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各军战史

以下,笔者将对志愿军各军在朝作战的经历及各军的战史进行简单梳理,囿于笔者对史料掌握、理解的不充分和片面,部分观点只代表笔者个人浅见,仅作为参考。
(各军顺序不分先后排名,只按照笔者想法来排序)
近期将要完成的几篇顺序为:
1、60军
2、38军
3、20军
4、39军
5、40军
6、27军
7、50军
8、12军
9、15军
10、63军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5-12-21 15:28:00 +0800 CST  
一、第六十军(原华北一兵团第八纵队)
之所以先写六十军,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乃至新中国建国后多次对外作战当中,六十军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被人遗忘、曲解太多的话题。
六十军在志愿军序列当中,出国时配属给第三兵团,三兵团在组建过程中糅合了三个军,分别是12军(原二野3兵团12军)、15军(原二野4兵团15军)和60军(原华北一兵团60军)。这三支部队当中,纯正的二野系(129师、红四)当属12军,部队原为红25军74师一部,而后成为129师东进纵队一部,此外该部队当中还有陈赓386旅771团一部。1945年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司令员王宏坤。淮海后整编时,被编为12军,后入朝时任第三兵团副司令的王近山,其时任该军军长。而另一支部队15军现在比较出名,主要是因为上甘岭和之后国防部长的秦基伟上将的缘故,该军原为中原野战军九纵,属陈谢兵团一部,也是二野系当中的重要一员。相比较而言,60军就不是二野系的嫡系部队,虽然入朝作战时军长韦杰勉强应当算二野当中的一份子(曾经韦张支队归属太行军区部队),但很显然比较王近山自己的嫡系12军和另一支二野“私生子”15军来说,60军确实应当是个外来户。
60军原系华北一兵团第八纵队,纵队首任司令员是王新亭上将。诚然,要说华北一兵团原来也是129和二野发展而来的倒也没太大的错误,毕竟这是挺近大别山之后留在山西的晋冀鲁豫的内线部队。但是这支部队实际的军事主官应当算徐帅,部队的组建也和徐帅密不可分。
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后,老大看到在山西这个连接中原和晋察冀、晋绥后方的战略中转站上的空虚,因此将一直在养病的徐帅派到此处。徐帅到任后,将晋冀鲁豫23旅和大部分地方部队合编,组成晋冀鲁豫第八纵队,王新亭任司令员。部队下辖22、23、24旅。八纵组建后,担负在山西内线作战歼敌、收复失地的任务。首战运城(二打、三打运城),在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王震部)的配合下,历经苦战收复运城(此战诞生了徐帅“坚持最后五分钟”的命令)。此后又转战晋中,二战临汾,经历七十多天的攻坚战和坑道爆破战最终攻克坚城临汾,其中23旅更是被授予“临汾旅”称号。三战晋中,八纵在运动战中克服连续作战等不利局面,歼灭阎锡山“亲训师”、“闪击兵团”等主力部队。四战太原,八纵配合华北兵团各部,首先扫平太原外围,而后直接参与了对太原的攻坚作战。五战扶眉、成都,夜袭剑门关。可以说,在解放战争时期,八纵(60军)在作战中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这支以地方部队为主组建的部队能够打出如此战绩,称之为地方部队晋升主力的表率也不为过。
开进朝鲜之前,由于60军在西北伤亡较大,因此对60军内部进行了调整,调出原178师,保留179、180师,调入原61军181师。这三支部队当中,181师是原中原军区皮定均旅,在中原突围中独自转战,被后人贯之以“奇兵”称号;179师是原八纵23旅,即临汾旅,在山西的转战中表现最为出色。此两支部队的牌子都很过硬。180师虽然逊于上述两部,且主力大多是内线地方部队,伴有一些GMD的残兵俘虏,但是战绩也并不差。其中在临汾战役中奇袭临汾机场,拦住了胡宗南的三十旅,此外还夜袭剑门关,从整体战绩上也并不算太次。此外,入朝作战时军长为原61军(华北十三纵队)军长韦杰,政委为原62军(华北十五纵队、与八纵担负山西作战的在后成立的纵队)政委袁子钦。
