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不建议历史爱好者读《万历十五年》?

去年我在吧里,曾推荐过我喜欢的三十本明史书籍,当时就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推荐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那时候,我只是浅浅淡淡地提及了一下原因,但没有详细的说明,后来打算系统的对这本书做一个剖析,但因为俗事缠身,所以一直未能下笔。

后来,《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及这本书,我预感是时候给这本书一个定论了,于是,便写下了一篇文章。

全文会很长,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这点我有心理准备。

还有,我是一边发一边写,慢慢连载,如果结尾了我会注明,嗯,就这样。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4 23:51:00 +0800 CST  
什么叫中国停滞论?

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只是王朝的不断轮回,从来都没有发展,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的,更别说什么发展出现代化了。

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

张显清先生在《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指出,这是十九世纪,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为了宣扬自己是“文明”的,中国是“野蛮”的,于是,他们发明了西方中心论和中国停滞论。

这一理论的是非对错我们先不讨论,就从它的动机来讲,完全就是给自己的侵略找了个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嘛!

在近些年来,无数学者都对中国停滞论提出了质疑。

不论是国内的万明、张显清、陈梧桐等人,西方的加州学派、哈佛学派都纷纷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曾是有希望步入现代化的,只是因为一连串偶然这才错失机遇,在这一点上,就连原本认同中国停滞论的日本京都学派,如今也产生了动摇。

然而,这似乎只是学术圈内的话题。

在平民大众的心里,在网络历史大V的眼中,有了十几年被停滞论教育洗脑的经历,他们很天然的接受了中国停滞论的观点。

这点,从美籍华人黄仁宇的代表作——《万历十五年》的畅销,就可以管中窥豹。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4 23:54:00 +0800 CST  
去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多次提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于是,这本书又火了一把。

其实这本书早就火了,现在依旧经久不衰。

但你真的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吗?

好吧,我想你大概要问我:黄仁宇的这本书是在宣扬中国停滞论吗?

我说:不是。

他的理论比“中国停滞论”还TM要极端,叫“中国倒退论”!

那些剑桥学派的西方学者还只是说,中国的发展是原地踏步,而黄仁宇表示,说原地踏步都是给中国脸了,中国根本就是不停地在退步,一代不如一代!

比如,黄仁宇认为:明清比不上汉唐。

这个观点,估计让大多数历史爱好者看见,都会觉得,没毛病呀,明清就是比不上汉唐。

然后恍然大悟:哇,这么说,中国几千年来,真的没有进步,而是在退步耶!

你看看,这就是黄仁宇的“中国倒退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对黄仁宇的“倒退论”感觉毫无违和感?

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教科书上,谈起汉唐就是从正面评价,说起明清就偏重于负面评价,长此以往,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再看倒退论,自然会很顺溜,很难发现里面的逻辑漏洞。

为了避免陷入无聊的朝代斗兽,这里不谈汉唐与明清的比较问题。

我仅从黄仁宇本人的“倒退论”谈起。

在中国,对黄仁宇有质疑的不乏其人。

前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曾在《是谁误读了晚明史》讲座中,谈到了这么一件事:

“他(黄仁宇)说这个明朝,就是让下边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说我当排长的时候我就知道,士兵是不可以让他什么都知道的。知道他就不打仗了。结果当时我们的一个学者,也是我的老师辈的一个学者,汤纲先生。就是写那个《明史》两本,和南炳文写明史的这个汤先生站起来了。他说黄先生,我觉得你这个看法不对。你做过国民党的排长,我告诉你,我做过共产党的连长。我们是把所有的事情,为什么打仗,都要告诉士兵的。所以我们士兵打败了你们士兵。”
再结合商传先生的讲座名称,究竟是谁误读了晚明史?

不言而喻。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4 23:55:00 +0800 CST  
一、黄仁宇篇

黄仁宇的一生,对史学界有两大贡献,第一是明代经济,第二是大历史观。

前者早在他刚出道的时候,就被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质疑,十几年前又被《明清经济史》的作者李龙潜先生质疑,近些年来又被《万历会计录》的研究整理者万明质疑……

至于后者……

比如,他的《万历十五年》,更多阐释的就是他的大历史观。

什么叫大历史观?

