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第十五章 最后的连横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1 11:37:00 +0800 CST  
话得从公元前315年说起,那年秦国将公孙衍组织的第二次抗秦同盟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狠狠地教训了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迫于形势倒向秦国的连横阵营。
公元前313年,秦国稳定了后方,把目光转向中原。而这时秦国的东方战场形势不容乐观。齐秦楚是三极对峙的强国,任何一国突然强大起来了,都是对其它两个的威胁。秦与韩、魏的连横,威胁了齐或楚的安全。齐楚虽然历史上关系不算好,但这时候也必须互相寻求合作了。于是,齐楚谋求联手,当时史料记载,齐、楚“方欢”、“交善”——两国联手抵制日益强悍的“秦、韩、魏”阵营。
在这之前,秦国已经向中原地区伸出两只脚,一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这两只挂在楚国头上的脚让楚国非常不舒服。楚国与齐国结盟之后,屯兵中原,准备进行斩脚行动。上柱国景翠率领一支楚军驻扎在鲁、齐边境和魏、韩的南面。三大夫率领另一支楚军围攻曲沃和於中。齐国也出兵帮助楚国进攻曲沃,经过一段时间鏖战,秦国守军抵挡不住两家联军的进攻,曲沃被楚国夺走。接下去有叩关直入的危险,入函谷关西行一百五十公里即到咸阳。最要命的是,楚人此次夺取曲沃邑,是与齐人联手实现的。齐、楚布置在中原的军队,像伸出的两个矛头,向函谷关、武关逼去。
“秦+韩+魏”这个联盟体,有没有对抗“齐+楚”的实力呢?回答是,没有。前面司马错的论述也证实了这一点。于是,秦人决定打破齐楚联合,然后才能将之各个击破。
曲沃失利引发了秦国对东方政策的重新思考。韩魏虽然在胁迫之下加入自己一方,但却帮不上大忙,一则势力不济,二则三心二意。因此秦韩魏联盟在齐楚兄弟联盟面前处于劣势。最后秦国的高层达成一致,要想挺进中原,需先拆散齐楚联盟。而且,利用外交运作期间,秦国可以进行军事动员,为以后攻击落单的楚国做准备。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张仪使楚”。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1 11:39:00 +0800 CST  
此前的楚国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变革,主持这次变法的大臣是屈原。熊槐登基之初,一度表现出振作之象。熊槐的本家屈原因才干突出,受到重用。屈原竭忠尽智帮助熊槐制定法令,推行变法,以求富国强民。熊槐也对屈原信任有加,将楚国里里外外的事情交给屈原忙活。楚国在屈原的变法之下颇有起色,国力大增,成为能与齐秦相抗衡的三极之一。在外交上,屈原奉行连齐抗秦的政策,也因此,熊槐才被推为第一次合纵抗秦的盟主。
胸怀坦荡的屈原满心希望楚国能在自己的手里变成一个高效强大的国家,但他似乎忘了楚国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今天他所做的正是公元前381年吴起同样做过的事情,而今天楚国的形势与70多年前的形势一般无二。楚国依然存在“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顽症。对于这个难题,屈原仍然拿不出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他甚至忽略了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吴起是有解决方案的,他的失败归咎于自然灾害,楚悼王死得太早了。屈原也自有他的不幸,熊槐只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年轻人,而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没有几年,熊槐思想就出现松懈。当头的一松懈,下面的牛鬼蛇神便乘虚而入。熊槐的小儿子子兰、宠臣靳尚、大老婆郑袖,这些象征着楚国传统腐朽势力的代表开始上蹿下跳,党同伐异。当然,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屈原。
