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怎么评价媒体人柴静?

本文转自知乎 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71902?utm_campaign=aladin-ct&utm_medium=organic&utm_source=baidu
由知乎众网友回复 转发时为方便阅读仅留第一屏回复内容隐去了发言者用户名 详情请看原帖


06年,我去唐山采访抗震30年,一个受访者跟我说的:
记者们都是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得人,求采访时,一口一个大妈,一口一个阿姨,只要采访完,顿时神情就不一样了,再不联系,想看看采访的稿子打电话都没有人搭理了,甚至有记者拿了我们家的照片说扫描一下,然后就再要不回来了。
只有一个人不一样,那就是央视的柴静记者
她几年前采访过,以后每到唐山就会给我发个短信息或者打个电话,特别感动。
你说其他记者忙,能比人家柴静还忙么?

~~~~~~~~~~~~~~~~~~~~~~~~
的答案我很不认同。
下面一一解释。
让我从陈虻说起。
我是个关注新闻的人,也关注新闻界的那些人,
作为一个初中二年级给新闻调查写信的傻×少女,
请容许我说,我多年的关注和了解,是谁做的新闻,制片人是谁,很早我就留心。

作为一个几度人际关系被陈虻影响的年轻人,
他并不是我从柴姑娘那里获知的新闻人。
关于新闻人,尤其是体制内的新闻人的情怀,
是一个也曾经因为播报一个在我们看来屁大点的新闻而被那什么的的老男人告诉我的。

陈影响了很多人,在柴静的书中有提及,
他不幸福,因为背负了太多东西。
崔永元,白岩松也是一样,有种东西是使命感,
但也有东西叫无力感,
可是认识生活的真想之后,在他妈的振奋起来,能做一点是一点,
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背后的那些个无语心酸谁知道?
背负沉重的现实,还总心怀理想,最他娘的痛苦了。
~~~~~~~~~~~~~~~~~~~~~~~~~
轻易揣度总是容易的,
可是你们梳理过他们的作品时间线,
他们的书,
他们的节目变更原因吗?

崔永元,为什么做我的抗战?他为什么不针砭时弊了?
他为什么抑郁?

白岩松为什么在陈死后坐在他的办公室?

为什么大家都说自己是陈的作品?
~~~~~~~~~~~~~~~~~~~~~~~~~
289号大院也有这样的人,
我曾经在大西北仰慕这个院子。
现在我就生活在广州,

并且以为依然理解他,
那些老男人,
他们半夜里有些时候也长歌当哭,

不说了,太多了。
因为有这样一批人,
在现实下,坚持理想的人,

所以我信任柴姑娘,一个同样有新闻理想的人
她这十年的成长明显是由无病呻吟的文艺女青年,
变成了打开了情怀和视野能够认识世界的新闻人,
她始终有局限,可是看得到进步,看得到坚持,看得到理想。
而且最重要的是诚意。

她说此时,此地,此身,虽然说得是肉麻了些
可是也正是这样,才能鼓舞自己坚持下去
~~~~~~~~~~~~~~~~~~~~~~~~~~~~~~
关于木子美老师对于柴的性伴侣的揣测。
十年没有公开男友就一定是小三。

这个,真是,无语了。
我不能说柴私生活怎么样,
我只是有个反问就是
女的不能洁身自好,
自己玩儿自己,或者使用工具咩?
这恶意揣度的有意思吗?
明显在物化女性,没男人就活不了啊!


