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MA读书会# 】 《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00:16:00 +0800 CST  



《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为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胡斯德( Roel Sterckx )教授的着作。书中指出古代中国对动物的认识缺少「 学科 」概念,古代中国思想中、未把动物作为「 独立 」于人类社会和其它自然现象的对象来认识。《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即是胡斯德对「 原始动物学 」是否存在于中国古代、等科学史问题的回应,亦对本吧「 未确认生物命题 」长期挪借西方科学来理解中国古籍内对「 动物 」理解中的常见误区,能提供更透彻的系统性分析。故、将本书列为未确认生物吧——UMA读书会首本荐书。「 UMA 读书会 」会持续以「 笔记 」形式,并将书籍内容分列章节,于《 未确认生物吧 》与《 cryptozoology 吧 》中不定期进行拆解讨论。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00:18:00 +0800 CST  
绪论——文化史视野中的动物。


《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其主题是动物观念的文化史,旨在探讨古代中国怎样解释人与动物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思想特征和社会特征归结为「 人类中心论 」,其哲学辩论的首要关切还是「 个人的位置 」和「 社会的组织 」。本书把动物研究放在文化史的视野中,却与科学史家试图建立动物自然史或追溯中国动物学史的追求,异路殊途。胡斯德教授提到,这项课题最初的设想是研究战国和中华帝国早期文献中的「 动物知识 」,但不久就发现:研究动物资料,就得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而不能限于讨论实际存在的动物。自然观在很多方面透露了人类的「 自我认识 」。在欧洲传统中,虽然自然与人文的界线比中国划得清楚,但欧洲人对自然界的研究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宗教和哲学,等方面气候的制约。自然观总是与人类的愿望分不开,彼此在感情上、美学上或理智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战国和中华帝国早期,「 动物 」身兼多用,除了在畜牧、狩猎、运输、饮食等活动中发挥实用功能,还作为献祭的牺牲、仪式的对象和媒介,或在社会性权力模式的创建过程中,充当「 象征 」和「 隐喻 」。对古代社会中动物观念和人兽关系的探讨,大抵不离个别物种的历史和动物的社会经济作用,要么就集中在表现、形象和隐喻等问题上。中国的研究也不例外。界定人在生命物种中的地位,本来是中国传统学术的话题之一,但「 动物观念 」是怎样塑造并反映了这种学术话语,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故、胡斯德在本书《 绪论 》 中简述了——人类在考察自我认识时、「 动物研究 」所扮演的四种角色:第一、动物是自然范畴或生物范畴。第二、动物也是社会学范畴。第三、动物是权力的对象和媒介。最后、动物作为形象和符号。


战国两汉文献中有大量动物资料,但是根据系统的生物学、动物学、宗教学或人类学理论来分析物种的却是难得一见。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中并没有产生一门「 学科 」( ology ),设法把人、动物和其它生灵区分为确定的本体类别。典型的中国世界观中没有认定动物、人类和鬼神等生灵有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人与动物的分界没有被人看成固定不变。胡斯德认为,无论就动物观念还是就人兽关系思想而言,「 变化 」的概念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变化观可以用来作为解读古代中国动物资料的重要工具。为了探索上述主题,胡斯德教授提议、可从四个方面来考察文献中的动物资料。第一章至第四章论述动物世界的秩序问题。这部分涉及古代中国的分类法,帮括原始科学的分类、词典式的分类,以及从文化角度提出的分类,其旨在考察「 动物理论的相对缺失 」与动物分类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五章至第七章论述逾越物种之间确定秩序的现象,提出「 变化 」的理论模型,并指出「 变化观 」对古代中国认识人兽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00:23:00 +0800 CST  
在广泛的古代中国文献中,动物形象比比皆是,其中所反映的动物观念尽管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但还是有一批丰富的学术成果,这些论述主要有两种分析框架、构成了中国古代动物相关研究的特点。第一种,在特定文本或文体的框架内,分析动物形象,比如分析神话史诗、诗歌、歌谣、小说、寓言等文体中的动物。这类研究认为动物形象是表达寓意的手段,意义不限于动物本身。第二种,可以称为「 人种史学 」( ethnohistorical )的方法,即把动物资料放在特定地域的民间传统及其社会习俗、宗教习俗、原始神话和传说的背景中来分析。从战国到帝国早期,中国还出现了一系列想像性动物,这些动物从「 生物学特征 」和「 行为习性 」的诸多描写、有一定的规范,甚至成了「 公共知识 」。许多作者把这些原型动物的形象继承下来,利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于是逐步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的动物形象。动物符兆的记录成了预示社会事件和政治事件的象征性标志。






本次「 UMA读书会」将借由对《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一书所罗列章节的逐一摘记、来理解潜藏在中国特殊精神世界中的「 动物 」线索。


