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略论武德元年(618)李唐与薛秦第二次浅水原之战(上)

薛举死后不久,唐朝再次派出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八月)已丑(十七日),以秦王世民为元帅,击薛仁果”(《资治通鉴》),李唐对薛秦的复仇之战随即上演,下面具体分析。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4:00 +0800 CST  
一、唐军阵容

综合查找两唐书、《册府元龟》和《全唐文》等史料,我将此次出战的唐军主要将领名单简单整理一下,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一)元帅府高级官员

明确记载为此次战役唐军元帅府高级官员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1、屈突通,本次行军长史,时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旧唐书》列传9: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举)

2、窦诞,本次行军司马,时任殿中监。(《旧唐书》列传11:转殿中监,封安丰郡公,……从太宗征薛举,为元帅府司马)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4:00 +0800 CST  
(二)一般中高级官员

1、梁实,本次行军总管之一。(《资治通鉴》:命行军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

2、庞玉,时任右武候大将军。(《资治通鉴》:使右武候大将军庞玉陈于浅水原)

3、柴绍,时任左翊卫大将军。(《旧唐书》列传8:武德元年,累迁左翊卫大将军。寻从太宗平薛举)

4、李叔良,时任刑部侍郎,封长平王。(《旧唐书》列传10:武德元年,拜刑部侍郎,进爵为王。师镇泾州,以御薛举)

5、李孝常,时任左卫大将军。(《册府元龟》卷384:拜为左卫大将军,从平薛仁杲,力战有功)

6、窦璡,时任民部尚书。(《旧唐书》列传11:历礼部、民部二尚书。从太宗平薛仁杲)

7、窦轨,时任秦州总管。(《资治通鉴》:秦州总管窦轨击薛仁果)

8、窦抗,时任左武候大将军。(《旧唐书》列传11:转左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千牛备身大将军。寻从太宗平薛举,勋居第一)

9、樊兴,时任右监门将军。(《旧唐书》列传7:兴从平京城,累除右监门将军。又从太宗破薛举,平王世充、窦建德)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5:00 +0800 CST  
10、马三宝,时任太子监门率。(《旧唐书》列传8:拜太子监门率,……又从平薛仁杲,迁左骁卫将军)

11、钱九陇,时任左监门郎将。(《旧唐书》列传7:及克京城,拜左监门郎将。从平薛仁杲、刘武周)

12、丘行恭,时为光禄大夫。(《旧唐书》列传9:拜光禄大夫。从平京城,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皆立殊勋)

13、史大柰,时为光禄大夫。(《新唐书》列传35:授光禄大夫。……从秦王平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功殊等)

14、段志玄。(《全唐文》卷991,“唐故辅国大将军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公碑”:又从上讨薛举、刘武周,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进封武安郡公)

15、许洛仁。(《许洛仁碑》:武德开元,拜三卫车骑,侯君集、段雄、乔轨,皆幕府功臣,悉在部内。薛仁杲妄假大名,僭窃陇右。弗承窦融之檄,翻是〇元之谋。(阙二十一字)公以龙韬豹变之〇,〇鹰扬鹗视之姿,火烈振其英武,泉涌符其智略,勋高诸将,赏懋恒序)

16、宇文欣(存疑)。(《通鉴考异》引《高祖实录》:乙卯,宇文欣攻高墌城,下之)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6:00 +0800 CST  
17、杜如晦,时为秦王府僚属。(《旧唐书》列传16: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

18、于志宁,(《全唐文》卷137,“大唐故柱国燕国公于君碑铭(并序)”:薛举因隋末丧乱,命俦啸侣,窃据汧陇,毒害黎元,圣朝愍兹涂炭,龚行天罚,乃诏太宗为(阙一字)讨行军元帅,公复以(阙十字))

19、长孙无忌。(《唐上骑都尉高君(则)神道碑》:贼薛举豺狼枭獍,梼杌穷奇,守幽陇以行灾,负关河而作孽。天王按剑,出军於玉帐之前;猛将分麾,受律於金坛之下,以义宁二年王师薄伐。赵国公长孙无忌精兵若兽,利器如霜,问君以帷幄之谋,待君以心腹之寄。……败楚师於柏举,未足权衡;执秦俘於崤陵,无阶等级,此实君之功也。其年诏授朝散大夫,赐物三百段)

