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兔吧精品 细侃航空发动机

但此时,通用电气和罗罗公司还抱有一定幻想,双方试图自筹资金完成F136的研发,但是最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F-35项目中两家重要的用户,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他们其实早在项目之初就打心底上不愿意接受F135和F136共存的局面,因为在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寸土寸金的空间里,再塞入一套发动机的保障体系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即便是当年获益于第一次发动机大战的美国空军,也对F136很不感冒,变循环技术?我们有F-22即可包打天下,F-35根本不要什么超音速巡航能力,即便是要,我们看F-35那肥硕的身躯就算是有了变循环也悬乎。


就这样,曾经被人誉为第一次发动机大战2.0版本的F-35发动机选型项目以这样一种方式落幕,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是F136的故事真的就到此为止了吗?显然没有,因为变循环发动机肯定是未来航空动力的发展方向,作为世界航空科技的领先者,美国人自不会放弃这个抢占制高点的机会,2012年5月,美国的《航空周刊》美国空军正在进行自适应发动机的开发计划(Adaptive Engine Technology Development,简称ATED),即由AFRL主持的自适应灵活发动机技术(Adaptive Versatile Engine Technology,简称ADVENT)计划的实用化阶段,而ADVENT则是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daptive Cycle Engine)计划的延续,用工业化的术语说就是ACE是实验室级别的小打小闹,ADVENT相当于考虑具体生产过程要求的中试,而AETD则相当于全尺寸的基准设计,换言之这个“自适应发动机”的项目有具体产品问世已为时不远矣,ATED的目标是在现有发动机基础上节油25%且航程增加30%,美国负责国防研发和采购的副部长埃希顿·卡尔要求该项目在2020年完成研发,而F-35从目前来看其生产计划至少要持续到2035年,所以以目前美国空军每年使用超过24亿加仑燃油(折合为740万吨JP5燃油,JP5的单价比普通汽车汽油高2-3倍)计算,即使算入规模采购的折扣,如计划中25%的燃油节约得以实现,将意味着未来美国空军将下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但是说过来道过去,这一切还只是计划中的美好蓝图,因为至今像这样计划中的“节约”变为实际上的“浪费”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了,至于真到了2020年会是什么样子,嗯,楼主窃以为,咱们还是先去好好关注一下美国政府的财政悬崖吧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19:56:00 +0800 CST  
前面我们说到普惠、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是世界航空动力行业无可争议的三大巨头,而斯奈克玛虽难以望其项背,但论其技术水平,跻身航空动力行业第二集团的前列却不成问题,斯奈克玛公司目前在涡扇发动机方面主要的代表作是配备幻影2000战斗机的M53发动机和配备“阵风”战斗机的M88发动机。
M53发动机采用单轴低旁通比后燃器涡轮风扇,于1967年根据超级Atar涡轮发动机为基础的设计,共发展了三种改进型,分别是M53-2、M53-5与M53-P2,其中最新的量产型号M53-P2最大军用推力64.3千牛,最大加力推力可达95千牛,推重比6.3,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RB199类似,同属于准三代中等推力发动机,目前仅有幻影2000战斗机采用M53最为动力来源。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M53的推重比相比于典型的第三代中等推力发动机,如F404、RD-33相比还是稍显落后,但是在当年能够达到如此水平的确意识很了不起。而且尤其在配备了M53后,幻影2000战斗机的战技水平相比于其要替代的幻影F1战斗机高出不少。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派出两名试飞员赴法国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两名试飞员归国后给予了该机很高的评价,间接了影响了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和试飞,两国之间也曾试探性地探讨了引进该机的方案,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幻影2000并没有来到中国大陆,而是到了海峡对岸,成为了我们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头疼的对手。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19:59:00 +0800 CST  
下面是当年我国试飞员赴法国试飞幻影2000的图片资料




