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李氏家族一览

小门岛李氏家族
原先是唐传至八世祖集袭公亦封河涧王因避唐朝五代之乱,偕王妃带长子(次子仍留在缙云)从处州缙云隐居永加德政乡茶山龙潭背大窟即今岗岙,现分居瓯海区茶山镇罗胜大队岭下村,由其第廿八世祖宗一、宗二俩公从清康熙癸亥廿二年(1683)移居小门村李宅,是本岛创始人,因人财昌旺,胡称李宅。
泰顺李氏家族
李氏,始迁祖李杰。
于宋皇祐二年自赤岸迁入今泰顺包垟乡马迹定居。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1 16:26:00 +0800 CST  
嘉兴,李是嘉兴第八大姓。
嘉兴李氏
来源有二:一是原籍今河北水平东南,先世随宋室南渡入江浙,其中一派后隶籍嘉兴。明代李日华、李肇亨父子即其族人。
二是先世本江阴人。明洪武初年,一派始迁居嘉兴。清代李绳远、李良年、李符等均其族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1 16:31:00 +0800 CST  
浙江金华
义乌李氏家族
①祖籍陇西,随宋室扈驾南渡,卜居楂林乡。
②元,河南汴京安抚使李云禄自金华避难迁徐村乡孔村。
后裔有桥东乡鲇溪等村。
③从金华傅村乡杨家村迁居溪华乡仙溪。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1 16:34:00 +0800 CST  
湖州,李是湖州第九大姓。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李氏家族
李:为县内第四大姓,分布各地。孝丰镇老石坎李姓,祖籍湖北襄阳,清道光年间(1821—1850)逃荒至安徽广德,同治年间(1862—1874),闻原孝丰县地旷人稀,优待垦荒,遂转迁而来,子孙繁衍,潴口溪村后村李姓,属其后裔。梅溪镇李姓之一支,明洪武初由江西迁河南光山,清乾隆时,再由光山迁来垦荒。递铺镇安城(原安城镇城内)李姓,原籍河南潢川,始迁祖李华南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随南来谋生人群至此,后,父母弟妹跟踪而来,遂定居,同宗亦攀引而至,分居于今天子湖镇南湖、高禹等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1 16:37:00 +0800 CST  
浙江绍兴
这里李氏一族平庸,接下来发条寻根便条
我是绍兴市柯桥区(原绍兴县)一李氏后人,老家在湖塘街道湖中村光相自然村(原绍兴县型塘乡傅家坞村光相自然村,行政区划多次撤并后成现在这个地名)。老家在鉴湖旁一小山岙里,村里人大多姓李,形成村落不过二百余年。解放前后,我的大爷爷捧父命举家从小村迁至“下三府”(即杭嘉湖)的“长桥”(音),此后几十年偶有联络,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无任何联系,现本人代表小村李姓后人前来寻找,如果符合者,或知道此类信息的热心人,请告知我或联系我。 我大爷爷大名:李庆鹤,有二子,名字已说不清楚了,孙子辈的有两人的名字知道的,大概是李传贵、李传富(也有可能是夫),迁去的地方村里老人说是长桥,有一座黄泥山,早些年时曾到富阳的高桥一带去找过,但找到的李姓都与我家族无关,但根据老人的记忆,我大爷爷定居的地方应该是在富阳和余杭一带。 如有这方面信息,请联系我,QQ:365688033,谢谢了。 绍兴一李氏后人
绍兴也有祖籍陕西李家营的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3 16:40:00 +0800 CST  
浙江衢州,李为当地第16大姓,这里的嬴姓子孙也太少了,前十只有第一的徐氏,这个情况在全国各地罕见。
衢州李氏
其先闽之长汀人,始祖李?,唐代迁衢。元代淮扬(今扬州)人李太明,以金吾将军授衢州路总管,致仕卜居于衢。元末,李广源由安徽祁门迁来。龙游8900余人,宋时由寿昌迁来。江山6400余人,南宋乾道年间李焕由安徽黟县迁来。另有明清时从闽、赣迁入。常山6200余人,清初由闽、赣迁入。开化4500余人,原籍江西婺源,宋淳熙十三年(1186)李义始迁。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3 16:45:00 +0800 CST  
浙江舟山,李是当地第四大姓
岱山李氏家族
清道光年间,慈溪三北1户逃荒来岱谋生,在岱东磨心落户,今有方、施、明、德、昌、时、衍、林、模、义、其11代。太平李姓来自北仑大石契。1户李氏于清道光年间到衢山太平务农,今散居于三弄、打水、黄沙、黄泽等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3 16:47:00 +0800 CST  
浙江台州
藏库李氏家族
唐宗室之后。
宋眉行任山阴知县,因避罪天台隐趾山藏库(今为里石门水库)。
娄金岗、娄基、殿前(后求),长洋(前山)
《天台藏库李氏宗谱》(1942)


