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个马植杰的三国史关于诸葛亮军事的部分吧

一楼防吞,马书是本很赞的书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5:00 +0800 CST  
第七章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
三、联吴与南征

夷陵之战的结果,基本上确定了吴、蜀二国的边界,从此以后,两国再
未动干戈。蜀在三国中,领土和人民最为小弱。魏是诸葛亮声讨的对象,自
然不能与之妥协,吴虽已与蜀恢复交往关系,但一直不同魏断绝来往。就蜀
中情况而论,刘备伐吴失败,丧失了许多军队,丢掉了大批军用物资,而且
内部也不稳定。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当亮东行省视刘备之疾时,
黄元即举郡反叛,虽很快被讨平,但刘备死后,南中诸郡又皆反叛。诸葛亮
为了让民休息,医治战败创伤,暂时撇开南中问题,首先从整顿内政和改善
对吴关系着手。
诸葛亮是始终主张联吴的。他知道以弱小的蜀与强大的魏为敌,非先联
吴不可。把吴国联络好以后,它纵然不能协同攻魏,蜀亦可无东顾之忧,而
得全力对魏;魏则不能不以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防吴。因此,诸葛亮于辅政
之初,即派邓芝使吴,重申旧好。孙权这时还没有与魏断绝来往,迟迟不肯
接见邓芝。邓芝给孙权上表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孙权
才接见了他,谈话中仍以蜀弱魏强为虑。邓芝向孙权解释说: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
,吴史中丞”,从这一系列事实来看,这件七禽七纵的事还是与诸葛亮的一贯政
策不相矛盾的,这种传说总是事出有因的。如果说一定没有这种事,也是缺
乏根据的。
《汉晋春秋》又言诸葛亮收降孟获以后,“遂至滇池,南中皆平”。《三
国志》卷39 《马良传》注引《襄阳记》说:
赦孟明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即所谓“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并不
是事实。据《三国志•蜀志》以下各传记载可以看出反叛之事还是不少的。
《李恢传》: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
《吕凯传》:
亮至南,..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
《张嶷传》:
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
《马忠传》:
建兴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
斩胄,平南土。
可见在从建兴三年(225 年)诸葛亮南征到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
死的九年中,南中各族仍屡有反抗事件,不过规模较小,影响不大罢了。
《三国志》卷35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述诸葛亮对南中的处
理办法说:
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
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7:00 +0800 CST  
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
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以上“不留外人,不留兵”的记载是否可靠呢?根据《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与《三国志》卷43 《李吕马张传》的记载,诸葛亮于征服四郡以
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从建宁、越巂两郡分出云南郡,从建宁、牂柯两郡
分出兴古郡,以原庲降都督建宁人李恢为建宁太守,仍兼庲降都督;以原永
昌郡吏永昌人吕凯为云南太守;以原永昌府丞永昌人王伉为永昌太守;以原
越巂太守巴西人袭禄为越巂太守;以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为牂柯太守。六郡的
太守,唯兴古郡不可考。从上面五个太守看,他们都参加过这次战争。如果
说一点兵都不留,恐怕是不确切的,不过上面五个太守除马忠外,原来都在
南中,并且有三个是南中人。这样,诸葛亮留下的兵自然是为数很少的。至
于太守以下,则“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并不打乱各族的原状,不剥夺豪帅
大姓的特权,以争取“夷汉粗安”,这就是诸葛亮“和”、“抚”政策的具
体内容。所以《汉晋春秋》这段记载还是大致可信的。
我们把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的政策归纳于下:
(1 )采取令各族自治的政策。除了各郡长官由蜀汉政府委任以外,其他
仍“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并不变动各族原有的组织,以争取豪帅大姓的合
作,通过他们统治各族人民。
(2 )各族中的豪帅,可以使用的便以官爵笼络,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
爂习官至领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至于其中不易制服的豪帅大姓,则把他
们迁至成都,以便就近管束,减轻南中的反抗力量。
(3 )取各族中的强壮者为兵。如《华阳国志》卷4 《南中志》载:“移
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将王平北伐
时带领的“五部”,当即系由他们所组成的队伍。又孟琰亦曾参加北伐①。这
些少数民族质朴而勇悍善战,诸葛亮的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此为原因之一。
(4 )在经济上,向各族征取贡赋,以弥补蜀汉物资的不足。如《诸葛亮
传》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卷43 《李恢传》载:“南土
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
不乏”②。
由上可知,诸葛亮对南方各族使用与榨取的程度是很重的,当后来魏将
邓艾的军队深入蜀境时,刘禅曾考虑退保南中,主张向魏投降的谯周给刘禅
上疏中就说到这种情况: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7:00 +0800 CST  
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
叛①。
不过,在此还须指出二点:
(1 )诸葛亮的为政,陈寿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至于吏不容奸,
强不侵弱”。这种情况是对蜀汉治理国家的概括,当然也适用于南中各族。
即在亮的统治下,他们被榨取的程度虽然并不轻,但官吏从中作弊的情况会
① 《水经注》卷18《渭水中》引《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
② 见《三国志》卷43《李恢传》。以上“赋出叟、濮耕牛战马”等物资,意谓叟、濮二族人民向蜀汉赋出
耕牛、战马等物资,而非赋出叟、濮二族奴隶。故濮字后应无“、”号。
① 《三国志》卷42《谯周传》。

