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0】歌手S4E08 伶人泣血 顽童逐闹

有点迟到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7:52:00 +0800 CST  
这或许不是本季水准最高的一场竞演,却是我很喜欢的一场。


袁娅维《I love you 3000+我想》


这一期,我想先说说袁娅维的淘汰,这也是最多人谈论的话题。
袁娅维在今年歌手里面我最喜欢两首歌,不分上下:《凄美地》和这一首。
如果说凄美地以音乐风格编配取胜,那么这首给我的感觉则是舒适。比起萧敬腾上一场风格类似的《我只想要一个人的感觉》,tia这一首味道更纯正,甜蜜的感觉更浓郁,作为女生的角度更自然,真是无处不熨贴。从头到尾都在音乐的流淌中,慢慢让小小的情绪滋长开来,没有去追求复杂的技巧和不必要的高音,只有在律动中的自由自在;听起来波澜不惊的旋律其实要真正唱起来,就会发现那些律动和转音,那些精细的弱混,无不是极难掌控的技术;而拔话筒时精确对齐的拔瓶盖的音效,更是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这让我我不由的想起前年JessieJ那一首原汁原味的never too much,获得的名次依然没有很好, (当然,如果一个中国歌手唱这首歌,即便唱出同样的水平,只会名次更低)。
许多人都为袁娅维的淘汰感到惋惜,又开始重弹老调骂节目组,骂评审,骂大众的音乐欣赏力。我觉得大可不必,袁娅维在这个节目被淘汰,既不是她的悲哀,也不是这个节目的失败,而同这首歌一样自然的结果。
有人说袁娅维的音乐太高端,曲高和寡。其实,袁娅维做的音乐甚至不是什么太新潮太先锋的东西,不过是几十年前欧美就开始流行的东西。而她走的,也是传统的R&B Diva路线。
只要是稍稍了解节奏音乐圈子的人,就知道袁娅维在业内已经是有口皆碑的顶尖水准,她已经是华语乐坛里R&B、Soul这一块绕不开的歌手,她不是那种苦心孤诣一直得不到肯定的悲情人物。
马赛尔杜尚曾说,“作品著名的程度,取决于其被谈论的次数。”这句名言揭开了在大众层面的艺术的真相——我们总是觉得,我们所知道的伟大艺术,是因为它优秀,但实际上,只是我们在媒介传播中被教育和灌输了它们的伟大。在某种层面上,在大众眼中,作品的优秀程度,往往其实就是它们被主流群体关注的程度。
我想袁娅维是明白这一点的。当作品没有人欣赏,没有人谈论,那么它们再优秀也已经是死亡的。她需要的并不是华晨宇的安慰。她之所以两次来上《歌手》这个节目,内心所渴望的,依然还是听众,还是更多能欣赏她的人,更多的欢呼和掌声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她在歌手常常用力过猛却效果不佳的首鼠两端。
但不幸的是,歌手这个节目,不是什么歌唱比赛,只是一个最高水平的音乐真人秀。它甚至比大多数音乐节目更浮躁。它把决定权留给观众而不是专业人士,正是出于让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的目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当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面对中国最顶尖的音乐人做出来的音乐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欣赏,而是挑肥拣瘦。而音乐人也相应的为了成绩会屈就或利用大众的普遍喜好。这两者便媾和成一对急功近利的供需组合,生产了一大堆只适合现场听一耳朵的、编曲演绎极尽夸张戏剧化之能事的快餐音乐。他们生产出来的不是他们最好的音乐,而是他们以为观众喜好的音乐;观众在不断被满足的同时,又不停的有人深恶痛绝的发现,歌手里的歌越来越鸡肋了。
正因为如此,我曾对梅溪湖的粉丝说:声入人心这个节目或许会点燃人们对歌剧、音乐剧的喜爱;但声入人心男团在《歌手》却绝对达不到这样的目的。他们能得到的,只有商业上的人气,以及被妥协的艺术而已。
同样的,对于寄望于Tia在歌手推广欧美音乐审美的人们来说,这个希望注定要落空的。Tia在这个舞台,也注定得不到她想要的千万人的掌声。毕竟,这都2020年了,20多年前这些东西就在,有那么多先行的音乐人,有那么多杰出的作品,然而主流大众的审美水准,依然在不停的向幼态化、原始化倒车。