20、高则,元帅府僚属。(依据同上)

21、乙速孤神庆,通议大夫、右亲卫。多说一句,此人为秦府僚属,在义宁二年参与了东讨洛阳,武德九年六月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全唐文》卷210,“大唐故右虞候副率检校左领军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并序)”:
以义宁之始,乃奉见於泾阳,初蒙恩命,预参秦府,从平京邑,授通议大夫,赐物六十段。戎章克峻,虽策勋而既重;国图伊始,以门胄而方荣。乃取祖长州府君之资任右亲卫。於时虽地开金策,翦鹑甸而斯安;而池(阙一字)玉(阙一字)乱难津而未靖。公於是奉陪八校,薄伐三川,从讨王充,破青城堡,赐物一百段,并袍彩牛等,加勋大将军。武德元年又征薛举,二年复破武周。……既而飞燕侵(阙一字)长虹竭井。虽域中四大,正西北之倾维;而天下一家,有东南之反气。太宗乃殄兹方命,烈歼厥流言,推大义以龚行,宏至公而克剪。公以九年六月四日,载静奸回,因而侍卫,十(阙一字)不(阙一字)。

22、刘文静,时因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战败已被除名。(《旧唐书》列传7:文静奔还京师,坐除名。俄又从太宗讨举,平之,以功复其爵邑)

23、殷开山,时因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战败已被除名。(《旧唐书》列传8:峤坐减死除名。后从平薛仁杲,复其爵位)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7:00 +0800 CST  
(三)地方将领

1、刘感,时任骠骑将军,镇守泾州。(《旧唐书》列传137:武德初,以骠骑将军镇泾州。薛仁杲率众围之)

2、常达,时任陇州刺史。(《旧唐书》列传137:武德初,拜陇州刺史。时薛举屡攻之)

以上只是我查阅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和全唐文的初步结果,由于查阅不深,难免会有遗漏,此外,大量墓志尚不及一一查明,因此,这个名单只是一个初步的名单,仅供参考。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7:00 +0800 CST  
二、双方兵力

(一)薛秦

对于薛秦此次投入的兵力,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

《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

《册府元龟》卷19:会举死,其子仁杲嗣立,并羌胡之众尚十馀万,兵锋甚锐,数求战。

《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豳州宜禄县: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余万,数来挑战。

据此看,当时薛秦投入的兵力,当在10多万人,这与我根据薛秦控制人口推算的其极限动员兵力基本一致,也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扶风之战时薛秦的“劲兵十馀万”的记载相合,详见扶风之战篇,因此,我认为该数字基本可信。

(二)李唐

对于李唐本次投入的兵力,我目前尚未查到史书的直接记载,但是,查到一条旁证,那就是刘感被俘后对泾州守军的喊话,史书记载不尽相同:

《旧唐书》列传137刘感传:及至城下,(刘感)大呼曰:“逆贼饥饿,亡在朝夕!秦王率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各宜自勉,以全忠节!”(《册府元龟》卷138、425略同,《新唐书》列传116刘感传基本意思相同)

《册府元龟》卷373:及至城下,(刘感)大呼曰:“逆贼大饥,亡在朝夕。秦王率军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忧,各宜自勉,以全忠节。”

可见,有2种说法,一是“数十万众”,一是“十万众”,何者准确,我们已无法知晓,但是,这只是一条旁证,刘感在喊话时,出于鼓舞泾州守军士气的考虑,完全可能夸大唐军的兵力,因此,只能作为参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上面列举的唐军高级将领的人数来做个推测,当然也是大概的推测,在“一般中高级官员”中,樊兴以上9人,我认为,官位较高,如果不在元帅府任职,则完全可以达到行军总管的级别。再考虑到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时唐军出动的是八总管兵,我据此推测,此次战役,唐军出动的兵力可能与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时相差不多,以每位总管1-2万兵力估算,唐军投入的兵力大概也是10多万人,与薛秦基本相当。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38:00 +0800 CST  
三、交战过程