~~~~~~~~~~~~~~~~~~~~~~~~~~~~~~
最后说一句我所理解的犬儒主义:
就是在认为自己不能改变什么之后,什么都不做。

写着写着就没情绪了,睡觉。

柴静是个好记者。


——————写在春节前的废话————————————

“砍柴”事件,真的让人非常痛心。但是,微博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文·革·武·斗,只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暴力,现在升级成为了言论暴力。

我检讨,我以上的腹黑和阴谋论,也是作恶的一环。我没有攻击柴静啊,我没有砍柴啊,我只是发表我自己的看法啊,而且我对柴静的所作所为都认同啊,我怎么错了呢?是的,我也是文·攻·武·卫的一份子。

当然,在另一个领域,我也同样每天遭受文·革的洗礼,被各种黑啊等等。

“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尊重;问题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某种有针对性的、煽动性的异见,会不假思索地进行盲从。我不知道投赞同票给我的各位,是否是盲从,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我在“砍柴”这件事上,是帮凶。

于是,原来的回答,不改了,留着给大家吐吧。

——————————————我也是文·攻·武·卫的一份子————————————————

有人说:柴静不就是一个咬着下巴歪着脖子然后摆出一副认真倾听的姿势卖萌的40岁女人嘛……

我对柴静没有恶感,我也不觉得她真的装,她是有本事的。包括最新的一期《人物》杂志对她的专访,记者问柴静,许多人认为你是文艺青年,你怎么看?柴静非常聪明地说,我和罗永浩他们都很喜欢文学,文学青年很好啊——嗯,首先柴静就把自己和文艺青年这一弱势群体撇亲关系了。然后柴静补充了一句:我觉得现在对一个人是否文艺的标准太低了……

柴静,真的很聪明。

事实上,某人对我说,央视有四大充气娃娃:柴静 张泉灵 白岩松 崔永元(……)可无论如何,柴静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么一个森严的媒体或干脆说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里,她也可以做到这些个事情,她可以很文艺,很优雅,到了37岁,依然这么美,依然是大家心目中的文艺女神。

《人物》报道说,她的《看见》的某场签售,6000人。这个……我家天团五月天的水准呢。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怪我无端的猜测,柴静这样的公众形象,其实是国家给予的。柴静的存在,让许多大学生对国家心存幻想,认为我们还有希望。说白了,柴静这样的人是可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这点上,和韩寒没有区别。大家觉得韩寒是公民的代表,是年青一代公知的代表,可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写《火与冰》的那位,我曾一度把他和王小波、韩寒放在一起的那一位,后来怎么样了呢?他是伤仲永了吗?当然不是。嗯,我不能说了……因为《火与冰》的作者触碰到了底线,而柴静一直都在游戏规则内行事。

用 的话来说,就是“韩寒和李承鹏他们的维稳能力比任何国保都强。”我认为柴静、白岩松也要加进去。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柴静,我会说:她是一个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环节有着一顶一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她的某些主持风格我并不喜欢。

题目很清晰,给出的是「媒体人柴静」,那么从新闻的角度判断绝对是没错的,至于感情轶事什么的,真的没有必要说。一来尊重当事人,二来也也实在太无趣了,三来也没什么人能说出过所以然。所以,我们还是说新闻吧。

去央视之前,柴静最值得关注的从业经历是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这档节目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我依稀记得那时候湖南卫视的新闻节目质量是十分出色的,不用说和同级别上星的地方卫视相比,即使相较于央视也有其可取之处。其中最出色的,就是《潇湘晨光》和《新青年》。

也许现在的媒介研究者再回头去看这两档节目,值得研究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潇湘晨光》较早尝试做早间新闻节目,那句「潇湘陈光,正在直播」的口号,把「直播」二字的价值展现得彻底,而且,那才刚刚是21世纪初;至于《新青年》呢?它在新闻谈话类节目这个类型中找到了突破口,让新闻和新闻中的人成为了解读新闻的素材。

当然,我个人觉得,最值得玩味的地方也许正是在于:主持人的魅力终于成为一个节目生命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观众开始有了意识:主持人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太重要了!

