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 诸侯实力介绍 北阪桑敬上

二.春秋列国的行政建制发展
春秋列国的行政建制变化,其实是发展的,尤其是随着战争形势而发展的。
大体看来,此发展经历封,封县并行制,封郡县并行制,郡县制。
在这个发展中,我们看到三个字,然而这三个字在各个时期的意义并不同。
所谓封,出自上古三代三代的氏族社会的传统,到周代时正式成为一种制度,与礼乐制度,井田制度共同构成周代统治的三驾马车。由此形成的国家文明笔者称之为礼乐文明,与之前的青铜文明,之后的制度文明构筑了中国早期统治文明。这些再加上中国社会独有的士文明共同构成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
封的意义大家相比都知道,由天下共主把主要国家资源包括土地,人口,分给国内主要的政治势力,早期主要是大的氏族,后来主要是功臣贵族,周代时主要是王室宗亲。
这种封某种意义上和井田制度是一致的,可以理解为马列主义中的分配,是经济层面上的制度。但凡分配一定是不平衡的,但凡不平衡一定存在矛盾,有了矛盾就一定会爆发。当周代周幽王的丈人把异族引进王畿前后,这种矛盾开始总爆发。
因为什么?因为周代分封的不平衡和周王室权威的下降。
周代分封可以说是家天下的典范,绝对的任人唯亲。除了近亲,所封列国一概夷狄之。。。。。。三恪表面是尊先王之后,实则是表面文章。
宋,前商末代王帝辛之兄微子启之国,徒有公爵与周客之荣,实际上你看他周围那一圈姬姓诸侯,就知道周人安得什么心了;楚秦皆商代大族功臣,楚救周,得了个微末子爵,秦到西周亡之前只是个养马附庸。徐,代,夏商所封,而周人夷狄之;好吧,吴国是周文王大哥的国家,没有金面也该体面吧?周人封为子爵,而夷狄之。所以,那些异性大族在周毁于异族时,暗自担忧之时恐怕也在窃喜。而周有宗周六军,成周三军,按照周制,相当于三个大国的兵力,如此雄厚国力竟被夷狄攻破,也惹来了天下诸侯鄙夷的目光。
然后,楚、代直接僭越王室尊号,楚国甚至直接出兵把江淮诸姬消灭。直接把王室无视了。晋国倒是没有僭越尊号,而是不断越制,以兵戈谋天下。于是,天下诸侯再无尊卑,而成强国鱼肉,从数百国减为数十国。
国大必强,然也有治理之忧。那些新地,尤其是接近其他大国的地方,中央统辖吧,鞭长莫及,分给左右吧,恐难以守御。于是大国开始分郡设县,作为一种尝试。这其中以楚国最为积极。
如果你仔细看过我上文所述,便当明白,最早的郡县,都是作为军事守御的重镇而存在的,所以后来某郡的长官都叫“**守”。当然这些重镇也可以是,进一步扩张的跳板。
最早的郡县,并不像后来那样分别,而是完全混乱甚至颠倒的。一般,县比郡大,甚至有些县比后来的郡还大。比如楚灭一国就设一县。一国有多大?秦之淮阳郡相当于以前陈国为核心的地方,肯定还包含郑、蔡好多地方,而郑陈蔡按照周代封国,都算大国,这么说,陈蔡二县比两个淮阳郡也小不了多少。而,申、息、不羮三县,也本是三国,也相当不小,大致等同于后来的南阳郡,南阳几乎算是后来天下第一大郡了。好多楚粉从资料找来陈蔡不羮三县就有4000乘兵力,现在我告诉你,这三个县,相当于后来两个郡,两个郡大致相当于战国时的韩国,有4000乘很奇怪吗?而且,楚实灭陈蔡,是很晚很晚的事情。
当时的郡,大致等同于。。。。。。边城。
当然,后来大国君主们发现县制的优越和高效,于是把县作为国家行政的基本单位。这是周朝统治秩序崩溃的开始。
那时候,封还是存在的。比如陈国,楚数灭陈,又数复陈,只不过,陈国复活后,已经不是周代诸侯而是楚国附庸。而到最后,干脆成为楚国分封的诸侯国了。比如战国春申君之封,几乎相当于春秋吴国了。
当县成为一种常态行政机构,它本有的军事守御性质就被郡所取代。
最早设“大郡”的当时楚魏。而楚魏都习惯把临敌的边地设郡。于是,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与是,封制,县制,郡-县制,同时存在于战国。
魏国先后在秦魏边境设立:西河,上,河东郡;在魏楚边境设上蔡郡,大宋郡。用于边境防御。楚国则在边地设郡无数,汉中,巫,黔中,巫黔,洞庭,陈,江东,南阳,苍梧。。。。。。韩国设过上党,三川,南阳;赵国设过代,雁门,云中,九原。笔者只想说,韩魏你们把那么好的地皮当军镇是不是太奢侈了。。。。。。
楚韩魏赵都算激进的,那秦国就算偏执了。秦国最后逐渐把郡县制作为国家基本行政制度,完全废除其他行政制度。事实上起到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的效果。这也是在商鞅死后秦国成功的政治改革的一个缩影。
