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梁氏大宗祠《十七先公简介》之可商之商榷之随录

(一)
中华梁氏大宗祠《十七先公简介》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3:24:00 +0800 CST  
(二)

《《十七先公简介》可商之处》
(水流而长)


近日有幸读到《十七先公简介》,欣喜之余,觉得其中的一些说法似乎可以商榷。
01
〇康伯公简介说:“字庆,名寅,谥康伯。生辰年月不详,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因随兄伐戎,浴血奋战,功勋卓著,受封于夏阳梁山立国……薨于周平王十五年(公元前756年)。”
笔者按:古代碑志、姓氏书说秦仲“少子康”,按称呼习惯,“少子康”的“康”是名讳而不是谥号(如果刚好名“康”又谥“康”,那则是另一回事)。简介说康公是周宣王七年“受封于夏阳梁山”的(当时还没有夏阳,说受封于梁山即可),不过康公长兄秦庄公领导伐戎有功也不过为西垂大夫,虽为一方之主,但名义上仍然不是诸侯,而作为弟弟的康公却因跟随伐戎有功被封于梁山成为诸侯,似乎有点说不过去。简介说康公于公元前821年受封而到公元前756年去世,如果期间都是在位的话,则在位65年,比康熙、乾隆以及虽然享年九十多岁而在位55年的卫武公等人的在位时间都长,可谓中国第一人。
02
〇益耳公简介说:“梁氏族谱称为‘始正梁’。”
笔者按:“始正梁”不知道是哪个意思。而梁氏族谱繁多,也不知道是哪本梁氏族谱说的,而所说的是否被认可,则也是一个问题。
03
〇叔鱼公简介说:“谥曰惠……世界梁氏宗亲总会成立后,认定其为中华梁氏共同先祖。”
笔者按:谥号可以说是一种盖棺论定,孔子去世时没有谥号,很久之后才有,而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颜回则未见有谥号,而叔鱼公“谥曰惠”,则是厉害了,只是不知道是何时何人所谥。梁氏来源不一,按理世界梁氏宗亲总会不乏有识之士,大概不会糊涂至把叔鱼公定为中华梁氏共同先祖的。所以,把叔鱼公定为中华梁氏共同先祖,不知道是世界梁氏宗亲总会的意思,还是个别宗亲尊祖心切而借世界梁氏宗亲总会的名义来表达个人想法的一厢情愿做法而已。
04
〇桥公简介说:“被封为军司马。”
笔者按:《后汉书·梁统传》说梁桥以赀财千万徙茂陵(这大概是受汉武帝的《迁茂陵令》影响),没有提到被封为军司马(军司马是官名,不是土地、封号、爵位,用“封”字也不合理)。而李贤注引《东观汉记》说“桥子溥。溥子延,以明军谋特除西域司马。延生统”,也没有提到梁桥是军司马。西汉军司马有两种,:一,大将军辖营五部,每部置部校尉一人,下有军司马一人,俸比千石;二,西域都护的属官有西域司马,也称军司马,秩六百石。有人说桥公的军司马是前一种。李贤注引《东观汉记》说到梁延为秩六百石的西域司马,却没说梁桥为俸比千石的大将军下的军司,不知道是李贤漏注,还是《东观汉记》漏记,抑或是某人某谱增添。另外,顺便说一下,某族谱说桥公生一子溥,立一子汉,汉子延,延生统。而《东观汉记》说桥子溥,溥子延,延生统。按理梁氏贵盛,既然连梁统的高祖父梁子都以来的世系都知道,没理由连梁统的祖父是梁溥还是梁汉都不知道吧?而且如果某人不是梁统祖父而认作祖父而丢弃真的祖父,那岂不是大不孝?!
05
〇统公简介说:“安定郡割据政府首脑……有四子:松、某、竦、恭。……统公开创了安定梁氏在东汉160余年的鼎盛时期。”
笔者按:《后汉书·梁统传》说梁统“初仕州郡。更始二年(公元24年),召补中郎将,使安集凉州”,之后为酒泉太守、武威太守等,没有说到为安定郡长官或安定郡割据政府首脑之类。《后汉书》说除梁统四子为郎,可见统公至少有四个儿子,但不代表统公只有四个儿子(例如不知道有没有儿子未被除为郎就去世了)。公元25年东汉建立,即使以统公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被召补为中郎将开始,到公元159年梁冀自杀,家族败落,那也只是135年而已,不够160余年。
07
〇芬公简介说:“梁氏家族首次南迁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笔者按:说是“首次”,恐怕欠妥。东汉末战乱,不知道有没有某梁氏家族向南渡过长江避乱江东。例如,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琅邪阳都人,汉末避乱江东。而晋时衣冠南渡,南渡中是否只有芬公一支梁氏南渡,或者是否在多支南渡梁氏中是首先南渡,则不得而知。而史书记载芬(汾)公和晋帝司马邺(晋愍帝)及一些大臣都被刘曜俘至平阳,至于何时逃出来或者被释放,是否因此耽误些时日而成不了首先或首次南渡者,则不清楚。
09
〇 震公简介说:“唐昭宗干宁年间(894—898)进士。”
笔者按:“干宁”是“乾宁”之误。
10
〇鼎公简介说:“字元铉……官至殿中丞、吉州知州。”
笔者按:按史志记载,这时期担任过殿中丞、吉州知州等的梁鼎,是益州华阳人梁鼎,字凝正。不知道会不会是名字相同而误植。当然,“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11
〇灏公简介说:“山东东平梁氏先祖,……其中宰相多人。”
笔者按:“灏”可能改为“颢”更好些,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字形近似,但毕竟不是通假字。颢公不是始迁东平的,而是他祖父惟忠公始迁郓州须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而颢公还有兄弟和叔父,所以颢公应该只是山东东平梁氏先祖“之一”(除非当时东平只有惟忠公一支梁氏,并且到颢公这一辈分的人都没有后代或者后代都没能延续下去),说是东平梁氏先祖之一更准确些。颢公及其子孙曾玄中,只有儿子梁适是宰相,曾孙梁子美是副宰相,纵然如民间把副宰相也称为宰相,则也只是宰相两人,而不是“宰相多人”。(尚书左丞梁焘本是襄阳梁氏,不属于颢公这一支派。)
12
〇焘公简介说:“景佑……皇佑……元佑……绍圣五年(1098年)卒于化州。生有五子:轼宏、辅宏、志远、志大、志同。”
笔者按:景佑、皇佑、元佑分别是景祐、皇祐、元祐之误。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焘公卒于绍圣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虽然对应公历是1098年1月2日,不过仍然是绍圣四年而不是绍圣五年。《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到焘公有儿子梁鼎吉,《宋会要辑稿》等说到焘公有儿子梁颐吉,不知这鼎吉、颐吉是不是那五人中之二,或者是五人之外的另外两人?
15
〇克家公简介说:“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笔者按:根据南宋方志及晋江系族谱,克家公是生于丁未年为1127年,而不是建炎二年1128年。《宋史》本传说克家公卒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享年六十岁,以此逆推则克家公是生于1128年,但是《宋史》本传说的享年六十也可能是六十一之误。
17
〇启超公简介说:“并组织护国护法运动。”
笔者按:启超公是参与过护国运动,不过没组织过护法运动。护法运动是孙中山先生组织的,而段祺瑞、启超公等是护法运动的反对对象,后来启超公递交辞呈,从此退出政坛。
以上可商之说,如有不妥、可商之处,还请指正!毕竟对先公先贤的介绍,都希望准确严谨,以免误了自家子弟。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3:26:00 +0800 CST  
(三)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老朽因最近一年眼睛患干眼症,看手机电脑不舒服很少上网游览。今天应宗亲推荐,认真拜读了《“十七先公简介”可商之处》一文,谢谢水流而长宗长对大宗祠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加之我们这些参加文化建设工程的编辑人员水平有限,可能存在许多遗漏与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下面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水流而长宗长所指正的内容,大致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属于笔误或用词不当,应该立即更正。有以下几条 :