然而这支部队,倒霉就倒霉在180师身上。当然,责任或许不应该是180师的,但180师始终是个倒霉蛋。
180师的前身是24旅,首任旅长是王墉,在运城战役中,24旅表现出色,以徐帅的评价是,王墉这个旅长是“打运城打出来的”;而后在临汾,王墉在前线兴隆殿观察地形时,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后邓仕俊接替担任旅长、180师师长。邓升任60军参谋长后,郑其贵任师长。直到入朝作战时,郑均为师长。
然后就出现了大家广为流传的180师的故事,在这里不再过多赘述过程。在目前的军事论坛上,讨论180师的帖子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180师出事,和对手的强大没什么关系,其错误大多根源于我军固有的指挥系统运转中出了问题。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几个点:
其一是上下沟通信息不畅。在战场上,信息的沟通就是胜败的关键,到如今这一点更被放大。这一点事实上是我军作战当中需要克服的客观困难(缺少通讯装备)中一个,虽然在入朝作战时,师团一级已经可以有一定的联络装备,但囿于有限的资源和惧怕敌军侦测设备,师团部队很难直接越级联系,而一线摆开的各支部队当中,也很少直接跨越军一级甚至兵团一级而直接进行联系和对接。因此在长时间的作战当中,我军绝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严明的纪律执行以及指战员丰富的野战转战经验,依靠对战场的整体判断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180师恰恰遇到了一个问题是,各级指挥员的想法相互跟不上,在此时又要执行纪律,又无法相互沟通。这应该是180师事件的最主要原因。
按照彭志司在五战转移阶段的命令,各兵团留一个军作为殿后部队,主力向北转移。三兵团接报后,以第60军为掩护部队。然而这份命令还附加了一个命令是,在中线作为三兵团预备队的39军两个师,已经在5月22日提前转移。
这三份命令一经发出的时候,180师已经非常危险。
原因很简单,因为三兵团早已将60军的两个师——179、181给了12军和东线的宋兵团,真正三十公里宽的正面上,居然只留下了180一个师。而很显然的是,彭在命令39军提前转移前,并不知道这一点。而三兵团自己,王近山在指挥中选择的部队大有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12军穿插的最远,15军在兵团中翼,60军180师在西侧与63军毗连,比较正确的处断可能是留15军掩护,而由15军直接指挥180师。但是,15军已在22日撤收,这造成了三兵团调动上的完全被动。而西线的19兵团63军也已经撤收,更没有相互通知。
其二与其一密不可分的,就是指挥员的临场反应。这一点上无论是180师的郑其贵、60军的韦杰乃至王近山,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一定责任。郑其贵的责任在于机械执行命令和最后的分散突围,有人说将查玉升调给180兼任师长更好;而韦杰的问题在于没有提前认识到危险,王近山的问题在于作为兵团指挥员,控制不了实际兵团走向。三方在战场形势的判断上出现了错漏,导致了180事件的发生。
客观的说,由于我军在装备上的被动,因此一旦指挥员再出现判断失误,错漏往往会非常严重。而且我军在撤收阶段往往会出一些问题,比如豫东战役、西府陇东战役的撤收,都不能称之为成功。因此我军作战,当部队由分散向集中作战的时候,依据战场形势判断和周密的计划,可以改变一定的装备被动,但当撤收的阶段,如果计划不够周密,或者形势突变,那么才是最考验指挥员能力的时候。这时部队更加分散,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但时间却更加紧急。
