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第十三章 合纵连横

我们不禁会问,张仪作为原秦国相邦,却去给魏国当相国,这事在今天看来很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派一个政府大员去一个结盟国家担任高职,这是两国结好的表现,这事对两国双方都公开的,不是卧底,也不是间谍。秦国派张仪入魏国,魏国任用张仪为相国,是双方基本自愿的,标志着秦魏连横,魏国成为秦的小弟。就好像美日同盟,美国人派一些军事、政治顾问,或者一些亲美派的政治人士,到日本担任工作,为了确保两国对外行动与政策协调一致的。
魏罃确实感觉到了“结秦”的好处舒了口气。执政五十多年来,他五十战而二十败,战国首强的地位成为明日黄花,被迫与秦国连横,实出不得已。好在自己没吃亏。有张仪呆在魏国,使得魏国身后以大国秦国为友邦,齐、楚确实不敢再来打魏国。
看得出来,张仪不是战争贩子,他给秦国和魏国带来了双赢。具体来讲:
1、魏获得了安宁,上面已讲。这就好比日本加入“美日同盟”,对日本的安全和利益增殖也是有利的。
2、连横魏国,对秦的意义在于,它的东边有了魏国作墙壁和缓冲,保持了秦国周边安宁,不轻易战斗。从而给秦国的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空间。如果不是由于张仪,刚刚起步发展的秦国,就可能把改革初期的成果在与东方三晋的恶战混战中消耗殆尽,就像当初魏文侯的改革成效,被魏罃与周边赵、韩、齐的一番混战而摧毁得七零八落,失去了战国首强地位。“美日同盟”,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也是这样的,从东方保护了美国的国土安全,减少了军备压力。
3、张仪在魏工作,对秦国更大的好处在于,秦国可以通过连横结魏,借魏为踏板,得志于天下。这就好比美国干预亚洲地区,必须借助日本来起落飞机。我们都知道,秦国远在西陲,它想向东进攻齐国,或者向南进攻楚国,都必须打中原经过,如果中原的韩魏不为他提供通行便利,秦人是无法携带给养,大军长途袭远的。如果韩魏与之作对,背后堵截他的归路,那他就又要复蹈“崤之战”的覆辙。所以,必须结好中原的魏,才能最终得志于天下。这就像美日结成同盟,美与以色列结成同盟一样,是为了便于美国势力向亚洲或中东推进一样。
魏、秦联好,是双赢。魏罃的决策没有错。
“魏国与秦国连横,双方受益。如果让秦国人从魏国这里借道,向东去打齐国,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更能保证魏国之平安。您觉得好不好?”张仪这一天兴奋地对魏罃说。
魏罃听了张仪的游说,好像有些道理(也确实有道理,当时齐、楚、秦三国列成一个三角,三国都是强国,魏国跟谁亲密都不算错。当时还没到秦国一头沉,大家必须统一抗秦才是硬道理的地步。齐、楚也要抗,否则他们也完全可能吞灭列国而一统),魏罃同意了张仪的建议,放开关隘,请秦国大兵西来,穿越魏国所在的中原,去远征东方齐国。这是身体力行了连横结秦的大原则。
酝酿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秦国军队越过魏国进攻齐国。田因齐派出迎战的将领是前面提到的匡章。匡章率领齐军迎住秦军,没有马上斗在一起,而是搞起了阵前联欢。双方请客送礼,有来有往,搞得不亦乐乎。不过在与秦军士兵的接触中匡章可留着心眼,他熟悉了秦军军服的样式,也制作了一些让齐军士兵穿着偷偷混进了秦军内部。
田因齐派在军中的特派员知道了这些情况之后,以为匡章要图谋不轨,马上回去向田因齐汇报。田因齐听到之后,沉吟不语。过了不久,又有另外的特派员回来报告匡章要造反,田因齐听后依然坚持沉默是金。很快第三个特派员又报告匡章马上就要造反,田因齐听后依然玩深沉。主管军队纪律的大臣不解地问:“这么多不同的人都反映匡章要造反,大王为什么不发兵向匡章进击。”田因齐道:“这么多人反映匡章造反,他还不反,正好说明他不会背叛寡人。”过了不久,第四个特派员回来报告说匡章取得大胜,打得秦军望风披靡,连秦王都不得不服软。田因齐乐了,大家伙问这到底是为什么。田因齐道:“匡章的母亲得罪了他的父亲,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了马棚之下。我请匡章为将的时候向他许诺‘如果你能打败秦军,回来我帮你厚葬你的母亲’。匡章却对我说:‘臣不是埋葬不了母亲,是臣的父亲不让臣埋葬,如果我背着父亲埋葬了母亲,那不是欺骗父亲吗?’”