唉,想想当年我国还在歼-7上来回折腾,连今天被大家无数吐槽的歼-8都还是刚刚起飞不久,什么都不想说了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0:00 +0800 CST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从今天的角度回顾这段历史,如果当年M53发动机随幻影2000来到中国大陆,那么该发动机是否能像影响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一样会推进我国当年涡扇发动机的发展?要知道当时我国涡扇发动机进入实用阶段的产品还是空白,涡扇-5、涡扇-6相继以各种原因失败,如果M53来到中国大陆,它是否能像罗罗公司的“斯贝”一样对我国的航空动力产业有一个醍醐灌顶似的启发呢?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0:00 +0800 CST  
在M53获得巨大成功后,斯奈克玛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代先进双转子加力式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其方案研究工作始于70年代末。1983~1986年第1阶段核心机试验。M88-2的全面研制工作于1986年2月开始,并于1989年3月开始地面台架试车。此时法国的打算是将该发动机用于欧洲联合推进的“欧洲战斗机”项目,也就是现在的EF-2000”台风“,但是后来由于分歧法国退出该项目而独立推进自己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最终演变成为了今天的”阵风“,M88的配装对象也由此出现了变化。1990年2月,M88的原型机在“阵风”D上与一台F404混装进行飞行试验,1992年第三季度完成生产型发动机定型试验,1996年交付首台生产型发动机。其标准生产型号M88-2推重比达到了9-10级别,是一种具有第四代特征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分别配备与法国研制的“阵风”D型和“阵风”M型战斗机(前者为陆基型,后者为舰载型)。



