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遗产养肥李世民”这种观点说法之虚假

请勿插楼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6:00 +0800 CST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7:00 +0800 CST  
先感谢 HSYILY 冉弦の依然 等吧友的帮助。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7:00 +0800 CST  
辨析“隋朝遗产养肥李世民”这种观点说法的真假,就要看隋朝留下了什么,以及隋朝留下的东西对李世民贞观时期有什么影响。


隋炀帝把隋朝折腾垮了,留下骤减的版图、人口户数(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的破坏,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以及众多内外强敌: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多个势力;隋朝后期,突厥再次强盛,“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此外还有吐谷浑高句丽等。


隋炀帝所造成的隋朝后期的大乱破坏太严重。“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古来虽复时遭丧乱,未有如隋日者”。


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隋朝“留给”后人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7:00 +0800 CST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始毕可汗咄吉者,启民可汗子也。隋大业中嗣位,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8:00 +0800 CST  
先看人口问题。
隋朝”留给“唐朝的人口远少于北周”留给“隋朝的人口。
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通典》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48:00 +0800 CST  
根据《中国人口史》,杨坚建立隋朝时,(没有算上北周留下的大量隐漏人口户口)有2909万人、559万户。隋朝清查隐漏的人口户口,吞并陈的人口户口,之后又清查隐漏的人口户口,隋开皇九年平陈之前已有约700万户,灭陈后约760万户,开皇年间户口数曾达870多万户,大业五年达到隋朝人口户口巅峰890万余户、4600多万人。 经过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因为北周有大量隐漏人口户口“留给”隋朝,所以北周真正留给隋朝的人口户口数量远远多于古代史料记载的数量。隋朝吞并陈的人口户口,通过大索貌阅、输籍等手段清查出大量隐漏人口户口,这些是造成隋朝前期人口户口数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1:00 +0800 CST  
隋朝人口户口最多时是在大业五年左右,有890万余户、4600多万人。可见,“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的说法是错误的。


《旧唐书》志18:“大凡隋簿,郡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新唐书》志27:“至隋灭陈,天下始合为一,乃改州为郡,依汉制置太守,以司隶、刺史相统治,为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通典》食货典:“炀帝大业五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极盛也。”
《隋书》志24:“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1:00 +0800 CST  
唐朝人口最多时,是在天宝年间。
《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61万余户、5200多万人,《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06万余户、5200多万人,
《旧唐书》本纪第九:“(天宝)十三载……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资治通鉴》“天宝十三年甲午……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


《通典》记载唐朝天宝年间的户数人口数时提到当时有严重的瞒报少报现象,认为当时至少有1300万-1400万户。
《通典》记载唐朝天宝年间“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馀年中,虽时起兵戎,都不至减耗,而浮浪日众,版图不收。若比量汉时,实合有加数,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而《中国人口史》等相关书籍现代学者们考证出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实际户数与人口数,比《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户数与人口数,还要多很多。

实际上,北周留给隋朝的疆域与人口,远多于隋朝留给唐朝的疆域与人口。而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经过扩张,疆域面积超过隋朝,后来经过发展,人口、经济也超过了隋朝。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1:00 +0800 CST  
因为隋末大乱的破坏,唐朝初期,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万余户。唐太宗贞观时期,虽然仍在发展,人口增加,但是由于隋末大乱的破坏太严重,没那么容易恢复,所以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户数仍然没有超过隋朝户数最多时。后来唐玄宗时期超过了。


有言论说“李世民不过是穷兵黔武,想出最精妙的法子,砍光过于膨胀的人口而已,单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世民他还算是称职的……”这中言论错的严重。隋末大乱怎么成了李世民想出法子砍光…… 而远少于西汉顶峰人口的隋朝人口也绝不是过度膨胀的人口……


