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大萌!明代长城沿线的植木造林!!!

蓟镇先年仗着有属夷(兀哈良)藩篱,林木为险阻,进来绝迹。
请奏的 栽种树木由朝廷委任大小官员已经完成。钦赏。 但是这些栽种的上报数目,未必是实数。种植成活的树木数量保存,没有成活的树木补种,并等候调查。要是各路的大小将领以及原来的负责官员,仍旧懈怠,重处。
每年,各兵备道派人严查原来种植的树木存活率,成活量高的有奖励,低的买种子补种,买的种子数目和负责人员进行登记,日后严查。
种植树木的地方,不允许人员擅自樵采,以及每年年终的时候在此地烧荒,破坏林木。如果发现了,就要按例发配烟瘴之地充军。每年春冬个检查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大概的事情,明代在长城地带种植林木是为了防止虏患,用种植林木来阻挡蒙古人的骑兵。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0:00 +0800 CST  


主要是一些沙柳和榆树,还有桃杏,啊突然好饿啊。。。。。。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1:00 +0800 CST  
明代长城沿线的植木造林
邱 仲 麟
台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盲研 究所 , 台清 台北 仪灯乙 2
摘要 : 自巧 世 纪初起 ,明帝国北边 国防在线 的森林 , 不 断遭到盗砍 与滋伐 , 许 多山地 的森林 日渐枯
喝 。 因此 , 官员除一再建请禁制与查鲜之外 , 也有人提议 于边境补 栽树木 。 后 来 , 朝廷便 将种树 列为边
区镇守官员的考绩项 目之一 。 在 156 ) 年代 , 燕 山山 脉上更曾植 树 93 ( ) 多万株 。 然而 整体说来 , 明代 中后
期 边关植树 的成效 并不 彰 , 无法挽救 森林 日少的情况 。
关扭词 : 明代 ; 长城 ; 森林砍伐 ; 人工 造林
中圈分类号 : K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1冲肠7 (人刃7 )0 3 一0 3 2一 1
前 ~ 二 闷 目口 口 州 . ~ .
洪武以降 ,明帝国为防御蒙古部族南下 , 于 北部的边境上 屯驻重兵 , 后 来逐渐形成所谓的九
镇 , 又称九边。 这九个军镇 , 由东至西 , 依序为辽 东镇 、蓟镇、宣府镇、 大 同镇 、太原镇、延绥镇、 陕西
镇 、 宁夏镇 、 甘肃镇 。 除了驻兵之外 , 在这九个军镇辖境 , 也修筑不 同材质的边墙 (如砌砖 、 垒 石 或
夯土 ) , 东起蓟镇山海关 , 西至甘肃镇嘉峪关, 全长五千六百五十公里 。 在这国防的最前线 , 朝廷派
驻了近九十万的军队 , 其后各有增损 , 至万历年间为六 十八万人 l[ ] ( p . 10 3 ) 。
在明代森林史上 , 长城沿线是一个特殊的个案 , 它不仅是两军战火交织 的防线 , 也是森林砍伐
与保育对立最为明显的地 区 。 正 如学者所指出 , 长城一带的森林 , 因军 士 滥伐 , 与京师建材 、 燃料
等需求而大量消失① 。 除此之外 , 王府 、 木商 、 豪强 、 山 民与守军之间的利益勾结 , 也导致边关禁山
的树木被盗砍贩卖 。 而在 巧 世纪中叶以后 , 五 台山 、太行山、 陕北及陇山等地受到垦 山 风潮 的影
响 , 森林也大量被砍伐 , 甚至 出现放火烧林之事 。 百姓山 区移垦 与山 民盗 伐林木 , 成为边关禁 山的两 大问题[ 2 ] ( 二 . 1 一 4 9 ) 。 由于边关森林减少 , 蒙古铁骑易于 穿越 , 故从 1 5 世纪 中叶起 , 官员除奏请严
格执行封禁政策之外 , 也一再呼吁在边关 山 区种树 。 这样 的呼吁后来得到朝廷重视 , 下令在山谷
栽植 当地适合的树种 z [ ] ( P . 4 9 一 6 2 ) 。 以往学者在谈明代长城的森林时 , 比较着重其被破坏 的一 面 ,
以人工造林为题加以讨论者不多 。 前此 , 笔者 曾对明代长城沿线的人工造林稍有讨论 , 去年蔡嘉
麟所撰博士 论文亦论及此 , 且有若干史料 为笔者未及见者①。 此文 即就相关资料续加增补并改写 ,
敬希方家不吝赐教。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3:00 +0800 CST  

、 蓟镇与 宣府镇
明朝初年 , 基于 国防需要与风水因素 , 对燕山山脉采取封禁 的政策 。 永乐二十二年 ( 142 4 )秋 ,
仁宗即位后曾局部开放 , 以便 于 百 姓柴薪 之用 3 [ 」 (卷 二 上 , 永 乐二 十 二 年 九 月 乙 亥条 , p . 3 b ) 。 洪熙元 年
( 1 4 2 5 )七 月 , 宣宗又 明令黄花镇东至红 螺山一带 , 距离天寿山 已远 , 允许百 姓樵采 [4 〕(卷三 , 洪熙元 年七
月戊寅条 , p . 12 b ) 。 然而 , 即使禁山 的范围缩小 , 由于燃料 、 建材等利益可观 , 在正统 以后军 民盗砍禁山
林木的情事层 出不穷 , 这种情况在 巧 世纪末以后更加严重 。 因此 , 不断有官员上 奏提到禁止砍伐
边 山林木的问题 z [ ] (二 . 2 3 一 3 7 ) 。
而 为避免长城一带树木一空 , 有利于 蒙古骑兵南下 , 早在正统元年 ( 14 3 6 ) , 湖广布政司检校程
富曾建议沿边应 “ 广植榆柳 ” , 以遏阻蒙古人列骑而 行 s [ ] ( 卷一 五 , 正 统元年三 月庚亥条 , p . 1 2 。 ) ; 正 统十四年
( 1科9 ) , 翰林 院侍讲刘定之也建议 于边关 “ 多植榆柳 , 以制奔 突 ” 阁 (卷 一 八 四 , 正 统 十 四 年十 月 乙亥条 ,
p
.
