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语法教学,不定期更新。

各位文人骚客大家好啊!在下许久没有发贴了,我之前有很多文言用的是尚书体,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语法风格,我正好有一本有关《尚书》语法的书,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分享给大家,贴子会不定期更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3 13:31:00 +0800 CST  
一,多句首句中语助,少句未语助.
1、大家在看文言文当中像什么之乎者也矣焉哉邪,与等都是非常常见的,之乎者也但尚书很是例外,全书中找不到一个,也,者字。也没有邪,与两个语助,像之好像也只当代词讲。乎只有《尧典》一列。矣也只出现于《牧誓》,《立政》两篇。焉也只出现在《牧誓》,《金滕》,《秦誓》之中,哉的出现次数最多全书二十八篇,一共出现过74次。可见后世较为长见的焉,矣是在《周书》才开始显露"者"字是我们在古文之中常见结构语气助词但尚书没有踪迹,例:《史记.五帝本记》:帝尧者,放勋。而《书.尧典》原句为:帝尧曰放勋。还有后世不常见的句尾语助"若",仅见于《洪范》有10例,止"见于《多士》1例。。。
2 ,尚书中句首句中语助词数量可观,也是后世不多见的,而且功能简单,没有语义内容和语法上的差异,后世文献语助的功能都比较复杂,特征也鲜明,诸如:夫、盖、惟,辅助表达的语气便迥然不同。尚书中的句首语助例如:义,越,曰若,厥,诞惟,洪惟等,我下面举几个来说明一下。义,《词诠》:"义,语首助词",或许自猗转音。如: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士......(大诰)。曰若,无意义为发语助词,《尚书正读》:"曰若,审慎之词"。如: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动(尧典)。越,《词诠》:"越,语首助词,无义"如:越有雊雉(高宗肜日。洪惟《释词》"洪,发声也",洪有洪大之义,但与惟连文则无义,如:洪惟图天之命。。。(多方)。
3,《尚书》中句中助词。有:乃、猷、猗、实、尔、咨等。同样举列说明,猷,《词诠》"猷,语中助词。例如:汝猷默乃心(盘庚)。实,是寔的异体《经义述闻》:"寔,语助。或作实。例如: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买其罪。(吕刑)。句首句中语助,有:无、其、丕、思、厥等。。。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3 13:34:00 +0800 CST  
@偷天妙手♂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3 13:46:00 +0800 CST  
二、上一段提到《尚书》句尾语助贫乏,尤其是疑问语助,文献中常见的邪(耶)、与(欤),《尚书》中没有一例,"乎"仅《尧典》一例,此外再无一例。《尚书》的疑问语气主要运用语气副词:岂、其、乃等及疑问代词:"何、曷、害、如台、如何等。
1,反诘问句的表示①用语气副词表示反诘问句。例如: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盘庚)。其,《经传释词》"其,当训岂"。②用疑问代词表示反诘问句。例如: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皋陶谟)。
2、设问句主要运用疑问代词。例如: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汤誓)。《易解》"此设民诘问。如台,如何也"
3、是非问句主要运用疑问代词。例如:俞!予闻,如何?(尧典)。《易解》"如何者,问其详也"。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4 14:21:00 +0800 CST  
@十六字令°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4 14:24:00 +0800 CST  
一,数量词和数量的表示法
1,基数表达的数目概亘古不变,我汉人记数自古都是十进制,但用法有些差别。
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必须用有字连接,在《尚书》中无论十位和个位,还是十位和百位之间,也无论修饰怎样的中心词,都要有一个加有字,全文无一例。例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尧典》。在后世文献之中,整数+有+零数的表达渐渐式微,春秋晚期已很少见了。
