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用弦理论认识世界

文/邓炎佳臣

世界大致可以由三个认知维度来解构:弦(能量规律)、维度(时空规律)、ID(扮演规律),三个维度认知的是一个本体,是一个本体性在三个认知维度映射显现的三类性质。

综合通过这三个认知维度的解构,大致上可以回答这样一些基本问题:

一、世界是什么模样?
二、时间旅行如何实现?
三、物质与精神如何统一?
四、神话和四大宗教科学吗?


一、世界的模样

弦理论假设:弦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弦是这个理论定义的名词,大家先别排斥,弦与本体、法身等等一样都是理论的名相。存在必须与观察对应,观察是基于存在的自我观察,因此观察是弦对弦的观察,观察者是弦,其所观察到的一切也是弦。

先从弦的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宏观审视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这个世界大体来说即是银河系:







直径10万光年的盘状星云,中心是一个黑洞,这是以三维空间的认知方式所看到的世界。如果时空一直都是平坦的,那么这么认知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爱因斯坦已经证明了时空不是平坦的,而是随引力场扭曲的,那么想要认知三维空间扭曲的结构,就必须要超越三维从四维空间的角度来读解,这样才能理解三维空间是如何扭曲的。

与三维思维的人谈四维构造的理论,就必需要在认知上降维,因为三维人看不到第四维,所以先把三维的银河系空间降为二维的一个有弹性的膜,这时就可以把《相对论》中引力所产生的时空扭曲看作是膜在第三个维度上的凹陷或者突出,以上这是《相对论》的内容。

由于世界是相对封闭的,所以这个膜也应该是闭合的,那么根据这些认知就可以把世界在四维空间的认知上理解为这样一个形态:




总的来说是一个苹果形的弹性的膜,所有世界中的物质、能量、虚空都在膜上,这就是从四维空间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的弦。

弦可以理解为不断弹动的波,就好象琴上的弦一般。只是需要转换一下思想:在空间形态上,琴上的弦大体上是一维的线弦,而银河系的弦是三维的体弦,在认知上把三维的体弦降维,就成了二维的膜弦。

在这个膜弦上,大体上来说纬度是空间维度:






经度是时间维度:






这个膜弦并非是平滑的,因为膜上的物质能量会产生引力,引力会令膜向内凹陷,因此凡有星体能量的位置都较凹陷一些,而虚空的位置就较平一些。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由于其引力太强,以至于把膜凹陷透了;另一方面,银河系从中心到边缘物质能量越来越稀薄,凹陷也会越来越平缓。因此大体上来说银河系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世界,在四维空间中的结构是一个类似苹果形的膜弦,而黑洞则是苹果形膜弦的最大扭曲点,黑洞的三维空间尺度看起来似乎为无穷小:






银河系在空间上不断的围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在四维空间上看来应该是这样:






在时间上则是如下图这样流动,这是在三维空间上所谓的时间维度,但在四维空间上,三维的时间维度被整合到第四个维度的空间结构中来了,也就是说在高维空间看来,低维空间的时间维度只是高维空间中,多出来的那个维度上的一个空间结构:






即是上图中四维空间里这个箭头方向的空间结构。在三维空间里,时间维度可感知但不可见。而在四维空间里,三维空间的时间维度是可见的,而且是苹果形态。

在高维空间范围内,低维空间的时间维度可以被解释为,低维空间在高维空间中多出来的那个维度上的扭曲结构,即低维时间轴被高维空间结构给整合了,这可以作为高维理论是否对低维合理解释的依据。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四维人一瞬间就能看到三维空间的整个时间维度方面上的轮回历史,他们不需要经历这个轮回的漫长时间,或者说四维人超越了三维世界的时间。五维人更夸张,一瞬间就能看到三维空间的所有轮回历史,即三维空间的多重平行宇宙,或者说五维人超越了三维世界的轮回。

四维人一瞬间就能看到三维空间的整个轮回历史,这个类似于三维人能够一瞬间快进观看二维的电影胶片。五维人看平行宇宙,类似于我们在电视台同时看多个监视器观看多个电视频道。如果说三维人所处的是演员空间,那么四维人所处的是导演空间,五维人所处的是频道转播空间。

银河系的膜弦就好象一个不停围绕着空间轴旋转,同时又不停在时间轴上流动的泡:






当这个膜弦展开时,时间与空间是分离的两个维度,所以我们以为时间与空间是两回事,但在黑洞位置,即三维空间扭曲点位置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看平来似乎合二为一了,所以一切把时间与空间两个分量分离运算的物理学公式似乎都失效了,这里似乎形成了一个三维空间的奇点,即时间与空间的融合点。在三维空间看来,四维空间的第四个维度似乎卷曲成了一个点,这是因为我们三维人被三维空间观禁锢了,无法观察到第四个维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打破三维思维的禁锢,形成四维空间思维,那么就会发现在黑洞里实际上是更为广阔的四维空间,而我们整个三维空间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层膜。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打破三维空间观的禁锢,从而达到四维空间思维,类似从四维到五维……乃至更高维都是用类似的方法。

在这个苹果形膜上,我们看中轴处似乎显得很细,而外面的膜似乎很大,我们以为银河系星晨的空间很大,而黑洞的空间很小,这是因为我们站在三维空间的思维逻辑得到的观念。

当我们在平面上看到三维方,即正六面体的投影时,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平面上看六面体的背面时,会感觉背面比对着我们的正面要显得小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背面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小,是因为背面在第三个维度上离我们较远,所以显得较小,这只是空间的透视效果。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四维方,大概是这个样子:






各维度方的衍生是这样的逻辑:






银河系膜弦这个苹果一般的模样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圆,如果一维的圆是一个环,记作C1;二维的圆是一个饼,记作C2;三维的圆是一个球,记作C3;那么四维的圆则是一个“苹果形”,记作C4:






类似的,中轴部分看起来较小,是因为这个部分是在第四个维度上的延伸,离我们的观察位置比较远,所以看起来比较小。从四维空间的角度看来,外面膜空间的大小与中轴处空间的大小是一样大的,这个苹果形的膜实际上是一个四维球体在三维面上的投影。在扭曲点上这里的三维空间看起来似乎是无穷小,这实际上意味着这个三维空间在时间轴上距离我们无穷远。

人也是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所以人也应该在这张膜上,我们所认为的每一个人是整个膜上的一个小片断。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人与人,人与世界是一张膜,是因为我们总是用三维空间的观念来思维,而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思维,所以那个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在第四个维上扭曲部分的膜被我们忽略了。

当我们向世界和他人投射能量时,这些能量会在这整个苹果形膜弦上传播,甚至会在四维空间中直接传播,或快或慢都必然会回馈到我们自己所在的膜弦,产生回馈性波动,塑造出弦新的形态。因此可以这样说:他人都是自心内在的投射,世界都是自心内在的投射。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6-09-09 15:19:00 +0800 CST  
发了很多段文章,度娘精选后留了两段,我认为选得非常有水平!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06-25 22:02:00 +0800 CST  
完整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06-25 22:16:00 +0800 CST  
八、科学的边界

1、科学是什么
人常常因为难以理解世界的现象而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为了避免事与愿违人就需要理解世界的现象,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人就会构建思维工具,科学就是众多类思维工具中的一类。

科学通过研究世界现象来实现对世界的理解,其研究的方法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假设理论-实验验证]法:



具体来说:先假设一个即简单又精确的理论来解释现象,然后再通过理论的比较和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则理论暂时成立。

在这里所谓理论合理性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理论对现象的描述是否简单而精确?是否发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相悖?在所有理论中,只有最简单最精确而且没有发现与之相悖的实验现象的理论是成立的,否则理论就不成立,即被证伪。

科学研究的过程大体上来说是一个不断“证伪-迭代”的过程。比如说人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就假设了“太阳绕地球旋转”的地心理论,但在太阳系行星运行的现象中被证伪,之后便在地心理论的基础上迭代假设了“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日心理论……,如此科学研究就会得到一系列经过反复“证伪-迭代”的理论。

在以上这个过程中科学本身也会成为一种现象,即“假设理论-实验验证”的“证伪-迭代”现象,总的来说是一种思维现象:






作为一种现象科学本身也应该可以被研究,因此就会产生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即科学的研究可以自我迭代。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08-08 11:47:00 +0800 CST  
2、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的[假设理论-实验验证]研究法只有证伪的机制没有证真的机制,这决定了科学只能证伪而不能证真。