第一章, 分析动物资料在文献中的组织方式。


第二章, 考察人们怎样通过仪式、历法和职官,把动物纳入政治体制的控制下。


第三章, 追寻古代中国动物分类学的踪迹。第三章把动物分类模式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 血液 」或「 血气 」概念为根据的分类。第二种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根据来界定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种是以道德为根据的分类。


第四章, 探讨古代中国所认识的动物界秩序,以空间概念和地域概念为基础,而不以物种物种概念为基础。

第五章, 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认为道德教化的理论是这种关系的独特之处。


第六章, 论述物种变化和动物变形。战国两汉文献对动物变形的辩证法多有论说。有些文献把「 动物变形 」解释为道德报应的后果,有些文献则主张「 动物变形 」是功能性的、自发的,只是为了适应季节周期或栖息地的变化。因此,「 变形能力 」也是某些物种之所以具有「灵异法力 」( daemonic power)的关键。


第七章, 考察动物反常的相关资料。许多文献坚信动物异常是因为人间事务的运行出了问题。这样解释奇禽怪兽和动物的反常行为,相当于说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在根本上是贯通的。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00:28:00 +0800 CST  
《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

———第一章,动物定义。


一、 东西方对动物概念上的诠释差异。

在探索古代中国的动物概念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动物放在古代中国文献所没有的分析式语境中来理解。现代西方人也许不由自主就把动物看成隶属于自然界、甚至是独立于人类关切的客体或研究对象,但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动物概念,古代中国的作者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要瞭解中国的自然概念,需先从「自然 」这个中文术语开始。「 自然 」一词,可以译为「 so of itself 」或「 so of its own accord 」,言外强调的是自发性,而不是实物,也不是客体化的事实。「 自然 」和「 Nature 」不能画等号。「 自然 」的意思是「 自己如此 」,本质上是个形容词,表示一种特性,描述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实物。而「 Nature 」却是个遵循自身法则、自行存在的实物世界。所以考察中国的自然观念,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而中国语境中,「 自然 」的世界只是事物如其所是的方式,一般并不排除惯性上归入人类社会或文化的某些因素。其次,如果把自然的世界看作自发存在的世界,而不是遵循一整套自然法则运行的「 生物学 」事实,那麽、人们就不必对它进行定义、分析或解释。简单说、自然界是经过协调而成的「 现实 」。研究者从来都不是与整齐划一而纯粹的自然概念对话,而是与自然和文化关係的某种状态对话。这种状态取决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研究者所属的文明以及他所掌握的物质手段。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17:20:00 +0800 CST  
概称多种动物的其它汉字也具有多义性。例如「 兽 」和「 禽 」,一般分别译为 Beasts 和 Bird。这两个字的定义也有分歧。《 说文 》的解释是:两足曰禽,四足曰兽。而《 尔雅 》则是: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许慎又称「 禽 」为「 走兽总名 」。总合这些古籍定义,都是就脚的总数和有无羽毛而言,还有一些则专从谐音双关的角度来解释的。许慎就曾说「 兽 」是「 守备者 」,这个定义的根据是从「 兽 」与「 守 」同音,且「 兽 」字有犬旁,而犬是典型的守门动物。何休也说:「 狩 」,狩兽也。认为「 兽 」与表示冬猎的「 狩 」字有关,意思是,冬季正是动物肥壮的时候,可以狩猎。「 兽 」还表示「 野生动物 」,例如《 尔雅 》既有《 释兽 》篇、又有《 释畜 》篇。兽指野生动物,畜指家养动物。孔颖达也在别处的注释中指出,家养为畜,野生为兽。还有令人目不暇接的「 虫 」字也存在类似情况。「 虫 」也是多义词,可以一般地概称多种动物,也可以特指昆虫或无嵴椎动物。按照《 说文 》的解释,「 虫 」一名「 蝮 」,是一种蛇的名称,还可以指各种小动物,包括爬的、飞的、有毛的、裸露的、带殻的、有鳞的。「虫 」的多义性还可见于早期医学文献,从臭虫( bug )、蠕虫( worm )、昆虫( insect )、爬行动物( reptile ),到其它寄生虫( Parasitic Vermin ),都是「 虫 」。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17:25:00 +0800 CST  
二、 战国两汉论述中动物理论份量比例问题。


战国秦汉现存记载的文献中、几乎未有留下专门论述动物的系统性资料,也没有人把动物挑选出来作为独立的论题。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透露,动物题材在知识界的讨论中是什麽样的地位。但这不意味着当时的人认为,那些形形色色的动物不值得讨论。但的确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思想中动物的生物学地位和社会学地位,反映了动物与人的关係、和人们因观察动物而获取的知识属于什麽性质。


