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S02E10 因缘冷暖自酌知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0:00 +0800 CST  
这次我终于圆了听审梦。
虽然我年年都买了黄牛票去,但听审的感觉,确实不同。
打电话被问到我心中评判歌曲的标准时,我说,虽然唱歌有一些基本的标准,如音准如节奏如共鸣,但是不同的音乐就像不同的艺术,它们给人的美是不同的,也很难用一个公式化的标准去比较。那边的小姐姐立刻犀利的问我,既然不同音乐的类型很难比较,你又怎么去做选择呢?我用了禅宗式的回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音乐欣赏,到最后,说起来是个人的审美,但又像极了豆腐花应该是甜是咸,炒番茄鸡蛋要不要放糖这样的问题。它绝对不是“绝对”的,但又一定是真实的。
毕竟,即便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比起舞台上、幕后的大师们,还都只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半途者。何况,在现场音响、气氛的煽动下,谁又能撇清主观情绪呢?撇清了主观因素,还是在欣赏音乐,而不是在做质检工作么?那么,这样自以为是的“客观”评判,是否比青歌赛式的专业评审更科学呢?
最终,还不如像胡塞尔所做的那样,悬搁起那些成见、那些自以为懂的音乐,用最赤诚的心去体验,去感动,此中高下差异的感受,虽不能算是音乐优劣的凭据,也是一个10多年、直至五六十年的生命,对艺术的真实反应。
于此,是冷是暖,是惊喜是遗憾,还是看过听过之后才猛醒察觉的、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的美好作品,从而生出对命运和缘分的感叹和珍惜,这些都已在我们心中。于是,我们在被音乐触碰和震撼的同时,反过来侵入音乐,侵入歌者的生命,令他得到反馈,影响他的心境,影响他的下一次选择。我们用欢呼、合唱、掌声和投票,用如痴如醉、热血沸腾或大惑不解,和歌者一同完成了艺术(至于最后投票的结果,其实永远难以真正“公平”,也绝不能代表每个作为个体的听审的感受不是吗)。
或许这,才是听审真正的价值。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1:00 +0800 CST  
Jessie J《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


好了,女星爵结石姐继续着《劲歌金曲》恶趣味。可是连星爵都用上mp3了,结石姐还在卡带时代团团装呢!
过多的翻唱版本让人看到这首歌都提不起精神。原生的R&B/Soul的风格,结石姐都没想过要颠覆一下,就如此大剌剌的搬到了舞台上。
原声吉他勉强可以算是这个版本的亮点,撑起了前奏、以及第一遍主副歌由抒情而至律动的线条,让这首歌更多了一份轻松自然的气息。此外就乏善可陈,两次高音不过E5、F5,对她来说也不算太费力;后面数度的律动变化,其实也是她的老套路了。
可是,现场的Jessie J让人难以抗拒。这并不是说她的声音有什么魔力。她自带混响的完美发声当然让人第一耳就衷心赞美,但这却在其次。结石姐那种松弛、那种自在、那种在音乐里的率性天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甚至可以让人暂时忘记了作为听审苛刻评判的职责,忘记了她的技术和声音细节,直接和她面对面的走到一起,舞动在一起。
当然,这首歌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近乎仓促的戛然而止。它所有的翻唱,最后总会堆叠成狂欢也似的大合唱,仿佛无尽的情意,不夜的Party,一再循环重复,一再高音宣泄。而Jessie版本,在如修女版中的提速后,居然只唱了两三句,就这么突然的踩住了刹车,事实上,现场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急促停留在6(小调确实是主音啦)的乐句已经是唱完了,以为又是一个刻意安排的停顿,直到她开始说话我才醒悟过来,歌居然已经唱完了。
然而,Jessie J这首歌此刻真的唱完了吗?
我认为没有,她随即用俏皮的方式和现场展开了互动,举高双手,全场就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压低双手,大家又安静下来,如是再三。这是在干什么?结石姐遛粉么?
我认为不是。结合演唱时,唱到moutain high是她就手指高处,唱到valley deep她就下蹲的憨直肢体表达,她其实是在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延续这首歌的狂欢情绪,指挥全场继续唱着这首无旋律无歌词的《山不在高》啊!
或许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用英文演唱,但是正是这翻腾的声浪唱出了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这带着会心微笑的静止唱出了Ain’t no valley deep
enough,这不正是我们觉得这首歌缺失的、那不断循环延续的高潮段么?
这种互动的艺术成为了音乐的一部分,才是这个版本最与众不同、最让人难忘的改编!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2:00 +0800 CST  
霍尊《你好吗 少年》