比如说“力学”是一个理论,“力”是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科学只能证明“力学”理论用“力”这个概念来解释现象是否合理,却永远不可能证明“力”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科学不能告诉我们“力”是否存在。

再比如说“数学”也是一个理论,即理论,“集合”是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科学只能证明“数学”理论用“集合”这个概念来解释现象是否合理,却永远不可能证明“集合”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科学不可能告诉我们“集合”是否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理论是众多科学理论中的一种,而且是所有科学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因此数学属于科学,而且是科学的基础,或者说“数学”理论是理论起源,“集合”是理论起源的基本概念,或者说“集合”是概念起源。

现代科学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科学范围内甚至不能定义“集合”这个概念,因此科学不能告诉我们“集合”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因此科学不能告诉我们“数学”是否成立,因此科学也不能在科学的范围内告诉我们基于“数学”而成立的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成立。“集合”这个概念能够支撑数学和现代科学体系的成立,仅仅是因为有人想当然的就把“集合”设定为“原始概念”并放到了《集合论》里。科学从来没有给“原始概念”下过任何定义,也从来没有规定过“原始概念”的边界条件,科学甚至不知道应该有几个“原始概念”,因此上面这个想当然的过程即粗暴又无理,丝毫不具备任何科学的态度。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08-08 11:49:00 +0800 CST  
3、我们对科学可能有什么误会?

可能误会一:科学能够描述事实是什么。
在科学范围内成立的一切都只是假设的理论,因此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假设的理论,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事实。

可能误会二:科学能够描述世界是什么。
因为科学只能证伪而不能证真,所以科学只能告诉我们世界不是什么,却不可能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不但从前不能、现在不能,而且以后也永远不可能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

可能误会三:一切经过科学证明、实验验证成立的命题就是事实。
比如说“1+1=2”就是一个假设的理论,在我们找到比之描述现象更简单精确的理论之前,在发现与之相悖的现象之前,“1+1=2”暂时成立,否则“1+1=2”就会被证伪。“集合”概念和“数学”理论也一样都是假设的理论,都只是暂时成立,而且随时都可能被证伪。

可能误会四:脱离于一切认知者的客观世界真实存在。
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了解都源于某个或某些、直接或间接的主观“感受-认知”。假设有一个客观世界被人类发现,那么这个发现本身一定是主观的,那么源于这个主观“感受-认知”而发现的世界就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假设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对一切认知者来说从来、永远不可能被发现,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可能被证明其存在。也就是说一切存在一定是基于主观“感受-认知”的存在,世界一定是基于主观“感受-认知”的世界。

可能误会五:脱离于主观意识的客观规律真实存在。
如果说研究科学的科学是科学的自我迭代,那么这个误会则是上一个误会的自我迭代,既然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那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说一切规律都是主观的意识规律,一切科学规律都是主观认知世界的意识规律。

可能误会六:不可证伪的命题就不是科学。
迪卡尔通过“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这样一个科学的推导过程,从而得到“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超越了一切怀疑论,是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不可能存在与之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因此这个命题即不可证伪又科学。(这个结论即是迪卡尔的“直观”命题:Je pense, donc je suis. 直译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08-08 11:57:00 +0800 CST  
TO 司马骧苴:
就拿你说的:“概率为0的事件可能会发生”这句数学事实来讲吧,“概率为0的事件”这句话应该属于数学语言,那么这句话的语义是什么呢?很显然这句话的语义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说这句话的语义是“可能会发生的事件”那么概率论中对“0”的定义“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就不能成立。
在这里并不是事实出了问题,而是数学出了问题,“概率为0的事件可能会发生”的这个数学事实对数学理论(的定义、的逻辑)的反讽还不够明显吗?
在这里我否定的不是反直觉的事实,也不是企图拿直觉来定义世界,而是要否定“数学能够描述事实”这个荒诞的讨论前提,同时也要否定任何理论能够描述事实,理论从来都不能描述事实,包括数学理论也不能描述事实,哪怕是任何一丁点的事实都不能用理论描述,哪怕是“1+1=2”都不能描述事实。在事实里“1+1”从来都不一定“=2”,“1男人+1女人”从来不会必然的“=2个人”,“1粒种子+水土阳光”从来不会必然的“=2粒种子”,“1次的恨+1次的恨”从来不会必然的“=2倍1次的恨”。
那么理论有什么用呢?我认为只有一个用处,就是用来打破我们原来固有的意识框架概念,因为事实没有这些多余的东西。只要打破了,一切理论都应该放下。数学和所有理论一样,都是我们打碎自我固有的意识的锤子,用过了就得丢,如果我们用锤子打碎原来抱着不放的花瓶,现在又抱着锤子不放那是愚蠢!如果我们用数学和物理打碎了原来抱着不放的哲学,现在又抱着数学和物理不放那还是一样愚蠢!
在这里我并不想树立一个什么权威的“用弦理论认识世界”的理论,我并不想用“佳臣的弦理论”来否定其它理论,也从来不想证明“佳臣的弦理论”能够描述事实,我必须承认“佳臣的弦理论”和任何其它理论一样现在都无法描述事实,以后也不可能描述事实,“佳臣的弦理论”无法告诉任何人事实是什么。
但是,在这里我想通过“佳臣的弦理论”来告诉大家一个这样的结论:仅仅考虑三维结构,而不考虑第四维时间结构的思维是不充分的,不认识第四维时间的结构很多事根本理解不了,也根本做不了。简单的说一个案例:就算只有1次的感恩,随着时间推移,1次感恩的感恩的量也会被时间的结构放大到无穷。因此,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思维维度,从三维思维提升到四维思维,而“佳臣的弦理论”就是这样一个提升思维的工具,也只是这样而已。就提升思维这个层面而言数学也一样,数学也是一个把我们的思维由猜想思维提升到逻辑思维的工具,也只是这样而已。
在这里我运用了直觉作为打破理论的工具,但并不是说我就相信直觉。在心理学里有很多心理防御机制都是基于直觉对我们意识的欺骗,直觉里到处是陷阱、是坑,不然人们也不会凭着直觉编出诸如“天圆地方”、“地心说”、“力学”等等与事实相距甚远、自己骗自己、到处是陷阱、是坑的理论了。
在这里我想要通过“佳臣的弦理论”打破的,是人们对哲学的迷信,对数学的迷信!不但如此,当这一切都打破以后,我还要打破对逻辑的迷信,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迷信,对弦理论的迷信,对“佳臣的弦理论”的迷信,对任何一种理论的迷信!任何理论现在不能描述事实,以后也不可能描述事实。因此既然我们要相信事实,那么我们就不能相信理论,但可以应用理论。
最后再重复一次:理论是用来提升思维的,不是用来相信的,别相信任何理论,也包括我的理论,请相信事实。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10-25 09:42:00 +0800 CST  
我郑重向吧主和司马骧苴道歉!由于想要被认可和自我认可的心理需要,说了很多不合适的话,给大家和平台添了麻烦,非常抱歉!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错误性了,今后此类(已经被吧主清理的)言论不会再出现在我的发言中。
其实我小学立的第一个人生志愿就是要当一名科学家,当时还在“到底是做数学家?还是科学家?”的选项之间犹豫了一会,听到同学说科学家包括数学家,我才坚定的立了这个愿。
我仔细回看了 司马骧苴 和 lisanqing001 的发言,他们始终是很尊重我、很尊重本贴的,而我却显然缺乏对他们、对数学、对科学起码应有的尊重,这与观点同与不同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也是我今后要时时自检自律的地方。
我接受司马骧苴的意见,打算好好学一下高数和因明学,我初中数学学得还行,但大学高数真的学得很烂,辩论的规则也不清楚,经常诡辩,我也知道这是我的老毛病。
就算百万分之一的机会真让我找到了广相和量论的秘密BUG之处,与其一味的通过全盘否定来与主流意识对抗,不如踏踏实实的推进理论,提升自我思维,这更有意义。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18-10-27 22:14:00 +0800 CST  
本文三年多前始于此贴,回看自己也逐渐看清了自己的自卑式骄傲、幻想是逃避和情绪化的诡辩。今天想重新回到三年前的起点,重新认真审视吧友们智慧用心的批判和帮助,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重新上路!