三、 中国古代圣人对动物界的表述态度。

汉代的《 春秋繁露 》就说: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这裡涉及圣人动物界的态度,意思是圣人不应从事分类学的界定,不应以辨析动物种类为要务,而应致力于制订并阐明人类的价值标准。《 春秋繁露 》文中说的并非暗示动物不值得圣人仔细研究,而说的是,圣人不「 说 」鸟兽之类,动词「 说 」有分析的意思,许慎注为「 释 」,也就是解释、阐释。释的部首「采 」意为「 辨 」,即某( 类 )于其它,许慎注为「 辨别 」,又说其字形像兽指爪别也。一般认为《 春秋繁露 》作者为董仲舒。作者绝不是说圣人应该对动物世界莫不关心,他只是说圣人未必专注于辨析动物的物种差别。


而说到圣人与自然知识的关係,还有一段议论也很值得注意。据《 论语 》记载,孔子曾敦促他的学生学习《 诗经 》,他说学《 诗 》可以培养多种品质和才干,除了观察和交际才能,还可以「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指的是《 诗 》中用作「 比 」、「 兴 」的大量动植物。孔子暗示《 诗 》可以当做认识动物的基本文库和权威字典来使用。具体而言、这种知识并不是辨别物种的过程,而是指认识物种的名称。孔子没有叫人去区分物种,而是提出以了解动植物名为内容的生物认识论。从孔子的意见可以引出另外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载有动物形象的作品属于什麽文体,二是、孔子所强调的是动物的名称和命名。


而胡斯德教授在本书中提到、孔子认为可以当动物知识的基本参考工具来用的是,一部诗歌集,而不是动物学纲要或论着之类。由此可见,识别诗歌中的动植物名与其说是辨认动植物的训练,不如说更像是范佐伦( Steven Van Zoeren )所指出的———教学过程中在解释文本时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研究古代中国动物可以利用现存文献属于什麽性质,对古代中国的动物概念以及动物在知识话语中的地位能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孔子赋予这种文体以如此这般的功能便很值得留意。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17:37:00 +0800 CST  
四、与动物有关的技术性文献着录存在有限。


战国时研究自然哲学、分析自然资料的,主要是跟自然界打交道的行家。这些人包括占星家、医师、占卜者、曆法制订者和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既往三十年间、新出土的简帛,越来越显示出这类专门文献内容的广泛,从中还可以看到宗教巫术与博物学两种世界观的交融混合。在这些技术性文献中,论及动物和动物材料的着作总的来看也相对罕见。动物的生育、驯化、饲养、相术、医治等日常事物,本来都是战国时代的农夫和牧人所专注的,叙述这些内容的文献和手册却只有少量保存下来。可能有个原因是,部分着作散佚了,但是连现存资料对有关动物技术性文献的着录也很有限。这就说明这类文献要麽本来就不盛行、要麽被人看成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不能传诸久远。


五、被「 高贵者 」认可的书目。


《 汉书 · 艺文志 》是根据刘歆所编的长安帝室的藏书目录增删而成,从中可见与动物相关的重要着作主要是字典和ㄧ系列论及动物相术、龟占、渔业的撰述。这些着作似乎已在流传并受到认可,因而得以在皇家书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早期兽医文献并未保留下来,但有些文本提到给动物治病,也提到治病的人。从这些讯息初判,也许专门的兽医文献曾经流传过。《 周礼 》其中就有兽医和马巫。动物相术大概是早期兽医实践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兽医极有可能是把巫术和医术结合起来的例子。一些记载中显示,兽医大概被人看作社会身份相对低等的阶层。荀子在指责「 诡辩者 」时,曾说:相鸡相狗的人还可以博取名声,而诡辩者连这种人都不如。《 列子 》有个故事也把马医和乞丐相提并论,可见这两种职业都受到高贵者的轻视( 其它述及动物技术性着书,可见《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一书 P34-35 页 )。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2 17:39:00 +0800 CST  
第一章:分析动物资料在文献中的组织方式。



完整文本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764jz( 密码:fihf )



概要:一、解释东西方对「 动物概念 」诠释上的差异处,二、概述战国两汉论述中动物理论份量比例问题,三、中国古代圣人对动物界的表述态度,四、谈及与动物有关的技术性文献着录的存在有限,五、提出被「 高贵者 」认可的书目的状况。六、以名为核心的认知模式,七、关注动物体型、叫声、饮食和行为的中国特殊命名方式。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5 19:53:00 +0800 CST  
六、以名为核心的认知模式。


以上述文本所引的《 论语 》可见,孔子告诫弟子学《 诗经 》以了解动物界,其实是要求他们学动物名。照孔子的说法,获得动物知识的渠道、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名。在学者和哲人看来,客观地分析动物似乎是次要的。命名立号、精通名号,才是古代中国动物观念的核心因素。把动物方面知识从文献中筛选出来,主要是字典、辞书一类的着作,而不是推理论证的作品。有些字典对动物的解释其实就是对动物名的解释。从《 尔雅 》、《 急就篇 》、《 方言 》、《 说文解字 》和《 山海经 》可以看得清楚:古代中国的「 动物学 」相当于「 名称学 」。动物学的对象本来是自然界,而名称学的对象却是文献中的动物资料。