须知,就像我从前写过的,这已经是一个不再有天王天后、不再有那么强势的主流文化的时代,一切都在碎片化。人们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都固守着自己的圈子,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完全不了解音乐圈,而能欣赏喜爱三种以上不同风格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其实并不缺追随者的Tia,在这样一个时代,想要跨进主流,想收获万人欢呼,需要的完全不是精心打造的音乐、牛逼闪闪的能力,而是一点点庸俗。看一看这一季经常获得好名次的几个歌手,不管是徐佳莹,周深,Misia,还是华晨宇,他们始终知道东亚文化中大众喜欢听的是什么,lala的歌那么上口而好唱,总是会成为k歌爆款;周深的声音那么唯美贴耳,总是让最不懂音乐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的去享受。又比如日本R&B开山教母Misia,大部分通过歌手认识她的中国人,脑海里依然更多的是她情绪澎湃的抒情歌曲,而华晨宇在展示另类的或者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时,往往又带着极强的现场煽动力。他们都有各种亲近“大众”的切入面,说白了就是庸俗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作出优秀的音乐,反而保证了他们在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同时,不会失去太多现场观众的激情,就算这样的激情很廉价。而袁娅维,我们所知她最庸俗的歌,居然是《阿楚姑娘》和《说散就散》,真的,或许她就是沾不到地面上。
这就是她的矛盾,她做的并不是太高端小众的东西,却迎合不了太庸俗的口味。何况,她最大的魅力,是看第二眼时她在律动中的自由、大方、快乐、性感,而绝不是第一眼时的独特声线、鲜明个性、美丽容貌。
或许现实就是,即便欧美的R&B审美能在中国深根发芽,但傲慢的、懒惰的、陈腐的主流大众,永远不会从骨子里热爱那样的和我们文化基因格格不入的来自黑人的音乐。
中国文化相信,诗言志,歌咏言,许多中国人宁愿喜欢在63231323里追求文字里的流浪和远方,在林夕和李宗盛勘破人生的绝妙好辞里痛哭流涕。这种取向是普遍的。
那些为袁娅维惋惜的人,不如诚实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真的会在这两场把她排进前三吗?估计不到三分之一。许多人理性中都明白袁娅维的厉害,甚至完全认同她的音乐。但是只是问,你真的喜欢吗?你真的觉得好听吗?或许能对这些问题毫不犹豫的说“是”的人,不到十分之一。但真的无需为这样的偏好感到惭愧,文化基因里的东西,往往不是所谓普及能够改变的。
为了自己热爱的东西,打拼了这么多年,我想人人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Tia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不会不知道就凭她的努力歌唱,丝毫撼动不了大众的审美一丝一毫,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快餐化的舞台。但这些不是袁娅维不去歌唱的理由,更不是阻止她来到这个舞台的理由。
她坚持矛盾着。又不妥协,又渴望着。
我或许能理解她的心情,就如同我写歌手乐评六年,凭着从大学就不曾进步的文笔,以及极度半吊子的音乐水准,我尽量坚持每一期都花那么多心力,写那么长,长的有时我夫人都看不下去,去换寥寥几十个评论,拿一两百个赞。我并非不知道碰瓷借流量和抖机灵的威力无穷,但我一直说,写长文,本就是一个和读者互相选择的过程。愿意看完那么长的文章的人,也是愿意仔细去聆听音乐的人,也是我真正可以交流的朋友。
写着,便又想起去年刘欢在歌手总决赛说的那句令我深深感动的话:
这个歌我喜欢,(就算)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听,那我也喜欢它。
是的,这个社会也同样是矛盾的,它一边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在审美上价值上不再那么有普遍的共识;一边它依然保留着强大的主流力量,并且所有人都还依然生活在对这种力量的迷恋和崇拜中。于是即便是小众,依然想要在大众里证明,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对”的,是“好”的,是“进步“的,你们的那套是”错“的,是”落后“的。因此,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争吵,不在对骂,不在一切琐碎的地方非此即彼。
何不听听刘欢,相信自己的坚持,相信自己的热爱,包容其他所有人的热爱。
那么或许,就算袁娅维在这个节目依然无可避免的会被“主流”无情的淘汰,她也不用含着委屈的泪水;我们听到的音乐,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7:53:00 +0800 CST  
徐佳莹 《半途而废》


