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刀世界里那些物什名称背后的典故——

这是一位闲得蛋疼的风景玩家
某天在试穿模式愉快地玩耍
然后对着猫耳朵多看了一眼——
听冰?
这不是猫耳朵么?和听冰有半毛关系?
于是去请教了万能的度娘
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猫耳朵而是狐狸耳朵
原来此名典出《水经注》,说的大概是古时候冬天河面结冰,不知厚薄,行人车马不敢贸然过冰面,就找只狐狸来听(阿狸:MDZZ),据说狐性多疑善听,过冰面时先要细听,冰下无水流声才会放心过去,然后人们才跟着过。后来“听冰”就用来形容多虑或处事慎重。
天刀的制作人员拿来用作外装名字倒是很古风很典雅的呢


(试穿模式下的听冰,顺便晒女儿,不要吐槽搭配,因为毛茸茸的耳朵毛茸茸的头发毛茸茸的领子,大冬天的看起来实在是太暖和了!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07:46:00 +0800 CST  


云笈虎(装备商人必备,发家致富还是天台相见全看他脸色
云笈指的是《云笈七签》,简称《云笈》,道教经理之书,收录全面。“云笈”原是道教对书箱的称呼,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作者将此书取名《云笈七签》即是掇取七部精英之意。
而云笈虎就是云笈度化的老虎,通灵得道,能够与人为伴而不伤人。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08:08:00 +0800 CST  



吴歌和越华应该本就是一对马具,吴之清歌,越之繁华,互文之中便化出”吴歌“和”越华“两词来。造型上也是同款异色,后人骑上这对马鞍多少也能追随到当年那对侠侣的快意江湖事。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08:31:00 +0800 CST  



众生相
本是一个简单的蒙眼造型,却取名为众生相,释义更有意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句话原本的出处是一部电影《一代宗师》。
见自己——认识本我的心性和弱点。
见天地——认识自己在天地间是如此渺小,个人的能力再强大修身再完美,一旦置立于天地间依然是沧海一粟,有着很大的局限。
见众生——超脱天地局限后的洒脱、平和与包容。
宫二说,她这一辈子只见到了天地,而叶问见到了众生,就是指此。
而电影中这段台词本身也是从一个道教思想里生发出来的,就是”三家相见“。
三家指身、心、意。通过修炼让三者从各自为政到统一协调,进而合而为一。
回到配饰,一般需要佩戴这种蒙眼布带的都是盲人,眼盲之人自不见日月天地,却未尝不见众生。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09:03:00 +0800 CST  




灵殊·朝颜吹雨
说这个配饰之前,我要很严肃地批评一下某热门宫斗大戏,因为要不是玩了天刀看到这个背饰的描述与当年看剧的记忆南辕北辙,我到现在依然接受着错误的认知,感谢天刀的制作组有文化、够严谨。
实际上朝颜和夕颜是同时存在的两类花,顾名思义,朝颜早晨开放,夕颜傍晚开放。两个词最早都来源于日语词汇,并不是指特定的两种花,说法不一。比如《源氏物语》中有一位女性名为朝颜,中文译作槿姬。此处指的是木槿花。不过现在最大众的认同朝颜还是指牵牛花,释义里的”勤娘子“倒是正宗的出自中国古代对牵牛的别称。而夕颜如果按照文艺作品的情景来看,长在墙根杂草堆里又是傍晚开放的葫芦花比较符合薄命的意味。《源氏物语》第四卷中出现的女主夕颜十九岁时与源氏初遇,不到数月便暴毙于一间陋室,当初两人的信物就是一朵夕颜花。
反观某大型热门宫斗戏,明明想表达相似的意象,结果却是——





人家牵牛花明明早上开,这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饶了一大圈回来之后,朝颜吹雨这个名字细看还是很有动态美的,牵牛亦称喇叭花,喇叭用来干啥的?吹呗,吹啥?雨啊。
蒙蒙细雨的清晨,数朵牵牛随微雨摇动,就像在吹奏一曲美妙旋律。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0:14:00 +0800 CST  