在我印象中,2000年初,就新闻节目而言,内地主持人水平之间能有的一拼的其实也就是央视、上海卫视和湖南卫视三家。央视端正、稳妥,代表国家的声音;上海卫视主持人,字正腔圆的背后,透着洋气,还稍带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你可以看看女主持的胸针,时常变换的发型,这些都为新闻节目增分不少——是的,我确实得承认记者的魅力的一部分来自于外形;而湖南卫视,有一种和地方台不相符的霸气,这种气质,也渗透在他们所制作的节目里。

那个时候年轻的柴静就是这样的水平。一个新闻从业经历并不丰富的人,能够在一档卫视重点谈话类节目中独当一面,串联节目,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象征。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26:00 +0800 CST  
至于后来进入央视,从《新闻调查》中的出镜记者到《面对面》中独当一面的主持人,再到今天围绕其特质打造的电视节目,她在电视新闻界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认可。

至于我所不喜欢的主持风格,大致也是成型于《面对面》之后的那段时期。

不少人都说她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其实我觉得她一点也不「安静」。但是我也想说,选择「不安静」,也并非完全不可取。

这个问题的背后,似乎两点要谈,其记者和自身报道之间的关系(介入性问题),其二是记者角色的多重定位问题。

第一,介入性问题。这一点上,她的风格,我觉得不可取。

「介入性」在媒介研究中本来就是一个负面的表述,意指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判断和倾向,甚至有时候影响新闻事件的解毒乃至发展走向。这里要谈的「介入性」其实没这么严重,它无关技术,却关乎情感。

柴静的央视生涯起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彼时的央视一改往日沉闷的形象,借助这个突发新闻事件,为自己正了名。在日后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掌故手册的《十年》等作品中,我们会一再看到这个危机为中国电视新闻带来的变革。

说个题外话,那个时候的央视、尤其是新闻评论部,真的是人才辈出。我记得当时还赶上了荣事达CCTV新闻主持人大赛,包括撒贝宁(《今日说法》)、沈冰(她留给我最后的印象是2002年世界杯……囧)、杨春(《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都迅速成为了台里的节目中坚。当时的我还把自己喜欢的主持人抄成一个小单子,贴在自己双层文具盒的下层,那个单子上也有柴静。

有点扯远了,还是接着说问题,介入性。先来看看《新闻调查》对记者有特别的要求(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428504.html):

第一,质疑的精神。《新闻调查》的记者必须要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第二,平衡的意识。《新闻调查》的记者,应该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第三,平等的视角。在《新闻调查》记者面前,只有被调查者这一相同的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别。

第四,平静的心态。《新闻调查》的记者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这会有助于对事物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介入」似乎是央视深度调查电视节目的普遍要求。如何拿捏「介入」的 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理解的「介入」,应该是对于新闻事件无限的热忱与好奇,新闻当事人的心情我们感同身受。

但是后期的柴静,在和新闻当事人面对面的时候,有时会将自己的感情甚至倾向性融入到节目中。我举一个例子。2010年的《面对面》采访过两次城市规划专家杨保军,我对这个人印象这么深刻其实是因为著名记者王军的《城记》一书,以及此书让我对于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兴趣。

关于这期节目,柴静在博客里写道:

杨保军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他说前不久去一个新的开发区,说你猜猜马路有多宽。

我犹豫一下,说八个车道?

他说你再猜,尽情发挥想象力。

五十米?我努了一下。

他笑着看看我“两百米”。

什么?