得益于M88澎湃的推力,“阵风”战斗机相比于其远房亲戚EF-2000毫不逊色,其舰载型号“阵风”M型更是与美国的F/A-18E/F一道号称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但是与美俄欧同种型号的战斗机相比,阵风最大的一个软肋就是外销成绩,由于法国人的军火产品自成体系,很多引进法国战斗机的国家和地区都要承担着不小的后勤压力增加、和体系不兼容的代价,就连很多曾经使用幻影系列战斗机的国家也都在战斗机的换代计划中选择了其他产品。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1:00 +0800 CST  
当然以上的说辞不包括我兔在喜马拉雅山南段那个喜感多多的邻居,三哥一直以来是法国军火的忠实用户(嗯,其实它也是很多个国家的忠实用户)。或许是被俄罗斯各种涨价的大棒打怕了,2007年三哥曾高调宣布“阵风”最终在其总数达126架的米格-21换代计划中胜出,谁承想六七年过去了,三哥一架“阵风”都还没有看到,合同的成交价又被法国人提高了一倍。而且在2011年和2012年,那个曾经教训了自己一代人的北方邻居两种第五代战斗机开始了“高调”地试飞,楼主本人可真是佩服三哥的“执着”和“憨厚”,也对这个邻居没有成为我国的战略伙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然这还没有完,上次在介绍罗罗公司的时候我们提到了三哥的“卡维里”发动机计划,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计划最终还不如那个被各路人士吐槽了无数回的“阿囧”和LCA,最终以失败收场,但是三哥继续执着地“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敲定了“阵风”引进计划后,三哥更是就着M88-2发动机为基础,打算研制一台“能满足战斗机超音速巡航、还要有矢量推进,并且全数字化控制” 的新一代发动机,还要求在2025年装机使用。楼主窃以为蓝星著名历史神话故事《天方夜谭》与之相比,简直就和小学生的日记一般真实和可爱。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1:00 +0800 CST  
当然除了涡扇发动机之外,斯奈克玛公司还有一个自己的子公司,透博梅卡公司,其主要业务是研制和生产直升机用的中、小功率燃气涡轮机的专业公司,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当然,透博梅卡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它的“阿赫耶”系列涡轴发动机,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涡轴发动机真可谓是我们在发动机领域中“短板中的短板“,因为现如今我国自行生产的涡轴-8、涡轴-9发动机(分别配备与直-9和武直-10),都是阿赫耶系列发动机的国产仿制版本。在当年我国刚引进阿赫耶发动机之初,由于加工能力不足,我国生产的发动机仅能达到法国原装产品的一半左右。而当年随”海豚“直升机一同引进的”超黄蜂“直升机,其国产化工作一直受累于发动机的难产,直到前几年我国引进了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B-67B涡轴发动机,才暂时解决了直-8系列直升机的“心脏病”问题。如果说在涡扇发动机领域,罗罗、通用电气是我国的老师,那么在涡轴发动机发动机领域,斯奈克玛也无疑有着与前两者相同的地位。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2:00 +0800 CST  
下一次楼主决定把克里莫夫和留里卡一起介绍,目的就是赶紧满足大家的需求,说一说我国的情况。(我在原封不动的搬运)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2:00 +0800 CST  
再补上点我国试飞员试飞幻影2000的老照片(有彩页福利哦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3:00 +0800 CST  
还是说几句吧,看到大家对我国的航发情况还是发言很多的,有的吧友之间还爆发了比较激烈的争吵。其实楼主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其实真正能在这里发言讨论的,包括楼主在内十有八九都是航空动力行业的外行。咱们能够讨论的范畴在专业人员的眼中肯定是非常小儿科的,所以大家在某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而且各执己见毫不退让的情况也是意料之内的。但是楼主在前面其实已经说了很多次,航空发动机行业毫无争议的是科技密集型产业,冠以“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毫不为过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行业上,寄希望我们国家能在一朝一夕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准完全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应该跟我们自己的航发产业更多的信心和耐心,毕竟这样一个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的行业,我国是断然不会重蹈汽车工业“市场换技术”这条失败路线之覆辙的。只要我们自己稳得住阵脚,保持住现在的发展势头,那么赶英超美肯定只是时间的问题。况且目前英、法、俄三国,在航发产业上都或多或少地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只有美国目前仍旧孤独求败。在我们熟悉的航天领域,我们也曾面临着与此相似的境况,但是今天我们不也一步一个脚印儿的走了过来,还慢慢的在向着世界的最高水平靠拢么?现在我们或许对我们自己的发动机有些许失望,但是谁能保证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失望的还会是我们呢?(楼主有吐槽)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3:00 +0800 CST  
苏联/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行业最早起源于苏联在建国初期,苏联利用欧美等国家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有利条件,从欧美等国家引进的不少发动机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这些发动机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为苏联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到朝鲜战争中仍不容对手小视的拉-11等螺旋桨飞机,都是得益于苏联当年在五年计划中围绕着这些外国舶来品而打造的坚实基底。


在这里多说几句,当年苏联建国初期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曾存在一定争论,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派”主张苏联应该按照苏联当时的基本国情,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路线按部就班,但是这样的“科学”的路线在斯大林看起来纯属自绝生路,人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虎视眈眈,德国在小胡子元首上台后更是加快了扩军强军的步伐,这个时候步步为营的发展,不是等着让人家把自己养肥了再吃肉吗?所以斯大林同志给布哈林这些个老学究来了个“不争论”,当然这个“不争论”可比286当年的做法决绝多了,就是直接把人家的脑袋搬个家,虽然有些不人道,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如果当年苏联不按照斯大林那套强行实现工业化的路线发展,那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的世界历史可真就要换个说法了。


书归正传,苏联是从欧美等国家捞了个大便宜,可是人家西方资本家也是有心眼的,能给苏联的也都不是自己最好的产品,所以从一开始,苏联的航空动力产业就与欧美等国家的发达水平有一些差距,这个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进一步被拉大,当德、英等国已经开始探索喷气式发动机等新概念动力构型时,苏联这边还在为螺旋桨发动机的低成品率而发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帷幕即将徐徐降下时,苏联孤注一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从英国提出了引进“尼恩”喷气式发动机的要求,据说斯大林在听到这个办法时不假思索的说了句:“有哪个傻瓜会把这么核心的东西拿出来卖?”但是说归说,斯大林也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同意了这个办法。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4:00 +0800 CST  
可是精明的英国人也有犯傻的时候,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居然试图以此来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于是大笔一挥同意出口尼恩发动机及一些相关的生产资料,真不知道当时暂时退居二线的丘吉尔听到了这个消息被气短了多少寿命。