1、统公简介中:“安定郡割据政府首脑……,统公开创了安定梁氏在东汉160余年的鼎盛时期。” 词语有点太现代语言化了,应该删去。“东汉160余年”有误,应改为“东汉130余年”.
2、震公简介中:“唐昭宗干宁年间(894—898)进士。”“千”打字有误,应为“乾”。
3、焘公简介中:“景佑……皇佑……元佑……绍圣五年(1098年)卒于化州。查史书,焘公卒于绍圣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虽然对应公历是1098年1月2日,不过仍然是绍圣四年。景佑、皇佑、元佑应分别是景祐、皇祐、元祐。
4、克家公简介中:“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查史书,应是生于丁未年为1127年。
第二类是我们梁氏传统老谱的记载与史料的差异,如何改正,尚需大家共同商榷。
1、益耳公称为‘始正梁’。” 这是历代梁氏族谱的提法。例如梁清标在“梁氏家乘序”曾云:梁伯之玄孙讳益耳,是为哀伯公,始正梁。意思是指益耳公第一个改姓为梁的先祖(以前为赢姓梁氏)。
2、鱣公“谥曰惠”是梁氏传统老谱中的记载。
3、桥公“为军司马”是传统老谱中的记载,有的谱记为“司马”。
4、“桥公生一子溥,立一子汉,汉子延,延子统” 是传统老谱中的记载。为何记载如此,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5、统公有四子,是传统老谱中的记载,还有记为三子。
6、芬公率族南迁,是传统老谱中的记载。在这之前只记载桥公率族西迁安定,无南迁记载,此确是首次。
7、鼎公:“字元铉……官至殿中丞、吉州知州。”是传统老谱中的记载。因谱书上鼎公与历史上鼎公的生平有差异。如何解释,一直是悬案。为尊重族谱 ,未用史书上的“字凝正”。
第三类是目前认识上还存在较大争议的;
1、康公的生平与爵位;
2、叔鱼公能不能称为中华梁氏共同先祖
3、如何评价启超公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3:38:00 +0800 CST  
(三)“之2”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现对第二类、第三类问题,老朽谈谈个人的愚见,供大家讨论。
(一)如何看待族谱与史料的差异
族谱的本质是一种血缘认同意义上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宗族繁衍发展的档案,是最贴近平民百姓的史料。我们族谱中所记载的这些先祖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梁氏家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二千年来一直被中华梁氏家族引以为豪,直到今天仍是梁氏子孙昂扬、奋进的不竭动力。
因此,族谱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全用史料价值的标准来要求它。对族谱中存在的某些与史料不符的问题,还是要持慎重、包容的态度。如果没有非常真实、完整的证据链和准确无误的替代更新资料,并且原族谱记载又不存在历史和逻辑关系混乱问题的情况下,就暂时没有必要非得严格按史料的记载,对族谱进行深究和苛求。当然,如果错的非常离谱,进行部分修正,也是必要的。
例如传统老谱中记载的康公因功立国、鱣公“谥曰惠”、桥公为“军司马”(有的谱还记为“司马”)、芬公率族南迁等。这些记载代表着我们先祖的功绩,是梁氏辉煌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史料上没记载或记载模糊,就怀疑它、否定它,认为不存在。另外 ,老朽也实在想不出否认这些记载,对梁氏文化研究有何作用?
(二)康伯公的生平与爵位
老朽曾写过一篇《梁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发在网上,搜索立刻可以查到,本处不再赘述。在此只想强调一点:康公被封于少梁,建立梁国,开始与秦一样,只是附庸国。先秦时期实行“封国命氏”,从此中华民族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氏族——梁氏。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雒邑,康伯公率兵护驾,再立新功,才受封伯爵,跻身诸侯,始称梁伯。康公生辰年月不详,若生于公元前840年前后,公元前756年去世,约享寿84岁,还是很正常的。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3:42:00 +0800 CST  
(三)“之3”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三、叔鱼公能不能称为中华梁氏共同先祖
先祖字面是的意思就是久远的祖宗。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年)在他所著的《孔颖达疏》中解释说:“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也就是说,祖的涵义为始、为先;宗的涵义为尊、为敬。祖宗最早解释为:以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做出了历史贡献,受到了后人尊敬的人,并不是特别强调血缘关系,后来逐渐被引申为父母以上的尊长。
所以,始祖在广义上是指首创某项事业,而有益于后人的先贤之意,并不一定都要有血缘关系。例如,全世界华人都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而并不是说所有华人都是他的血缘后裔。鲁班被尊为木匠行业的共同先祖,也并不是说木匠行业的人与鲁班在血缘关系上有某种联系。
因此,老朽认为,根据叔鱼公对梁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叔鱼公称为中华梁氏一位共同先祖,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3:45:00 +0800 CST  
(三)“之4”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四)如何评价启超公
启超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风云人物,众人的评价不一。但其在护国运动中的功绩还是有目共睹,得到广泛赞扬。下面抄录网上发布的部分历史记载,供参考: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5:48:00 +0800 CST  
(三)“之5”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1915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倒行逆施,妄图复辟帝制。梁启超在上海《大 中 华》月刊发表了明确反对称帝的雄文《异哉所谓国 体 问题者》。《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 体 问题者》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行猛烈抨击。是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政治决裂,并揭开护国战争序幕的惊世之作。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5:49:00 +0800 CST  
(三)“之6”
《对水流而长宗长的指正谈几点不成熟意见》
(梁光荣(梁先生))