当然,五战本身在战役组织上也有一定的问题,也是180事件的一个原因,这是后话。
五战之后,军长韦杰和政委袁子钦都调离60军,原军长张祖谅继任。后该军配属给第20兵团,负担文登里——北汉江一线的防务。其对手主要为韩军,在这一段,60军打的相当不错。在各种战术反击当中歼灭了部分敌军。而后在53年的反击作战当中,60军惯用敌前潜伏的策略,曾直接歼灭南韩军一个团。据部分资料统计,60军在阵地战期间扩展了阵地45平方公里,这在阵地战期间算得上是相当出色的战绩。
而后在金城战役中,杨勇已经继任二十兵团司令,60军负责东线突破作战,突破韩8师防线,渡过金城川,其中180师在作战中表现勇猛,可谓雪耻(顺便说一句,今年1月11日北京卫戍区原司令员李中玄大校(1955授衔)病逝,李老即当年带领180师打翻身仗的师长)。
应当说,在朝鲜除了第五次战役之外,60军表现的也不算差。部分资料统计,60军在朝鲜歼敌数量仅低于38军,总排名第二(待查)。但无论如何,这支部队因为180师而被人习惯性的带上了“帽子”。而60军也因为此战被人遗忘了自成军以来的数次优越表现。1985年裁军时,60军番号被撤销。原179师(“临汾旅”,后改为步兵179旅)调入第十二集团军。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5-12-21 15:29:00 +0800 CST  
之所以把60军放在第一位,原因是这六十年来,60军被外界“不公正”的对待了很久,大家遗忘了这支部队曾经有过的光荣传统,反而将180事件无限放大。这对60军以及所有指战员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5-12-21 15:31:00 +0800 CST  
@成成子弟当年分兵团的时候显然有大问题 宋和太祖关系好 叶飞就一般 而且叶的性格也不是那种拉关系的性格 但是一纵是叶飞一手带出来的 拉到朝鲜打了场长津湖 精锐尽损实在是太可惜了 九纵更是可惜 唉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5-12-21 22:47:00 +0800 CST  
二、38军(东北野战军一纵)
终于要说一个心情还比较好的话题了,东北野战军一纵。
当今中国陆军,要说谁是排名第一的集团军,有不少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漏不了38军,虽然有贬有褒,但自1967年以来驻守京津的“万岁军”,要说在中国人心中的知名度,38军说第二,还真没有人敢说第一。
在朝鲜战场上,主帅是彭德怀,但是手下的部队第一期十三兵团大部分是林彪的部队,第二期九兵团,是陈毅、粟裕的主力,后来第三兵团则是刘伯承、徐向前的129师演化而来,再后来,去的大部分是时任代总长聂荣臻手下的华北2、3兵团(19、20兵团),甚至于北平和平改编的23兵团也都拉到了朝鲜。唯独彭自己一野的部队,除了第一军以外,只有后来华北1、2兵团并入西北的部队,勉强可以称得上是一野,但其实也应该算是聂荣臻的部下。当然,这里面有几个例外,38军就是其中之一。
细究历史就会发现,38军真正称得上最早的源头的,还恰恰就是彭德怀。
38军有112、113、114三个师,其中112师入朝时师长是杨大易,此君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关键是112师这个番号,是根正苗红的湘军独五师第一团,这个团当年在平江加入了红军,团长也不是别人,就是彭德怀。也就是说,彭德怀当年入伙的本钱和老部队,恰恰就是112师。后来彭创立红五军,而后又改编为红三军团,再往后参加平型关战役的686团,都是112师的前身。可以说,112师是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最为丰富的部队之一。
