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被大家忽略的“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纪温暖时期之后开始的时段。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ois-Emile Matthes)于1939年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Report of committee on glaciers》中创立。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小冰期低温的气候特点是相当明显的,尤其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敏感的生态脆弱带所表现出的环境效应十分突出,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一时期跨中国明、清两朝,所以在中国也称“明清小冰期”。具体来说,有的学者认为又可以分出三个明显的小冰河期(可以理解为寒冷期):

(1)自明代中叶之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2)自明代末叶后半期之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叶之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3)自清代末叶之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

明代承宋元的气候,继续为寒冷的气候,但是明朝比元代更干旱。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曾说过:“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明代中叶以后,漫天冰雪的奇景再度在降临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纪录不绝如缕,而明代中叶期间冬无雪的纪录只有两次——一次是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一次是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而当时的严寒天气,文献的纪录为:

《广东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

广东琼州府万州是今天的海南岛万宁县;潮州即是今天的潮安,潮阳等县,都位居亚热带,上周末广州见到了稀有的雪花,而明代中叶竟“雨雪”,“陨雪,厚尺许”,可见与当时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江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及十五年(公元1502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冰合。

祁阳在湖南衡阳西南方,有潇水(湘江支流)流经其境,馀姚在浙东,有曹娥江和甬江流经其境,在弘治年间竟然冰封江面,足见当时气候之酷寒。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境内开始有现代气象里雨量和气温观测数值的纪录,研究并统计这些雨量和气温的数值纪录,以及北平古柏、古银杏树木年轮的变化,可看出清代中叶有较暖和的冬天。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0:00 +0800 CST  
说起大明王朝悲情的灭亡,一个外力因素总是被不断提起:天灾。

崇祯年间,大明朝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堪称历代罕见。有科学上的说法,这是恐怖的小冰河期,不幸被崇祯遇上了。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5:00 +0800 CST  
综观崇祯一朝1628-1644)十七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蝗、涝、风、雹、震、雪等几种,其中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最大。连年大灾使得崇祯时期频闹饥荒,持荒之久、波及之广、灾害之重,为历代所仅见。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5:00 +0800 CST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由于陕西受特殊自然环境的影响,常常发生天灾,尤其是旱灾。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给事中马懋才的奏疏描述了人们无以为食的悲惨局面:“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坠而死。”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6:00 +0800 CST  
河南在崇祯年间也是无岁不苦荒。从崇祯三年(1630)起就有旱灾的记载,“庚午(1630年)旱、辛未(1631年)旱、壬申(1632年)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千钱者,有采菜根、木叶充饥者,有夫鬻其妻,父弃其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壑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崇祯七年旱象扩大到全省范围,十年灾情发展到极点,人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河南旱饥一直持续到明末也未得到缓解。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6:00 +0800 CST  
河北的旱灾也是逐年加重,并呈现持续性的特点。据《河北省志·水利志》统计表明:1628年(崇祯元年)、1639年(十二年)、1640年(十三年)、1641年(十四年)都是特大旱灾。海河流域持续最长连旱年达7年,即崇祯十年到十六年,使得大清河流域平原水淀干涸。大范围的连年旱灾,最终引发人相食的局面。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7:00 +0800 CST  
二当代灾害学理论指出,各种自然灾害就个别情况来说无不具有极大的偶发性、不确定性和区域局限性,但从长时期看和整体上看,通常又有着明显的相差性和独特的韵律性。崇祯一朝(1628-1644年)正处于第四次寒冷期中第二次较冷期(明万历四十八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620-1720年)的前期。在每次变冷期中,都会频繁出现异常气象,必然会对降水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一般都是通过自然过程和人文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实现的。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07:00 +0800 CST  
顾炎武提出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已经确立了人民不应该向皇帝负责,而是向国家负责。这里边的“天下”,就是我们现在意义的国家,这里边的“国家”,现在意义是政府。思想中,已经否认了皇权的绝对统治。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16:00 +0800 CST  
明朝中后期,皇权受到内阁以及六科的限制,内阁有驳回皇帝旨意的权利,六科都给事中联合可以驳回圣旨。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18:00 +0800 CST  
明朝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毕竟是拥有1.9亿人口(最保守的数字)农业国。崇祯年间受到明清小冰期冲击,导致人民没有粮食吃,饿肚子,生命的反抗,农民起义。北方满清也受到冲击,所以必须南下抢夺。导致恶性循环,国家消耗太过恶劣。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4:23:00 +0800 CST  
明朝自朱棣登基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虽然在枪炮方面和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英法有差距。但是,明朝火器花样多,配合起来更灵活。所以,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会吃太大亏。明朝造船业发达,其船只质量领先于世界水平。可以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人数和西欧的航海家船只人数。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5:30:00 +0800 CST  
《武备志》中明确记载了明朝火器的发达程度。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镖式,也有地雷式。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15:32:00 +0800 CST  
中国明朝从“隆庆开关”以来,就已经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势头。明朝中后期,中国出现了黄宗羲、王阳明、顾炎武等大思想家,东南沿海已经出现小型纺织厂,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发达。隆庆开关以后,全世界新发现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入中国。中国人口根据史料推断已经达到1.9亿,是一个很发达的农业国。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20:51:00 +0800 CST  
大家都有个疑惑,为什么清初也处在这个时期,清却挺住了。很简单,因为到了清朝,人口已经锐减到了,中间多年战乱,瘟疫,当然还有满清的屠杀。人口少了那么多,面对天灾,粮食短缺问题自然更好的解决。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20:57:00 +0800 CST  
我个人认为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因为明末手工业发达,已经出现雇佣工。月港开放后,海外贸易发达。而且出现了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一类思想启蒙家。个人意见。对比英美,感觉有相似之处。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21:01:00 +0800 CST  


楼主 我的双鱼座清晨  发布于 2016-09-01 22:39:00 +0800 CST  

楼主:我的双鱼座清晨

字数:3064

发表时间:2016-09-01 22: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1 18:45:42 +0800 CST

评论数:2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