(一)两军相持

据《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至高墌,仁果使宗罗睺将兵拒之”,可见,唐军与薛秦军仍然是在高墌城对峙,所不同的是,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时,高墌城在唐军手中,而这次,则是在薛秦手中。

此处要辨析一个问题,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双方对峙地点是在折墌城,而非高墌城,“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相持于折墌城”。查《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关陇诸郡图,可知《旧唐书》记载不确,折墌城位于高墌城、浅水原的西北方向,如果两军在折墌城对峙,则高墌城和浅水原早已甩在唐军身后,何来九月刘感在高墌城中伏?十一月两军也就不可能在浅水原再次决战。因此,唐军与薛秦的对峙地点应是高墌城。

当时,薛秦是主动来挑战的,“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旧唐书》太宗本纪),“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新唐书》太宗本纪),“罗睺数挑战”(《资治通鉴》)。

面对薛秦的挑战,李世民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太宗按甲以挫之”(《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按军不动”(《新唐书》太宗本纪),“世民坚壁不出”(《资治通鉴》)。

对于这一策略,某些人(曹某、李某之流)是很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李世民胆小如鼠,畏缩不前,简直就是束手无策。那么这一策略到底如何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李世民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史书是有记载的,据《册府元龟》卷125记载:

诸将咸称战,帝曰:“我士卒新经挫衄,锐气犹少,贼以胜自骄,必轻进好斗,我且坚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之计也。”因令军中曰:“敢言战者斩!”

《资治通鉴》、两唐书薛举传记载略同。

在这里,李世民是清楚的分析了敌我双方特点的,唐军经过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后,损失惨重,而且斗志不高,而薛秦大胜之后,正是信心满满、轻进好斗的时候,这时候唐军去和薛秦打野战,胜算有多大?一旦战败,后果有多严重?这难道开得起玩笑的?因此,当时来讲,恰当的策略就应该是,主力先坚守不出,消耗薛秦,等到把薛秦的斗志消磨的差不多的时候,唐军再突然发力出击。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0:00 +0800 CST  
从当时的整体形势来看,李世民的这一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坚守不出,对于唐军来说,至少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效果:

1、薛秦军队开始缺粮

我在扶风之战篇中已分析过,薛秦当时控制的人口充其量只有50多万人,按正常情况,只能动员5-6万军队,但薛秦实际动员了10多万人,这种极限动员,短时间尚可支撑,时间一长,必然会出现大问题,问题之一就是粮食无法供应,劳动力都被拉去打仗了,谁来提供粮食呢?据《资治通鉴》记载,“相持六十余日,仁果粮尽”,粮食都供应不上了,还指望薛秦军队的士气高到哪里去呢?此外,由于缺粮,薛秦方面必然希望能速战速决,这样,当唐军后来出战的时候,薛秦军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急躁冒进的现象,暴漏了己方破绽,正好为唐军所乘。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1:00 +0800 CST  
2、薛秦方面出现大分裂

自薛举死、薛仁杲接掌权力后,薛秦方面就开始出现分裂。造成分裂的,有内外两方面因素:

就内因来说,薛仁杲自身存在很大的问题,据《旧唐书》列传5记载:

仁杲,举长子也,多力善骑射,军中号为万人敌。然所至多杀人,纳其妻妾。获庾信子立,怒其不降,磔于猛火之上,渐割以啖军士。初,拔秦州,悉召富人倒悬之,以醋灌鼻,或杙其下窍,以求金宝。举每诫之曰:“汝智略纵横,足办我家事,而伤于苛虐,与物无恩,终当覆我宗社。”

可见,薛仁杲这个人苛虐寡恩,这类人一般和别人是搞不好关系的,薛仁杲即位后,“与诸将帅素多有隙,及嗣位,众咸猜惧”