黄仁宇没有明说,不过却饱受质疑,陈梧桐教授就曾在《‘万历十五年’质疑》中明确表示:黄仁宇的明史观有错。

“事实上,在《万历十五年》写作之前,作者已先有结论即《财政与税收》书中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所得的有关明史的若干论断。此书就是用这些论断来剪裁历史,挑选符合自己观点的材料加以印证而写成的。也就是说,《财政与税收》的论断,既是《万历十五年》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地。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论带史的做法。”——陈梧桐《“万历十五年”质疑》

也就是说,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根本不是用“证据推倒结论”,而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再从史书里找证据。

于是,就出现了能证明自己的史料,黄仁宇就用,而和他观点相反的记载,黄仁宇要不然视而不见,要不然就是歪曲本意。

所以,整本《万历十五年》,外行人一看,真的好有道理的样子。

然而,内行人看了,真的要骂娘。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4 23:57:00 +0800 CST  
黄仁宇的这本书,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论证“中国倒退论”,也就是说明代社会是一个失败的社会,是不可能繁衍出现代文明的,只能被动的让西方操上一顿,这才能觉醒。

他是怎么论证的?

首先,必须要承认,黄仁宇的笔触很新颖,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今天那么多的幽默说史、通俗说史的书籍,所有历史著作都跟今天的学术论文一样,外行根本看不进去,一看就头大。

而黄仁宇的写法,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这是他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刘志琴就说过:“在中华书局出版不久,我就读了这本著作,并深深地为这新颖的题材和写法而吸引。”

所以,黄仁宇用了一种文学手段,来论证他的中国倒退论。

首先,这本书列举了六个人物,分别是一个皇帝、一个激进的首辅、一个保守的首辅、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一个思想家。

然后,黄仁宇论证出,这六个人的人生都是失败的。

这点,他在序言里说的很清楚: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完满。”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4 23:57:00 +0800 CST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0:00 +0800 CST  
如果从文学手段来讲,《万》这本书的推论方式我是服气的,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那么必须要吐个槽。

首先,这六个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怎么就成你黄仁宇一口判定的了?人家当事人知道吗?

要明白的是,成功与失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我举个例子,小明考上了一所211大学,请问:小明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你说不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清华北大的学生们看了,会说:失败了!

二本三本的学生们看了,会说:成功了!

你看吧,同样的一件事,标准不一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就从小明自身出发,如果他的目标是清华北大,那么他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普通一本院校,那么能超常发挥,当然是成功的。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1:00 +0800 CST  
同理,黄仁宇所举出的六个人物也可以这样看。

万历皇帝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你要把他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他肯定是失败的,但他在位四十八年,大致可算承平之世,又有三大征的武功增辉,这点基本上甩了一个操场皇帝了好不好?

张居正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他死后被抄家清算,乍一看很失败,可他好歹是善终,比起其他改革家如商斯,不仅死于非命还死状特惨,张居正简直太成功了。如果指的是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那么王安石人还活着的时候政就息了,相比之下,张居正照样是成功的。可我也没见黄仁宇非议过宋朝的政治制度出了什么毛病。

至于申时行、戚继光等人,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黄仁宇这本书,从一开始的论证方法就有问题,看起来新颖浪漫,实际上是华而不实,全书得出的结论会怎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如同陈梧桐先生吐槽的那样:

“明代中国有落后的一面,但并不是什么都落后,更不是倒退。”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2:00 +0800 CST  
黄仁宇对自己的以偏概全浑然不觉,最后给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以上三段,是黄仁宇给出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的答案。

总结成一句话:中国人重道德,轻技术。

同时,黄仁宇给出了结论:如果明代中国想迈入现代化,就必须要有数目字的管理,可惜,没有。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2:00 +0800 CST  
什么叫数目字管理?

跟大历史观一样,黄仁宇自己也从来没有给过明确的解释,于是后来人不停地猜测,如葛兆光与田溯宁都将之等同为“数字化管理”,王小波视之为统计数字,并质疑“数字可以是假的”。

这里我无法给出一个解释。

因为能给出解释的,只有黄仁宇本人。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黄仁宇在《万》的附录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极想向中国读者提及的,则是对中国的大历史而言,英国1689年的经验,深足借镜。这年代之前,英国为一个“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不管你黄仁宇口中的数目管理是指什么,但你自己也承认了,即使是率先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689年之前也是一个“不能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也就是说,截至17世纪末以前的西方也没有产生他所谓的“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那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14世纪末至16世纪的明代中国就要出现像西方后来发展的那样“在数目上管理的国家”?