全场存在感最弱的一首歌。前奏的哨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这首霍尊自己填词的陌生歌曲,曲子太过死板,词又稍显文艺含蓄,很难在没有细细品味之前听出多少感触。尤其是,霍尊的播出版本,经过后期的混缩制作,已经显得相当突出、有着清脆细腻的质感;可是现场听来,尤其是后半段过于厚重抒情的弦乐一起来,立刻把他本来清淡、飘逸的声线完全压制住,完全透不出来;反而产生了一种矛盾别扭的感觉:就好比舍离断的日式极简榻榻米上,搬来了一张梨花木雕花太师椅;北欧风的单灰色墙面,贴上了烫金碎花的英式墙纸(楼主最近沉迷装修事业中)。
是的,本嗓的霍尊,太不适合这种大情怀大抒情的歌曲。在《红颜劫》中他使用了惊艳的小嗓戏腔,《小草》里也通过《幽灵公主》唱段的乱入,来起到升华感情的作用,也只有这些时候,他傲人的头声共鸣才撑得起那宏大铺陈的配乐。
选歌、改编还是要慎重。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2:00 +0800 CST  
华晨宇《假行僧》


我热爱《歌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比赛。
这当然是一个声色场、名利场、是非场。
但是,它让真正顶尖的音乐人在此碰撞,在此展现,在此袒露。于是,每一年,总会有几个歌手,能在比赛的压力之下,超脱出来,带给我们几首真正值得掬起、捧于心间的作品。在听到它们的那一刻,我们会觉得,平凡的我们,能在这个快餐娱乐时代邂逅它们,是何等殊盛的因缘。我们会觉得,有《歌手》这个舞台,真好。


华晨宇的《假行僧》,便是这样一首歌。


假行僧这首歌,翻唱的人太多,但真正唱对味道的人太少。动不动就陷入了王健林式的苦苦跋涉站上人生巅峰的豪情。
等等,不如我们再来看一次歌词。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假如你看我有点累, 就请你给我倒碗水.
假如你已经爱上我, 就请你吻我的嘴.
我有这双脚, 我有这双腿,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我要这所有的所有, 但不要恨和悔.
要爱上我你就别怕后悔, 总有一天我要远走高飞.
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 也不愿有人跟随.
我要从南走到北, 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 但不知道我是谁.
我只想看到你长得美, 但不想知道你在受罪.
我想要得到天上的水, 但不是你的泪.
我不愿相信真的有魔鬼, 也不愿与任何人作对.
你别想知道我到底是谁, 也别想看到我的虚伪


为什么,这个跋涉的人,叫做假行僧?假行僧,假在什么地方?
走遍千山万水,走遍天堂地狱,为何不停留,为何不想有人知道、有人跟随?为何我并不是不想你受罪,而只是不想知道你在受罪?为何我并不是不虚伪,而只是不想你看到我的虚伪?


其实,假行僧的形象,总是让我想起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浮士德和魔鬼的交易是,魔鬼给予他青春、爱情、权力,而浮士德必须永不满足、永不停留,否则讲失去灵魂。只要有一刻,他说出了“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的感叹,便会在这一刻死去。


于是,假行僧,身上总是带着一分坦塔罗斯式的干渴(希腊神话里,那个河水浸到下巴,想要低头喝一口时却会退去的酷刑)
他假就假在,他的跋涉,他的求索,他的修行,他的超脱,其实都是他内心干渴的掩饰,正因为他如此的渴望,如此的敏感,如此的在欲望前面不堪一击,才更不敢敞开胸怀,才更不敢面对自己,才更蜷缩在黑色的斗篷里,仿佛一个玩世不恭的过客,不断的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不敢享受停留的奢侈。


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浮士德,都是假行僧,不是么?
每天都有文章在朋友圈洗脑,多少万多少亿才能财富自由。我们需要多么努力才能上升阶层。被时代淘汰是多么的凄惨和不予辩驳。
所以我们必须不停的自我鞭策,不停的自我催眠,不停的用全副身心迎接一个又一个考试,争取一次又一次升职。我们已经被某种震耳欲聋的声音规范了怎样才是成功,怎样算是卢瑟;怎样才是上进,怎样便是堕落。在无数次辩解、叛逃无人理睬后,我们也开始慌张起来,焦虑起来,斤斤计较起来,害怕一不留神,就掉了队,一不留神,就成了弃儿。
我们痛恨被抛下,我们痛恨不完美。
我们浏览的网页上,总是飘着最帅最美丽的男女;我们装模作样的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海淘网购各种评测中最有性价比的商品。
我们背诵着二手到七手的成功学;我们嗅探着时代的大潮和微澜假装这样就能相时而动;我们揣摩着客户和上级的心意学习着professional
甚至我们连偶然脱离工作、出门旅游的时候,还是辛辛苦苦的做着攻略、按图索骥,打卡打勾,生怕错过。
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在乎的一切,我们不能懈怠。我们不能停。我们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蝇营狗苟孜孜以求最终能够解决一切的问题。