于是苏联就以“尼恩”为基础,再加上二战结束从德国获取的一部分发动机生产资料和人才,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研发与生产体系,尤其是“尼恩”的仿制品“德文特河”,驱动着米格-15战斗机在朝鲜半岛上让全世界为之惊艳,而且“德文特河”又跟随着新中国的156项目来到了中国,也成为了新中国航空动力产业的发展源头。就照着这个贡献,给艾德礼一枚一吨重的诺贝尔和平奖勋章一点都不算重。
在冷战时期,苏联按照条块分割、分头负责的办法先后建立了克里莫夫设计局、伊索托夫设计局、索维洛耶夫设计局、科列索夫设计局、库兹涅佐夫设计局、留力卡设计局、图曼斯基设计局、伊夫琴科设计局等诸多航空动力研究机构,为苏联在冷战时期能够在空中与北约分庭抗礼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但是在苏联解体后,这些设计局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重组和兼并甚至破产,但是一些优秀的产品和其相关的设计局依旧能够独善其身,这一点楼主认为中国和印度最有发言权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4:00 +0800 CST  
首先登场的是一台低调但是很重要的发动机,由俄罗斯索洛维耶夫设计局(现称彼尔姆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D-30涡轮风扇发动机,说它低调,是因为与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RD-33、AL-31、117S等战斗机用发动机相比,D-30的确存在感略低,但是这并不能掩盖D-30系列发动机的重要程度。首先,D-30发动机虽然没有与苏-27、米格-29这样的名机拉上关系,但是它在战斗机领域也并非一无是处,被称为“最后的截击机”米格-31战斗机,就是安装了D-30发动机的加力版本D-30F6,其静推力为93.1千牛,加力推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1.9千牛,明显超过了F100、AL-31等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所以在这台推力超强发动机的推动下,米格-31也捍卫了自己“最后的截击机”的名分和荣誉。据说在2002年左右,朝鲜曾费劲了很大的力气筹集了一笔经费(传说是金正日等领导人捐出了自己的不少贵金属家当),秘密从俄罗斯购买了一批米格-31,如果这个消息为真的话,那么理论上一个中队的米格-31就可以全天24小时全方位监视朝鲜半岛包括韩国领空的空域。




而D-30发动机让中国最为受益的地方则是,它的非加力型号D-30KP-2是伊尔-76大型运输机和伊尔-78加油机的配装发动机,还成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20原型机和轰-6K轰炸机生产型号的选用发动机,在同样来自俄罗斯的AL-31系列发动机成为中国战斗机动力领域的当家花旦时,D-30低调地坐稳了中国大飞机首选动力的头号交椅。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5:00 +0800 CST  
下面出场的两位想必大家很熟悉,RD-33系列发动机和AL-31系列发动机,RD-33发动机是克里莫夫设计局为米格-29系列战斗机设计的中推力涡扇发动机,表现泼辣,可靠性俱佳,是一款优良的涡扇喷气式发动机,按照一般的说法,RD-33是可以与罗·罗的RB199、美国的F404并列进入第三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的行列,但是实际上RD-33发动机推重比如果按欧美国家的计算方法仅为6.5,所以把RD-33能够列入第三代发动机的行列还是有些勉强的。但是RD-33主要的配装对象米格-29战斗机由于采用了升力体+双发布局,所以RD-33推重比低的缺点被米格-29良好的总体设计所掩盖。可是如果只采用一台RD-33的型号可就有些悲剧,比如中国的“枭龙”战斗机,这架脱胎于歼-7的单发轻型战斗机因为受累于RD-33的改进型RD-93的低推力,实际上与同样采用了单发中推的瑞典JAS-39“鹰狮”相比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歼-10战斗机逐渐成熟的情况下,早几年有人曾设想中国空军会采购一部分枭龙作为歼-11、歼-10补充力量的情况完全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改进为替代强-5的强击机也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强击机出于安全考虑,油箱、座舱等重要部位必须铺设足够厚度的防弹板,而且由于任务的要求需要挂载足够数量的对地武器和探测设备,这些对于RD-33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而且作为枭龙的主要用户,巴基斯坦空军并没有计划将其作为对挂载重量敏感的对地攻击作战首选(巴空军计划该任务应由F-16为主),显然还是因为枭龙较低的重载能力,而按照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规律来看,战斗机在改进的过程中增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枭龙未来会计划推出较大幅度的改进型号,尤其是强化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型号那么找到能够合理搭配增重型“枭龙”的中推发动机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关键问题。