至于113、114两个师,这两支部队的来头也不小,113师是当年徐海东344旅,后来在山东被编为第二师;114师原来是张少帅的东北军,后来改姓红,至于老大来头也不小,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毅”的万毅。可以说,像东野一纵这样根正苗红,三个师都极具来头背景的纵队,在当年四个野战军里是很少出现的。不过考虑到当年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构思以及将红一的大部分精华都派去东北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一点倒也不太稀奇。
可以说,东野一纵完全有睡在光荣的历史簿上的资本。然而遗憾的是,在林彪手下,这支部队还真有点儿昏昏欲睡的感觉。
四个野战军里,要说一纵是名副其实的老大的,恐怕也只有三野。东野一纵在黑土地上的表现着实有点令人失望,到不是说他打的太差,但这支部队按理说应该稳压东野其他所有部队,然而什么就怕比,实际的情况是和东野二纵相比,东野一纵丢份儿的时间比较多。
东野一纵的部队第一次露脸是打四平,不过因为作战上本身就比较被动,打得不好是必然;后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算是打的凑合,但一年以后再战四平,李天佑指挥的部队被陈明仁死死的挡在四平外,还让陈明仁得了个“撒豆成兵”的美誉。也正因为这样,在辽沈里一纵被林总彻彻底底的晾在长春看戏,除了接应曾泽生,逼降郑洞国之外,一纵也就是在打沈阳周福成的时候上了一把,然后在天津,打了一把陈长捷。后来全国千里追歼,一纵倒是满世界的跑。但是扫的却都是些残兵败将。
实话说,东野一纵这个战绩如果放在别的部队身上,也足够用了,但你是根正苗红的老大哥部队,在最重要的作战当中,被晾在外面看戏,着实让人咋舌。
其实看起来不是必然,却有必然的原因。因为东野大部分作战是攻坚战,运动战、穿插作战并不多,而越是老资历的老红军,对于打攻坚是有心理抗拒的。比如第四次反围剿在南丰,因此东野一纵的表现在解放战场上并不是如预期那样牛也是必然。后来打到朝鲜的第二次战役,38军一下子来了精神。除了因为被彭劈头盖脸骂的太丢人以外,作战方式和战法上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到红军时期的反围剿中的穿插作战,这是作为38军最擅长的一种作战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950年5月,38军从广西被调回河南信阳,而后又开回东北准备入朝参战。时任军长换成了虎将梁兴初。此君在我军军史上第一次书写一大笔当属长征时期,在攻占哈达铺之后,梁大牙作为侦察连连长在镇子上搜集到的一张旧报纸,后来成为了太祖决定长征目的地的重要情报(也有一说是邱会作找到的报纸)。后来在东北被林总调到了东野十纵,这支部队当年在东野里着实打的对不起观众,梁兴初到了以后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后来在黑山终于漏了回脸。当然,梁大牙和38军的缘分绝对不是解放战争后期才有的,早在1946年,此君就已经当上了一纵一师的师长,后来还当了纵队副司令。在三下江南当中的张麻子沟伏击战当中,梁大牙带队干掉了孙将军手下的一个团。后来1949年5月调回38军,可谓是回到了老东家。
众所周知的是38军在第一次战役当中耽误了时辰,这顿板子打在他身上倒也着实不亏。林总在东北向来执行一套完备的战术体系,比如三猛战术,比如三快一慢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梁将军在第一次战役中不仅没有执行好三猛,更是只执行了三快一慢当中的慢(发起攻击要慢),剩下的一概忘了个干净。以后来部分学者乃至坊间研究观点来看,梁将军哪怕面对美军也应该全力发起冲击,即便不能全歼也可大量扩大战果。在这一点上,39军要比38军在入朝初期打的更好一点,在云山,哪怕知道了是美军,也全力发起冲击,反正美军也是人嘛,自然打出来的效果要比熙川好得多。当然,如果硬要说一个原因的话,可能还是38军初入朝鲜,对于作战不足够熟悉的缘故吧。
好在后面38军补救的还算及时,不仅拿下了飞虎山,而且范天恩牢牢的守住了飞虎山主峰,在一定意义上说,飞虎山可谓是一、二次战役中最重要的过渡环节。