较少一些,因此还是能够得到一点好处。蜀汉在南中任职的官吏如李恢、张
翼、马忠、张嶷等都是声望较高的军政要员,他们在诸葛亮严格的法令、军
纪监督下,可能有较好的表现,如马忠、张嶷死后,南中人民还为他们“立
庙”,说明对之尚有好感,他们可能不是贪污的官吏。②
(2 )诸葛亮对南中人民,一方面固然榨取他们,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
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加速当地的生产。虽然亮的主观意图,是为了增加政
府的收入,但落后地区的开发,对各族人民还是有利的。
由于以上两个理由,可知南中人民在诸葛亮的统治之下,所受政府的榨
取数额可能比以前还多,但吏治较上轨道、生产有所提高,人民的负担就可
能比以前轻些。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8:00 +0800 CST  
四、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把蜀汉内部事务都做了安排以后,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 年)
率军北驻汉中,企图完成他统一中国的事业。就在临行前,他给后主上了一
个疏,即著名的《出师表》。据《三国志》卷39 《董允传》言亮所以上此表,
乃怕后主“朱紫难别”,故谆谆嘱咐,提醒庸碌的后主务必要“亲贤臣,远
小人”。由于诸葛亮选用僚属首先注重品格和作风,所以他培养的接班人蒋
琬、费祎、董允等皆公忠守正之士,直到蒋、费等人相继凋谢以后,后主所
宠爱的宦人黄皓始干扰政事。由是观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苦口婆心地
告诫后主亲贤远佞,广开言路,确实并非过虑,而是针对后主不辨忠奸的致
命弱点而发的,也是他解除后顾之扰以专心北伐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就当时
形势而论,蜀汉既未能保有荆、益,以便从两路进军,对魏采取钳形的攻势,
敌国又无变可乘。特别是魏、蜀两国的实力相差很大,蜀无论在领土、物产、
兵力各方面,都不能和魏相比。所以诸葛亮伐魏的战争,是在极不利的条件
下进行的。
综计诸葛亮自建兴六年(228 年)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 年)
秋病死于魏境,六七年之间,共与魏作战七次: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 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①攻取郿县,使镇
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军,据箕谷(箕山之谷,在今太
白岭之西坡);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七里)。那时
魏国人们只知道蜀有刘备,刘备死后,一直寂然无闻,所以对于蜀军进攻并
无防备,猝然听说亮军将至,极为恐惧,加上诸葛亮的军队戎阵整齐,号令
明肃,所以天水(郡城冀,今甘肃甘谷南)、安定(郡城临泾,今甘肃镇原
南五十里)、南安(郡城豲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三郡一齐叛魏应亮,关中
为之震动。于是魏明帝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驻郿县,另外派出步
骑五万,由右将军张郃率领西上,拒亮先锋。魏明帝还亲自到长安坐镇。
诸葛亮这次出军,形势是较好的。当时别人都说应用旧将魏延、吴懿等
为先锋,可是诸葛亮却不顾众人的意见,令他素所赏识的马谡为先锋。谡率
领诸军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东北),谡违亮节度,又不听副
② 《三国志》卷43《马忠张嶷传》。
① 斜谷道即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两水源出秦岭太白山,褒水南注汉水,谷口在旧褒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8:00 +0800 CST  
城县北十里;斜水北注渭水,谷口在郿县西南三十里。是汉以来秦岭南北交通要道之一。

