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文 | 王曾瑜:《宋徽宗时的道士和道官群》

宋朝耽溺道教的,主要是宋真宗和宋徽宗。宋徽宗的生平嗜好有三:一是女色,二是艺术,三是道教,三者都属这个极富极贵的有闲者的消遣和娱乐。他自称道君教主皇帝,不惜耗费巨资,在各地大造道观,扩充道士名额,设置道阶、道官、道职、道学等。他信用的著名道士和道官,也无疑成了当时的黑暗贪腐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宋徽宗崇尚道教的许多史实,有金中枢先生的《论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①]等,作了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则是从当时黑暗贪腐政治的角度,论述当时著名道士和道官。

据《宋大诏令集》卷224《天下学校诸生添治内经等御笔手诏》和《改定道阶等御笔手诏》所载,宋徽宗于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八月和十月,专门设立道士的官品,继而设立道阶、道职和道官。共设道阶二十六等,道职(如文臣带贴职)十一等,道官九等,道阶和道职都有对应的文官。在学校中,新设自元士(正五品)到志士(从九品),共计十等,作为教官。道阶和道职都有对应的文官序列,如道官中最高的六字先生、太虚大夫,道职中最高的冲和殿侍晨,都相当于文官中正五品的中大夫,道官中最低的试守阙校仪金坛郎,相当于文官中从九品的迪功郎,道职中最低的凝神殿授经,相当于文官中从七品的承议郎。于是道士群就拥有文武官同样的各种阶、职、官、品之类,遂完全融入了官场。在此之前,宋徽宗对道士往往授以某先生、大师之类封号,或授以文官。考虑到重和前后的名分差异,故本文只能以道士和道官群为标题。

此外,又如蔡絛说:“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灵素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以为外饰。被异宠又得金牌焉。”[②]陆游说,“政和后,道士有赐玉方符者,其次则金方符,长七寸,阔四寸,面为符,背铸御书曰:‘赐某人,奉以行教,有违天律,罪不汝贷。’结于当心,每斋醮则服之。会稽天宁万寿观有老道士卢浩真者,尝被金符之赐”。“大抵当时道流滥恩,不可胜载,中更丧乱,史皆不得书”。[③]金银牌和玉方符、金方符可能还不是一物两名。经历了北宋末到南宋初的大祸乱,许多道士和道官辈“滥恩”的情况,今存史籍多有残缺,本文只能尽可能作些介绍,也只能反映当时道士和道官介入黑暗贪腐政治的某些片断。

一、刘混康:史称刘“混康有节行,颇为神宗所敬重”。[④]“其师祖朱自英以传箓著名”,宋真宗刘后临时,曾召到开封。[⑤]元丰时,已为“茅山观主”。[⑥]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诏江宁府敦遣茅山道士刘混康上京,住持上清储祥宫”。“九月一日给百千路费”。[⑦]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七月,宋哲宗“诏刘混康茅山所居庵之旁,已营殿宇,可赐名元符观”。[⑧]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闰九月,宋哲宗“诏上清储祥宫住持洞元通妙大师刘混康归茅山,从其请也”。[⑨]可知刘混康的发迹尚在宋哲宗时,已赐有“洞元通妙大师”之号。翌年,茅山“中峰石洞忽开”,刘混康认为“必有异”。[⑩]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6:00 +0800 CST  
宋徽宗“之初即位也,皇嗣未广,道士刘混康以法箓符水入禁中,建言宫城西北隅地协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岗阜,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喜。于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一时佞倖因而逢迎,遂竭国力而经营之”。[11]刘混康的建议,对宋徽宗大兴土木产生重大影响。

蔡絛《国史后补》说,宋徽宗“嗣服之初,于释老好尚,未有适莫”,而刘混康“为上所信听,大诋佛氏”。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宋徽宗“诏许茅山道士刘混康修建道观,仍令直奏灾福,无得隐匿”。三月,诏:“刘混康肃恭祀事,达于上境。自春以来,时雨未降,朕甚忧之。当体至怀,精加祷请。所建殿宇,赐名天宁万寿。”七月,宋徽宗“赐茅山道士洞元通妙大师刘混康号葆真观妙先生。江东转运判官席震为之请也”。[12]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七月,宋徽宗令“葆真观妙先生刘混康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13]

《宋史》卷356《蒋静传》说,蒋静任江宁知府,“茅山道士刘混康以技进,赐号先生,其徒倚为奸利,夺民苇场,强市庐舍,词讼至府,吏观望,不敢治,静悉抵于法”。

政和时,“时道教之盛,自道士徐知常始赐号冲虚先生,徐守信赐虚静先生,刘混康赐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后并赠大中大夫”。[14]