②一除零数以外,在高位数前皆省而其他数词不可。例如:墨罚之属千。《吕刑》。五刑之属三千(同上),可以看出一千的千省了前面的"一",而三千不省前面的"三"这在文献中基为常例。如果一在个位,但是后有量词,这个"一"也可省。这些省"一"的表达方法,现代汉语也一直沿用着。
②,二、两、再。在上古文献中有很大差别
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自汉代起二、两交错。如《吕刑》中"两阶"、"两造"、"两辞"皆是。但在《吕刑》"两刑"中字个两字等同于二,因为刑刑之间没有成耦的关系,此例为孤例,不好说明什么。再在上古汉语中,表示两次或第二次。在《尚书》中再均表示两次。例如:王再拜,兴。《顾命》
③《尚书》中除数词外还有特定的名词数量概念。如:师在一般表示多众,但有特定数量时就表两千五百人。旬表示十天。特,表示一牛。
2,序数词在上古时期和基数词形式上相同。一般直接用一、二、三、四、五。。。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是用基数直接表序数。
①序数词用"初"或"初一"表示第一。用"次+基数"表示第一之后的序数。如: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洪范》。
②在《尚书》中表示时间的序数用惟+基数+名词。例如:惟四月哉生魄《顾命》、惟十有三祀《洪范》。在表示第一月时用正、,以上+日或元+日代表一月或每月第一天。例如:《尧典》中的"正月上日"和月正元日"。便是如此,表示纪日一般会用干支法,在《尚书》中干支纪日就有很多例如: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牧誓》。在《尚书》中还有表"日"的专用名。如翼日(即翌日)表示"第二天",肜日表示祭祀之后的第二天祭祀。朏表示每月"初三",望表示大月"十五"小月"十六"。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09 15:20:00 +0800 CST  
③古今汉语都会用"上、中、下"表示等级,在《尚书》中相组合分为九等:一等曰上上、二等曰上中、三等曰上下.用是说往到下下。例如: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3、约数指不确定的数,与定数相对,是指大略的数,在《尚书》约数的表示有两种。
①用整数表示约数,在先秦乃至现在都非常常见,用整数表示相差无的约数:像《论语》中说的"诗三百",实为"三百有五"就是如此。《尚书》中例如: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无逸》,直实情况其实是五十一年才对。
②用两邻数表示约数,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是很常见的,在《尚书》这种情况很多例如:用肇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康诰》。
(二)、量词及共表示方法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行为数量词。量词分为两种,一种表示动作,与动词配合为动量词。一种指人或事物的单位,与名词配合为物量词。物理词起源早,大约在殷代就有出现,周益之。不过在汉代之前多表示"度、量、衡"等定单位。
1、物量词及物量表示方法
①《尚书》的量词主要为物量词。物量单位分别有"里、品、卣、重、锾、匹、介"8个。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里:五百里甸服《禹贡》。广三步长三百为一里。指土地长度单位。
品:厥贡惟金三品(同上)。金三品有两种说法,一种为三种金属:金银铜,一种为三种不同色的铜矿,但无论哪种说品皆当"种类而讲。
夫:日民献有十夫予翼《大诰》。夫字本指成人,后来也做人的特定计数单位。这种是数词+名词的物理表示是在古文中非常常见的。
卣:伻来粊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洛诰》。卣本为酒器,后又转化为容量单位。在甲骨和金文中早已使用。
②动量词的表示方法与今天相同,大约有4种。分别为:名词+数词。例如: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召诰》。名词+数词+量词。例如:用赍尔秬一卣。。。《文侯之命》。数词+名词。例如: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皋陶谟》。数词+量词+名词。例如: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秦誓》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1 14:41:00 +0800 CST  
自顶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2 12:08:00 +0800 CST  