秦国行政效率,我印象最深的是长平之战。其实当时秦赵各方面真的半斤八两。那些说秦国远来的后勤有劣势的其实根本没思考,秦有河东河内做后援,其实不比赵国弱。赵要翻越上党接受韩国城池、人口,还要布防,也不见得比秦国强。而且,像赵国这种大国粮食就算比秦国少很多,打二十年见底我信,三五年是绝对不会见底的。那么赵国输在哪?将相能力,半斤八两;兵力战力,半斤八两;盟国,半斤八两;国家财富,半斤八两,粮饷,秦略强,但并不会让赵国致败。赵国输在:一、庙堂失算。受上党,对;然既受上党,朝堂抗敌之心不坚,大祸;既上党临敌,临阵换帅,此大凶;既抗大国不强后备又不求强盟,故大军被围而不能救,所以赵国败,不冤。二、行政效率。我觉得赵国即便赵括草包,大军被围也不见得就输得那么惨,真正将赵国推进深渊的是最后一锤子:秦昭王亲赴河内,尽发河内卒,封锁战地,然后赵国的援军硬是不能冲过这道封锁线。是一个河内的动员潜力比赵国都强吗?不是,是一个河内郡的动员效率比赵国强。赵南国部不是散县,就是贵族封地,在秦赵都出倾国之兵不惜血本拼国之时,再要后援只能发新卒,秦国只要令达最近一个郡的郡守就能快速部署。赵国需要下书n个县,在像各君讨兵。等它凑齐援兵,这仗已经完了。
是赵军败了?不是,放眼整个战国。赵国赢得干净,败的有型。而强盛时的赵军,将略,军心,攻守之韧,与秦并称双雄亦无不可。
赵国败的不是赵军,而是庙堂大政,从这郡县制就能看出一点差距,其他制度呢?放眼周代晚期历次大战,胜负之数,概是如此。
秦虎狼的不是兵,而是制;秦得灭六国,非天数,非六国衰朽,实人为。人家秦人该做的都做到了:别国好的东西人家举一反三,别国改不掉的弊政人家改得坚决;自己缺少的国士卑身求之;自己一战再败还能屡败屡战。这样的国家一定弱而能强,强而能霸,霸而能一天下。六国后人尤其是儒生以暴政虎狼加于秦政,实自欺欺人,小人之心也。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04 19:25:00 +0800 CST  
@左清词@吾日三撸吾身ok@轩辕雄伟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04 19:28:00 +0800 CST  
三、强弱之数
何为强,何为弱,笔者想借马列矛盾思想概括下:就是,不一定,不一定。。。。。。这句话放在东周是一定的。
秦楚粉、晋粉说:地大人多就是强,是吗?加拿大,地大,强吗?印度,人多,强吗?以色列,地狭人少,弱吗?
地大人多而国强是需要条件的,地大还得富饶多物,才是有效国土。人多得是温饱多才士拥护政府,才是有效人口。地广如加拿大格陵兰者,没几寸土地是可以供人类居住的;如印度者,人多到吃不饱养不起,人民识字率低,住房少,叛民罪犯层出不穷,这样人多反是累赘不是强国的本钱。笔者想说,历史上好多地广人众的大国,其实都是大而不强的国家,一如今日之天朝。
战粉说:胜率高,胜仗多就是强,这更不对了。蒙元战斗力爆表,胜率奇高,但是蒙元国力强于南宋?瞎掰。抗日战争中国胜了,说明中((秃)华民(子)国国力强于日本帝国?扯淡。韩战中朝联军将十六国联军从鸭绿江驱至三八线,说明中华(兔子)强于十六国联军?扯淡,且不说中朝人员伤亡之巨,就说美(白头鹰)帝至今在韩半岛存在,在现代战争意义上这就是个败战,非算胜也是惨胜如败。当然这仗明知打不起也要打是对的,至少喝阻了敌对势力的蠢动。再难也要打这是国情的无奈。
如果只看战争结果,很多大跌眼镜的事情就无法解释了。吴破楚,秦救楚,吴秦强于楚?瞎掰。越灭吴,越强于吴?掰。春秋郑国战斗力爆表,而宋国总是被虐到易子而食的地步,那郑国强过宋国?不好意思,郑国越打越小,而宋国越打越打,胜利并没有表现在利益上。
战国末期秦赵争锋,赵二败而三胜,赵强于秦?更掰,那时候秦国就是再败十次都败得起,赵国就是有一百个李牧这种兴灭继绝的牛人,也一定会亡。
战争的胜负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强大国家也不一定次次都百战百胜,数败也不见得就弱。而一些军事强的跛脚虎,可百战百胜,却一战之败就不能支。这样的国家不能说强,故蒙元武功虽胜,国祚不足百年。
楚粉常说:楚国国祚长,以此来断言楚之强,我认为很好笑。国祚长就一定强吗?宋朝国祚也长,周朝差不多和楚国国祚一样长,后两百年就是孤城天子罢了,可以说强?东罗马帝国国祚也长,长到不能再长,后几百年基本就在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几座孤城里苟延残喘,故它国祚长不是强的理由。再说楚国国祚的八百年,前五百多年在洞庭湖钓鱼,后五十多年在被秦国放羊,这能说是强吗?只能说其强盛期强,而其强盛期,不见得比晋国多多少吧?