二、魏汉津:《宋史》卷462有传。“本蜀黥卒也,自言师事唐仙人李良,号‘李八百’者,授以鼎乐之法”。[15]

崇宁时。蔡京引进刘昺,“擢昺大司乐,付以乐正”。 “遂引蜀人魏汉津”,时“年九十余”。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正月,“铸九鼎,作大晟乐。昺撰《鼎书》、《新乐书》,皆汉津妄出己意,而昺为缘饰”。[16]蔡京为之吹嘘,说魏汉津“所传乃黄帝、后、夔法”。[17]著名《乐书》的作者陈旸与魏汉津异论,“时论方右汉津,绌旸议”。[18]朱熹则说:“徽宗时,一黥卒魏汉津造《雅乐》一部,皆杜撰也。今太学上丁用者是此乐。”[19]

魏汉津任九鼎制造官,在开封城东南宣化门外的玉仙观铸造。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三月,“鼎成,赐号冲显处士。八月,大晟乐成,徽宗御大庆殿,受群臣朝贺,加汉津虚和冲显宝应先生,颁其乐书天下”。[20]宋徽宗又“授制造九鼎官魏汉津为虚和冲显宝应先生,秩比中散大夫(从五品),赐宅一区,田六十顷,银、绢各五百匹、两”[21]。其中一个小插曲,九鼎“各取九州之水土内鼎中”,“及上行礼至北方之宝鼎也,鼎忽漏水,流浸布地”,“漏乃旋止,故上深讶焉”,蔡京为此十分扫兴。[22]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十二月,时已死去的魏汉津“以尝造九鼎,作大乐”,“特褒赠”从四品文官太中大夫,谥嘉晟侯。女婿张清也因此荫补武官三班借职。[23]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6:00 +0800 CST  
三、徐知常:建阳人,“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能诗,善属文,凡道儒典教与夫制作,无不该晓,脱略时辈,萧然老成,有士君子之风”。[24]“太学博士范致虚素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善,知常以符水出入元符后殿,致虚深结之”。[25]范致虚与徐知常“亦沾中表”。徐知常“出入温成张后家”。宋徽宗“践阼,内中张贤妃进御侍王氏,首见亲幸。张妃盖温成侄也。知常既因缘张门,知名禁中。又以符水有效于元符殿中。黄冠之盛自知常始”。[26]

孙觌撰《蔡京事迹》记载:“道教之兴,自左街道箓徐知常供元符皇后符水有验,被宠遇。”[27]故《宣和画谱》卷4《徐知常》虚美说,宋徽宗“方阐道教,首预选抡,校雠琅函玉笈之书,无不精确。居闲则鼓琴瀹茗以自娱,真方外之士,画神仙事迹,明其本末,位置有序,仙风道骨,飘飘凌云,盖善命意者也”。徐知常对宋徽宗崇信道教,起了很大作用。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三月,“左街道箓观妙元明真虚一大师徐知常特授冲虚先生”。[28]

徐知常向宋徽宗介绍了林灵素。[29]

四、徐守信:《说郛》(弱字半边)58曾慥《集仙传》说:“徐守信,海陵人也。人称为神翁,徽宗召之。”如前所述,宋徽宗给徐守信赐号虚静先生。

五、于仙姑:《懒真子》卷5说:“王元道尝言,陕西[于]仙姑传云,得道术,能不食,年约三十许,不知其实年也。陕西提刑阳翟李熙民逸老,正直刚毅人也。闻人所传,甚异,乃往青平军自验之。既见道貌高古,不觉心服。因曰:‘欲献茶一杯,可乎?’姑曰:‘不食茶久矣,今勉强一啜。’既食,少顷,垂两手出,玉雪如也。须臾,所食之茶从十指甲出,凝于地,色犹不变。逸老令就地刮取,且使尝之,香味如故,因大奇之。”《普济方》卷116载有“于仙姑搜风丹”及其成份。

《说郛》(弱字半边)58曾慥《集仙传》说:“于仙姑,鳳翔人也,徽宗召至。”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二月,宋徽宗命“凤翔府于仙姑授清真冲妙先生”。四月,又诏“已差李瑰来御封香,往凤翔府太平宫等处道场,因就宣召于仙姑赴阙”。[30]