后来梁将军和38军被劈头盖脸一通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彭大将军的脾气秉性大家都是知道的,更何况的确38军是耽误了时辰,也的确有些过于谨慎了。所以,第二次战役里放开手脚抡圆了膀子的38军上来就拼命,也着实拿出了老红军部队的过硬的作战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38军应该算是找回了自我。
第二次战役的过程诸君应该都很清楚了,我军首先胜在了了解敌情和侦查上,在当时我军自西至东的一字排开是50、66、39、40、38、42军,对面是英27旅、美24、南1、美25、2师,从一对一的情况看,能占优势的只有38军对面的南6、8师以及背后的土旅这一对比上略占优势,等同于38军打的是侧翼劈开。此一战梁将军不仅找回了四野时期的作战风格,113师更是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而成为了我军军史上永远被记载下的部队,真可谓打了翻身仗。当然,事后得名万岁军,自然也有彭个人喜爱的因素,但能面对强敌而敢于穿插,打出我军所擅长之特点,38军也足以成为我军代表了。
后来第三次战役,38军留下小小遗憾,就是114师和117师没能堵住口子。不过第三次战役中已经是勉强行事,倒也不算丢人。后来第四次战役着实让38军和50军又火了一把,当然首先火的是50军。倘若不是后来越战出事,恐怕仅凭借汉江一战,50军都能牢牢的不挨刀被裁。不过打到四次战役的时候,38军在内的整个一期部队可谓真的是气力不支了。第四次战役结束后,38军到后方休整,没有参加第五次战役。
52年3月,梁大牙调任20兵团,后来又调任西海岸防御司令部,38军的老副军长江拥辉走马上任。此君在38军可谓是老人,一路从团长干到了军长。当然,后来38军换防到白马山打的略微次了点儿,但江将军倒也不失为一员虎将。
白马山之战恐怕是中韩两军对决历史上争议相对较大的一项,不过对我军来说,唯一遗憾的恐怕是本应该成为的一场大捷变成了添油战术,虽说从战绩上看不能说是败仗,但还是怕比,和之前提到的60军在阵地攻坚时期的表现来看,38军可以说不能算得上成功。自然,谷中蛟的叛变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核心的问题是,38军并没有真正摸清对方的情况,并且后备兵源不足,部队在整补之后也的确缺乏作战经验。不仅挨了炮轰,而且最后还没完成两项任务。诚然,完成此次攻坚的是114师,这是据传闻38军三个师当中最不善于攻坚的一个。但我个人仍然觉得,38军的高光表现仍然是穿插作战,这就如同一支部队擅长的作战方式往往只有几个一样,同样在我军中擅长穿插的还有华野一纵(20军),但真正打起攻坚,华野一纵倒也没什么光荣战绩。
归国之后,38军自67年开始驻防京师,这应该算是莫大的荣誉。不过算起来倒也没办法,自建国以来军方掌权者非彭、林二人,都是38军的老部队。彭对38军的喜爱众所周知,林亦是一手带出来的部队,自然也是宠爱有加。当然,第一期入朝的十三兵团三个军,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有挨刀(66、50、42不算),这倒不仅是因为这些部队都有老红军的传统,更因为林总和其他军事统帅有一大不同,当年他在东北十分重视师一级的作战水平,并且几乎拉平了手下各支部队的实际作战能力。因此到了朝鲜,不论是谁上,十三兵团的三个军各自都有关键时刻的高光表现。
38军后面还有些故事,比如当年入朝第一战的118师师长邓岳,后来也当过38军军长;此外两位演艺界大咖——“老炮儿”冯小刚和“贾志新”梁天,也都曾经在38军服役。自然,这也是因为38军是靠近京师最近的地方。如今,38军是我军第一支机械化军,也是战备值班的快反部队,据称有48小时——7昼夜的全国投放能力。
当然,到今天,要说和别人聊军史,你说不知道38军,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了吧~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5-12-27 19:16:00 +0800 CST  