2 4 a ) 。 但这些建议并未产生实际效果 。 弘治六年 ( 14 9 3 ) , 兵部尚书马文升于奏疏中又谈到 : 国朝初
年 , 自山西偏头关 、 雁 门关 、 紫荆关 , 经居庸关 、 潮河川 、 喜峰 口 , 直至 山海关一带 , “ 延襄数千余里 ,
山势高险 ,林木茂密 , 人马不 通 ” , 但后来渐次消失 , “ 万一有警 , 将何以御? ” 困 ( 卷一 《禁伐边 山林 以资保
障事》 , p . 4 b ~ 6 a ) 问题是 : 自明中叶以后 , 社会上物质享受 日益提升 , 饮食燃料随之增加 , 加之上流阶层
崇 尚高屋华厦 , 京城附近寺庙又大量创建 , 使得建材和燃料的需求与 日俱增 , 也为数十年才能长成
的树木带来严重的危机 v [ ] (即 · 1 5 0 一 巧 l ) “
同一年 , 平江伯陈锐上奏谈 到 : 居庸 、 倒马 、 紫荆 、 山海诸关 , 黄花 、 密云 、 古北 口 、 喜峰诸镇 , 山
木为人砍伐 , 险阻变为坦途 , 虽常差官点视 , 还是不能遍及 。 因此建议 : 尔后巡边大 臣应会 同巡关
御史及镇守太监 、 巡抚等官 , 至各地踏勘 , 将何处应该植树 , 与何处可 增墩堡 、 何处可 t 沟墙等事 ,
一起列人设想考虑 。 疏下兵部 , 兵部覆奏 , 从其所议 s [ ] (卷七 六 , 弘治 六年 闰五 月 戊午条 , 即 . 1 5 。 一 1 5 b ) 。 但其
宣示性意义 可能要大于实效性 。 故弘治九年 ( 14% ) , 工部在议覆管理 山厂右侍郎彭礼的奏疏时又
建议 : 倒马 、 紫荆 、 居庸 、 密云 、 山海等关 , 及顺天 、 永平 、 真定 、 保定等府 , 可 以栽种树木之处 , .宜行文
巡抚 、 巡按 、 巡关等官 , 严行督率所属 , 于次年三月 内栽植杂树 , 每年春天 于 空 闲处所逐一补栽 , 不
得虚应故事 。 至二 、 三 年后 , 令阅视边关官员点视 , 以备不时之需 。 议上之后 , 孝宗亦从 其所议 8 [ ]
(卷 一 二 。 , 弘治九年十二 月 乙未条 , p . s b ) 。 弘 治十七年 ( l 5以 ) , 巡按 山东监察御史余潦巡视辽 东后 , 也曾建
议于 辽东边境植树 , 内言 : “ 辽 阳逸南三堡 , 相距七十余 里 ; 蒲河至 于铁岭 , 相距八十余里 , 肆行 品
字 , 种柳三十余万 , 浇培活发 , 数年之后 , 当为沛限 。 ” 兵部尚书刘大夏覆奏 , 朝廷命再行议处 9 [ ] ( 卷一
。 《定兴革二 》 , p . 3 2 a ) 。 但后续情况不明 。
不过 , 自弘治年间起 , 朝廷虽下令边 山造林 , 但成效并不好 , 故朝廷还 是不断命巡关御史要勒令边将补栽 。 正德十六 年( 152 1 ) , 给直隶巡按孙元臣巡视居庸关的救谕上 , 就有“ 已经砍伐者 , 督令
趁时补种 , 务要林木稠密 , 以资障蔽 ” 〔1 0 ( ] 《居 庸关志》卷六《幸硫》 , p . 12 3 } 之语 。 嘉靖二十六 年 ( l 5 4 7 ) ,命御
史王士翘巡关 , 及任张元勋为居庸关都指挥金事的救命 , 亦均有同样的文字 l 0 [ (] 《居庸关志》卷五 (,J 软》 .

.
兜 一 9 3 ) 。 而此在巡关御史的奏章中亦时谈及 。 嘉靖 四年 (巧 2 5 ) , 巡关御史浦笼《巡居庸关条约》
亦谈到 : “ 如有空隙堪植树木地方 , 亦要以时栽植 ” , 每月月终将 “ 栽植树株数 目 , 通行开报 , 以验 勤
惰为默阶 ” l[ 〕(卷 四键居庸关条约》 , , . b 4 0 一 l 4 a ) 。
至于 种树方面 , 嘉靖四年 , 浦敛在《陈言边务事》言及居庸关至龙泉关一带 , 补栽过杂木 2 8 创X )
株l[ 〕( 卷四《陈官边务事》 , p . s l a ) 。 嘉靖四十五年 ( 巧肠 ) , 蓟辽总督刘煮题请 “ 申伤边工 、 斟酌缓冲 , 以求
战守万全 ” , 兵部复议时建请于边关禁山一 带 , “ 栽种树木 , 以 固藩篱” , 命蓟辽 总督刘煮 、 都御史耿
随卿 、 巡关御史杜从易与兵备金事张问仁 , 会同守备太监张保山 , 至 边关禁山隘 口 踏勘 , “ 稍候冬
初 ,各将应用树株 , 相地栽种 。 务使错杂成行 , 培植如法 , 足以限隔虏马 , 方为长计 。 ” 奉圣 旨: “ 边山
树木 , 着通行各镇 , 栽植 培养 , 如有私伐的 , 重行禁治 。 钦此 ! ” l [ 2〕(卷 五 六 。 , 熹靖 四 十五 年七 月壬 亥条 .
P
.
l b 一 2 a ) 就在这一年 , 刘煮命军士 在昌平 、 黄花 、 横岭三路 , 栽植了柳木等树 6 3 肠2 株 l 3 [ 〕(卷 六《经略
考 · 昌镇经略 · 杂防》 , 即 . 1 4 7 。 一 1 4 7 b ) 。 其中 , 昌平道横岭路参将杨幢 , 带领士 兵种了 14 1 0 株〔1 4 〕(卷七《钦奉圣谕
硫) , p . 7b ) 。
隆庆元年 ( 巧6 7 ) , 吏科给事 中郑大经条 陈蓟镇 守御之事 , 又 建请蓟镇各路 多植榆柳 以制 敌
l 3 [ 〕(卷七《经略考 · 蔺镇制硫》 , p . 1 5 b ) 。 次年 (巧6 8 ) , 顺天巡抚刘应节又题请居庸关以东全面栽植 , 奏文内
称 : “ 国朝建里 , 自山海抵居庸 , 率藉三卫作藩 , 据林木为固 ” , 故边关林木有严禁砍伐之令 , 他认 为
“ 欲固守边困 ,则莫如复山林之险” 。 但蓟镇地方人烟稀少 , 要 以一方之力 , 完成种树之事 , 实有其
困难 ,故建议 由北直隶各府协力促成 。 除广平 、 大名二府排除外 , 如顺天 、 真定 、 保定 、 河间 、 顺德 、
永平六府 , 救令保定巡抚衙门 , 督令所属地方 , 采取容易生长树木 , 柳木 以高五尺 、 径 围三 、 四寸为
准 , 每府出办万株 , 每州出办七 、 八千株 , 每县出办五 、 六千株 , 动用 官银雇车 , 运送 至各镇 , 分别栽
种 , 若栽种不活者 , 仍令赔钱补种 。 沿边军人 , 亦令各提调官督促 , 每名种树百株 。 若有任意砍伐
者 , 则治以重罪 l 3 [ 〕(卷七《制疏考 · 鹅镇经略 · 题奏》 , p . 1助 ) 。 兵部会议 以为可行 , 穆宗 即降旨准照所议植树
l s [ 〕(卷一 六 , 隆庆二 年正 月戊辰条 , p . 6 b ) 。 当时 , 蓟镇 “ 沿边墙 内外虏 马可 通处 ” , 俱发本路 主客军兵 , 种植
榆柳桃杏 。 在蓟镇边关栽树之后 , 刘应节题报密云 道 、 蓟州道 、 永平道栽过榆柳树株数 , 种过桃杏
等种子石数 , 总计共栽植榆柳 9 28 ( ) 4 8 7 株 , 桃杏等种子 55 6 石 5 斗 (参见表 1 ) 。 这是明代在边境上
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树举动 。 若加上前此刘煮命军士 在昌平 、 黄花 、 横岭三 路所植 , 合计起来燕 山山
脉共种了 9 3月 4 伪兮株愉柳 l s [ 1(卷 六《经略考 · 蔺镇经略 · 杂 防》 , 即 . 1 4 卜 1 4 5 a ) 。
衰 1 明代密云等三 道栽种愉柳挑杏数 目表
栽植树木之区域 栽过榆柳数 种过桃杏 等种子数
密云道.J 子 、 曹家 、 古北 、 石塘四路 l 叹科 15 3 株 59 石 9 斗
蓟州道太平 、 喜峰 、 松棚 、 马兰 四路 4 4 7 1` 14 7 株 10 石
永平道石 门、 台头 、 燕河 、 山海四路 3 12 5 18 7 株 3肠 石 6 斗
总计三道十二路 9 2以) 铭7 株 5 5 6 石 5 斗
然而 , 与修筑边墙相 比 , 种树无法迅速立竿见影 , 因此边将多半不积极 。 隆庆三 年 , 屯政总理
庞尚鹏曾指出 , 修边墙固是防御长策 , 但繁植林木与筑长城相比 , “ 其势壮于 十万师 , 其险愉于 山川
丘陵 ” 。 此事边臣尽皆知之 , 但无人 “ 毅然身任其 责 ” , 原 因很简单 , 边墙的工程 以 丈 、 以尺 评 比高
下 , 将领以上皆汲汲于掌握进度避免洁责 , 哪里肯花心思在培植林木上面? 而且 , 即使今 日自己辛
劳栽植 , 长成后往往在别人任上 , 故多半 置诸度外 。 他觉得边墙率多完固 , 所需者仅是补葺而 已,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3:00 +0800 CST  
故修边墙固不可废 , 而植木更是紧要 , 建议行文督抚衙 门 , 通行守备 、 总兵 、 参将等官 , 各照所驻扎
地面 , 凡是边墙外的山崖 、 空旷处 , 广种榆柳枣柿之类树木 , 使其彼此联 络 , 各横阔十余里 , 每年 以
种树之多寡 , 作为边功之优劣 , 巡关御史 即通行委官查验 , 分别好坏加 以奖惩 。 并严行禁约 , 不准
随便砍伐 , 则数年之后 , “ 千里成林 , 而虏人绝南牧之路矣 。 ” 比起修墙之劳苦 , 这不知简单多少倍?
