下者,梁内翰颢年二十三。二书所言,其数符合。《容斋四笔》《黄氏日抄》《搜采异览录》并云,国史“颢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史臣加以“中道夭谢”之惜。所谓国史、史臣,乃宋之廷臣,即《东都事略》所采取者。言“中道夭谢”,则四十二卒、二十三及第无疑。就其时廷臣之言,此一证也。据《宋史》,颢依王禹偁学,禹偁咸平四年卒,年四十八,当雍熙二年,禹偁年止三十,岂当有七十三、八十二之学徒?就其所从学言之,此又一证也。《宋史·梁湛传》云:咸平五年,湛坐王钦若赃,“官收湛,家贫无物。素与梁颢善,假颢银器,乃以输官。六年卒,年四十一”。是年颢亦年四十一,年辈相若,相善也。《玉壶清话》云:赵昌言、陈象舆、董俨、胡旦俱少年在枢府,梁颢又尝与赵同幕”,“五人旦夕会饮,夜分方归。都人谚曰:‘陈一更,梁半夜。’一作董半夜。以颢及第入仕后少年饮宴言之,此又一证也。《颢传》,少孤而仕历丁内艰。生母也,在及第九任后。又颢子固《传》,卒于天禧丁巳大礼成后,年三十三。则长子生于乙酉,颢年二十三也。子适《传》,卒于熙宁庚戌,年七十。则季子生于咸平辛丑,颢年三十九也。若七十三及第,则七十三生长子,八十九生季子;若八十二及第,则八十二生长子,九十八生季予,不应九十二岁已先卒矣。以其家庭实事言之,此又一证也。八十二大魁之说,前人多疑之,然无以证其非。今举四证,庶可祛惑。今《史传》云:“景德元年,权知开封府。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穆。六月,暴疾卒,年九十二。”语不相贯,知本是年四十二,俗工浅陋,校写者改四作九。明陈绛《金罍子》引《朝野杂记》作颢及第时二十二,则年数不合。又讥程敏政引《宋史》四十四登科,不知何《宋史》。知后人读史多不精矣。

楼主 水流而长  发布于 2017-03-22 05:48:00 +0800 CST  

楼主:水流而长

字数:8034

发表时间:2014-02-27 04: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21 08:10:09 +0800 CST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