本文更名为《用超维投影理论认知世界》,从而更精准的表述文章的核心思想,现将从前的内容和后续深入研讨的内容整理如下: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25:00 +0800 CST  
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前面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谈弦的形态,从而理解世界的宏观物质能量形态,这一次从解析的角度来谈弦的性质,从而理解信息意识的微观形态和性质。当然宏观和微观在弦这个概念里是统一的,弦本身无所谓大小宏微、物质精神,弦在一切尺度上都是等效的。

下面是三个从低维度到高维度空间上振动的弦:


一维弦就是纵波,转化成空间是点在圆环线上的圆周运动;二维弦是横波,转化成空间是圆环在平面上的圆周运动动;三维弦在这里称之为螺旋波,转化成空间是圆饼在圆体内的圆周运动动。四维及以上的高维弦由于超出了三维思维范围,在此都称之为超弦,转化成空间是圆球在四维超圆内的圆周运动动。

在这里可能需要思考的是:并不一定是存在了不同维度的空间才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弦,空间可能是弦振动的残留影像的余迹的集合,是弦的不同振动方式的可能令观察者在感观上产生的幻影。

那么弦是如何幻化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1、分形;2、映射。分形和映射不但能产生物质能量的现象,而且也可能产生意识思维的现象,因为我们的感受、情绪、思维、梦境、记忆等等也具有弦波动的特性。

1、分形:

可以把弦的振动想象成一辆汽车在一个周长为10公里的圆形公路上行驶,车每跑一圈就意味着弦振动一个周期:


当车跑得比较慢时——比如10分钟一圈时,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汽车的行驶过程,即车在圆形公路上行驶。但是当车开得非常快时,比如说一秒中跑1亿圈时,我们就无法观察到汽车的行驶过程了,也就是说汽车似乎“消失”了,但是此时我们也不会认为汽车的一切都完全“消失”了,而是会把这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看成是一个周长为10公里,横截面为汽车前视截面的“圆环体”,甚至会认为它是一个固态的、不会运动的“圆环体”:


这样在观察上把“行驶的汽车”看成“圆环体”的过程就是分形。

可以这样来理解分形的过程:


左图是一个频率较低的母弦,由于频率较低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它的形态。但是当这个母弦变得如中图频率过高时,我们粗糙的观察力就难以分辨振动过程中的形态,那么我们会关注什么形态呢?会自然关注振动极点的形态,即母弦上下两个边沿的形态,此时我们就以为这两个边沿是两个一级子弦,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观察方式之后,我们就忽略了母弦的存在,以为只存在两根一正一负的一级子弦,这个过程就是分形。由于每一次分形总是呈对的衍生,所以我们感知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的,有正必有负,有阳必有阴。

分形的机制可以无限迭代,一级子弦还能分形为二级子弦,直到N级子弦,只需要一个母弦就能够分形出2的n次方个n级子弦,而且n可以趋于无穷,所以在一个维度中即使只有一个弦,其分形衍生的现象也能够达到无穷丰富,在现象界无穷是分形所导致的第一个性质。

在分形中,母弦所包含的信息量要比子弦更全面,因为子弦不包含母振动形态的信息,只有振动极点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母弦全都有,所以可以说母弦是子弦的全息弦。这就好象“汽车在周长为10公里圆环形公路上行驶”的图像包含“周长为10公里、横戴面为汽车前视截面的‘圆环体’”所不具有的一切汽车细节信息,而“圆环体”图像则无法显示这些细节信息。


由于分形的母弦与子弦之间的振频存在级别性差异,所以分形的母弦和子弦必然位于不同的振频级别,那么分形就应该是跨越振频级别现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的低振频级别。

由于二维分形的子弦成对呈现,而二维投影是心理状态能直接反应的现象,因此第六意识会呈现出对立或辩证的形态。

2、映射

映射就是投影,就好比我们在太阳下身体投影在地面上的影子,或者三维零件投影在正面、侧面和顶面的三个平面影像,镜子的反射影像、电影的投影影像等等,映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幻有。下面左图二维的正弦波映射到一维的线上就显示成了一维的纵波,右图三维的全对称双螺旋波映射到二维的平面上就显示成了二维的正、余弦波:


在映射中,母弦包含的信息量要比子弦更全面,因此可以说母弦是子弦的全息弦。映射也能够无穷叠代,犹如两面镜子之间无穷反射形成无穷的幻影一般,所以即使一个弦也能够通过映射来幻化出无穷多弦,产生无限丰富的现象。

由于映射的母弦与子弦之间的振频没有级别差异,所以映射不能产生不同的振频级别,只能在同一个振频级别中产生映射现象,映射是同振频级别现象,并不会产生新的振频级别。

3、下面来谈一下意识思维、信息能量与弦的关系

为什么天人和有神通的人能够知道我们的心念,而我们不能知道他们的呢?这是因为天人和有神通的人所感知到的,是分形或映射中的母弦,而我们由于观察能力太粗糙只能感知子弦或低维弦,自然我们的一切心念天人和有神通的人都知道,因为他们感知到了我们的弦的全息影像,而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部分,能力强一些的能够多维度辩证看问题的人,或能够看到他们的多个子弦或多个投影,但都不如天人和有神通的人看我们这么透彻。

由于母弦总是比子弦的振频高,或振动的路径更丰富,所以能量也会更高,能力也就随之越强大,意识和思维也就越全面、越智慧。四大宗教的最高成就者所看到的是一切维度中一切平行宇宙中一切时间轮回里的一切全息弦,所以看得最透彻,能力最强,有智慧指导一切人和一切天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终级导师。

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感知能力,提高能力和能量呢?大致上来说,至少有两种方式:1、提高意识振频;2、超越意识维度。

提高意识振频就是与比自己思维维度更高的人在一起多交流,通过亲近的意识网络,善知识的高振频、高维度会带动自己,使自己的振频和维度也随之提高,对母弦各个波动的信息就能够越来越精细的感知,意识思维也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全面,以前的潜意识会逐渐显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被我们所读取:


在上面两图中,由于只是在一个逻辑方向上提升,所以是片面的提升,就好比我们听了一个结论就认为这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就会形成偏执于这个高维结论的提升。在中间两图中,是在一个维度上辩证的两个方向上提升,是比较全面的提升,就好象我们听了一个结论,并不偏执于这个结论,而是自己反复思维在正反两面推衍开来灵活运用,那么就会形成比较全面的提升。在下面两图中,是直接脱离自己以前的意识现象,跳出意识框架,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现象看现象,跳出思维观思维直接观察到从前潜意识的母弦。

通过分形或映射产生的子弦看似有形、能够感知,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它们都是因为我们观察力太粗糙而导致的感观幻觉。所以我们的三维空间世界看起来好象存在,但实际上可能只是真实世界投影的幻影。

那么母弦存在吗?既然能感受到子弦,那么就应该存在母弦,至少在一切维度上一切子弦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母弦,这个终级的母弦应该存在,而且一定存在于最高维度。但是很遗憾,由于终级母弦是唯一的单弦,没有相对,没有彼此,没有参照,没有对比,由于我们的感知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所以母弦应该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即终级母弦即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弦。

能感知的不存在,存在的却不能感知,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啊!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34:00 +0800 CST  
四、宗教科学吗

提到宗教就不能不说神话故事,故事中常常会听到三头六臂、分身无数、千手千眼、上天遁地、快速瞬移、物变大小、宝瓶倒海、火烧大海、水淹世界……等等,奇异的现象似乎令人难以置信。这里要问的是:在科学的范围内能够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吗?