而雪上加霜的是,薛秦方面的谋主郝瑗,“哭举悲思,因病不起”,薛仁杲自己和下属搞不好关系,又没有得力的助手帮他去理顺关系,由此造成“众咸猜惧”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外因来说,主要是上面提到的薛秦军队缺粮。唐朝当时掌握有永丰仓等大粮仓,打消耗战,唐军绝对打得起,但薛秦却打不起,它本来人口就不多,又搞了极限动员,时间一长,缺粮是必然结果。吃的东西都保障不了,人心怎么可能不离散呢?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2:00 +0800 CST  
在上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八月薛仁杲即位后,直到十一月浅水原决战前,薛秦方面先后有多位将领向唐军投降,我简单梳理如下:

《册府元龟》卷19:其将翟长孙、梁胡郎率所部相继来降。

《册府元龟》卷126:(武德元年)十月景午,薛仁杲所署尚书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来降。(景午,当作丙午,因避李昞讳改为“景午”,按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因此,十月没有丙午这一天,该日期恐误)

《旧唐书》列传5: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

《新唐书》列传11:其将牟君才、内史令翟长孙以众降,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降。

《资治通鉴》:其将梁胡郎等帅所部来降。

综合以上史料,薛秦方面先后来降的有:牟君才、内史令翟长孙、左仆射钟俱仇、梁胡郎等。

以上诸人,都是带着队伍投降的,其中,钟俱仇还带来了河州,这都是对薛秦实力的削弱。

由此可见,李世民“坚壁不出”的策略,显然是正确的,是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在这些成果面前,某些人凭什么指责李世民的这一策略呢?

在这里,我还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的“坚壁不出”、“敢言战者斩”,是否就是一仗不打,完全的守在营寨里不出来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李世民的“坚壁不出”、“敢言战者斩”,是有明确所指的,资治通鉴记载的非常明确,“罗睺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出”,也就是说,这是针对“罗睺数挑战”,李世民在这里要避免的,不是一切交战,而是与薛秦主力宗罗睺所部的决战。至于局部交战,李世民是进行过的,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2:00 +0800 CST  
(二)泾州破围战

先引用《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九月)甲寅(十二日),秦州总管窦轨击薛仁果,不利;骠骑将军刘感镇泾州,仁果围之。城中粮尽,感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城垂陷者数矣,会长平王叔良将士至泾州,仁果乃扬言食尽,引兵南去;乙卯(十三日),又遣高墌人伪以城降。叔良遣感帅众赴之,己未(十七日),至城下,扣城中人曰:“贼已去,可逾城入。”感命烧其门,城上下水灌之。感知其诈,遣步兵先还,自帅精兵为殿。俄而城上举三烽,仁果兵自南原大下,战于百里细川,唐军大败,感为仁果所擒。仁果复围泾州,令感语城中云:“援军已败,不如早降。”感许之,至城下,大呼曰:“逆贼饥馁,亡在朝夕,秦王帅数十万众,四面俱集,城中勿优,勉之!”仁果怒,执感,于城旁埋之至膝,驰骑射之;至死,声色逾厉。叔良婴城固守,仅能自全。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2:00 +0800 CST  
1、李叔良解围

早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薛举就入侵泾州,但攻泾州州城不克,当时还曾让被俘的刘世让向泾州守军喊话劝降,至九月,泾州孤城在骠骑将军刘感带领下已坚守了3个月了,守军处境很困难,“城中粮尽,感杀所乘马以分将士,感一无所啖,唯煮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城垂陷者数矣”,可见,城中粮草断绝,且多次险被攻破。

泾州孤城的这一惨状,现在成了某些人攻击李世民的借口,他们认为,泾州危在旦夕,但李世民手握重兵,却不发兵救援,非常恶劣。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按《资治通鉴》记载,九月甲寅(十二日),“秦州总管窦轨击薛仁果,不利”,如果我们孤立的看这条记载,很可能看不明白,李世民已下令“坚壁不出”,窦轨为何要主动出击呢?而且,以一总管的兵力进攻薛秦,这不是找死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联系下文记载的“会长平王叔良将士至泾州”来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长平王李叔良所部救援泾州,这是否与李世民有关呢?有人认为不是,理由是李世民下令“敢言战者斩”,因此不可能派李叔良去救援泾州,还有人认为,李叔良本来就在泾州镇守,他才是泾州主将,刘感只是他的部下。实际情况如何呢?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3:00 +0800 CST  
我们从“李叔良原本是否在泾州”这个问题切入。