北门李氏家族
南宋时由临海来迁。
城关镇,坦头镇
附于《天台赭溪李氏宗谱》(1953)


黄溪李氏家族
唐宗室之后。
元大德二年(1298),黄岩教谕李士一迁天台墅山之阳(坦头镇)。
下李(坦头镇),下余李(鹤楼)
《临海黄溪李氏宗谱》(1943)


赭溪李氏家族
明万历末年,李金峰兄弟由绍兴大廉合灶庄荔枝埠迁天台赭溪畔。
水碓巷、牛行(城关镇)
《天台赭溪李氏宗谱》(1935),谱佚。


新昌李氏家族
由新昌金钗来迁。
下庄(大同)
口碑


三门李氏家族
马娄横山李氏,始祖李可义,唐末从临海大汾迁横山。宋宣和二年(1120)分迁下峙花园;绍兴二年(1132)分迁吴都里岙。
花桥李氏,祖籍山西并州,始祖李德,唐乾宁二年(895),随叔李泳迁入,后分迁快岙、珠岙、渔溪、芝岙。
石岩李氏,始祖李达中,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自南田樊岙迁入。
下洋李氏,始祖李安瓘,自宁海连槎渡迁入。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3 16:56:00 +0800 CST  
只剩下浙江丽水了,当地大部分家族的叫法都与众不同。
缙云稠门李氏家族
稠门李氏源于洛阳,支分象山,系唐代宗室。
后梁龙德年间,李奋迁入。


缙云东门李氏家族
东门李氏源于永嘉,支分仙居。
唐绪云令李阳冰之后。
元至正年间,仙居李村李德大,来婿云任美化书院山长,居县城东郭.其堂侄李杰,因遭兵灾,亦来绪。
云塘处士赵璋“妻以女,田地山宅尽与之”,遂定居云塘。
其后子孙散居宫前、卢西、社后、前路、李庄、长澜、东方、黄山下、下西坑、项村、金梅亭、梨仓、车坑、周村、堰头、后仁、黄明、梅下等处。


缙云磷好坑李陈氏家族(有趣)
磷好坑李陈氏与稠门李氏同宗。
明末清初,永康古山前黄李德仕,为逃赋税,携子应荣、应华迁入。
赫好坑原为陈氏处,后陈氏绝,李氏继,故又称李陈氏。
有后裔析居赫上。