但生命,总是会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总是会问一些我们假装不知道的问题。
我们必须在某一天,接受一个远不如章子怡胡歌布拉德皮特斯嘉丽强森的人,原谅接纳他(她)的全部,也献上自己的余生。
我们必须在某一天,接受自己的平凡——即便在一些事业上我们做得再优秀。我们不得不数数在我们身上已经流过和浩浩涌来的时光,在人生的可能性上划去一个又一个选项,然后,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还能活成怎样。
我们必须在某一天,送走那些已经习惯存在在你身边的人和事物,甚至自己陪伴自己缓缓走完最后一段,才仓皇悔悟那些仿佛忙碌却不曾珍惜的日子。


然而,即便在这些时刻,我们依然还是怯懦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娱乐化的时代(是的,如同配套设施般的,鼓励我们“上进”、催动我们焦虑的商业化社会,也一定提供了最掏空人麻醉人精神的娱乐工具,让人上瘾,让人依赖,让人退化),让我们愈发的不敢揭开、不敢直面。
像我写文章时,就会每每感触到,许多情感,许多事情,不能往深处说,不能太切己而诚恳的说——因为那必然会接触到真实的血肉,触碰我们深深隐藏的灵魂,那必然会要我用刀片,去划开自己的心灵——往往的,我们的创作和思考,还不是一把冷酷而精确的手术刀,而是一把并不锐利、锈迹斑斑、需要反复切割厮磨才能把血肉筋脉撕裂的钝刀。心中的颤抖,胃部的抽痛,甫一切割,我们就已经觉得难以忍受。于是,我们总是草草缝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与麻木的娱乐中去,那样活着更轻松不是吗?


华晨宇则不一样,他是敏感的,但他又是坚强和勇敢到可以直面这种切肤锯肉的疼痛的。就像他能唱出至今我还不敢认真听的《癌》,他有着艺术家那种残酷的天赋,始终带着那把钝刀,插在身体里,带着血迹沉着前行。


在这一期歌手里,华晨宇自己对于这首《假行僧》,有着长长的vcr解读。他的假行僧,在演唱之前,解释权当然只属于他。但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每个见证者,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感触、自己的形象。因此,我还是愿意回到现场,回到没有任何先入的无知状态,来重新拾起当时跟随着一个个乐句被震撼,被惊骇,被征服的历险。


一开始,阴沉的钢琴,单调的弹奏,勾勒出一个彳亍独行的音乐形象。奇异的是,华晨宇的低音在现场出乎意料的有磁性和包围感,让人一下子就调整了呼吸,跟随着他的旅程。“我是谁”的“谁”用叹息的方式唱出,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压抑。接着,是飘渺的吟唱,仿佛海妖危险的歌声,又仿佛幽幽洞穴里不详的回音,让依然行走在单调和弦上的旅程更加的迷茫不安。
邪魅诡异的笑声让我背后一麻,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的表演,华晨宇在解放他的封印,将他真实的自我裸露出来,有明亮的,更有黑暗的、扭曲的、拉扯的东西。
于是他立刻单手遮住了脸,仿佛在抑制自己的情绪,又仿佛是在拼命保护那一面已经破碎的面具,保护面具后面藏得深不见底的东西。
直到此刻,我还是感觉到,副歌的B4,发声位置似乎不太对,导致有硬憋的干涩感,但很快我意识到这是他有意选择的方式,那充满挣扎的煎熬,又在两次整整18拍、仿佛无情而绵长的岁月般的长音中,被磨洗压平,如同镇压那只渴望自由、诅咒神佛灰飞烟灭的心猿。
琴声开始流淌起来,加速了一倍,吟唱的主题这次以强声出现,又是一个长音,桀骜的尾音处理把情绪冲突带向高潮。于是副歌部分再次以加速后的节奏呈现,这次刻意的撕裂唱腔更加明显,唱腔在这里愈加的黑暗化,仿佛藏在人性后面兽性的嘶吼,更像是魔鬼借着人的手摧毁美好时的恶毒嘲讽。其实音乐进行到这里,已经接近五分钟,再加上一个尾声,就可以算非常完满了。但是,此时吟唱部分第四次出现,接续着分叉的声音,神经质的笑声,又带来了更加撕扯的情绪,那种天人交战的沉重,深深的揪住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此时那琴声急促如织,让人想起白居易著名的诗句,嘈切间,铁骑突出、暴风骤雨,在现场的时候,我们完全被这癫狂疯魔的铁壁笼罩,随着华晨宇的声声嘶吼呐喊,被抛入深渊,同那一声沉重的砸键声一起,摔成齑粉。
那时,请不要责怪我们破坏了这死寂的氛围,已经有太多的情绪随着这音声呼啸压在了我们的心上。我们必须同样呐喊,我们必须同样发泄。
但华晨宇的呼吸声重新让现场安静了下来,我们稍稍得到释放的心再次被攥了起来,听他回归式的用第一段的处理方法,来结束整首歌,仿佛这一切挣扎都是一种西西弗斯般的无尽循环的苦难。