田因齐接着说:“匡章都不会欺骗他死去的父亲,怎么会欺骗齐国人民的伟大父亲寡人我呢?”
张仪主持的这次联魏攻齐运动以秦军的失败画上了句号。各国一看,貌似强大的秦国也有吃败仗的一天,遂产生了痛打落水狗之心。公孙衍见雪耻有望,也四处煽风点火,联络各国组织抗秦事宜。在各国的帮助下,公孙衍又回到了魏国,被魏罃拜为相国。惠施也从宋国返回魏国,与他的黄金搭档公孙衍一起组织抗秦联盟。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张仪的舌头再也帮不了他的忙,只好打起背包返回秦国。命运的跷跷板抬起了公孙衍、惠施,压低了张仪。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3 13:27:00 +0800 CST  
秦国攻齐失败后,为防齐、楚与魏联合攻秦,派遣陈轸出使齐国向齐国求和,并打算会盟一事。
楚国因惧怕秦、齐、魏三国联合对楚不利,于是熊槐以昭阳为将领兵攻齐,田因齐吓坏了,徐州之役齐国惨败,田因齐仍然记忆犹新。这时,正在齐国做客的陈轸告诉田因齐:“大王不要担忧,我有办法让楚国退兵。”
陈轸来到楚营,见到了昭阳,道:“按照楚国惯例,军队统帅破军杀将之后有什么封赏?”
昭阳道:“官拜上柱国。”
陈轸道:“还有比上柱国更高的官职吗?”
昭阳道:“那就只能说是令尹(相当于相国)。”
陈轸道:“您现在已经官拜令尹,达到了楚国的最高职位,还费力打仗做什么?打个比方说,有个贵族有一坛酒想赏赐给他的门客,但是酒少人多,就定下规矩,谁先画好蛇,就将酒赏赐给谁。门客中的一个家伙出手极快,大概是画匠出身,不一会儿就将蛇画好了。画好之后,他看到周围的人才画了一半。为了故意显摆他的绘画水平,又给蛇添了四个小爪。画完之后,这家伙喊道:‘我先画好了!’然后举起酒准备喝,不想被第二个画好的门客抢去,道:‘咱们的规矩是画蛇,蛇是没有脚的,有脚的那是蜥蜴。对不起,应该我喝。’”
陈轸接着道:“相国大人您现在就是在画蛇添足,本来您已经功德圆满,却要去冒险攻打齐国,胜利了也没有奖励,失败了却要名誉扫地。因此啊,您还是回楚国歇着去吧。”
昭阳听从了陈轸的建议,领军返回楚国。
公元前320年,东方一霸田因齐永久地离开了人世(谥齐威王),其子田辟疆(齐宣王)接班。
田因齐是齐国走向超级强国的关键人物,他度过了令人羡慕的一生,齐国在他的治理下脱胎换骨屹立于战国的东方,在临死之前还看到了齐国军队将秦国军队打得大败。他不仅在政治上清明、从谏如流,对人才也极其重视。齐国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儒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法家、兵家等各流派都十分兴盛。特别是在辩士邹忌出人意料地入主内阁后,更刺激诸多人才纷纷涌向齐国。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富活力的国家,它的全盛时代即将到来。田因齐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田齐王朝最伟大的君主,就算是春秋时代的姜齐君主,也只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能与之媲美。齐桓与齐威时代,是齐国八百年历史中独二无三的黄金时代。
国君去世,齐国人民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白色成了齐国的主题色,这一年的雪下得特别大,饱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在寒冬中延续着如草芥般的生命。刚过年,年老体衰的魏罃因病医治无效,终于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忧愁多扰的世界,告别了他那风雪飘摇的祖国和50年的国君生涯,对他来说,生命的最后阶段已经是一种折磨,死亡是迟来的解脱。白色悲哀又从齐国转到了魏国。这个将魏国从巅峰拖到谷底的掌舵人带着无尽的愤懑和遗憾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位见证了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的中国的时代老人,死神收留了矛盾焦虑的他,酣睡降落在他的睫毛上,他永远沉于地下(比齐威王晚一年)。
魏罃是个仁慈的领导,曾有一个卖卦的人给他算挂,说他“慈惠”,魏罃大喜,说:“那我将来功业能有多大。”
“功业吗,只能亡国。”
魏罃大惊,为什么?
“人一旦仁慈,就不忍诛杀,饶恕那些有错的人。而慷慨大方,又导致您赏赐那些没有功劳的人。有过错的人不惩罚,不该奖励的去奖励,所以,能不亡吗?”