另有《陶朱新录》记载:“凤翔太守邵䶵仲恭信事于仙姑,即于真人也。其人甚异,一日,本司干官汤东野沿檄自京回至凤翔境上,憩于村邸。忽见一妇人,携十六七女子,行于田野中,隐约似于真人,遂令虞候邀之。曰:‘未暇往见,恳到凤翔致意龙图。’谓邵公也。汤至府谒邵,道其事,邵曰:‘真人寝于某家,今数日未觉。’因同往视之,方酣睡室中,凝尘满席。又数日,真人睡起,邵询以野店所见,云:‘向有木筏提举在此,如龙图相待极厚,有一女久病,令某治之。某告以止数年人尔,亦不须医,俟数尽,待与将去一佳处。今闻[数至],往[践]前言也。’又问将往何处,不答。自此声益著,后召赴阙,不肯往。宣和间,羽化于陕西。有《大洞真经》传于世,真人所行术也,《道藏》固有,但缺而不全。”

以上的片段记录确有道家神仙的色彩,也说明尽管宋徽宗重视,但于仙姑仍以化外人自居。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7:00 +0800 CST  
六、虞仙姑:孙觌撰《蔡京事迹》记载:“虞仙姑者,年八十余,状貌如少艾,行大洞法。一日,徽庙诵《大洞经》,举首见有仙官侍立者。京尝具饭招仙姑,见大猫,指而问京曰:‘识之否?此章惇也。’意以讽京。京大不乐。上尝问仙姑致太平之期,答曰:‘当用贤人。’上曰:‘贤人谓谁?’答曰:‘范纯粹也。’上以语京,京曰:‘此元祐臣僚寮使之!’遂逐。于是士大夫争言虞仙姑亦入元祐党矣。”[31]

七、王老志:《宋史》卷462有传。濮州临濮县人。“事亲以孝闻,幼曾为伯母吮疽。初,去为漕计吏,持心公平,能自守一,毫厘不受人贿。阅二十年,其后每往来市间,遇一丐人,见辄乞之钱。一旦,丐人自言:‘我钟离生也。’因授之丹,老志服其丹,始大发狂,遂能逆知未来事”。[32]故他自称“师钟离先生”。[33]“其居四面环以高墉,但开狗窦出入”,须匍匐出入。[34]

后来当翰林学士的强渊明,在宋哲宗“绍圣初,为教官,过濮见老志。授之书,曰:‘四皓明达。’且谓:‘渊明必贵,而主是事时,吾亦与汝相见于帝阙矣’”。[35]

王老志曾说蔡京“必贵极人臣”,因而得到蔡京引进。[36]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太仆卿王亶以其名闻,召至京师,馆于蔡京第”。[37]三月,宋徽宗“诏濮州王老志赐号安泊处士”,“遣兵部员外郎王亶召濮州处士王老志赴阙”。九月,又“诏封处士王老志为洞微先生”。[38]可知他出山,还是在魏汉津死后。

王老志“敢为大言”,如曾对宋徽宗说:“颇记老臣否?”宋徽宗遂依稀记得,“尝梦游帝所,有仙官赞拜者,其面目真老志也”。[39]蔡絛记载,宋徽宗宠爱的“贵妃刘氏薨,追谥为明达皇后,其制书果(强)渊明视草,始悟‘四皓’者,赐号也。时太仆卿王亶荐之,召老志馆于鲁公(蔡京)赐第。上遣使询明达事,老志曰:‘明达后乃上真紫虚元君。’且能传道元君语以白上,而上语亦遣白元君。事甚伙,然颇迂怪。一日,乔贵妃使[问]老志,曰:‘元君昔日与吾善,今念之乎?’明旦,老志密封一书进,上开读,乃前岁中秋二妃侍上燕好之语。乔贵妃得之大恸,此亦异也”。[40]

宋徽宗时,“凡天神降临事,盖发端于王老志”。[41]“郊天而天神为出,夏祭方泽而地祇为应,皆老志先时奏而启发之”。[42]“朝士多从求书,初若不可解,后卒应者十八、九,故其门如市”。[43]孙觌撰《蔡京事迹》记载:“徽庙尝梦被召,如在藩邸时见老君坐殿上,仪卫如王者,谕上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上受命而出。梦觉,记其事。是年十一月冬祀,老志亦从之。上在太庙小次中,老志曰:‘陛下昔梦尚记之乎?时臣在帝旁也。’黎明,车辂出南薰门,天神降于空中,议者谓老志所为也。道教之盛,则自此始。”[44]