@白牛的故事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2 21:02:00 +0800 CST  
2、动量词及动量表示法
①《尚书》中动量词只有两个,一个是步,一个是伐。步,本义为行走。古文中称出一足为跬,再迈一足为步。故曰:倍跬谓之步。例: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牧誓》。伐,本义为砍杀,后引为挥戈一砍再一刺的动词,再转用为动量词。例:今日之事,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同上)
②文献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是"数词+动词"和"动词+数词"两种。大约前者是动量词没有出现前的主要形式,后者大约是动量词出现后的主要形式。《尚书》表示动作形为数量主要用"数词+动词"的方式。例如:王三宿三祭三咤《顾命》。
四、《尚书》判断句类型。
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以及由肯定和否定组成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1、肯定判句分为六种,分别是主语+名词性谓语。主语+惟+名词性谓语。主语+曰+名词性谓语。主语加+乃+名词性谓语。主语+则+名词性谓。主语+是+名词性谓语。
①主+名词性谓语虽无用也字煞句,更无"者""也"照应表断判,但主语和谓语表示一种相等相属的关系。例如:厥贡漆、丝。《禹贡》。即是说此地所贡之物为漆、丝,。后世文献的习惯用法会在主语后+者。在动词后+谓语动词。就变成了,厥贡者,漆、丝也。就我本人而言,我是不喜欢什么什么者,什么什么也的判断句形式
②主语+惟+名词谓语。例如:济、河惟兖州。《禹贡》。此句意思为,济水、河水之间称为兖州。这个惟在此可以理解为在或是。惟是表示判断的语气。
③语+曰+名词谓语。这个"曰"多数情况会训为"说"或"谓之",做判断句是此当训为"为","是"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
④主语+乃+名词性谓语。例: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多方》
⑤主语+则+名词性谓语。例如:岁则大熟。《金縢》
⑥主语+是+名词性谓语。例如: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同上)
2、否定判断句分为两种,一为单纯否定。一为双否定,强调断定的肯定性。
①单纯否定句例如: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逸》。其中以非为否定副词,来表否定判断。
②双重否定句,即指两个否定词素放在一起。其意在肯定表示。例如: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高宗肜日》。
3.两类相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尚书》中出现过表现形式为"非……惟....."或"惟……非...."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是(而是)
①"非……惟..."例如:非予罪,时惟天命。《多士》。
②"惟…非…."例如: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4.《尚书》和《史记》判断句比较。
①保留。例如:《尚书》原句为"厥土黑坟",到《史记》中为"其土黑坟"只是更换同义代词。并无任何变化
②删减。例如:《尚书》原句为"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到《史记》中为草繇木条。删掉了"惟"从主语+惟+名词性谓语"改为"主语+谓语动词"式
③增加:例如:《尚书》原句为皋陶曰:"俞,师汝昌言"到《史记》改为皋陶曰:"然,此而美也"也许有人会问。明明是完全改写未多一字,怎么会说增加呢?大家对照一下,会发现,"也"字没有可与之对应的。"美"字对应了原句"昌言"。
④改换。例如:《尚书》原句"帝尧曰放勋。"到《史记》改为"帝尧者,放勋。"从主语+曰+谓语动词改为"主语+者+名词性谓语"其中曰是可以直译,但"者"字只是作判断标识。语气助词,起到提示停顿的作用,同时也加强语气。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3 15:01:00 +0800 CST  
上升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3 21:53:00 +0800 CST  
五、叹词及语用。
《尚书》中的叹词一共有10个,呜呼、俞、吁、嗟、咨、已、都、猷、噫!
