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清后传——徐一凡的野望之改革篇设定

42楼“不算汉族”笔误,应为“不算蒙古族”。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2-17 16:56:00 +0800 CST  
回复44楼:
“满族”这个概念是民国以后才有的。之前只有“旗人”的概念。

“旗人”里又分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满洲三种部队。

不同时代的不同概念不要搞混了。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2-20 23:22:00 +0800 CST  
3、兴办学校、义务教育

1895年,京师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创办。1896年徐一凡政权建立后,一面推行废科举、兴议院;一面兴办学堂,推行义务教育。

1896年,天法帝载沣宣布废除八股,改以技艺、策论取士。同时,在礼部侍郎张百熙主持下,兴学校也很快提上了一是日常。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奖办学堂令》,确定了“天法新学制”——初小三年,高小两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两年,本科四年;中等专科学校三至四年,高等专科学校二至四年。同时,又规定高小文聘相当童生,中学文聘相当秀才,大学预科相当举人,本科得到学士学历相当同进士,如获博士文聘则相当于进士出身。

在张百熙的努力下,一时间全国出现了大办学堂的高潮。除了北京、北洋、南洋等大学之外,到1901年已省省皆有大学、府府皆有师范、县县皆有中学。私人兴办学校者也为数不少,主要有书院改制的私立大学、文科中学(以硕儒长校),教会办的教会大学、教会中学和企业办的私立专科学校等。此外,还有军事系统的禁卫军大学(后陆军大学)、水师大学(后海军大学)、船政高专、各讲武堂(后改陆军官校或陆军中学校)、少年讲武堂(后改为陆海军的少年军校)等。

徐一凡称帝后,于1901年正式废除科举,改吏部试为国家文官资格考试(包括甲、乙、丙三种。甲种要求有大学文聘,乙种要求有大学预科文聘、丙种要求有高小文聘。此外还有地方文官资格考试,由各省自办),各技艺科为各科全国资格认证。旧式学堂基本被取消。

同时,从1901年又开始推行义务教育。第一步就是三年义务教育,即与“全民识字”同时铺开的“村村有初小,人人上初小”运动,但由于光是这一目标就工程浩大,因此到徐一凡政权覆灭也未能完全实现。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收到一定成效,文盲率是大大下降了。

由于徐一凡政权军国化倾向严重,在扩建各种军事学校【如相当于大学预科的军官学校、相当于国民中学但和师范一样学费全免的陆军中学等】的同时,又开始全面推行大学、中学、高小三期军训和所谓的“国民教育”,试图将全国人民变成徐一凡军国政权的预备军人,结果事倍功半。

1905年“徐世昌大肃整”以后,徐一凡政权开始极力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和监视。

【结果】
徐一凡废除科举、大力推行学堂教育,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打下了基础,并第一次将自然科学教育系统地引入中国。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他的办学指导方针急功近利,目标是为自己的政权培养文吏和军官,以及为大垄断财团培养必要的技术人员。因此,不可避免地“使学堂变成了官僚的预备机关”,“使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而思想比较活跃的私立学校,又成为了反体制异端学说的发源地,遭到了徐一凡的严密控制和监视。
另一方面,学堂教育流水线一般培养出来的大量知识分子,徐一凡政权又无法一一将他们纳入体制。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新知识分子进入了社会,与断绝了出路的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了不稳定因素。而又由于他们眼界开阔,受过新式的训练,人数又多,因此破坏力又较后者更大。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2-28 19:13:00 +0800 CST  
1904年第一次唐绍仪政事堂时的政事堂各机构:

一、政事堂辅助机构:
1、政事堂东曹。
政事堂办事机构。
2、政事堂西曹。
政事堂法律顾问机构。
3、政事堂铨曹。
由吏部改制。实际上独立于政事堂。

二、各部、寺:
外务部:由总理万国事务衙门改制,负责外交。
兵部:负责陆军军政。
海军部:由兵部分设,负责海军军政。
度支部:由户部分设,负责财政。
内务部:由刑部改制,负责警务。
礼部:负责文化、教育和科学。
户部:负责民政、卫生等事务。
工部:负责通商、建设和实业。
法部:由刑部分设,负责司法行政。
***:由太府部分设,负责交通、水利。
鸿胪部:由理藩院改制,负责藩属国、垦殖及地方自治等事务。
盐铁部:由太府部分设,负责资源开发、国营事业等事务。
司农部:由司农寺改设,负责农林水产。
邮政部:由***分设,负责邮政电传。
太常寺:负责礼仪事务。
光禄寺:负责爵赏事务。
太府寺:太府部被分解后改制,负责经济企划。
少府寺:由内务府分设,负责宫内事务。
宗正寺:处理皇室成员事务。