最先发难的是靳尚。有一次,熊槐让屈原起草一份法令,屈原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打好草稿。靳尚知道之后,也想看看法令的内容,便央求屈原。靳尚是想提前了解一下法令的内容,以后也好参与讨论,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其居心虽然不良但也不是大大的不良。但屈原不干啦,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凭什么白白地让你看啊。因而就拒绝了靳尚的请求,他也不想想得罪小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靳尚被拒绝,怀恨在心,准备报复。考虑到屈原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性格,靳尚跑到熊槐那里打小报告:“大王要小心屈原啊,您每次让他起草法令,一旦定稿,他就到处炫耀,逢人就自夸,‘除我之外,谁还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工作?’”熊槐开始生屈原的气,从此之后刻意与屈原保持距离。屈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由吃香喝辣派变成了坐冷板凳派。
这是一场典型的办公室斗争,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由于不懂得江湖的险恶,因而低估了阴谋的危险,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他的那一套改革制度也成为随葬品。后来屈原遭到流放,地点大概在今天的汉北一带。
屈原无法适应远离政治中心的生活,一肚子爱国热情无处宣泄,遂转化为无尽的牢骚喷薄而出,还写成了书,名曰《离开了政治舞台,我要发牢骚》,简称《离骚》。在这本书里,屈原哭诉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眼泪啊止不住地流,老百姓的生活是真发愁……)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1 11:41:00 +0800 CST  
不说屈原在江边顾影自怜,长吁短叹,却说这一天,张仪坐着公家的车,拉着公家的金银财宝沿着官道来到楚国大地。张仪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曾经失意地离开楚国,并发誓要以另外一种姿态故地重游,而今这个梦想实现了。张仪带着征服者的感觉意气风发地走来啦,身后没有军队,口才就是千军万马。
张仪见到了楚王,开口就是含糖度至少5个加号的甜言蜜语,“俺们大王最欣赏的王就是您;小可我也最想在大王您手下办事。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楚两国无数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国际危机。千山万水也遮挡不住秦国对楚国的好感,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秦王对大王的思念。”
张仪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秦王最憎恨的王莫过于齐王,小可我最憎恨的王也是齐王。秦国对齐国的仇恨不共戴天,恨不得马上出兵讨伐,但贵国却与齐国交好,考虑到咱们两国的交情,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一刀两断,我就让秦王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给大王。如此,一则齐国被削弱,大王可以趁机痛打落水狗;二则楚国帮了秦国的忙,我们大王一定领情;三则楚国还能得到六百里土地的实惠。好买卖啊,请大王详察。”
熊槐乐得差点蹦起来,开朝会的时候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各位大臣。大臣们一致赞成,溜须拍马之声不绝于耳,“大王英明”,“楚国大幸”……只有一个人眉头紧锁,此人便是在秦国混不下去来楚国发展的陈轸。陈轸在楚国依然混得不开心,总是无法进入中央决策层,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力不够。楚国大权牢牢掌握在屈、景、熊氏家族之手,根深蒂固,外人很难打入。