是的,华晨宇的这首歌,看似用了太多近乎口技的技巧,制造了太多声效,意象纵横,却完全让人不感觉驳杂,不感觉炫耀。看似这是一场音乐剧式的夸张表演,却因为每一丝情绪,每一分力量全部来自这个灵魂的内部,而如此的动人。他演唱这首歌的状态,一人,一琴,周边唯有慢慢长夜,空气中唯有自己的呼吸。如此简单,如此原始,仿佛回到文字之前、语言之外,回到最古老的音乐,最直接诚恳的表达方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3:00 +0800 CST  
(续《假行僧》)


好的艺术,从不需要在文辞上叙说解释得太多,我们已经会感受到共鸣,感受到灵魂上的触动,无数的意象会借着情感的触发,从我们身体内部迸发出来。华晨宇的音乐是压抑和黑暗的,但我们藉由华晨宇的歌声,如同温峤点着了犀牛角,照向幽暗的河面一般,往我们心灵深处一照——
那沸腾的,恐惧的,柔弱的,呼叫着的
全部被唤醒了。


我在这音乐的子夜里,
看到了每一位求索者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屈原既放,形容枯槁,彷徨山泽,在楚王旧庙的呵壁问天。
默罕默德饥饿虚弱中在虚空中听见“请诵读”的召唤。
王阳明在龙场那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内心的山崩地裂。
但丁在黑暗的森林中遇到三只猛兽,而走向的地狱。
克尔凯郭尔在信仰的危机中对婚约的毁弃。
尼采注视着、也注视着尼采、并最终令他疯狂的深渊
萨特注视着的,让他感到可怕、恶心、真实的那棵栗树。


我也听见了贾宝玉温香软玉的太虚幻境里,那深有万丈、遥亘千里的迷津沉重的呼吸。
我也想起了把Diablo封印入自己额头的英雄,终于在漫长的行走中,变成了暗黑流浪者,目睹了身边的苦难和死亡,重新堕落为魔。
还有佛罗多戴上魔戒是,感受到的邪恶的诱惑和召唤。


是的,我们的心灵里,藏了多少美好,便也藏了多少恐怖。
常常我们想要拥抱这些美好,就一定会与这些黑暗共舞,被它们割伤。这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但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不管多么疼痛,不管多么绝望,如果我们害怕了,逃走了,我们就变成了华晨宇所歌的假行僧。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极刑。


在评论李泉的《一生所爱》的时候,我曾经提到他这首歌隐隐然代表了中国另一类不同的、狂放的审美。那是属于庄生、阮籍、李白、朱耷的狂歌痛饮。但我没有想到,这些话语我写早了。华晨宇以这《假行僧》一曲,更极致的、更贴切的诠释了这种亘古传下的长歌的魂。
一人一琴,吟啸天地
弹出三尺微命的五蕴七苦 弹遍万八千世界的神佛鬼蜮
如古筝 如古琴 如磬 如笙 如百鬼嗔喜 如万壑相呼
这是最血肉的拍击和歌唱 也是最浩大的天籁


当华晨宇一曲唱罢,我一身冷汗,与旁边的听审们面面相觑。
我们都被彻底的震撼到了。
我在现场听过谭晶、韩红、黄绮珊千锤百炼发聋振聩的共鸣,惊叹过过迪玛希天外来客般的浑厚胸声和极限高音,感受过过现场价值连城的音响中的bass和鼓点在每个人胸腔中的震动。我知道震撼是什么感觉,但这一场华晨宇给我的震撼,是超越这一切的,因为它是超越感官,直击心灵的。
这种东西什么呢?