缙云夏名贩李氏家族
夏名贩李氏源于邵武,支分桐庐,系宋代名相李纲之后。
南宋宝佑二年(1254 ) , 桐庐坞门李美,见局势纷乱,隐居婆州石塘,继与弟李逊同迁夏嘉吸。
后裔散处苍山、李村、西岸、黄弄、寺干、长岭下和东阳、永康、武义、丽水等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3 17:01:00 +0800 CST  
现在是云南地区
李是昆明第一大姓
云南丽江李氏家族、家
云南丽江李氏:据谱载:原李氏之兴也,始于周,盛于唐,相传约公元前八百多年至九百多年间,渊源自陇西分脉一带也。余家自明以来,由江南任仕于滇南,后寄居于合庆松桂辛五营村,以造纸为业,厥后被木氏土知府聘为纸师移于丽矣。讳先常公乃始祖也赐,冯氏为妻,定居狮子山下玉河村畔。即今之新义街积善巷(旧称造纸村),二世诏桂继承和祥之带嗣为木土司之长官,居住于平泉庄焉(今之义尚文林村)。五世廷开继唐门之嗣居王家庄嗣名唐开也。到今14代,双石桥仅二户。


苗族李姓
李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能见到,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李姓被多个民族所接纳、使用,并世代传袭,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例如确波,"确"是本名,"波"是其父名。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
苗族之李姓,最初也是从苗名中转化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苗语水牯牛之意。按照"子父连名制",现今苗族的李姓,其苗姓为"孟恩路"。今黔西威宁地区的七大苗姓中,就有李姓。
苗族李姓还来自汉苗通婚及子女的老师为其改汉姓。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2:00 +0800 CST  
白族李氏
白族李氏与杨、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黄是白族第一大姓,赵氏第二大姓。
白族,这个自古生活在云南大理境内的民族,在一千余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氏。
早在三国时期,白族酋长中不少人被赐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载:诸葛亮南征大理,"册封仁果九代孙龙佑那为釆地主,赐姓张氏,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
至明代,白族人自称为"白人"、"僰人"。《洱海丛谈》记载:"僰人至明初,其人多姓李,姓杨,谓之民家……民家皆操蛮语。"
正是由于汉白两族文化的长期交融,李姓与其他汉姓才在白族姓氏中,有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白族数十种汉姓中,李姓居于前三位,人口众多。
当然,在今云南境内,除了白族李姓外,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迁徙至云南的李姓汉人。据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考证,在诸葛亮南征后,虽不留汉人、汉兵,但实际上在云南出现了不少汉族大姓,其中李恢就是内地汉族移居云南而成为地方上拥有实力的大姓,李恢旧籍为俞元(今澄江),在当地为大姓。像李恢这样迁入云南的汉族李姓,当然不止一个。
唐将梁建方曾在贞观年间自越(崔乃)率兵讨西洱河蛮,他看到的当时西洱河的情形是:"其他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者六百,小者二三百产,无大君长,不相统一,语虽小讹,其生业风俗,大略与内地同,自云本皆华人。"在这些"自云本皆华人"的汉族大姓中,李姓宗族整族而迁、聚族而居的情况,清晰可见。
正是由于汉白民族的融合,至今云南李姓,谁是汉族,谁是白族,已经无法分辨了。真可谓异族同宗。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要姓人物很多,如宋代大理国大臣李紫琮,明代白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清朝白族学者李倬云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李氏很多,如清代诗人李于阳(1784-1826),善诗词,同戴纲孙等人一起被誉为"昆华五子"。著有《苍华诗文集》、《紫云集》、《游子吟》、《杜声录》,其《即园诗钞》被收入《云南丛书》,流传甚广。还有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任江阴郡守时,打井修堤,解决民困,百姓命井名为"李公井",以示纪念。曾校刻《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和《杜氏通典》,又编纂《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为王守仁性理学在云南的奠基人之一。