认为李叔良本来就在泾州镇守的,依据是两唐书宗室传。

《旧唐书》列传10:武德元年,(李叔良)拜刑部侍郎,进爵为王。师镇泾州,以御薛举。举乃阳言食尽,引兵南去,遣高墌人伪以降。

《新唐书》列传3:长平肃王叔良,武德初,例王,镇泾州,捍薛仁杲。仁杲内史令翟长孙以众降。於是大饥,米斗千钱,叔良不恤士,损粮以渔利,下皆怨。仁杲知之,阳言食尽,去,遣高墌人诡降。

但是,宗室传的记载比较简略,李叔良是原本就在泾州,还是作为援军赶到后才镇守泾州,宗室传语焉不详。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4:00 +0800 CST  
结合其他史料来看,我认为,李叔良原本不在泾州,是作为援军后去的,理由如下:

第一,据《册府元龟》卷138记载,“城垂陷者数矣,长平王叔良援兵至,仁杲解围而去”,两唐书忠义传及资治通鉴记载略同,均明确将李叔良定位为“援兵”。

第二,《新唐书》列传3宗室传提到,“仁杲内史令翟长孙以众降”,根据我上面分析薛秦分裂的史料可知,翟长孙是向李世民的唐军主力投降的,而且,从逻辑上讲,翟长孙也不可能向泾州孤城投降,当时泾州险被攻破,自身难保,翟长孙怎么可能向泾州守军投降?就算翟长孙敢降,泾州守军敢接纳吗?因此,翟长孙只可能是向李世民的唐军主力投降。而《新唐书》列传3宗室传明确提到,翟长孙投降后,跟随李叔良作战,后来在刘感败没后,还在守卫泾州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感为贼执。叔良惧,悉出金劳军,委事於长孙,乃克安”。可见,翟长孙投降李世民时,李叔良就在李世民那里,是李世民麾下诸将之一,李叔良是后来带着翟长孙率军增援泾州的。这也同时说明,李叔良不可能是未经李世民批准的单独行动,否则,他怎么可能把翟长孙带上呢?翟长孙又怎么会听李叔良的呢?

第三,《新唐书》列传3宗室传提到李叔良的一条劣迹,“於是大饥,米斗千钱,叔良不恤士,损粮以渔利,下皆怨”。请注意,如果李叔良本来就镇守在泾州,那么,泾州“垂陷者数矣”,如此危急之时,李叔良怎么敢“损粮以渔利”,如果城破了,李叔良人都不一定保得住,还要钱做什么。李叔良渔利的行为,只可能在他作为援军的时候才可能发生,当时,泾州的粮食已经吃完了,而李叔良的援军则应该带着一批粮食,而且当时李叔良援军赶到后,泾州局势已经相对缓和了,不久薛仁杲的军队就自行撤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叔良才可能搞一些用粮食渔利的行为。

因此,李叔良原本在李世民身边,后来作为援军增援泾州,是可以确定的。李叔良的增援,不是他个人单独行动,而是李世民统一部署的,而且李世民还将刚投降过来的翟长孙调归李叔良,这也是可以确定的。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4:00 +0800 CST  
李叔良救援泾州的时间,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城垂陷者数矣,会长平王叔良将士至泾州,仁果乃扬言食尽,引兵南去;乙卯(十三日),又遣高墌人伪以城降。”可见,李叔良救援泾州,当在九月乙卯(十三日)前不久。

在搞清楚李叔良救援泾州的问题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窦轨九月甲寅(十二日)的这次出击,应该会有不同的理解。李叔良原本在李世民麾下,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在高墌城一带与薛秦主力对峙,在此情况下,如果李叔良去增援泾州,势必要通过或接近薛秦防区,试想,薛秦怎么可能让李叔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顺利通过呢?我据此推测,窦轨九月甲寅(十二日)的这次出击,很可能是李世民救援泾州的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窦轨是作为佯动部队出现的,他通过主动出击,吸引和牵制薛秦主力,为李叔良通过薛秦防区增援泾州创造机会并争取时间。窦轨虽然失利,但李叔良得以成功救援泾州。