我想声明一下 本帖所说的战史严格来说并不能作为战史 更准确的定位只是杂谈而已 笔者在简单梳理战史的过程中 夹叙夹议了笔者的许多想法 而且囿于笔者资料较为匮乏 因此并不是资料的整合 只是梳理了很表层 浅显的一些问题
各位新年快乐 明日更新20军(华野一纵)这支部队也是我相当喜欢的一支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6-01-02 22:52:00 +0800 CST  
三、20军(原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笔者毫不掩饰的说,在坊间流传的共和国的军事统帅型人才(彭、林、粟、徐、刘)当中,笔者最欣赏的是徐、粟二人,而在解放战争当中,至少在华野范围内,笔者最喜欢的一支部队,当属华野一纵。
粟总当年手下有“叶、王、陶”三大虎将,这三人的作战风格也不尽相同。如王必成将军在攻坚上是一大王牌,陶勇则擅长野战。而一纵老大叶飞,也是叶王陶排名之首,则着实擅长的是穿插。
之前我们在说东野一纵的时候也提到过一个话题,一支部队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往往是很有限的。而与东野一纵有相似之处的是,华野一纵也是我军战史上最擅长穿插的一支部队,且几乎没有之一。
所谓打穿插,用一个成语形容应该叫做见缝插针,也就是从敌军数支部队的缝隙当中穿行而过,而后突然出现在敌军身后某个关键的节点上堵击敌军,使得该敌被我合围。在这个意义上说,一般打穿插的部队需要具备一些品质。首先是跑得快,嗅觉灵敏,这是他们穿插到后方的一个基本因素。但核心要素却不是有双飞毛腿就能解决的,而是这支部队一定要敢打硬仗,并且擅长各种作战方式。因为穿插到后方,往往是无根据地作战,更是需要面临敌军前后夹攻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战线,部队的作战能力是一大关键。
一般来说,红军反围剿时期的老部队是有打穿插的传统的,其经典战例可以追溯到第三次反围剿时期,在太祖率领下的红军在根据地里游刃有余的绕来绕去,可谓见缝插针的典范。因而这些部队在逐渐演化到解放战争时期,跑到东北去变成了东野一纵,后来的38军,在第二次战役里大放异彩。但东野的作战方式在解放战争中是和其他解放区有天壤之别的。除了林总刚刚到东野被他杜学长打的有点儿乱爪儿的那段日子里,剩下的时候,东野大部分时间应该算是“外线作战”,也就是说是从根据地里跳出根据地外打击对手的某支部队或打击对手的某个固定点。这也难怪,毕竟东北是老巢,而果军在东北也的确在47年之后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所以甚至有人认为连“外线”都不能称之为外线。因之,在打攻坚战的时候,东野一纵就变成了二流看客,打出的水平着实让人觉得对不起他老大哥的名号。
华野在作战方式上与东野完全是两种模式,如果说东野的作战属于收复失地为主,打击敌军为辅的话,那么华野则恰恰相反。除了华野在47年被逼到差点儿下海之外,剩下的时候,华野在作战中都是不计较城地得失的内外线结合作战,其目的也很明确,即以吃掉敌军有生力量为主。在这种作战模式当中,华野一纵那种擅长穿插的作战风格得到了最完美的发挥。其纵队“打得、饿得、跑得”的精神也被津津乐道,坊间也因此流传,华野一纵是解放战争时期(不包括建国后追剿)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支部队。
华野的成军系统也应该算是几个野战军当中最为复杂的一支,这些部队当中不仅包括了徐帅当年带去的一些人,也包括罗帅从115师当中带到山东后来没去东北的一些人,当然,绝大多数是新四军北撤之后留下的一些部队。而华野一纵应当算是根正苗红的新四军。首先,这支部队追溯到红军时期,是闽东独立师,不过我已经很难再往上查到闽东独立师的老源头了。倒是这支部队的老大,是冯品泰和后来华野一纵的老大叶飞。只不过后来赶上了一个有点儿愣的刘英,搞掉了冯品泰,叶飞也被老上级粟总关了禁闭,差点儿丢了性命。不过好在粟总还是个聪明人,留下了叶飞,而叶也与粟总冰释前嫌,再往后甚至有点儿“如胶似漆”。以至于到后来解放战争后粟总被解职总参之前,叶飞都几乎算作粟总最贴心得力的部下。