李根云,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有《过十八滩》、《瑞雪行》等诗,流传于世。
李倬云,为清代白族学者。专攻史志,擅长诗文,编纂咸《鹤庆府志》26卷,流传至今的诗文有二十多篇。
李崇阶,也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特别对儒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儒学正宗》、《圣学宗传》、《正学录》等书及诗集《釜水吟》。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3:00 +0800 CST  
土族李氏
土族李姓本为土司族姓。土族人口虽少,但其姓李之人却不少。据说,这些土族李姓,是出自前土司的族姓。土族历史上曾有西李土司、东李土司和其他等数十土司,属李土司管辖的部分人后来就随了土司的族姓而姓李了。
著名的土族李氏,有明朝官吏李文、元末明初土族官吏李南哥、明朝官吏李央、明末清初土族官吏李天俞等。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4:00 +0800 CST  
贵州,李是贵州省第四大姓。
威宁李氏家族
李姓:威宁回族李姓,本为二族,一族为陕西籍李姓,到威宁后称海子屯李姓。据《海子屯李氏家谱》称:原系西域阿拉伯,于唐朝奉诏随贡使抵中国,受赐封安居于西安府长安县仓门口,继廷于平凉府固原州李旺堡。1386年随军出征滇黔,安居于乌撒卫海子屯。李姓分布于云贵两省,人口众多,以贵州威宁、云南昭通、鲁甸为主要居住地,其余散居的如贵州安顺市、平坝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兴仁县、普安县青山镇、贞丰县,云南省的曲靖市、昆明市所属县市区均有分布。李姓在清代有武德将军李连登、怀远将军李启檀、武义都尉李启明,还有李启唐参加乾隆年间金川之战就义,《大定府志》为其作传,李克昌任四川提补道,加二品衔。李翠授直隶紫金关参将,授武功将军,李玷诰授武德将军,李荣授沾益州巡检官,李葆授武德骑尉,李琳授昭通镇标前营游府。在古代,海子屯李姓的后裔有回族学研讨先辈、郑和研究专家李士厚先生。另外还有李士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昭通县副县长。李长猛任巍山县委书记、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李长学在新疆任团长,李长颖任鲁甸县委副书记,李长敏任昭通市人大常委主任、昭通市委副书记,李洪府任马龙县副县长等。威宁回族李姓的一支源于明初从江苏南京随军征乌撒的汉族李姓在清初进入伊斯兰教的一支,这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威宁县中水。清初,汉族李姓第四房李国进之第六代孙李金凤被回族保姓招赘,生一子保应福,继娶马氏生三子名李奉、李驯、李□。其李奉、李驯于雍正八年随哈元生将军移居云南鲁甸县大水塘和威宁中水一带报国土地,后辈遂为回族。其后,该姓阿訇甚多,文武出仕者也众。如李奉之孙李国荣,由武举升至游击,镇守甘肃肃州镇中营,后升至提督。李奉之孙李国标由武举任鲁甸大水塘屯千总,生李启泰、李启东、李启皋、李保皋、李东皋五男皆为武举人,时人称之为“武举之家”。因为这一支与保姓有血统关联,故有“保李二姓”之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9:00 +0800 CST  
瑶族李姓
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的第五男姓李,名应瑞,是瑶族李姓的先祖。
有关瑶族十二姓的传说,据《过山榜》所载,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得赐十二姓。其中五男姓李,名应瑞,封本司仆射郎官、紫金大夫,食邑1000产。
现湖南江华湘江竹市及广西罗城等地有《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存件,据其记载:平王一十八年寅卯岁,景定元年1206四月初八,洪水泛滥,淹没天门,七天七夜,人民尽绝,平王派发二男,与天子三女(伏羲兄妹),以槐阴树为媒,拜结为夫妻,于是繁衍出百家姓。盘王自然是百家姓中的一姓,他的六男六女,又分赐十二姓:盘、沈、鲍、黄、咛、邓、周、赵、胡、唐、雷、冯。
五男李应瑞,在随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后,先与其他七姓瑶人为避官祸,会合在上五堡京子村居住,至嘉靖十三年(1534),又与其他七姓瑶人,到江华龙山开垦落业,李姓总管江华龙山七里岭一段,为山主。其子孙有李锡韩、李锡进,号名李目郎、李九郎。其后世系不详。著名的瑶族李氏,有清代广东八徘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清代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等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9:00 +0800 CST  