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大审查的时代。其实,政治上、道德习惯上的敏感禁区实在只是小小的一个角落;更大的审查来自于商业的力量,来自于每个人的顺从和惰性。我们已经太过习惯于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即便偶尔有微弱的抵抗,依然还是身体很诚实的不自觉的在微博、朋友圈提炼着精简、有趣、刺激的文字。我们已经让自己相信这是时代的需求,这是大众的文化,流量和传播意味着一切,因此,太多的内容,我们甚至未加抵抗和顾虑,就自己对它们判处了死刑。
于是,大众文化就只能在我们共同的添砖加瓦中,越来越滑向低端,滑向感官,滑向庸俗和短暂的刺激。其实,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也一直在向歌手们发出这样的诱惑,不是吗?
可是华晨宇在这个夜晚展现的,是完全跳脱商业,完全自我的东西——即便是往届的《柿子》、《欲水》、《凤凰于飞》这一届李泉充满艺术性的《一生所爱》《哪怕我很小》,都依然是在大众流行的框架内,展示一些不同的、不那么快餐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华晨宇则不同,他直接无视这些框架,无视大众口味、传播需求的拙劣审查,回归本心本源,旁若无人的恣意袒露,疯狂倾吐,隐隐然,已经与席勒、高更、勋伯格这些表现主义大师遥遥相望,与屈原、阮籍、王洽这般走在时代前面、同样不拘于时代审查的古人心有灵犀。
此时的华晨宇,翱翔于音乐之上,凌驾于技巧之上,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自由而幸福——当然,依然带着他身体里的那把刀。
我也见过许多地下乐团自以为行为艺术的表演,但其杂乱的章法、粗糙的技术和未经提炼的情感,实在相差太多。这首歌,主歌、副歌、吟唱三个部分交替呈现,全在华晨宇一琴的掌控之中,不断盘旋,不断研磨,不断上升,最终爆裂,这种淋漓,纵有很多音乐剧式的表演成分,光是“行为艺术”完全无法涵盖。


宋柯评价华晨宇是“下一代的中流砥柱级的歌手……这种孩子必须夸”
这个评价落在排名和真实水准并不符合的《我管你》上时,我曾经深不以为然:我不否认他的优秀,但“必须”两个字何来?难道可以脱离具体表演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
但在这个夜晚,这首摧毁我的《假行僧》唱罢之际,让我起立,让我举起双手,让我声音嘶哑,让我用尽全身力气鼓了一分钟的掌——不是因为礼节性的、对歌手的尊重,或是气氛性的被现场情绪感染——而是向伟大艺术的由衷的致敬。我心里莫名的就冒出了这样一句话:这样的艺术家,必须珍惜。


在我心中,有许多的名字、地点和年份
David Gilmour和David Bowie的Comfortably Numb,Royal Albert Hall,2007
Michael Jackson 的Dangerous,MTV颁奖礼,1995
Queen的We will rock you,1981
Guns N' Roses 的Knockin'On Heaven's Door,东京,1992
coldplay的viva la vida,英格兰,2012
p!nk空中的Glitter In The Air;Lady Gaga,Elton John的Your Song格莱美,2012
……


我曾以为,这些奇迹的时刻,这些刹那的永恒,我只能神往,只能钦慕,只能膜拜。这些都是音乐的传奇。
但,华晨宇的《假行僧》,2018年3月15日,湖南长沙。
在我心中,至少在这个表演,他已经和那些伟大的名字并列在了一起。
甚至,我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一整季的歌手,都是冥冥之中,为这首歌的存在而安排下的。
即便这首歌注定不会成为街头巷尾不断播放洗脑的爆款
它作为如此绝对、如此强悍、如此特别的艺术现场表演
第一次在公众媒体上播出,第一次震撼到如此多的心灵
我相信,它一定会一再的被回忆,一再的被描述,一再的被提起,一再的被追随。
当十年、二十年以后,依然有人提起这个表演的时候,
我会微微带着自负,带着第一次听到它时激动的余温,告诉大家:
“当时,我就在现场。”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7:00 +0800 CST  
汪峰《忘了我》