这首歌编得太成功了。
其实徐佳莹的长处短板都一目了然,缺律动,缺高音,缺爆发力,最漂亮的音色就集中在那狭窄的半个八度里。除了《我还年轻*2》,她最自然而然的改变方式,便是把一切歌曲慢板化、情歌化、叙事化。
但是令人惊异的,这一招居然屡试不爽。
拿这首歌来说,值得称道的,便是动与静的变化,空间的保留。架子鼓、塔布拉鼓、管乐,弦乐,围在一起看似热闹极了,但是很明显:在lala演唱的时候,整个歌曲的前半段,伴奏都会收缩成为简单的键盘和弦+鼓点+少量弦乐点缀的形式,而在句末、段落之间才喧嚣起来,而当lala唱下一句的时候,立刻又安静下来。于是低频的鼓点 和在中高频的人声 极好的拉开了距离,把烘托声线这件事做到极致。虽然塔布拉的声音一直在混音中被架子鼓和管乐压得完全透不出来,但是依然可以发现,两种鼓串起了整首歌的神韵,不但是那种世界风的异国情调,更让lala的长线条演唱显得更有律动、更加流畅连贯。
当年听《唱游》,就有一种行走和旁观的感觉,在《半途而废》里,冷静到几乎残酷,“少了自由怎能海阔天空,只是自作自受自怜”,“义无反顾、断了退路,还谈什么幸福,你又何苦”。而这副歌又是显得如此的欢乐和轻松,仿佛只有对自己下狠手之后,这种“半途而废”便成了自嘲式的释然和解放,成了胜利大逃亡。这些在拉拉的版本里都是感觉不到的。因此也会有一时的迷惑,这是不是一个娱乐化的小清新版本。
但是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徐佳莹这一季每次的改编,都那么的让人喜欢呢?
当然直觉上的好听是一个方面。徐佳莹声音是主流大众都喜欢的清澈柔美,又有她独一无二的叙事感,或许就算她唱新闻稿都很难不好听。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的感染力。她那种在歌里面虔诚的宁静、在宁静里渗透出来的笑意,是最治愈的,常常让人也忍不住跟着笑起来:那不是被逗乐的笑,而是一种看到美好的东西时幸福的笑,仿佛是心爱的人夸你饭做得好,你忍不住的笑。她很善于把人带到每个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
拉拉在副歌旋律中做了许多微妙的改动,让它更直线条,更舒适,于是王菲那种率性潇洒的出逃,变成了拉拉专有的温暖回归,那种就算半途而废,回头时还是有这个女生,会陪你庆祝、陪你狂欢、陪你忘掉伤痛的小小侥幸。
这首歌最后插入一句短短的《白旗》也是妙到让人忍不住笑起来。
这一首歌,整个说的是“你”和“他”的故事,仿佛是闺蜜间的私房话,但一下子第一人称乱入,还是个结巴:
我 我还不能举起白旗
这个顿挫,在原曲里只是延续了主歌部分的韵律,而接在这首歌里,却产生了一种话题突然转到自己时小小惊慌的萌感,“你又和苦。我?我……还不能举起白旗。”这种在爱情里对别人洞若观火,放到自己身上便无法超脱的纠结。
一首好的改编,首先“好听”,然后是“有趣”,最后是“有回味”。Lala每次都做到了。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7:53:00 +0800 CST  
华晨宇《新世界》


