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的营建】

隋唐长安城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动工兴建,当时称之为大兴城,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筑完外郭城,前后历时72年,可见工程量之浩大。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4:00 +0800 CST  
关于隋初另建新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因为汉长安城从西汉初年修建,至隋已近800年之久,屡经战乱,破坏严重。晋代潘岳《关中记》载:长安城“宫殿台观,高下罗列,千有余区。及王莽更坏,赤眉残破,西京宫阙,半为禾黍。又变乱迭乘,氐羌窃据,以及西魏后周之际,虽数有增饰,而前规未逮”。《隋书》记载:“此城从汉,雕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因此,郑樵说:杨坚“以汉长安故城汉来旧邑,年代既久,凋敝实多,又制度狭小,不称皇居,乃作新都于龙首山”。《两京记》亦载:“帝(隋文帝)以长安故城,汉来旧邑,宫宇蠹朽,谋欲迁都。”显然,旧都已经无法适应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作为国都的需要。这是营建新都的主要原因。
其二,是因为汉长安城北临渭水,距渭河较近,渭水不断南移,随时有水涝灾害的危险。《隋唐嘉话》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甚至有术士解释说,洪水就是李渊,这显然是附会。如果说洪水没城指李渊灭隋,那么都城南迁又有何益?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5:00 +0800 CST  
其三,是因为汉长安城久为帝都,年深日久,水已咸卤难饮,不适宜于百姓居住生活。《资治通鉴》载,开皇二年(582)大臣庾季才向文帝上奏说:“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注云:“京师地大人众,加以岁久壅底,垫隘秽恶,聚而不泄,则水多咸卤。”言及京城人口众多,致使大量的污水渗入地下,古代又不可能有科学的排水设施,导致地下水逐渐变质,不宜被人食用。
其四,认为建新朝必迁新都。《隋书》记载,(开皇二年)六月丙申,诏曰:“朕祗奉上玄,君临万国,属生人之敝,处前代之宫,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改创之事,心未遑也。而王公大臣陈谋献策,咸云羲、农以降,至于姬、刘,有当代而屡迁,无革命而不徙。”这就是说,历代新朝鼎新革故都曾迁都,隋朝初建,理应另建新都。而且“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占星揆目,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5:00 +0800 CST  
其五,谶纬之说。据《太平广记》载:“长安朝堂,即旧杨兴村,村口大树今见在。初,周代有异僧,号为枨公,言词恍惚,后多有验。时村人于此树下集言议,枨公忽来逐之曰:‘此天子坐处,汝等何故居此。’及隋文帝即位,便有迁都意。”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正式颁布营建新都诏书,并且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太府少卿张煚为营新都监丞,另以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开始营建新都大兴城,具体规划皆出于宇文恺。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6:00 +0800 CST  
宇文恺(555~612),复姓宇文,字安乐,出身于北周鲜卑贵族。他的父亲是带兵打仗的武将,哥哥们也自幼爱好武艺,后来都成了战功赫赫的军官。但宇文恺从小就不喜欢舞刀弄剑,而专爱读书,舞文弄墨。他不仅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而且还会建造房屋,制造精巧器具。宇文恺聪明好学,做事认真。隋朝的统治巩固以后,需要建造举行祭祀大典用的“明堂”。可是明堂的建筑,到隋朝已经中断了多年,无法确定其模样。宇文恺为了弄清明堂的样式,详细研究了前代文献资料,同时还对南朝的明堂遗址做了认真的实地考察,把测量到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为了弄清遗址残柱下面的支撑,他还做了仔细的发掘。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制订出一个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案。后来,隋文帝发现了宇文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杰出才能,就任命他为营建宗庙的副监。宗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人认为皇帝祖先的灵魂在那里安息,是王朝命运所在。宇文恺不负众望,很快建成了宗庙。隋文帝看到庄严宏伟的宗庙,十分高兴,对他又是封爵,又是赏赐。恰好在这个时候要营建新都,宇文恺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设计师。