1.呜呼。文献又作於呼、乌乎、於戏、吁乎等。呜呼一词也并不只表悲叹,也表示赞褒,或就是不悲不喜很普通的叹词而已。
①无赞美也不表伤痛。例如:呜呼!今予告汝:"不易"。《盘庚》
②表示祈使,表达希望或者命令或告诫。例如: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金滕》
③表示呼告。例如: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盘庚》。
④表示赞叹。例如: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文侯之命》
⑤表示哀叹,此最为常见。例如: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顾命》
2.俞。在只出现在了《尧典》,《皋陶谟》当中,俞,犹然,有轻微的赞同感。相当于现代说:"好的,好啦"。例如:帝曰:"俞!予闻,如何"《尧典》
3.吁。疑怪之辞,多在表示惊叹的同时,带有些否定的语气,也表示呼告
①否定语气。例如:吁!嚣讼可乎《尧典》
②表示惊叹,但比较舒缓。例如: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皋陶谟》
③表示呼告。例如:"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吕刑》
4.嗟。在整本《尚书》中嗟字皆作呼告叹词。例如: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甘誓》
5.咨,在《尚书》中皆作呼告,也只出现在《尧典》当中,例如:咨!四丘。当然咨也用于哀叹之意。比如下民其咨,这个咨就是说。下民因为报怨洪水发出了咨的哀叹,类似后世的百姓嗷嗷。
6.已!是发语叹词。表示深叹。例如:已!予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大诰》
7.都!叹美之词。在《尚书》中都。到了《史记》皆改为了於。都不一定叹美,也有不带感情色彩,但末见哀叹。
①表示叹美。例如: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尧典》
②无感情。例如:"都!帝予何言"。《皋陶谟》
8.猷!主要用呼告。例如: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候尹民。《多方》
9.噫!用于哀叹表示伤痛。例如: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金縢》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4-16 23:26:00 +0800 CST  
六,连词的使用。
1.连词是汉语虚词系统中比副词,价词更虚的一类词。连词不作句子成分,仅仅在词,词组,分句,句群等之间起连接作用。《尚书》。连词可分九小类:并列、承接、假设、递进、因果、目的、转折、修饰。《尚书》中出现的连词就有42个。如:不啻、不惟、而、既、越其、则、丕乃、用、有等等。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①不啻。例如: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多士》。不啻,不但。不啻。。。亦。。。,即:不但。。。。而且。。。。这是一个表递进关系的复句。
②不惟。例如: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酒浩》不惟,不但。同样是递进关系复句。不惟。。。亦。。。
③既。例如: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洪范》。既,已!时间副词,表过于。属于因果连词,表推论!
④暨。例如: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尧典》。暨是并列连词,从甲骨文到现在一直都是,最开始可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自《尚书》开始功能逐渐单一化。
2、《尚书》连词应用范围分类明细。
我在此不细讲,有不明其意的可以问我,但也就答一二个。
①并列连词,而、及、暨、兼、乃惟、矧、惟、与、以、有、越。
②承接连词:而、厥、乃、丕乃、丕则、如、是、时、肆、越其、则、兹。
③假设连词:厥、乃、其如、若、则。
④递进连词,不啻、不惟、乃、矧。
⑤因果连词:故,既,乃,乃惟,肆,惟,以,亦惟,用。
⑥目的连词:用、以。
⑦让步连词:虽、自。
⑧转折连词:而、然、虽、虽则、惟。
⑨修饰连词:而,以。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5-02 14:09:00 +0800 CST  
@偷天妙手♂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5-02 14:10:00 +0800 CST  
七,介词的语法功能。
介词迷相对封闭,绝对数量有限,但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尚书》中介词有:从、达、暨、自、越,至于,作等二十一个。格式有,自。。。。至于。。。。,自。。。。。及。。。。。及。。。
①从,例如:尔小子乃兴,从尔迁。《多士》
从,自。指谓兴盛始于你迁都之始!