在歌手里唱两遍同一首歌曲,华晨宇是第一人吧。
两年前《歌手》的决赛里,华晨宇就在《呐喊》里,大段插入这首歌,包括当时惊艳的人肉埙音。看得在现场的张韶涵一脸懵逼。
但是再来一遍?甚至连《呐喊》里的Oh hei ya都正式移植了么?
我承认,在这首歌里面,华晨宇少了两年前的浮华,编曲和演绎都更加凝练,再也没有很肤浅的一通鼓进摇滚硬煽气氛那么尴尬的处理(也可能是因为现场没观众,没办法玩互动了,笑)。更庞大的声场,更精致的设计,在“Oh Hei ya”的和声中迸发的rap非常有能量。
在演唱上面,对比两年前那完全崩溃的未修音版,这一版即便经过修音,还是可以听出他唱歌更加节制和科学,从前强行挤压嗓子飙高音的习惯基本根除,也是一点进步。
因此整体来说,这首歌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况且从整首作品的均衡度来说,是他今年最好的表演之一。
但是即便能催眠自己忘掉之前的表演,把这一首歌当做全新的作品来欣赏,当我完整听完华晨宇这么唱完之后,还是觉得,牛X和失落并存,亮点自不需再一一列举,失落之处在于,华晨宇这样宏大主题的作品已经太多、太娴熟了。创世啊、毁灭啊、新世界啊,这些都可以去唱,都可以花更多的心思、用更大的篇幅去演绎,但当他所有的音乐都好像是引子或者高潮,无端端的把最吸引耳朵的部分撷取出来,如同这首歌里只有只言片语口号式的抒发,反而就显得快餐起来。这让我想起唐诺对村上春树的小说的促狭评价:“故意悬挂重物……给那些起心动念想读好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小说(某种知识激情)却下不了决心害怕耗心耗时且害怕悲伤、不忍、痛哭、恐怖一并袭来的人,这是一种让人‘假装在读好小说’‘假装在读经典小说’的小说”。
希望华晨宇的歌,不要成为那种让人‘假装在听伟大音乐’的音乐。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7:59:00 +0800 CST  
萧敬腾《你呀你呀》


我真没想道萧敬腾能把歌唱出这种气质。我心目中的他个人的本季最佳。
魏如萱的唱腔,气若游丝,敏感动人,有种耳边私语的感觉。一个男人来唱,我是绝对想不到该怎么唱的。
但是当老萧唱到诶呜诶呜那一段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仿佛是在沉重的负荷之下迸发出的干渴号子,粗砺的男性的呐喊将这首歌的气质一下子颠覆成了另一个样子,
我认为和徐佳莹上一场《Last Dance》的奇妙一样,这是个和原作气质迥异但殊途同归的上佳改编。原曲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情绪甚至在歌词之上、旋律之外,都在那气息涌出的叹息里,都在“你啊你啊” “呜呜呜哦哦”这些毫无意义的歌词和哼唱里,因而本来如此狗血的主题,却在仿佛波澜不惊的含蓄中唱得五内俱焚。
而老萧从含蓄改成外放,看似感情浓烈了好多倍,原唱的私人气质也荡然无存,但最妙的也在于他没有简单化的把情绪放在副歌和高音上,他找到了他更极致的表达方式:吉他。那把电吉他就是魏如萱的叹息和嘶哑,人到伤心处所表达不出的东西,就在浓郁的吉他solo里发泄吧。比起弹着和弦淹没在其他吉他的帮衬中的lala和tia,他是这一晚三个带着吉他登场的歌手里最硬核的,而且配合着表情和身体语言,两段很长的吉他solo都保持着浓烈的情绪,琴意里所延伸的,正是言语说不尽、歌唱疏解不了的无穷愁绪。
我们看见到最后,萧敬腾刻意离开话筒,用尽全力的咆哮大叫,那几个假声的爆发,让人想起了Prince,但是收音上只能听到模糊飘渺的碎片,仿佛是强行蒙在被子里的闷哼,又像是借着大雨将自己的咆哮和发泄淹没。这种恣意悲哭,或许,真的是只有在摇滚乐里面,才有的空间吧。
这是他的领域,这是他的自由。
其实感觉到近三四期的老萧和比赛前段已经完全不同了,在连续被“奇袭”之后,或许音乐直觉敏锐的他也明白为什么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那种纯粹讨好现场效果的油腻和情感的简单化,让他的歌就算编曲再花哨依然经不起咀嚼和推敲。但最近几场证明,他或许没有那么深刻的思索,但在情歌里,他多变的风格和极佳的音乐审美。比起《好的晚安》那种静谧的真诚和《微光》里用摇滚的方式歌唱出的庞大和能量,这首《你啊你啊》或许是更赤裸裸的萧敬腾,也是没有面具、跟着自己心去唱歌的萧敬腾。或许荧光色的吉他、崩溃的面部表情、与原唱过于不同的取向都在大众审美的接受范围之外,但我真的有被那电吉他中诉不尽的悲伤击中。
我愿意为这一场的萧敬腾喝彩。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1:00 +0800 CST  
Misia 《Into the Light》
非洲天后Misia能量全开!
我是没想到上一次气喘吁吁唱完《深情包围》,似乎显得有几分力不从心,这次唱《Into the light》居然能有这么好的状态,全程高质量F5一次又一次冲击耳膜,在双人拉丁鼓疯狂输出的加持之下。这首歌时尚动感,又不显得轻浮。高端的全led场地,让酱油图标无处可挂,十分尴尬。
不过,虽然日本人rl不分,但是你把r唱成l情有可原,把l唱成r实在是别扭得很啊- -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2:00 +0800 CST  
周深《达拉崩吧》