这同样也是征服我的一首歌。
排在华晨宇惊人的表演之后,一开始周围的人都觉得汪峰好吃亏。然而大家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
我一直以为,汪峰高音的嘶吼方式容易陷于单薄破碎,而充满控制的中低音更有味道。但是这种从录音作品中得到的印象和现场感受完全不同。
汪峰大哥开口就有点跪,嗓音单薄而犹豫,起调似乎没有找准。于是汪峰尴尬的摸了一下耳返。接下来几句算是进入了状态,但是依然让人感觉,与前面已经表演过的KZ、李泉(此二位在现场演出时是最先出场的)、Jessie J、华晨宇、甚至霍尊相比,都明显显得灰暗干瘪,共鸣和音色都不在一个水准。
但副歌第一声“忘了我Baby”响起的时候,现场就炸裂了。汪峰就是汪峰,在现场听到这样声音的轰击,真的就好像是干渴的喉咙猝不及防的灌进了一口热辣的白兰地,那种近乎疼痛的热力,让人头皮一麻,全身的汗一下子又被激了起来。
这一首歌里汪峰的状态又有提升,让人怀疑前九期的竞演,都是汪峰这台老破车在预热、在开嗓,直到《等待》那奋力的一搏,嗓子才彻底开了,那老旧的引擎,才轰鸣出当年赛道上傲视群雄的张狂。这一首《忘了我》,比第八期大力丸般的10次HighC更有过之无不及。那强悍的B4长音,还飙了两次C5#,完全没有之前硬憋着破破碎碎力不从心的感觉。
汪峰的belting,真的有能撕裂人内心的力量。
前面被华晨宇的音乐施加了太多精神压力的观众,急需在这样嘶吼尽兴的音乐中释放自己的情绪,于是,大家也随着汪峰的脱衣、嘶吼,尽情的欢呼。
别怪汪峰程式化,这一套,在现场,就是好用。
可是,我还是要说,这首歌现场虽然沸腾,依然还是流于感官的,消费式的。汪峰在他怀才不遇的新朋老友们中,选择着都市的、大路的情歌,做出一次次极致的演绎,证明的只是他的团队实力、他的个人实力,而对这些人的推广,毫无助益。
毕竟,我们读到了一首好诗,会问作者是谁;但我们吃了一桶炸鸡,我们是不会关心调料配方是谁设计的。
汪峰的嗓音状态越来越好,却离我期待的那个真正的半壁江山,越来越远了。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8:00 +0800 CST  
腾格尔《从头再来》


有趣的是,《从头再来》和《假行僧》,是崔健同一张专辑上紧挨着的作品,在这一场高水平的竞演中,又同时出现,一个呈现的是颠覆重构,一个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精神。
腾格尔老师身穿长衫,戴上墨镜,带着他的老哥们,一起来演绎这首放肆否定、尽情尝试的老歌,颇有些了幽默的味道。
现场腾格尔老师人气爆棚,在这首欢快的容易调动气氛的歌曲中,所有人都起立跳跃,现场被那粗犷铿锵的嗓音烧得火烫。以至于最后他声嘶力竭的往上翻四度的高潮一起,全场就反射式的疯狂了,配乐和欢呼的巨响中,没有人能听清他有可能是刻意为之的破音和显然是没气了的断音。
军鼓的加入自然是这一曲的亮点,可惜,打得并不齐,流于杂耍。腾格尔那句嘚瑟的“怎么样”也露出了几分乡镇企业家式的沾沾自喜。
其实私心以为,腾格尔老师戴着同样的墨镜,在江苏春晚唱的《倍儿爽》,其解构的手法、艺术的价值其实远高过这首经典的《从头再来》,或者说,更充满了《从头再来》的精神。形象上的冲突,电子与民族的结合,无不充满了近乎魔幻主义的魅力。
毕竟,《从头再来》的精神,就在于俏皮的、积极的去否定,去推翻。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9:00 +0800 CST  
张韶涵《再见青春》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啊。节目开始之前,就听见好几个女性评审在吐槽张韶涵。而演出时,比如坐我旁边的这位女士吧,不管是张韶涵准备演唱,全场照例起立鼓掌时,还是唱完以后大家报以欢呼和掌声时,都一股子闷气似的死坐在那里,仿佛张韶涵欠了她什么似的。
虽然我对她借串讲人之便一而再再而三的讲故事给自己的歌增加感情分的做法也不以为然,但是作为职业艺人,在绝对实力偏弱的情况下,她的求生欲、她的拼劲、她的突破意识,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啊,她竭尽所能的想要留下,不是她的错,偏偏我们又总是被她的竭尽所能打动。
这不,今晚这一首《再见青春》,又让我动容了。