而且 , 边墙倾颓了又要再修 , 林木只要 “ 培其根抵 , 日渐长养 ” , 不到十年 , 即隐然有虎豹在 山之势 。
至 于边墙 以内 , “ 各有险隘之地 , 如两山对峙 , 峭壁危立 , 仅可单骑通行 , 即相度地 , 宜厚植林木 ” 【 l 6 ]
(卷二 《酌 陈备边末议 以广屯种硫》 , 二 . 18。 一 2 0 a ) 。 兵部覆奏 , 认为种树当如奏 , 穆宗报可 [ 15〕(卷二 九 , 隆庆 三年 正 月
癸 已条 , p . 13 b ) 。
戚继光的态度 , 或许可以代表军人 的想法 。 隆庆二年 ( 156 8 ) , 戚继 光奉命北调 , 镇 守蓟州 、 永
平 、 山海等处 , 他在到任后发现 , “ 蓟镇急务 , 惟有 四事 , 曰 建台 、 日 练战 、 曰 营 田 、 曰种树 ” 。 对于 建
台与练战 , 他觉得应该继续 ; 至 于拨军营 田 , 多在百余里外 , 他觉得不可行 。 而对于朝廷积极进行
的种树 , 也持反面的立场 , 其理由为 :
栽树遮虏 , 今 已 为奇策焉 。 不 知 木多生 险难迹稀之 处 , 牛羊践路之所 , 未有易生 者 。 若 沙
河石 岸 , 又 用何法栽种 ? 见今 口 外林树如 织 , 未见 止 却虏 马 。 北 方 风寒 土燥 , 虽有树木 , 竟是
稀疏 。 不 比南方 土湿 雨 多 , 藤木纠坡 , 攘揉莫扳 , 此 其一也 。 况帷柳榆 易栽 , 而 山 险之地 , 栽难
必茂 , 此其二也 。 [川 (卷 三 《劲镇急务》 , 即 . 1肠 一 1叫
戚继光反对的理 由有几个 : 首先 , 他认为边 山险峻 、 河岸多石 , 种树不易 ; 其次 , 边堵之外多森
林 , 并未能阻绝蒙古人犯 ;其三 , 北方气候与南方不 同 , 寒冷而 干燥 , 即使种 了也不茂密 。 因此 , 戚
继光 的结论是 : “ 栽木 、 营 田两者 , 诚未见其可也 。 ” v l [ 〕(卷三 《有镇急务》 , p . l佣 ) 他的看法系根据经验而
来 , 自然有其道理 , 然而种树已成为政策 , 即使他认为不切实际 , 大概也 只能遵照执行 。 姑且不论
种树是否真能却敌 , 其对于直隶边山而言 , 这总是对山林所做的若干保育 。
有鉴于 守边者对种树兴趣不大 , 官员乃 不断奏请或力言种树之益处 , 如隆庆三年直 隶巡按御
史房楠《申伤种树疏 》奏言边关种树有七利 , 其一 为“ 三载成林 , 虏人犯不能齐驱 ” ; 其二为 “ 俊其半
入 , 或 以短兵相接 , 以火器交攻 ” ;其三为 “ 遇敌不逃 , 撼之不动 , 即添数万 甲兵 ” ;其四为 “ 内有敌台 ,
外有多树 , 虏瑜重险 , 必延时 日 , 而我策应之兵至矣 ” ;其五为 “ 叶落可 以供舜 , 果实足以充饥 ” ; 其六
为“ 一旦穷塞变为乐土 , 孰肯逃去 ” ;其七为 “ 边树 、 边墙交相 为守 , 而主兵若复练焉 , 其势似可支持 ,
人卫之兵料可议减 ” 〔13 ( ] 卷七(,J 硫考 · 药镇制势 题奏》 . p . 1 7 8 b ) 。 以上所言诸多好处 , 除可阻碍蒙古骑兵并
驾齐驱 、 制约其行动速度之外 , 林木可做炊囊燃料 、 充饥果实 , 从而 减少军士逃兵的可能性 ; 如此一
来 , 守边军士 的员额与粮响也可 以减少 。 由于种树有了初步成果 , 故房楠在隆庆 四年 ( 157 0 )条陈 :
永平 、 昌平 、 蓟州诸路“ 种树已成 , 严行地方守视’,[ l s ] (卷 四 四 , 隆庆 四年 四 月 已未条 , p . 肠 ) 。 《四镇三关志》
所载蓟镇栽培林木条约有云 :
蓟镇先年恃属夷为 藩篇 , 林木为 险 队 , 近 经题请栽种树木 , 承委大 小 官员 , 已 蒙钦 赏。 但
报种者未必 实数 , 而 生 活者旋复焦枯 , 不得 已姑容补种 , 听后 查核 , 而 各路 大 小将领及 原委人
员 , 仍 复泄 泄 , 怠缓坐视 。 每岁各兵备道即 分投委官 , 严 查 某路原栽树若 干 , 生死 若 干 , 续 又领
银 , 买到棒佬子 种 , 种过 若干 , 原 系何人管理 , 严 限补种 。 仍 省令 不 许一 人拉入株采 , 及每岁终
烧荒之 日 , 不许纵火烧毁 。 违 者 , 拿来照例 问发烟痒地 面 充 军 。 每春初 派种 一 次 , 每 岁终查核
具 奏 。 l [ 3 ] (卷六 《经略考· 蔺镇经略 · 今 制》 , p . 9 7 a )
在此一条约中 , 谈到前此所报的栽植数 , 未必 即为实际种树数字 , 而且栽种 的未必就能存活 , 故后
来允许如数补种 ,再 听候查核 。 兵备道每年查核各路种多少 、 活多少 , 再依此领银买悖佬子 , 每年事。 由此推测 , 此次大规模造林之后 , 树木的生长情况可能不会太好 。
在永平 、 昌平 、 蓟州各处栽植林木之后 , 天寿山陵区也受到注意 。 隆庆五年 ( 157 1) , 蓟辽 保定总
督刘应节等谈到 , “ 山陵重地 , 欲修筑墙墩 , 以 固封守 , 而风气所关 , 不便兴作 , 宜令内外守备 , 多植
树木 , 以助保障” l 5 [ 〕(卷 五 四 , 隆庆五 年二 月戊戌条 , 即 . l b 一 a 2 ) 。 同年 , 顺天 巡抚杨兆亦建议于天 寿 山山前
一带 , 东 自蟒山头起 , 西至 西小红 门西场头止 , “ 沿山 内外 , 逐一踏看 , 栽松柏 、 掉佬 、 榆柳等” l s [ ] (卷七
(,] 疏考· 昌镇制斑 题奏》 , 即 . 2 7 8 b 一 2 7 9 a ) 。 万历初年 , 朝廷给黄花镇参将蔡勋的救命 , 也令其在天 寿山附近
处所 , “ 设法禁养树木 , 杜绝贼路 ” l 3 [ 〕(卷七(,J 疏考 · 昌镇制势 诏软》 , p . 印。 ) 。 甚至有官员建议将此推行至
近京地面 , 以防虏骑驰骋直下 。 隆庆四年 , 兵部条奏徽辅近边防御十事 , 其 “ 栽植树株 ” 云 : “ 徽辅内
地 , 平衍空阔 , 虏骑得 以长耻 , 宜于各城堡外多栽树木 , 不惟利民 , 且因可 以捍虏 。 ” l 5 [ 〕 (卷 四一 , 隆庆 四
年正 月 乙亥 , p .