如果这首歌出现在跨年晚会或者双XX盛典,一定是满堂彩的最佳节目,我也会带着娱乐的心情去欣赏它,至多随着节奏摇摆一下刷一会手机。
但是当这首歌出现在歌手的舞台,真是让人大惊失色。但这就像在一个书法比赛里,表演手写十种印刷字体;又或者在一场nba的比赛中,出现了一位蹦床花式扣篮选手,这并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这实在是一首除了取悦观众之外没有任何内容的歌曲,或者说,曲艺口技表演。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是会寂寞的。所以每个人都会为了取悦别人、吸引目光做一些事情。为了多一个人多看我一眼,为我笑一笑,偶尔做一个小丑。
但人是需要长大的。我们终究会明白,寂寞本应是常态,而在寂寞的旅程中能陪伴我们的,一定不是那些因为被我们取悦了而搂着我们肩膀的那些人。
我们试图保持天真的同时,我们一定也会饲养起一只猛虎,来守卫心灵柔弱的蔷薇。
这个时候,再去唱一些幽默的、娱乐的歌曲,用越过山丘的心态去唱,便不再是孩童般空洞的天真无邪,而带上笑中有泪的深度,这个时候,人就会真正懂得,幽默和搞笑的差别。
如第五季信的《江南Style》那种看似搞笑娱乐却始终充满黑色幽默和反讽意识。
如大张伟那种用娱乐和电子去解构一切,嘲讽一切的音乐类型更是独树一帜。
我一直强调歌手要有自我。这并不是说每个歌手都需要做苏格拉底或者尼采,而是只有将自己的性格、思索、情趣带到自己唱的每一首歌里时,那才不仅仅是专业化的表演,而让人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你,从而相信你唱的每一句话,相信你的笑和泪。
我们总以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之后,周深总要给我们一点真的东西,真的感情了,然而总是得到下一次的竹篮打水。那么,或许久而久之我们对他便不再期待了。
难以相信,我居然为了这么一首拉低节目档次的歌,写了那么多字。
下一首。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3:00 +0800 CST  
吉克隽逸 《彩色的黑》
依然赏心悦目的表演。《彩色的黑》,作为吉克隽逸logo式的歌曲,在vcr里可以听出她就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世界公民》这张live cd我一直珍藏在手机里,也明白吉克隽逸一路走来的努力和艰辛。但说实话,就这个现场的发挥和呈现,似乎担当不起这样的情感,总觉得,比印象中的差一点什么?
翻出原版来听,不难听出那种显然模仿自Rolling in the deep的鼓点和soul的气息,顽固强硬的节奏让全首歌充满了坚定的行进感,而得益于并不太满的编曲和良好的调音,让吉克的声音和鼓声一样敏捷有力,一个词一个词像鞭子一样抽出来,是对世界偏见和质疑的自信回击。
到了歌手舞台上,吉克可以说“入乡随俗”,进行了段落化的改编,加入了更多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比如第一遍副歌的抒情化处理),但这恰恰破坏了原曲那种酣畅淋漓、无可阻挡的冲劲,而作为表达内心来说,这样一两个短短的段落又太过仓促远远不够。
而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更摇滚化的编曲,可能听觉上更加的火爆和热闹,但是恰恰在“唱”这个环节上,吉克的声音能量似乎跟不上这样的升级,反而被压制住了。对比录音版那漂亮集中的共鸣,这个现场的版本嘶哑而挣扎:当然不排除为了摇滚曲风而特意选择偏本嗓的演唱方式,但在已经比录音版降了2key的情况下,实际的效果上依然还是感觉差了点火候,在演唱上并没有产生VCR里所铺垫的能量。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4:00 +0800 CST  