1、分身

先看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现象:哪吒分身三头六臂。我小时候听到这个说法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是二头或是四头,为什么不是十二臂或一百臂,为什么偏偏是三头六臂?在了解了四维空间之后感觉似乎有点开窍了。四维的立方体在四维空间中的结构是这样的:



那么四维人在四维空间中从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大概可以示意的表示为这张图:


请注意,这张图的顶体和底体的结构应该是有问题的,但水平方向的正体、左体、右体和后体的结构应该基本合理(实在是找不到人的四维图,就请先凑合着看吧)。

如此看到的“四个人体”是一个四维人在水平上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四个投影体,类似于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正六面体(正方体)在水平上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四个投影面。而中间“四维人体”背后似乎连在一起的想象中的“中轴线”是其向四维空间中的一线透视角度的透视线,类似于三维空间中一点透视角度的透视点。这样看起来四维人背面似乎消失了。由于在四维空间中的一线透视角度上观察四维人最多只能同时看到三个体:正体、左体和右体,后体由于在第四个维度上距离较远,显得比较小,被距离较近显得较大的三个体遮挡而无法同时看到,所以就成了三头六臂的经典形象,从四维空间的结构来说,这完全符合空间透视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多面菩萨,多手多眼菩萨的形象,比如说十一面观音或千手千眼观音,真的有这样的菩萨吗?如果观音菩萨能够在更高维度空间向三维空间投影,那么菩萨的影像就不仅仅是四维体,而可能是N维体,在水平上看起来大概是这个样子:

实在是找不到n维人物图形,勉强能对付着看的图还有点搞笑,请大家再凑合一下。这张图中各三面体的透视角度还不尽合理,但图歪理不歪,还能够大致表达一下这个道理。由此可以推测,天人应该是四维空间的生命,所以能够显现三头六臂,而菩萨应该是更高维空间的生命,能够显现千臂千眼。顺理推测,圣经中的天使,道教中的真人,也应该是更高维空间的生命。

以上说的分身是一个高维空间的本体在同一时刻分身的多个三维分体,虽有多个身体做各不同的事,模样却依然是一致的。然而在宗教故事中还有更高级的分身:一个菩萨分身为百千万亿个不同的模样,在不同的三维空间中做各不相同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电影中实现这样的特效,导演应该如何操作:首先导演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拍摄多个不同角色的电影片段,时间长度都相互配合好,接着把这些片段的背景去除,合到一个统一的大场景中来,然后把这些不同的时间段的视频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统一播放,最后把这一系列时间与空间的片段合成为一个整体连续的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相对于观众来说,不但超越了空间,而且超越了时间,所以就能够在观众面前显现出多重分身的电影。

类似的,如果有生活在五维空间的人,他能够自由穿越四维空间的时间维度,即是三维空间的轮回维度,那么他就可以在五维空间中,先在一百个不同轮回的三维时间段分别做一百个不同角色的不同工作,然后再统一投影到同一个轮回的三维时间段中来,那么在三维人看来,就以为他分身为一百个各不相同的人,但在五维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人。

2、神足通

在神话故事里奇怪的是神仙的飞行不需要翅膀,天使和菩萨也不需要,也不需要喷气发动机或螺旋桨发动机,更不需要钢丝绳吊着,要解释这个现象就需要超越三维空间来寻找答案。

我们先想象一下三维人如何在二维世界里“飞行”:当电影投影在平面的银幕上时,电影中的二维角色都应该按照电影画面中的场景来移动,不应该无端的在电影中的天上自由飞行。此时电影院这个三维空间里如果有一个人,他走到投影机的前面,把自己的影子投在银幕上,那么电影中就会出现一个人形的黑影,而且可以无端的在电影中的天上自由飞行。

如果这个电影院里的人不是拿身体挡在投影机前,而是做了一个画面更为丰富的半透明小人在投影机前移动,那么投影在银幕中天上飞行的人形就不再是黑影,而是一个有模有样的人在飞。更进一步,这个电影院里的人不断变换半透明小人的姿势,那么电影中的人不但会飞,而且自己的肢体还会相对运动。

类似的逻辑,四维人能够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的飞,就如同我们三维人能够在二维电影上自由的飞,这就是为什么神话和宗教中说,天界的人都是用神足通在三维空间中飞行。打一个比喻,如果把四维空间比作一栋楼,那么四维空间里的三维空间就象是这栋楼里一个又一个的楼层,三维人能在每一个楼层的二维平面中自由的行走,就如同于四维人能够在某一层三维空间中自由的飞行一样。

然而,当四维人要在第四个维度移动时,依然要遵循第四个维度空间结构的规律去移动,即需要从第四维通道去穿越各个三维空间。这就好象我们三维人要从楼层的一层平面走到二层平面去,就需要遵循一层与二层之间第三维空间的结构规律,这个结构规律就是楼梯,从楼梯通道到达第二层,乃至从楼梯穿越各个平面楼层。

当天人从四维通道穿越各个三维空间时,因为三维人看不到这个过程,所以会以为天人突然消失了。这就好比当有人从一层通过楼梯爬到二层时,一层的人就认为这个人消失了一样。类似的,我们现在看不见天人,不是因为天人离我们很遥远,而是天人在我们楼上,天人一上楼我们就看不见,一下楼我们就看见了。天人天天在楼上看着我们,而我们却不知道,还以为天人都是神话故事里的虚构人物,也许这个想法才荒唐呢!

3、法宝

神话故事里常常有很多法宝,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托塔天王的宝塔、观音菩萨的宝瓶等等。先来说一下观音菩萨的宝瓶,据说这个瓶子能倒出如大海一样多的水,甚至无有穷尽,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在一个很高的楼层上原来没有水,有一个人从大海里用一个水泵抽水,并用一根很长的水管接到楼层上,这时一开水,楼层上的水管口在理论上就能够涌出和大海一样多的水。类似的逻辑,观音菩萨的宝瓶可能只是个高维空间输送通道的出口,只是这个通道在高维空间中我们看不到,还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瓶子。

再说说孙悟空的金箍棒、托塔天王的宝塔这类的宝物,它们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能变大变小,变长变短,这是为什么呢?还是用电影来说,如果在投影机前立一根棒子,那么银幕上投影的棒子是比较高的。当棒子不断旋转,让棒子的方向与投影的方向越来越一致时,银幕上投影的就会越来越矮,甚至缩到一个圆点之中。如果让棒子距离投影机越近投影就越大,越远投影就越小。

四维空间的宝物能伸缩、变化大小也是这个道理。由于四维空间的第四个维度我们三维人看不见,所以当四维人把物体的某一个维度慢慢放到第四个维度中去时,我们就会以为物体这个维度的尺寸在慢慢变小,反之物体就会变大。如果四维人把物体从我们这个三维空间层,通过第四个维度转移到其它的三维空间层时,我们就会以为物体突然消失了。

传说有修证的人能够凭空取物,有高僧能够在岩石中取经,有天人能够随身带着宫殿,甚至转轮王能随身带着百万雄兵,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从高维空间中取其它三维空间的物体,或者设计了一个高维空间的通道,让其他三维空间中的人或物能够来到我们这个三维空间。

那么为什么哪吒风火轮的火即使在大海里也不会灭呢?还是来看电影的投影原理,如果在电影院的三维空间中有一团火映射到银幕上,那么银幕上二维的水能够浇灭三维空间中的火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三维空间的事物能够通过投影影响到二维空间,但反过来却不可以,类似的高维空间的火能够燃烧低维空间,但反过来却不可以。

最后说一下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降下了远远多于大海的水,把地球上大多数陆地都淹没了。这些水从哪来的呢?而且后来水面落下又露出了大地,这些水又跑到哪去了?也许这些水是从高维空间中来的,后来又回到高维空间中去了。这就好比我们通过水管先在浴缸放满了水,洗完澡后又通过下水道把水排了出去,先前水都来自浴缸之外的空间,之后也排到了浴缸之外的空间,上帝惩罚人类可能是对地球这个“浴缸”做了类似的事情,因此圣经中说:在人是不可能的事,在上帝却很容易。

终级母弦在最高维空间存在,那么它是真实的存在吗?按佛经来讲,这个终级母弦应该是无始无明的一念妄动,因此终级母弦依然不是真实的存在。一切弦振动的幻像必须有其根本来源,而这个根本来源必然存在,妄动的终级母弦应该有其本体,这个弦的本体应该真实存在,这是超越一切怀疑论的哲学原则。

终级母弦的本体也许就是唯一的实相界,所以万法归一,万宗归一,万教归一,也许说的是这个道理。古兰经说:“一切非主,唯有真主”;佛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道德经说:“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圣经说:“不可以拜一切偶像”。四大宗教原始的教法都能够通过高维空间对三维空间投影的理论来解释,一概把宗教等同于迷信显然是片面的。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39:00 +0800 CST  
五、多维平行宇宙

1、量子如何纠缠?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直角的墙角处用一根细线从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很薄的矩形铁片在空中,让它可以旋转,用一红色、一蓝色两盏射灯分别从垂直正墙面、和侧墙面的方向照射铁片,两个墙面上分别有红、蓝色的两个铁片投影:



现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一位生活在墙面上的二维科学家A,只能看到二维墙面上的现象,A一直在潜心研究墙上影子的规律,当铁片旋转时A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由此A可能会发现两个影子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如果从三维的角度来看,当矩形铁片旋转的角度与直角墙角的正面墙平行时,其在正面墙上的红色光投影是一个最大的矩形影子,相应的其在侧墙面上的蓝色光投影则是一个最小的线形影子。而当矩形铁片旋转的角度与侧面墙平行时,最大矩形与最小线形的投影形状就会反过来。

由于我们是三维生物,看得到铁片和射灯,理解这个现象会轻而易举,但对于二维科学家A来说却远没有这么容易。A即看不到影子的来源体铁片也看不见影子的表现体射灯,A甚至连墙的正面和侧面都分不清,在A看来正面、侧面墙不是两个面,而应该是一个面。这样的A可能会在这一系列现象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红色的影子呈最大的矩形时,蓝色的影子就一定是最小的线形,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当一个影子变化时,另一个一定变化,而且它们的变化状态总是相反,于是A根据这个规律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这两个影子之间发生了量子纠缠现象。

如果把这个场景放大,比如把墙角放大到每个面有5亿多公里宽,铁片距离每个墙面均有5亿公里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两个投影相距多远,它们的反向变化之间没有时间差,它们总是同时变化。在二维的A看来,红色投影似乎总是和蓝色投影“约定”好了一定要同时反向变化,而且“约定”信息在他们之间的传输速度远远超过了极限速度——光速。当然,在我们三维人看来,这个“约定”信息的传输根本就不需要时间,因为同一个本体投射出来的两个影子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信息传输这回事,信息传输纯粹是A自己想象出来的。

在了解了二维意识的A的观察与思考后不难推测:如果三维世界的一切现象只是四维空间现象的一个投影,那么我们发现的量子纠缠的粒子,也可能是四维空间中同一个本体的多个不同投影,当本体发生变化时,多个投影同时变化,且变化之间没有时间差,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

到此基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会观察到量子纠缠现象”,但还没有回答“我们为什么能够控制量子纠缠现象”,比如说:我国科学家潘建伟为什么能够制备“十光子纠缠”最大纠缠态,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家能够在“墨子号”量子卫星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

在上面的“直角墙场景”中不难想象,要把二维墙面上两个没有纠缠的红、蓝影子变为相互纠缠,不但需要设置一个能在空中旋转的铁片,还要控制产生影子的三维空间的投射墙体和射灯。如果射灯很多或颜色杂乱,方向与墙面不垂直,或者投射墙体很多、空间物体很杂都会影响二维墙面上影子的呈现。只有把矩形铁片与其它三维物体隔离开来,并在隔离区域内统一调整射灯的方向和颜色,设置好相互垂直的墙面,才能让墙面上的影子较好的呈现出相互纠缠的状态。

那么三维世界的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和控制四维空间的投射体和射灯的呢?下面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为例来分析。有报导称:2015年10月25日《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报道: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把两颗钻石分别放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两侧,距离1.3公里。每块儿钻石含有一个可以俘获单个电子的微小空间,此空间具有一种称为“自旋”的磁性,然后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并测量电子的“自旋”。在这个报导中我们不难猜测,科学家们以钻石的微小空间来隔离四维空间中的投射体,并通过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统一调整四维空间隔离区域内的射灯。

那么问题来了:三维世界的科学家是如何影响四维空间的呢?或者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事物能够跨越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肯定都是光,钻石由于其分子具有特殊的类四面体对称结构(任意分子键之间的夹角都相等),使得其能够通过分子间统一的折射角度来统一光的方向和频率。由此可以试着假设一下:光能够跨越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科学家是通过影响和控制光来影响和控制四维空间中的铁片、墙和射灯。

那么如何来理解“光在不同维度之间的穿越方式”呢?这里又可以回到弦理论,因为弦的分形属性(详见上文“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中的“1、分形”)能够很好的解释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光看作弦,把三维空间中一切事物现象看作是四维空间投射体投射的影子,那么对应的三维空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对应子弦,而在四维空间的投射体应该对应其母弦。母弦是其子弦的全息弦,所以母弦上拥有其所有子弦的全部信息。四维空间中的母弦分形为三维空间中的两个子弦,就好比在直角墙角中从垂直于正面和侧面的两个角度对铁片进行投影,看似有两个二维影子在相互纠缠,而实际上只有一个三维的铁片在旋转。类似的,看似有多个三维的“粒子”子弦在纠缠,而实际上只有一个四维的“超粒子”母弦在振荡。由于弦就是光,那么三维的“粒子”子弦是光,四维的“超粒子”母弦也应该是光,不同的是我们的三维思维限制了自己只能看到三维的子弦光,而只有具备四维思维的人才能够看到四维的母弦光,因此我们看不到母弦光的“超粒子”。

在上文中说过(详见上文“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中的“1、分形”),四维母弦之所以能够分形出三维子弦,并不是真有一个三维子弦存在,而是由于我们偏执于三维意识导致观察力很粗糙,观察不到高振频的四维母弦形态,退而只能观察到四维母弦振荡的边缘位置,从而在自己的意识中把这些边缘位置想象成三维现象。四维空间和三维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只是三维意识限制我们看不到四维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三维的假相。这就好象电影院的三维空间与电影影像的二维平面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只是在放映过程中由于观众关注于电影影像而忽略了电影院里暗藏的胶片、放映机、银幕等真相,而只能看到真相投射出来的假相——电影影像。

我们虽然能够看到三维子弦,三维子弦却根本不存在,更不存在任何一个三维子弦让我们去控制和影响;我们虽然看不到四维母弦,四维母弦却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着四维母弦让我们去控制和影响。科学家看到的“粒子的量子纠缠现象”虽然只是四维事实在三维空间投影的影象,但他们通过“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的实验却是实实在在的四维事实。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是在“看着假像做真实验”,有大夫通过远程视频的假象来做真手术的味道。

我常常想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总是常常出错呢?原来是因为自己总是习惯盯着假象做真事,当然难免陷阱重重、危机四伏,难怪圣贤总是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2、心灵如何感应?

下面要谈的“心灵感应”很可能是我们在意识中发生的另一种“量子纠缠”现象。“心灵感应”普遍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伴侣等关系亲近的人之间,比如母亲咬指唤曾子,这个故事说明感受信息似乎能够超越空间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不但如此,很多人还能够通过梦境看到过去甚至未来发生的事情,这个现象说明感受信息似乎还能够超越时间传递。心灵感应看似难以理解、超越自然,但是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光的构成,把时间维度理解为第四维空间,把三维现象理解为四维现象的投影,心灵感应就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看似个个独立,但实际上都是一个个虚幻的子弦,都是由一个母弦分形显示而来,母弦拥有所有子弦的所有信息。当我们发生心灵感应时,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长久、深刻的想念某人,令我们暂时性的穿透了三维空间意识的障碍,并通过直觉涌现式读取了两个三维人共同的四维母弦的信息,自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安静睡眠下的思虑,令我们暂时性穿透了第四维时间意识的障碍,并通过直觉涌现式读取了更高维度母弦在第四个维度上过去或未来的的信息,自然能够感受到未来的景象。

3、不可思议的平行宇宙

弦每分形一级子弦其数量就增加为原来的2倍,高维的母弦在观察者粗糙的感知中不断降n级分形,就会形成2的n次方个子弦,如果把每一个子弦看成一个宇宙,那么这2的n次方个子弦显现的宇宙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都应该同时成立,而且它们都是由一个母弦投影显现而来。

在这里可以说“多维平行宇宙”中的“多维”更应该是指不同观察者各自不同的观察维度,而“平行”应该是指所有维度中的一切现象所反映的那个事实都完全一致,互不矛盾。这样说来,空间维度即是我们意识禁锢的屏障,也是认识事实的桥梁,只要能够打破空间维度投影现象对我们思维的禁锢,回归投影来源的事实,就能实现思维的成长。

即然光能够跨越时空维度,三维空间中的一切全都是四维空间的投影,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世界:世界上只有光,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都是光。不同的时空维度具有不同频率级别的光,低维度时空对应低频光,高维度时空对应高频光。由于我们受限于三维空间的意识,这种三维观察习惯决定了只能观察到较低频率的光,因此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现象。但是如果能够提高观察的精细程度,提升意识维度,应该就能看到四维空间的现象,甚至能够看到更高维度空间的现象。

这样看来,所谓不同空间维度并不是指在客观上存在多个不同维度的空间,或空间里存在多个不同的维度,事实始终只有一个,是具有不同观察精度的观察者把同一个事实看成了不同维度的样子。或者说所有观察者都在同一个事实里,只因其各自不同的观察方式在各自的主观意识里构建了不同的空间维度,这些空间维度无论有多少种,其本体都是一个事实;或者说事实就是所有空间维度的(来源)本体。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42:00 +0800 CST  
六、宇宙的膨胀与坍缩

1、谁在膨胀?谁在坍缩?