为动物名辟有大量篇幅的字典,主要且最早的是《 尔雅 》。学界公认其编纂是在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间。《 尔雅 》涉及动物的一共五篇,分别解释:虫、鱼、鸟、兽、畜。这可能是最早把家畜从其它类别中区分出来而自成一类的史料。《 尔雅 》解释动物的各篇不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区分动物,而是以生物学和词典学的混合标准来分门别类的。命名中反复出现的生物学标准有:「 雌雄 」、「 大小 」等,还有「 子 」字,表示某个物种的幼小者。《 尔雅 》偶尔也对动物行为做简短的生物学概括或描述。这类内容通常仅限于记录颜色、大小、形状、产地,但有些条目的资料比较具体。


《 尔雅 》解释动物的各篇,重点在识别动物,强调的是对各种动物都叫得出名来,而不是认识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第二种材料是《 急就篇 》,篇幅不长,也很少受到注意,李约瑟认为是一种便捷的识字教材( Handy Primer )。《 急就篇 》没有形形色色动物的脾性、及其( 动物学的 )相互关係而展开的理论探讨,也没有把动物名与辨认自然界中的动物联繫起来。该手册是以掌握名称为核心的。罗列动物名或借助动物名来祝祷,都是具有强大效力的语言手段。这在汉代以前的诗中就有先例。例如《 诗经 · 鲁颂 · 駉 》便是一例。该诗篇的体式预示了运用语言的一种形式,与此后文献中所见咒语相同。呼名祝祷足以产生近乎巫术的效力,这一点在古代灵怪文献中屡见不显。语言巫术在汉赋中也有突出表现,其效力就来自列举名号的语言威力,有的作品以名号足以驱邪的观念为基础,叫出对象的名来、标誌着能够控制对象。这种现象也见于西方早期基督教传统,亚当最早为所有飞禽走兽命名,便是个显着的例子。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6 16:21:00 +0800 CST  
七、关注动物体型、声音、饮食和行为的中国特殊命名方式。


《 山海经 》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鑑定鲜为人知的奇禽异兽及其危害或助益。汉学家里卡尔多 · 佛拉卡索( Riccardo Fracasso )曾指出《 山海经 》中公式化的陈述具有占卜功能,目的是使人能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动物、鬼怪或神灵来遇见未来,也就是见怪先知( Teratoscopy )。书中强调的是动物名的辨认,又常记录动物的声音作为辨认名称的依据。命名在《 山海经 》裡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条目内容的组织体例。这些条目往往先描述动物的体形,或说它形似某种常见动物,然后才交代名称。既然不是先交代名称,再详细说明体形或行为,可见《 山海经 》是把名称本身当成了识别动物的特徵。而本章目分析了多种系统文献中的动物条目,从中可以看出,动物名是以毛色、体形、声音、行为等多种特徵为根据的。这些着作没有说明,为动物命名是否有某些潜在的语言学规则、或哲学规则。


从词典编纂学角度来看、怎样为汉语动物名定性,仍然是历史语言学的棘手问题。为动物命名是以这种动物的行为根据,还是以谐音为根据,再赋予某字语义来表示动物行为,还难以下定论。极有可能是表音、表义共同介入。而上述着作大多取材于多种来源,其中的动物名是从文献资料或口头传说中筛选出来、再加以汇集和分类的,或许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麽一般而言,这类着作都缺乏生物学理论。博物学家认为认为自己的本份是辨别形貌、行为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把特定动物跟一大群动物或物种联繫起来。字典编纂家则认为自己的本份是在特殊动物名常用字之间建立语音联繫或语义联繫,以便解释动物名。前者的任务是阐述自然世界中动物的共同行为,后者的职责是注释文献世界裡千差万别的字词。博物学家关注实际存在的动物,字典编纂家把唯名论的秩序赋予世界。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6 16:25:00 +0800 CST  
第一章:分析动物资料在文献中的组织方式。


完整文本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k5XFn( 密码:m8nv )


概要:一、解释东西方对「 动物概念 」诠释上的差异处,二、概述战国两汉论述中动物理论份量比例问题,三、中国古代圣人对动物界的表述态度,四、谈及与动物有关的技术性文献着录的存在有限,五、提出被「 高贵者 」认可的书目的状况。六、以名为核心的认知模式,七、关注动物体型、叫声、饮食和行为的中国特殊命名方式。

楼主 火旺教授  发布于 2017-04-06 17:32:00 +0800 CST  

楼主:火旺教授

字数:7382

发表时间:2017-04-02 08: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12 13:06:21 +0800 CST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