a )Z 万历三 年( 15 75 ) , 俞大献也建议京城 四 面三 十里之外 , “ 将 民 间园地 , 周 围各五 里之
远 , 暂免租税 , 责令各管园地之家 , 种植棒栗枣梨桃柿等菜 , 纵横一丈 , 植菜一树 , 九九斜连 , 如阵如
队” ; 每县设县垂 一员 , 每州设判官一 员 , 专理种植果树之事 , 并行文抚镇 、 守巡等官督查 。 数年之
后 , “ 森然成林 , 菜利归民 , 官府不问 , 新设之官裁革 , 租税照旧 ” , 则 即使糙粗南下 , “ 藩篱重列 , 马难
驰突” l8 [ 〕(卷七《为伏陈战守要务 以备采择 硫》 , 即 . 2 b 、 3 a ) 。 后来这一建议是否执行 , 则不 太清楚 。
边关植树 已成既定政策 , 故历任督抚每每重 申此事 , 如万历十一年至 十三年间 ( 15 8 3 一 15 8 5 ) ,
张佳溉在蓟辽总督任上 , 就曾经命各路军士在沿边栽种枣栗〔19 ] ( 卷六《复抚按边关十议》 , 即 . 1 7 。 一 17 b ) 。 由
于此举对 国防及民生均有益处 , 万历十六 年至二十年间 , 袁黄在顺 天府宝低知县任上 , 曾于答 复巡
抚 、 巡按 的条议 中 , 强调 “ 广种植之厚利 ” , 认为应令守南台军兵 , 各于附近山 场 , 画界而 后授以树
株 , 给以资本种树 , 责令其成功 ; 次年春天 , 再派遣官员巡视 , 有徽惰不植者 , 罪责发配边卫 , 辖区地
面有三成以上未种者 , 军官 以不称职罢免 , 参将及兵备道 , 亦依序连坐 。 其余屯种 区 田者 , 也各给
予一园 , 听任其种植枣栗梨杏 , 园地周围皆令种树 , 使其纵横交错 , 三 年之后 , 果树林木长成 , “ 戎马
难驰 , 此金汤之固也 ” l 0 [ J(卷六 《复抚按边 关十议》 , p . 1 7 b ) 。 另在致信座师杨起元时 , 亦强调若 “ 近边山上 ,
皆植枣栗 , 分授台军 , 使为永业 ” , 数年之后 , 树木茜郁 , 则戎马难驰 l 0 [ 〕(卷九《再 答杨复所座 师书》 , p . 2 7 b ) 。
直至 万历三十七年 ( l叹刃 ) , 兵部议覆御史刘光复安边诸策 , 其 “ 勤树艺 ” 项下仍云 : “ 各边旷地 , 尽树
以枣 、 栗 、 榆 、柳等木 , 其成熟以救凶荒 , 其纵横以限戎马 。 ” 神宗命着实举行 , 不 得以虚文 了事〔加 l (卷
四 六四 , 万历 三十七年十一 月辛已条 , p . l b ) 。春初派给种子一次 , 令管理之军士按 实补种 , 年底时复查上报 。 但将领对此并不积极 , 常敷衍 了,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6:00 +0800 CST  

、 太行 山与 易州山 厂 一 带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 , 皇宫及各衙 门 、 厂 库所需燃料数量极 大 , 当时北京所需柴炭 , 取 自北京北
面 的白羊 口 、 黄花镇 、 红螺山等处 lz [ 〕( 卷一 六三 《柴炭》 , p . a 6 ) 。 而位于直隶与山西 之间 的太行山 , 由于该
处森林茂密 , 后来也成为官方指定采办柴炭的山场所在 。 基 于 这样 的机制 , 燕 山与太行 山的 山林
受到一定程度的砍伐 。
永乐年间 , 采办柴炭主要 为卫所军士 , 但此举 影响边疆 防卫 , 故后来主要改 由工部柴炭厂 负
责 。 宜宗在位时 , 为稳定宫廷柴炭之供应 , 于宜德五年 ( 1 4 3 0 )下令设立柴炭厂 , 地点在保定府易州 ,
故俗称易州山厂 。 易州山厂为供应官府所需 , 所采办的柴炭数字甚大 。 正统七年( 1科 2 ) , 岁办柴炭
数字曾达 9以刃 余万斤 , 即 5 7 《X ) 多公吨 。 此后 , 供应数字虽有增损 , 但长期而 言是上 升的 。 至万历
( 15 7 3 一 16 20 )初年 , 即使非闰年的年份 , 总计已达 5 15 8 万 余斤 , 约 3 万公 吨 [,] ( , . 1 5 9 一 1 6 5 )。 若将明
代柴炭厂每年所供应的柴炭 , 以 3 X ( X ) 万斤作为平均数 , 二百年即达 印 亿斤 , 而其实 际消耗量恐怕
不仅止于 此数 。 因为 , 皇家所用的红罗炭 , 烧 成后 必 须将短小条细检去 , 其能 中选而照式起解 者,十不获一 〔 2 〕 (卷一 《请减岁增红萝大炭疏》 , P . 3 6 b 一 4 0 a ) 。 故实际烧 出的量 , 远高于解送之数十倍 以上 。 这
种情况可能也存在于 其它种类的木柴与木炭上 。
正统十四年 ( 14 9 )土木堡之 变后 , 由于蒙古部族的侵扰 日盛 , 地方督抚多于边境增筑关垒寨
堡 , 后来修筑边墙成为既定 国防政策 。 为了符合京师防御的要求 , 北京 西面有两道长城 , 宣府 、 大
同两镇外 的边墙是为外藩篱 ;古北 口 、 居庸关 , 转西南经马水 口 、 紫荆关 、 倒马关 、 龙泉关 、 故关 (娘
子关 )到黄榆关这道沿太行山 的长城 , 是为内藩篱 [2 3 ](卷 一 五 二《治国平天 下之乡 驭夹狄 · 守边 固困之 略下》 , p o .