陈轸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张仪的诡计,都是同行,谁还不知道谁啊?熊槐看出陈轸心事重重,问道:“寡人不烦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在庆贺,为什么就你在这里愁眉苦脸呢?”
陈轸对熊槐道:“臣恐怕大王得不到好处,灾难还会跟随而至,所以没有跟着大伙一起庆祝。”
熊槐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轸道:“国家之间的交易不同于庶民之间的交易,庶民交易出了问题还有官府来做主,国家交易出了问题谁来做主?因此国家交易应该奉行黑社会的交易原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考虑大王和张仪所签的贸易合同中有个时间差问题。秦国所以如此看重大王并非张仪说的是由于伟大友谊,而是由于强大的楚国背后还站着一个更强大的齐国。如果我们在还没有得到地的情况下就先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楚国就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孤立的楚国没有实力向秦国讨要应得的土地。先绝齐后要地的结果是大王受张仪所欺。更坏的结果是东边得罪了齐国,西边也没有安抚了秦国,双鬼扣门,楚国休矣。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咱们换个方式,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秦国去考虑时间差问题。大王先向秦国讨要土地,土地到手之后咱们再考虑是否该跟齐国断绝关系。”
熊槐正在兴头上,被陈轸这么一说顿感扫兴,也不管有理无理,怒斥陈轸道:“乌鸦嘴,一边凉快去。”熊槐不听陈轸忠告,楚国形势朝着陈轸所预言的最坏情况跑去。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1 11:43:00 +0800 CST  
陈轸的分析非常透彻,可惜螳臂当车,熊槐蒙被利益蒙住了心窍。他也是一心急于为祖国作些大好事,以无愧于先祖,取悦于人民,得志于朝廷,在臣子面前也有光,在楚国各大家族中间,也增加王族的说服力和政治资本。终于抓住张仪这根稻草,想走致富捷径,唉。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一国许诺割送某块土地,或者两国交换某些土地,没有不如期兑现的。大国之间的诚信,虽然在战争年代,也都是尽力维护的。像张仪这样睁着眼骗人的事,还几乎没有过。所以,熊槐无论如何,是无法怀疑张仪的。
熊槐为了能尽快将六百里土地由承诺变成现实,不但赐给张仪相印还事先送了一大笔回扣,又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回秦落实土地事宜。同时熊槐又派使者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张仪回到秦国后大概因买卖做成,心情舒畅,下马车的时候竟然玩起了特技。那一招叫“燕子三抄水”,其动作要领是左脚踩右脚,再右脚踩左脚,然后再左脚踩右脚,如此三次便可将身子托起很高(其实评书里经常出现的这个动作根本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张仪在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身体平衡,结果摔在地上,扭了脚踝骨,疼得嗷嗷直叫。随后的三个月内,张仪称病不上班。随张仪来的楚将将消息告诉给熊槐。熊槐以为是张仪怪楚国的绝齐工作做得不到位,又派一名大嗓门的士卒穿过宋国来到齐国边界,以楚国的名义对着城上的齐兵一顿大骂,直骂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才算拉倒。齐王听说后很生气,连忙派使者与秦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张仪听到消息后,这才上朝,正好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张仪告诉楚使:“我答应过给你们的六里土地,现在可以拿去了。”楚使吃惊地问道:“不是说好了商於六百里土地,什么时候变成了六里?”张仪不答,楚使只得回去复命。熊槐获悉后,勃然大怒,准备兴兵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陈轸再次出来道:“上次你让我闭嘴,不知道现在我还能不能说话。我的意思是现在攻打秦国,不如联合秦国一起向东攻打齐国。楚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获得。”熊槐根本不听。楚兵浩浩荡荡向秦国杀来。