②达,例如:王曰:"封,以厥庶民暨臣达大家。。。。。"《梓材》。达,到。大多认为在文献中"达"没有虚化为介词的明迹,但此处达已有介词性,达的动词性弱化。
③暨,例如。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贡》暨介词,及。古通用。暨介词功能不如及多,仅介引同一动作对象。现代暨已经被取消了介词作用,皆作及。保留了连词作用。
④作,例如: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无逸》。作,及。指事物发展到某个时段,做句首状语。
2.《尚书》介词的特证。
2.1共性特征。
①《尚书》的介词都有宾语,宾语多为名词、代词或词组。介词与宾语结构紧密,一般不可分离,介词有时可以略写,但不等于没有。
②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一般不用作谓语中心。
③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谓语之前可省,在谓语之后不可省。
2.2个性特征。
①《尚书》中有的介词仅用于谓语前,如:达、亦越、乍。有的仅用于谓语后,如:从,如,与。於,以,在,自,于,惟,若可前可后。但于很少在谓语前,惟,若很少在谓语后。
②《尚书》介词系统渐趋成熟。介词在甲骨文中的语法功能还比较模糊。逐步明晰。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且出现了固定格式。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5-12 15:13:00 +0800 CST  
八,指示代词的用法及特点
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虚指代词还有无指代词,近指分别有兹,时,是, 若等。远指分别有厥,其。虚指分别有或,某。无指代词有罔。
1、近指代词
①兹,主要用于定语共22例,在状语时皆处于主语位置。例如: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立政》
②时,常见于宾语,而且有宾语前置情况。例如:尔时罔敢易法《大诰》
③是,用代词只有8处,使用比较少,主语5,宾语2,状语1。例如:汝乃是不蘉《洛诰》
④若,在全本尚书中出现119次,但用代词仅见于一篇: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君奭》。
2、远指代词。
①厥。用作定语。例如:盘庚乃登,进厥民《盘庚》。
②其。用作定语。例如: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康诰》。
3虚指代词。
①或,《易.乾文言》:"或之者,疑之者。"虚指指示代名词。全本出现过20个或,有10例为虚指代词。例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康诰》。
②某,虚指指示代名词,往往用于避名讳,不确定日期或人及物。在《尚书》中只有于避名。皆在一篇之内。例如: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金縢》。
4、无指代词。表无所指,实有所指,但不指向某个确定的事物。可译为没有人(事物)或没有。。。。。的。
罔:例如:王司敬民,罔非天胤《高宗肜日》。
知识补益:厥,之有时也用作近指代词。厥:皆见《禹贡》48。之见于《金縢》:"我国家礼亦宜之。古代文献中还有寔,讠是。文献常用代词还有个彼字。在尚书也有一例:彼裕我民。但此彼作动词。夫也是常见远指代词。但在全本中出现17处,皆无用于代词。文献中的无指代词还有莫,靡等。但并无在尚书中出现。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06-12 22:03:00 +0800 CST  
继续更新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12-29 09:51:00 +0800 CST  
九《尚书》中被动句类型。
主要分为两种一为形式被动句二为语意被动句
1.形式被动句,是指句子形式上具有表被动语法标志的被动句,上古汉语被动句标志,主要是于,见,为,被四字。"于"、"为"、"被"在句法的位置上处于动作行为主动者之前。"见"的句法位置总在动词之前。而在《尚书》中皆以"于"作为被动句标志,可分为三种情况
(1)动词+于+主动者
例:①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金縢》②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康诰》
(2)否定副词+动词+于+主动者。
例:①后胥慼鲜,以不浮于天时。《盘庚》(3),于+动词例:罔非有辞于罚。《多士》
2.语意被动句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概念,主语是动作为的受事者。可分为五种情况
(1)行为动词有能愿动词"可","克","能"
例如:朕言惠可厎行。《皋陶谟》
(2)行为动前有副词,这些副词有表示范围,时间,语气,也有表示程度,否定。
例如: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尧典》
(3)主动句子形式直接表示被动语气,逻辑主语为受事主语。
例如:舜生三十征。《尧典》
(4)主动句显性句形表示双宾句的隐性义内容,受事主语是双宾语的近宾语。
例如: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禹贡》
(5)连动式中的被动语气,这些句子的谓语是连动词组。其中有一个动词表示被动词。
例如:爽惟民迪吉康。《康诰》

楼主 真田原二郎幸村  发布于 2019-12-29 10:04:00 +0800 CST  

楼主:真田原二郎幸村

字数:7446

发表时间:2019-04-03 21: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2 22:10:30 +0800 CST

评论数:8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