三、临时机构:
有权设立各“房”为临时机构。
如塞北开拓房。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1 16:14:00 +0800 CST  
***=交【河蟹】通部。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1 16:14:00 +0800 CST  
4、二元君主、更立官制

天法改制时期,徐一凡就托古改制,改革了官制。

1897年,天法帝宣布文武班合一,重新制定了品级。从此不再有武三品见了文三品要磕头的怪现状。另一方面,又为了“奉天法古”而将一些官名做了王莽式的修改,如各部“尚书”皆改为“卿”,侍郎都改称“左右大夫”等。除少数例外,还废除“满缺”、“蒙古缺”等名目,标榜满汉合一。、

为了变法或巩固自身权势的需要,又废除了一些旧机构,设置了一些新机构。前者如废除总理万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后者如废除军机处,改设摄政公府政事堂。

1900年徐一凡登基,改元“明德”(前作“明道”为误),颁行《钦定中华帝国宪法》。一半是由于确立新朝气象,一半是由于感觉对清朝的制度如论如何小修小补都已不合用,因此徐一凡(形式上是通过国民大会)拿出了新官制。

在中央,设有政事堂,设平章政事一人,总理国事;参知政事数人(可由各部卿兼),帮办国事。政事堂总理万机,节制外务、兵部、海军(兵部卿和海军卿由军人担任)、度支、内务、礼部、户部(民政卫生等)、工部、法部、交通、鸿胪、盐铁、司农、邮传等各部,各设卿一人、大夫一人。各寺设大夫一人。平章政事由皇帝提名下院领袖,上下两院表决通过后方能上任。

立法权归国民大会和枢密院。国民大会在特别情况下才得召开,由500—2000人组成。枢密院则常设,分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自治地方代表和行业代表等组成(合计200—300人),成员称朝议大夫。下院由各省、府代表(各省代表,每道2人;各府代表,每府4人;另外还有特别允许派遣代表的州如宁波州,每州派遣1人,合计250余人)等组成,成员称代议士。

司法权归大理寺,由九位大理大夫(大法官)统辖。

监察权归御史台,前有述。

另外,由于规定统帅权归皇帝。因此军部(总参谋部和总军令部)均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地方,分行省(全国本部十八省、台湾省、塞北二省、东四省、西域三省,共计28省)、府(民国时代称特别市,当时有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共计4个)和自治地方(由法王统治的吐蕃,由外蒙王公自治、部分军管化的外蒙),偶尔设总督作为派出机构以管辖数省。省下设县(州)。省县之间设道,为省的派出机构。原来的府、直隶州都废除;散州和厅都改为县(州)。
省在行政部分设安抚使一人,1901年由巡抚改称。中央委任,权力受到省议会的约束。司法部分有高等法院、监察部分有巡按司。
道为省派出机构,全国有100余个,设有道尹一人。多数时候,司法机构在道尹治所设有中等法院或高等法院分院。
县(州)自治,州相当于民国的(非特别)市。县行政首长称县知事,由县议院选举产生。县设有初级法院。

【结果】
徐一凡总体上奉行二元君主制,威权色彩浓。
地方上推行地方自治,实权为士绅所得。
其后果前一章已详述。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1 21:04:00 +0800 CST  
徐一凡三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

国文:
1、学会注音字符。
2、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表第一”中列出的最常用汉字。
3、能够写作300字左右,无明显语病的简单书信及一般应用文。

数学:
1、学会四则运算并拥有使用它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后者即应用题)。
2、认识基本的几何体,及其面/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它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3、学会珠算和简易账目记录。

此外必修课还有常识(包括粗浅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和体育。

其他科目均为因地制宜的选开课程。

目标为培养“具有基本常识及必要能力之现代公民”。

小学入学年龄,发达地区为6周岁,其他地区为7周岁(徐一凡政权时期,16岁即算成年,14岁即被认为具备劳动能力。婚龄为男18岁,女16岁)。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5 02:47:00 +0800 CST  
徐一凡政权时期主要的大学。