6。 一 b ) 。 因此 , 太行山北段也是明帝 国之军事要地 , 自明中叶起设有保定巡抚以 资保卫 。 然而 , 官方
持续性的采烧 , 使太行山北段的森林迅速消失 , 引发了官员的若干疑虑 , 故早在成化年间 , 就有人
提及预防之策 。 成化七年 ( 14 7 1 ) , 监察御史左任曾建议 :
易州等处柴厂 , 采 办柴薪 , 以 供惜薪司之用 。 近运到者 , 根株悉拔 , 岁久 山 空 , 若 不预 先措
里 , 恐 日后 无 以 应 用 。 今淮扬 等处 , 直抵通 州 , 河道 两 旁 , 俱有 闲地 , 乞软 管河 京官 , 督 同所 司 ,
分立 界限 , 于春 时令看浅人夫 , 栽种榆柳 , 候其长 成 , 剪伐堆 积 , 付来京船 只 , 顺 带至张 家湾交
割 , 以 备官用 , 庶 于无 用之地 , 得 不 费之惠 。 〔2 4 〕(卷八 九 , 成化七年 三 月乙未条 , P . 8 。 一 b )
左饪提议于运河沿线种树 , 长成后剪伐树枝运送人京备用 , 奏疏上 了之后 , 宪宗 曾命“ 下所 司
知之 ” , 但无后续下文 。 成化二十一年 ( 14 8 5 ) , 辽东巡抚马文升又建议 : 内府及光禄寺所用柴炭 , “ 宜
令湖广有 司金夫 , 于 沿江山林采办 , 令递运所 马船及商舟带至扬 州 , 转发官民诸船顺带至京 ” 。 奏
至 , 命所 司议行之 〔对〕(卷 二 六 二 , 成化 二十一 年二 月壬 申条 , , . b 6 一 7 a ) 。 但后来还是没有实施 。
相较 于左钮提议在运河沿线植树采集 、 马文升主张由湖广砍伐运来 , 丘浚在弘治元年 ( 14 8 8 )上
呈的《大学衍义补》中建议 , 宜将易州柴厂移至 近京之处 , 遣散砍柴夫 回原籍 , 斟酌州县大小 、 人 民
多寡 , 定出应纳薪炭之额数 , 令其在当地山林采取 , 每年期限运至京师衙 门交纳 2 3 [ 〕(卷一 五 。 《治 国平 天
下之乡 驭夹狄 · 守边 固困之 略上) , p o . 4 。 一 b ) 。 其与前人所提的方案 ,均在于分散采烧的区域 , 避免太行 山 区
受到沉重的砍伐压力 。 但丘浚还 是担心 , “ 木生山林 , 岁岁取之 , 无有已 时 , 苟生 之者不继 , 则取之
者尽矣 。 窃恐数十年之后 , 其物 日少 , 其价 日增 , 吾 民之采办者 , 愈不堪矣 ” 。 因此 , 他建议 于边关
一带 , 东起 山海关 , 依次而西 , 在 “ 近边 内地 , 随其地之广狭险易 , 沿山种树 ” 。 一者可备采烧柴炭之
用 , 一者可作为边塞蔽障 , 以限制蒙古骑兵之驰骋 , 也可 以作为官军设伏之地 。 种植时 , 选择 “ 山阜
之侧 、 平衍之地 , 随其地势高下曲折 ” , 种植榆树 、 柳树 , 面积或三 、 五 十里 , 或七 、 八 十里 。 若造林地
属 于 民产 , 官府即于 附近 地 面 , 如数拨 给草场及官地补偿 。 若 不愿得地者 , 则给予土地现值 , 免除
其租税 。 并先行文刑部 , 遇有犯罪例应罚赎者 , 定 出植树则例 , “ 徒 三年者种树若 干 , 二年者若干 ,
杖 、 答以下 , 以次递减 ” , 按照缮工司运水和炭事例 , 将所纳赎银交予专业 种植之人 , “ 当官领价 , 认
种某树若干 , 长短大小 , 皆为之度 , 以必成为效 , 有枯损者 , 仍责其赔 ” 。 其所种之树木 , 必须相距 丈
许 , “ 列行破缝 , 参错蔽亏 , 使虏马不得直驰 , 官军可 以设伏 ” 。 另外 , 命所在军卫官司 , 设法看守林
木 , 派员时常巡视 , 每年并遣御史一员前往督察 , 不许军 民作践及砍伐 , 违者治 以重罪 。 待过五 、 七
年 , 树木茂盛之后 , 每年派遣官员一次 , 前去砍取枝条 , 作为薪炭之用 。 如此一来 , 则 “ 国用因之 以
舒 , 民困因之 以解 , 而边徽亦因 之以壮 固矣 ” 2 3 [ 〕(卷 一 五 。 《治 国平 天 下之登 驭 夹狄 · 守边 固圈之略上》 , 即 . 4 b -
5 a ) 。 但这仅是书中之议论 , 而非上疏奏请 , 故未产生实际影响 。
弘治九年 ( 14 9 6 ) , 管理易州山厂工部右侍郎彭礼 , 亦 曾建议在倒马关 、 紫荆关等处 , 及顺天 、 真
定 、 保定等府边关栽种树木 8 [ ] (卷 一 二 。 , 弘 治九年十二 月 乙未条 , p . s b ) 。 弘治十八年 ( l 5 0 5 ) , 礼科给事 中倪
义等奏陈 : “ 易州 山厂 , 柴木采伐 已空 , 乞量为区处 。 ” s [ ] (卷 二 二 二 , 弘治十八年 三 月 甲午条 , p . 4 b ) 同年 , 经略
边务太常寺少卿孙交指 出 : 永乐时 , 边关林木茂密 , 但后来无木可 采 , 而 “ 林木有 限 , 用度无穷 ” , 乞
“ 勒山厂 侍郎 , 于无碍山地 , 设法种树 , 岁以百 万计 , 以为后来薪炭之需 , 则不必重敛于 人 , 而 自享无穷之利矣” 〔 〕 5 卷二 2 (弘治十 . 八年六月丁 已条 , p . 7。 一 b ) 。 此疏奏上之时 , 武宗 已即位 , 后来情况如何 , 则不可
知 。 嘉靖元年 ( 152 ) , 保定巡抚周季凤又 奏请在太行山 “ 缘边 隙地 , 令所 司筑墙 、 种树 , 列卒戍守 ” ,
亦获准照所奏施行l 2 [ 〕(卷一 。 , 熹靖元年 正 月庚戌条 , p . b Z ) 。 然而 , 太行 山山厂所辖山 区虽经奏准补种树
木 , 但其成果并不佳 。 嘉靖 四年 , 巡关御史浦笼奏言 : “ 边关障蔽 , 资于 山林 , 进见居庸 、 紫荆等关地
方 , 因迫近易州柴厂 , 积年将林木窃伐 、 山径开垦 , 高至绝顶 , 远几通边 , 所存障蔽之处 , 未几十分之

。 虽云 节年栽补 , 培植失宜 , 灌溉不时 , 见今生活之树 , 未及百分之一 。 ” 故建请令各关守备官员
栽补树株 , 若承办官员不行用心 , 听巡关御史 “ 量其分数 ” 参劝l [ 〕(卷一 《陈边务硫 ) , , . 12 。 ~ a l 3 )。 奏文 中
谈到存活率是百分之一 , 而在其它边镇可能也差 不多 。
易州柴炭厂采烧的柴炭中 , 最为特别的乃皇室御用的红罗炭与马 口 柴 。 红罗炭系易州一带山
中硬木烧成 , 运至 红箩厂 , 按尺寸锯截后 , 编小圆型荆筐 , 用红 土刷筐装盛 , 故称为红箩炭① 。 每根
长约尺许 , 圆径二 、 三 寸不等 , 据说 “ 气暖而耐久 , 灰 白而不爆 ” 〔侧 ( 卷一 六 《 内府衔 门职掌》 , p . 1叫 。 马 口
柴则约长三 、 四尺 , “ 净白无点黑 , 两端刻两 口 ” , 故谓之马 口柴饰 〕(卷二 四 。 , 康熙四 十八 年 十一 月癸未条 , p .