西夜狼和小宛猫
这两只放在一起是因为起名的套路完全相同。西夜和小宛同属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两个国家,详见《汉书·西夜国传》和《汉书·小宛国传》。西夜狼的释义中提到若羌北望,因为西夜国属氐羌族,的确符合。不过小宛猫的释义似乎有BUG。
说的是盛唐玄奘法师自西域小宛国带回的猫,不过我查了许多资料后发现,关于小宛国最早的记载来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当时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中最小的国家,国力也弱,东汉末年,西域三十六国之间不断兼并,小宛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经被当时的强国鄯善(古称楼兰)吞并了,而到了公元448年,北魏又灭鄯善国,等到唐代西域多国尽管还存在,不过格局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后来又生出一个国家名称相同也叫小宛,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希望历史帝路过科普真相。
不过抛开这些退一步讲,天刀的时代背景也和这两只的年代相去甚远。LZ没看过原著没有太多可以拿来参考的内容,不过通过主线剧情里有一段倭寇猖獗的剧情大致可以推测出故事背景应该是在14至16世纪,也就是明朝的时候,前后差了几百年的历史这个就尴尬了。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1:51:00 +0800 CST  


心王·锦鲤抄
服饰方面商城里基本都有非常详细的释义我就不啰嗦了,不过唯独这件锦鲤抄只有一段歌词。我想往古旧了考究,应该就是引的鱼传尺素的典吧。尽管耳熟能详,还是按部就班地概括两句资料。
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相传古诗有人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鲤鱼保护协会),后来估计嫌这方法又麻烦又不卫生就改成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便是鱼传尺素了。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2:52:00 +0800 CST  


漏了一个风华·枭王
这个其实没啥好考究,单纯当科普,因为LZ也是特意去查了以后才知道,鸱鸮(音chī xiāo)或者枭字单用在古文里可以默认指猫头鹰。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精确指,而是猫头鹰这一类的鸟,严谨的术语叫鸮形目。《诗经》里还专门有一首禽言诗题目就叫《鸱鸮》。不过鸱鸮在古代都被认为是邪恶的不吉利的事物,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里就有一句: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比喻恶人当道。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又写:枭鸟食母,破獍食父,均不孝之物也。
然而你个这么蠢萌蠢萌的肉毛团叫枭王是闹哪样啊喂,根本就严肃不起来好嘛~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3:14:00 +0800 CST  
以上我把它们归类为商城篇,到这差不多就结束了,以后如果另有发现再补充。
接下来开始心法篇,去斟字酌词地查资料以后我才发现又一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么就从全天刀最热门的心法开始,想到一个讲一个吧。


《悲回风》
出自楚辞《九章·悲回风》,大家都知道因为楚辞很多都没题目,就用第一句的几个词来当题目。本篇的首句为: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因此便命名为《悲回风》。回风即是秋天回旋的大风,感伤蕙草为之摇落,萧煞之意油然而生,再由景触情,心中郁结自伤。整篇诗歌的基调都是沉重悲怆的,表达了作者对国事衰弱,政治腐败,忠贤见斥,自己心优天下却遭弃置无力挽回国家危亡的沉痛和愤懑。关于本作的诸多方面仍有争议,一说是屈原于汨罗江自沉前的绝笔,诗歌后半部多有透出决绝之意。
有了这样的典出铺垫,悲回风心法属性如此具有攻击性也就非常合理了。再强的意念莫过于大悲之念,戴上这本心法后,面对敌人之时,背后站立的是一位眼睁睁望见山河破碎的忠贞志士。记得悲回风的心法技能叫损心,终究不知损的是谁,想来损彼十分之前已然损己之心三分。
如果有一天我在开封摆摊卖悲回风,必然要打出一句广告词:戴上悲回风,屈原与你同在。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4:08:00 +0800 CST  