这正是秦国想要看到的结果,不过嬴驷还是很紧张,毕竟楚国也是一个超级大国,与韩、魏不可同日而语,秦国还没有与这么强大的敌人交过手。秦国上下厉兵秣马,如临大敌。嬴驷也四处求神拜佛,比高考前的小朋友还虔诚,他先跑到秦国的旧都雍祭祀了巫咸,又跑到朝那湫(今甘肃平凉西北)祭祀大沈厥湫(朝那湫的水神)。张仪是前线总指挥,魏章是他的搭档。
两国箭已上弦,蓄势待发。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1 11:45:00 +0800 CST  
公元前312年大战拉开序幕。楚国兵分两路向秦、韩、魏一方发动进攻,一支由将军屈丐率领,进攻商於之地,另一支由上柱国景翠率领,围攻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齐国虽然被熊槐气得够戗,但并没有与他一般见识,依然联合宋一起围攻魏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两国由以前的协同作战变成了各自单独抗秦,而协同作战的好处是能够打出1+1>2的效果,单独作战就是1+1<2。
秦国比楚国兵多,派出三支部队迎战。东路军由名将嬴(樗里)疾统率,从函谷关进入韩的三川地区,帮助韩对围攻雍氏的景翠进行反包围;中路军由庶长魏章统率,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出发,经武关,到商於之地反击进攻的楚军;西路军由甘茂统率,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出发,向东进攻楚的汉水流域,配合魏章一起攻取楚的汉中。这三路部队总的主力是魏章率领的中路军。
秦国的三路大军迎住楚国的两路大军一阵厮杀。嬴疾首先在连横盟友“韩、魏”配合下(感谢张仪从前时期的不懈努力,迫使韩魏一直保持了连横秦国的关系,使得秦如虎添翼),肃清函谷关外楚兵,然后南下,配合魏章的中路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砍了八万多颗脑袋,七十多名高级指挥官成为俘虏,总指挥屈丐也包括在内。接着魏章挥师向西,配合西路军甘茂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也是六百里土地),并建立汉中郡,从而使陕西与南边的汉中以及更南的四川勾连成一片。
熊槐驻中原部队全部覆灭,屈氏家族的“屈丐”也回不来了,熊槐像一个赌红眼的疯子,动员全境部队,由景氏家族的景翠为将(替补屈丐),率军有计划地北上,先围攻韩国城池——河南禹县,以报复韩国人加入连横,协助秦军打我的恶恨。韩国相对弱,先打它也好。
并且楚人赶紧与齐人重新修好,不骂齐王是猪头了,要求协兵合作。齐人这时候看见老楚卷土又来,形式似乎不错,也想分一杯羹,于是不计前嫌,决定有节制地配合楚军作战,从东部攻打魏国的煮枣(山东东明)。(魏也是秦联盟的成员。)
看见齐国人吸引了很多火力,熊槐乐了,趁着秦军主力东进追击齐军,越跑越远的时候,熊槐调动景翠军南下,改从“东南大门”,趁空虚,攻破武关,尽略六百里商於之地,跨越商於之地,再向西,深入到陕西蓝田,距离咸阳才一百多里,咸阳振恐。结果呢,楚人跑到这里也没力气了,强弩之末,又被秦人打败,楚人被迫收缩,正这时候,可恶的韩魏人,又从河南中部本土,南下直接蹈袭楚国老窝,打了个“围魏救赵”,一直攻到湖北北部襄樊。
楚国无奈,被迫放弃刚刚获得的商於之地,命令景翠退出武关回撤,给老窝解围。秦国大将“魏章”在追击过程中,会合韩军,攻得河南上蔡,楚国北部地盘。
而秦国宿将嬴疾则统率锐士再出函谷关,一举解掉韩国境内的禹县之围(楚人在包围这里),再会同魏人东征,解掉魏国境内的煮枣之围(齐人在包围这里),大败齐师于濮水之上,俘虏齐将“声子”,并且在追击过程中打跑了齐国宿将匡章。