1田 。 万历十三年 ( 15 8 5 ) , 神宗突然下 旨将红罗大炭岁办理 , 自五十万斤增至八十万斤 , 工部司官葛
听除建请减少采办额 , 经裁示减为六 十五万斤之外 , 还谈 到移文保定巡抚 , 着令邻近 山厂 州县官 ,
各种植供应用橡木 , 以期数年后取用 〔刀〕(卷 一《请减岁增红 萝大炭疏》 , p . 3 9 b ) 。 但稍后 , 葛听谈到 : 招 民种
植 甲木方面 , 本应径由柴炭厂广行栽植 , 并及时灌溉 , 希望在五 年以后 , 可免于 禁山采烧 。 但查照
各处山场 , 原非柴炭厂管辖 , 且该厂除办纳年例大炭银两之外 , 别无分毫官银可 以 支给 , 而 即使招
商种植 , 其地方当坐落何处 , 以及 山场管理有无掣肘 , 能否博得实效 , 还待其与巡抚 、 兵备道 、 知府 ,
会同柴炭厂官员商议妥当 , 并所用钱粮应从何处筹措 , 另行具题 , 再遵 旨奉行 [2 〕( 卷一 《请 更大炭 山场
硫》 , 即 . 4 2 a 一 b ) 。
同一年 , 直隶巡按苏珊也建议于 紫荆关河谷宽空之处 , 大量栽植树木 〔加〕(卷一 六 七 , 万历十 三年 十月
戊辰条 , p .
a 2 ) 。 兵部建议命该处督抚详议奏闻 , 至万历十五 年( 15 87 ) 三月十六 日 , 蓟辽 、 宣大总督王 一
鹤覆奏 , 认为禁砍与种树 , 前已屡奉明文申伤 , 似不用再行讨论 , 惟实力举行即是 2 7 [ ] (卷八 《条陈保镇未
尽事宜勒 , p .肠 ) 。 在王一鹤议覆这年 , 暂管京营戎政主副都御史魏时亮也奏言 : 向来 均说紫荆关最
为险要 , 但紫荆关之所以称险 , 全赖乌龙 、 宁静 、 浮 图三关作为外户 ; 现今木炭又 行加增 , 三关林木
恐将砍尽 , “ 隘口之险难据 ” , 倘若 “ 圣明稍念边防 , 大减木炭 , 不 至砍尽林木 , 以充烧解 ” , 将是 “ 守边
关 、 奠宗社之 大庆 ” ; 若不然 , 则当事者应 “ 巫思别计 , 痛禁砍尽 , 仍 多方责成栽补 , 题奉钦依赏罚 ”
2 8 [ 倦 ( 三七一俄 敬吾文集二》 , p . 3 6 。 一 b ) [ 加 〕(卷一 八 八 , 万历十五年七月辛卯条 , , . l b 一 a 2 ) 。 奏上后 , 神宗从 其所 议
施行 , 也就是应该在乌龙 口 、 宁静谷 、 浮图峪等处边山植树 , 但其实际栽种情况不 明。 另外 , 在万 历
十七 年 ( 15 89 ) , 督理易州 山厂工部主事张新 , 针对前此葛听所提到的栽树 , 曾上奏云 : “ 山厂 以供应
为急 , 而边隘以边墙为重 , 不若就厂后种植 , 今有隙地九顷 , 可种 四万余株 , 得 以经久永赖 。 ” [加 ]( 卷
二 一 三 , 万历十七年 七月丙宜条 , p . 7 b ) 奏疏上 呈之后 , 神宗将其发至工部讨论 , 后 来同意此一建议 。 除易州
山厂附近之外 , 太行山的其它地段 , 在晚明或许也栽种 了多少不等的树 木 , 但由于 数字未见 留下 ,
故我们无法确切了解栽种的情况 。
明朝 自弘治年间通令各边种树起 , 至崇祯十七年 ( 1创 4 )止 , 边山上的造林成果如何 , 现在 自难
以确知 , 但巡按御史巡阅边镇的报告中 , 造林多少乃考评的项 目之一 。 崇祯五年 ( 16 3 2 ) , 直隶巡按
御史王道直于巡视山海关至保定镇后 , 进呈 《阅边 图册》 , 其中除查点军马的记录之外 , 还记载栽补过的树株 、 创设过的炮台 、 调唆过的壕堑 、 修补过的边墙 、 铲削过的偏坡等事项 〔为 卷六 。 . 索核五年六
月辛 卯条 , p . 1 9 a ) 。 但这样的制度 , 随着明朝 的灭亡 , 已成为前尘往事。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18:00 +0800 CST  
三 、 大 同 、 山 西及其 以 西诸镇
明代 中叶 , 陆深尝言 : “ 山西 三关 , 比诸边为弱 ” , 其最上策系仿效蒙恬 累土 为山 , 种榆成塞 , “ 因
地形制险” 之法 , “ 近有栽柳之法 , 尤便易于榆 ” [3 0 ](卷一 六 《续停骆录中) , p . 4 a ) 。 这里所提到的栽柳之法 ,
即明中叶以后朝廷下令沿边栽植柳树 , 山西北部也展 开种植 。 但栽植 的情况 比不上 昌平 、 蓟镇 。
就如张四维所说的 : 议者率谓种树为山西守御长策 , “ 然 自多事来 , 无虑三十余年 , 而种树竟未成 ,
则其为之难也 ” l3 [ 〕(卷一八 《又复刘宪吾》 , p . 1 8 a ) 。 由于成效不彰 , 故屡屡有官员提及 , 如万历 三 年 ( 157 5 )
巡按御史陈文健提议在宣府 、 大同召 民开垦的同时 , 也建议在成 田之后 , 令军 民 “ 沿亩种树 , 既收厚
利 , 又遏戎马 ” 〔 为 〕(卷 三六 , 万历三 年三 月辛酉条 , p . a s ) 。 万历六年 ( 15 78 ) , 张四维在给山西巡抚高文荐的信
上也说 :
西 关 山 势玻陀 , 无 甚高险 , 且 土 多沙松 , 易于 颓坏 , 必扼要据 险 , 使虏不 能越 , 且 可久 恃 , 将
必有道满 , 亦尝有人称 种树之说者。 弘 、 正 以 前 , 三关 系警 , 则 林 深 势队耳。 自伐 山 适道 , 遂 不
禁蹂峭 , 今欲种之 , 三年之艾 , 其果 可 蓄砍 ? 古称 榆塞 、 柳塞 , 以 二木者 , 易生 且 易林也 。 帷 台
T 参的之 。 [川 倦 15仪 高凤清 ) , p . 19 a )
由信的内容看来 , 他对栽植树木是否能成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 在给雁 门兵备道胡来 贡的信上 , 张
四维亦指出 : 三关一带 , “ 国初遍地林木 , 一望不彻 , 故虏患绝少 。 近 日树木砍伐净尽 , 岁无 限隔耳 。
故技莫如种树 , 树之速成 , 又莫如榆柳 , 仆 因悟古人柳塞 、 榆塞之有由也 ” s l[ ] (卷一 八 《复胡顺庵》 , 即 . 19 b -
a 2 0 ) 。 张四维所以去信谈及种树 , 或许也意味着山西造林仍有待努力 。 同年 , 高文荐条陈该镇事宜 ,