北京府:
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崇文大学(新教教会)

天津府:
北洋大学(国立)、南开大学(私立)、津沽大学(公教教会)

南京府:
南京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私立)、金陵大学(新教教会)、金陵女子大学(新教教会)

上海府:
交通大学(公立)、同济大学(私立)、华夏大学(私立)、震旦大学(公教教会)、圣约翰大学(新教教会)

苏州:
东吴大学(新教教会)

杭州:
浙江大学(国立)

济南州:
山东大学(国立)

厦门州:
厦门大学(私立)

广州:
广东大学(国立)、南洋大学(私立)

沈阳州:
东北大学(国立)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5 03:08:00 +0800 CST  
5、共和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徐一凡政权时期推行殖产兴业,大力扶持财阀,从而使得农村中小地主和作坊主纷纷破产;大量自耕农更沦为佃农、工人或城市游民。同时,知识阶层分化,出现了大量游离于体制外的“文人”。其结果是种种反体制思潮的流行。
1895年,孙文与陆皓东、陈少白等人组织兴中会,提倡共和主义。此后,各种共和主义组织借“立宪”的东风一度兴起。1900年前后,因徐一凡代清自立,其势头有所衰退。但1904年唐努乌梁海事变后,共和主义势头更加激烈,引发1905年的“徐世昌大肃整”。
1904—1905年革勹命风暴沉寂后,共和主义者并未偃旗息鼓,反而加紧了组织化,于8月底在日本成勹立了共和主义者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或“共和党”。
另一方面,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最初,工人运动主要以帮会活动的形式出现。这一时期,原有的红帮、青帮、哥老会的组织势力都有很大发展,内部组织化加强。1905年以后,社会主义思潮经日本的幸德秋水等人介绍,传入中国,迅速得到传播和发展。一些新式工会和农会纷纷组建起来或由旧式帮会改造而成,但也受到了徐一凡政权的重点压制。不久,江亢虎成勹立社会党,李大钊等人旋即参与,但这个党很快陷入安娜其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派的内部斗争而瓦解,并遭到取缔。
【结果】
这一时期最大的反体制势力是由孙文等人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派,主要阵地是广东、湖南和浙江三省。
社会主义思潮虽然影响很广,但是由于组织涣散(安娜其主义占了上风),因此未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势力。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5 03:35:00 +0800 CST  
徐一凡政权时期的主要合法政党

正儒党。徐一凡的政权党,后来主要被北洋派把持。

进步党。梁启超领导的改良派政党。反对徐一凡威权统治,但也反对共和派,主张渐进改良,“对等立约”。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5 03:40:00 +0800 CST  
6、条约改正,主权收回

徐一凡政权上台后,即开始改正条约,收回关税、司法、路矿主权的努力。但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第一任外务卿瞿鸿机也因交涉不顺利而引咎辞职。
1900年,徐一凡登基后,以中国业已开化为由,派出外务卿梁敦彦与列强展开交涉要求废除治外法权。梁敦彦首先从小国突破,1902年与日本(1903年又与比利时)达成新约,互相废除治外法权,尊重关税等。但这些许胜利不过是聊胜于无,甚至有得不偿失之嫌。为了打破列强的统一战线,梁敦彦拉拢英美,于1903年与英美分别达成废除治外法权的协定,以抗衡德俄。
1904年,徐一凡政权在胶东湾冲突和唐努乌梁海划界问题上对德、俄退让,引起国民不满,“一九零四年大骚动”发生。这一年年底,梁敦彦黯然辞职,新内阁的平章唐绍仪亲兼外务卿。徐一凡政权决定尽快完成条约改正问题,以对民族主义情绪因势利导,安抚民众情绪。
1906年,与美国改订新约。废除治外法权,收回关税自主权。
继而与荷兰、意大利等国也相继改订新约。
1907年,徐一凡政权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
但由于与英国的交涉不顺利,严重影响了与英国结盟的计划。最后徐一凡政权于1909年与德国、奥匈改订新约成功。
1909年,徐一凡政权强行夺取海关行政管理权,导致与英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结果】
1904年以后,徐一凡政权骑虎难下,试图利用条约改正问题来引导民族主义为己所用。但是,让列强放弃治外法权易,要想收回自主关税权就要困难得多。最终,徐一凡为此不惜放弃与英国结盟的计划,又启动对俄战争试图迫使俄国就范,最终玩火自焚。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3-06 22:55:00 +0800 CST  
徐一凡时代末期的教育现状