这次“秦、魏、韩”Vs.“齐、楚”大交兵,秦取得了汉中土地,巩固了汉中以东的“商於之地”,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诸侯对秦本土的威胁;并且,秦人东进、南下,开辟和巩固了东大门“函谷关”和东南大门“武关”以外的关外据点,便于未来进取中原。而熊槐组织的这两次大会战,第一次单独跟秦人打,第二次获得齐人有限配合,两次全是一败涂地,总计丧兵十余万,失地逾千里(汉中和武关以外的楚属商於)。熊槐内外交困,左支右拙,经此一战,楚国元气大伤,超级大国的地位随之瓦解。
这次,如果没有韩魏盟友的协助,秦国可能打不过齐楚的合攻的,看来从前张仪促建起“秦韩同盟”、“秦魏同盟”是有用的,而且司马错的谏议又保证了这一正确策略的持久延续。一个国家哪怕再厉害,单靠自己也是不行的,多边策略永远胜过单边策略。
齐楚的失败,在于没有做好韩魏统战工作,使得秦国如虎添翼,并且齐楚之间配合失时,独进独退,终于损兵丧地,大触霉头。
列强相争,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外交就尤为主要。楚国的衰败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同样的两个阵营,当齐楚联合,协同作战时,秦魏韩联盟就不是对手,当齐楚分离,各自为战时,楚国就输得很惨,齐国也吃了败仗。具体表现在战争中就是,秦国的三支大军相互策应,互为支援,齐楚的三支大军却孤立分散,被动挨打,而这一切全是熊槐的过错。不是张仪太狡猾,只能说熊槐太愚昧。楚国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只是决策者不听罢了。
秦国的对外政策一向是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目的是化敌为仆。这也是张仪连横政策的精髓。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一招成为老套,被英明的王侯将相反复使用。比方说,一个英主想收服敌方阵营中的良臣,总是先在战场上将其俘获,然后咋咋呼呼装作要砍他脑袋的样子,良臣也不服不忿地拼死反抗,又是骂娘,又是吐唾沫,最后英主却主动上前为良臣松绑,又是道歉,又是安慰,还封官晋爵,良臣也就半推半就地接受,最后故事以大团圆结束。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3 13:54:00 +0800 CST  
张仪早期推行连横,把韩、魏笼络到秦人阵营,又单身赴楚,拆散齐、楚联盟。张仪一出,真是天下形式大改啊。张仪因为功大,被嬴驷封赐五个城邑,赐爵“武信君”。(其实武字倒有,信字却没来由了。)
大战过后,张仪对嬴驷说:“大王,楚国怒气很大,这就好比种树,树种的不是地方,就会遭到别人滥砍滥伐。汉中放在这里,楚人总会拼死来抢,我们也受不了啊。打完了他们,应该再抚慰一下。我建议,把汉中的一半土地,分给楚国,以平息他们的愤恨,安静我们的疆域。”
张仪的意思是,熊槐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对秦国能没怨气吗?一旦熊槐犯了牛脾气,豁出血本要和秦人血战到底,成为一条嘶咬秦国的癞皮狗,那就不是秦国所期望的了。所以,必须在打怕了楚国之后,要再让出一些攻占所得(半个汉中),还给楚国,抚慰一下楚国,打打拉拉,才能既让秦国获得好处,又让楚国听命于秦。从前张仪把魏国拉入自己的连横阵营,也是这样做的,夺了魏的地盘,再还魏一些地盘,然后以此“恩惠”为理由,谋求政治上使魏听命于己,加入与秦的连横阵营。
另外,从军事角度上考虑,适当放弃一些占领区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可以削弱楚的反扑,从而巩固秦的其它既得利益。即便是攻城夺地,也不能太过分。这大约是道家的道理。但如果当初齐国吞燕,明白这个道理,或者后来齐国灭宋,晓得这个观念,就不至于战胜反受其咎了。
但是,大将甘茂是率领第三路军,攻占汉中的,当场反对张仪:“等将来天下有变,我们可以割掉汉中贿赂楚国,现在就给他,以后给什么?”
张仪跟甘茂、嬴疾这些带兵的,矛盾很深,但是嬴驷很给张仪面子,答应割一半汉中出去。甘茂气乎乎咬牙切齿。
不料,熊槐当习惯了大国元首,心态还一下子转变不过来,明确答复秦国:“土地的不要,要的是张仪。”同时,熊槐派已经失势的屈原出使齐国,恢复两国邦交。
张仪对嬴驷道:“楚王真是不识好歹,既然楚国隆重地邀请我了,还是让为臣亲自去一趟楚国吧。”嬴驷脸上露出半是高兴、半是担忧的表情:“寡人舍不得啊,楚国很危险!”张仪道:“有大王和整个秦国为臣撑腰,臣还怕楚王作甚,况且臣在楚国还有内应。楚王的近臣靳尚和王后郑袖非常欢迎大王的糖衣炮弹。臣内有接应,外有强援,加上为臣不太笨的脑袋,足够周旋。如果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算为秦国的发展做了贡献。只求大王不要忘记臣曾经为秦国的霸业添过砖加过瓦。”君臣两人感动了一阵,张仪再次踏上楚国的征程。