王老志“老志日一食,独汤饼四两,冬夏衣一袭。后云见师,责以受罗縠之服,且处富贵,不知厌足。凡有衣六、七袭,悉封还鲁公(蔡京)”。[45]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正月,“洞微先生王老志加号观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志“乞归,留之不得”。十月,“歸濮而死”,“赐金以葬,赠正议大夫”。[46]王老志在开封活动其实仅一年多。

八、王仔昔:《宋史》卷462有传,洪州人。[47]《清波杂志》卷3记载:“时又有王仔昔者,初馆于蔡京第,属大旱,徽宗焦心祷雨,每遣中使持一幅素纸,求仔昔书,皆为祷雨也。一日,中使再持纸至,仔昔忽书一小符,仍札其左云:‘焚符,汤沃而洗之。’中使大惧,不肯受,曰:‘上祷雨,今得此,大谬矣。’仔昔怒曰:‘第持去!上得之,骇异,盖上默祷为宠嫔赤目者,因一沃而愈。”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十月,宋徽宗“以嵩山道人王仔昔为冲隐处士”。[48]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宋徽宗“用方士王仔昔议,定鼎阁于天章阁,自九成宫徙九鼎,奉安之”。[49]宋徽宗“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王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事,当责所属保任,宣召出入,必令察视其所经由,仍申严臣庶往还之禁”。[50]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8:00 +0800 CST  
《铁围山丛谈》卷5说:“小王先生仔昔者,豫章人也。始自言遇许逊真君,授以《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能知人祸福。老志死后,仔昔来都下。上知之,召令踵老志事,寓于鲁公(蔡京)赐第。大抵巧发奇中,道人腹中委曲,其神怪过老志,逆知如见。又自言昼见星,事多不及载。诏封通妙先生。然鲁公寖不乐,因从容奏曰:‘臣位轴臣辅政,而家养方士,且甚迂怪,非宜。’上甚然之,乃徙之于上清宝箓宫。仔昔建议,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于是诏[纳]鼎于大内。其后宫人有为道士,亦居宝箓宫者,以奸事疑似发,因逐仔昔。仔昔性傲,又少戅。上尝以客礼待仔昔,故仔昔视巨阉若奴仆,又欲使群道士皆师己。及林灵素出,众乃使道士孙密觉发其语不逊,下开封狱杀之。陷仔昔者,中官冯浩为力。仔昔未得罪时,先以书示其徒曰:‘上蔡遇寃。’仔昔死甫四年,而冯浩以罪窜,适行至上蔡县,上命杀之焉。”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十二月,宋徽宗“下方士王仔昔狱,杀之”。[51]王仔昔之死,也反映了道士之间及与宦官群之间的倾轧。

九、刘栋:或作刘楝。[52]一说他为淄川,即淄州人,常“布裘缁巾,诈为愚懵无知之状,养母甚孝”。[53]另有《能改斋漫录》卷12《神霄乐郁罗萧台》记载,“栋字守翁,棣州人。初以八行举,遇可韩司丈人,授以景虚玉阳钟法”。他自称“师韩君文”。[54]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宣和殿学士蔡攸上奏说:“贡士刘栋铸鼎牲,以祀圣寿。”[55]宋徽宗下诏:“访闻棣州士人刘栋蔬食葆神,虚心契道,人之隐奥,洞然照知,处方书符,每有应验。可令敦遣赴尚书省审验外,于上清宝箓宫安下,仍给路费、驿券、递马,无令失所。”[56]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二月,刘栋以棣州贡士的身份上奏:“伏蒙圣恩,以臣本州并提举司保举四行闻奏,特授将仕郎。臣昨忽遇九天益算韩真人,授以景灵玉阳神应钟法。仰祝圣寿,若臣苟官爵,即负师言。伏望特垂矜察,所有敕命,乞赐追寝。”宋徽宗“诏依所乞,赐紫衣道服”。[57]

刘栋“上其所遇韩真人丹,以献天子。其状如蜡,以手指揭取而服之。翌日,则又生,无穷也”。宋徽宗说:“汝师锡汝长年丹,而朕夺之,非朕志也。”便“当帘前还之”。[58]