其 内有 “ 栽树株以 固藩篱 ” 一款 , 但兵部职方郎中项笃寿在题稿上认为 :
平 原 旷野 , 虏 易驰驱 ; 密树深林 , 骑难奔突 。 今据 所议 , 广培 边 木 , 事亦可 行 。 但 于青坡 沃
野 , 树之 易成 , 若边地沙绩 , 瘩薄成卤 , 千 里之远 , 有寸草不 生者 , 况 种树乎 ? 查得别镇 , 先年 亦
有行之者 , 徒 尔劳人 , 终成画 饼 。 况 今 闲暇 , 设 险 、 练 兵 务者 多 , 工 程 通 完 , 军伍充 分 , 徐 议 可
也 。 〔劝〕(卷七六 , 万 历六年 六月丙 申条 , p . 6 b )
项笃寿以边境沙地咸 卤 , 不适宜植物之生长 , 且先前别镇植树之成效亦不 佳 , 认为此事可 以暂缓 ,
山西边关种树之事 , 就此搁下一段时 日。 延至万历二十年 ( 1 5 9 2 )左右 , 山西巡抚吕坤再次于奏疏中
提 出 : “ 臣 闻今之谈边者 , 以修筑墙垣为第一要务 , 故 自款贡二十余年来 , 无岁不 修筑 ” ; 然 而 , 可省
万倍之劳 , 无一钱之费 , 五 、 七年即可成功 , 待三 十年之后 , 可享千百岁之利者 , 乃 是 “ 禁砍伐 、 严栽
种 ” 。 接着他又 说 : 松 、 柏 、 荆 、 桧 、 榆 、 柳 、 桦 、 杨 , 皆山西所宜之树 , 若使沿边 一 带 , 除高险.J 削 、 虏骑
难人之处 , 免其栽种外 , “ 其余冲路平梁 , 宽沟破岭 ” , 责成守备操 防军官 , 督率所属军壮 , 每年每人
栽植十株 。 犯法的罪人免其纳赎 , 而计其罪刑之轻重 , 罚其栽植树木 。 居住该地之军民情愿栽种
者 , 计其种植之多寡 , 给予奖励 。 种植树木时 , “ 弥山盈谷 , 二尺 一株 , 纵横错 杂 , 无使成行 ” 。 树木
初步长成 , 任其横生枝枉 , 不得加 以剔 削 , 直至拱把之时 , 留取容身高度 , 将高度 以下树枝剔削 , 以
便百姓避虏时可 以躲藏 。 容身高度之上 , 则斜削横枝 , 令其状如锋刃 , 用 以拦阻戎马直行 。 三十年
之后 , “ 枝密阴繁 , 虏且疑其有伏 , 何敢深人 ? ” 而居 民 、 男妇 、 牛马 , 此 中皆可 躲藏 , 即使敌人发失或
研刀 , 树身皆可作为遮蔽 。 甚至 可 以 隐匿官军 , “ 出而 杀贼 , 人 而散林 , 我奈虏何 , 而虏无奈我何
矣? ” 蒙古人再晓勇 , 能尽锯木根 ? 能 飞越树梢 ? 此 即所谓 “ 筑无土 之边 , 列无人之卒 ” , 五 十年后 ,
就永远不用再修边墙了 。 至于 山 中的 “ 荆棘朴徽 , 木坚多刺 , 如马茹茹者 , 种类不一 , 皆可御戎 ” , 也行令沿边居民于山谷普遍栽植 , “ 麓如鸡卵者 , 就地斜削 ; 旁生附出者 , 任其茂密 ” 。 每隔五年 , 斜削
一次 , “ 斜削者如箱 , 马足难踏 ; 茂密者如猜 , 羊裘易牵 ” , 虏骑 自然畏惧 。 此可谓是 “ 不朽之尖撅 , 无
铁之钉屏 ” , 有了树木与荆 棘这两重 障碍 , 边关就可 以有恃无恐了 〔3 2 ] (卷 一 《摘陈边 计 民艰疏》 , , . 6 5 。 -
础 ) 。 由此可知 , 吕坤与庞尚鹏一样 , 认为沿边种树 比修筑边墙重要 。 在这段文字中 , 吕坤对于栽种
树木之利 , 缕缕细书 , 可谓精详 , 但这一 建议 , 未悉是否施行 。
直至万历末年 , 仍有山西官员议及此事 。 万历 四十二年 ( 16 14 ) , 山西巡抚吴仁度条陈《备边要
务》 , 其中有“ 广树艺以厚藩篱” 一款云 : “ 昔我列祖 , 于 沿边阻虏 山林 , 刻石严禁 , 神漠远虑 , 实为永
赖 ” , 今 日谈种树之计 , 事虽近 于迁腐 , 但其利却甚溥 , 若使种树无益 , 则祖宗朝何以要保护山林 , 并
刻石 以示训戒 ? 宁武关一带虎北 、 芦芽等山 , 先前经兵备道严加保护 , “ 数百 年异材 , 干云拂霄 ” , 倘
若沿边 山地 , 都能够像这样 “ 树木参差 , 宛如天 堑 ” , 岂非保卫疆土 一 大帮助 ? 但恐种树者有所懈
怠 , 砍伐者又 卷土重来 , 应令文武官员 于每年年终 , 将 “ 军民种植树株若干 , 并有砍伐阻虏树木缘
由” , 造册呈报至巡抚衙门 , 再转咨吏部和兵部 ,作为考绩高下之参考山 〕(卷三 《秋防条议八款疏》 , 即 . 19 b -
l Z a ) 。 兵部题覆云 : “ 边腹州县地方 , 种植业有成利 , 其沿边 山泽之间 , 亦 皆可树 可耕 , 责令军 民尽种
桑枣榆柳 , 仍每岁年终 , 各造清册 , 课其勤惰 , 以行奖戒 , 务令林木郁茂 , 可扼胡马冲突 , 可资我兵设
伏 。 ” 奏上之后 , 朝廷命照兵部所议施行 〔加 ](卷五 三 。 , 万 历 四十 三年 三 月 甲子 条 . p . s b ) 。 吴仁度随即下令州
县各掌印官 , 趁春暖之时 , 速谕乡村居民 , 各于 自己 田地旁 , 栽种各种树木 , 并令保 甲督同伙夫 , 于
官道两旁种树 , 勤加灌溉 , 以期长成 。 掌印官或五 日 、 或十 日 , 前往突击检查 , 长成者有赏 。 每月月
终具本 , 呈报某里某村 , 新栽树木若干株 , 以后陆续报告长成若 干 , 抚 院于 次年派官密访 。 有鉴于
“ 有司报满文册 , 动称栽树 , 俱属虚文 ” , 吴仁度还 与百姓相约 , “ 必 以此为民生要务 , 而重考核之 , 决
不食言 ” [33 ] (卷九( 怪栽树株牌 ) , 即 . 4 。 一 s a ) 。
明代长城沿线 , 以辽东 的森林最富 , 最稀者应属延绥 以西各镇 , 亦 即陕西布政使司辖境 的长城
最有必要栽植树木 。 然而 , 涉及气候与雨量等因素 , 这一带栽植又 最困难 。 据现代气象数据显 示 ,
黄土 高原年降雨量 , 平均在 15 0 一 75 0 毫米间 , 汾河 、 渭河盆地 和晋南 、 豫西黄土 丘陵 , 年降雨量为
以X) 一 7 5 0 毫米 , 为黄土 高原雨水最为丰沛之区 ;但位于 西部和 西北部沿黄河的宁夏 、 河套地 区 、 甘
肃靖远 至永登一线以西 ,则年降雨量低至 15 0 一 2 5 0 毫米仁 3 4 ( ] p
.