到了楚国,张仪先向靳尚送上秦国制造的糖衣炮弹,然后去见熊槐。熊槐当场拿下张仪,准备杀掉。靳尚马上出面阻止,对熊槐道:“张仪是秦王面前的红人,大王如果杀掉张仪,秦王必然会翻脸。其他国家看见楚国和秦国闹僵,又会幸灾乐祸地看楚国丢人。去年的事情大王不会忘记吧?”熊槐听靳尚这么一说,顿时又没了主意。
在熊槐犹豫之际,靳尚急忙展开营救,他找到了老搭档郑袖,也就是熊槐宫中的当红宠姬,道:“尊贵的夫人,请容许我提醒您,您将不再尊贵。”郑袖一哆嗦,“为什么?”靳尚道:“秦王对张仪宠信有加,必然会全力营救,准备用六个县的土地和六个加强连的绝色美女换取张仪。大王那人您还不知道吗?他爱土地更爱美女,必然会答应秦王。到时这六个加强连的绝色美女环绕在大王周围,夫人您还能继续尊贵吗?”郑袖一听就急了。对后宫的人们来说,争宠问题可不是一般问题,需从政治高度来对待。郑袖,这个后宫丛林法则之下的胜出者,精通一切生存斗争的手段,要哭就能哭,要笑就能笑。于是郑袖夜夜不忘在给熊槐带来快乐的同时将枕边的小风吹起,“大王哟,张仪也只不过替主人卖命。秦国派张仪来楚,而大王却要杀张仪。张仪被杀,秦王定会一怒而起倾国之兵攻楚,秦军的战斗力想必大王已经深有领教。楚国一旦再次战败,我们母子俩就只能到南方的蛮夷之地讨吃要饭了。如果碰上劫色的强盗,为妾该如何是好?大王啊,你不是说要永远保护我们吗?”郑袖充分发挥眼泪攻势,熊槐渐渐招架不住,最后落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俗套。其实熊槐不是什么英雄,熊槐和郑袖之间也没有纯洁的儿女情(注:郑袖这人最善妒,从前熊槐曾宠爱一个女生,郑袖笑眯眯地告诉那美人说:“美人啊,你哪都好,就是鼻子有点扁,以后见到大王,用手捂着点儿啊。”后来大王很奇怪:“怎么美人儿见了我老捂鼻子啊?”“那是因为嫌您口臭啊!” 郑袖说。熊槐老羞成怒,就把美人鼻子给割了,逐出宫外。郑袖之智慧,常如此)。
熊槐犹豫了半天,觉得还是连横秦国比较好,比连横齐国好。从历史传统来讲,从前春秋时代,齐晋这些北方诸侯与南方楚国争霸,齐、三晋与楚长期为敌,关系本来就不好。而楚人则一贯拉拢秦人,让秦人从侧面帮自己,楚王室和秦王室不断结为婚姻。秦楚一贯有交好的历史传统。虽然国际形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秦人已从同盟者变成了头号强敌,但楚王室封闭保守,不善于与时俱进,还在晕头胀脑地留恋秦人赞。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就是说楚人的。而以郑袖为代表的楚王室的“亲秦情结”,也无形中影响着熊槐。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3 13:58:00 +0800 CST  
@张万龙1234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3 17:38:00 +0800 CST  
不过,从天下形势上讲,楚国不应该结秦,而应该连齐。第一层原因,虽然秦、楚、齐三国皆为一流大国,但秦的武力比齐、楚都各自略强一点,齐、楚两个略弱者,因该联手抗秦以自保,就好比吴蜀联合抗曹操一样。第二,秦人与楚国两国密切接境,秦人与齐人却是东西遥遥,所有秦人的扩张,首先是在楚人这里剜肉,而不能从齐人那里。这就注定了秦人不可能与楚人有长期的真诚的结盟关系。
张仪重新获得了自由,再次得到了熊槐的厚遇,最后,张仪继续做熊槐统战工作,吹牛说:“大王啊!秦国现在土地半天下,兵敌列国(兵员与列国总兵员之和相匹敌),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小米堆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卒乐死,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而你们南北合纵是死路一条,不异于驱群羊而斗猛虎。秦国巴蜀,大船积粟,一船载卒五十人兼三月之粮(合计载重二十吨以上),起于巴蜀岷山,循长江而下,一日三百多里,不费牛马之力,不十日而据奉节,攻三峡,下水而浮,你们楚国的巫郡、黔中就不再为楚所有啦!秦甲再从北面出武关接连南下,叩楚北境,北、西夹攻,危如雷,楚国之地尽绝,不出三个月!而你们欲待诸侯列弱相救,如何其可得?”