宋徽宗“依其说。命铸钟十二,召九天。范金随律,月成一钟。排黄麾仗。奉安于宝箓宫。钟备成,授通直郎”。“林灵素建议,依仿宫商角征羽,别定五声,制神霄乐。刘栋密奏:‘臣民事物,皆可有二。至于宫声,岂有二哉。’徽宗感悦,嘉其爱君,即除中散大夫、直龙图阁,栋辞不受”。[59]蔡絛记载,宋徽宗“又为作韩君丈人观于其乡郡,而使栋领之,仍系籍于道流,封先生。方神降及废释氏,栋亦预焉。然栋颇涉猎儒书,慕李泌之为人,晚为利所夺,不能自还也”。[60]今存许翰《襄陵文集》卷3尚保存一段《刘栋敕》,其中说:“尔褒然来对便殿,有异闻焉,朕甚嘉之。顾赏锡以先生之号,而辞不受。今其所去,宜视厥秩,以宠其行。内联延阁之华,外总殊廷之秘,并为异数,往服休荣。”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三月,宋徽宗又“召刘栋赴阙”。闰九月,宋徽宗以“通直郎、管勾棣州韩君丈人观刘栋为守静先生,视中大夫。栋不受”。[61]

十、程若虚: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月,宋徽宗下御笔:“元观法师程若虚封宝箓先生。”[62]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8:00 +0800 CST  
十一、林灵素:《宋史》卷462和《宾退录》卷1有传。温州人,字通叟,[63]“初名灵噩,字岁昌,家世寒微,慕远游。至蜀,从赵昇道人数载。赵卒,得其书,秘藏之。由是善妖术,辅以五雷法,往来宿、亳、淮、泗间,乞食诸寺”。[64]或说“少从浮屠学,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65]他“善作墨竹”,到了元代,“湖州玄妙观有石刻一枝尚存”[66]。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至京师,寓东太一宫。徽宗梦赴东华帝君召,游神霄宫。觉而异之,敇道录徐知常访神霄事迹。知常素不晓,告假,或告曰:‘道堂有温州林道士,累言神霄,亦作《神霄诗》,题壁间。’知常得之,大惊。以闻。召见,上问有何术,对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上视灵噩风貌如旧识,赐名灵素”。[67]

林灵素对宋徽宗大肆吹嘘说:“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清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他“又谓蔡京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王革为园苑宝华吏,郑居中、童贯及诸巨阉皆为之名。贵妃刘氏方有宠,曰九华玉真安妃”,“肖其像于神霄帝君之左”。宋徽宗信之不疑。[68]“赐金牌,无时入内”,[69]“赏赉无算”。[70]

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徽宗“筑通真宫以居之”。[71]当年,又听信林灵素的话,建上清宝箓宫。“在景龙门东,对景辉门,既又作仁济、辅正二亭于宫前。命道士施民符药,徽宗时登皇城,下视之。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箓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从复道上往来,是年十二月,始张灯于景龙门上下,名曰预赏”。[72]

林灵素建言:“佛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改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73]宋徽宗遂于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建玉清和阳宫,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五月,又改名玉清神霄宮。[74]当年正月,“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眞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又“改天下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75]对民间造成极大的骚扰。各地神霄宫等大量兼并田产,“豪夺无涯”。如“西京以崇德院为宫,据其产一万二千亩,赁舍钱、园利钱又在其外”。两浙路“以系官田土拨赐,立定课租,召人佃种”。杭州神霄宫“添拨田共二十顷,于浙西逐州有管诸司堪好田内标拨”,“如违,以大不恭论”,为祸甚烈。[76]如后来的抗金名臣宗泽“知登州”, 宣和初,因林灵素譛诉,竟以“坐建神霄宮不虔,除名,编管”。[77]“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78]佛寺改宫观计691区,僧尼改德士、女德者15,955人。[79]有人写词讽刺僧改道说,“冠儿戴,恁且休笑”,“古来少,葫芦上面生芝草”。[80]在大规模改佛寺的运动中,“襄州僧杜德宝毁体然香,有司观望灵素意,捕以闻”。官员王衣“阅之曰:‘律;自伤者杖而已。’灵素求内批,坐以害风敎,窜流之”,并“停衣官”。[81]

当年四月,宋徽宗“讽道箓院上章,册己为敎主道君皇帝”。下诏说:“朕乃上帝元子,为太霄帝君。悯中华被金狄之教,遂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卿等可上表章,策朕为教主道君皇帝,止用于教门章疏。”[82]这其实也是林灵素的主意。