徐一凡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大变革的时代。虽然如今人们对徐一凡有着种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无可否认,包括近代教育体系在内的一系列近代体制都是在他的时代建立起来的——正是徐一凡推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徐一凡时代的教育,处在破旧立新的阶段,要给出一个概括是非常难的。因此,我们将目光放向1909年——徐一凡统治的最后一个太平年头,来考察一下徐一凡时代末期的教育现状吧。

【初小】
虚岁满7岁或8岁(因省份不同而有差异),根据190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有受三年初小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之所以这样做,徐一凡也有着良苦用心——小于7岁的孩子,委实不容易管教;而大于10岁的孩子往往又会成为贫农家庭的半劳力,是很难让他们甘心交出来接受义务教育的。7—10岁,正是孩子比较调皮的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孩子普及义务教育,无疑是各方面都比较容易接受的事情。
然而,话虽如此,并且当局还专门在各县设立了“义务教育推进委员会”来厉行监督——甚至还出现了对不愿意交出孩子的农家实行罚款、强制剥夺家长监护权将辍学儿童交给教师监护等极端政策搞得农家鸡飞狗跳,然而,真正能够从初小毕业的也就是全国适龄儿童的半数左右罢了。至于大量流动家庭(指不断在各个城市间迁徙打工的人所组成的家庭)里的儿童,更加在当局的视线之外。
更有甚至,甚至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进过初小——到1909年,教育当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有国民初小(包括国民小学的初等部)34367座,学生1010余万名;接受国家义务教育补贴的私立初小(包括私立完小的初等部)12000余座,学生大约500万。然而不且不提国民初小中大量为应付上级而登记在册的“永恒的逃课者”,也不提私立初小中为数更多的为套取义务教育补贴而登记在册的“幽灵学生”,假设这些数据完全正确,全国也不过只有1510万的初小生而已。然而实际上当年全国的适龄儿童估计接近2400万(全国人口大约5.5亿)。这也就不理解,为何在民国将近成立二十年(本文发表的民国十九年,西元1930年)以后,全国的文盲率仍然高达四成以上了。
那么,当时的初小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虽然现在的右翼杂志往往把徐一凡描绘成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发展教育的圣贤之人,然而事实是虽然全国的初小(包括完小的初等部)有将近五万间,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借庙祠观庵以栖生。这方面私立初小的条件可能还要强一些——因为他们往往是由宗学或者私塾改建的。两者合计,农村的初小校舍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瓦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加速同化边疆,徐一凡在牧区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了一大批初小校舍,使得牧区的瓦房初小比例比内地要高几倍),其他大部分都是茅草房或者泥胚房,甚至更糟糕的东西。绝大多数初小都没有宿舍,因此山区的学生们每天只能早起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来到他们的学校——然后接受复式教学。
那么教师的素质如何呢?左翼作家描绘的那些板着脸仿佛宪兵的教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受徐一凡当局意识形态影响的“新人”,因为当时大多数的初小教师还是以教书糊口的旧知识分子。但是,绝对不会缺少的一样东西就是体罚——戒尺就不必说了,罚站几乎是家常便饭(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总之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不过,出乎徐一凡意料的是,初小教师普遍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因此他给广大儿童汰脑的计划很可能最终是完全相反的结局的一个诱因。
课程方面,初小主要开有国文、数学、常识和体育四门课程,另外照例有宣扬忠君爱国的班会。城市的初小多数还开开音乐,私立的贵族学校自然是课程繁多了。国民小学一般使用教育当局统一编写的教科书;私立小学在这方面则要宽松一些,和民国一样能够自行选择购买经过教育当局审核的各种《识字课本》、《算术课本》等教材。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年级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国文】注音符号、识字、看图说话等。【数学】识数、加减法等。【常识】略(下同)。【体育】略(下同)。