熊槐受张仪恐吓,没词了。再回忆起丹阳、蓝田两次大会战,楚人不胜,丧兵无数,列候死者七十余人,于是只好听张仪的话,与秦妥协,宣布秦楚连横,并且互相派太子为人质,互相嫁王室闺女,以巩固这两国得连横关系。
张仪的连横外交,至此获得了全盘大成功。(“秦魏同盟”、“秦韩同盟”、“秦楚同盟”,犹如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美英同盟,秦国于是获得了如今美国这样的霸权优势地位。这种安全的外部环境对于秦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经济,以求未来统一天下,利莫大焉。)
所以说,张仪对秦国的历史功绩,不在商鞅之下!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25:00 +0800 CST  
@洛阳城东往事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27:00 +0800 CST  
@落日Yue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27:00 +0800 CST  
@爱迪68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28:00 +0800 CST  
张仪完成任务,然后带着得意的微笑踏上了回秦的道路。
没几天,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了这件事,连忙向熊槐进谏:“臣已经代表楚国与齐国结成了盟友,大王还怕秦国作甚!为什么不杀张仪?”熊槐一听也对,连忙派人追杀张仪,可哪里还能追得上。熊槐好不后悔,郑袖和靳尚也更加痛恨屈原。其实,熊槐下面有两派,亲秦派和亲齐派。前一派的有他的小儿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夫人郑袖,后一派则是屈原、昭雎、陈轸一干人。
大约还是亲秦派的势大,而忙着在熊槐耳根聒噪,熊槐最后没有听屈原的,不愿改变和秦政策,把屈原打发回家里写诗了事。
屈原回到家里,正好赶上丹阳、蓝田大战的十万勇士遗骸运送回国了,郢都人忙着辨认亲友尸体和举行安葬仪式。死尸车辆后面跟着的,大约有一百万只远道飞来的喜气洋洋的乌鸦。郢都到处都是乌鸦粪。屈原在乌鸦的叫声中,走访伤兵,根据伤兵采访口述资料,加进想象开始写挽歌《国殇》: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武器精良,跟秦人打起来了)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我们的旌旗多的蔽日,敌人扑来若乌云翻腾,箭矢交射,勇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秦人凌厉的攻势打破我阵,践踏我行伍,我主帅的战车左马毙命,右马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絷鸣鼓。(俩车轮儿也不好使唤了,四马乱了套,主帅拿起鼓槌,往死里擂鼓——这位可能是主帅屈丐,屈原的亲戚,鼓槌还挺奢侈,是美玉的槌把)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上天怒怨,鬼哭狼嚎,杀死个精光,原野抛弃的,到处是死尸和扭动着的胳膊腿儿)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从郢城眺望,出去的将士再也没回来,平原渺忽,道路远长)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我屈原也想发发知识分子的疯,带上长剑、挟起秦弓——可是我又不会使这个;我也想把我的人头和身体分离,可我又,唉!又不敢呀。我只好于心不甘啊。)
成既勇兮又以武,终钢强兮不可凌。(┅┅唉!唉!)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也没什么办法啦,只好恭维你们两句,让你们升天超度吧!死亦为鬼雄去吧!)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32:00 +0800 CST  
公元前311年,秦王嬴驷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谥秦惠文王,太子赢荡接班(秦武王)。
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国在秦惠文王时代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秦惠文王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是秦惠文王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如果嬴驷不能识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他绝对是不会取得重大政绩的,也绝对不会彪炳史册的。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秦惠文王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33:00 +0800 CST  
从秦王嬴荡好武,表现出一些职业军人的特点,他性格暴躁,思维直线条,不喜欢拐弯抹角,推崇个人战斗能力。
嬴荡不理解张仪那一套外交设计中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以为只要靠秦军的刀就能为秦国的犁解决土地问题。持这种浅显看法的大臣在秦国朝廷为数不少,尤其是甘茂、嬴疾等人,纷纷找到嬴荡表示对张仪的不满:张仪啊,这个人是有些功劳,有些疲劳,但他那些坑蒙拐骗的手段,失信于诸侯,对我们国家形象不好,我们以后怎么混啊!重用如此不讲信用之人,恐怕天下人嘲笑啊。