贞观时期总的户数还没有恢复到隋末大乱以前,但平均每个百姓真正得到的多了,马牛布野,自长安南至岭表,东至于海,行旅不需自带粮食,沿途能得到充足供应……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2:00 +0800 CST  
至于什么“隋朝给唐朝留了能吃50年的粮食”,更是错误,后面的某些楼层会说明。


因为隋末大乱破坏严重,唐朝建立初期人口较少,唐高祖武德时仅有200多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另补一下数据,例如,唐朝天宝十三年的户数与人口数,冻国栋《中国人口史》说唐朝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有1300万到1400万户,约6500万到7000万口,如果再算上唐朝天宝十三年的特殊人户、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唐朝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则有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口。(见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2:00 +0800 CST  
战乱、火灾等等,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

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

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那么就以马周这段话里的西京府库为例说明,

《旧唐书》记载马周的上疏:“……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
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岁收数十万匹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匹匹轴之使申,截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余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册府元龟》卷484:
“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太原人刘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十万并在长安樵贵而布帛贱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树为樵以易布帛岁取数万疋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疋皆有馀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馀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旧唐书·食货志》: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於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2:00 +0800 CST  
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


而隋朝的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好事。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3:00 +0800 CST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之后的楼层会贴证据)。


而考古发掘出的含嘉仓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这些谷子是宋朝存进去的,并非隋朝存进去的。


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说隋朝的富裕与强盛,但是,用含嘉仓存粮去说“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就错的严重了。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3:00 +0800 CST  
大运河有作用,但是,不要过度高估隋炀帝修运河这事。

历史学家岑仲勉曾长期研究、实地考察过古代的地理与河道。

看岑仲勉对隋朝的大运河之评价





出自岑仲勉的《隋唐史》。


那些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就算了吧,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


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岑仲勉的研究,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以及隋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4:00 +0800 CST  
隋炀帝修运河,很多是属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这样的疏浚工作。




另外,注意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并不是隋朝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的河道。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5:00 +0800 CST  
至于隋炀帝杨广修运河的目的,是不是像某些人吹的那么伟大呢?
看学者王仲荦的观点:









杨广修运河的目的不像某些人吹的那么伟大啊。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7:00 +0800 CST  
贞观之治的产生,并非是人少地多、大运河、科举决定的。
历史上人少地多却动乱的时期很多。
汉朝没有隋炀帝修的大运河,仍然有治世、盛世。
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有大运河,但是,这些王朝每一个都有多个时间段不是治世、盛世。


隋朝的人口峰值,还远远少于西汉的人口峰值,结果隋朝就被隋炀帝整的大乱、灭亡了。人口多并非隋炀帝败亡的原因。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7:00 +0800 CST  
以李世民时期唐朝的政治状况,贞观之治并非依靠科举。

当时科举的影响力太有限。


何况,科举萌发于南北朝,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不乏有学者论证是唐朝开创了科举。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9:00 +0800 CST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

(《晋书·柳毅传》)为克服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到东晋末期尤其是南北朝中叶以后,人们便采取“罢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门资,九流常选,试经授官”等强化考试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的措施。公元505年,梁武帝“诏开五馆,建立国学”,规定凡五馆就读学生均可参加考试,“其射策通明者除为吏”。(《梁书·儒林传序》)公元509年,梁武帝再次颁布“不拘门资,考试取才”的诏令,规定“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梁书·武帝纪》)北齐时代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且考试管理更严格,考试时“皇帝常服乘兴,出坐于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其有脱误、书滥、孟浪者,呼起立席后,饮墨水,脱容刀”。而隋朝不过是在这些基础上加了个进士科,并且进士科在隋朝是否形成了定制也是存在争议。而科举制是在唐朝才成型并成为定制发展完善成为一种成熟的选官体制在学术界则是不存在争议的。而且唐朝除了进士科这个考试科目外还增加了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考试科目……

楼主 舒尔赫  发布于 2015-03-05 01:59:00 +0800 CST  

楼主:舒尔赫

字数:24181

发表时间:2015-03-05 09: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1 09:13:50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