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朱氏介绍汇总!!!!!!!!!!!!

这是迁湘时间记录错误的问题,太清公生于淳熙十二年(1185),至景忠公始生的洪武二年(1369)共积184年,历6世,每世约30年,这是很正常的数字。(太清公是彦字辈,非太/大字辈)
关于迁湘时间,旧时至少有四种说法:1、湘潭渚头太文公房谱载迁自开禧三年(1207);2、我房与江边太广公房谱载迁自建隆元年(960);3、太禄公房旧谱载迁自后唐同光二年(942);4、另有谱称迁自宋建炎元年(1127)。
按:建隆元年是北宋始年,建炎元年是南宋始年,当是对“宋代迁湘”这一事件的误记。各房族谱,惟歇马(即渚头)谱修自通祖曾孙暗公手,历代未久,所传皆真,自然最可信。何况,与太清公生于淳熙十二年(1185)这一记录对照起来,也只有开禧三年(1207)迁湘最为合理。七修谱已经将迁湘时间修正为南宋开禧年间,这是正确的。

江西先民迁居湖南,有两个时代最为集中:一是后唐同光二年,吉州藩王强夺民田,部分百姓被强制安插到湖南。另一个是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迁江西居民以实湖南州县。因为这两个时期迁入宗族很多,所以一些对本族历史记得不太清楚的宗族也附会居地附近宗族的迁徙记录,将迁湘时间记为同光二年当属附会。
另外:157楼沛国堂谱载通公第五子大贵公于建隆元年分迁唐冲,以理学知名,真西山先生为之立传,此事也属误记。真西山先生(1178―1235)是南宋人,其生活年代晚于建隆元年两百余年,自然不可能为两百年前的古人立传。何况宋初尚无“理学”。渚头谱载,通公以理学著名,绍定五年1232真西山先生为之立传。真西山于嘉定十五年1222知潭州,如此较为合理。

关于先代班序,我现在还不大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怀疑中间有跳跃,没有每个字都用到,或者一代同时使用几个字。
我有一种猜想:先代班序是“太原珪彦士……汉以胜朝隆”,用于起名,而“大诚宗有庆……元昌正与继”这二十字是专用于取字,系通公或太清公所拟定的“字序诗”,后来记述不清,便被误会成都是用于起名的班序。彦渭公字太清,士器公字诚用,与此种猜想相符。而梦龙公字一德,号明允、应熹公字炎文,号理笏与此说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此时已经不记得或已经放弃使用“字序诗”。
以上仅是一种猜想,旁证是班序诗产生时代比较晚,若每代使用一字,每字皆被使用,以30年一世计,则大字辈当生于495年,当是六朝时期。即以20年一世计,大字辈也当为725年时人,唐中期尚无班序诗,可知旧班序必定不是每代用一字、每字都用到了的。
七修谱载太清公名彦渭,字太清,号吕溪,是彦字辈,太清公的兄弟也都以“彦囗”为名入谱,而通公则记为“珪通公”。渚头谱载太文公名大文,字象先,号默轩,晚号渚头居士,后更名为大一。据此则太清公兄弟未必都以“彦囗”为名。总之,此事待考。


楼主 朱达治  发布于 2011-11-24 20:57:00 +0800 CST  
七修谱上太清公至景忠公这六世的情况是记载得很清楚的,生殁葬向俱全,无可置疑。
若据你所言,409年历28世,每世不到15年,岂不荒唐?若是考虑到太清公生于1185年,则为225年历23世,平均每世不到10岁,更是荒唐之极。

楼主 朱达治  发布于 2011-11-24 21:05:00 +0800 CST  
问好辅军先生!
看了你在本吧的一些帖子,综合来看,四川新桥朱氏是否与大石朱氏同宗,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
可能同宗的证据:
1、新邵朱氏所载的“江西老班次”显然就是大石朱氏的班次,只是有一些音近形近的错字。
其中“必惟……朝隆”这二十字系道文公所拟定,道文公,名惟珏。景忠公之曾孙。
据此,新邵朱氏当是大石朱氏的分支。据大石朱氏族谱记载,在满清窃据中国后,文字狱盛行,我族一些成员因而将班序中的“必惟天仲志,汉以胜朝隆”作了改动,以免触怒满清。新邵朱氏的“必惟才仲信,景永万文朝。正守嘉大仕,承宗世代昌”可能就是改动的结果。
2、从新邵朱氏必登公房班次为“必惟才仲信,景永万文朝。正守嘉大仕,承宗世代昌”,而新桥朱氏班次为“碧孟才忠信,景永万文章;正守加大仕,承宗世代昌”来看,二族可能同宗,再辅以“古代的尊溪冲油麻田桃李庙就是今天的巨口铺津溪冲”这样的地名证据,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证明新桥朱氏与新邵朱氏同宗,继而证明新桥朱氏与大石朱氏同源。
3、若新桥朱氏确为大石朱氏外迁的分支,则新桥入川始祖加升公当为大石朱氏的增字辈,考加升公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年代基本相合,属于增字辈中的年长者。

