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史】河北官话的分布、复化和清入分派问题

当代方言保留宕江入声复化层和曾梗入声区别层的都分布在以河北为主体的区域内,这种方言可以肯定与中原音韵一类的北音文献所反映的官话有深刻的渊源,其存在和分布应该是在北宋甚至以前就奠定了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现代河北官话(北官)的特征和内部差异也许可以和宋元文献相参照,得到更多信息。
那么以中原音韵式复化层(宕江入派效、曾梗摄一二等不同)的大量存在为标准,我所说的河北官话四至在:
1.河北省(包括京津)内

张家口地区几乎全境(是入声区,现划为晋语)
石家庄地区下灵寿、平山、获鹿、元氏和赞皇县(入声区,现划作晋语)
邢台-南和-鸡泽-邱县一线及以南的区域(魏县、大名县是中原官话,其余入声区属晋语)
以外的区域
2.山东省内
沿与河北省交界线,无棣、宁清、德州、临清、聊城等县市都有不少复化白读字,但相比河北省内已显弱势,其南界绝不超过今黄河。其邻接的山东中原官话都只有曾梗摄统一复化成河北曾摄的元音。
原则上关外东北官话也应该算北官的一支,但其分派太晚,这里就不说了。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06:41:00 +0800 CST  
特点和内部区别
复化
北官一般保存的复化层多于普通话及北京话,但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北京的文读层性质的语音的渗透,新派尤其剧烈。
其复化的特点是:
宕江摄作效摄(可出现合口)
通摄(不区别屋烛)作流摄
曾梗摄一等与蟹一合互为开合口
曾梗摄二等作蟹摄二等
深臻摄不同于曾梗摄一二等
其中第二点字较少,可能在有的点已经被洗掉了,或保存仅六、肉等字不易与其他被洗出来的非北官区别。但是,从第二点分布的广泛性来看,该层次的源头是中原音韵复化层,而不是蒙古字韵那样的,虽然二者的区别也只在这点上。
清入分派问题
《中原音韵》的入声是较整齐地按清入派上声、全浊入派阳平、次浊入派去声进行的。但现代北官在清入分派上不大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片区。
第一类,清入不规律
这一类型以现代北京话为代表,古清入声不规律出现,分布的区域大概也是因受到北京话严重影响而形成的。
分布在
大城-霸州-雄州-徐水-涞源一线及以北,和其南的保定城区。
第二类,清入派入上声
该类与中原音韵相吻合,但是现代分布较逼仄,三分之一以上清入字派入上声的点有: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07:23:00 +0800 CST  
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满城、清苑、高阳
即以宋代保州和定州为中心的地区。
第三类,清入派入阴平
在上述两类以外(以南)的大片地区(包括山东境内)的北官都以清入派阴平为主体。
有两个例外,无极和晋州的清入派入阳平。
如果假设《中原音韵》确实体现的是元大都的情况,也许可以猜想,在明清的正直因素造成北京市清入分派混乱之前,第一区的特征也是第二类那样的,那么就能得到一条南北分界线,比宋辽边境(满城-保定-雄县-霸县之北)略南,也许这种区别是古宋辽边界或者更古的卢龙、成德边界的产物也说不定。不过,无极、晋州以及山东境内清入声尚保存独立入声的利津县的例子也提醒我们,各方言点的清入调与其他调合并音变也许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共同发生的。进一步的证明需要依靠共同古调值的复原。
主要材料来源:《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07:24:00 +0800 CST  
《中原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区别及<中原音韵>的语言基础 》
(三)
从本世纪以来,一直有人主张《中原音韵》是大都话,可是一直被人反对。这主要是因为《中原音韵》有一些地方与今北京话不合。现在我们就对这些意见择要解答。
各种不合当中,最为人所议论纷纷的是入声分派问题。《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古全浊与今北京话相同,派入阳平;古次浊也与今北京话相同,派入去声,可是古清声母字《中原音韵》派入上声,而北京话却漫无规律,四个声调都有;或者像有人攻讦的那样,不但是四声都有,而且是上声最少,阴平最多。因而有人怀疑到周德清分派入声是否有事实根据,“清入声派上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有人把《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搬到了外地,可是同样不能尽合,于是怀疑“它能否代表实际语言的真实情况是不很可靠的。”