明代中国没有出现,他就批评为保守、僵化与倒退,这是一种前提性的错误。

你怎么不用同样的言辞去批评英国呢?

以上是万明的吐槽,同时,她还指出,黄仁宇在研究明代经济时,忽略了一本重要的资料《万历会计录》,最后质疑黄仁宇,你自己书还没看全嘞凭什么就一锤定音说明代中国没有数字化管理?

可想而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管是论证方法还是论证结果,都是槽点满满。

就如同陈梧桐先生的结论:

“由于作者错误的明史观,加之违反史学研究的规范,对史料采取各取所需甚至歪曲、篡改的手段,《万历十五年》对具体史事的叙述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失之偏颇、片面。”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3:00 +0800 CST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真的半分价值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的论述都非常精彩,看问题也常常一针见血,对于明史学习很有启发性。

这本书的问题不在作者,在读者。

它适合给那些有一定明史基础,同时三观成熟的人看。

只有这样的人,看了《万历十五年》,才会真正受益。

但是,如果你有了明史基础,同时又有较为成熟的三观,那么你也完全没必要读《万历十五年》了,因为这个境界的你有更好的书籍可以选择。

这就是《万历十五年》的尴尬之处。

所以,我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态,写下了这篇不像导读的导读文章。

我可能是闲的吧。

最后,如果有人问我:中国的历史到底是进步的还是停滞的?亦或者是倒退的?

我说:我也想知道。

我也渴望,有人能用无法反驳的论据,给我提供一个权威的观点。

但至少,这点,《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做到,黄仁宇没有说服我。

我的这一系列文章,仅仅是讨论黄仁宇的观点,并无意给这段历史课题一个最终答案。

仅此而已。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04:00 +0800 CST  
哦,这个只是前言,正文还在写,但愿我这个懒人可以坚持下去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00:25:00 +0800 CST  
二、万历皇帝篇
万历皇帝算是明代较为出名的君主了,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这归功于他那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履历——三十多年不上朝。
在黄仁宇的笔下,万历当然是一个失败的皇帝,这一点,仅仅从他的自序中就可以看出。
“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
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以为昏庸,而读者在读毕本书以后,也许会认为笔者同情这位皇帝。如果真有这样的批评,笔者将不拟多作无益的辩解。”
好吧,黄仁宇一上来就用“昏庸”、“同情”、“牺牲品”等词汇,给万历定了性,结合黄仁宇所说的“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万历自然没有身败,可见,黄仁宇是把万历归纳入了“名裂”这一栏里了。
遗臭万年,难道不算失败吗?
当然算。
可谁告诉你:万历遗臭万年了?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22:43:00 +0800 CST  
明末清初的文人吴伟业说:
“余尝惟国家当神宗皇帝时,天下平治。 ”

大思想家顾炎武也认为:
“昔在神宗之世,一人无为,四海少事。 ”
……
“神庙之中年,天下方全盛。”

徐枋说:
“神宗朝正当国家全盛。 ”

汪琬亦谓:
“琬尝追溯神宗之世,国家方承平无事。 ”