《灵素》
取我国古代两部理论医著《灵枢》《素问》各一字,合为灵素,这两部著作最初见于《皇帝内径》。
《灵枢》全称《灵枢经》,是一本有关针灸经络的医理著作,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
《素问》全称《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内容广泛,从阴阳五行学说到各类疾病的具体医则、用药及防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等人是上古医学家。《素问》是以黄帝与上古医学家问答的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突然想到我们经常用的代指古代医药的岐黄指的就是这对基友,腐女心瞬间爆棚,中医问答.avi)我觉得这一点和《论语》非常相像,《素问》完全称得上是中医界的《论语》。
既然是典出医书,那么心法的属性就自然倾向于强身健体休养生息的根骨、身法、气血。而它的技能回春也是给团队群加血,正好符合了医书的性质。
另外目测有人会琢磨,《素问》和商城里卖的那件素问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件衣服是来自一个名叫容素问的总是常年着白衣的女子,而这个女子就是江湖中最负盛名的女神医。所以关系一目了然了吧。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4:55:00 +0800 CST  


《罗睺诀》
抱着一腔对文本校对组的怨念开始讲这本心法的故事。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因为这个游戏关于这本心法所有描述性文字里用的都是”决“,唯独心法名称上用的才是”诀“,导致每次去拍卖行印象性地搜”罗睺决“毛都搜不出来。于是本着绝对严谨求知的态度,我就当这十几年的学都没上一样去把"决”和“诀”两个字所有的意思都彻查了一遍,发现当取“决”字时无论如何都会不上意之后才确信的确是“罗睺诀”。
抱怨完毕,开始故事。
罗睺最初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个恶魔,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有一次偷喝不死之水,但是被日神和月神发现打了小报告,于是被砍去头和手,自此对日月神怀恨在心,为了报复就经常吞吃太阳和月亮,这就是古印度版的“天狗吃月亮”。他的上半身化为黑暗星产生日食和月食,称为罗睺,带蛇尾的下半身化为彗星(即代表不祥的扫把星),称为计都。
经广泛而久远的传播,罗睺的传说在泰国、中国、日本以及佛教中有了各个变种的版本。但是大致的框架是相似的。在中国的星相学中将黄道与白道的两个交点分别称为罗睺和计都,及至神话传说,罗睺和计都又成了九曜星君之二,除此之外另有金木水火土加太阳太阴两位星君。
不过天刀中的罗睺决应该更接近于古印度神话中的罗睺,气劲力道都是攻击性属性,“焚如魔之血”也表明了这是恶魔的法诀,心法技能更是鲜明地显出旁门左道的意味,自耗气血只为得到短时间的能力提升。要是放在武侠小说里一看就是什么葵花宝典、千蛛万毒手之类的邪门武功。可怜我大天香无数正派弟子纷纷堕入魔道而不自知。╮(╯▽╰)╭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6:14:00 +0800 CST  


《九婴》
典出《淮南子·本经训》,九婴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凶兽之一。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有九头,故称九婴。相传上古时代伏羲创八卦,于多处刻画。后人在他出生地画八卦的地方设台纪念,当年所刻画之印吸日月精华,日久通灵,其中坎、离二卦幻化出精怪。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孩的样子。坎为中男,所以五个是男形;离为中女,所以四个是女形。坎为水而色玄,所以五个男婴都善用水,着黑衣;离为火而色赤,所以四个女婴都善用火,着红衣。这个精怪就是九婴,一时为害人间,后被后羿射死。


(简单的渣鼠绘卦相示意图)
九婴与之前所说的罗睺虽然都是怪物和邪恶势力,但在特征上也有很大不同。九婴有九头,在神话传说中九头九尾的异象一般都与九命联系在一起,因此暗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倾向属性根骨相对应。而同一妖物身上同时拥有两种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喷水还是火,并且还是小孩子的形象,则体现了灵活性和敏锐性,对应洞察和会心率。与罗睺相比实是少了一份攻击性而多了一份狡诈。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8 17:45:00 +0800 CST  