魏罃可以容忍卖卦的这么咒他。更看出了他的仁厚,以及身为贵族的教养和涵养。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3 13:28:00 +0800 CST  
这位曾经观看庖丁解牛,北拔邯郸,东却田齐,西威秦孝公,一时天下莫强焉,无可争议地成为战国首位称王者的魏罃,在辉煌的颠峰,竟先被田忌孙膑搞得丧师二十万,后又向西丧地于秦。执政五十多年,五十战而二十败,大将、爱子被擒杀,最后他不得不在“合纵”还是“连横”的矛盾中选择保全自己的妙法。两种方法都试了一遍,终于,他解脱了,复归于安详,寿终正寝了。继承墙头草传统的是魏罃的儿子魏嗣(魏襄王)。
魏国的衰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怪罪于魏罃一个,在他登基早期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来看,此人还是有本事的,可以算个枭雄和霸主,但是明主似乎还够不上,英主就更难说了,最多和袁绍差不多吧,有本事,有魄力,但是能力不出众,尤其是面对秦孝公,齐威王这样的牛X对手,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但是,必须肯定,他还是很有些本事的,在治国方面尤其有两下子,但是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战略上,显得不够明智,而且确实犯下了很多严重错,直接把魏国带进了泥沼。
如果魏罃能够保持迁都大梁最初10余年的气魄,魏国完全有可能走得更远。只可惜,在他执政20年以后,内政外交失误频繁,再无当年之雄风,就在魏国独霸中原之际,秦国正通过商鞅变法,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其他各国也纷纷招揽人才,加强彼此之间的联合,不断壮大实力。后来,在各国声势浩大的联合进攻中,魏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先后失去庞涓、太子申、公子昂三位优秀将领,军事实力严重削弱。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占据着中原最富庶地区的魏国,就成了强国竞相攻击的目标。魏国无力阻挡秦国,霸业渐渐走向衰落。
魏国的衰败,我们从中可以有什么教训呢。从根本原因上讲,魏文侯启动遏制分封制的改革,在列国中最早,很了不起,但是他后来的接班人没有在他的路上走下去,又重新任用那些分封制下的世卿家族,而把吴起、孙膑、商鞅这些布衣出身的职业官僚给挤跑了。不过魏国在魏罃中后期的一系列错误战略表现,实在不能说是魏罃一人之错。就主观原因来说,在当时的魏国庙堂,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股势力,第一,以公子昂、太子等人为首的老旧贵族势力,第二,以庞涓、龙贾等主要由军事将领为代表的新贵族势力,第三,以公叔痤、魏罃为代表的第三方势力。在几股势力的错综复杂额形势下,魏罃要做出战略决策就必须照顾到任何一方,否则魏国内部必生变乱,很不幸,在几次的交锋下,无能而狂妄的旧贵族集团逐渐占据了上风,庞涓等新贵族被压制,而魏罃为了自身利益,必须站在旧贵族一边,从而使魏国走上了不归路,庞涓等人的战死使这个结局彻底失去了改变的可能。而客观条件就是,魏国的地理位置过于敏感,牵一发动全身,战略决策必须谨慎又谨慎,导致统治者一旦不留神,就很容易犯下不可估量的错误,而周边形势也相当不理想,尤其是西秦和东齐,相继崛起,从两个方向威胁魏国,严重制约了魏国的手脚,使其作出战略决策难度加倍。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魏罃这样一个并不十分英明的君主作出那样困难的战略决策,是相当困难的,魏国的命运确实悲剧。魏的失败在于改革没有持续深化,回到分封制的老路上。
魏罃迁都“四战之地”的中原大梁也是一个失策。这就好比生物学家做的试验,让一群鸟儿在一间空的大房子里安家,大家都知道去边缘地带,只有傻鸟才跑到天花板最中央作窝。从地理角度来分析,河南省平原位于天下之中,车马辐辏,皆为坦途,又无名山大川之险阻,实为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
商鞅曾经说过:“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应该侧重于防御,不宜到处出击。但魏国在中原屡次轻举妄动,对外攻击,结怨众多邻国。邯郸之难与北方赵国打,马陵之战与东边齐国打,又跟南边西边也没少打,最终打得没力气了。这就像德国的希特勒,虽然在二战初期占尽上风,但地处欧洲中部,在东边的苏联和西边的英美联合夹击下,完蛋了。