陈维崧说:
“先朝神宗御宇五十余载,六服休畅,被润泽而大丰美。”
如果以上,还只是赞美万历时代的话,那么夏允彝就是对万历皇帝本人治国能力的推崇了:
“神庙冲龄践祚,睿质夙成。……既壮,益明习庶事,不复委柄於下。操切之后,继以宽大,人皆乐之,府库充实,赋歛不苛。士大夫以气节相矜,虽无姚、宋之辅,亦无愧开元之盛时也。”
谈迁在《国榷》里也指出,在明末乱世,百姓个个都在怀念万历:
“今吏民嗷嗷,追念宽政,讴吟思慕,虽改代讵一日忘之哉? ”
小说家冯梦龙也对万历多有好评:
“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这位天子,聪明神武,德福兼全,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那三处?日本关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杨应龙。平秀吉侵犯朝鲜,哱承恩、杨应龙是土官谋叛,先后削平。远夷莫不畏服,争来朝贡。真个是: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
明末清初的《樵史通俗演义》,更是把万历写成了尧舜:
“且说明朝洪武皇帝定鼎南京,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四海宾服,五方熙皥,真个是极乐世界,说什么神农、尧、舜、稷、契、夔。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那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熏熏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顽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员都上本絮聒也不震怒,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舜了。一时贤相如张居正,去位后有申时行、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坐镇太平。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杜浚更是厉害,尧舜都看不起,直接把万历抬到轩辕黄帝和伏羲的高度了:
“太平久远知者稀,万历年间闻而知。九州富庶无旌麾,……谁致此者?帝轩、羲。”
……
以上种种对万历大加赞扬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这里不过是选取了沧海一粟,如果诸君有意深究,可以阅读港大博士何冠彪的《明清之际士人对万历朝的眷恋》一文,对万历的正面评价可以说是做了一个总结。
不论这些评价是否客观,但基本上可以否定黄仁宇所谓的“历来均以为昏庸”的臆想了,当然,对万历的负面评价不是没有,但就算是唐太宗也不能避免身后非议,黄仁宇又怎么能去苛责万历?如此,只要还有人为万历点上一个赞,那么再把万历划入“名裂”这一栏,那就不怎么合适了。
其实光是写到这里,就可以可以推翻黄仁宇在万历篇的所有主干论点了,毕竟连一开始的立论都错了,再这上面建立的结果再怎么严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5 22:43:00 +0800 CST  
三、张居正篇

万历十五年七月,此时,距离张居正去世已经五周年了。

这一年,万历皇帝忽然下旨询问工部:

“张居正在京内的住宅没收归官以后作何区处?是卖掉了,还是租给别人了?如果租给别人,又是租给谁了?”
此时,张居正已经遭到万历皇帝抄家灭族的几年后了,可对于这个曾经亦师亦父亦臣亦敌的人,他的感情复杂而微妙。

这对从相爱到相杀的君臣,终究没能全始全终,在故事的结尾,画上了一个惨淡的句号。

张居正是明代的大改革家,历来备受推崇,在他担任首辅期间,制定考成法、推行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清查田亩,使得万历前十年的国力蒸蒸日上。

可惜天不假年,万历十年张居正忽然病逝,保守派趁机反扑,万历皇帝为了独掌朝纲,开始对张居正反攻倒算。

其中,张家破人亡,清查田亩的成果一概作废,考成法在申时行的建议下被废除,改革派基本全面下野,只有一条鞭法被保留了下来。

黄仁宇给出的答案是,张居正的失败是必然的。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4:34:00 +0800 CST  
他给出的解释,是张居正得罪了文官集团,所以势必不得长久。

文官集团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以为是近些年来网友发明的,实际上他的渊薮就是黄仁宇,不过当然,黄仁宇对文官集团的定义没有今天网上那么夸张化,他口中的文官集团是这样的:

“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有如今日美国的“潜水艇夹肉面包”(submarine sandwich),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
在黄仁宇眼中,明朝的真正统治者不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团,因为在明朝,宗室被当猪养、外戚从良家选、武将没地位、太监就是皇帝的狗……于是就只剩下文官一家独大了。

当然,你可能要问了,不是还有皇帝么?

问题在于,皇帝只是一个人,而文官集团是无数人,皇帝可以处罚甚至杀掉任何一个文官,但他不可能把整个朝廷的文官都给换掉,而且,皇帝之所以为皇帝,就是因为他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他的无上权力,恰恰是地主阶级的文官们赋予他的:

“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他应该做到寓至善于无形。如果他能够保持感情与个性的真空,经常演习各种礼仪,以增强抽象的伦理观念,他就和上述要求恰相符合。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 …… “而在事实上,文官集团只能有一种传统的性格,而由于这个集团是本朝实际上的统治者……”
同时,黄仁宇借申时行的视角,得出张居正的失败,是因为他的改革触及到了文官集团的利益:

“他(申时行)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张居正的精明练达,竟忽视了这样基本而简单的事实。”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4:35:00 +0800 CST  
好吧,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分析,张居正是不是被文官集团害的失败的。