二年级:【国文】识字、阅读简单文章、造词、造句。【数学】九九乘法表、乘除法、简单珠算等。
三年级:【国文】识字、阅读短篇散文、写短文(300字左右)、写应用文。【数学】四则运算、简单账目等。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7 18:24:00 +0800 CST  
另有一种特殊的小学,就是“少年讲武堂”。这个东西基本上是军人子弟小学。五年一贯制,除了军事化管理以外基本上和一般的国民小学没有什么不同。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7 19:02:00 +0800 CST  
【中学】
高小毕业以后,大约有一半的女生就此辍学回家(在1909这个数据大概是20万左右),但绝大多数男生都会选择继续升学。这是因为:其一、高小毕业生比上(中学生、技校生)不足得多,比下(初小生)有余得少,在职场上并不吃香;其二、如果回家务农或偷偷去做童工则比初小生浪费了两年,要是正常就业的话则尚未到法定年龄(高小毕业生一般是10—12周岁,而徐一凡时代14周岁的人才具备法定劳动能力,16周岁才成年);其三、高小毕业生的家庭一般都有经济实力,能够继续供养毕业生的学业。
然而,虽然愿意升学,但真正能升入中学(包括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私立中学/私立女子中学、文科中学【只招收男生】和教会/教会女子中学【1】四种)的,还是少数。这不但是因为企业办的技术学校、军队办的讲武堂(1909年时为军事中学或士官学校)等专门学校凭借良好的就业前景分流了大量高小毕业生,而且还因为想要进中学必须经过残酷的入学考试(由省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中学联考(中考)。因此,只有对自己的天赋有自信的人才会选择这条道路。
根据1909年的年鉴,全国共有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2117所(除此以外的中学大概有540余所),学生945491名(男生占七成以上),而同年全国的中学生总数也只有124.1万余名(男生86.8余名,女生28.3万余名)。由此可见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的学生,占了中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故此,下文将主要围绕这些学生来展开。
虽然超前完成“县县办中学”的目标,但是到1909年为止,绝大多数县也只有本县的县立国民中学这么一所中学而已,有两所中学(即男女分校)的都是少数。为了保障女生受教育的权利,当局在1906年顶住了保守势力的压力下达了“合校令”,要求在没有条件兴办国民女子中学的县允许国民中学接受女生,但仍然维持男女分班教学。尽管如此,许多偏远的县依旧连一个女中学生都没有。私立方面,硕儒们办的文科中学固不必说(不接收女生),一般的私立学校也都是男女分班,只有个别例外。教会学校在这方面则是处于两个极端,有的学校和保守势力一个鼻子出气,有的学校则标榜文明进步。当然,这都取决于他们背后的教会的立场。
除了极少数的个例以外,中学都建在城市(至少是县城),因此不得不采取寄宿制。中学的宿舍管理往往非常严格,其舍监往往是退伍军人或其家属,故而作家们对中学宿舍的回忆大抵是很不堪的。
教师方面,中学的教员除非是当地有声望的人,否则至少也得有师范文聘。高校生、大学生乃至留洋生也不在少数。一般来说,中学教员比高小教员要有恒心(部分是因为薪水关系,部分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学生的地位而比高小教员要高)。当然,以中学为据点、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反体制斗争的活动家也是为数不少的——毕竟,在偏远县城里,中学往往是进步阵营的大本营。故此,徐一凡政权在1904年以后也采取了掺沙子的办法,将退伍军人介绍到中学当军训教官、舍监、体育教师乃至校工,甚至将先兵安排到中学当国民科教师,以此来压制中学的进步倾向。
国民中学的主课被戏称为“老七样”,即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此外还有国民【思想控制】、体育、音乐、劳技等科目。一周一般要上39节课(周一到周五各9节,周六上午4节),一节课要45分钟。普通私立中学和国民中学课程差不多,文科中学和教会中学的科目设置则与国民中学有很大差异,自主性比较大。
下面依旧是国民中学四年的教学内容:
【国文】古今名篇阅读(文白兼有,比例循序渐进。一年级白七文三,到四年级就是白四文六了)、作文(包括写文言文。以写议论文为主,兼其他文体)、作诗词。
【数学】初等数学的基本内容。数论方面包括复数的概念;代数方面包括基本函数(一次、二次、反比例)、圆锥曲线、不等式和数列;三角方面包括三角函数;几何方面包括平面几何(相似、对称等等)、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此外还有统计学初步理论与排列组合。
【历史】中国古代史(第一学期)、世界古代史(第二学期)、中国近代史(第二学年)、世界近代史(第五学期)。第四学年没有历史课。
【地理】与历史一样只有三个学年的课程。
【物理】以牛顿力学为主轴,涉猎其他。同样只有三个学年。
【化学】分有机、无机两大部分。同样只有三个学年。
【生物】与物理、化学一样只有三个学年的课程。