耿斯汉《鼓楼先生》
耿斯汉我还是很喜欢的。但这首歌唱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上一期节目老萧对他的评价:你不需要改变唱法,但你要试着改变你音乐的形式。
我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以唱功著称的踢馆者,为什么都要选择音乐性那么平庸的歌曲来演绎,仿佛不如此就无以凸显其雄厚的实力(比如老歌新唱曾一鸣)。
耿斯汉金属感十足的嗓子,不至于会像曾一鸣那样显得老气,但无法掩饰歌曲本身的苍白。这首鼓楼先生其实和隔壁老樊那首歌异曲同工。我先不去评论它是否真的是无病呻吟,或许本人真的很痛呢,但是这种好像有很多内容,实际却什么都没有说的歌词,要唱出人文的深度,就必须要和歌手的人生沉淀息息相关。
当歌手唱着来去的车流、走过的女孩,在歌手和鼓楼先生心灵中产生那一丝惺惺相惜的共鸣的时候,“我”是谁、而这春去秋来的岁月有怎样的故事、看多了来来往往的人为何依然挺立、依然守望?我的不妥协是因为什么呢?仅仅是不妥协本身么?
我其实在原唱的版本里并没有找到答案,在耿斯汉的版本里,除了情绪更激烈、声音更刺激之外,也没有找到答案。
耿斯汉的解读里说,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不想让世界改变。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是在这首歌里,只是寂寞,只有寂寞,只是纯粹的为了和别人格格不入的寂寞而嘶吼。那句总是让我想起冯小刚的“还有谁 还有谁”,让我感到,并不是世界不容纳他,而是他对世界关上了大门,因为,或许只有关上大门,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独一无二、遗世独立。
于是这首歌变成了一个虚伪的空壳,仿佛是强行的为了副歌的撕裂和发泄,而装模作样的深度和内涵。如果说华晨宇的音乐还听起来是“试图捆绑重物”,那么这样的音乐至多是“试图碰瓷重物”,显得更轻浮了。
那么,如果这首歌只是为了这些高音的发泄而存在,也许大家也许已经发现了,这歌副歌那一句的旋律走向和米希亚老师的《Into the Light》是何等的相似(循环播放的季节,还有谁像我一样,Into the light),而后者还少了一些扭扭捏捏,就这么一句翻来覆去的唱,配以纯粹的情绪,反而在本来没有太多意义的歌词之外,形成了一种不停向上、永不止歇的冲击感。
但人们或许就是喜欢这些似是而非的歌词里煞有介事的假沧桑。
若不管整体音乐的丰富程度,仅仅以演唱这个维度来比较,那么耿斯汉这个表演还是明显要比吉克隽逸强不少的。那个延续了十拍慢慢走向撕裂的“季节”,是耿斯汉唱功最好的注脚。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4:00 +0800 CST  
心中前三:徐佳莹,萧敬腾,袁娅维。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20-03-30 08:05:00 +0800 CST  

楼主:CrazyInDark

字数:8545

发表时间:2020-03-30 15: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1 13:21:00 +0800 CST

评论数:2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