首先,我们可以把张居正和明代其他改革家对比一下。

明朝有嘉隆万大改革的说法。

那么,明代改革的渊薮,我们可以追随到嘉靖初年的张璁变法,具体措施详见田澍的《嘉靖改革研究》,其中一项改革甚至伸到了文官集团的命脉——科举制度上了,然而,最后人家张璁虽然失宠离职,但依旧是善终,张家也没遭到飞来横祸。

隆庆年间的改革者是高拱,改革以“八弊”为纲,也是对官场上的习气大加整顿,而且因为高拱兼任吏部,任人一言而决,连七品县令的升降都要亲自过问,裁掉了一大批官员,连孔子后裔的官都给罢了,这么横,得罪文官集团应该很深了吧?然而最后即使被冯保张居正打了黑枪,也依旧是寿终正寝,高家不但没事儿还能拿《病榻遗言》来了一波完美反杀。

那么问题就来了。

怎么张璁、高拱的改革,也得罪了文官集团,为什么他们的成果大多都能保存下来,同时身后也没那么悲剧,怎么就光张居正这么背?

可见,把张居正死后惨遭清算的下场,归咎于文官集团,再进而推论出明朝政治制度已毫无出路,这个逻辑推理有很大的问题。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4:35:00 +0800 CST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过程长达两年之久来,期间断断续续,万历好几次也有好几次表示要以全始终:

“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但是架不住张居正的黑材料不停地上报,更关键的在于,这里的黑料大部分都不是污蔑,而是真的。

不论是言行不一、结党营私、作威作福、收授贿赂、辽王妃的告状、高拱的《病榻遗言》……以上种种,都一次次的刺激着万历的神经。

历朝历代,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且失败率大的活儿,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射成刺猬、李斯被腰斩于市、桑弘羊死于非命、杨炎惨遭赐死……

你看看,黄仁宇口中津津乐道的第一帝国与第二帝国的改革者们,又有什么好的下场?张居正不论如何,也是善终,比起他们,那也是大大的成功。

可以说,改革者失败且得不到好下场,是政治的常态,它证明不了什么,和什么政治制度上的失败也没有因果关系。

当然,改革者的下场,这点也并非没有例外。

比如王安石,他就光荣退休。

为什么?主要是王安石在私德上没有任何把柄,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作死行为。

而上面列举的商鞅吴起李斯等人,最后下场如此,自己作死的成分其实更大,张居正也一样。

然而不论如何,张居正十年改革,为大明王朝创下了一个黄金时期,死后虽然被清算,但也很快被天启皇帝平反,从身后名来讲,王安石被骂了那么多年奸臣,张居正也是可以在他面前嘚瑟一下的。

黄仁宇:张居正失败了。

我:不存在的。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4:36:00 +0800 CST  
四、申时行篇

万历十五年,岁在丁亥,是为京察之年。

京察,是大明王朝对中央官员的一次大考核,每六年举行一次,对于在朝的文官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你想想,我好不容易在科举考试这场独木桥上、从千军万马里一路杀出,这才头戴乌纱、扬眉吐气,可一旦在京察中被打了差评,那么面临的就是停职降级,这该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在这一年,文官们再一次回忆起了,被京察所支配的恐惧,以及被无情斥退的屈辱。

京察的结果下来了,所有官员都战战兢兢的观望结果,比等待高考成绩出来还要紧张。

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京察的结果,凡由进士出身的职官只有三十三人降级或罢免,而且这三十三人,没有一个出于吏部、都察院或翰林院这些传统上最富敏感的机关。”
中枪的竟然只有33人?而且还都是一些没有门路、没有关系的家伙?

要知道,大明最严格的那一年京察,可是有2000人落马啊。

所有文官喜出望外,他们得知,这样温馨的决定出自于一个人——申时行。

申时行是当今的内阁首辅,在这一年京察,他放过了大家,选择了以和为贵。

同时,他也是皇帝的老师,深得万历信任。皇帝生前,在大峪山修建陵寝,申时行便是这一工程的包工头,也是在这一年,他向皇帝报告修建进度一切顺利,皇帝龙颜大悦,特赏锦缎一匹,让他制成新衣,以供阅陵时服用。