《偃师》
出自《列子·汤问》,偃师是一位工匠的名字,善于制造人偶。身怀绝技当然要逮到机会就装波逼了,有一次周穆王出巡,在路上就被他堵到了。于是偃师就带着他的人偶去晋见,人偶表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歌舞,周穆王还以为是真人,之后又叫来妃嫔们一同观看。结果快要演完的时候出了意外,人偶竟然作死地主动去挑逗那些妃嫔。周穆王怒了,要宰了偃师,偃师吓得半死,忙把人偶拆了给周穆王看,周穆王才知道是假人,懵比之余高高兴兴地把这个人偶运回了国。
这几乎可以说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这篇故事的厉害之处不仅在于人偶歌舞能以假乱真的科幻部分,重点是假人竟然对周穆王的妃嫔产生了情(屏蔽)欲并去撩拨她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智力水平越来越先进,而在不久的将来兴许会产生伦理问题的担忧,竟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思想的萌芽。(记得唐门的门派主线剧情里最后傀儡流泪的情节也涉及到了这一点)不得不说现在的各种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的情节简直弱爆了
说回这篇心法的技能,和唐门的自替身差不多,完美诠释了典故。因为比较冷门,没用过的童鞋如果想象不出来,戴上它去刷一趟悲回风,和老三过完招就明白了。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9 17:47:00 +0800 CST  


《淬火·流毒》
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反应——我这把可是淬了剧毒的剑......舔~
在许多武侠小说里经常能看到给武器淬毒的情节,不过从未深究过淬毒的整个工艺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因为这本心法,LZ第一次进行了这个课题的探究。
最初的想法是,在铸剑的时候,把烧得通红的工件放到冷的毒液里一“滋”就完事儿了,并且深以为,用这种方法比电视剧里拍的把毒液倒在剑上用蜡烛烤干高明得多,可以让毒更深层地进入武器表面,多次使用而毒效不减。
而且《荆轲刺秦王》中“使工以药淬之”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也是“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不过去查阅关于淬火和古代毒药的资料以后发现,这在现实中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这些复杂的专业名词LZ一个个查了半天死了一堆脑细胞,大家就不用纠结太甚了,简单来说就是把工件加热到某个要求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急速冷却,使工件的强度和硬度提高的工艺。Ac3和Ac1都是整个加热过程中工件内部结构达到不同性状的温度代号,对于成分不同的工件这些温度是不同的,但是大致的数量级都是在几百上千度。
而古代的毒药们来源多为动植物,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里索安仁拿来毒死琵琶女的干河豚胆,还有我们常说的饮鸩止渴,鸩毒用浪漫的说法是用传说中鸩鸟的羽毛划过液体就奇毒无比,实际上是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调和而成,这些生物毒素显然无法耐高温。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良药”鹤顶红(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沸点457.2℃)这种无机毒药,在几百度的高温时也气化了,目测铸剑师吸进去会先挂。
所以如此一想,《荆轲刺秦王》中“使工以药淬之”的“淬”应该只是单纯涂毒的意思,对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存疑。
于是LZ转而又从涂毒的角度来探究淬毒的工艺。金属表面大多光滑,如何使兵器表面更加便于附着并保留毒物呢?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刀上著名的刃纹,如果兵器上有略微的纹路,那对藏毒绝对大有裨益。但毕竟是日本的,必须从中国古代找到渊源。进一步搜索资料,发现制造刃纹最初的工艺是来源于中国的敷土烧刃,唐代以后失传,但是在日本却保留了下来。早在先秦时期,干将、莫邪、欧冶子等人就始创了松纹剑,刀身铸锻成天然的花纹,称为花纹刃,《吴越春秋》及《越绝书》中有对各种类型花纹的记载。
仔细想来《淬火·流毒》这个名字的用词还是非常精确的,的确是兵器完成淬火之后流上毒物。
(目前为止最累的一本心法,课题探究完毕以后猛一抬头浏览器密密麻麻地打开了几十个页签。关于淬火的工艺方面有些内容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欢迎相关专业的小伙伴们踊跃补充。)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29 22:58:00 +0800 CST  