RD-33发动机的另一个改进型号是用于新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和米格-35战斗机的RD-33MK,其最大推力达5.4吨,加力推力增加到了9吨,而且其寿命达到了4000小时,一改人们对俄制发动机寿命短的不良印象,不失为一台优秀可靠的发动机。可是自从冷战结束之后,米格-29“支点”系列战斗机的外销成绩相比于苏-27“侧卫”系列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唯一可以算得上是大订单的只有印度那艘“毛熊虐我千万遍,我待航母如初恋”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配套的舰载机项目了。好在由于苏-33的停产,俄罗斯已经做出计划将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苏-33舰载机全部替换为米格-29K,为支点家族保持着最后一点仅有的荣耀。至于米格-35,它至今还只能在航展上孤芳自赏。


这是米格公司为俄罗斯海军研制的米格-29K舰载机,是在为印度生产的米格-29K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米格-35,采用了带矢量喷口的RD-33MK,但是在印度中型战斗机的竞争中落败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5:00 +0800 CST  
下面出场的是大家异常熟悉的AL-31发动机(此处有掌声),所以关于AL-31发动机的基本情况楼主就不费笔墨了,而AL-31相比于其他发动机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现在可以由两家生产单位独立生产,一个是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另一个则是“礼炮”机械制造联合体,礼炮联合体的前身其实是当年苏联时期AL-31的主要生产方礼炮厂。礼炮厂在苏联解体后是中国苏-27战斗机所用的AL-31发动机的主要供货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到了中国方面的良好认可,而且也是歼-10战斗机所采用的AL-31FN发动机的设计者,将其称之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真是一点都不过分。而且由礼炮公司推出的AL-31改进型AL-31FM1系列发动机在寿命和推力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有了些许第四代发动机的特征,是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PAK-FA项目(也就是现在的T-50)的有力竞争者,自从歼-20首飞之后,就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其采用了礼炮厂生产的AL-31FM1。


AL-31FM1,很多国外的分析者都认为中国的歼-20原型机就是采用了该型号的发动机


这是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上将在俄罗斯国防部长伊绍古的陪同下参观礼炮厂时的情景,不知道留里卡-土星公司的高管们的心里此时是何种滋味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5:00 +0800 CST  
AL-31的另一个生产者则是留里卡-土星联合生产体,这家俄罗斯的民营企业在2001年兼并了原先的留里卡设计局后也一直对俄罗斯军用发动机的出口市场垂涎三尺,其中一个它试图重点招揽的客户便是侧卫系列战斗机最大的海外客户——中国,所以也就有了迄今为止众多宣称中国即将进口117S发动机的假新闻。而客观地说,117S和礼炮厂的AL-31FM1系列发动机相似,都属于是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深度改进型,与F119这样的第四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俄罗斯似乎一直以来试图造成其就是第四代发动机的声势,就连名字都在刻意避开AL-31这个根源。