这一年,不论是皇帝还是文官集团,在提起申时行,无不交口称赞,认为这人是一个妥妥的君子,没跑了。

万历十五年,是申时行的人生巅峰。

质疑他的人不是没有,比如一位刚从基层上来的官员,便向皇帝上奏,认为申时行在京察上搞表面和谐,实际上是在掩盖问题,这种人应该拉出来批判一番。

万历皇帝对他的老师申时行无比信任,自然不会理会这个官员的奏疏。这个官员的下场是被外调他省。

这个官员叫顾宪成,后来,他创办了东林书院。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5:40:00 +0800 CST  
申时行是一个和稀泥的官僚。

张居正死后不久,内阁走马观花,申时行担任了首辅。

根据黄仁宇的说法,因为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对文官集团频频示好,为此废除了考成法,同时以和为贵,搞和谐,你好我好大家好。

同时,他为人圆滑,从《召对录》里可以看出,申时行对万历的态度一直都是谦卑而关心,这让万历十分信任他。

申时行一生的工作,就是夹在万历与文官集团中间和稀泥、打太极。

然而,争国本一事,申时行还是失败了。

按照黄仁宇的逻辑,申时行属于“身败”,因为他的和稀泥战术失败了,最终也没能在万历与文官集团中间找到一条出路,所以说,明代政治制度是失败的。

但是,我必须要指出两点。

第一:申时行去职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结果,没必要强行加戏到政治制度头上。(面对文官集团的失败)

“申时行获知皇帝的反应,立即呈上一份揭帖,说明内阁的联名奏章虽然列上他的名字,他事先却并未与闻。被孤立的皇帝亲自在朱批中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爱之忱。事情本来可以在这里结束,因为大学士的揭帖系秘密文书,经过御览以后向例是退回本人而不公布的。但是这一揭帖偏偏为许国所截获,他就毫不客气地送交给事中办公室抄录公布。申时行立刻向给事中索回原件不准公布,但其内容已经在文官中传遍,而且这种索取已发科抄写的文件也属违背成宪。”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来,申时行被迫离职完全就是被许国给阴了一把。

第二:申时行无法让万历上朝。(面对皇帝的失败)

“1586年的新秋,二十三岁的皇帝降下谕旨,说他早晨起床后突然感觉头晕脑胀,需要停止早朝和出席经筵、日讲;而且所谓停止,又无时日的限制。十二个月以后,这头晕脑胀,又奇妙地重复出现。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皇帝刚刚说完精力不支,宦官却传出了万岁爷爷在紫禁城内骑马驰骋的消息;接着又有人说他试马伤额,不想让廷臣看见。消息传开,礼部的一位官员就奏上一本,规劝皇帝保重玉体,并注意他身为天子的职责。不想一波方息,皇帝又来一套不能临朝的谕旨,据他自己说,其原因乃是心中火气过旺,服用凉药,凉药压火抵于足部,发生奇痒,因之搔破皮肤,行走不便。然而与此同时,宫内却又传出皇上饮酒过多,夜间游乐过度,与妃嫔交往过切如此等等的消息。 这自然会使申时行感到伤心。他曾写信给朋友诉苦,说他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他还写诗责备自己的无能:“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衮职自惭无寸补,惟应投老赋归田!”意思说军队没有打胜仗,农民没有享丰年之福,可见他自己位居高官,对国事毫无贡献,自应退休,返里归乡。然则申时行并不真是一个容易灰心的人。在发完牢骚之后,他仍然抖擞精神,继续执行他首辅的职责,摊开奏本,用楷书端端正正地写上,请求陛下以社稷为重,保养玉体,但是经筵决不可长期停止,太祖洪武皇帝,经筵讲到七十岁仍然坚持不息。他同时又和朋友通信,指出局势艰难,“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
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定陵的挖掘中,《风雪定陵》一书已经给出了解释,万历并非是刻意不上朝,他没撒谎,他是真有病:

“不论是从棺内万历右腿蜷缩的痛苦之状来看,还是将尸骨复原之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可以证明万历皇帝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不能走路的那种。”
这就真的跟申时行没关系了,这个锅他背的冤枉呢。

申时行最后活到了八十岁,皇帝还念着他,而且他的身后名也很好,明末清初的文人都称之为“贤相”,从哪个角度看,我都不认为他“身败”了啊。

楼主 阿波罗大帝  发布于 2018-05-16 15:40:00 +0800 CST  

楼主:阿波罗大帝

字数:28297

发表时间:2018-05-15 0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1 21:46:48 +0800 CST

评论数:2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