林灵素“被旨,修道书,改正诸家醮仪,校雠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遇初七日,升座,座下皆宰执、百官、三衙、亲王、中贵,士俗观者如堵。讲说《三洞道经》”。[83]他“作符书,号《神霄录》,朝士争趋之”。[84]林灵素“翻译道书,杂以俚语嘲谑,朝野翕然信乡”,但也有官员程瑀表示不信。[85]他有时应是用一些伶人魔术在装神弄鬼。[86]又如他“阴募京师无赖数十人,曲背为伛,扶杖为盲,噤口为喑,曵足为跛。既噀水投符,则伛者伸背,盲者捨杖,喑者大呼,跛者疾走,或拜或泣,各言得疾二十年或三十年,一旦都除,欢声动地”。[87]为迎合宋徽宗迷信道教,蔡攸“独倡为异闻,谓有珠星璧月,跨凤乘龙,天书云篆之符,与方士林灵素之徒争证神变事”。[88]一时之间,“自三公辅臣以下,皆从灵素师授”,傅崧卿、曾幾、李纲“皆称疾,不往视”,傅崧卿因而“被谮,出为鄂州蒲圻县丞”。[89]岳州士曹参军事曹省“以直道忤林灵素,得罪久废”。[90]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19:00 +0800 CST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五月,宋徽宗以“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九月,“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视中大夫林灵素”,“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91]林灵素“为幻不一,上每以‘聪明神仙’呼之。御笔赐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班”,[92]另一说“擢至大中大夫、冲和殿侍晨,视两府”,[93]已与宰执辈平列,“又与宦官、近幸分党争敌”。[94]他“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曰道家两府”。“在京师四年,恣横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敛避”,遂招致后为宋钦宗的“太子入诉”。他在同道之内,也充满倾轧,“本与道士王允诚共为怪神,后忌其相轧,毒之死”。[95]另一道士王绎,“力诋林灵素,为所毒,呕血死”。[96]在宋神宗时立功西陲的王韶之子王寀,与亲戚工部尚书刘昺得罪了林灵素,林录素对皇帝泣诉,加以陷害,结果“下寀大理,狱成,弃市,昺窜琼州”。[97]

林灵素常“跨一青牛,出入禁卫”。[98]宋徽宗“刻玉为‘降真召灵之宝’,自用之,而锡灵素涂金印文曰‘通真达灵之印’”,“锡赉至不可计”。林灵素有弟子姓丁,自称丁谓四世孙,宋徽宗居然为这个谋逆的大臣追赠为少保。“士大夫无耻者,日萃其门,所荐进皆即拔擢”。[99]如吕升卿之子吕源,“专以包苴交结权倖,为进身之资。初自常调,结林灵素、孟昌龄而得监司”。[100]

林灵素“每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甚至宋徽宗也“设幄其侧,而灵素升高正坐,问者皆再拜以请。所言无殊异,时时杂捷给嘲诙,以资媟笑”。[101]“莫有君臣礼矣。时道士有俸,每一斋施,动获数十万,毎一宫观给田亦不下数百千顷,皆外蓄妻、子,置姬媵,以胶青刷鬓,美衣玉食者几二万人。一会殆费数万缗,贫下之人,多买青布幅巾以赴,日得一饫餐,而衬施钱三百,谓之千道会云”。[102]岳州有天庆观,“最号富饶,方道士林灵素居中用事,以其高弟主之,守贰奉承,颐指如意,其犯法夺民田,漫不敢省”。[103]登州道士高延昭“倚林灵素,凌灭郡邑”,“恃势犯法,无复以州县为意”,唯有宗泽敢于“穷治”。[104]尽管林灵素的威势煊赫一时,“有附之而得美官者,颇自矜骄”,也有人写“灵素画像诗”讽刺说:“当日先生在市廛,世人那识是神仙。只因学得飞升后,鸡犬相随也上天。”[105]

林灵素也曲意逢迎宋徽宗的侈心,有“饮酒玉骆驼,大四寸许,贮酒可容数升。香龟小如拳,类紫石而莹,每焚香,以龟口承之,烟尽入其中。两器固以黄蜡”,“去窒蜡,即驼出酒,龟吐香”。“或传林灵素所献也”。[106]

由于时为太子的宋钦宗“入诉”,引起宋徽宗的恼怒。林灵素自称有“役使五雷神之术”,间或为皇帝求雨,“取水一盂,仗剑禹步”作法。[107]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都城大水,冒城将入。灵素与诸道士为法事,巡行徜徉于城上。役夫数千,争举梃欲击杀之,灵素走而得免”。[108]九月,御史台上劾奏,说:“灵素妄改(议)迁都,妖惑圣聪,改除释教,毁谤大臣。”林灵素遂被迫“实时携衣被行出宫”。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109]“以为太虚大夫,斥还故里”。[110]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林灵素“一日携所上表,见太守闾丘颚(鹗?)[111],乞与缴进,及与州官亲党诀别而卒”。[112]

宋高宗即位后,“诏道士林灵素、郑知微、傅希烈家资,令温、处二州籍没”。[113]但温州林灵素“没官屋宇为元估价高,累榜无人承买”,后只能“减价出卖”。[114]