最近有观众批评我有点七情上面,我知道我是,还真不好控制。
我记得节目播出的时候,这段是有的,只是现在如果再去看节目(http://news.cntv.cn/china/20100905/102285.shtml)的时候,却找不到了。这里所谓的「七情」,也许就是那种镜头面前呈现得非常强烈的的疑惑状、质问状、甚至有一些愤怒状。这种情感我很理解,当我们了解到城市的发达不等于宽敞的马路,不等于高耸入云的摩天楼,而应该是路人拥有步行的权利,公共交通承载交通效率最大化的功能,私家车履行自身的义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感慨:「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如此忽略常识?」、「为什么城市规划专家这么不专业?」

事实上,柴静在通过一系列节目向观众推广「常识」的时候,她的情绪是特别急切的,反映在她的姿态、表情和遣词上,就是不断的反问、强调,似乎在告诉观众,「你看你看,关键点来了,你们一定要感受到啊」。其迫切之诉求,当然可以理解,只是这种风格,我个人不喜欢。

但是「风格」这个事情,关乎喜好,无关优劣。我个人就是不喜欢柴静在节目里面过强的引导性和过猛的着力点,这是一种感觉,不同观众的体验不一样,我感觉是很糟糕的。

那难道说主持人必须保持淡然、甚至面无表情地采访当事人吗?这又是另一个极端,我能力有限,很难说清楚合适的「度」,说简洁点,《面对面》早期王志的状态,是我比较喜欢的「度」。

第二,记者角色的多重定位。这一点上,她的选择,我觉得可取。但是可能会有争议。

柴静聪明,当然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新闻制作中,体现在对于新闻话语的拿捏,也体现在她为了新闻价值诉求的实现而选择的其他方式中——她知道自己的能力绝不仅限于荧屏,也应该在多个平台发挥价值。我们之所以感觉柴静无所不在,感觉「柴静」这个话题如此热闹非凡,也确实是因为她在不少场合出现过,而这些场合以后背后的关键标签,都与她的职业生涯诉求和价值观相契合。

如果幸运的话,许多年后,我们说不定会看到某本名为《改变中国的「圈子」》一书。《读库》的活动,文化圈朋友的签售,散落在不同博客文章中对于饭局的描述……把这些零散的碎片拼起来后也许就能发现,柴静也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力量,通过「媒体发声」这样一个方式帮助传播许多「正能量」的东西,比如善待艺术设计(《读库》在排版上做的努力),尊重写作(《读库》的编制,非虚构类报道的介绍),普及法治观念(推荐西方法学普及读物译作),追求有趣反对无趣(发扬王小波的精神,推广这个「圈子」里的价值观),如此种种。

所以,如果你是《读库》的读者,如果你觉得《九人》好看,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三表哥的乐评,也会对这个「圈子」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有所认同。有一群人各自分工,目标统一,做着一些「用一个小小支点撬动地球」的事情。

当然,以上这些观点,只消一句就能彻底反驳:「没有采访啊!」是的,没有采访,就去妄自思考一个人秉承的方法论,确实欠妥,只是大多数回答者都在这个黑箱子里,我有观点,就是想表达出来。

好了,这时的柴静已经不止是一个媒体人了。她的这些参与和身份符号,最终推动她本人成为了一个新闻人物。看到《人物》封面的她,我真的由衷地感叹到:她确实聪明,有智慧。


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到现今的知性媒体人,一路走来,那个在用我一辈子去忘记里很文艺的写着”我渴望呆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在节目里说着“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度寒苦的人生”心怀有梦的女子,如今已能淡然的说到“许多事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要善恶分明,不是义愤的指责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款两,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以前,做电台的时候,她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她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并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让人成长的不仅仅是岁月,更多的是生活的经历。看到过一处对她的评价,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希望她能在从吾所好的选择里,一路往前。