有道理。张仪欺楚这件事,虽然表面秦人得了甜头,但秦人蒙上了诡诈、蛮横的恶劣烙迹。张仪算是始作俑者。后来的秦相国也多狡诈,狡诈得山河变色,最爱用臭名昭著的反间计,失去天下人心,愤恨的诸侯一直并力抗秦,乃至后来颠覆大秦朝的社稷。且令人千年之下,犹怀忿忿之情。
甘茂、樗里疾这些人,恨张仪,主要是张仪曾经主张交还一半汉中给楚国,为诸将所不能理解。并且张仪一贯排挤同僚,平时也少不得跟他俩有积怨。
除了路线上的分歧外,少壮派军官还与张仪之间有一些个人恩怨。
张仪害怕被诛杀,主动找嬴荡谈话。这次谈话也启动了张仪的谢幕演出。
张仪道:“臣为秦国的利益考虑,不久东方局势将发生大的变化,秦国可以趁机捞一把。在我的破坏之下,齐国失去楚国这个盟友,必然要与秦国争夺韩魏。齐国恨我甚深,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会攻打哪个国家。我愿意带着这把老骨头出使魏国,齐国就会攻打魏国。在齐国和魏国相持的时候,大王趁机发兵攻打韩国的三川地区,拿下三川,周天子的那块地方便直面秦国的威胁。大王不要动粗,只要吓唬一下,周天子就会乖乖地交出象征周朝统治的那些器具。然后大王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则王业可成。”
出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案,张仪以前就曾经提出过,当时被司马错的西南大开发战略PK掉了。现在秦国后方稳固,君王又野心勃勃,好大喜功,这个方案与秦武王的想法正好吻合。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嬴荡原本就看张仪不顺眼,如今张仪自己说要到魏国去,他却是求之不得呢,便满口答应了。不仅如此,嬴荡还派了三十辆精美的、裹有皮革的马车供张仪使用,让老臣以体面的方式离开秦国。齐国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魏王魏嗣害怕了,张仪道:“大王不要着慌,为臣自有分寸。于是张仪派亲信冯喜到楚国,又从楚国雇了一名使者以楚国的名义出使齐国。张仪这么做是有原因的,稍后做出解释。
使者到了齐国对齐王田辟疆道:“大王啊,你大大地着了张仪的道!”田辟疆一脸不解,道:“张仪到哪,我就兴兵打哪,怎么就着了他的道?”使者回答道:“张仪正是掌握了大王这种心理才出使魏国。大王攻魏,秦国就会趁机出三川,临二周,求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边大王在和魏国拼命厮杀,那边秦国却轻松地获得了利益。大王您说您亏不亏啊?”
田辟疆想想也有道理,于是下令撤军。张仪的闭幕演出圆满结束。
张仪借楚国使者游说齐王的原因很简单,只有第三方使者说话,齐王才能相信。如果让魏国的使者去,齐王必然不信。
张仪骗了秦王骗齐王,之后在魏国过起了安稳日子。一年以后,公元前309年,张仪死在了魏国。一代纵横奇才终于闭上了可怕的嘴。
甘茂、嬴疾在秦国乐了,他俩一个当了“左丞相”,一个当了“右丞相”,这是我国最早设立丞相一职,直到一千五百年后被朱元璋废除。(大约是相邦位置不够分,怕他俩抢位子打起来,才改设成左右丞相吧。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个丞相专权。)
中国人是讲究谦和的,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行”,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农业社会的理想人格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温顺谦和的君子风,这甚至发展到对于“辩才”的猜忌,所谓“君子讷讷于言”。所以张仪虽然功大才高,终于没有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令名,反被视作巧舌如簧,狡猾的别名。而同一时期工商业发达的希腊,人们竞相学习演说,崇尚雄辩家,张仪在那里,当如鱼得水。
所谓军事上的实力叫做硬实力,而诚信、国际影响力叫做软实力。秦国要想取得霸权,光靠硬实力是不行的,张仪撒谎,确实是有损于秦国的软实力的。所以秦国在得了好处之后,还是把他驱逐了,这大约爱撒谎干坏事的人,可以引此为戒。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41:00 +0800 CST  
嬴荡赶走了玩空手道的张仪,开始奉行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政策。以当时秦国与六国的实力对比来看,秦国施行这种政策还为时过早。嬴荡以其鲁莽、直率的性格虽然为秦国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在外交上失策更多,对秦国霸业至关重要的魏、韩两国却被驱赶到齐国阵营,为秦国以后的一次严重挫折埋下了祸根。几乎同样的故事在19世纪末的德国也曾上演,与秦武王极为相似的威廉二世,赶走了与张仪极为相似的俾斯麦,然后推行单边军事主义政策,结果,德国在没有强大盟友的情况下就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44:00 +0800 CST  
本章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8-08 12:47:00 +0800 CST  

楼主:墨雨唯珣

字数:29

发表时间:2016-08-01 19: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2 17:50:13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