再往后看的话,华野一纵的上一级应当属新四军第一师,师长也不是别人,就是关叶飞禁闭的粟总。再后来北撤山东,华野一纵首先叫做山野一纵,并入的是苏浙军区的2、4纵和苏中军区的教导1旅,首任司令就是叶飞。47年华野成军的时候,叶飞的老领导502并入华野,于是山野一纵摇身一变成为了华野一纵。而这支部队的战绩也在501和502的带领下辉煌起来。首战宿北,再战莱芜,扛着五万敌军一步不带后退,还诞生了人民英雄连的称号;接战孟良崮,一纵更是将善于穿插且善于分割作战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据叶飞本人回忆,一开始在旧寨方向的锲入本来是交给八纵的,但是陈帅明言,说八纵很少穿插作战,因此否决了这个计划,改让一纵承担,并且还把华野独立师给了一纵(即皮定均旅,后来60军181师)。而一纵穿插中,还真遇到了整74师,然而部队大摇大摆的走,搞的74师认为是25师,竟然一枪未发的放过了一纵。一纵到位后,一面猛攻74师,一面扛住25师,外面在曹庄还搭上个整65师和第五军军部。整个孟良崮战役,一纵攻坚不是最猛的,但打的却应该是最狠的。更悬的是,假若不是当时四纵28团的一个营恰巧赶到天马山旁边准备攻击孟良崮,一纵天马山说不定就丢了,可见叶上将当时手中没有一支预备队的绝境。结果恰恰是四纵的这一个营,成就了一纵在孟良崮里八面玲珑的作战结果。
一纵打完孟良崮以后,华野分兵成为了华野军史上一个不可言说的内容。自然,其结果也是很明确的,即华野损失极大,一纵在鲁西南的运河边差点儿被包了饺子。打到这里其实问题不是在一纵自己的作战能力不足上,而是在对作战的理解上,在果军已经改变了出击单位,并以师为单位滚筒推进的前提下,以一两个纵队试图去打击对手的一个师,至少在1947年,还是颇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当然,后来陈粟跳到外线去,一纵终于恢复了元气,豫东一战里,一纵作为叶王陶排名第一的老大,粟总在使用上也颇有些得意之处。陈唐兵团在西面引诱邱清泉南下,叶飞这时变成了兵团司令,不仅带着一纵打了次大穿插,更是抽空猛揍了一顿区寿年,反过身来又回去揍黄百韬。一纵忙不迭的打了两三仗,歼敌也相当可观。
豫东这一仗的历史意义还是有的,最主要的是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敌我作战方式,我军自此围点打援的战术得意贯彻实施,并且使得果军在铁路线上完全成为了孤点。相互之间再不敢随意调遣和救援。以至于打到济南,果军徐州兵团就是在津浦路上看戏,眼睁睁看着王耀武在趵突泉边上束手就擒。再后来,一纵在淮海里主要是在窑湾弹指一挥间干掉了63军,此战的效果与“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瞬间秒杀常乃超的暂七师有的一拼,而后打了把杜聿明。不过打到这时候,一纵的老大已然不是叶飞了,此君据说是在淮海后期病了一场,黑热病,所以后来眼睁睁看着老部队20军和九兵团司令的位子给了宋时轮,而自己则只落得个十兵团司令。
49年整编,一纵被编为了20军,隶属三野九兵团,顶头boss变成了宋时轮。不过在华野的诸多将领中,我对此人说实话不大感冒。此君带领的十纵大多数时候是阻击战的首选,正所谓排炮不动必是十纵(也有一说三纵八纵),但20军也好,27军也罢,都不是纯打阻击的货色。而20军再往后的战绩就着实一般了,在上海也没出风头,也没丢人,安安稳稳的驻防东南,本来是风景如画四季如春,结果没想到朝鲜枪一响,20军还穿着华东的秋装,就开到了冰天雪地的朝鲜。
20军入朝首战自然要说长津湖,不过这里更多的是因为朝鲜东部的冰天雪地而天生的带着一种阿里郎式的悲剧色彩。在下碣隅里方向的作战中,显然宋某人在兵力配置上就有些问题,不仅让26军离前线太远,更让20军的兵力过于分散。并且,对阵火力比果军强了至少一个档次的美军,显然以志愿军的火力并不足以能够迅速围点并吃掉敌一部,加上天上战机呼啸,地上雪虐风饕,纵然20军当属解放战争中战史最为辉煌的部队,作战也当属最英勇的部队,但即便如此也没能全歼美军。