还有秦粉说秦,总是说秦国最后一统天下,是以秦强,这并没错。但是得放在秦国存在的时候,秦存国时间并不长,春秋时秦并不强,战国早期一直在受虐,这是强国的表现吗?好吧,秦后来很厉害,虽弱却一直有进取之心,所以秦弱之时也一直不乏表现。但表现好不一定就强对吧,就好像一只力大无穷举起砖头的大老鼠,会被一头死象轻易压死。
赵粉粉赵,总说赵国胡服骑射后对列国有“骑兵优势”,好像骑兵是无敌的。北阪桑君说,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放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劣势。比如,蒙古骑兵够牛逼吧?啃不动一座兴庆府,最后还把成吉思汗给坑了。当然,骑兵作为一种高机动性的兵种对于大多数中原国家都是有优势的。在古代,机动性几乎等同战斗力,赵军兼胡兵之悍与赵兵之军纪战阵,确实可以吊打胡人和好多中原国家。但这只限于。。。。。。平坦地形的野战。中原国家重视守城,而且赵与他国交界的地方,非山即水,骑兵有用吗?所以赵骑兵似乎就虐了几下齐燕,其他国家似乎靠的是。。。。。。战将。所以骑兵于赵国后来的强盛,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很小的成分。
齐粉粉齐,总说齐富,富国有的是,一定强吗?沙特,伊拉克,富而不强,因为它只靠一种东西,是不能长久的,伊拉克富吧?最后如肥猪一般被宰了;宋朝富吧?总是被人勒索。齐国也是靠“鱼盐之富”,当然不吃盐不行,但是盐又非齐人所专。再者,比齐富庶的国家不一定没有吧?魏国,统一前的秦国,不富吗?
富强福强,富不一定强,你得把富变成威慑力,否则就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当然,这个威慑力不一定是指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大国的觉悟和气魄。宋朝富得流油,却没大国的觉悟,舍财保命,割肉饲狼,结果如何?齐国晚期,坐视秦国发威,富国何用?
说到这,什么才是强弱之分?
1.地广人众不一定强,强国一定地广人众,这是硬件,必须的。巧妇为炊,总得有米,勇士杀敌,总得有手。如笔者前文所述,两郡基本就大国了,八郡基本就是超级国家的标配了,在多所加就很有限了。
2.强国一定有强国意志,仗可以败,节不能亏。你看秦国,吃下去的肉可以吐出来,你不认我这个老大是绝对不可以的,你反我这个老大这口气是决定不能咽下去的;你看齐国之君田建,居然为了存命而降国,这样的国,就是有百万乘也是弱国。
3.强国要有因时而变的魄力,其实分封井田礼乐是与氏族社会相适应的,到了春秋战国,氏族社会已经开始瓦解了。那些存下来的国家基本都是在旧制的尸体上崛起的。
4.强国必有强“俗”,即社会文明。那些强国,必“崇文尚武”。人人上进,人人尊崇能人,其国必兴。老毛奇说:“德国的胜利,从小学讲台上就开始了。”是的,一个国家的强大,必是这个国家每个人都习惯于强大,从底层建立起来的强大。
6.强国必有强军,任何时候,国际社会都是弱肉强食的。强国要有骨头,得先有拳头。强军不是说人多,装备精良,这是一方面,还有有军风军魂军制。一只好的军队,不一定非得武装到牙齿,而是前赴后继,同仇敌忾。我一直不明白秦国以半郡之力何能翦灭六国。知道读到《无衣》,我才懂。一只好的军队,其军风军魂必定代代相传,而且这种东西是培养名将的土壤。这是秦国与魏、吴不同:魏吴是名将带出的强军,而秦国是强军培养良将。
7.强国必有强盟,强国总是喜欢与强者为伍的,这会让强国更加不可侵犯,让敌国更加胆寒。你看今天美(鹰)帝(酱),打个朝鲜,盟十五国,打个伊拉克,盟数国,也许其他国家对于美军根本不算什么,但这天下共讨,人人得而诛之的气势也够吓死人的了吧。
这样看来,东周的霸主,群雄,有多少是当之无愧的,有多少是凑数的,恐怕大家都有底了。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05 18:53:00 +0800 CST  
四、东周列国影射了今天哪些国家(笑话)
晋:美国;楚:中国;秦:苏联;赵:俄罗斯;魏:英国;吴:日本;齐:法国;韩:意大利;宋国:阿富汗;郑国:印度;越国:越南;中山国:普鲁士;燕国:南斯拉夫。