这里多说一点,根据《通鉴考异》引用《高祖实录》的记载,就在九月乙卯(十三日),即薛仁杲派高墌人诈降的那一天,“乙卯,宇文欣攻高墌城,下之”,这里的宇文欣,可能是宇文歆之误。按当时唐军是不可能攻克高墌城的,要是真能攻下来,也就不会出现高墌伪降、刘感中伏了。《资治通鉴》对此不予采信,其治史态度非常严谨。但是,我认为,宇文欣攻高墌,似乎也未必完全不可能,这可能也是当时李世民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宇文欣与窦轨一样,都是佯动,宇文欣可能一度攻入高墌城,但是无法守住,在薛秦军主力赶来之前,宇文欣又撤走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聊备一说。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5:00 +0800 CST  
隋关陇诸郡图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7:00 +0800 CST  
唐关内道图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7:00 +0800 CST  
2、刘感兵败百里细川

李叔良增援泾州以后,局势变得对薛秦很不利,李世民唐军主力在前,李叔良泾州部队在后,薛仁杲夹在中间,腹背受敌。薛仁杲试图扭转不利局面,但是,李叔良属于唐军行军总管级别的将领,又加上翟长孙所部,其兵力达到1-2万人应该不成问题,薛仁杲此前强攻泾州都没有攻下,现在强攻得手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因此,薛仁杲用了诈降计,“(九月)乙卯(十三日),又遣高墌人伪以城降”。对于高墌人的伪降,如果细究起来,是有不合理之处的。按当时高墌正处于唐军与薛秦双方主力对峙的第一线,而李叔良远在泾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泾州东距豳州180里,而浅水原所在的宜禄县在豳州西部,东距豳州州治81里,据此推算,泾州至浅水原约100里,而根据严耕望先生考证,高墌城距离浅水原只有5里,据此,从泾州州治至高墌城,大约100多里。如果高墌人真要投降,应该就近向李世民的唐军主力投降才是,何必舍近求远,舍强求弱,去找远在100多里外泾州的李叔良呢?

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当时战场形势错综复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们很难苛求古人事事都能做出精准判断。何况,我们也不能排除李叔良有立功、乃至抢功的心理。

总之,李叔良没有识破这个诈降计,他信以为真,派出刘感率军到高墌城接应,“叔良遣感帅众赴之”。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8:00 +0800 CST  
刘感率军前往,“(九月)己未(十七日),至城下,扣城中人曰:“贼已去,可逾城入。”感命烧其门,城上下水灌之。感知其诈,遣步兵先还,自帅精兵为殿”。请注意,“扣”字后面缺“门”字。九月乙卯(十三日)得到高墌投降的消息,己未(十七日)至高墌城下,花去4天时间。刘感到达后,让高墌人开门,高墌人的回答是,“贼已去,可逾城入”,即让唐军从城墙翻进去,这就很可疑了,既然薛秦军队已撤走,那开城门让唐军进城即可,何必让唐军翻墙头呢?刘感应该是已经感到了可疑,因此,“感命烧其门”,刘感下令把高墌城的城门烧了,高墌人对此的反应是,“城上下水灌之”,从城上浇水把火扑灭。这已经非常清楚了,高墌人并不想投降,这是一个圈套。刘感对此做出了紧急处理,“感知其诈,遣步兵先还,自帅精兵为殿”,刘感命步兵先回去,自己率领一部分精兵殿后。

此时,薛秦伏兵尽出,刘感战败被俘,“俄而城上举三烽,仁果兵自南原大下,战于百里细川,唐军大败,感为仁果所擒”。“城上举三烽”,这应该是高墌城与薛仁杲约定的信号,高墌人发现唐军已经识破其诈降,并开始安排撤退,因此向薛仁杲发出信号。“仁果兵自南原大下,战于百里细川”,也就是说,等薛仁杲伏兵杀出后,唐军已经从高墌城下撤走了,双方交战地点并不在高墌,而是在“百里细川”。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8-13 17:49:00 +0800 CST  

楼主:wuanguo

字数:13910

发表时间:2015-08-14 01: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5 13:09:55 +0800 CST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