《厚德》
本来这本心法名字的渊源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四个字就能概括无非“厚德载物”。但是认真去探究一番之后,才发现之前以为耳熟能详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认知,其实一直是错的。
众所周知,厚德载物一词出自《易经》,坤卦中的《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我的好奇心稍微再少那么一点,这一贴到此也就结束了。偏偏LZ作死地多事想顺便把它的翻译也写出来,这一翻译就出大事了!因为我遇到了两种选择,这个“厚”到底是形容词还是动词,郁闷的是两种词性似乎都解释得通。如果作形容词,则翻译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要用宽厚的美德,容载万物。而作动词时则翻译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为此我特意去查过“厚”的确可以作动词用,最好的例子“厚此薄彼”)
直接判断这个字的词性有难度,于是想到了与这句话相对的还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类似数学归纳法,如果能确定前面的“以”字的意思,便能推断出“厚”字的词性。两句话既然是相对的,一个出自乾卦一个出自坤卦,同出《象辞》,按照古人的美学思想,我相信这两个“以”字一定是相同的意思。如果“以”解释为用,那么“厚”自然是形容词,如果“以”解释为应当,那么"厚"便是动词。在查完“以”的24个释义之后只觉得脸好疼,因为“以”真的不存在“应当”的意思,那么只剩下”用“的意思了。
这下问题更大了,如果以解释为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根本就翻译不通,”用自强不息“是什么鬼?用什么自强不息?然而就是这句话进入脑海的瞬间,LZ豁然开朗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为什么要去纠结”用什么自强不息?“呢,差点就忘了古文里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叫省略”之“字,如果把这里的”什么“用”之“字替换,那么所有的东西都解释得通了,而且我得到了一个与这么多年的认知意思完全相反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之自强不息。
长久以来,几乎所有引用到这句话的地方给我的理念都是:天这么NB,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也要像天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而如今用这种方式一翻译,变成了:天这么NB,我们不要老想着忤逆他老人家的意思,要顺应天道,方能生生不息。
心疼清华大学的广大童鞋们一秒钟,我们常说”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而清华大学把这句话强行改了意思拿来当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骗了一届又一届读书人里的精英。
结论是:厚德载物里的“厚”是动词。
(花絮:一开始去百度搜了厚德载物,百科里的解释厚是作动词,心存怀疑,百般查资料+苦思冥想,把家里书柜压箱底的《易经》都翻出来了,最后等快想完了才想起去百科搜天行健一句,才发现那里本就很清楚地有写,还兴奋地以为发现了学术新观点,只想对自己说一句:MDZZ!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1-30 03:15:00 +0800 CST  


《拜月·冰心》
拜月是我国古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周代的祭月仪式。古时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社制,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主要目的和祭天一类的活动差不多,都是祈求神明保佑社稷昌盛,仪式更加偏向严肃性。而到了隋唐以后,国力日渐昌盛,经济繁荣,拜月这种原本皇家垄断的祭祀活动逐渐在民间兴起并形成规模,此时的拜月在民间本质上已经从严肃的祭祀转变为了节日娱乐活动。
中秋月出时向月置放祭桌,桌上摆放一应瓜果食点香烛等物品。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因此有男不拜月之俗。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男子只能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冰心”二字应该是出大家都知道的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原诗作中引申为性情淡薄,不求名利之心。而在这本心法里应是取其原意,纯净、纯粹之心。
对月拜,纯心粹念,百病速消。大概心境清明者自然无所忧惧,不沾病秽吧。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2-01 08:53:00 +0800 CST  