2 ) 。
不过 , 即使雨量稀少可能影响到栽植成效 , 官员为了弥补树木稀少的缺憾 , 还是 曾在若干地方
植树 。 如榆林卫城南十里的黑山 , 其北水甘草茂 , 蒙古人人侵 , “ 必驻此 以便水草 ” 。 成化年间 , 陕
西巡抚余子俊率军士筑碧堡 ,植柳树万 余株 , “ 屯兵养 马 , 以遏侵轶 , 虏不敢近 ” [3 5 ] (卷 四《土地 四 · 山川
下 · 枪林卫 》 , p . 璐 ) 。 此外 ,嘉靖二十年 l ( 5 4 1 ) , 陕西定边营一带修边墙 、 削沟崖 、 建墩台 、 修水窖与种树
株 , 自花马池地界定北二十二墩起 , 至 定南 十九墩 , 并干沟 、 千涧 、 石涝池 、 暗门 、 沟掌止 , 除沙窝不
堪种树外 , 共长八十七里八 十八丈八尺 , “ 种过椿 、 榆 、 酸枣等子 , 共一 千一 百一 十根 ” l [ ] (卷二 《举修边
官员疏》 , p . 6 a ) 。 惟种子的单位用 “ 根 ” , 不 知何解 ? 或许有一个可 能是 , 文中的 “ 子 ” 乃指小树 。
固原镇辖境 的巩昌府通渭县 , “ 旧 因山高土 冷 , 民不惯栽 ” 。 天启初年 , 知县刘世纶到任 , “ 见光
村赤地 , 殊非生计 。 每年春暖 , 谕令居 民 , 广栽榆柳 , 长活者 以万计 ” 。 天启五 、 六年 间 , 新任知县刘
大缓 , 又命于春正 月 、 二月再多加栽植 〔3 6 孩《建里 》 , p . 4 2 8 ) 。
至 于河西走廊的甘肃镇 , 当地树木更少 。 万历 三十一年 ( 1印5 ) , 甘肃镇镇 番县教授彭相 , 曾倡
率在学生员 , 命每人植树二十株 , 栽柳 五十株 , 并订定则例 : “ 活十有七 八者 , 赏银二钱 ; 十有四 五
者 , 赏银一钱 ; 十有三 四者 , 赏银六分 ; 十有一 二者 , 无赏无罚 。 皆活者 , 赏银三钱 ; 皆死者 , 罚银三
钱 。 ” 是故生员栽植 , 不敢怠慢敷衍 v 3 [ 〕 。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21:00 +0800 CST  
结 语
综合 以上 所论 , 明代 自 巧 世纪上半叶起 , 因边境上 的森林 日少 , 阻绝蒙古骑兵 的作用逐渐消
失 , 有官员开 始呼吁在边关造林 。 这样 的建议 , 后来获得朝廷认可 , 而于 巧 世纪末形成政 策 。 明代
北边国防在线的九个边镇 , 除去辽 东比较没有森林枯竭的问题外 , 其它各镇均有补栽林木的迫切
性 , 但从现存记载看来 , 比较大规模的栽植仅出现在 15印 年代 , 当时 昌平镇与蓟镇的督抚 , 于燕山
山脉上栽植 了 9 3 0 多万株 的榆柳 , 若加上桃杏等种子 5田 多石 , 种植的数量应该增加数倍 。 虽然后
来存活的情况难 以 获悉 , 这却是明代官方最大规模 的一次植树活动 , 也是 内地所从未发生过 的。
就明代人工造林 的历史而言 , 即使其用意并非为了环境保育 , 这在明代还是相 当特殊 。 在燕 山 之
外 , 北太行山也有一些记载 , 但其规模与数字均不 大 。 而情况更迫切 的山西 以西各镇 , 反而栽植 的
树木不多 , 甚至 有兵部官员认为可 以暂缓 。 因此 , 其它各边的栽种数字相当零星 。
实质上 , 明代在边境上造林 ,原本考虑的就不是生态问题 , 而 是衡量国防威胁之轻重缓急 。 在
此情况下 , 北京外围的燕山 、 太行山 , 其植被遭破坏的程度虽 比不 上 大同和陕西三边 , 但植树行动
却最为积极 , 原因就在于这是国防的核心 区 , 即使有人认为种树不 见 得有用 ,但 多一重保障总是好
的 。 保定镇所在的北太行 山 , 由于与燕山接壤 , 又有专责采办朝廷嫩料的易州山厂 , 森林植被之维
持仍属重要 , 故还得到朝廷官员之重视 , 因此亦有若干栽植之记 录 。 至于大同和陕西三边 , 其距离
京师遥远 , 即使遭受攻击 , 并不会影响到帝国命脉 , 种树的急迫性相对较小 , 故执行情况也就不是
太好 。
此外 , 若干人对于边关种树还 是有一些 意见 。 众所 皆知 , 种树 的成功与否 , 牵涉到 自然 因素 。
北方的雨量和湿度条件不如南方 , 已见诸戚继光的意见之中 , 而 土 壤咸 卤也是项笃寿反对的理 由 。
其实 ,北方 国防线植树的成功率不可能太高 , 若干官员早已 心 中有数 ; 但在许多官员看来 , 勉力为
之或许会有一些成果 , 这也就是丘浚 、 庞尚鹏 、 吕坤 、 吴仁度等人陈情种树的用心 所在 。 整体来说 ,
栽植成果不佳是可 以想象 的 , 嘉靖 四年浦绘谈到存活仅 百分之一 , 或许有可能是普遍情况 。 补栽
的树木要能存活 , 除了自然因素 , 还涉及军官的态度与兵 士 的责任感 , 是否切实种植与按时浇水 ,
也是中间重要的一环 。 然而 , 在地形崎 岖的山地 , 汲水浇灌本就有其困难 , 加上雨水缺乏 , 最后成
效的关键可能还是 自然因素。

楼主 不很靠谱  发布于 2016-09-18 00:21:00 +0800 CST  

楼主:不很靠谱

字数:20646

发表时间:2016-09-18 08: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04 07:06:10 +0800 CST

评论数:6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