柴静前先看一下一个优秀的媒体人需要做到什么。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28:00 +0800 CST  
优秀的媒体人应该本身尽量避免带入自身的立场进采访,这一点她做到了,即使是再煽情再激动的场合她都尽可能地克制自己表达自己的立场,不去影响和操纵观众,而是将事实真相还原给观众由大众去评价。

这一点,她大部分场合下都做到了,至于没有做到的部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看看国外的节目就知道如果主持人在某一时刻可以代表绝大数量民众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主持人可以吧个人立场代入,比如共和党支持者的主持人可以就民众普遍对奥巴马某项政策不满对总统提出较为强烈的质问,这个属于新闻报道允许的情况。 总地来说,柴静在这点是优秀的。

有人说她打煽情牌, 其实以柴静在业界的地位如果她走迎合大众的路线,她早就飞上天了,因为她的机会很多,也很好,任何一次采访只要她顺带借题发挥一下就可以炒出超高人气的话题,她没有选择这样做, 如果这样还说她煽情,那只能说她本可以10倍地煽情但是她没有,这是一个媒体人的职业操守。

最后是专业知识以及准备的问题, 媒体人不可能什么都懂,而且所有一个节目不光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是需要一个团队的, 从制作人开始到下面整个团队疯狂搜集素材,模拟提问,等等。

很多问题是制作人根据回答临时传到柴静那里由她来问,如果这个智囊团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没有搜集到足够的专业知识的话,自然就容易出现问题, 这个跟柴静没有任何关联。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2:00 +0800 CST  
所以从柴静的职责—— 将事实真相挖掘出来,报道出来,交给公众去评判。 平衡公众最想知道的事情和最需要知道的事件。 这一点,柴静是个好记者


赞她的人太多了,都用不着看。微博上我刚刚骂了一下那些人云亦云、动不动就用佛光包裹她的人,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别的。

柴静自然做到了一个媒体人应该做的,甚至超越这些做到了一个中国社会普遍意义认可上的好人,但是,柴静作为一个有良心有内涵知性美丽的符号,我想有两点要补充给赞扬她的人:

第一,她很聪明,不仅仅是有颗良心,而且她的确很聪明,无论文采还是情商都很好,只说她有良心这显然对她有角度上的不公平,而且这么主旋律去包裹她也太共产主义了,迟早要害了她。雷锋就是个例子。再啰嗦一句,一个记者的光环太大超过了被采访对象或事情,对采访本身就是个麻烦。她已经开始有点身不由己了。

第二:无论谁,都逃不了大背景,我想,柴小姐大致也知道自己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度里的特产,这个国家有太多沉重的东西,选择这条媒体路,大概不开车的话,就会满身脏,脏了不卑不亢还说点形而上的话,大概就会有路人鼓掌,就是这样,时势造英雄,她成了大多数眼里周身正面符号的人。其实,很多媒体人都有这个精神,都有这个愿景和能力,我相信柴静不是那唯一的一个,是很多人中的一个,她做的好被看到了,还有很多人做的也很好,没有被看到。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是对这个职业的期待,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待,对真善美的生活有期待。


对老柴,鼓掌可以,理性看待。


只看过她采访黄西(joe wong)和李安,之外也看过些她演讲的视频及她写的文章,感觉柴静在采访或者陈述时,习惯把所有的事情都会说的很煽情和略略(或者说「暗暗」)励志,如果你对比台湾陈文茜同时段对李安的采访做一比较的话,这个感觉会更明显...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3:00 +0800 CST  
大陆、台湾、西方三地采访李安之比较】面对同题作业,面对一部有厚度的电影和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看看来自三个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电视人的访谈,你更喜欢哪一位的作业:1、柴静vs李安:http://t.cn/zjLaW2v2、陈文茜vs李安:陈文茜vs李安的奇幻漂流 3、HBOvs李安:HBO 对话导演:李安来自微博:记者的家的微博 新浪微博


感觉她总是独自在承受/挣扎/抗争某些事情,在采访中会明显的背着个私人包袱(有点想用「苦大仇深」这个词,但貌似又不恰当),所以其在节目中有其明显的个人色彩,貌似有点在宣泄自己的情感那样子...