晋如美帝,美帝只有三种东西:美元,军队,民主制度。晋国也差不多。晋国军事经济都可为当时一级,晋卿制度也很类似民主:民主其实就是把矛盾摆到桌面上的制度,要解决矛盾总得有一主体妥协,应该说这是一种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却不是根本办法,也不是高效的办法,因为只有消灭矛盾主体才能解决矛盾。所以晋国在君卿一致时,人挡杀人神挡杀神,但是没在会议上讲清,即便出兵也不过是游行罢了。晋卿最后相互消灭,然后消灭晋君,矛盾解决,晋国也解决了。美帝现代即便没有分裂,文化上已经分裂了。这怕是美帝的先天不足。
晋有众多小弟,经常带着小弟们到处祸害游行,一如美帝;晋有一大牌小弟吴国(日本),经常拿来坑楚(中国),这是不是也太像太像了。。。。。。
其他的自己去想象吧。。。。。。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09 18:27:00 +0800 CST  
接晋系

1.赵国的兴起与赵地变迁
赵国是个极为特殊的大国,诚如笔者在魏篇言及,晋国的底子,秦国的里子,齐国的脑子。
赵之特殊在于,行为特异,与众国不同;众国奉为圭臬的铁律对于赵国似乎一概不通。
赵之特殊在于,虽为华夏邦国,胡风之盛,甚于中山,即使胡服骑射之前亦是如此。盖因赵氏血统混杂,起于夷,居于夏、狄,杂于戎、胡。而赵人居北,自然免不了异族恩仇,自身也被异族的血统和文明浸染。笔者感叹,战斗力爆表的,不是周人那种九军亡都的纯种贵族,而是。。。。。。超级杂种。
赵之特殊在于,本为外来族,却专晋,成为三家分晋的最大受益者。
赵之特殊在于,虽有超级大国的规模,却为游牧文明所累;低于超级大国的国力,却比普通超级大国有更强的杀气和斗志。不知看官是否注意,赵国最喜欢打老大,不管打过打不过;最没朋友;抗秦最苦;战果最丰。。。。。
笔者欣赏这个国度,却也为之深深感到遗憾:有一统之心,亦有一统之力,偏偏不能像秦一样修成正果,何为?
赵之先为东夷人(似乎是后羿的族人),与秦人同姓同宗不同氏,在其祖先口耳相传的传说中,为玄鸟后裔。商代为显族,“蜚蠊善走,恶来有力”。商亡,其族没落,成为马夫。因其祖造父为周穆王御,平徐戎,而封赵城,得赵氏。周幽王时叔带离周去晋,而赵氏始仕于晋。其实,兄弟秦人还在西陲牧马。
春秋时,晋长期内乱,而赵衰奉文公,亡十九年。文公立而赵衰得幸。赵衰乃是一个温厚贤士,深得文公信赖。狄国献女,与赵衰分享。军国要职,请于赵衰。文公赵衰作古后,起子赵盾弄权,弑君,诸大夫震恐。而后除后下宫之难及晋末智武子崛起之前,赵氏都是晋国卿族领袖大族。
笔者说过,晋如美帝,在台面上的矛盾无法:民主的妥协后,晋终于分裂了,在晋的尸体上崛起了赵国。
由此可见,赵国是晋国的底子,因建于晋地;秦国的里子,因与秦同;齐人的脑子,因与齐人都起于东夷,思维方式极其类似。
赵之地,始封晋水流域,后灭范,中行,智,得地最多。分晋时,有晋地半余,实比韩魏相加还大。其地,如上文所述,在太行,吕梁,王屋,阴山之间,有四郡半。在战国早期,算得一号大国了。
其间赵与魏齐中山多次冲突,地域盈缩无定,迁都中牟,邯郸,邯郸还被攻破过。当然,笔者一直觉得,赵国这种游牧文明极盛的国家,邯郸丢了不算什么,换个地方继续抵抗就是。
肃侯,武灵王,惠文王时,赵复强,肃侯连年伐魏,使得魏地日削;武灵王兴骑射,使赵国更加尚武,尤其是平民军事素质得到大大加强。咬碎了铁核桃,吃了三胡故地,得五郡之地,而立北四郡。惠文王时,伐齐有功,得济西、河间大片沃土。赵国至此有十郡之广,举国强兵,成为赫赫大邦。
其时,赵甲兵之盛,只有秦兵可抗。
长平邯郸两战后,大都认为赵国已强弩之末,其时不然。赵军损,赵民亦强。况赵地并未大损,秦国亦损失惨重,其后三君昏弱。其时秦赵,仍然基本均势。
赵亡前十年,秦赵连年消耗性大战。失太原,雁门,云中,九原。却从齐燕讨了便宜,仍有五郡多。否则李牧如何连却秦。
李牧死后,赵仅余代地,强大的赵国事实上已经作古。
观赵国实力,其实要点有二:第一,赵广,但赵城县不多,尤其是亡中山以前,但是这并不是赵国弱的例证。因为赵国本就是个游牧文明及其昌盛的国家。而游牧文明,城池只是一种商业和军事防守的工具;第二,赵国之所以第二个灭亡,不是因为赵国弱,恰恰是因为赵国军事力量太强(不是国力)。像楚国那样国力巨大的国家是要拼消耗的,只能放后面,否则县消耗个精光还怎么打别国?所以这不是楚军强的缘故而是楚国底子厚;而赵国这种军事极强的国家,必须尽早解决,否则秦国灭其他国家,赵国或援手,或骚扰秦国,都很难受。况且,赵亡前十年,秦国让赵国消停了吗?灭楚,三年而已;制赵灭赵,其实在赵亡前十年到代赵死,一直都在进行。