经过认真调查之后,文帝将大兴城址选定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位于地势开阔而平坦的渭河南岸,东边是浐河、灞河,西边是潏河,范围与今天的西安市市区大致相当,其面积是今西安城墙所围面积的7.5倍,绕着城墙走一圈,要用去一天的时间。新都虽与汉长安城不在一处,但两城毗邻,相距不远,且新都在地理上具有更强的优势。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7:00 +0800 CST  
首先,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新都置于此地,仍处于全国和关中地区的中心位置,《长安志》云其“西北据渭水,左临灞浐,右抵沣水”,就可以继续利用和发挥关中与长安地区在自然环境、农业经济、交通漕运、军事战略地位及政治历史因素等方面的有利形势和条件。如营建新都诏书中所说:“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其次,远离渭水,不受水患侵扰。汉长安城由于北临渭河,受河水南移的威胁,甚至连城墙也不能伸直,曲折凹斜,素有“斗城”之称。而新都位于龙首原的南麓,以台原从中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淹没都城的危险。
再次,地势平坦,发展前景广阔。汉长安城东南依靠龙首原,城址向西北展开,地势受到前面渭河的限制,规模不能再行扩大。而新都北靠龙首原,城址向南扩展,地势极为阔敞平坦,可以营建规模更为宏大的一代新都城。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7:00 +0800 CST  
开皇二年(582)六月,新都正式开始施工营建。首先,隋文帝于同年七月,“诏新置都处坟墓,令悉迁葬设祭,仍给人功,无主者,命官为殡葬”。凡有主之坟,由官府资助,进行迁葬;无主之坟,则由官府代为迁葬。为了超度这些亡灵,专门在新都新昌坊的南门之东建一寺庙,名灵感寺。“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这座寺院就是后来唐代有名的青龙寺。基址清理后,营建工程就大规模展开。营建的顺序,是“先筑宫城,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全部工程,是以皇帝居住的宫城宫殿区和中央机构所在的皇城衙署区为其重点,最先构筑。不过,其他方面工程,也都在这同时全面展开,外郭城中的坊里,亦划分给百姓。如《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金城坊“本汉博望苑之地,初移都,分地版筑”。
隋初新都的营建工程,从开皇二年六月至开皇三年三月,仅有9个多月,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全部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工程进展之迅速,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所未见。一座规模空前、闻名于世的都城就此诞生。
隋文帝在新都基本建成时,于开皇三年(583)三月十八日,隋文帝“以雨故,常服入新都”。正式由汉长安城迁入新都大兴城。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8:00 +0800 CST  
关于隋新都取名大兴城的原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一,取自爵名。因为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封大兴公,并以此渐成帝业。南宋郑樵《通志》卷四一载:“文帝初封大兴公,故登极以后,其命城、县、门、殿及寺,皆以大兴焉。”其二,取自地名。南宋程大昌《雍录·大兴城》载:新都“宫之太极殿本大兴村,故因用其名也”。其三,取其“大兴”的寓意,即要在此建立一个宏大一统、兴隆昌盛的新王朝。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载:“龙首之山,山原秀丽,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因即城曰大兴城。”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定都大兴城,将城名改为长安城。唐之所以改称长安城,一方面是因为“长安,本秦之乡名”。汉代建都于此,“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唐也承袭旧名,称长安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安”的美好寓意,汉高祖给都城取名长安,“欲其子孙长安于此也”。长安城作为唐朝的国都,基本上沿袭了隋大兴城的规模和建筑布局,“唐高祖、太宗建都,因隋之旧,无所改剏,特取宫基故名而易之耳”。但是,随着唐代政权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也多次对长安城进行增修,在宫殿、塔寺、城市引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使其建筑更加宏伟,城市规制日臻完善。经过隋唐两代营建,长安城成为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楼主 明熹宗  发布于 2019-10-03 18:09:00 +0800 CST  

楼主:明熹宗

字数:3130

发表时间:2019-10-04 02: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4 16:42:53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