随后,梁启超在上海频繁函电各省敦促响应云南反袁。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国 民 党,本应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但因“二次革命”失败受重创,孙中山、黄兴及国民党其他军事骨干均潜往国外,故难以起主导作用。而在辛亥革命中原本主张保皇的立宪党人,反倒成为这场斗争的主将,梁启超一跃成为反袁护国运动领导人之一,........。
以上个人拙见,供各位宗亲参考。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5:51:00 +0800 CST  
唉——总算转发完毕,用时八个钟。最后还传是得仙人提示,斩件分刊,才得发出。度娘啊度娘,哥想爱你不容易呀!何苦时时以 “请不要发表含有不适当内容的留言” 相压迫?!


也罢——言归正传:


《中华梁氏大宗祠《十七先公简介》之可商之商榷之随录》:事关重大,不可儿戏,忌想当然,为不使贻笑大方,现在刊发,供专家和宗亲参详。并特此鸣谢 “水流而长”、“梁光荣先生”。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16:08:00 +0800 CST  
护国运动:
(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反帝制战争;民国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
(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百度/百科)

楼主 一木一石生  发布于 2018-07-13 22:22:00 +0800 CST  

楼主:一木一石生

字数:2682

发表时间:2018-07-13 21: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31 12:49:31 +0800 CST

评论数:3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