其实,谈及赵国赵地,笔者记忆深处只有三个画面:1:晋阳之战,水漫城、屋,而赵人登高,继续抵抗。2:邯郸之战,赵人为杀敌复仇,易子而食;敢死队出城,有去无回;秦人败走,邯郸仅以城免。3:抗战时期,太行吕梁之间,血战风起云涌,许多地方,被日寇夷为无人区。
如果中国需要民族精神,赵人的精神,当为其一。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10 23:55:00 +0800 CST  
2.赵地国土资源
笔者之前说过,赵得晋之广,而无晋之富,这在早赵是再恰当不过的。
早赵,有四大地域,邯郸地带,晋阳地带,河间地带,代地。还包括毗连的河内中牟地区,河东蔺、中阳,如前所述,有大约4.5郡。估计吕尚叔虞复生得咽酸醋了,人家数代奋斗不过尔尔,而赵国吃现成的,得国便是大国。
笔者曾言,赵国如俄罗斯,而秦如苏联,二者差别容后细说,我只想说,地理上,赵居北地寒凉之所,与俄类;赵地薄,与俄类;赵一直寻求南进至温暖肥沃的地方,与俄类。
赵早期地薄,比燕国也好不了多少,因此赵一直扩张野心旺盛,一如俄。
早赵地广,大约北方最大之国;早赵地之薄,与其广比,或与韩魏相比,可谓相形见绌。早赵的百二十城,知名的有晋阳(赵都),邯郸(赵都),柏人,列人,武遂(非韩),邢,中人,信都(后来的襄国,赵别都),武安,中牟(赵都),肥,鼓,石城,仇由,离石,阳曲,梗阳,祁邑,中阳,狼孟,霍人,巨鹿,沙丘,安国,饶城,观津。。。。。。而其中可称大城的,大约只有晋阳,中牟,邯郸,信都,代城,梗阳,祁,中阳,离石,柏人,仇由,列人等十数城而已,便是这些大城,也不乏凑数的,前都晋阳早期,也不过一座要塞罢了。
笔者说过,赵国是游牧文明主流的国家,城县并不重要,但毕竟是一国根本。故早赵,给人的感觉就是,大而无当,劲而不强。
赵国后来的强盛,约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四世。外有魏齐衰弱,燕秦罢兵,内有国家改革,内外并举,始有强赵。
赵国周围强敌环俟,外患之多居诸侯之魁;外患多便罢,还全是大牌强敌,没一个省心的。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不是心血来潮,是被逼的,这是逼着赵国投向更加游牧化深渊。
这人确实有雄心有远见,立了燕昭王,秦昭王,把燕秦从外患列表暂时剔除,然后伐胡,得地四郡,从恒山到阴山,从代地到河套,从此尽为赵地。
又偕伐胡之威,灭了中山这颗铁核桃,从此赵地交通再无滞阻,还得了一块膏腴之地。如果说赵肃侯前赵国一直再给魏国打工,那取中山就是赵国开始创业赚到的第一桶金。
此时赵国扩地两千余里,有立郡四,中山并为国辖。得到大城有:肥,宜安,鄗,中人,顾,灵寿,左人,曲阳,房子,栾城,东桓,石邑,善无,北安阳,原阳,九原,云中等。
(时间有限,未完待续)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11 21:05:00 +0800 CST  
惠文王时,赵主导的联兵伐齐,在之后的十年间,造成了齐燕两衰。赵得济水两岸大片土地,并与燕国在上谷拉锯。这之后,天下七国俱弱,唯余秦赵楚。楚虽强却被秦放羊,国势衰弱实以无可挽回,赵隐然就是山东六国之长。
从地理上看,赵国此时还是比不上魏国富庶,但是别忘了赵国的游牧属性与好战精神,此时,赵国已经可以让所有国家害怕了,即使秦也要畏惧三分。还记得秦欺楚吗?以楚之强秦还敢欺之,而赵惠文王时赵居然骗秦易地再独吞,没点子实力怕是不行。
赵国吃掉的齐地可以说倶是膏腴,而从魏燕所得也不可说不肥。这些地方大约有一郡多。知道秦灭赵,赵国还能保有四五郡,与这阶段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到孝成王时长平之战前赵受上党为止,赵达到地理上的最大值,北极阴山河套,西越大河到达肤施,西南到上党,东南到王屋之侧,东及海,东北与燕为邻。
此时赵国除了上述四个板块,又加上党和河套板块,原有四大板块俱各扩张不少。
随即就是长平邯郸两战,秦赵各自打回原形。
然后,赵君赵臣一代不如一代,秦经历两代弱主到秦王政,赵国西境开始向东萎缩。然而赵亡前仍有四五郡,地理上比齐魏韩都要强。