即便魏人不主动出去找邻居打架,四邻也会来找他来打。大梁车骑四通,道路交汇,属于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地段,战时即成为兵家必争的热点,冲突频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都城设置在这样的地点是不适合的。战国时期的中原,对魏国来说,好像是设有美味诱饵的陷阱,一旦过早地置身于此,便受到诸多强邻的围攻,而无法摆脱困境。
另外,魏人过早地跑到中原四面挨打,使得改革还没有获得深化,就被迫陷入连年的东西作战。改革的后续和深化工作全被连年外战给破坏了。
为魏国考虑,应该推迟移都中原的时间表,而先西伐秦得陕西关中之地,占据关中这块宝贵的“四塞之地”,然后以此为根据地,再东进中原,进可攻,退易守。很多朝代的成功,都是先得边缘,然后再跃进中原,一统天下的。解放军的成功,也是先占西北、东北,然后取中原。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国确实有能力和条件来完成驱秦的军事行动,因为:
1.秦国尚未有商鞅变法,国内政局不稳,频频出现废立君主的动乱。
2.秦与其传统盟友楚国此时关系冷淡,楚无意于助秦。
3.秦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况,华夏诸侯多予鄙视,视之为戎狄。魏国若大举伐秦,邻国多会袖手旁观,不会助秦抗魏。甚至韩、赵为了参与瓜分秦地,很可能出兵协魏攻秦。
不乱如何,魏罃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历史的车轮还得继续前进。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3 13:29:00 +0800 CST  
王宫里的领袖们这么一闹,战场上的三晋联军没人管了,纷纷退兵,相邀东退,顺着黄河南岸,退到“成皋之地”固守,就是虎牢关、汜水关一带(三英战吕布的地方),在河南省中部郑州、洛阳之间,适合防御。刘邦和项羽常年不休的拉锯战,也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韩国境内,马蹄子芯上,残兵败将退守于此,背靠南边嵩山山地,面对北面黄河荒滩,无饭可吃。军汉们眼睛发蓝,嚷嚷着要到附近的郑州洛阳一线打劫,抢粮食去。
当地地方官赶紧去找“纵约长”告状。但是明告又怕无效,就对熊槐说:
“大王,此次五国攻秦,您大败而归,威风扫地,三晋是否还服气您,就打个问号了!”
“寡人应该如何?”
“您可以做个小测试。禁止联军在成皋地区打粮,三晋如果听从,说明您威风依旧,否则,您就得早作准备了。”
熊槐因此从郢都发出命令,不许三晋士兵在成皋打粮。三晋士兵收到这个指令,又气又害怕,只好听他的。于是附近人民保住了粮食。
成皋的三晋联军正在神不守舍,忽然来报,秦国“庶长”嬴疾(樗里疾,封地位于樗里,因此得名),乘胜引军出函谷,向东跟踪追击五百多里,掠过“成皋”,屯兵在成皋东北的河南原阳,该处南下可直接袭击两百里处的韩国都城“新郑”(河南新郑),向东南不到百里,则是魏国都城“大梁”(河南开封)。
成皋要塞,被甩到了西边,虽险而无用。三晋之兵为了保卫国都,被迫从成皋出动,北渡黄河,前往北岸偏东的原阳,与嬴疾会战,被杀了个惨败,两名韩将被俘,赵韩公子逃窜,三晋士兵合计被斩首八万二千(这是自战国以来,秦人第三次对三晋实施超过五万人的歼灭战),诸侯闻之,无不振恐,亡魂丧胆,谈虎变色!五国攻秦之役,以大失败而告终。
魏国兵力折损极大,把数万战士的冤魂丢在了异国的城墙下和山野上。魏嗣忍不住抱怨公孙衍:“你这家伙是怎么策划的?”公孙衍遂被罢免相国,起末不到两年时间,唉!想想看,比较一下,还是张仪在魏的那三年好,毕竟得到三年和平。
看见合纵失败,张仪得了机会,再次给魏国写信。
魏国“愣头青”魏嗣,在刚刚的屠杀中,看到了秦国的“颜色”,被迫阅读张仪来自秦国的语重心长的教导:
“贵魏国的领土,纵横不过千里,战士如今,只剩不过三十万,地势四平,诸侯四面辐辏,没有名山大川阻限。西与韩,北与赵,东与齐,南与楚,十万人分守四境堡垒,仍显不够,一方诸侯不合,则被攻凌,此四战之地,四分五裂之道啊。
“秦国一旦结合韩人,下兵而东,魏国之亡立等可待。我真替大王您忧虑啊。如果您侍奉秦国,就少去西边之患,悉起魏国之师,南下攻楚。楚国虽然福大却是空虚,楚卒虽多,战则败北。您南面割宰楚国,岂不美哉?”