【1】1904年以后,教会不被允许兴办小学,只被允许兴办中学、高专、大学。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7 23:05:00 +0800 CST  
【中考与高考】

相比申请大学这条小坎来说,中考和大考才是学生们的两条大坎。

中考相对来说好一些,如果赶上经济景气,技校招生数大增,还是比较容易考中的。而且是省统一组织,在每县都设有考点,因此考生就在家门口应考,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都还不算大。

高考就不同了。光是应届的中学毕业生就有31万,可是高校和高专总共的招生数才7万左右,更何况还有一大批往届中学生和“中学同等学历生”正在那里虎视眈眈。实际上,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总有五六十万,录取率不过七八分之一。如果考不上就只能明年接着考,甚至连续参加三五年考试的人也不在少数。
但高考是全国统一组织,考生要统一到省城等少数(1909年为50个)指定城市“赶考”。其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就不言而喻了。几乎每年都有在考场上猝逝或经受不了落榜的打击而自戕者。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7 23:46:00 +0800 CST  
【高校】
1904年之前,各大学都设有预科。但是徐世昌大肃整以后,当局认为预科控制在大学手中过分危险了。因此,1905年颁布了《学制改革令》,将两年预科剥离出来,仿效日本,改为三年制的高等学校,简称“高校”,学历与陆海军的军官学校和其他高等专门学校(高专)相当。这实际上是当局为了削弱大学自治而耍的一个伎俩。
虽然当局一度夸口说要“道道办高校”,但实际上到1909年也才建成41所高校(高校生61200人),而且绝大多数仍然留在各府或省城,仅个别在州。有的学校甚至仍然留在大学预科时期的老地方。与过去的预科一样,高校是不招收女生的【1】。
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考高校为目标的,除此之外历年落榜者及其他同等学历的人也可以在“高等/高等专门学校连合考试”——即“高考”——中报考高校,因此竞争异常惨烈。每年高校只招收20000名学生,而有志报考者通常都在二三十万人(其中应届中学毕业生近15万)。
高校的教员,与大学和某些高专一样,也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等。这方面,几乎与大学是一体的。许多教授往返于大学与高校之间,这也反映出高校与其大学母体之间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1911年的决起中也得到了印证。
高校不分专业,但分文史科、理工科(医科不设高校,直接由七年制大学出面参与高考招生)。课程是大不相同。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进入大学以后的分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文史科开设:国语、历史、地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体育、修身(同中学之国民)等课程。理工科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绘图、体育、修身等课程。此外,双方的学生每年还要互选一些对方的课程来修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生必须从英法德俄日五门外语选修一门作为自己的第一外语(如果能进入大学则还要再修第二外语)。由于中小学教育中外语都不是必修课,许多人还是第一次接触外语,所以高校生往往把大量时间花在外语上(每周有12—14节外语课,包括听力、写作等)。这种记忆自然也会非常深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把五门外语开齐的——新设立的高校往往只开2—3门。不过,英语是所有学校都会开设的。

【1】女子的最高学历就是女子高等师范或者其他女子高等专门学校。全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当然,是私立的),诞生于民国建立的1912年。
1909年全国共有高等专科学校(不含军事学校和其他保密院校)101所,学生189000人;其中女子高等专科学校34所,学生54000人。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8 02:00:00 +0800 CST  
【技校】
旧称中等专科学校。1901年以后改称(中等)技术学校,简称技校。
高小毕业即可报考。私立者居多(大部分是企业兴办)。
学制灵活,二到四年不等。

【师范】
分为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女子师范学校。
前者,多数省立、一部分道立,由高小毕业生报考,学制五年。毕业后在小学执教。
后者,多数省立、一部分国立,由中学或师范(女子)学校毕业生报考,学制四年。毕业后在中学执教。

【高等专科学校】
与高等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学历相当的专科学校。包括:高等农林学校、高等外语学校、高等商业学校、高等工业学校、高等水产学校、高等法政学校等、高等医科学校、高等药科学校乃至高等园艺、高等女子家政学校等,不一而足,参见上文。
学制三到五年(较天法新学制时期为长)——医科五年,其他一般都是三到四年(四年者一般都设一年预科以学习外语等基础知识)。