这些批评值得怀疑。周德清既然把入声三分,而不是一古脑儿派入一类,说明他是有某种根据的。我们不能设想,周人为地分配韵字,下赌注的结果居然两类都分对了,而且与今北京话全同。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28:00 +0800 CST  
有人在此退了一步,说:“因为全浊、次浊入声字有实际语言中近平声、又近去声作依据,而清音字并没有这种依据,所以周是采用一刀切办法,都归之于上声”。仔细想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清音字也是要发音的,不能是没有语音形式 的“□□□”,看见了只能哼哼。只要有读音,周德清就可以根据实际读法归到一定的声调中去。(注:无论是在《中原音韵》的研究当中,还是在其他韵书的研究当中,都有人用抽去实质的空头形式来讨论问题,因而生出了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汉语的声韵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字音来承担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声、韵、调抽象出来,离开了具体字的单独的声、韵、调是不存在的。)从“一刀切”的用词儿来看,也许这是说,当时像今天的北京话一样,清入分派漫无规律,搞不清该归入哪个调,所以权且入上声。有人也的确是这样猜测的。其实这是因果倒置。知道今天的清入无规律,是研究的结果,不看历史并不能知道。周德清显然不可能这样去做:拿来派入四声的古入声字,凡派入阳平的,先看看它的历史,是全浊的就归入阳平,是清声母的就归入上声;派入去声的,历史上是次浊的就归入去声,是清音声母的就归入上声。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30:00 +0800 CST  
有人抓住周德清说过“今撮其同声,或有未当,与我同志改而正诸”,说“我们以为那是指清入声派上声说的。”这真是“莫须有”!设想如果当时是清入散入四声,周德清不顾事实,硬是归入上声,这根本不是“或有未当”,而是“必有未当”,等着挨骂的事,何来“与我同志改而正诸”!如果是 清入字,字字都有四声的读法(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周德清只好权宜派入上声,那自然应当是说:“独清入字无定调,权入上声,德清无能,以待明哲!”
从全国入声演变都有规律这件事推测,北京话的早期应当也是有规律的。至于北京话的漫无规律,应当是后来的变化。为什么北京话早期会是规律的?我们曾在《再论汉语北方话的分区》中(151页)说过:
北京官话曾经也是中原之音影响下的一支周边方言,虽与中心地带的方言有别,但不意味着它是独立的一支。可是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它的地位与前大大不一样了。过去是居天下之中的洛阳,现在则是面南而居、君临天下的北京了。正音的标准逐渐改变了,影响的中心逐渐改变了。过去是它接受影响,现在是它影响别人。
北京原来是远离中心的周边城市,她的语言自然会比较纯粹。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31:00 +0800 CST  
就好像今天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话,八方共和,五乐齐奏,可是其他在野方言都是清一色一样,那时候的北京话也应当分派很有规律。可是后来政治地位变了,三教九流都涌入北京,就不易保持纯而又纯了。
至于今天的北京话里阴平为什么会特别多,这只要看一看北方官话的南邻——中原官话区的情况就知道。中原官话区从东到西的广大地区除了环绕着兰州、银川的两小块之外,清 入都是派入阴平。中国长期是科举取仕的制度,北京的下层自然是北京人,可是上层不一定,而知识阶层更是来自四面八方。西安、洛阳、开封、郑州这些大城市的语音原本就是一种标准,现在当然也会伴随着老官话尚未失去的旧日权威,由他们的知识分子以及各类来京的谋生者带给年轻的新权贵——北京话。
北京话的阴平字在增加,这不但是历史上的事,也是今天还在不断发生的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就有这样的规定:“古代清音入声字在北京话的声调,凡没有异读的,就采用北京已经通行的读法。凡是有异读的,假若其中有一个是阴平调,原则上采用阴平,例如:‘息’,‘击’。否则逐字考虑,采用比较通用的读法。”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33:00 +0800 CST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原则下,现代汉语的标准音里又增加了不少阴平字。(注:关于北京话具体的字音演变过程和演变细则,我们拟另文探讨。)
顺便指出一点,北京话的口语里,上声字要比普通话多,如(参看俞敏1983,1988,1995):
书面语:国家 菊花 地质 质量 教室 流血 颜色 碑帖 理发 黑豆
口语:guǒ家 jiǔ花 地zhǐ zhǐ量 教shǐ 流xiě 颜shaǐ 下tiě 理fǎ hěi豆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34:00 +0800 CST  