而这,才是赵国在战国晚期一直保持威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赵国的地缘形势
赵国的地缘形势可以说是,好,又不好。
所谓好,是山川形胜的好;所谓不好,周边强大地缘势力无数,使得赵国不得不分散自己的实力。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18 16:27:00 +0800 CST  
最近忙到死,给我一周不更啊,谢谢关注。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0-24 17:03:00 +0800 CST  
赵国本是三晋第一大邦,论断在之前就已提及。可是却没能抓住哦战国早期国际打乱之机发达。只不过十几年,混乱的国际形势顿时严整开来。魏国野鸡变凤,楚国肥猪变虎,齐国一鸣惊人,连韩国也开始打郑国的主意。笔者相信那时赵国君臣一定是有一天下之心的,更想得到当列国乱象消弭政局剧变后,捶胸顿足的悔。
可是,有些机会走了就不会再来了。赵国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亦不逢地。
本来,赵国是一个封闭的铁壳子,晋国最坚固的兵戈坚甲全披赵国身上了。周围大牌是多,一个个全是软柿子。可是一眨眼功夫,全成周围大牌变巨牌,赵国这巨牌却成了臭牌。
周围那些家伙一有点本钱全来啃赵国的铁壳子,一时,甲壳动物变软体动物了。
先别说巨牌,准大国中山国,铁核桃一般的国家,偏偏距离赵国重心地段晋阳,信都,邯郸都是咫尺之遥;三晋地缘形势破碎不堪,到处飞地,偏偏韩魏都喜欢从赵国那捞好处借此来改善自己的环境;秦连年伐魏,夺河西,从此与赵国为邻,进河东,从此成为赵国之患;
齐楚都想当老大,而且都不想让赵国当老大,尤其是齐国,楚国是够不着;打不太打得动,于是拉着燕国,中山国,甚至韩国,给赵国找事,这三国有大牌撑腰,一下跟打了鸡血似的,连中山国都曾从赵国的龟壳里抠出过肉。
第一次中原权力交接之际,赵国竟然被狠狠得攻破一次。
赵国之前栽过很多次,但这次可能赵国真的醒过来了。可是已经有点晚了。为什么,他每次醒过来都有晚点。
醒过来的赵国面临的境遇,不可谓不严峻。战国各个时期的老大,总是不偏不倚的粗线在赵国身边。魏国,齐国,秦国,然后,被这些心怀不轨的老大带着一帮饿狼围攻,赵国要自强,不得不虎口夺食,而且,即使吃不着肉,避免被围攻只好主动打过去,于是我们看到赵国有个怪癖,专揍老大,没办法,逼的。我觉得这个形象有点像堂吉诃德,却比前者有智,有志,而且更加悲惨。
没办法,得宝地而不守,求自强而不得,反遭围攻。强邻的箭明晃晃的就在眼前。如鲠在喉,如坐针毡,一着不慎,时时都有倾覆之危。打吧,打得过一个两个,架不住周围一个个都磨刀霍霍,总想过来拉偏架,而且赵国也经不起年年征战。盟吧,质子会盟可也,可别国总想揪住中山,这个铁核桃,赵国的睾丸,这是赵人绝对不能接受的。
有山河之固而不能固国,有强战之民而无战功,换做别国,估计要么在日复一日的征战中覆亡,如吴国;要么,在焦虑的境遇中崩溃,如齐国。可是,这个国家下的人民,偏偏是混杂着华夏之文,诸戎之武与东夷之智的赵人。在这样的悲惨中,屡败屡战,屡屡从血泊中重新站起来,而后再次举剑冲锋。这样的赵国锻造了钢一样的赵人,这样的赵人中崛起了一只只凶顽的赵军,这样的赵军有培养了无数名将。此所谓多难兴邦。
都知道赵国再胡服骑射中崛起,却不知道这个崛起的过程,充满悲壮的鲜血。
想想看,你浑身包得铁王八似的,却整天被打上门来,被敲得像铜钹一样响,还得守着崛起的理想和一统的壮志,赵国真的够硬的了。
于是,我们看见,封闭又险要的赵国,却多敌国。地缘上,好,不好。
知道灭了中山,赵国才从根本上改善了地缘面貌,开始了真正的崛起之路。这,已经进入战国中晚期了。
上面我们大谈了赵国的悲惨,其实,赵国真正的历史没按这个剧本来,我们看到的是赵国无数次揍老大,骗老大,在东方巧取豪夺,如狼似虎。
其实根本就在赵国地缘上好又悲惨,一种危机感时时笼罩在赵国君臣民众的心头,反而成了赵国崛起的动力,加上天生的大国块头,战国晚年,终于成了一个狠茬。
把魏齐砸下神坛;做燕国背后的黄雀;做铁核桃中山头顶的大锤;欺骗秦国;然后从秦国虎口夺食(上党);强兵讨胡,诱杀匈奴。。。。。。也许这些不都是赵国一个人干的,但绝对出自赵国的推动,一个大手笔接着一个大手笔。