十二、张虚白: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五月,宋徽宗以“通元先生张虚白为通元冲妙先生”,并充校正《(黄帝)内经》参详官,表明他对医学至少较为精通。九月,“金门羽客、通元冲妙先生、视中奉大夫张虚白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115]神霄宫的陈设和道教帝君等排列,“其说皆出于林灵素、张虚白、刘楝”。[116]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20:00 +0800 CST  
①]见《宋史研究集》第7、8辑,台湾“国立”编译馆,1974-1976年。
[②]蔡絛:《铁围山丛谈》卷3,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44页。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第121页。
[④]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北京图书馆2003年影印本,第3959页。
[⑤]陆游:《家世旧闻》下,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
[⑥]洪迈:《夷坚支乙》卷6《茅君山隐士》,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838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9绍圣四年六月丙申,卷491绍圣四年九月辛亥朔,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下称“长编”。
[⑧]李焘:《长编》卷500元符元年七月己酉,第11900页。
[⑨]李焘:《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戊寅,第12274页。
[⑩]洪迈:《夷坚丁志》卷4《司命府丞》,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565页。
[11]陈均编:《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政和七年十二月,中华书局2006年点校本,第720页。
[12]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0页。
[13]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0页。
[14]陈均编:《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政和三年四月,第708页。
[15]脱脱等编:《宋史》卷462《魏汉津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3525页。
[16]脱脱等编:《宋史》卷356《刘昺传》,第11206页。陈均编:《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7崇宁三年正月,第679页。徐松辑:《宋会要》乐2之31,3之24—25,5之18—19,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魏汉津进用的年代,据汤勤福、王志跃先生《宋史礼志辨证》第360页考证。
[17]陆游:《家世旧闻》下,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本,第209页。
[18]脱脱等编:《宋史》卷432《陈旸传》,第12849页。
[1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2,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第2345页。
[20]脱脱等编:《宋史》卷462《魏汉津传》,第13526页。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造九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点校本,第352-353页。徐松辑:《宋会要》礼51之22。
[21]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8《九鼎》,第3988页。
[22]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第12页。
[23]脱脱等编:《宋史》卷462《魏汉津传》,第13526页。徐松辑:《宋会要》仪制13之8。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8《故太中大夫魏汉津亲女夫张清可三班借职制》。
[24]《宣和画谱》卷4《徐知常》,明津逮秘书本。
[25]脱脱等编:《宋史》卷472《蔡京传》,第13722页。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0。
[26]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清指海本。
[27]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0页。
[28]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2页。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5。
[29]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第13528页。
[30](宋)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1页。《宋会要》崇儒6之34则作“政和元年,诏凤翔府于仙姑特受靖真冲妙先生”。
[31]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1页。
[32]蔡絛:《铁围山丛谈》卷5,第87-88页。
[33]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34]洪迈:《夷坚乙志》卷10《王先生》,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267页。
[35]蔡絛:《铁围山丛谈》卷5,第88页。
[36]陆游:《家世旧闻》下,第217页。
[37]脱脱等:《宋史》卷462《王老志传》,第13527页。
[38]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2页。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0,选举34之50。
[39]陆游:《家世旧闻》下,第217页。
[40]蔡絛:《铁围山丛谈》卷5,第88页。
[41]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重和元年十月,第723页。
[42]蔡絛:《铁围山丛谈》卷5,第88页。
[43]脱脱等:《宋史》卷462《王老志传》,第13527页。
[44]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1页。
[45]蔡絛:《铁围山丛谈》卷5,第88页。
[46]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3页。脱脱等:《宋史》卷462《王老志传》,第13527页。
[47]《避暑录话》卷上作“王资息”,“淮甸间人”。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21:00 +0800 CST  
48]脱脱等:《宋史》卷21《徽宗纪》,第395页。
[49]脱脱等:《宋史》卷104《礼志》,第2545页。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第12页。洪迈:《容斋三笔》卷13《十八鼎》,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容斋随笔》,第584页。
[50]脱脱等:《宋史》卷352《王安中传》,第11125页。
[51]《通鉴续编》卷1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第115页。
[53]彭□辑撰:《续墨客挥犀》卷4《诈为愚懵无知之状》,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第454页。
[54]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55]徐松辑:《宋会要》礼14之74。
[56]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3页。徐松辑:《宋会要》选举34之50。
[57]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5页。
[58]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6页。
[59]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神霄乐郁罗萧台》,第356页。
[60]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6页。