个人对她没太大感觉,但感觉身边挺多人喜欢她,她的新书同学中买的挺多。
一个很努力坚持某些美好的姑娘。
我可以说她是我的偶像嘛。第一,长得挺好看啊,女孩子若是长得好看,其实可以不必那么折腾就可以很好,但长得好看尤其能折腾的我就比较敬佩。第二,经历。大学读的会计,然后做广播,然后去去念传媒,然后去了中央电视台。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就是03年sars的时候,柴静穿白大褂在人潮汹涌中倔强的样子,很美。第三,有人品。柴静流传最广的文字应该就是她怀念陈虻的那篇文章,那里头可以读出她的美丽。第四,一直在进步。我说的是她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以及让自己变得更柔软等等。第五,文章写得相当不错。第六,她出现的地方,总是她认同的地方,比如《读库》每年的读者见面会。第七,每当一段时间没听到柴姑娘的消息,大家总是担心她被失踪了。2012-08-2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赞同21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21 知乎用户,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收起 李那日苏、殷允峤、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高二在市级电台兼职电台主播,后来市级媒体七年主持经历,一叶而秋,也许不足以。


但,当年爱着媒体,除了虚荣,还有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白岩松,张越。这些人让私以为可称为有理想的追梦人,往前奔。那时候事事儿的,但真不知道媒体是什么,天朝的媒体是什么。


后来反醒,一农村娃,做着媒体梦,竟然还完成了,幸运得很。


柴静,如果那时我知道她。我会在刚才那帮人里加上她的名字。


还没看过她完整的书,只看过写冯唐的几个字。也没见过她,也没看太多她的节目。


这个行业,真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即使白岩松说过,七点钟新闻联播,放条狗在那儿,一个月,成了名狗。


好吧,在名狗里,这几个人干的活计,当下中国范围内,没几个可替的。


在北京那么个地方,媒体这个不土不洋的圈子,没为着钱嫁了,柴静可以了;


能从地方靠自己的努力进中央台,柴静可以了;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3:00 +0800 CST  
还在读书,写东西,还在努力报道不那么光鲜的新闻,柴静真的很可以了。
崔健可以说柴静是个垃圾,
邹小樱还是算了吧,崔健是爷,他拽,是因为崔爷自己在自己领域里的成绩地位。当然,崔健没这闲心。


好好评价歌手,多好。


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窃以为,从当下这个行业里。娱乐的,新闻的,悲催的,悲情的,傻逼的,各种各样的,应该都存在。


但没有柴静们的媒体,会多少有些奇怪。


装的也好,矮子里的将军也罢,人家在干活儿。


诸位,有柴静的名气,吾等又会干出什么伟光正的事来。




第一次得奖自己做的是马加爵事件,高兴之余,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但是很快大家都忘了,虽然媒体人有的,还在呼吁?柴静们的错?




最后一次得省级奖,黄健翔就是孙悟空,怀疑着,媒体?有意思吗?




离开媒体了,但感受过,天朝各级媒体的氛围,明的和暗的。


省级媒体里,女播,工资三千多,十几年前开百万级大奔,离两次婚,包小白脸的大有人在。


柴静,很可以了。认真看了每个人的回答,感觉是,省省吧,笑笑吧,天朝子民无怪事。


说多了,不好 朋友发链接给我看的,忍不住说几句……


永远不会出现一个让所有人都满足的世界~
永远不会有谁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喜欢。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
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看到的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
不同的人,不同的层次,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会不一样;


问题的本质在于:你希望柴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要成为你希望她成为的那种人?




柴静只是个姑娘,一个专注认真想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普通公民,仅此而已。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4:00 +0800 CST  
她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其实更多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体制不健全,民主化不足的一种表现。
几十年来,屁民们被习惯了造神运动,当官方不再采用铁血手段造神的时候,大多数的屁民还是潜意识地会习惯性地继续造神——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神”让他们 生活更美好o(∩_∩)o


在这个民智逐渐开启的时代,绝大多数的人能够好好活着,本已不易。成功与梦想的诱惑永远存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存在。岁月蹉跎,绝大多数的人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早已不复当年的年少轻狂。这时候,能搞看到有那么几个人依然在坚持着一些东西,触动了埋藏已久的某些心弦。


曾经有个朋友不止一次的反问我:为什么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不合理的东西你们都“视而不见,见而不言”呢?