这些从根上说是赵国人深入骨髓的强悍,和地缘危机给赵国带来的危机感。
可以说,战国末年的历史,赵国是最耀眼的明星。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6-11-22 19:31:00 +0800 CST  
4赵国评估
A国土资源(350)[1面积(25),2纵深(25),3城市(50),4开发程度(50),5耕地(50),6物产(25),7林牧区(25)8地形(50),9水系(25),10地质(25)],系数:春秋初0,中0,晚0,战国前中晚0.7,0.95,0.6(BC1,BC2,BC3,BC4~6),分段时间看文章开头。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 BC1 BC2 Bc3 BC4 BC5 BC6
22 22 40 45 40 18 25 45 20 20 297 0 0 0 207.9 282.2 178.2
魏国国土资源总分:297,加权为BC1~BC6:0,0,0,207.9,282.2,178.2。
说明:赵国面积能有22,不是因为城多,是因为广阔纵深和游牧文明属性
赵国水系。。。。。。赵国水系发达,但一定不如魏楚。





1.韩国的兴起与韩地变迁
韩国是三晋中实力最不可说的一家;却是最可说的一国。
春秋末战国初,在晋楚俱各没落,吴越两小角逐的颜色中,与赵魏共同崛起于晋土,却事实上成了老三,只不过这个老三跟老大老二完全比不了。
你且看韩得国之初地域就能知晓:韩国主要位于上党山地的南部,河东有旧都平阳附近数城,沁水流域数城的狭长地带大河以南相接,大河以南主要在崤山地带与平顶山以北的三川地域,如果给个定位,就是韩国得到的尽是山河险地,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贫瘠不长毛的地方;笔者曾言:韩国尽得晋之险,隐含即是此意。山河之险,其实是给赵魏挡枪子的,你道赵人不思上党,魏人不思三川?韩国但有一君暗弱,臣下作乱,国中失序,你说赵魏会不会趁火打劫甚至大河为界南北瓜分韩国?
韩虽险,但贫弱的现实,以至于,边上当年被晋楚整惨了的残郑都不把它当回事,居然扛了韩国很多年。韩国夹包周室,周室之近,天下大国没人比得上,按照孟德公的脾气早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可韩国只是在赵国的怂恿下三分周室,以后就再不敢挑战天子权威了,甚至还割地给周美其名曰“肥周损秦”。确实,这样看来,七雄之末候选人恐怕也只有燕国能和韩国一争。
其实,韩国应该是比燕国强一点的,只是没有燕国那样的机遇。须知若非得秦赵相助,燕能灭齐?周边同样有小霸,韩国边上有郑,燕国边上中山;结果是韩国灭了郑国,燕国被中山欺压。
韩国在成为一国前,在晋国是个纠结的老实家族。具有卿族和公族的双重身份。韩氏历代也都颇为宽仁,于君前算是贤臣;于同僚的诸卿算是个老好人。尤其于赵氏有救难之德,多年来为莫逆。
这样的一家,你可以说他是老好人,也可以说他是两面派,其实他本来就是两面派。
晚晋,晋君立这样的韩氏为公族,恐怕就是看到韩氏如此作为,可以润滑公卿矛盾,可却逼着韩氏做选择,最终,韩氏还是弃义而趋利。成为压倒晋君的一根稻草。
韩国从晋卿,到火并,再到韩国,扩张有限。非不愿实不能,周边小邦只有周郑,周为大宗,虽弱却不可凌;郑虽小却不弱,灭之谈何容易。其他邻邦如魏赵秦楚,哪一个是弱到可以让韩国咬一口的?故韩之贫瘠弱小,在大国中是数得着的。
然韩虽知其弱,却不甘寂寞,战国时伐弱图强的洪流中,韩国功课其实做得挺全的。
韩人在国际舞台上可称的大事如下:
公元前453年,灭知分晋;
前403年,正式立国,都阳翟;
前375,年,韩哀侯趁郑乱灭郑,徙都于新郑。地扩至颍水一带,至此有了一块相对肥沃的根据地;
前351年,韩昭侯任京人申不害为相,自此变法,终其世诸侯不敢争伐;
前341年,魏伐韩急,齐围梁救韩,魏人解去,韩救而魏军大损于马陵。此后魏自独霸始弱,齐秦楚魏赵并称强国;
前335年,秦拔旧都宜阳;
前323年,公孙衍主导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韩始为王国,首王为韩宣惠王;
前318-前317年,五国合纵叩函谷,败走,韩为秦近邻,遭制裁,修鱼一战,韩师损近十万,主帅被擒于浊泽;