当我们开车沿着笔直的道路向前行驶时,会看到这样一个一点透视的道路景象:

这对于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三维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把这样一个三维景象录制成一个二维影像,并把这个二维影像投射到整个二维人的世界——一个二维银幕,让一个生活在二维世界的二维科学家a来观察,a就会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首先a可能会认为道路及其一切是从一个无穷小的点,即透视点,里“生”出来的,或者说“爆炸”出来的,而在“爆炸”之前道路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道路的产生应该有一个“道路奇点”。a运用科学方法来观察这个二维录像,他丈量道路在不同时间点的尺寸,计算录像单位时间内道路的变大比例,得到道路的变大的透视角度,并以此构建“道路膨胀规律”的“边界常数”和“膨胀函数公式”,然后在之后的录像中验证了这个“膨胀函数公式”的“正确无误”,并发表到了二维世界里的《科学》期刊,其他二维人发现,他们通过这个“函数公式”的确能够“精准预测”道路“膨胀”的演化,“道路膨胀”和“道路尺度”终于被验证并了解。

但是a看不到“道路奇点”里面的道路是什么样子,所以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找到的“道路演化”规律在这个点里失效了。

当这个开车录像并不是行驶在直道上,而是行驶在向左的弯道上时,a又根据录像的变化,在自己的“函数公式”中加入“偏左”常数,让“函数公式”继续能够“预测”道路的演化。而录像右转时,a又加入“偏右”常数,而录像下坡时,a又加入“下坡”常数……。最后a对这个满是“常数补丁”的“函数公式”终于失望透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大统一理论,构建能够“预测”所有“录像”可能的“万能公式”,但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a带着遗憾离世。

如果三维人不是向车的前方录像而是向后方录像,然后依然把这个后视二维影像投射到整个二维世界中,让二维科学家h来观察。h可能又会认为道路会无限缩小到一个无穷小的点,即“黑洞”里,“消失”掉,这个过程看起来好象这个无穷小的“黑洞”具有超级大的“引力”,这个超级强大的“引力”足以把道路及其一切“压缩”到无穷小,并最终“坍缩”到“黑洞”里。

与a类似,h丈量了录像中道路“坍缩”的时间、尺寸,以此计算“坍缩”速度,并以此构建“道路逐渐坍缩规律”的“边界常数”和“黑洞函数公式”,然后在之后的录像中验证了这个“黑洞函数公式”的“正确无误”……。其他二维人发现,他们通过这个“函数公式”的确能够“精准预测”道路“坍缩”的演化。“道路坍缩”和“黑洞”终于被验证并了解。

如果三维人在行驶的汽车上不是用一部摄像机录像,而是同时用多部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录像,并把这些同时却不同角度的多重二维影像投射到整个二维世界中,让二维人科学家z来观察。z又通过科学观察对比不同角度录像,z丈量不同录像中道路演化图形的不同透视点,即奇点与黑洞,及其与道路图形的角度关系,找到这些不同角度之间关系的“多重边界常数”和“多重函数矩阵公式”,其中“多重函数矩阵公式”是一切“道路演化函数”可能的集合,然后在之后的多重录像中验证了这个“多重函数矩阵公式”的“正确无误”……。“多重平行道路”及其运行规律终于被验证并了解。

当三维人观察二维科学家对一系列道路录像的科学研究过程后会发现,二维科学家眼中所谓的“道路大爆炸”、“道路奇点”和“道路大坍缩”、“道路黑洞”根本不存在,二维科学家所猜想的“道路从奇点中诞生,至黑洞里消亡”的“道路生死轮回”,乃至“多重平行道路”同时共存的概念与三维的事实毫无关系。这是二维科学家即无法理解三维空间运动现象,又想要以二维思维来解释三维空间运动现象的努力,从而纯粹自我臆想出来的二维理论概念。然而无论臆想出了怎样的二维理论概念,在三维事实里道路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也从来就没有“消亡”过,道路也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道路甚至都没有“来”过或“去”过。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49:00 +0800 CST  
2、螺旋轨道背后的秘密

在上面的例子中,二维空间世界完全可能是由三维空间投射而来的二维影像,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三维空间世界也完全有可能是由四维空间投射而来的立体影像。如果是这样,那么三维科学家也可能会像上面的a、h和z一样,用三维思维来勉强的解释四维空间现象在三维空间投射的立体影像现象,从而臆想出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奇点”、“宇宙大坍塌”、“宇宙黑洞”和“多重平行宇宙”等等与四维空间事实完全无关的三维理论概念。

那么有没有什么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们这个三维世界是由四维空间投射而来的立体影像呢?有,这个证据就是三维世界普遍存在的螺旋运行轨道。

为了找到三维世界比较大的螺旋运行轨道,我们需要把观察的镜头对准银河系:


这是一个主要由约1000~4000亿颗恒星组成,大体集中在铁饼状平面上,中心厚度1.2万光年,直径约10万光年,整个星系围绕着垂直于饼面且穿过中心“黑洞”的轴顺时针旋转的星系。

由于银河系也在围绕着河外星系团旋转,因此太阳也是以螺旋的路径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与此同时太阳也带领着围绕自己旋转的行星,包括地球。如果说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的路径是螺旋形,那么地球绕银河系中心的路径则是螺旋形上的螺旋形,即二重迭代的螺旋形。因此,可以说整个银河系的所有星体都在按螺旋形轨道运行,它们之间轨道形态的差别主要是螺旋形的迭代重数不同,越大级别星系的运行轨道其螺旋迭代重数越小,路径越短、越简单、越平滑,越小级别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其螺旋形迭代重数越大,路径则越长、越复杂、越不平滑。

点击观看gif动态图

螺旋形运行轨道并非星体所独有,一切构成星体的各级粒子的运行轨道无不如此,从生命的DNA螺旋结构,到牵牛花的攀爬模式,再到我们人生体验的记忆、梦境无不是螺旋形轨道。我们这个世界一切运行现象的统一关键词就是“螺旋”。这说明,在三维世界的背后应该有一个普遍的基本结构导致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运行规律。在这里我们需要问的是:为什么三维世界万物的运行轨道都是螺旋形轨道呢?——为什么会这么巧?

三维球体平衡的运行轨道有三个维度:直线维度,即沿着x轴直线轨道运行;圆形维度,即沿着xy轴平面上圆环或椭圆环轨道运行;自转维度,即xy轴平面围绕穿过球心的z轴自转。从三维空间的结构来说,球体结构不应该只按照螺旋轨道运行,也应该有直线轨道、圆环或椭圆环轨道或自转轨道。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就象我们看到的那样是三维的,世界由三维球形的星体构成,或者象我们猜想的那样由奇点爆炸产生三维球形的银河系,那么这个世界的万物就不应该完全统一按照螺旋轨道运行,应该是有的按直线轨道、有的按圆环或椭圆环轨道、有的按自转轨道、有的按螺旋轨道运行才合理,如果说“一切皆螺旋”只是一种巧合,那么这个巧合的概率显然牵强。

四维圆的平衡运行轨道有四个维度,x轴直线轨道,即球体按直线形轨道运行:

xy轴平面圆环或椭圆环轨道,即球体按圆环或椭圆环形轨道绕行:


四维圆的自转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xy轴平面围绕z轴自转:

以上三种轨道与三维球相同。但四维圆的自转还有另一个维度是xyz轴体围绕t轴自转:

当四维圆自转时,任何四维圆上的点都应该会按螺旋轨道运行,或者说四维空间投射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影像是按螺旋轨道运行,不应该有例外: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09:54:00 +0800 CST  
2、如果我们看到的三维银河系是一个自转四维圆投射的三维影像,也就是说银河系本身是一个自转四维圆,那么银河系四维圆上的所有星体,包括太阳系,都应该按螺旋轨道运行;如果同时太阳系也是一个自转四维圆投射的三维影像,那么太阳系本身的自转四维圆上的所有星体,包括地球-月球系,都应该按螺旋轨道运行;由于太阳系自转四维圆是构建在银河系自转四维圆之上,所以地球的螺旋轨道就会受到银河系自转四维圆和太阳系自转四维圆的双重迭代,从而按双重迭代的螺旋轨道绕银河系运行。

从光子自转四维圆,到粒子自转四维圆,再到地球自转四维圆,乃至银河系自转四维圆……,随着自转四维圆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维度的运行轨道的叠加,物质运行轨道的螺旋形也会不断的迭代:


螺旋轨道会因越来越多重的迭代而越来越复杂,路径的长度也会越来越长,即使微观粒子的光速运行速度保持不变,在由微观向宏观不断迭代轨道的过程中,物质运行的“由微观趋向宏观的速度”也会看起来似乎越来越慢,运行的频率也会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低。反之在由宏观向微观不断减少迭代的过程中,物质运行的“由宏观趋向微观的速度”看起来似乎也会越来越快,运行的频率看起来似乎也会越来越高,直至光速。

“超维投影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会有“越宏观越低速,越微观越高速”的运行规律,以及微观与宏观为什么“即在性质上统一却在现象上矛盾”。

证据补充:四维空间对三维空间的投影方式

到此虽然“超维投影理论”的假设说了很多,但是证据还说得较少,在这里略微补充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三维人能够感知的四维投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能够直观感知的四维光的降维投影,另一种是间接感知的四维体的同维投影。

直观感知的四维光的降维投影内容主要包括我们生活中从星球到粒子无所不在的圆形和螺旋形,即有外形也有轨道,这些内容上文中已经提到不少。之所以会降维后才能感知,是因为作投影源的四维光频率太高或者速度太快,甚至远远快于光速,远远超越我们的感知范围。

四维光弦:

四维光弦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开:

四维光弦在三维空间中的(路径)降维投影: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00:00 +0800 CST  
间接感知的四维体的同维投影其实也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三维空间,常见的有银河系结构、磁场和电场,只是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窥探银河系的结构需要站在跨越数万年时间的视角来感知:

而磁场和电场则需要借助一些媒介,如铁粉,或借助一些仪器,如电场仪。

磁场:

电场:

这样在平面上展开的四维圆好象还不好还原其四维形态,但看看地球的电场和磁场就比较容易还原其四维圆的本来面目了。
地球电场:

地球磁场:

上图是被太阳扭曲的地球磁场四维圆投影,如果无扭曲应该是这样的:

基本上是一个四维圆在三维空间的标准快照。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02:00 +0800 CST  
3、银河系看起来为什么是这样?

银河系的样子太奇怪了!原子是圆的(比如:氢原子电子云分布是三维圆形)、水珠是圆的、气泡是圆的、月球是圆的、地球是圆的、行星是圆的、恒星是圆的,凭什么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铁饼形呢?而且中心还无端端多出一个洞——黑洞!带洞的铁饼,这到底是哪门子的规律?银河系的样子完全违背组成银河系本身的一切元素形状的规律,真是太太……太奇怪了!

等等,咱们先冷静想想,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银河系的本来面目的确是圆的,但是我们把它的样子给看岔了,没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回想咱们看世界样子的历史,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咱们看岔世界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多看岔一回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现在我们先假设:银河系的真实面目是圆的,同时我们又把这个圆形给看岔了。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我们来预设银河系的圆是个什么圆,会不会是三维圆球体?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看三维球体的经验太足了,满银河系内都是球体,如果说单单把银河系这球给看岔了,几乎不可能。能够让我们看岔的圆,一定比三维圆球体更复杂,观察的难度更高。

比三维圆更复杂,观察的难度更高的圆是四维圆,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四维圆看成是一个带洞的铁饼,如果这个情况存在,而且就是我们观察银河系的普遍情况,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银河系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不是四维圆“苹果”形。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做三件事:考察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考察眼睛观察空间的基本性质;考察眼睛如何观察银河系这个四维圆。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与三维球体不同,四维圆有四个维,除了有我们熟悉的长、宽、厚三个维度对应的x、y、z三个轴以外,还有第四个维度对应的t轴。由于我们三维人是三维思维,所以不能直接看见第四个维度t轴,但是我们能够以时间流逝的间接方式来观察到,因为在我们三维视角的时间维度,就是四维空间的第四个维度t轴。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一个20岁的年轻人,他现在的三维样子就是他的四维样子的一个横切体。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一年前看到他19岁时的横切体……一直到20年前我们可以看到他0岁时的横切体:


把这些20年来的所有横切体“穿”在一根时间轴上,一系列三维形体在时间轴上的集合的整体形状,就是他从0岁到20岁的四维形状。如果我们不但看到他的从前也能看到他的以后,那么再把看到的他的老时的横切体、死时的横切体集合起来,就是他一生的四维形状:




也就是说这全部的集合就是四维人,现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只是这个四维人在现在这个时刻,投射到三维空间的一个横切体影像。

四维圆沿前三个维度对应的运动与球体一样,观察难度不高,如上文“2、螺旋轨道背后的秘密”中“四维圆的平衡运行轨道有四个维度”所示。

但是四维圆围绕着t轴作自转的运动形式却很特别:

图中所示的每一条椭圆环纬线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形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球体,四维圆在任何方向上的三维空间中的投影都是一个三维球体,这与三维球在任何方向上的二维平面中的投影都是一个二维圆形的道理是一样的。四维空间中每一条椭圆环纬线所对应的三维球体,实际上对应着三维空间中的一个时间点上的横切体。

如果我们在上图中所示的粗黑纬线的时间点上观察四维圆(实际上我们在四维圆上的任何位置观察四维圆都是等效的,这与我们在球体表面的任何位置观察球体都是一个样子一样,因为圆形是各向同性的空间结构),那么宽、高、厚三个维的xyz轴应该是这样的形态:

而t轴则是这样的形态:

t轴总是同时与xyz轴保持垂直的空间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时间轴总是同时与三维空间的三个轴保持垂直的空间关系,以上是四维圆的基本几何性质。

接下来需要考查我们眼睛观察空间形态的性质。当我们用一只眼睛无论向任何方向看时,只能分辨左右和上下两个维度,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空间并不是三维的,眼睛的“视界”大致是一个圆形平面。因此眼睛看到的实际上并不是三维空间的本来面目,而是三维空间通过光或暗在眼睛里投射的二维影像:

那么我们是如何看到三维空间的呢?实际上我们的眼睛从来就没有直接看到过三维空间,三维空间实际上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想象的过程与看立体电影的道理一样: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08:00 +0800 CST  
立体电影正是根据这个“从两只二维眼睛到大脑三维想象”原理设计出来的。如果我们从眼睛所在位置向三维空间的任意方向观察,把这些观察结果在大脑中集合起来,那么我们的大脑则能够想象出一个三维球体的“视界”,我们的“视界”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球形,这就是我们的“显示器”,一切眼睛接收的视觉现象都在这个球形“显示器”中显示,而我们作为观察视角,总是处于球形“显示器”的球心:

最后一件事,考察眼睛如何观察银河系这个四维圆。因为银河系这个四维圆在任何方向的三维空间中的投影都是三维球,所以如果我们在同一个时间位置观察整个银河系四维圆时,就应该看到一个“球形”的银河系。但是事不凑巧,我们恰恰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位置来观察整个银河系四维圆”,原因就是银河系的空间尺度太大了,银河系的直径有16万光年,光穿过这么大的空间尺度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当我们观察太阳的时候,看到的是8分20秒以前的太阳,而观察与太阳相对在银河系对面的恒星时,看到的是n万年前的恒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是,银河系四维圆在n万年时间轴上的这一段第四维结构,在我们这个三维球形“显示器”中的投影,而银河系中发光的一颗颗恒星恰似“显示器”中的一个个像素。因此,由于不同恒星的光在大尺度上传播的时间差,我们实际上无法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现在银河系的三维球形投影,而只能由近及远的看到由近期到远期的时间轴上的恒星分布图。当我们由近及远的观察银河系的不同恒星时,以恒星为像素的分布图就部分的显示出了银河系这个四维圆的第四维度结构,即时间维度结构。

应该说我们确实是太幸运了,居然用“二维眼睛+三维想象”这么low的“观察设备”如此碰巧的看到了部分的四维圆结构!