我自作聪明地告诉他:即使你知道,你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这社会还不是该咋地咋地。
他不愤。依然坚持我行我素。


我做不到像他那样真实,但我佩服那样的人,即使他现在的状况可能看起来很“失败”。


我想,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柴静也是如此。白岩松、崔永元、韩寒(也许有些太高)莫不如是。
世上永远是会说的人比踏实做的人多,旁观者比开拓者多,废话者比坚守者多。


突然想起《一代宗师》中的那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是民间能够有更多的公民,点亮这个世道。


任何值得向往之物都不是上天赋予的免费馅饼。需要人不断主动去努力去探索去创造。前面有朋友说柴静等人是最好的维稳工具,我不喜欢这种说法。我更习惯将他们看作“一个普通公民在现有体制下对改善与拓展更多可能性”做出的一些努力,通过他们有限的努力,改善改良一些人一些事(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有些时候,因为他们的影响能够让一些人做出”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选择,那便已是功德无量了。比如去年的“韩三篇“,也许他说的都是错的,错的一塌糊涂,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否认以韩寒当时的影响力抛出这个话题的积极意义——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讲,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这几个话题 讨论与思考,并不是一件坏事(再怎么说也比整天看清宫戏和YY打鬼子强吧?)。但无奈方舟子大神突然插入一脚,拼命地搅了半年——不就是想把这酱缸再搅的混一点么?新浪微博上的屁民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最需要的就是话题了——而且还是能够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的话题……扯远了,打住。


你喜不喜欢无所谓,你欣赏不欣赏无所谓……对他们而言,能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多点亮几盏明灯,也许照不见远方,至少能够让身边更多的人看清脚下。


英雄和神都是虚妄之物。
需要英雄和造神的时代,不是悲哀,便是悲剧。


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优秀的记者,优秀的主持人,优秀的作家……优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公民,而不是一个可以凭一己之力改变一切的所谓英雄。


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也许,他们很正常,只是做好了在一个较完美的社会中一个正常公民应该做的事情,行使了一个正常公民可以行使的权利。他们不是神或英雄,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而恰恰是我们芸芸众生,因为习惯了被造神,因为习惯了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因为习惯了周围一切都不正常以至于潜意识都逐渐将那些“不正常的玩意儿”误以为“这世界本该如此”了……这到底,是谁的悲哀?


我在《人物》上写过一篇关于阿姆斯特郎的稿子,标题叫“绝对控制的身体与失控的人生”。假如写柴静我会这么写:绝对控制的形象与失控的身体。估计比你们写过的都好看。
1.记得原先有个因为付不起妻子的医药费,私刻公章,伪造发票单据诈骗的男人博得了大众的同情,柴静说希望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能够从轻处罚此人。我心里一直感觉不妥。过多的接触不幸的人们(不管这种不幸是体制问题还是其个人问题),让她似乎也产生了一种“穷人犯罪罪减一等”的感情倾向。或许她当时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同样看不起病,眼睁睁看着亲人在病痛中离去,却又坚持奉公守法的人,是一种伤害。同时,也对本就糟糕的中国法治,毫无裨益。
2.看过她对于李安的访问,有涉及《少年派》的部分。感觉对于充分的讨论宗教、信仰与人性问题,她缺乏基础的知识储备,还及不上李安层次。但我不想这点倒不应非难,因为中国压根也没有这种传统。长期社会事实新闻的调查工作中,一个人其实很难拥有超然的想象与突破世俗善恶的思考,毕竟中国现在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没什么条件养成那种人。
3.她是优秀的记者,很有本事,有教养,有才华。
柴静是个好同志。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4:00 +0800 CST  
一直喜欢柴静,应该是从一期她做的节目开始


这个名字听了好久,最初觉得熟悉是跟那件大事相关的一个名字


看到她采访卢安克,深深打动了我,那种平淡地聊,却聊入了内心


她的一颦一笑,都那么迷人,曾经因此发过一条微博还是豆瓣,说爱上了她


后来看她采访黄西,尤其是采访黄西爸妈那段,觉得特别温馨


却也发现,这般亲切却又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本就不该活在生活里


但她却又真实地存在于世界当中,于是我知道只记住银幕上的柴静便好


一旦完美的人存在,便会被社会拷问,而一旦人性接受拷问,就会支离破碎


最近柴静很红,出了书,演讲,看了网上的视频,柴静依旧是柴静,不可方物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爆料,即便是真的,我想那又怎样?