将王平劝告,所采取的措施都迂阔而烦扰。他不肯守城,远离水源,把部队
带到南山上,欲凭高作战,致使汲道被张郃断绝,士卒饥渴困顿,以至溃败。
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拔西县(今甘肃西和县)千余家,回到汉中。
赵云、邓芝的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 然敛众固守,不至大
败”①。退军时,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当
街亭战败时,诸军星散,唯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其伏兵,不
往逼也”②。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剩余兵将而还。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
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由南中少数
民族组成的劲旅),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这次出军
如说有收获,即徙西县人户千余家,并赏识了王平,收降了魏天水郡参军姜
维。马谡虽饶有才华、口辩,又与亮关系亲近,但亮为了严肃军纪,还是挥
泪斩了马谡。亮还引咎自责,给后主上疏说:“臣..不能训章明法,临事
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 《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①。于是以亮
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 年)秋,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
逊大破于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至冬,诸葛亮复出军攻魏。据《三国
志》卷35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言: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
关中虚弱,亮于是又给后主上了一个表——即所谓《后出师表》。《资治通
鉴》亦和《汉晋春秋》一样,抄录了《后表》全文。按《后表》是否为诸葛
亮自作,历来颇多争论。我以为《后表》决非亮自作。第一,表中所言“丧
赵云”等一系列事实与史实不符;第二,《后表》文辞浅陋,信心丧失,与
亮气吞中原的素志迥不相合;第三,《后表》写作目的不明确,表中所言议
者反对北伐,实无其事;第四,《后表》并非张俨所伪造,因俨对亮之将才
估价极高,对亮之北伐亦抱乐观态度,此与《后表》之悲观失望口吻全不相
合;第五,《后表》的作伪者乃是亮之胞侄、吴大将军诸葛恪,恪锐意北伐,
吴人激烈反对,恪有造此表的必要,只要详察恪之谕众论文和当时吴政情,
即可窥知《后表》系恪假造②。
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宝鸡市
东)。原来曹真已料到“亮惩于祁山,后出必由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
守陈仓,治其城”③。所以这次诸葛亮到来,陈仓魏军已有准备。亮先使郝昭
乡人靳详于城外劝昭投降,昭坚辞拒绝。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
又料魏援军未必能很快到达,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
箭逆射其梯,梯燃,梯上人全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亮冲车,冲车折。乃
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并以土丸填壍(同堑,绕城水沟),欲直攀城,昭
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内穿地横截之,
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①
① 《三国志》卷36《赵云传》。
② 《三国志》卷43《王平传》。
①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

详见《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及拙文《后出帅表的作者问题》,载于中华书局《文史》第17 辑(1983
年)。
③ 《三国志》卷9《曹真传》。

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来救,魏明帝又驿马召张郃自方城(今河南方城县)
西上击亮。帝自到河南城(在洛阳西),置酒送郃,问郃:“迟将军到,亮
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①
于是郃日夜赶路,未至,亮已因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为亮所杀。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 )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
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8:00 +0800 CST  
式。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西和县西)。郭淮退走,亮遂得二郡。后主复
策拜亮为丞相。亮为巩固汉中防务,于本年底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城
于沔阳(在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 年)秋七月,魏明帝从大司马曹真议,分兵三
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子午道南
口曰午谷,在洋县东百六十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子
午谷长六百六十里);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
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待之,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
断绝。九月,魏明帝诏曹真等班师。
第五次:建兴八年(230 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
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在今甘肃
武山县西南)。延因功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懿迁左将军、高阳乡侯。
第六次:建兴九年(231 年)二月,诸葛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
造成之木牛运粮,并特令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
这时魏大司马曹真已有疾,魏明帝特召镇守宛城的大将军司马懿入朝,告以
“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①。乃使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
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
懿分军屯雍(今陕西凤翔县)、郿(今陕西眉县)为后镇。懿曰:“料前军
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
也”②。于是遂向祁山进兵。诸葛亮闻懿等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
上邽。郭淮、费曜等迎击亮,为亮所破。亮因大芟其麦,进而与懿遇于上邽
东。懿敛军依险,亮不得战,乃引军南还。懿等尾随亮,至西城,懿仍登山
掘营自守,不与亮战。将军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
蜀如虎,奈天下笑何!”②五月,懿使张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屯,自
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
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③。司马懿回营固守。祁山方面,因王平坚守南
屯,张郃进攻不克,及闻懿军失利,郃亦退军。
六月,亮粮尽退军,懿使张郃追亮。郃曰:“军法..归军勿追”④,懿
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与亮交战,“蜀
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⑤。
第七次:诸葛亮鉴于每次出军,都因粮尽退还,所以自建兴九年(231
① 《资治通鉴》卷71 明帝太和二年。
① 《晋书》卷1《宣帝纪》。
② 《资治通鉴》卷72 明帝太和五年。
③ 《资治通鉴》卷72 明帝太和五年。
④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⑤ 《三国志》卷17《张郃传》注引《魏略》。