那么这部分从现在到n万年前的第四维结构是四维圆中的哪一部分呢?应该是这个部分:

实际上由于四维圆是各向同性的,所以无论我们在四维圆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从现在向过去看n万年都是这个样子。我们只能看到第四维度的过去方向,即t轴的负向,这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过去而看不到未来,即t轴的正向。我们能够看到“黑洞”的边缘一定范围(即黑洞边界)以外的星体,却无法看到这个范围以内的星体,这是因为我们的观察的“时间权限”只有n万年(这个“时间权限”的大小由银河系的半径尺度决定),n万年以前的银河系形态我们还没有“时间权限”访问。这可能是我们看到的“黑洞”总是有一个“固定的边界尺寸”的原因。银河系是一幅由星星绘制的四维画。

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段第四维度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好象我们在三维公路上行驶时向后观察看到的,公路在我们眼睛里投影的一点透视的二维影像一般。我们看到银河系“边缘”处恒星分布较为稀疏,而中心黑洞附近的恒星分布较为密集的现象,与我们在公路上看到的远处透视点附近的路灯分布较密集,而远离透视点的近处分布较稀疏是同一个道理。

“黑洞”“强力吸入”边缘的恒星并“消失”其中的现象,与我们向后看公路时发现透视点“强力吸入”边缘的公路及其一切并“消失”其中的现象是同一个道理。

在三维事实里道路从来就没有从“道路奇点”“出生”过,从来就没有从“道路黑洞”“消亡”过,道路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道路甚至都没有“来”过或“去”过。同样的道理,在四维事实里银河系及其恒星也可能从来就没有从“奇点”“出生”过,也可能从来就没有从“黑洞”“消亡”过,银河系也可能从来没有因“膨胀”而变大或因“坍缩”而变小,银河系也可能没有“来”过或“去”过。银河系这个带“洞”的“铁饼”,可能只是我们通过三维视界所看到的四维圆第四维度上的部分三维投影。

那么我们看到的河外星系是怎么来的呢?这可能是因为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所组成的星系团也是一个四维圆,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四维圆都可能是这个更大维度的四维圆上的四维圆。这就好象一个球形的泡泡上可能是一层膜,也可能是一层更小的泡泡。我们的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可能是星系团四维圆大泡泡上的小泡泡,而虚空则是这个大泡泡上的膜。

最后让我们放开思维来想象一下银河系第四维的未来方向,即t轴的正向。如果t轴的负向是黑暗的吸收状,那么正向应该是光明的放射状,对,这就是所谓的“白洞”,我们能想象它却不能看到它。综上所述,银河系四维圆的完整形态应该是这个样子:

如果大家再对上图想象一下:上面“吸收”的点是黑色的黑洞,下面“释放”的点是白色的白洞,中间的螺旋轨道是“S”形的,是不是感觉象这张图:

现在,是不是更能够深刻理解这张图背后的第四维内涵了呢?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11:00 +0800 CST  
七、量子魔术的秘密

1、显示器世界

当我们观察显示器上的影像时,缩小了远看和放大了近看,影像的视觉效果完全是两个样子,远看是一个连续的、平滑的、整体的矩形图形:


但近看却是一个离散的、波状的、矩阵的像素群:


这是因为显示器的影像由像素构成,并不是真实的。对于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具有现实思维的人来说(后面简称“现实人”)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假设有一种显示器人,这种人坚定的相信显示器上的影像就是真实,在这里把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称之为“显示器人”。有两名显示器科学家a和b在研究显示器上显示的影像的变化规律,其中a在宏观视角观察显示器影像,b在微观视角观察显示器影像。

a和b同时研究显示器上一个点向左下方的“直线”运动:

a从宏观视角观察发现:点从起点到终点一直沿一个方向呈直线运动,因此认为点的运动具有粒子性:

b从微观视角观察发现并不是这样:当点运动到左侧的第一个像素时,运动方向是这样的:

运动到最后一个像素时,运动方向是这样的:

在点的整个“直线”运动过程中间,从起点到中间任意一个空间点的运动方向、运动路径似乎都没有规律可寻,看起来是随机的: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15:00 +0800 CST  
但是当他把整个“直线”运动过程中经历的所有空间点的运动方向作一个数学统计时,随着“直线”方向上经历过的尺度越来越长,不同方向可能性的统计结果会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在越是与整个直线方向一致的范围内,结果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越是与整个直线方向不一致的范围外,结果的可能性就越低,在整体上统计结果的点会呈现出这样一种高斯分布的规律:

b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虽然在宏观尺度看来运动过程是确定的,但是在微观尺度看来运动过程是不确定的,包括运动路径和运动方向都不确定。b把这个结论称为“不确定原则”。b还发现“不确定”有这样的性质,虽然从单个运动结果看来这个不确定性是无定规可寻的,但是从一系列可能性结果的统计分布看来,则会呈现某种规律性,比如说高斯分布。

b随后在点运动的“双缝干涉”实验中验证,这种可能性结果的统计分布规律呈现出“波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点的运动具有“波动性”。

对于点的运动过程,a认为是粒子性运动,而b却认为是波动性运动。他们为此争吵了很久,可能彼此“有惺惺相惜的科学情谊”,他们最后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点的运动从单个结果来看有“粒子性”,从一系列整体结果来看有“波动性”,因此点的运动具有“波粒二相性”。

在上面的观察中b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某一个尺度的时间段内当点在至少两个不同位置间移动时,能够精确的测量点的运动速度,但不能精确的测量点的位置(在这段时间内像素位置闪烁不定):

在某一个更小尺度的时间段内当点在某一个位置时,能够精确的测量点的位置,但不能精确的测量点的运动速度(像素本身从来没有运动过):

b把这个现象规律总结为“测不准原理”。当许多“显示器人”初次听到“不确定原则”和“测不准原理”时大惑不解,为了让大家理解和相信这个原则,b编了一个“箱子里的猫即死又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于是大家逐渐信服了。但a坚决不信,他反驳道:“上帝不会掷骰子”。情谊似乎还是没能折服这个伟大而漫长的争论,他们到死也没能说服对方或达成一致。

在上面的观察中a和b还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a发现在宏观尺度上,点从右向左运动是连续的;而b发现在微观尺度上,点从右边的第一个位置向左侧运动到第二个位置时,那个连续的过程根本不存在:

如上图所示,当点从位置一运动到位置二的时候,点的前端并没有从位置2通过位置3而到达位置4;后端也没有从位置1通过位置2而到达位置3。前端从位置2消失后,就直接到位置4突然出现;后端从位置1消失后,就直接到位置3突然出现。这个跳跃的运动没有中间过程,就象“变魔术一样”!

于是a和b又一起讨论这个现象应该怎么解释,经过一阵烧脑他们终于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空间是不连续的,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距离只能是一个最小常量的整数倍,于是a和b把这个空间尺度常量称为“空间量子单位”,这个尺度的空间称为“量子空间”,空间的不连续性称为“量子性”。

a和b在热辐射、光电效应等现象中发现,能量的运动也具有这种“量子性”,至此“量子理论”基本形成。

当现实人观察显示器科学家对显示器影像的“科学研究”后会发现,显示器科学家眼中所谓的“量子运动的方向和路径无规律可寻”、“不确定原则”、“量子具有波粒二相性”、“测不准原理”和“量子魔术般的跳跃性运动”根本不存在,“量子空间”、“量子性”的概念与像素显示的事实也毫无关系。这是显示器科学家即无法理解像素显示的宏观效果和微观性质,又想要以显示器思维来解释像素显示现象的努力,从而臆想出来的显示器理论概念。然而无论显示器科学家臆想出了怎样的显示器理论概念,在像素的事实里像素从来就没有“魔术般跳跃”过、“不确定”过,从来没有“测不准”过,也从来没有具有“波粒二相性”过,像素甚至从来就没有“运动”过。

楼主 邓炎佳臣  发布于 2020-01-28 10:17:00 +0800 CST  

楼主:邓炎佳臣

字数:48787

发表时间:2016-09-09 23: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11 16:12:48 +0800 CST

评论数:24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