细心地吧友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在俄罗斯现在航空动力行业中,上面所说的土星-留里卡、礼炮两家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牢牢的把握住了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的趋势,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两家公司的竞争与美国普惠与通用公司的竞争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自上世纪90年代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休克疗法失败,原来国有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局和批量厂纷纷被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收购。依然被国家控股的军工企业也无法依靠俄罗斯政府和军方严重缩水的拨款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竞争力非常低,再加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推力、寿命、耗油率、噪声水平和环保水平等主要指标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原来国有的留里卡设计局和土星厂被民营资本收购,成为私营企业。而礼炮厂依然维持国家控股,但是由于俄罗斯政府财力严重不足,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着中国的订单生存和发展。


而在2007年8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关于成立联邦国有独资企业燃气涡轮制造科研-生产中心“礼炮”》的1039号俄联邦总统令,正式开始了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一体化整合。俄罗斯航空发动机行业根据政府的决定组建四个控股公司,其中礼炮公司和土星公司负责研制生产战斗机使用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形成了现在俄罗斯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研制 “两强争霸”的局面。两家公司现在都瞄准了俄罗斯下一代主力制空战斗机T-50的发动机选型项目,礼炮厂以我们前面提到的AL-31FM1为基础,制定了四步走的方针,计划在AL-31FM1/2/3/4四个型号上完成最终第四代发动机的研制目标,而土星公司则计划利用苏联时期遗留的AL-41F发动机技术对AL-31F发动机进行改进,首先拿出了研制出117S发动机;并计划在117S发动机验证的五代机动力技术成熟之后发展出真正的五代机动力“新AL-41F”发动机。至于这两家公司谁能笑到最后,现在看来的确难见分晓,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6:00 +0800 CST  
身边没有电脑,楼主就用爪机简单说几句吧。关于大家争论了不久的20妹子的心脏问题,楼主建议大家去网上搜索一个帖子,名字叫《从频谱分析中国涡扇发动机师出何门》,或许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不过据一些“专家”所言,这篇帖子似乎有能让作者家水表出故障的神奇功效,所以如果大家要是有什么看法的话,还是先把自己家的大门加固一下,我国水表工人师傅的服务热情可一直是有口皆碑的哦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7:00 +0800 CST  
还有一点,关于前两天在珠海航展上我国发动机专家所言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在十年的说法,楼主窃以为大家不必过于纠结数字上的大小,我想这位专家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说我国在航发领域至少可以与美国望其项背而不是遥不可及了。人家搞航发的团体肯定也有不少对网络上大家对我国发动机颇有微词的舆情知晓一二的人,正好在这个场合给大家漏点底,向大家表表决心,如此而已。过于纠结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话就不必要了吧。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8:00 +0800 CST  
还有关于我国引进苏-35的具体目的究竟是不是为了117S,楼主在看了几篇文章之后也觉得以前的发言有些欠妥。现在楼主且认为中国引进苏-35的目的应该是有三,第一依靠一些舶来品,弥补一下国产战机的产能空缺,现在我国的一些新玩具,什么歼-10B、歼-15、歼-16什么的,都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产能相对不足,再加上“太行”刚刚进入批生产的稳定期,歼-20、歼-31的成熟还尚需时日,这个时候引进一定数量的苏-35正好弥补这个空缺。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9:00 +0800 CST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平衡一部分中俄贸易的政治和经济需要,我国在2006年前后,进口俄罗斯的大宗军火交易明显减少,而且还山寨了不少的国产化型号,这绝对让大毛颇有意见,普大帝现在被欧美的制裁大棒搞的有点心虚,正好用一批苏-35给普大帝涨涨底气,顺便把曾经山寨人家抢手货的“过错”用这样一种方式弥补一下,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

楼主 酒吥离口  发布于 2015-08-02 20:09:00 +0800 CST  

楼主:酒吥离口

字数:42335

发表时间:2015-08-03 03: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9 08:10:05 +0800 CST

评论数:1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