魏嗣觉得有理,再次宣布与秦国连横(不过,没几年又变了。定都河南腹心的魏国,朝秦暮楚,摇摆无定,跟当年郑国等“巴尔干诸侯”夹在晋楚之间时,没什么两样)
不管怎么样,“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是当时媒体对他们的赞叹,俩人一纵一横,要想一折腾,全天下都跟着受罪遭殃,父子离散,家园废焚;俩人要想踏实过日子,地球就免于爆炸,天下人跟着沾光。这话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公孙衍在这次“五国伐秦”的正面战场鏖战中,没有出色表现(主要原因在于他对楚、秦暧昧的历史关系认识不清,让亲秦派的熊槐带头当了纵约长)——这段历史后来被错误地按到苏秦头上,其实苏秦这时候还没有出仕。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嗣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嗣建议请齐国公子田文接替自己当宰相。魏嗣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宰相。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
惠施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不过他年纪大了,萌生了引退之心,于是悄悄地离开了魏国,往宋国赶去,在那里庄周还等着与他进行学术讨论呢。
走了惠施,张仪和公孙衍的故事还没有完,不过也快接近尾声了。纵横家们斗来斗去,精彩过后,不知为什么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9 11:23:00 +0800 CST  
补上一段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39:00 +0800 CST  
义渠首领道:“魏国因战而衰,错在同时与多个国家交手。”
公孙衍叹一口气,道:“旁观者总是清。有了魏国的前车之鉴,秦国就知道该怎么办。秦国如果和山东六国作战便会交好贵国,如果和六国处于和平状态便会为难贵国。如果秦国交好贵国,这说明秦国正与山东六国作战,贵国可以趁火打劫,捞他一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切记!切记!”
义渠首领道:“就按您说的办啦。”
合纵军队聚集在函谷关前准备围攻秦国,齐国配合公孙衍将其他国家发动起来之后,自己却当了缩头乌龟。秦国国内也在积极备战,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选取了几百个漂亮妹妹和上千匹好布向义渠首领送去,义渠首领见事情果真如公孙衍所言,便收下礼品,表面上答应与秦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暗地里也开始积极备战,只等时机到来。
秦国自以为怀柔了义渠,后花园可保无事,便派出大军开关延敌。五国联军并没有抱成一个拳头,赵国、魏国、韩国与秦国苦大仇深,在第一线坚持作战,楚国、燕国和秦国素无瓜葛,对攻秦兴趣不大,因此抱观望态度,熊槐的带头作用尤其可恶。秦军向魏、赵、韩三家联军发动进攻,联军不敌,纷纷向后撤退,退到了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义渠一看秦国与联军战在一处,便兴兵向秦国发动进攻。秦国的边防军猝不及防,被义渠军在李帛(地名)杀得大败,更多的漂亮女人和布匹被义渠军抢走。
秦军的边防军虽然吃了败仗,主力部队却不给五国面子,战斗欲望最强烈的魏、韩、赵三国一旦受挫,联军军心就更加动摇,比军心更动摇的是将心。魏国损失最大,野战部队损失了一半之多,魏嗣连忙派惠施去楚国找合纵长熊槐商量议和之事。魏国不想单独议和,因为那样成本最大,不但要遭受秦国的盘剥还要承受同盟国的压力,所以想让熊槐出面搞个集体议和。楚相国昭阳本想将惠施转送到秦国,让他直接向秦国表示议和。杜赫却阻止了昭阳的这个愚蠢的行动,道:“惠施从魏国而来,本来是希望楚国能首先提出议和,而楚国却将他送往秦国,这不是明摆着让秦国人认为魏国是真心议和,而楚国还想打吗?您不如表面上不听惠施的提议,悄悄地向秦国表达议和的意思。”
昭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对惠施道:“曾经力挺攻秦的是魏国,如果魏国跟着楚国与秦国议和,好处将归楚国,吃亏的是魏国,您还是回去吧。”
惠施回国之后,魏嗣的心情非常沉重,深刻体会到了弱国无外交的窘迫,现在魏国战也不是,和也不是。战,打不过秦军;和,要被楚国利用。
杜赫又对昭阳道:“魏国为了打败秦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你现在让他们进退不得,一旦魏国投入齐国或者秦国的怀抱,该怎么办?到时楚国连一个盟友也没有。东边有越国的觊觎,北方无三晋的帮助,和齐国的关系还没有改善,又失去了秦国。不如趁着咱们没有和秦国开战,抢先一步议和,以便结好秦国。”
楚国人的小算盘算得很明白,这下可苦了三晋。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0:00 +0800 CST  
本章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1:00 +0800 CST  

楼主:墨雨唯珣

字数:11

发表时间:2016-07-09 22: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0 15:48:14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