前316年,独自伐秦,败,言欲借秦伐楚;楚用陈轸之言,声言救韩,韩人战秦苦,诸国却皆壁上观,包括楚国。
前314年,秦屠岸门,韩质太子仓方得罢;
前312年,楚倾国与秦战蓝田,韩魏袭楚至邓;
前308-前307年,甘茂为秦将,与魏共伐韩,一年后,宜阳城破;以后引出秦武王举鼎绝膑,公子稷为赵武灵王护至秦为王,而后季君之乱等等,秦国内伤多年。而宜阳一城也在之后因合纵之故数次于秦韩之间易手;
前306-前301年间,诸国盟战不定,今聚而伐秦,明聚而伐楚,。此期间之武遂于秦韩间数度易手。
前301年,因楚之反复,孟尝君以齐韩魏伐楚,秦亦攻楚,败楚于垂沙;联军越过方城,尽取宛、叶之地。此战诸国尤其韩魏所得颇丰,韩因楚之南阳郡而置之,此战是除了灭郑外韩国唯一次较大扩张。
前293年,白起将,为秦伐韩魏,因韩魏皆不愿率先接敌被白起各个击破,夺五城而终。是役,韩魏联军被斩首24万级;
前291年,秦复伐韩,进至韩国还没焐热的宛城。韩恐秦甚,与次年赂秦武遂200里以求罢兵。而后十年秦并未息兵,仍旧东向用兵不止;
前284年,著名的五国伐齐,齐闵王身死国破,然韩虽助联军略齐、宋之地,自身并无所得,笔者推测其必为动机更多的秦赵魏所胁迫;
前275-前264年,秦利用三晋矛盾,盟战并伐,从中渔利,数次大败诸国,其中以最近的韩魏失地伤人最惨重,韩国至少损10万兵卒,失15城。(其间还发生了名将白起救韩前273年的华阳之战,此战名为救一弱韩,实弱三晋。)
前263-前257年,秦赵围绕韩国上党地区展开战略决战;其间本是韩国受损,南北被阻,结果韩人展开手腕借外力平危机,长平邯郸两战,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匹马只轮不返,损兵百万,食不果腹,然置身事外的韩(可笑的置身事外),复上党;魏复河东。然上党不久后旋即复失;
前256-前249年,秦数伐韩,并灭周室,得地列为秦之三川郡;
前246年,水工郑国间秦,未曾想疲秦计反强秦;
前241年,楚、赵牵头,与魏、韩、卫搞了战国最后一次合纵伐秦,无功;
前233年,韩王安对秦称臣;
前231年,韩献地南阳;
前230年,内史腾伐韩,韩灭,其地置为秦之颍川郡。
从韩国的历史可以窥测许多今人所不知的信息:
韩国势力到达过的地方,有六个郡:三川、颍川、上党、南阳、河东、砀郡;其地大概有四个郡,主要是三川、颍川、上党、南阳;常态就是两个郡多一点;最盛亦不过三郡。
韩虽贫弱,却始终为一个广袤的大国,伐之弱之可也,欺之则不可,如上述,看看吧,那些大国,魏秦赵楚,多多少少因小视韩国吃过亏,甚至是大亏。
韩国有两~三郡,看来不大;韩被秦赵魏楚四国挤压在天下之中一块险要之地,看来是为列强缓冲;韩国贫穷弱小,看似可欺;韩人首鼠两端,看似愚蠢。然而细细想来?在五国伐齐-长平之战列国平衡被打破之前,哪个大国真正得其所欲了?
韩人据险,不光可以替别人挡枪子,也足能自保。秦魏两个大牌合攻韩,宜阳城下,秦两次增兵,相持一年,秦人损兵折将才得此一城,韩真是弱的可爱啊,你以为韩人的强弓、劲弩、重剑、锐卒、险关、要塞当真无用?
韩国虽弱,却是出自晋的大国,即便真的弱,也有足矣盟强自保的资本。
韩有两三郡,不多,然任一普通大国吞韩,足矣成为超级大国;任一超级大国吞韩,足矣势成一统;故而,哪个大国真正敢于放手任别国侵韩乃至亡韩?
韩实力确有不逮,然正如上文所述,韩可借助外力多矣,此可谓借盟而强。而韩之力即便如一鸿毛,亦可使天平倾斜。如此,列国都知韩弱,却不敢不敬韩,否则,韩人一怒投向敌国,岂不危矣?
又因韩弱,韩素来战战兢兢,因为即便一国不能伤韩,两国三国总可以办到,拿三晋说,赵韩一强一弱,曾困魏王;若是赵魏两大国图韩,韩如何善处?真正的事实是,任何两国相盟,都会刺激韩国的神经,生怕于己不利。如此战战兢兢,韩国才得比那些号称第八雄的什么越、宋、中山活得更久,此足“忝”列七雄。









































楼主 蔡文姬life  发布于 2017-03-27 19:57:00 +0800 CST  

楼主:蔡文姬life

字数:32754

发表时间:2016-09-13 04: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08 05:34:24 +0800 CST

评论数: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