可能不同宗的证据:
1、上述证据链的还不够完善。新桥与新邵班序相同,除了同宗共祖这一可能外,也可能是因为两族先祖在邵阳时曾经联宗通谱,故尔起用了新的班序诗。两族班序前两字不同,可能是因为两族在“才”字辈时进行了联宗。
2、若采信新桥谱上关于“碧登公”的记载,则琉公等先世记录也不可忽视。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新邵必登公由大石迁新邵,势力微弱,因而与先迁到当地的朱氏联宗,自“天”字辈起改用当地朱氏的字辈。这样既能解释新邵新桥两族班序前两字的差异,也可解释新桥谱上所载先代世系与大石朱氏所载完全不同的这一现象。
2、碧登公是否就是必登公,尊溪是否就是津溪,尚需进一步确认。虽然有班序相近这一强力证据作旁证,但寻根问祖需要慎重,不可轻易作出结论。


楼主 朱达治  发布于 2011-11-28 17:38:00 +0800 CST  
“最后一句与你提供的“班序”图片中的末句很相似,即我族是“承宗世代昌”,你们是“承宗继世昌”,而昌字是我曾祖父一辈使用的。”
======================
你误会了,图片中的“承宗继世昌”是洲上朱氏的班次,不是大石朱氏的。洲上朱氏旧谱称系通公长子太广公之后,大石朱氏为通公第六子太清公之后,因而是同宗。但新修的洲上四修谱否认了这一说法。
洲上朱氏班序:
万天大志受,广文廷伯秀。再生之惠永,承宗继世昌。
必希贤圣德,用绍祖先传。玉海崇儒重,金山待诏宣。
(有谱记为“必希贤俊德”,当是误记。“圣”字方言读为“xun4 迅”,与“俊”字方言读音zun4相近。)

从班序来看,洲上、江边与大石是有关系的。洲上班序有“广文廷伯秀”、江边班序有“福寿元昌继,文明代应鸿”,而大石班序有“福寿广文庭,元昌正与继”,这不会是巧合。


楼主 朱达治  发布于 2011-11-28 17:52:00 +0800 CST  
我曾看到一种说法,称大石朱氏迁湘始祖通公(即圣基公)源于唐相朱敬则之兄孝友先生仁轨公。
仁轨—— 楹—— 执中—— …… —— 谧—— 诚—— ?—— 廉—— 本—— 光—— 景—— 清—— 茂—— 福段—— 海—— 可舆—— 铭—— 通——……

新桥谱载远祖五经公名诚,通公远祖廉公之祖父亦名诚。按廉公辅宋祖,则两个“诚公”时代相去不远。“诚”是起名常用字,重名率高,单凭这一条是没有效力的。但若新桥朱氏源于大石,则可能是将廉公之祖诚公误记或附会为五经先生诚公。当然也可能两个诚公实为一人,但这可能性很小。

资料:
本族传出邾仪父,后改为朱。汉章帝朝有朱晖,字文季。晖生骈,骈生穆,穆生震,字伯厚,赋性严介,时人语曰:车如鸡栖,马如狗,嫉恶如仇朱伯厚。震生宏,宏生骥,骥生伦,伦生良臣,良臣生序,序事晋为湘(梁)州刺史。序生龄石,龄石生简。简迁归德之永城,传数世而生奢,为唐谏议大夫,再传而有仁轨、敬则。仁轨字德容,隐居养亲。敬则字少连,博学笃行为相,以得贤。为先魏元忠被馋,举朝默然,然公独曰:元忠秉性贞一,而所坐无名,杀之恐失天下,望因奏获免。仁轨生楹,楹生执中,执中数传而生谧,谧生诚,诚之孙廉佐宋祖,有佐命功,赐荫袭。
廉生光,光生清,清生二子曰巽曰茂。巽长子福昌迁婺源。茂迁江西生福段,福段生海,海生可舆,可舆生铭,铭生五子:通郁惟续珀也。郁迁醴陵谭家湾,惟珀仍居太和圳上,续迁南阳。通于开禧年间自太和徙湘潭城西唐兴湾。子七:大儒、大清、大广、大幅、大麓、大文、大山。大儒徙善化,清、幅、麓徙湘乡大石、碎田等处,山、广仍居唐兴湾,而大文徙渚头桥以居焉。


楼主 朱达治  发布于 2011-12-03 21:05:00 +0800 CST  

楼主:朱达治

字数:26387

发表时间:2007-07-07 00: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4 08:46:42 +0800 CST

评论数:40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