其实我一直是认为,大部分女生是不适合演唱汪峰这首歌的。即便是去年的大魔王谭晶唱这首歌,依然觉得情绪太过直线化。汪峰这首歌对青春的感情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对逝去的不舍,或是走过千山万水的回望。或许,其中还有感谢。
是的,人到中年,而立,不惑,知天命,那一具荷尔蒙乱窜、总是热流涌动的躯体已经不再了,许多梦想、狂言、赌咒都也云散烟消,可以葬礼般的告别了。但是,回头看去,正是那个永远躁动,永远迷惘,永远不安的少年,正是那些疼痛,那些挣扎,那些莫须有的多愁善感和咬牙切齿,才激发了那么强的斗争的意志,那么多在绝望和困苦中自得其乐的甘甜。正是这个“you know nothing“的少年,正是这个不知真正愁滋味,整天瞎悲观瞎迷茫的青年,凝聚了不知多少决心和能量,保护了自己,锻造了自己,成就了这脚下的一路。
如今,重负在肩膀,真正的困扰和忧愁缠绕着越来越差的睡眠,人到中年,似乎已经知道了一切,悟出了一切,却发现,再也没有那个少年保护了,你还有多少力量,去奋力向前?
因此,当张韶涵在演唱前例行讲故事环节,说要把这首歌献给从前的自己,希望她对自己好一点的时候,我隐隐觉得,这首歌的演绎又要跑偏了。
张韶涵的声音,确实是美的,在高频激励开得很大的现场,她的声线明媚而有穿透力。她温柔的倾诉,把原曲冰冷坚硬的气氛化解成女性的柔美感伤。但是,这样的演绎,是不是会又一次把一首有着独特线条和深刻思索的歌曲,变成流水线上的歌曲呢?我的疑虑又更深了。
特别是蓝莹莹的美声响起。播出版本已经在动态上做了极大的压缩,在现场,这丰沛浑然的共鸣,不用唱到高音,只一出声,就刹那把张韶涵靠声线吃饭的演唱秒成渣渣。我几乎确定,张韶涵这次选歌选错了。
可是,奇迹发生了。
艺术的魔法和捉弄,在于它往往不是本人的原意,却在无心栽柳间,触动到了别人。张韶涵在这首歌里,动人的恰是她的力不从心。
是的,第二遍主歌开始,张韶涵的发声更充满了桀骜的味道,她不断的往高音上冲击,在越铺越大的配曲中,她的声音让我想起了高尔基笔下风暴里的海燕,虽然弱小,却始终勇敢飞翔,与这震耳欲聋的配乐、穿云裂帛的女高音做着个人史诗般的抗争。她眼神炽烈而坚定,带着无惧的愤怒,拼尽全身力气去让自己的头音更加嘹亮,去够那个E5的长音(然而现场还是至少有两处高音没完全hold住)。
那就是青春啊!
张韶涵是虚伪的、言不由衷的。她哪里可能想要让从前的自己更释然、更善待自己?若如此,张韶涵便不是张韶涵了。如今的她,在奔四的年纪,还留着一点青春的余晖(用她现场的话来说就是“保鲜期”),然而即便在回望的时候,依然是如此的不顾、如此的疯狂,依然是在把自己的一切当作赌注,去对抗、去挣扎。这样的对抗,这样的挣扎,岂不正是她的青春留给她的遗产?岂不就是她最动人的地方?

听说她直通决赛的消息,我莫名欣慰。气死那些小心眼的!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09:00 +0800 CST  
郁可唯《飞鸟与鱼》


C’est La Vie这首歌,齐豫也翻唱过,收录在她1999年那张经典的翻唱专辑中。
郁可唯把两首歌拼接在一起,一方面自然是向齐豫致敬,一方面,两首歌仿佛是一问一答,又仿佛是相互展开。C’est La Vie是犹疑的、彷徨的、孤寂的,它把种种苦闷都排解到C’est La
Vie这一句的自我安慰中。而飞鸟与鱼却是带着几分释然——虽然天海相隔,虽然物种不同,但就像点睛的那句Always
together,Forever apart所说的一样,有些欲求永远得不到满足(也许万幸不能满足),而有些礼物,有些牵绊,也永远不会被夺走。