畲族李氏
唐朝光启二年李姓畲族随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
在畲人的《开山公据》中,也记载了其祖先盘瓠的传说,其内容与瑶人《过山榜》大同小异。在赐姓方面,畲人主要得姓为盘、蓝、雷、钟,但仍有李姓。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载: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居罗源大坝头。至今,畲族人民中,除雷、蓝、钟为大姓外,还有不少姓李的。
著名的畲族李氏,有元代畲族农民起义领袖李志甫,据漳州起兵反元,曾击败宋将搠思监。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29:00 +0800 CST  
贵州贵定李家派字
思 应 国 茂, 仙 如 廷 春;
维 德 世 永, 瑞 庆 恒 兴;
守 正 隆 泰, 克 振 齐 登;
绍 祖 发 达, 承 宗 怡 欣;
尚 善 富 有, 崇 贤 贵 钦;
成 分 大 俊, 复 显 嘉 名。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30:00 +0800 CST  
贵州百户陈姓人家自称李自成后人 曾被迫改姓氏
在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住着近百户陈姓人家,他们自称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人。明末清初时,因闯王李自成兵败,担心遭到吴三桂的诛灭,一直居住在这里,而且改姓氏为陈姓,一直到现在。
两先祖坟墓还在安顺
明洪武十四年,随着朱元璋一声令下,他们的入黔先祖随30万大军征南。平息云南的战事后,他们的先祖便驻在了现在的吉昌村。他说,当时,入黔的李姓先祖有三兄弟,其中一人已失踪,剩下两人,均居住在吉昌,去世后也葬在吉昌。陈先生说,两位先祖均是从陕西米脂县进入朝廷的,而陕西米脂县就是后来推翻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的故乡,他们的先祖与李自成的先祖均是一家人。
陈先生说,他们的两位入黔始祖到目前已有了许多分支,其中一位始祖的分支仍然姓李,居住在西秀区轿子山镇、普定县马官镇、开发区宋旗镇等地,每年清明,李姓及陈姓后裔,都要来到吉昌,同时在两个始祖的坟墓前行祭拜。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32:00 +0800 CST  
正安县市坪乡李氏家族
祖籍江西,迁入经地各异,时间早晚不一,字派众多。全乡李姓计达964户,3246人,分布全乡各村,主要是明末经务川迁入,居住在市坪村任家湾李姓字派人口最多。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33:00 +0800 CST  
四川,李白故里,四川绵阳江油
广元市元坝区李姓,《李氏古系表》记载,原籍系江苏淮安县土地岭。来原昭化县,始祖李克让,于明初率军入川,官居武军都督。后被贬镇宗龙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居昭化城。族人分居沙坝、朝阳、昭化、射箭、明觉等乡镇。
文井李氏由来
李映海
一、入川始祖:
清康熙年间,朝廷诏令湖广(今湖南、湖北)等省百姓入川填居,开垦蜀地,先祖李鸿普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李家大湾原籍迁出,跋涉千里,来到蓬溪,开垦荒地,生息繁衍,艰苦创业。
二、字辈:
李氏家谱凝聚丰富家庭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用字辈,以此区分人伦尊长,老幼世序世次。读谱能清楚地上知谁为宗祖,下明谁为子孙,既明确人伦世序辈次,又了解其支系、支干,通晓细脉。入川家谱一直沿用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已经有十五代人。惜文化遗产少,家谱失传,全凭耆老口碑,祖先英灵,定能谅解苦衷,现记录于下:
鸿普先毓生,礼国元长成,德映尚林
三、人物简介:
入蓬后家族子孙众多,散居各地,大多分布于赤城镇新庙村,文井镇顺 天村、九龙庙村和南充三会等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37:00 +0800 CST  
为防止有些内容发不出去,只好截图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7-07-24 16:48:00 +0800 CST  

楼主:赵氏棘龙

字数:164737

发表时间:2017-07-17 01: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26 08:55:49 +0800 CST

评论数:86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