《刑天·沧海》
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中的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又称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和黄帝争神位。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相争时,被黄帝砍掉了脑袋,帝遂将他葬在常羊山。但失败后的刑天仍内心不甘,于是将双乳当眼睛,将肚脐当嘴巴,拿戚当武器(戚:古代兵器,像斧。),不停挥舞。常羊山从此阴云郁结,碧天不开,山谷里时有闷雷阵阵。而刑天据说原本是一个无名巨人,刑天一名是在被黄帝砍掉头颅以后才获得的。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一说刑是割,刈的意思;天是首,即头的意思)
关于陶渊明的这首诗历史上还有一桩有趣的公案。实际上陶诗原作的内容是“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宋朝时,有个吃饱了撑着的评论家叫曾纮(南丰七曾之一)有一天读到陶渊明的这首诗时嫌弃此一段上下文义不连贯,后来读到《山海经》刑天的故事时突然脑洞大开,拍案而起说这句“形夭无千岁”绝逼是这书传录错误了,如果改成“刑天舞干戚”看起来就舒服多了,上下连贯,句意和谐。“刑”与“形”,“天'与"夭","干”与“千”都是同型字,而“无”的繁体字与“舞”相似,“岁”的繁体字与“戚”相似。(曾纮童鞋内心演绎:你看本来笔画就差不多,传录错误很正常嘛!我特么的简直太充明了!)于是赶紧将自己的重大发现与文坛好友一说,大家纷纷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因此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刑天舞干戚”便逐渐代替了原句成为定论流传至今。
精卫填海的故事老少皆知LZ就不啰嗦了,简单概括几句。见于《山海经·北山经》,精卫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不慎溺死,灵魂就变成了精卫鸟,每日从山上衔来树枝和石子,誓要填海报仇。她的叫声“精卫,精卫”就是自己的名字。
这本心法取刑天和精卫两则故事命名,两则故事均是反映身处逆境不甘屈服,顽强搏斗的精神,与心法属性倾向相合。气血代表于逆境中的生命不息,会心率和内外功防御代表顽强的抵抗。而技能的暴击产生护盾效果,则代表抗击外界以保护自己。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2-01 11:14:00 +0800 CST  


《征旗》
正如释义所解:三军如海,我自如旗。
“三军”在现代的意义里指的是海、陆、空三军,与最初所指已是截然不同了。古时的“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春秋时,各大国对于三军的称谓各有不同,亦有称上军、中军、下军以及左军、中军、右军。周制中又有言三军之中,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想起65副本东平郡王府老二门口清广场舞的阶段,还有前军破了中军上,中军破了后军上的桥段,不过这背景早已到了宋时,军制应该大有不同了吧。)
而军旗起源于原始部落居民的图腾崇拜,后演变为军事上指挥军队并且凝聚士气的标志。纛 (dào),乃是最古老的军旗名称。有的朝代还将军旗称作“戎旃”、“戎锋”。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
心法倾向是气劲与力道,气劲代表内部的精神力量,力道代表外部的武装力量。一个军队如若同时兼具高涨的士气与完备的武装,自然无往不胜。技能天威给杀意技一个短暂的增益buff更是如释义所述,军旗一挥,遥指之处,势如破竹。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2-04 01:54:00 +0800 CST  



《金戈》《铁马》
说到《征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金戈》和《铁马》。据说几个版本前的天刀,奶妈职业里曾经流行过带这三本相生心法的组合,俗称“铁三角”。
不过典故就简洁多了,金戈铁马,老少皆知的成语。出自 《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金戈即是闪耀着金光的戈,铁马则是配备了铁甲的马,这两个意象传神地描画出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进一步又指代了战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有著名的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综合两本心法的技能(包括上一本的《征旗》),都是给战斗增加增益BUFF的,符合两个名称战争的主题。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2-04 02:16:00 +0800 CST  


《同袍》
出自《诗经·秦风·无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那些黑帮电影里反派间的对话中经常能听到的一句“我们可是穿一条裤子的”或者“我们可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这些看似霸气的黑话一旦放到先秦时期朴素的歌谣面前岂止不新鲜,简直low!“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怎么能说没有衣裳呢?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这是怎样的情深意厚,同仇敌忾才能作出这样真诚而直率的表白。后来,这份情谊从最初意指的战友逐渐衍生出夫妻、兄弟、朋友等关系。(古时也可作为同朝为官者之间的互称)
技能天惩亦是团队增益buff,与相依不离,同生共死的含义相合。

楼主 伊筮念奴  发布于 2016-12-04 02:51:00 +0800 CST  

楼主:伊筮念奴

字数:9510

发表时间:2016-11-28 15: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24 11:40:11 +0800 CST

评论数:77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