是啊,齐豫的声音之美,难以超越。特别是在C’est La Vie 这首歌里,空灵凄清到让人万念俱灰,已经隐然有了宗教的肃穆感,仿佛她日后更多的走向宗教音乐的伏笔。
郁可唯开口的音色同样很美,但是唯美有余,若和齐豫相比,那些难以言喻的质感在这个版本里所剩无几。何况,为了现场效果的层次性,这首歌的编曲还是犯了段落切割太突兀琐碎的毛病,特别是中间一段摇滚乱入的C’est La Vie,仿佛是硬性植入的一个冲突,虽然给听感带来了新鲜感,也中断了情绪的自然发展,如果一定要有这段,不如继续交给伴唱,再让郁可唯单独哼唱一个温柔的旋律与之相缠绕相对比。
幸好接下来立即近乎清唱的第二遍副歌,只几句,就立即把我拉回了情绪之中。
其实,郁可唯的声音出来,我就觉得她仿佛并不属于这个时代,她的声音里有某种现在歌手所没有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她的方法老派或者审美怀旧,而是真的带着一丝“从前慢”的气息。
如我在华晨宇那一节所说,这是个全民自我审查,拼刺激、拼眼球、拼流量的时代,所有的歌手,不是追求极致质感的声线,便是大收大放、大开大合。郁可唯那般细细的拿捏每个字句的微妙强弱虚实,在同一个长音、同一个乐句里不动声色地变换着细腻的感情,仿佛已经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失传的技艺。
她的演唱在平衡混声的包裹下,听来总是平稳的、美美的,从不越雷池一步地去煽情和爆发,却能在泉眼无声中,把最激烈的情绪,轻轻的呵到你的耳畔、你的心里。你只要真的侧耳倾听,你就会立即被她带入那个曾经含蓄的年代,听到她的特质,是与齐豫的飘然仙逸完全不同的,是那么有血有肉、有那么多真实欲望和情感。只是,她永远表达得如此含蓄。


不管是现场聆听,还是经过后期混缩后播出,这都是经得起考验的声音,唱出来就是CD,播出来依然LIVE。
当然,许多人都说,她这样润物无声的唱法,即便上了歌手的舞台,依然难成爆款(又是一次时代性的自发审查)。
我赞同。
她可以趁这一年抓紧开一轮巡回演唱会,然后再次默默无闻。
她不会成为太多人第一选择的心头好。
她甚至会被那么轻易的忘记。
但是,正是这样隽永、端庄、迎时光而立的声音,才能不惧时尚潮流的变迁,话题热点的更迭,我们总会有机会,把它从回忆里打捞起来,去感受这样一个美好的声音。
正如飞鸟,看遍海天一色,最后还是会回到鱼的身边。


记得七八年前,一个炽热的夏天,我家附近一个电脑城开业,当时还没有《时间煮雨》的郁可唯,就被请来路演。郁可唯的歌友会,便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形下露天展开。郁可唯画着简陋的妆容,配合着一个个无聊的现场游戏。但当她终于开始歌唱,三十多度的气温忽然温柔起来,时间的流动忽然缓和起来,来来往往的行人、甚至慢车道上的自行车、电瓶车,都忽然停了下来,由她的歌声,让浮躁的数码市场,变成一片宁静的湖湾。
如今,3C行业已经日薄西山,昔日的电脑城已经不得不租出一个铺面又一个铺面、一层又一层给餐饮、房产、金融。而郁可唯,来到了《歌手》,施施然的给大家讲一个飞鸟与鱼的寓言。
这就是生活。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12:00 +0800 CST  
KZ《再见你一面》
依然满满诚意的改编和演唱,要不是唱最后假声高音前一点(画面及时切到了观众和伴唱)差点被自己衣服上的飘带绊了一跤,就是一个完美的表演了。特别赞赏她抒情部分和说唱部分如此自然而然的无缝切换,以及那磁性如按摩般的中音区声线。呃,血条已空,就不细写了。


李泉《My Way》
老派的演唱,这是他喜欢的音乐,这是他自然的表达,低音初鼻音的共鸣一出来,全场就一片惊叹。可惜这首歌太经典,珠玉太多,相比之下,李泉这一版,就显得太一般了。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12:00 +0800 CST  
最后,我的三票。
在现场,有两票是easy choice,华晨宇和JessieJ,第三票却让我很纠结。
腾格尔、汪峰、张韶涵、郁可唯都给我留下了震撼和感动,但考虑再三,郁可唯的歌,客观上演绎没有瑕疵,主观上又是我喜欢的歌曲,何况,这种克制的、不刺激不功利的演唱方式也让我激赏,于是,只是半分钟的考虑,第三票给了郁可唯。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3-24 17:13:00 +0800 CST  
这期又没动力写了这个礼拜天天只睡五个小时 感觉快挂了 养生中。。。

楼主 CrazyInDark  发布于 2018-04-01 23:35:00 +0800 CST  

楼主:CrazyInDark

字数:12708

发表时间:2018-03-25 01: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7 19:34:37 +0800 CST

评论数:3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