还有常见的〖觉〗〖阁〗等也是上声的:自觉jiao,觉jiao得,阁gao老。东北人喜欢用〖搁ge3〗代替〖在〗的部分功能:搁ge3那干啥呢?这是文读音了,声调还是上声,东北话里清入归上的比普通话多得多。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50:00 +0800 CST  
在我们唐县更多一些,〖托tao〗〖剥bao〗〖桌zhao〗〖削xiao〗〖搁gao〗〖喝ge〗〖割he〗〖切qie〗〖接jie〗〖侧摘窄zhai〗〖册chai〗〖掴guai〗等都是上声,调值同普。
天津人也能感受到: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19:59:00 +0800 CST  
《侯跃文还是侯耀文》
今天一代相声名家侯耀文先生入土为安,侯瓒与侯耀华也已和解,曾经喧嚣的侯门恩怨终于落下帷幕。侯耀文先生虽已安葬,但关于侯先生到底是叫侯跃文还是叫侯耀文一直没个说法,侯先生走的太匆忙,不但给两个女儿留下了遗产官司,连自己到底叫什么也没说清楚。
在上世纪80年代侯先生的相声作品中,他不止一次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跃文呀”,说明那个时候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叫侯跃文,包括电台的主持人也说:“下面请欣赏侯跃文、石富宽合说的相声《糖醋活鱼》”。但是现在的媒体和网络几乎全写成侯耀文。名字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何况是名人,但侯先生自己生前也没对这个事做过任何解释。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应该出在北京话上。北京话和北京周边的方言把很多字的韵母ue发成ao的音,比如跃(yue 4)就说成了耀(yao 4),还有学(xue 2)说成了淆(xiao 2),觉(jue 2)说成了脚(jiao 3),我是天津人,但说的话不是天津话,说的应该属于北京周边的方言,从小上学都说上淆(xiao 2),自觉说成自脚(jiao 3),天津、北京有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00:00 +0800 CST  
个词叫不觉闷,但说成不脚(jiao 3)闷。
还有其它与上面我说的类似的,小时候把棉花说成苗(miao 2)话,仙鹤说成仙豪(hao 2),老天津卫有三宗宝,叫做鼓楼、炮台、铃铛阁,这个铃铛阁都读铃铛搞(gao 3),否则跟三宗宝的“宝”字不押韵。
这种把字的读音念倒了的方言应该来自于满族的发音,英文的mandarin是汉语普通话或官话的意思,最早的意思是官话,现在演变成了普通话的意思,清朝的时候官话应该就是满族当官的说的话,而mandarin的发音就很像“满族”的发音。北京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满族官话的发音,而相声这种起源于北京的艺术形式又保留了很多北京方言,包括现在的 相声。郭德纲的相声里面还经常说上学(xiao 2)、大学(xiao 2)生,相声《八大吉祥》里面也是说“鹤(hao 2)仙问鹿仙”。
说到这里,侯先生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应该就有答案了,本来应该叫侯跃文的,后来大家把音念倒了就都叫侯耀文了,索性就直接写成侯耀文吧,省的观众们纠结这个问题。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00:00 +0800 CST  
东北话的底层是幽燕方言,这点可以从入声字的舒声调和调值中可以看出来,因为《中原音韵》成书时今天的东北话未成型,而从东北到北京再到冀鲁的保唐片的调值是高度相似的。
东北话哪些字作3声处理? 第1页(共16贴)
只看楼主 最新回复 去底部 刷新
1楼. 很多古入声字东北话(至少在我家的地方是)作3声处理,与普通话不同。目前发现了以下一些。
国(guǒ),革(gě),勒(lě),福(fǔ),覆(fǔ),惜(xǐ),复(fǔ),结(jiě),节(jiě), 得(dě),色(shǎi),
另有1声作2声处理
缩(suó),叔(shú)
还有哪些?欢迎补充指正。这些音好像受普通话影响比较大,年轻一代都不怎么用了。
回复
素食动物 2008-10-24
3楼. 还有 “劣” ,“室”
素食动物 2008-11-29 回复
4楼. 哈(3)尔滨
于可心 2009-2-20 回复
5楼. 还有“蝙 biǎn”、“亚 yǎ”、“混 hǔn”等
119.118.235.* 2009-2-22 回复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33:00 +0800 CST  
6楼. 当年从河北闯关东的老一代人带进来的,现在是不大说了。
Patentanwalt 2009-2-26 回复
7楼. 还有刮guǎ、侵qǐn、较jiǎo、血xuě、职zhǐ、于yǔ、在zǎi、崇chǒng等等等等……多到数不清
119.119.230.* 2009-3-4 回复
8楼. 楼上精辟.