【七年制中学】
其实就是高等学校加一个附属中学而已。某些新建高等学校采取这种形式。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8 02:47:00 +0800 CST  
【大学】
学级的顶点就是大学(一般四年,医学院七年【可不经过高等学校】)。如果七岁进入初小,那么即使没有复读过,一路顺风地走下来,那么进入大学也该是19岁了。
1906年以后大学完全实行申请制,高校毕业生(当然还有极少数高专毕业生)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就读。尽管高校生申请的成功率并不低(在七成左右),但是总体来看能够进入大学的人非常少——1909年在全国的33所大学(国立19座、私立8座、教会6座)注册的大学生(不含正在研究所学习的研究生)只有55000人左右。实际上,每年只有16000余人能够成功进入大学,这相对于500万初小新生来说是一个多么渺小的数字啊。而进入大学的人,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学业或未能毕业;毕业的人中,又有许多人未能通过答辩而没有获得学士学位,因此每年能够拿到学士学位的人,还不到9000名。尽管如此,比起过往的能够考上“进士出身”的人来说,毕竟还是多了许多倍。
成为大学生,当然就要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但是也有种种优惠——比如,就可以免服兵役(实际上高校生和高专生也免服兵役)。
大学毕业之后,如果还想继续学习,也可以申请并通过教授的面试而加入研究所,成为教授研究团队的一员——也就是所谓的研究生。研究生虽然也需要负担部分学费,但是已经算是劳动者了,因此能够从教授那里获得薪金和酬金(虽然要低于和他干同样工作的研究员)。如果能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没有时间要求),那么研究生就可以成为一名博士了。每年能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只有几百位。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4-08 15:28:00 +0800 CST  
我发现前面学生人数算法有误。

1909年,全国总共只有国民小学5063座,高等部(即高小,下类推)学生152万名;私立完全小学896座,高等部学生44万名。合计,196万人。也就是说,在初小毕业的400来万人中,选择继续念高小的还不到一半。
——这里岂止不到一半,简直连四分之一的入学率都不到。。因为高等部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88万人!
因此,修改为:国民小学11063座,高等部(即高小,下类推)学生312万名;私立完全小学1796座,高等部学生84万名。合计396万名。也就是说,在初小毕业的400来万人中,选择继续念高小的还不到一半。

怪不得高考入取率那么高啊!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5-13 18:38:00 +0800 CST  
当然,高小生也是有辍学的——同年从高小毕业的,只有90万人而已。
——因81楼原因,高小毕业生是180多万。

高小毕业以后,大约有一半的女生就此辍学回家(在1909这个数据大概是20万左右)。
——因81楼原因,修改为:在高校毕业后选择辍学女生的总数为40万左右(继续升学者42万左右)。

根据1909年的年鉴,全国共有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2117所(除此以外的中学大概有540余所),学生945491名(男生占七成以上),而同年全国的中学生总数也只有124.1万余名(男生86.8余名,女生28.3万余名)。由此可见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的学生,占了中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故此,下文将主要围绕这些学生来展开。
——类上原因,修改为:全国共有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4117所(除此以外的中学大概有740余所),学生1815491名(男生占七成以上),而同年全国的中学生总数也只有251.1万余名(男生189.7余名,女生61.3万余名)。由此可见国民中学/国民女子中学的学生,占了中学生总数的七成以上(女生占九成以上),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故此,下文将主要围绕这些学生来展开。
【按】能进入中学的高小毕业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基本上是技校生、师范生和辍学组对半分(1909年技校生超过200万【招生混乱,新生不一定是高小毕业生】、师范生42万【目标为50万】,高小毕业辍学生60万左右【其中40万为女生】)。

虽然超前完成“县县办中学”的目标,但是到1909年为止,绝大多数县也只有本县的县立国民中学这么一所中学而已,有两所中学(即男女分校)的都是少数。
——因校数增加,“绝大多数”的“绝”字去掉(1909年全国有2500多个县/市)。

楼主 呕心沥血方从哲  发布于 2011-05-13 19:13:00 +0800 CST  

楼主:呕心沥血方从哲

字数:8171

发表时间:2011-02-03 08: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18:12:59 +0800 CST

评论数:10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