和第二次战役西线的作战完全不同的是,东线作战在长津湖地区,九兵团几乎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战区各自为战,这倒是比较符合宋时轮一贯的作战体系。然而在缺少炮兵、冬装的前提下,九兵团在东线打出了和十三兵团在西线完全不同的一种效果。如果说西线我军是成功的侧翼劈开,那么长津湖战役在我军部署上,更像是在外围敲敲打打,虽然九兵团不断收紧口袋,但真正的袋口却在下碣隅里,可是配属给这个方向的部队少得可怜,实际负责主攻的部队只有58师一个师,这是战役部署上的一大问题。有一种类比是,下碣隅里对于长津湖之重要,可等同于垛庄对孟良崮之重要,但遗憾的是,碍于种种原因,擅长穿插的20军这一仗变成了消耗战,等到意识到调整攻击方向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晚了许多了。而这一战,也让九兵团距离奇迹只差了这一步——差了这一步,也让无数优秀而可爱的战士,白白的长眠于朝鲜东北部崇山峻岭的皑皑白雪中。
不过,这其中包括一个和黄继光一样英雄式的人物,他叫杨根思,是志愿军中第一位被朝鲜授予英雄称号的志愿军战士。
根据《陆军第20集团军军史》(349、350页),长津湖一战20军至少超过一万人以上有冻伤情况,军减员超过两万人。这和西线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20军不仅缺少冬装,九兵团的部队更多是新四军的江南兵或华东兵、山东兵,在冬季作战特别是野战中,耐寒能力比十三兵团那些长年转战东北的部队差得远。而这一战也几乎打没了20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精华。随后20军进入了长达近半年的整补时期。直至第五次战役才又重新投入使用。
比较广的一个认知是,第五次战役本身是一场在组织上就显得有些无序的战役——第一阶段20军在西线没什么表现,换到东线去,和27军跑的很远。不过五战打到后期志愿军的问题已经被美军所掌握,因而后期出现了巨大困难,而20军在转移中也数次遇险,不过好在化险为夷,并且在华川方向挡住了美1、7师的进攻,表现也当属可圈可点了。
52年底20军归国,回到了老家江浙,和江浙的美女们作伴了23年,东南沿海擦枪走火的时候,险些让20军变成攻台第一军。并且还搂草打兔子的一样切了一把一江山岛,也可谓战功彪炳。可惜在特殊时期,遇上了两个不靠谱的领导。此外还成为了571,这就有点儿自寻死路了。于是乎上面一声令下,20军和1军对调,不得已离开了风景如画美女如云的江浙,但20军的军史陈列室也足以让只有个数字上吓唬人的第一军看的花了眼。再往后,三野的部队向来在我军军史上不大受待见,20军虽然一直没挨刀,并且还捞到了43军的128师和坦克11师,可惜后来因为济南的情况普遍不好,20军居然始终保留着两个装步旅,而本身济南就是战备军区,战力本身不强,加上身边还有个54军,20军的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
20军现在还保有沙家浜连和杨根思连,去年芒果卫视搞了个国防类综艺“真正男子汉”(买的韩国MBC真男版权),去的就是20军,还让大家记住了杨根思连的姜伟班长,以及杨根思连的连歌。当然,20军还曾经开赴汶川前线救灾,只不过作为当年善打穿插的华野一纵,在这次裁军中何去何从,也许会成为一个未知数,只能交给未来来裁决了。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6-01-03 11:29:00 +0800 CST  
谢谢督师大人加精 等我忙完这一阵会好好更新这部分的
@最爱袁督师

楼主 LOVETT9237  发布于 2016-01-10 23:57:00 +0800 CST  

楼主:LOVETT9237

字数:11742

发表时间:2015-12-21 23: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24 17:58:16 +0800 CST

评论数: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