静静的牟尼石 2009-3-4 回复
9楼. 还有觉得的觉,卫生的卫,东北话里都念三声
124.94.59.* 2009-3-24 回复
10楼. 觉得 我们这里念“jiao-3" 也挺好的哦!~
楼主哦 你说年轻人不怎么用了?
我看不对啊~
我们就经常的用 很好啊 !~
梦华forever 2009-7-8 回复
11楼. 我沈阳的,至少我身边同学里,国(guǒ),革(gě),勒(lě),福(fǔ)这几个字音普化的比较严重
素食动物 2009-7-19 回复 12楼. 国,福比较常用的。革也还可以。
218.24.147.* 2009-7-23 回复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34:00 +0800 CST  
13楼. 客(qiě) 觉(jiǎo)
素食动物 2009-7-25 回复
14楼. 东北话其实也是一个地方一个味道 或是用字,用词不一样 只是差别比较小罢了 不光是三省的差别 我们吉林省 西边的白城 松原 跟东边的延边口音都不一样我们延边重来不说母们,说俺们,也不像松原那边说 成......什么 什么的。 而且差别很大 延边跟中间的吉林市口音也不一样 只不过挺细微的。我们这边更像黑龙江说话,但是用词发音又跟黑龙江有差别,比如 哈尔滨人说 割(ga一声)点肉,我们这边说割(ga三声)点肉。长春那边打架喜欢说我扎死你 我们这边喜欢说捅。我们这边DER是SB的意思 长春那边是NB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屌。
123.172.128.* 2009-8-6 回复
15楼. ls, 但是我列这些字,估计东北各地都是这么读的吧,有必要调查一下
素食动物 2009-8-6 回复
16楼. 东北话读三声大家列举的这些字大部分以前都读入声 我估计以前的东北话入声都读成第三声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35:00 +0800 CST  
不过现在其实有些字只在特定场合读成第三声 比如在我家哈尔滨 “结”这个字貌似只有“团结”“结婚”这类词读三声 “结束”“总结”就跟普通话一样
一些约定俗成的词 比如地名啥的愿意读三声 比如哈尔滨的船舶(三声)学院 革(三声)新街 复(三声)华小学 还有哈(三声)尔滨 呵呵
baiyiuny 2011-3-11 回复
18楼. 有些现在不怎么说了。
sunwys2007 3-11 01:20 回复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0:36:00 +0800 CST  
还见于北京及其周边的〖来客qie3了〗〖隔jie3壁儿〗〖家雀qiao3儿〗等,和多音字:
【 葛根 】
gégēn
〖rootsofkudzuvine〗中药名。豆科植物。葛的块根。因含有黄酮类及多量淀粉成分,能解饥退热,治高血压、颈项强痛、冠心病等
【葛巾】
géjīn
〖ko-hempclothscarf〗古时用葛布做的头巾
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 三国演义 》
【葛藤】
géténg
〖complication〗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姓氏
葛Gě
如: 葛天氏 (葛天。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pǎi
迫击炮
pǎijīpào
[mortar] 用座钣承受后座力、发射尾翼弹的一种滑膛曲射炮
色 shǎi
〈名〉
1. 颜色[color]——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 骰子 ))[dice]。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3-06-09 23:12:00 +0800 CST  
@大唐瓦当
入声复化出现在黄河以北的山东部分,河北,东北,北京,天津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6-03-18 15:37:00 +0800 CST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6-03-21 17:31:00 +0800 CST  


楼主 mazhigang0312  发布于 2017-02-02 17:32:00 +0800 CST  

楼主:mazhigang0312

字数:6254

发表时间:2013-06-09 14: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07 00:11:28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