年)再出祁山之后,即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
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建兴十二年(234 年)二月,亮调动所能
征发的军队,出斜谷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
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
亮。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在
武功西十里),诸将无事矣。”①亮果屯于五丈原。郭淮以为亮必争北原,宜
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
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②。懿乃使淮屯北原。淮到,堑垒未成,蜀兵大至,
淮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驱走之。司马懿这次对亮仍采取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
自退的办法,亮亦不能不做长久屯驻之计,于是分兵屯田,其兵耕种于渭滨
居民之间,而各安生业,互不干扰。
司马懿与亮相守百余日,亮屡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懿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止之。蜀护军姜维谓亮:
“辛佐治杖节而到,敌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8:00 +0800 CST  
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②
至八月,亮卒于军中,丞相长史杨仪按照亮临终前退军节度,整军上道。
百姓奔告司马懿,懿引军追。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苦将还击者,懿遂退,
不敢逼。于是蜀军结阵而去,入斜谷然后发丧。于是百姓为之谚曰:“死诸
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
也”。懿巡视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③”追至赤岸(今陕西褒
城北),不及而还。
在以上七次战争中,除第四次为守御外,其余六次均为诸葛亮主动出击,
俗谓亮“六出祁山”,实际亮出祁山只有二次,即第一及第六次。
因为亮北伐没有成功,人们便提出了他是否长于将略的问题。对此我们
不在这里仔细讨论,但确知,诸葛亮在军事上是颇具特色的:
(1 )军纪严明。《亮传》载: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
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亮传》注引《袁子》也说亮:
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诸葛亮的军队纪律很好,不随意杀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
和滥杀的事。
(2 )训练有素。诸葛亮对于兵士的训练极为重视,他对此亦极擅长。陈
寿称他“治戎为长”;袁准说他的军队“止如山,进退如风”①。说明其军队
是训练有素的。
(3 )精制兵器。诸葛亮对兵器的制造极为讲求。陈寿在《亮传》称“亮
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宋书》卷86 《殷孝祖传》
载:“御杖先有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亮传》注
引《魏氏春秋》言:“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
① 《资治通鉴》卷72 明帝青龙二年。
② 《资治通鉴》卷72 明帝青龙二年。
③ 《资治通鉴》卷72 明帝青龙二年。
①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矢具发。”这种武器在当时也算是先进的。故《亮传》注引《蜀记》载晋初
镇南将军刘弘之言曰:“神弩之功,一何微妙!”②诸葛亮的军队战斗力所以
很强,擅长用箭,当为其原因之一。
(4 )讲求阵法。陈寿称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晋将刘
弘也说:“推子八阵,不下孙吴”①。亮自己亦言:“八阵既成,自今行师,
庶不覆败矣。”②及蜀亡,晋武帝还令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③。
袁准称亮之行军,“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
之行,去之如始至”④。及亮身死军退之后,司马懿巡视了他的营垒驻所,叹
赏为“天下奇才”。说明亮对与军事有关的各种事物多有自己独特的创造。
从诸葛亮军队的战斗力来看,他虽然处在兵少将寡和运粮困难的不利条
件下,仍屡次对魏采取主动的攻击,使身拥强兵并富有军事韬略的司马懿任
其“自来自去”,甚至受到“巾帼妇人之服”的污辱,还被时人讥之为“畏
蜀如虎”、“死诸葛走生仲达”。就此而论,谓亮不长于将略,恐难令人心
折。至于曹操,当诸葛出佐刘备时,操已称霸中原,而刘备尚无尺寸之土。
而后备竟能据有蜀汉之地。就此观之,操之军事能力未必胜过诸葛亮,且军
事不能离开政治、经济、外交及个人品质作风等因素。如果言诸葛将略非长,
恐非确论。
②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①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蜀记》。
② 《水经注》卷33《江水一》。
③ 《晋书》卷24《职官志》。
④ 《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袁子》。

楼主 球王博尔特  发布于 2013-12-27 13:29:00 +0800 CST  

楼主:球王博尔特

字数:7959

发表时间:2013-12-27 21: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12 06:06:14 +0800 CST

评论数:3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