一个没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自然不会是一个直击心灵的好手


或许这么说不是很准确,但我觉得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就有故事,而生活里的故事更多是怎么看待的问题


网上说柴静是小三,出轨,之类之类的,心想多大事儿呢?又不是抢鸡蛋


从个人角度来说,谁没有干过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


甚至不能说不光彩,追求真爱什么时候会因为角色的不同而遭人唾弃了?


道德上的枷锁本就是防得住君子挡不住小人,只不过有人为了爱当了回小人,而已


可能回头来看会后悔,但在那一刻,可能就是粉身碎骨全不顾了


祝英台嫁给他人,却跟着梁山伯化蝶去了,这千古传诵的美谈岂不就是出轨么?


不造成社会危害的,就关起门来,坦诚去谈,能谈就谈,不能谈打一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罢了


如果你没有受到过诱惑,那要么是你不够被诱惑,要么是不够诱惑你


人性就是除了诱惑,什么都能抵挡


柴静是一个记者,这始终是我对她的定位,而作为一个记者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赚一份糊口的工资


别说只是小三了,哪怕是个失足工作者,写得出客观深刻的文章、做得来真实动人的访问,那又如何?


莫说柴静,单单是生活里的我们,谁敢说自己没有一点不愿提起的过往?


当初在看美国大选的时候,互揭伤疤那个血淋淋的


我也在想,如果哪天上帝瞎了眼让我也有个机会选总统啥的,对手揭我短会搞些什么出来


想想好像没什么特别龌龊的事情,同学半夜上厕所我跑去吓他这类的事情应该不会被拿出来说吧


站在道德高点扫射总是很容易死伤一片,过着平淡的生活可能真的没什么好被攻击的


规规矩矩做人,战战兢兢生活,但你也活不出什么花样来,不是么


一旦活出点什么来,自然各种你想的和你不想的事情都伴随而来


即便你真的问心无愧,保不齐哪天你在街上看哪个小姑娘可怜给了她10块钱吃饭都会说成是去嫖


灯一关,谁都是黑的,高坐在神坛上的人物,香火鼎盛也免不得粘上一层灰,是不得不已,是不得已


但凡被神化的人,总归会让人失望的,有血有肉的人,活个有滋有味的生活,怎么就碍眼了呢?


当然我依旧很热衷于各种爆料,我觉得这样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我算不得一个柴静粉,只是喜欢,甚至喜欢她的知性超过她的专业


我是个很肤浅的人,一点不疯狂,没买过书也没打算买


各种爆料既不使得我更喜欢柴静,也不影响我依旧喜欢柴静


起码她是真实的,至少我也没听说过她标榜自己道德高尚


她只是一个记者。


柴静有名的采访很多,特别打动我的是网瘾少年的那一期,觉得记者就应该这样。
心理医生杨永信开的一个戒网瘾中心,用电击治疗的方法治疗网瘾少年。这个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杨永信。
在这期节目快结束后,柴静对这些家长和孩子做了一个调查。柴静在博客里说,做这个调查的起因是杨永信希望她“给大家讲两句”。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04-01 17:34:00 +0800 CST  
“柴静的节目、书、私生活必须分开来谈。单说节目和专业,她在《新闻调查》做过多少以释事件因果本质的好节目,哪里仅仅是“看人”是粉饰?如果没看过人家节目就这么说,显得有点轻飘;如果看过了还这么说,就得琢磨下用心了。就事论事说,柴静在《新闻调查》做的节目,都是重在说事并揭示事件因果本质,不如此,节目根本无法播出。柴静后来加盟的《面对面》、《看见》,栏目定位都是人物访谈,透过人来看人群、社会、世界。这三处的节目不仅由她采访,智力投入更伴随全程,亲自改稿拿思路、定结构也常有。称其为记者无不妥,定位为主编也公允。

楼主 光辉岁月1990  发布于 2014-12-04 22:27:00 +0800 CST  

楼主:光辉岁月1990

字数:12555

发表时间:2014-04-02 01: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7 19:31:09 +0800 CST

评论数: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