[61]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7页。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5。
[62]杨仲良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地3962页。第《宋会要》崇儒6之35作程若清。
[63]陆游:《家世旧闻》下,第218页。
[64]赵与时:《宾退录》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第4页。
[65]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第13528页。
[66]夏文彦:《图绘宝鉴》卷3,丛书集成初编本。
[67]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68]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
[69]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70]脱脱等:《宋史》卷243《刘贵妃传》,卷462《林灵素传》。
[71]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72]脱脱等:《宋史》卷85《地理志》,第2101页。《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作政和六年二月,“上清宝箓宫成”。
[73]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74]脱脱等:《宋史》卷21《徽宗纪》,第398页;卷85《地理志》,第2101页。
[75]脱脱等:《宋史》卷21《徽宗纪》,第397页。
[76]徐松辑:《宋会要》礼5之4—5,16,23,食货70之180。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
[77]脱脱等:《宋史》卷22《徽宗纪》,第404页。宗泽:《宗忠简公集》卷7《遣事》。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22:00 +0800 CST  
78]洪迈:《夷坚支丁》卷1《杨戬毁寺》,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972页。
[79]无名氏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1《崇兴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点校本,第151页。
[80]洪迈:《夷坚三志己》卷7《善谑诗词》,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1353页。
[81]脱脱等:《宋史》卷377《王衣传》。綦崇礼撰:《北海集》卷35王衣墓志铭。
[82]脱脱等:《宋史》卷21《徽宗纪》。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
[83]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84]脱脱等:《宋史》卷382《曾幾传》,第11767页。
[85]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3《龙图阁学士广平郡侯程公墓志铭》,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0年。
[86]洪迈:《夷坚志补》卷20《神霄宫醮》,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1737-1738页。
[87]陆游:《家世旧闻》下,第218页。
[88]脱脱等:《宋史》卷472《蔡攸传》。王称《东都事略》卷101《蔡攸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四库全书本。
[89]脱脱等:《宋史》卷382《曾幾传》,第11767页。陆游:《渭南文集》卷32《曾文清公墓志铭》。(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卷15。
[90]《昌谷集》卷18《梅坡孺人曹氏墓志铭》,卷19《曹次萧墓志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1]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7页。脱脱等:《宋史》卷21《徽宗纪》,第401页。
[92]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93]周煇:《清波杂志》卷3,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第106页。
[94]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9页。
[95]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第13529页。
[96]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马纯:《陶朱新录》,清墨海金壶本。
[97]《宋史》卷328《王寀传》,《挥麈后录》卷3,两处记载情节有异。
[98]曾敏行:《独醒杂志》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
[99]陆游:《家世旧闻》下,第219页。
[100]汪藻:《浮溪集》卷1《奏论吕源除两浙转运使姜仲谦除转运副使不当状》,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01]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第13529页。
[102]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重和元年十月,第723-724页。
[103]《昌谷集》卷19《曹次萧墓志铭》。
[104]宗泽:《宗忠简公集》卷7《遗事》。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4《宗忠简公传》,续金华丛书本。
[105]《藏一话腴》外编卷下,民国适园丛书本。
[106]洪迈:《夷坚甲志》卷1《酒驼香龟》,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7页。
[107]洪迈:《夷坚丙志》卷18《林灵素》,中华书局1981年标点本《夷坚志》,第518页。
[108]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第3969页。
[109]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5页。
[110]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第13529-13530页。
[111]《学海类编》本《宾退录》卷1作闾丘额,《乾降浙江通志》卷115作闾丘鹗。
[112]赵与时:《宾退录》卷1,第4页。
[113]熊克:《中兴小纪》卷1建炎元年六月丁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4]徐松辑:《宋会要》食货61之2。
[115]《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方士》,《宋史》卷21《徽宗纪》,《宋会要》崇儒4之11。
[116]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第115页。
[117]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4—35。
[118]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5。
[119]《睽车志》卷3,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0]脱脱等:《宋史》卷168《职官志》。
[121]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0。
[122]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5。
[123]《老学庵笔记》卷9,《宋会要》礼5之6,《睽车志》卷3。
[124]徐松辑:《宋会要》崇儒6之36。
[125]脱脱等:《宋史》卷168,卷169《职官志》。
[126]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8重和元年十月,第723页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1-29 00:22:00 +0800 CST  
最后一小部分篇幅被度娘吞了

楼主 hazz9  发布于 2016-02-02 18:25:00 +0800 CST  

楼主:hazz9

字数:14557

发表时间:2016-01-29 08: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27 11:42:58 +0800 CST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